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電影<花木蘭中>魏國軍隊如何運用《孫子兵法》中的戰略戰術
《孫子兵法》亦稱《孫子》,是我國古代研究戰爭的一部軍事理論專著。但它的影響卻遠遠超出了軍事范疇,不但在軍事、哲學、歷史等方面有重要影響,而且在企業管理方面應用,越來越受到人們廣泛的重視。
一、應用《孫子》的「五事計劃」思想
進行企業環境分析
企業經營戰略是指導企業全局和長遠發展的總體謀劃。《孫子》計篇講道:「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企業經營戰略是關繫到企業生死存亡的大事,不能不認真研究。制定企業經營戰略的首要問題是做到「知彼知己」。所謂「彼」指企業的外部環境;所謂「己」指企業的內部條件,不能做到「知彼知己」就不能制訂出符合主客觀條件的企業經營戰略。
《孫子·計篇》講道:「故經之以五事,按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日道,二日天,三日地,四日將,五日法。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故可以與之死,可以與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陰陽、寒暑、時制也。地者,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也。將者,智、信、仁、勇、嚴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將莫不聞。知之者勝,不知者不勝。」這本是探求戰爭勝負的五個方面,我們可以借鑒它進行企業環境分析,以便在制訂企業經營戰略時深謀遠慮,使企業沿著一條正確、健康的道路順利地向前發展。
道:本意是指一種指導思想。在這里都是具有引導的意思。在應用於企業環境分析時,就是要引導全體職工
全力以赴地為制定決定企業全局的經營戰略,並不斷完善而貢獻心智。經營戰略一經確定,這就是企業的「道」。這時就要引導全體職工理解這個「道」,使企業職工上下一心為本企業的經營戰略而努力奮斗。
天:天時。應用於企業環境分析時是指企業的宏觀環境,即國家以及與企業有關的地區的政治、經濟形勢。
地:地利。應用於企業環境分析時是指企業的微觀環境,諸如地理位置、資源、交通狀況;產品投放地區或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風俗、購買力;競爭對手的生產能力、市場佔有率,等等。
將:將帥素質。智、信、仁、勇、嚴。應用於企業環境分析時是指企業內部條件中的領導素質,即企業領導的智慧才能、信譽威望、關心群眾、勇敢果斷、賞罰嚴明。
法:軍隊組織編制制度、各級官員的分工、軍需後勤管理。應用於企業環境分析指企業內部的管理體制和各項管理制度;企業的組織及編制;管理層次及職權劃分;企業生產經營的各項規章制度等等。
以上「五事」,可作為我們制訂經營戰略,進行企業環境分析的總綱。《孫子·計篇》又講道:「故校之以計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
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吾以此知勝負矣。」這是《孫子》對「五事」的引申和發展,探求和對比交戰雙方的強弱優劣。我們可用此「七計」對企業及其競爭對手的素質進行進一步的分析比較。《孫子》的「五事」、「七計」,為我們進行
企業環境分析或進行企業素質的診斷,為企業制定經營戰 略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二、《孫子》的運籌定計與經營決策
一個企業在經營管理的決策中,出的是上策還是下策直接關繫到企業的興衰成敗。正確的決策從哪裡來@(孫子》的謀略思想,有助於我們從中吸取智慧。
(一)市場調查與預測
市場調查與預測的目的,是為了保障經營決策的正確性和及時性。《孫子》在「地形篇」中講道:「故知兵者,動而不迷,舉而不窮。
故曰:知彼知己,勝乃不殆;知天知地,勝乃不窮。」就是要求我們及時了解市場的需求和動態,以便根據自己的能力安排生產。其中「動而不迷」「舉而不窮」,可理解為產品要做到有的放矢以滿足市場需求為目的。並根據市場需求的變化而隨時調整其質量、數量、 花色品種,做到靈活多變。擊,勝之半也;知敵之可擊,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擊,勝之半也;知敵之可擊,知吾卒之可以擊,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戰,勝之半也。」
