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計劃經濟時代"
應該是1957年到1995年。
毛澤東領導的中國共產黨同樣在馬列主義的指導下奪取了政權。建國後,我國對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國家的理解是完完全全的空白,基本上是全盤照搬蘇聯模式。在抗美援朝和國民經濟初步恢復後,毛澤東提出了「一化三改」的過渡時期總路線,即「社會主義工業化」、「改造農業」、「改造手工業」、「改造資本主義工商業」。到1957年第一個國民經濟五年計劃完成的時候,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基本建立起了公有制占絕對統治地位的100%計劃經濟體制。
由於種種原因,毛澤東的左傾思想逐漸佔了上風,並先後發動了「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中國經濟陷入徹底的混亂與倒退,但從本質上說,仍是一種完全的計劃經濟體制。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中國開始實行改革開發,鄧小平和陳雲在1979年首次提到了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並不矛盾的概念。
1984年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確立了在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
1993年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了《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勾畫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
1995年中共十四屆五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實現奮斗目標的關鍵之一是經濟體制從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
自此,「計劃經濟體制」逐漸淡出歷史舞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漸深入人心,國家用宏觀調控的手段對市場經濟進行調節。
❷ 什麼是計劃經濟
計劃經濟相對於市場經濟,是指一種不同於市場經濟的,高度集中的,實現高效率的社會經濟體系。計劃經濟,顧名思義就是有規劃、計劃地發展經濟。
從而避免了市場經濟發展的盲目性、不確定性等問題,給社會經濟發展造成的危害。如:重復建設、企業惡性競爭、工廠倒閉、工人失業、地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產生社會經濟危機等問題。
計劃經濟,或計劃經濟體制,又稱指令型經濟,是對生產、資源分配以及產品消費事先進行計劃的經濟體制。由於幾乎所有計劃經濟體制都依賴於指令性計劃,因此計劃經濟也被稱為指令性經濟。
解決三個基本經濟問題的是政府,所謂的三個經濟問題是指:生產什麼、怎樣生產和為誰生產。而其中大部分的資源是由政府所擁有的,並且由政府所指令而分配資源的,不受市場影響。其餘的三種經濟體系是市場經濟體系、傳統經濟體系和混合經濟體系。
(2)計劃經濟時代營銷理論擴展閱讀
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不是一個統一的整體,而是包括既相區別、又相聯系的兩個部分;一部分是「計劃體系」,另一部分是「市場體系」。
「計劃體系」 由一千家左右大公司組成的。這些企業規模大、技術復雜、投資數量大,所以從籌備建廠至生產出產品,中間經過很長的時間。因此,大企業要求安全和穩定,這就需要有預測和計劃;
企業為了確保自己的收益,就要控制產品的價格,一些大公司採取一致的行動,達成價格協定,這些被固定下來的價格可以長時期地被預測,同時,由於一個公司的價格又是另一個公司的成本,所以,成本也可以預測。
因為在這部分經濟中,市場競爭被 「計劃原則」代替,實質上是一種計劃經濟。這些由大公司組成的 「計劃體系」 擁有廣泛的權力: 控制產品價格和原材料; 控制產品銷售量; 控制資本來源; 影響和控制政府。
「計劃體系」消滅了貧困,已不存在階級對立,其權力掌握在技術和管理人員手中,公司的目標不是最大限度利潤而是穩定和增長,生產者主權代替了消費者主權。由於 「計劃體系」存在著上述優勢,所以它能憑此剝削 「市場體系」。
❸ (1)如何正確理論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 (2)簡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要點
答:事實上可以正確理解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
特點不同,市場經濟的特點:自主性、平等性、競爭性、開放性、有序性。計劃經濟的特點:在集中統一的原則下,強調中央與地方兩個積極性的結合;以計劃管理為主,同時重視市場管理;在計劃管理上實行多種計劃類型;比較注重宏觀調控,綜合平衡等。
計劃經濟是根據政府計劃調節經濟活動的經濟運行體制。一般是政府按事先制定的計劃,提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體目標,制定合理的政策和措施,有計劃地安排重大經濟活動,引導和調節經濟運行方向。資源的分配,包括生產什麼、生產多少,都由政府計劃決定。市場經濟是指通過市場配置社會資源的經濟形式。簡單地說,市場就是商品或勞務交換的場所或接觸點。
