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祭灶是什么都有什么习俗活动由来是什么
祭灶是民间祭祀灶王爷,在中国民间流传极广的传统习俗。每年的农历腊月二十三日为汉族传统节日祭灶节,民间又称“交年”、“小年下”、“小年”。
祭灶的习俗活动有祭灶王、贴对联、贴窗花、大扫除、洗浴理发、婚嫁、吃糖瓜、饴糖、麻糖等。
祭灶的由来:
有一个传说,说是古代有一家人,姓张,家里就哥儿俩,老大是瓦匠,老二是画师。老大手艺好,被人尊称为张灶王。而且老大在给人家盘灶遇到谁家闹矛盾,他总是给人调解。
张灶王七十岁那年年底的腊月二十三去世了,他去世后,全家没了主心骨,灶王的几个儿媳吵成一锅粥并提出要分家,直到老大去世周年的那天,老二想出一个主意,在厨房的墙壁上画上大哥像,到晚上他对全家人说大哥突然显灵了,并且托梦给自己,说他升天见到了玉皇,被封为灶王。
你们天天吵闹不休,大哥早就知道,他打算把你们告到玉皇那里,到年三十就会对你们进行惩罚。
儿子媳妇听后,个个吓得不得了,他们慌忙跪下来对着灶王的画像磕头,媳妇们还把公公爱吃的甜食拿出来给他上供。于是他们约定再也不吵闹,再也不提分家的事。
这事传到了邻居家里,而且越传越远,大家都到张家来察看,发现果然灶王还真的显灵了,于是邻居也都供奉灶王。这样流传开来,就形成了一种风俗,也就是全国都流行的祭灶习俗。
(1)灶王节促销活动主题扩展阅读:
典籍记载
郑玄注《礼记·记法》说:“(灶神)居人间,司察小过,作谴告者也。”这说明至少到汉代,灶神已经具有侦查人民的过错并进行报告的职能。
《晋书》卷十九《礼志上》中记载,祀灶这一活动最终被确定为国家仪轨最早是确定于汉朝,汉武帝“以李少君故,始祀灶”,并规定“立夏祀灶”。而在更早的《史记·孝武本纪》曾记载载:“是时而李少君亦以祠灶、谷道、却老方见上,上尊之”。
Ⅱ 祭灶节的节日简介
一、祭灶节的传说
相传玉皇大帝在每家派驻一位灶神,监督这一家在一年内的所做所为。这一天灶王爷要上天向玉皇大帝报告这一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所以人们为了让灶王爷不说坏话,祭灶时要把关东糖融化,涂在灶王爷嘴上。习俗中还遵循“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惯。所以祭灶只限男子。
二、祭灶的方式
每家在灶台附近贴有灶神画像,有些人家还有灶王奶奶画像陪伴,经一年烟熏,画像已经旧了。这时把画像揭下,用稻草扎一个草马,并用一块粘稠的糖瓜或糖糕粘在嘴上,然后和草马一起烧掉。次年再贴一张新画像。在贴新画像前这几天,没有灶神监督,可以暴食等放纵一下。
三、祭灶节的习俗
1、祭灶
祭灶节这天的首要任务和习俗就是祭灶啦!腊月二十三这天,灶神就要回天上去向玉帝述职,所以,在灶神临走之前,人们就给灶神供奉糖果、清水、料豆、秣草。糖果是让灶神吃了之后,“嘴甜”,给这一家在玉帝面前说好话。清水、料豆、秣草等则是给灶神的坐骑的粮草,方便灶神回归天庭。
2、扫尘
既然是过年,就是辞旧迎新,因为祭灶节过后不久就是除夕,所以家里自然也得打扫干净,俗称扫尘。将家里里里外外都收拾干净,还要贴春联、年化,挂灯笼等等。
Ⅲ 河南祭灶节的风俗是什么
1、扫尘
北方人称“扫房”;南方人称“掸尘”。传统上,家家户户黎明即起,扫房擦窗,清洗衣物,刷洗锅瓢,实施干净彻底的卫生大扫除。据《拾遗记》记载,此俗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当时为驱疫鬼,祈安康的宗教仪式。
小年后,家家户户都要写春联。民间讲究有神必贴,每门必贴,每物必贴,所以春节的对联数量多,内容全。神灵前的对联特别讲究,多为敬仰和祈福之言。大门上的对联,是一家的门面,特别重视,或抒情,或写景。