這一段指出只了解本企業的產品優勢,而不了解競爭對手的更大優勢,產品要進入市場取勝只有一半希望;只了解競爭對手的弱點,而不了解本企業的更大弱點,產品要進入市場取勝,也只有一半希望;了解競爭對手的劣勢,了解本企業的優勢,卻不了解市場的變化,產品要進入市場取勝,也只有一半希望。
(三)經營方案的擬訂、論證與優選
經營方案的擬訂要注意集思廣益,兼聽多方面的意見。《孫子》在「九變篇」講道:「是故智者之慮,必雜於利害。雜於利而務可信也;雜於害而患可解也。」這說明擬訂方案時,既要考慮到有利的一面;又要考慮到不利的一面。考慮到有利的一面,才能信心百倍,使工作順利地進行;考慮到不利的一面,才能防患於未然,趨利避害。
制定經營方案要重視論證。《孫子》在「形篇」講道:「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故善戰者,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之可勝。故曰:勝可知而不可為。」善於把握經營之道者,總是先創造各方面的條件,使自己不被競爭對手所擊敗,然後等待和尋求戰勝競爭對手的機會。要使自己在市場競爭中不被對手所戰勝,其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中,所以,善於經營的決策者,就要在這方面下功夫,在制定經營決策方案時多研究多論證,從中選擇最好的方案,力求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
(四)經營決策方案的實施與反饋
經營決策方案確定後,進入實施階段要首先編制經營計劃,然後進行指揮與控制。《孫子》在「作戰篇」指出:「故兵聞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在「虛實篇」中又指出:「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敵而制勝。故《孫子曠形》篇中講道:「故善戰者,立於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是故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要使自己的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而不失戰勝競爭對手的機會。高明的企業領導者,必然注意市場的調查與預測,
正確進行經營決策,以把握市場競爭的主動權。如果不注重市場調查與預測,只是盲目投產這是註定要失敗的。
市場調查的主要手段有訪問法、觀察法、實驗法、資料研究法等。市場預測的主要手段有政策分析法、市場調查法、經驗估演算法、相關分析法等。在這方面《孫子》也有不少論述,如「故明君賢將,所以動而勝人,成功出於眾者,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於鬼神,不可象於事,不可驗於度。必取於人,知敵之情者也。」英明的企業領導者,在市場競爭中所以能戰勝對手,是因為能了解市場信息,掌握先「敵」制勝的主動權。這不能靠主觀臆斷,不能靠運氣好壞,不能依以往的經驗類比,必須深入調查消費者的需求動態和消費趨勢等等。
《孫子》又在「虛實篇」中講道:「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計,作之而知動靜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餘不足之處。」所謂「策」,相當於市場調查與預測手段中的政策分析法、資料研究法、相關分析法等,以衡量「敵」我的強弱優劣,利弊得失。所謂『作」是指偵察的行動,相當於市場調查與預測手段中的訪問法和試探法,以了解消費者的各種意見和需求,掌握消費規律。所謂「形」可理解為進行產品展銷,聽取顧客的「品頭論足」,掌握哪一種產品最受歡迎,哪一種產品有待改進。所謂「角」是「角逐」、「較量」的意思,在經營中就要以小批量的產品投入市場進行「戰斗偵察」,然後根據銷售動態和顧客反映,改進產品質量和花色品種。
《孫子》在「計篇」講道:「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