❹ 什麼計劃經濟時期我們現在是不是市場經濟時期那何為市場經濟
(一) 計劃經濟時期 建國初-1992(全國人民代表大會_鄧小平的經濟方針改革)
計劃經濟是指在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基礎上,根據社會主義基本經濟規律和國民經濟有計劃按比例發展規律的要求,由國家按照經濟、社會建設與發展的統一計劃來管理國民經濟的社會經濟制度。計劃經濟是社會主義經濟的一個基本特徵。實行計劃經濟,必須從國民經濟實際情況和自然資源特點出發,根據社會主義建設的需要,有計劃地安排國民經濟各部門之間的發展比例關系,合理地分布生產力,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財力,搞好生產與需要之間的平衡,促進國民經濟協調發展,以滿足國家建設和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生活的需要。
計劃經濟的最大優點是:
1所有的人都有工作。
2不象市場經濟那樣嚴重消耗自然資源的,是一種環保經濟。
3貧富差距不象市場經濟那樣嚴重,身份等級差別也較小
(二)現在是市場經濟時期
(三)市場經濟(又稱為自由市場經濟或自由企業經濟)
是一種經濟體系,在這種體系下產品和服務的生產及銷售完全由自由市場的自由價格機制所引導,而不是像計劃經濟一般由國家所引導。市場經濟也被用作資本主義的同義詞。
在市場經濟里並沒有一個中央協調的體制來指引其運作,但是在理論上,市場將會透過產品和服務的供給和需求產生復雜的相互作用,進而達成自我組織的效果。市場經濟的支持者通常主張,人們所追求的私利其實是一個社會最好的利益。
❺ 計劃經濟為何行不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內涵是什麼
20世紀50年代,計劃經濟體制在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在整個國民經濟實力非常弱小的條件下,我國能夠集中主要力量開展以156個重大項目為中心的工業建設,比較迅速地建立起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初步基礎,並在此基礎上初步建立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這些成就的取得是與這一體制所發揮的作用分不開的。
但是,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在運行過程中也暴露出了不少問題。它的主要弊端是:政企職責不分,條塊分割,國家對企業統得過多過死,權力過於集中,忽視商品生產、價值規律和市場機制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義嚴重。這就造成了企業缺乏應有的自主權,企業吃國家「大鍋飯」、職工吃企業「大鍋飯」的局面,嚴重壓抑了企業和廣大職工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使本來應該生機盎然的社會主義經濟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社會主義基本制度與市場經濟的結合。由這一結合而形成的市場經濟體制,一方面它必然體現社會主義的制度特徵,另一方面,它又具有市場經濟的一般特徵。作為社會主義的制度特徵,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在所有制結構上,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一切符合「三個有利於」標準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應該用來為社會主義服務。在公有制為主體的前提下,公有制企業與其他企業在市場經濟中平等競爭、共同發展,國有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發揮主導作用。二是在分配製度上,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運用包括市場在內的各種調節手段,既鼓勵先進,促進效率,合理拉開收入差距,又防止兩極分化,注重社會公平,逐步實現共同富裕。三是在宏觀調控上,以實現最廣大勞動人民利益為出發點和歸宿,社會主義國家能夠把人民的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結合起來,使市場在社會主義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更好地發揮計劃和市場兩種手段的長處,使社會主義的優勢與市場經濟的優勢都能夠得到充分發揮。具有上述特徵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對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而言,都是前所未有的。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不僅對中國,而且對世界都將是具有歷史意義的偉大創新。
❻ 計劃經濟體制下的4p營銷理念理念如何轉變為市場經濟體制下的4c營銷理念
以客戶為中心中唄!
