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市場營銷案例分析題
1 . (2分) 從市場營銷學的角度來理解,市場是指商品交換關系的總和。正 確 錯 誤 13公司最直接的競爭者是那些同一行業同一戰略群體的公司。正 確 錯 誤 14 . (2分) 市場細分是目標市場營銷的基礎。正 確 錯 誤 2 . (5分) 企業的任務書應當做到( )。 A.確定營銷費用 B.貫徹市場營銷觀念 C.切實可行 D.鼓舞人心 3 . (5分) 在飽和需求狀態下,實行保持性營銷策略的主要措施有( )。 A.保持合理價位 B.嚴格控製成本 C.配備適當推銷力量 D.改變消費者對產品的信念和態度 7 . (3分) 當目標顧客人數眾多時,生產者傾向於利用( )。 A.直接渠道 B.短渠道 C.長1 . (5分) 產品線的劃分依據是( )。 A.產品功能相似 B.消費上具有連帶性 C.供給相同的顧客群 D.有相同的分銷渠道而寬的渠道 1 . (2分) 在市場營銷學中,換代產品也屬於新產品。正 確 錯 誤 2 . (2分) 在買方市場條件下,能源供應緊張,縮減產品線對企業有利。正 確 錯 誤 3 . (2分) 一個產品,即便其內在質量符合標准,但若沒有完善的服務,實際上就是不合格的產品。正 確 錯 誤 4 . (2分) 包裝一般分為三個層次,其中最接近產品的容器,如潤膚露的瓶子,就是運輸包裝。正 確 錯 誤 7 . (2分) 生產企業在特定的市場里,選擇幾家批發商或零售商銷售特定的產品,這就是選擇性銷售。正 確 錯 誤 8 . (2分) 經紀人是擁有所經營產品的全部所有權的批發商。正 確 錯 誤 1 . (50分) 案例設計與分析題(案例10分,問題10分,分析30分):針對本課程第七章「目標市場營銷」方面的內容,通過報紙、雜志、網路等渠道查找一篇案例(不得選用本課導學和網路課程提供的案例),附在本次作業上;就你所選擇的案例提出「市場細分及消費者市場細分的依據」方面的2~3個問題,並做出分析或判斷(分析部分不少於500字)。 舉例分析題(實例20分,分析30分):舉例說明,產品生命周期各階段的特點如何?企業如何根據各階段的特點制定相應的營銷策略?(註:1、可通過報紙、雜志、網路等渠道查找相關實例,不得選用本課導學和網路課程提供的案例。2、可針對產品生命周期的全過程或某一二個階段進行分析,論述部分不少於500字。)
② 市場營銷中的SWOT分析怎麼寫
S (strengths)是優勢、W (weaknesses)是劣勢,O (opportunities)是機會、T (threats)是威脅。按照企業競爭戰略的完整概念,戰略應是一個企業「能夠做的」(即組織的強項和弱項)和「可能做的」(即環境的機會和威脅)之間的有機組合。
所謂SWOT分析,即基於內外部競爭環境和競爭條件下的態勢分析,就是將與研究對象密切相關的各種主要內部優勢、劣勢和外部的機會和威脅等。
通過調查列舉出來,並依照矩陣形式排列,然後用系統分析的思想,把各種因素相互匹配起來加以分析,從中得出一系列相應的結論,而結論通常帶有一定的決策性。
(2)核心競爭力營銷案例擴展閱讀:
特點:
SWOT分析方法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隸屬於企業內部分析方法,即根據企業自身的條件在既定內進行分析。SWOT分析有其形成的基礎。
著名的競爭戰略專家邁克爾.波特提出的競爭理論從產業結構入手對一個企業「可能做的」方面進行了透徹的分析和說明,而能力學派管理學家則運用價值鏈解構企業的價值創造過程,注重對公司的資源和能力的分析。