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於無算乎!」為了佔領市場,首先要在經營決策上戰勝對手,這就必須對市場調查與預測中得到的信息和情報,反復研究,認真籌劃,創造先「敵」制勝的各方面的條件。反之即使掌握了准確的信息和情報,如果研究和籌劃不夠周密,也是難以制訂出正確的經營決策的。
(二)確定經營目標
確定經營目標,開發產品,要有兩個基本條件:一是通過市場調查與預測掌握市場需求動態;二是企業內部人力、財力、物力、技術等各方面的條件。《孫子》在「虛實篇」講道:「夫兵形像水,水之形,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這就為我們指出:確定經營目標、開發產品必須避市場之「實」,而擊市場之「虛」即不盲目經營市場的飽和商品,而著重開發市場的緊俏商品。同時在市場調查與預測的前提下,注意樹立經營戰略的應變觀念,防止一哄而上。《孫子》在「地形篇」又講道:「知吾卒之可以擊,而不知敵之不可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經營決策一旦確定,編制經營計劃要迅速行動。如果優柔寡斷就會貽誤戰機,變主動為被動。對出現的情況變化,要在進行指揮與控制過程中予以調整和糾正。《孫子》在「九地篇」中還指出:「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而止。」又在「形篇」指出:「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為勝敗之政。」在經營方案的實施中,要根據市場變化,通過信息反饋,「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而止。」並要從各方面消除種種不利因素,以
確保經營決策的實施。
三、《孫子》的治眾優勢與生產管理
工業企業生產管理的基本任務,就是在生產活動中運用組織、計劃、控制的職能,把投人生產過程中的各種生產要素有機地結合起來,按照最經濟的方式生產出滿足社會需要的產品。
生產管理是根據經營決策所確定的在一定時期內的經營方針、經營目標、經營戰略、經營計劃的要求,以及下達的具體生產任務,組織生產活動,保證經營決策的實現。因此生產管理在企業管理的全部活動中佔有重要的地位,是經營決策的一個重要的實施階段。
在任何社會的發展階段,在任何條件下勞動者是生產的基本要素之一,對生產起著決定作用。生產管理活動中諸如生產准備和組織,生產計劃、生產控制無不出自勞動者的主觀因素,所以說,生產管理從根本上說乃是人的管理。
為了把《孫子》的用兵思想更好地應用到生產管理之中,可把勞動者分為三個層次:領導層、管理層、基本層。領導層和管理層要豐富「組織治眾」的謀略,提高管理藝術,使基本層發揮更大的潛力和主觀能動性,從而調動企業每個成員的積極因素,在指揮、管理、生產的全部活動中各盡所能。
(一)領導層的組織協調及指揮造勢
領導層的組織協調職能,在於把生產過程中的人力、財力、物力各方面和各環節組織起來,通過指揮系統發揮
各職能部門的積極因素,相互照應,協調一致,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完成生產任務和各項指標。正如《孫子》在「軍爭篇」中講的:「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人之耳目也;人既專一,則勇者不得獨進,怯者不得獨退,此用眾之法也。」又如在「勢篇」中講的;「紛紛紜紜,斗亂而不可亂也;渾渾沌沌,形圓而不可敗也。」
所謂指揮造勢,《孫子》「計篇」講道:「計利以聽,乃為之勢,以佐其外。勢者,因利而制權也。」原意指:正確的戰爭決策已被採納,還要造成一種「聲勢」以輔助作戰進行。如對企業來說,生產任務一經下達,就要使所有有關人員產生一種勢在必行,非完成任務不可的「緊迫感」,這就是所謂的「勢」.怎樣「因利而制權」呢?應視情況相機而行,怎樣有利就怎樣做。《孫子廣勢篇」又講道;「故善戰者,求之於勢,不責於人,故能擇人而任勢。」成功的管理者,應善於「造勢」、「任勢」,使企業的一切成員,在一定形勢下,人人盡力,發揮主觀能動性。
(二)管理層的領導方法及激勵措施
這里所說的管理層一般指車間主任、工段長、班組長,他們直接指揮著一班人,所以領導方法至關重要。《孫子》在「地形篇」中講道:「視卒如嬰兒,故可與之赴深溪;視卒如愛子,故可與之俱死。」
管理者必須關心群眾,愛護下級,解決他們存在的各種實際困難,才能調動大家的積極因素,率領他們去完成生產任務。「卒未親附而罰之則不服,不服則難用也;卒