Ⅳ 祭灶节的主要程序
1、备好,一壶好茶。这就是第一个讲究。
2、备好一瓶好酒。给灶神品尝。
3、其它贡品,桔子、苹果、香蕉等,最主要的是”糖瓜“,也就是麦芽糖。一定要多买几个麦芽糖,除了在盘子里摆放以外,还要在灶上摆放一些散碎的。
4、备好三副碗筷,三个酒杯,三个茶杯。
5、切一盘烧肉。
6、备好时令果品。
7、高级点心一盘。
8、点燃三支香,开始送灶神。这个时候,就可以告诉灶神,你的心愿了。
9、中间的过程,要更换热茶,酒也要更换一次。
10、等到香燃尽。就成功的送走了灶神。
祭灶(农历腊月二十三)是一项在中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传统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
Ⅳ 祭灶节的习俗有哪些祭灶节应该吃什么
1、吃饺子
祭灶节,民间讲究吃饺子,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山区多吃糕和荞面。晋东南地区,流行吃炒玉米的习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一锅倒”的说法。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粘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旧时,不论贫富,只要是顶门成家过日子,就要在锅台上边的墙上,供奉灶王爷的尊像,在像的两边贴幅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按。”每家都把灶王爷奉为神明,由它来主宰一家兴衰祸福,由于四季常住灶间,察看一家人的活动,自然成为“一家之主”。
2、吃灶糖
灶糖是一种又粘嘴又粘牙的麦芽糖,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为天气严寒,糖瓜凝固得坚实而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真关东糖坚硬无比,摔不碎,吃时必须用菜刀劈开,质料很重很细。口味微酸,中间绝没有蜂窝,每块重一两、二两、四两,价格也较贵一些。
3、关东糖
关东糖又称灶王糖、大块糖。一年之中,只有在小年前后才有出售。关东糖是用麦芽、小米熬制而成的糖制品,它是祭灶神用的。清人写的《燕京岁时记》中记载:清代祭灶,供品中就有“关东糖”、“糖饼”。关东糖在东北的农村、城市里,大街小巷、街市上,都有小贩叫卖:“大块糖,大块糖,又酥又香的大块糖。”乳白色的大块糖,放在方盘上,一般有三寸长,一寸宽,扁平,呈丝条状。新做的大块糖,放在嘴里一咬,又酥又香,有粘性,有一种特殊风味,是关东男女老少都十分喜爱的一种糖。它已从灶王爷的祭桌上走下来,广为百姓享用。
4、吃糖瓜
糖瓜分有芝麻的和没芝麻的两种,用糖做成甜瓜形或北瓜形,中心是空的,皮厚不及五分,虽大小不同,但成交仍以分量计算,大的糖瓜有重一二斤的,不过用作幌子,买的人很少。祭灶供灶糖的原因,是为了粘住灶爷的嘴巴。传说灶爷是玉帝派往人间监督善恶之神,它有上通下达,联络天上人间感情,传递仙境与凡间信息的职责。在它上天之时,人们供它灶糖,希望它吃过甜食,在玉帝面前多进好言。也有人说,祭灶用灶糖,并非粘灶爷的嘴,而是粘嘴馋好事、爱说闲话的灶君奶奶的嘴。
Ⅵ 祭灶节的祭灶文化
农历腊月二十三日是我国汉族传统节日祭灶节,民间常称它为“交年”、“小年下”、“小年”。每家每户在这天的晚上都会举行“祭灶神”的仪式,也就是送灶王升天。