SWOT分析,就是在綜合了前面兩者的基礎上,以資源學派學者為代表,將公司的內部分析,與以能力學派為代表的產業競爭環境的外部分析(即更早期戰略研究所關注的中心主題,以安德魯斯與邁克爾.波特為代表)結合起來,形成了自己結構化的平衡系統分析體系。
與其他的分析方法相比較,SWOT分析從一開始就具有顯著的結構化和系統性的特徵。就結構化而言,首先在形式上,SWOT分析法表現為構造SWOT結構矩陣,並對矩陣的不同區域賦予了不同分析意義。
其次內容上,SWOT分析法的主要理論基礎也強調從結構分析入手對企業的外部環境和內部資源進行分析。
③ SWOT的營銷策略、案例等等
SWOT是一種分析方法,用來確定企業本身的競爭優勢(strength),競爭劣勢(weakness),機會(opportunity)和威脅(threat),從而將公司的戰略與公司內部資源、外部環境有機結合。因此,清楚的確定公司的資源優勢和缺陷,了解公司所面臨的機會和挑戰,對於制定公司未來的發展戰略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
SWOT分析的步驟:
1、羅列企業的優勢和劣勢,可能的機會與威脅。
2、優勢、劣勢與機會、威脅相組合,形成SO、ST、WO、WT策略。
3、對SO、ST、WO、WT策略進行甄別和選擇,確定企業目前應該採取的具體戰略與策略。
SWOT矩陣:
優勢劣勢
機會so戰略(增長性戰略)wo戰略(扭轉型戰略)
威脅st戰略(多種經營戰略)wt戰略(防禦型戰略)
競爭優勢(S)是指一個企業超越其競爭對手的能力,或者指公司所特有的能提高公司競爭力的東西。例如,當兩個企業處在同一市場或者說它們都有能力向同一顧客群體提供產品和服務時,如果其中一個企業有更高的贏利率或贏利潛力,那麼,我們就認為這個企業比另外一個企業更具有競爭優勢。
競爭優勢可以是以下幾個方面:
●技術技能優勢:獨特的生產技術,低成本生產方法,領先的革新能力,雄厚的技術實力,完善的質量控制體系,豐富的營銷經驗,上乘的客戶服務,卓越的大規模采購技能
●有形資產優勢:先進的生產流水線,現代化車間和設備,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儲存,吸引人的不動產地點,充足的資金,完備的資料信息
●無形資產優勢:優秀的品牌形象,良好的商業信用,積極進取的公司文化
●人力資源優勢:關鍵領域擁有專長的職員,積極上進的職員,很強的組織學習能力,豐富的經驗
●組織體系優勢:高質量的控制體系,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統,忠誠的客戶群,強大的融資能力
●競爭能力優勢:產品開發周期短,強大的經銷商網路,與供應商良好的夥伴關系,對市場環境變化的靈敏反應,市場份額的領導地位
競爭劣勢(W)是指某種公司缺少或做的不好的東西,或指某種會使公司處於劣勢的條件。
可能導致內部弱勢的因素有:
●缺乏具有競爭意義的技能技術
●缺乏有競爭力的有形資產、無形資產、人力資源、組織資產
●關鍵領域里的競爭能力正在喪失
公司面臨的潛在機會(O):
市場機會是影響公司戰略的重大因素。公司管理者應當確認每一個機會,評價每一個機會的成長和利潤前景,選取那些可與公司財務和組織資源匹配、使公司獲得的競爭優勢的潛力最大的最佳機會。
潛在的發展機會可能是:
●客戶群的擴大趨勢或產品細分市場
●技能技術向新產品新業務轉移,為更大客戶群服務
●前向或後向整合
●市場進入壁壘降低
●獲得購並競爭對手的能力
●市場需求增長強勁,可快速擴張
●出現向其他地理區域擴張,擴大市場份額的機會
危及公司的外部威脅(T):
在公司的外部環境中,總是存在某些對公司的盈利能力和市場地位構成威脅的因素。公司管理者應當及時確認危及公司未來利益的威脅,做出評價並採取相應的戰略行動來抵消或減輕它們所產生的影響。