已親附而罰不行,則不可用也。」領導尚未取得下級和群眾的信任,而動輒批評他們,他們就會因不服管教而不能很好地去執行任務;領導已取得了下級和群眾的信任,但卻不願用紀律去進行約束,這樣的一班人也是不能用來去執行任務的。「厚而不能使,愛而不能令,亂而不能治,譬若驕子,不可用也。」寬厚而不能支使,溺愛而不能行令,混亂而不能治理,就像父母管教不了自己嬌生慣養的孩子,這種管理方式也培養不出一支有組織、有紀律的隊伍,更不可能率領他們去完成生產任務。「故令之以文,齊之以武,是謂必取。」只有用思想教育予以誘導,用紀律約束予以整飭,這樣培養出來的隊伍才能「攻必克,戰必勝」。所以,作為一個領導者對下級和群眾,必須恩威兼施,既要關心愛護;又要嚴明紀律。有功必賞,有錯必究,做到賞罰嚴明。《孫子》「行軍篇」還講道:「令素行以教其民,則民服;令不素行以教其民,則民不服。令素行者,與眾相得也。」平時就要注重思想教育工作,使群眾養成服從組織紀律的習慣,反之,平時不注重思想教育工作,就會放任自流。群眾能夠服從組織領導,在於領導自己能以身作則,取得大家的信任。
所謂激勵措施,指調動職工積極因素的手段。作為管理者,還要善於把企業的前途和職工的切身利益結合起來。《孫子》「九地篇」講道:「投之亡地然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然後能為勝敗。」應用於企業管理,所謂「亡地」、「死地」指給職工造成的一種「危機感」。如果不能按期完成生產計劃和生產任務,就可能拿不上獎金或要
被扣發工資,以此來督促大家發揮出主觀能動性。《孫子》「九地篇」也講道:「投之無所往,死且不北,士人盡力。」只有把職工投入完不成生產任務,就沒有別的出路的「亡地」、「死地」,大家就必然會全力以赴。
(三)基本層的積極因素和工作方法
基本層主要指生產在第一線的操作工人。工人是企業的主人。
工人群眾應正確對待國家、企業、個人三者的關系,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孫子》「九地篇」講道:「吾士無余財,非惡貨也;無余命,非惡壽也。令發之日,士卒坐者涕沾襟,偃卧者涕交頤。投之無所往者,諸劌之勇也。」原意指:軍隊即將投入作戰時,往往毀棄多餘的財物,並不是厭惡財物;不怕犧牲生命,不是不願意活。當作戰命令下發之時,士卒們往往淚流滿面。一旦把軍隊置於無路可走的絕境,士卒們就會像專諸、曹劌那樣勇敢了。工人在完成生產任務時,就應當像戰士作戰那樣,使他們有一股奮不顧身的勁頭。
組織生產也要注重謀劃。《孫子》「行軍篇」講道:「兵非益多也,惟無武進,足以並力、料敵、取人而已,夫惟無慮而易敵者,必擒於人。」完成生產任務,並非人員愈多愈好,而且不能盲目蠻干,而要注重調查分析,掌握情況,集中力量,組織攻關。既要有完成任務的信心,又要有保障完成任務的措施。
四、《孫子》的謀略對策與銷售管理
社會主義企業的生產目的,是滿足社會和人民需要,
產品生產出來要盡快銷售出去。所以企業在「轉軌變型」中除了要重視生產管理外,還必須善於加強產品的銷售管理。
把《孫子》的謀略和對策應用到銷售管理之中,可豐富我們的智謀增強我們的競爭能力。
(一)市場需求分析
分析了解市場需求,這是企業搞好銷售管理的前提。不了解市場需求,不了解自己的產品是否受消費者歡迎,在市場競爭中必敗無疑。
《孫子》「形篇」講道:「一日度,二日量,三日數,四日稱,五日勝。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數,數生稱,稱生勝。」在分析市場需求時,應該對產品投放地區的市場容量進行調查和預測,以此決定銷售量,並根據與競爭對手的銷售對比,不斷改進產品質量和花色品種,爭取市場競爭的勝利。
(二)銷售決策
銷售決策包括確定市場面和銷售目標;確定與開拓市場、佔領市場、擴大市場有關的而且企業有權決定的各種推銷策略。《孫子曠謀攻篇」告訴我們:「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就是說,以謀略取勝是最高明的軍事家,通過外交途徑取勝者為二等軍事家,以消滅對方兵力取勝為三等軍事家,再蹩腳的軍事家只會攻城。因此在銷售管理中,為了使企業的產品暢銷不衰,以 決策戰勝競爭對手是最上策。
(三)市場開發及銷售策略
一項新產品問世以後,由進入市場到被市場淘汰,要經歷進入期、成長期、成熟期、飽和期、衰落期這五個過程。這幾個不同時期該採取什麼不同的銷售策略,仍可以從(孫子》中得到啟發和借鑒。