祭灶神为商周时代五祀之一,初为夏祭,后改为腊祭。古称“炎帝于火而死为灶”。古祭灶日期,有“官祭三,民祭四,王八祭五,鳖祭六”之说。祭灶神是地处东南海隅的闽东南地区诸多拜神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祭灶节的传说
传说灶王爷姓张名单,字子郭。他原来是一个富家子,娶得一个贤慧的女子为妻,后来贪新厌旧,遂弃妻续娶。第二任的妻子名叫李海棠,虽然长得貌美如花,但是好吃懒做、挥霍无度。
李氏嫁入张家之后,不久就把张家的财产挥霍一空。她眼看张单的家境败落,不想跟着受苦,于是改嫁他人。俗话说“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再遇顶头风”,张家有一天不幸遭逢祝融光顾,只见风助火势,火借风威,张家的大宅院顷刻之间烧成了灰烬。张单自此无家可归,每天露宿街头,伤心过度的他终日以泪洗面,以致双目失明,沦为乞丐。
有一天,大约是午饭时分,他乞讨到一户人家,女主人布施给他好饭好菜。他听口音似曾相识,便开言询问,原来施饭者正是多年前被他抛弃的前妻。张单顿觉一股血液朝头上涌,自感羞愧难当、无地自容。说时迟、那时快,只听“咚”的一声闷响,张单倾刻两眼翻白,撞死在炉灶面前。
玉帝知悉了这件事,认为张单尚有羞愧悔过之心,知他良心未泯,加上念他以前亦做过不少的功德,遂封他为灶王,让他往后饮食无忧。
有关灶王的传说,早期先是有炎帝、祝融的故事,后来出现了许多不同的版本。例如道教的《经说》一书,就把灶王说成是一位女性老母,说她“管人住宅,十二时辰,善知人间之事。每月朔旦,记人造诸善恶及其功德,录其轻重,夜半奏上天曹,定其簿书。”
在我国不同的地区,灶王夫妇是由不同的人选来做,民间流行着各种各样的传说,称谓也有诸多不同,如灶神,灶君,灶王爷、灶神菩萨等。
现在每年的农历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夜,是民间祭祀灶王爷的日子。这一习俗由来已久,可以追溯到秦朝以前。例如《论语》中记载“与其媚舆奥,宁媚与灶”的话。先秦之前,祭灶是五祀之一。是哪五祀?即祀灶、祀门、祀井、祀户和祀雷。祭灶要设灶王牌位,古代用丰盛的酒菜作为祭品,比如陈列上鼎俎,设置笾豆之类。
可是祭灶的日子,历来有着不同的说法。如正月、四月、五月、八月和十二月都有,各个地区多有不同。我国是诸教并存的国度,神祗众多,不胜枚举,民间一概敬之,只恐有所遗漏。后来经过历代的演变,不知道到了哪朝哪代,为了方便易记起见,遂把灶王每月上天庭禀报的说法,确定为每年上天庭禀报一次,把时间定在腊月的二十三日。
从此,这一天成了传统的祭灶日,即俗称小年夜。除了有个别地区是腊月的二十四日之外,大多地区都是按此日来举行祭灶活动。这一天各家各户大搞卫生,扫房擦窗,清洗衣物。
祭灶的时候,家家户户除了奉上各地特色的丰盛酒菜之外,还有诸如芝麻糖、花生糖、麦芽糖、炒米饼、粉印饼、甘蔗、水果等,各地习俗的供品不一。但糖果必须是粘性极大的,这一做法个中颇有玄机。
据说一是投其所好,灶王爷最喜欢吃甜食,使他“吃了人家的口软”,上天庭述职时隐恶扬善,多说宅主的好话;二是想利用糖果粘住灶王爷的嘴,他禀报宅主做过的善事犹自可,倘若禀报宅主的缺德事,糖果就令他“有口难言”,即使他想说什么,也只能是一味地说甜话(好话)云云。看来我国的先民是极有智慧的,这一招真令人叫绝!不过历代的行贿受贿之风,从这种做法里可以找到影子。
灶王爷是每年的腊月二十三夜晚上天庭向玉帝述职,初一日五更时分回来归位,就算是完成了一年的汇报工作。
