『壹』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农村中医药工作的主要举措是什么
为了推动农村中医药工作的有效开展,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实施了多项关键措施。首先,要求各县级行政区将中医药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并作为年度工作目标之一。同时,要求县级政府单独列出中医药事业费预算,并确保其占全县卫生总事业费的10%以上,以确保中医药事业获得充足的资金支持。其次,县级卫生局需设立专门的中医药工作管理机构或配备专职干部,并建立覆盖县区中医医院、县综合医院、乡镇卫生院及村卫生室的中医药服务工作考核机制,以保障中医药服务的质量和覆盖面。为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医疗改革中的作用,管理局制定了提高补偿比例等鼓励政策,引导农村居民更多地选择中医药服务,提高农村居民的健康水平,并促进中医药的普及和发展。在县级中医医院建设方面,要求医院设立10个以上的临床科室,且中医类别医师的比例不低于60%,并建立基层指导长效机制,与乡镇卫生院加强业务协作,包括提供对口支援和双向转诊服务,提升县级中医医院的服务水平。乡镇卫生院需独立设置中医科,且中医类别医师人数占比不低于25%,配备基本中医药设备,并记录中医体质辨识内容,提供包括针灸、推拿、拔罐、刮痧等不少于10种的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并指导村卫生室开展业务工作。农村中医药人才的培养也是重要环节,管理局注重培养中医全科医生,并鼓励农村西医人员学习和运用中医药。乡村医生每两年需接受超过100学时的培训,中医师承人员被鼓励参加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为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管理局建立了分层分类的长效机制,涵盖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及村卫生室,确保农村医疗机构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覆盖率达到100%,每个村卫生室至少有1名人员掌握不少于4项中医药适宜技术,每个乡镇卫生院掌握不少于10项。
『贰』 中医适宜技术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应用
中医适宜技术作为中医药事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研究、开发和推广对于中医的传承具有深远意义。我国中医管理局积极推行这一技术,特别是在农村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其应用效果得到了广大社区居民和农村居民的认可和好评。
自2006年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启动了首个中医临床适宜技术推广计划,即国中医药通〔2006〕1号文件。这一举措进一步明确了推广中医适宜技术的方向。2008年8月25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发布了《关于做好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项目实施工作的通知》(国中医药办发〔2008〕38号),详细制定了推广目标和要求,列出了《46个基层常见多发病种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目录》,以及《25个基层常见病针灸推拿刮痧技术推广目录》,旨在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
紧随其后,2009年5月13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又发布了《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实施方案(2009-2010年)》(国中医药办发〔2009〕18号),这一系列举措表明了国家对于推广中医适宜技术的持续重视和坚决执行,旨在使更多的人受益于传统中医的智慧和优势。
『叁』 中医馆建设实施方案
为提高我院中医药服务能力,推动中医药文化建设,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加强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指南》《云南省加快中医药发展行动计划》等文件精神,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中医馆建设为主体,以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中医药服务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大力培育和传承中医药文化的价值观念为核心,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发展,与时俱进,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突出基层卫生院个性特征和区域文化特征,促进科室建设、技术服务、服务能力、特色优势、人才培育不断提高,推进中医药文化与技术创新,增强其发展活力,使其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
二、建设目标
我院以提升基层中医服务能力,构建乡村中医药健康服务体系为目标,在服务理念、行为规范、环境形象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提高中医药服务质量,提升我院的核心竞争力,通过中医馆建设,使人民群众从诊疗环境、就诊方式、服务态度等方面切实感受到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中医药服务。
三、建设内容
(一)中医馆环境和文化建设
1、结合我院的房屋布局和环境的绿化美化,计划以二楼六间业务用房约100平米作为中医馆,从内部装潢、诊疗环境等方面入手,通过装修装饰,诊区内诊桌、诊凳、器械柜、屏风、按摩床、治疗椅等体现中式风格,装修体现中医元素;中药房要突出中药元素,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如中式木制中药柜,青花瓷药罐等)。
2、充分利用走廊、候诊区、诊室、理疗室等区域,全面展示中医药文化,在全院形成浓郁的中医药文化氛围。中医馆的走廊、候诊区、诊室、治疗区通过张贴展板,宣传中医药知识,并使用中医病名和术语,从中医药基本知识、中医体质辩识、适宜技术、养生保健方法等方面,广泛宣传中医药文化。
(二)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
1、注重中医药人才培养。中医药人才是推进中医药继承创新、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提高中医药服务水平的实践者。我院要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的资金投入,计划编外聘用二名中医相关专业专科以上学历中医师,以合同制员工管理,并给予同级别在编职工同等待遇,形成中医药人才梯队,为我院中医事业的快速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2、实施中医师规范化培训,让年轻中医师熟悉中医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好中医方剂和适宜技术并在临床中灵活运用。
3、规范中医病历的书写,逐步提高中医辨证施治优良率。在中医辨证施治中体现中医临床治疗的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辨证论治的临床思维方法,充分认识中医临床个性化诊疗的`先进性和重要性,将中医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理念融入中医临床的实践当中。
4、加强中医基础理论学习,推广中医适宜技术。在中医“三基”( 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培训和中医养生、保健、康复中,逐步增加中医适宜技术服务项目,体现中医传承、发扬、创新的发展理念。
(三)加强中医药特色优势建设、提高中医药服务覆盖面
1、不断提高我院中医药服务的信誉度和知名度,引导广大群众主动、早期应用中医药服务,提高病人的满意度。
2、提升我院的公众形象和品牌价值,提高我院的核心竞争力,扩大我院中医药服务的辐射面,吸引外地病人就诊。在提高医疗质量、优质服务上下功夫,通过开展各种中医特色诊疗项目,提高采用中医适宜技术治疗人次、为中医住院诊疗服务的开展打下基础。
3、我院要把中医馆的创建与医院内涵建设以及中医药文化建设结合起来,以中医特色专科的优势带动医院整体诊疗水平的提高,不断提高中医处方和中药饮片处方占医院总处方的比例,增加中草药的使用率。
(四)提高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能力,构建乡村二级中医药健康服务体系。
1、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医药服务项目工作的总体要求,结合中医馆的建设,不断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五类重点人群和慢性病患者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能力。
2、以卫生院中医馆作为村卫生室中医药服务培训基地,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组织村卫生室医生进行中医药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基础知识培训,提高村卫生室中医药服务能力,不断推进中医适宜技术的开展,争取在年内80%村卫生室至少开展四种中医药适宜技术。
(五)更新中医药设施设备,促进中医馆快速发展。
1、对中医馆100平米的业务用房进行装修装饰,体现传统中式风格和文化特色。
2、购置木制中药柜、理疗床、按摩椅、屏风等中医药服务设施,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
3、购置智能电炙仪、中药熏蒸仪、软组织伤痛治疗仪等中医药治疗设备,提高中医药现代化服务能力。
以上是我院对中医馆建设的一些思路和想法,在场馆建设、设备配备、人才招聘、文化建设等各个方面都离不开主管局的大力支持,结合卫生院的实际情况,中医馆的建设大约需要20万元资金,用于购置中医馆设施、设备和中医药文化展板,然而资金有限,恳请主管局给予大力支持,我院一定会按相关要求和程序,严格管理和合理使用好建设资金,打造出一个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中医药文化特色、中医药服务特色的中医馆,为当地和周边人民群众提供质优价廉的中医药诊疗服务,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开展重点人群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提供人才保障和技术保障。
此方案妥否,望主管局给予审核和批复为谢!
『肆』 中医适宜技术的应用
如果学习儿科特色技术,建议去兵锁儿科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