4P's思考的出發點是企業中心,是企業經營者要生產什麼產品、期望獲得怎樣的利潤而制定相應的價格、要將產品怎樣的賣點傳播和促銷、並以怎樣的路徑選擇來銷售。這其中忽略了顧客作為購買者的利益特徵,忽略了顧客是整個營銷服務的真正對象。
4C's的核心是顧客戰略。而顧客戰略也是許多成功企業的基本戰略原則,比如,沃爾瑪"顧客永遠是對的"的基本企業價值觀。4C's的基本原則是以顧客為中心進行企業營銷活動規劃設計,從產品到如何實現顧客需求的滿足,從價格到綜合權衡顧客購買所願意支付的成本,從促銷的單向信息傳遞到實現與顧客的雙向交流與溝通,從通路的產品流動到實現顧客購買的便利性。
❼ 中國服務營銷發展的現狀及原因各是什麼
中國服務營來銷發展的現狀是:源目前還處於萌芽階段,服務營銷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人們對於服務營銷的概念及推廣還不夠重視。
導致現今中國服務營銷發展的現狀的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1、中國社會經濟發展階段,使得服務營銷還未被人們接受和認可;
2、中國目前的國人服務意識還很差;
3、服務營銷在整個公司及產品營銷中的重要作用還未被人們發現;
4、很多人還不接受服務營銷的一些推廣措施,認為在炒作和作假等。
不過,在不遠的將來,中國的服務營銷一定會發展的越來越好,越來越發揮其在社會經濟、文化發展中的巨大作用。
❽ 計劃經濟時代經營管理模式是什麼模式
計劃經濟時代經營模式不同於市場經濟時代,一切產品均由國家統一下達生產,購銷指標,自由市場是禁止的非法的。計劃經濟時代的管理模式類似於軍事化管理,人員、資金、物質均由國家統一調配。
❾ 計劃經濟 市場經濟
計劃經濟是一種經濟體制,而這種體制下,國家在生產、資源分配以及產品消費各方面,都是由事先進行計劃。計劃經濟體制企業既不能自主經營,又不能自負盈虧。企業的生產數量、生產品種、價格以及企業的生產要素供給與生產成果的銷售都處於控制之下。比如說過去的糧票、油票等,國家事先根據某一區域的人口、環境等因素制定好規定的數量,再發放給該地區普通百姓,其餘商品的價格也基本固定不變。因此基本沒有剩餘。
市場經濟(又稱為自由市場經濟或自由企業經濟)是另外一種經濟體系,在這種體系下產品和服務的生產及銷售完全由自由市場的自由價格機制所引導,而不是像計劃經濟一般由國家所引導。市場經濟也被用作資本主義的同義詞。在市場經濟里並沒有一個中央協調的體制來指引其運作,但是在理論上,市場將會透過產品和服務的供給和需求產生復雜的相互作用,進而達成自我組織的效果。比如你現在去買油,不用油票,你自己通過價格、質量、個人偏好等因素,自己決定是否要購買、買多還是買少。如果該產品沒人購買那它的價格就會自然下降或者撤銷生產,相反,買的人多了價格就會上漲,產量也會增加,老百姓靠嘴投票來決定產品的價格而不是國家計劃。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在改革開放後用來描述其經濟形式的官方術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同社會主義基本社會制度結合在一起的。 與計劃經濟不同,採用的是產權清晰、責權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企業不再是行政的附屬品,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直接從事生產、流通和服務性的經營活動,追求利益最大化,並依法納稅。 在這種體制下,國家對價格的控制不是通過指令性的,而是通過(1)通過稅收、補貼或直接控制價格來調控商品和投入的相對價格。(2)通過收入稅、福利支出或直接控制工資、利潤、房租等來調節相對收入。(3)通過法律、直接提供產品和服務、稅收、補貼或國有化調控生產和消費的類型。 (4)通過使用稅收和政府開支、控制銀行借貸和利息、直接控制價格和收入、匯率來調控失業、通貨膨脹、經濟增長和支出赤字的平衡等宏觀經濟問題。
比如國家認為油價太高了,不是通過下達指令規定價格,也不是放任市場,而是通過降低消費稅或者是生產過程中的各自稅率來調節價格。
世界上除了香港和新加坡以外,都會多多少少有一定的政府控制,但是和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相比,我國的控制更多,包括限定房價上限和糧價下線等指令性措施。還有我國各掌握國民經濟命脈的戰略型企業都歸國家控制。比如:四大銀行、寶鋼、中石油等。國家抓大放小,小型、與國計民生關系不大的企業放手私有化。
總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就是一半市場一半計劃。
希望能忙到你。
不好意思,不知道為什麼計劃經濟寫不上去,說我有不合適內容。你自己上網查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