至于灶王爷的神位,各地略有差异,一般多是贴在炉灶旁边靠烟窗的墙上。两边贴上一副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横批:“回宫降吉祥”。灶王爷神位的旁边,有的家庭会贴一匹马供他作坐骑,现在有的家庭与时俱进改作小车了。
此外,不少地区灶王爷的神位是摆放一个牌子,牌子的左右两边印着“有德能司火,正气可达天”的对联,上头印着“火德”二字,中心部位印着 “定福灶君”四字。总之,不同地区灶王爷的神祗牌略有不同,并不统一。
灶王爷每年上天庭向玉帝禀报宅主一年的功过,宅主若是有罪,罪大的要减寿三百天,罪小的也要减寿一百天。行善积德的人也是按这个标准增寿。据道教书籍《太上感应篇》的记载:“司命随其轻重,夺其纪算。”这个“司命”是指灶王,“纪算”是指人的寿元,“算”计作一百天,“纪”计作十二年。惩罚是非常重的,绝不可等闲视之。
知道了灶王爷的主要使命,是为玉帝来到凡间做“卧底”,察看凡间功罪,平时就应该慎独,宜多行善积德,“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须知“举头三尺有神明”。不然的话,灶王爷每年到天庭参您一本,寿命今年减一点,明年减一点,寿命就会在不知不觉中都被减去了。
虽然说民间有以糖果封口的绝招,可以击中灶王爷的死穴,但终究不及行善积德来得稳妥。我想,时下假的东西这么多,万一糖果是假的,或者已经过了期,再或者灶王爷是清官,贿赂亦养不熟,封不住他那张嘴,那么岂不糟糕?诗曰:
玉帝重英豪,金言教尔曹;万般皆下策,唯有积德高!
洗浴
大人、小孩都要洗浴、理发。民间有"有钱没钱,剃头过年"的说法
婚嫁
过了二十三,民间认为诸神上了天,百无禁忌。娶媳妇、聘闺女不用择日子,称为赶乱婚。直至年底,举行结婚典礼的特别多。民谣有"岁晏乡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灯前姊妹私相语,守岁今年是洞房"的说法。
Ⅶ 祭灶节的习俗
祭灶是小年的主要习俗,源于古人拜火习俗。《释名》:“灶。造也,创食物也。”灶神的职责就是执掌灶火,管理饮食,这对于靠天吃饭的古人来说,具有关乎生死幸福的意义。除夕之前的小年,往往被视作忙年的开始,准备年货、打扫卫生、整理家务、祭拜祖先,干净团圆、过个好年,寄托着人们辞旧迎新的美好期盼。祭灶的风俗,由来甚久。相传,灶君在夏朝就已经成了民间尊崇的一位大神 ,《论语》中说到:“与其媚舆奥,宁媚与灶”。先秦时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五祀为祀灶、门、行、户、中雷五神。中雷即土神。另一说为门、井、户、灶、中雷;或说是行、井、户、灶、中雷)。祭灶时要设立神主,用丰盛的酒食作为祭品。带有很明显的原始拜物教的痕迹。[5]
Ⅷ 今天是祭灶节 应该做什么呀
扫房子,吃糖瓜
Ⅸ 祭灶节的节日习俗
祭灶是小年的主要习俗,源于古人拜火习俗。
《释名》:“灶。
造也,创食物也。
”灶神的职责就是执掌灶火,管理饮食,这对于靠天吃饭的古人来说,具有关乎生死幸福的意义。
除夕之前的小年,往往被视作忙年的开始,准备年货、打扫卫生、整理家务、祭拜祖先,干净团圆、过个好年,寄托着人们辞旧迎新的美好期盼。
祭灶的风俗,由来甚久。
相传,灶君在夏朝就已经成了民间尊崇的一位大神,《论语》中说到:“与其媚舆奥,宁媚与灶”。
先秦时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五祀为祀灶、门、行、户、中雷五神。
中雷即土神。
另一说为门、井、户、灶、中雷;
或说是行、井、户、灶、中雷)。
祭灶时要设立神主,用丰盛的酒食作为祭品。
带有很明显的原始拜物教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