進入期:指新產品進入市場。應避市場之「實」,擊市場之「虛」,出奇制勝,捷足先登,掌握市場銷售的主動權。《孫子曠虛實篇」講道:「凡先處戰地而待敵者佚,後處戰地而趨戰者勞。」所謂「先處戰地」指首先進入市場,投有競爭對手,所以就能掌握市場銷售的主動而從容不迫。反之,如競爭對手先已佔據市場,要使自己的產品打進去,就必須在產品的質量和花色品種上高人一籌,這就需要花費更大的代價。「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要使新產品首先打人市場,就必須在決策時迅速果斷,先敵制勝,使部分對手措手不及而處於被動局面。
成長期:指自己的產品大量進入市場時期。此時應該保質保量,穩定與增強產品信譽,不斷擴大市場佔有率,不斷削弱對手的競爭能力。「夫霸、王之兵,伐大國,則其眾不得聚;威加於敵,則其交不得合。」使自己的產品大量涌人市場,不斷擴大銷售面,迫使對手產品處於滯銷,難以大批量投入市場,無法廣泛結交用戶,從而使之無法插足市場。但是也要注意「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也;無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不要寄希望於對手放棄產品的競爭,而是要依靠自己產品的信譽和市場佔有率的優勢不怕對手的競爭。
成熟期:指產品進入暢銷時期,消費者對產品已產生信賴,此時應該不斷增加產品的花色品種,改進式樣,美化裝潢與包裝,進一步吸引顧客的興趣。同時,要積極准備開發新產品。《孫子曠勢篇》講道:「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河。」所謂「出奇」,就是說即使名牌產品,也要不斷改進其結構、樣式、裝璜,使顧客總有一種新鮮感。花色品種的改變應變化莫測,無窮無盡。所以說:「戰勢不過奇正,奇正之變,不可勝窮也。」
飽和期:指消費者需求已經滿足,銷售量不再增加並有下降趨勢的時期。這時,經營決策者應開拓新市場,並要改進原產品特性,實行「商品再推出」策略。《孫子》在「形篇」中講道:「不可勝者,守也,可勝者,攻也。守則不足,攻則有餘。」在市場銷售的飽和期,應盡量維持原有的銷售水平,不再擴大市場投放量,同時要改進產品原有特性,以便進一步投入市場。總之,根據銷售情況決定採取「守勢」還是「攻勢」。
衰落期:指商品被市場淘汰的時期。要採取果斷措施對產品實行削價處理,把損失降到最低水平安全撤離市場。同時要把新型產品投放市場。「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如果原有產品已失去競爭能力,而不能「忍痛割愛」就將遭受更大的損失。
『貳』 急求關於《孫子兵法》於營銷策略的論文
《孫子兵法》與商業競爭
春秋末期偉大的軍事家孫武曾經說過:「兵者,國之大事也」。我們都說「商場即戰場」,在商戰中如何取得成功,主要取決於如何去競爭。應該說,在商業大戰中,不懂得競爭者,就無法進行商業上的戰略定位。孫子曰:「知彼知己,百戰不殆」,試想:如果我們不懂得競爭對手的情況,要贏得一片市場,佔領一片市場,是絕對不可能的。
一、「知彼知己」是商業決策的基礎
對經營者來說,「知彼知己」就是要掌握企業內部、競爭對手、市場以及宏觀環境等各個方面的信息。但在決策中,「知己」——即掌握自身內部的情況不難;而「知彼」——即了解企業外部市場環境、特別是競爭對手的情況是很不容易的。所以,《孫子兵法》中講審時度勢,先謀而後動。在市場競爭中,一定要了解市場、掌握市場環境的變化。作為企業來說,就是要搞好市場調查分析,研究掌握市場信息,做到全面了解和掌握市場。有了這些,就剩下速度了。速度是非常重要的,我們中國企業唯一爭得過國外企業的是什麼?就是速度。很多國外企業到中國說在國外要做十年的事,到中國只有五年,非常快。在商戰中,猶如打仗一樣需要快速。
二、「將孰有能」是科學決策的關鍵
孫子十分強調將帥的地位和作用。經營決策過程中,起決定性作用的是企業領導人。決策者的水平如何,將是直接關系經營競爭成敗的關鍵因素。為此,孫子提出了「將者,智、信、仁、勇、嚴也」。哲理的「智」——智謀就是知識;「信」——有信譽,賞罰有信,具有一定的權威,取信於眾;「仁」——關心下屬、上下同心;「勇」——勇敢果斷,敢於承擔責任,果敢決斷;「嚴」——紀律嚴明,並且嚴於律己,以身作則。在我們看來,我們競爭對手的大將基本都是這樣,在瓦解對方的同時飛速壯大自己。
三、「出奇制勝「是商業競爭的法寶
「出奇制勝「是《孫子兵法》的最大特色,是摧毀敵人克敵制勝的最大法寶。在現代商戰中,如企業形象、品牌效應、技術特點、顧客服務以及商業網路等,一定要出新出奇。其實所謂的商業「詭道」,就是專指商業經營者的謀略藝術,商家高手在風波暗涌的商戰中唯有「出奇制勝」,才會獲得最終的勝利,贏得最佳時機,確立自己的品牌和企業地位。
《孫子兵法》用於商業競爭,其謀略方法是多種多樣的。以上所提到的幾種觀點只是其中一部分。在商海大潮的奮戰中,商家盡可以更廣泛的運用《孫子兵法》的謀略,使其在商戰中發揮最大的作用,成為手中制勝的法寶。
『叄』 有什麼書值得看的,關於管理,哲理,或古文,還有觀念的
1《孫子兵法》作 者: 孫武 (Sun Wu) 中國古代偉大的軍事家入選理由: 《孫子兵法》被認為是戰略思想的開山鼻祖。傳播了2500年後,它成為哈佛商學院的必讀教材。 企業家不可不知的內容:從遠古時代起,軍事和商業間的聯系就已經存在了。孫子軍事思想中最閃光點在於明確你的敵人。無論對於一位將軍,還是公司老闆如果能清楚地認識這一點,整個局勢將會變得非常明朗。《孫子兵法》重點闡述的就是這種思想,而反對魯莽的四處出擊。所以戰爭的最高境界是「不戰而屈人之兵」,反映到今天的商業思想就是「競合」的原則。而「先知者,不可取之於鬼神,必取於人,知敵之知情者也」!這是孫子對如何掌握目標市場所提出的建議。在《孫子兵法》中充滿了競爭與管理的哲理,中國古文的言簡意賅使決策者開宗明義,而每一個古老的故事即是一個個鮮活的案例。其蘊意的博大精深,足以使任何一個領導者久久地體味其中。 2《競爭戰略》作 者:邁克爾•波特 (Michaele•Porter)哈佛商學院終身教授,產業競爭泰斗入選理由:《經濟學家》曾如下寫道:「如果有人能夠將管理理論變為讓人敬服的學術教條的話,那麼,這個人就是邁克爾•波特」。《競爭戰略》就是一本關於企業戰略的經典之作。也許沒有多少人還記得「八條卓越原則」。但有哪個企業能脫離「五種競爭力量」呢? 企業家不可不知的內容:「差異化」、「成本領先」、「專注」這三條競爭的普遍戰略,使無數企業從戰略困惑中脫穎而出。但波特關於任何企業不能同時聚焦於三種戰略的推斷,則受到了越來越多的質疑。因為在高度競爭的今天,企業不得不在所有層面展開競爭。它們既不得不追求差異化,提高服務和加速發展,同時也必須追求成本領先,以使自己在此起彼伏的價格戰中不失先機。這就是現代企業競爭的「全價值主張」,所以相對而言,波特關於五種競爭力量的貢獻被證明具有更強的生命力。他認為這五種競爭力量(新進入者的威脅;行業現有的競爭狀況,供應商的議價能力;客戶的議價能力;替代產品或服務的威脅)決定了企業的盈利能力,是行業競爭的游戲規則。任何一個組織想在一定行業內具有競爭優勢,它都必須改變和挑戰這些規則,這就是戰略性思考的意義。3《營銷管理》作 者:菲利浦•科特勒(Philip.Kotler)美國西北大學名譽教授 營銷學之父入選理由:科特勒的著作是教科書所能達到的最高境界。《營銷管理》絕對是我們這個時代有關營銷的聖經。因為科特勒這個名字幾乎就是「營銷」的同義詞。企業家不可不知的內容:對於那些志向遠大或者正在實踐著的營銷者,《營銷管理》吸引人的地方,在於它對關鍵詞句和作用的清晰定義,它將營銷定義為「一種社會和管理過程。通過它,個人和團體以創造、提供和其他人交換產品價值的方式,滿足需求和慾望」。這是管理學史上第一次把交換作為行銷的基本核心觀念。從而使營銷管理更接近科學的本質。從此概念延伸出來的產品的五個層次,以及顧客交付價值的描述,使現代營銷終於轉向了「顧客導向」。科特勒告戒營銷者,要想成為以市場營銷為導向,組織必須要克服三種通病:組織抵觸、緩慢學習、快速遺忘。他寫道:「好的公司滿足人的需求,偉大的公司創造市場需求」。對於所有想成為市場領導者的企業而言,此句可當做座右銘。4《第五項修煉》作 者:彼得•聖吉 (Peter•M•Senge) 當代最著名的管理學家入選理由: 正是這本彼得•聖吉的代表作使學習型組織成為當今最流行的管理思想。領導者不可不知的內容:未來最成功的公司將是那些建基於學習型組織的公司,即學者生存。建立學習型組織的技術知識和途徑被聖吉高度概括為五項修煉,即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願景、團隊學習、系統思考。對於組織,最大的威脅來自學習智障,這就是大部分企業失敗的根本原因。錯誤的思考方式是造成學習智障的原因之一,而學習型組織的五項修煉正是克服學習智障的良方。聖吉認為企業管理中確實存在「非系統陷阱」,只有學習系統思考,才可以幫助提高成功尋找問題根本解決方案的幾率,即透過復雜現象發現單純之美。學習型組織的基礎是個人成長的修煉,而心智模式的修煉,是五項修煉中最實際,也是最困難的部分。通過改善心智模式,樹立共同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