公司的外部威脅可能是:
●出現將進入市場的強大的新競爭對手
●替代品搶占公司銷售額
●主要產品市場增長率下降
●匯率和外貿政策的不利變動
●人口特徵,社會消費方式的不利變動
●客戶或供應商的談判能力提高
●市場需求減少
●容易受到經濟蕭條和業務周期的沖擊
由於企業的整體性和競爭優勢來源的廣泛性,在做優劣勢分析時,必須從整個價值鏈的每個環節上,將企業與競爭對手做詳細的對比。如產品是否新穎,製造工藝是否復雜,銷售渠道是否暢通,價格是否具有競爭性等。
如果一個企業在某一方面或幾個方面的優勢正是該行業企業應具備的關鍵成功因素,那麼,該企業的綜合競爭優勢也許就強一些。需要指出的是,衡量一個企業及其產品是否具有競爭優勢,只能站在現有潛在用戶角度上,而不是站在企業的角度上。
企業在維持競爭優勢過程中,必須深刻認識自身的資源和能力,採取適當的措施。因為一個企業一旦在某一方面具有了競爭優勢,勢必會吸引到競爭對手的注意。一般地說,企業經過一段時期的努力,建立起某種競爭優勢;然後就處於維持這種競爭優勢的態勢,競爭對手開始逐漸做出反應;而後,如果競爭對手直接進攻企業的優勢所在,或採取其它更為有力的策略,就會使這種優勢受到削弱。所以,企業應保證其資源的持久競爭優勢。
資源的持久競爭優勢受到兩方面因素的影響:企業資源的競爭性價值和競爭優勢的持續時間。
評價企業資源的競爭性價值必須進行四項測試:
1、這項資源是否容易被復制?一項資源的模仿成本和難度越大,它的潛在競爭價值就越大。
2、這項資源能夠持續多久?資源持續的時間越長,其價值越大。
3、這項資源是否能夠真正在競爭中保持上乘價值?在競爭中,一項資源應該能為公司創造競爭優勢。
4、這項資源是否會被競爭對手的其他資源或能力所抵消?
影響企業競爭優勢持續時間的主要因素有三點:
(1)建立這種優勢要多長時間?
(2)能夠獲得的優勢有多大?
(3)競爭對手做出有力反應需要多長時間?
如果企業分析清楚了這三個因素,就可以明確自己在建立和維持競爭優勢中的地位。
當然,SWOT分析法不是僅僅列出四項清單,最重要的是通過評價公司的強勢、弱勢、機會、威脅,最終得出以下結論:(1)在公司現有的內外部環境下,如何最優的運用自己的資源;(2)如何建立公司的未來資源。 案例分析某公司電子商務分公司SWOT分析某上市公司是國內家電、電子、通訊、網路服務等領域的大型製造企業,多年來雖名列國內電子行業百強前茅,但在主體家電業務方面始終處於行業市場第五、六名的位置。公司希望盡快成長為全國最強、世界一流的企業,並邀請麥肯錫咨詢公司對企業進行深入調研、咨詢和建議。根據麥肯錫公司的咨詢建議,即通過電子商務的方式,優化年度60億的可控采購來實現成本控制、並提高企業盈利能力和市場競爭能力的目標,該公司於2000年7月成立了電子商務分公司(簡稱EB)。EB經過三年多的運作,盡管在幫助總公司成本控制上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是對於總公司提高盈利能力和市場競爭能力的作用還沒有得到充分體現,而且電子商務模式在更大范圍的進一步深入實施遇到了很大的阻力和障礙。在這種情況下,對EB進行SWOT分析,清晰把握EB的優勢、劣勢,看清周圍環境所呈現的機會和威脅,對於如何實現成立EB的原定目標、探求如何更好地利用電子商務手段為總公司服務,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
二、基本情況
EB通過社會招聘熟悉IT技術或運作模式的人員擔任總經理和組建各部門。EB對內服務於總公司負責采購的資財部,為總公司資財部建立平台買方會員身份、建立網上元件和產品目錄、設定並執行電子采購,以及采購數據的採集和報表訂制、通過平台向供應商發放訂單制等等;EB對外服務於供應商企業,為供應商企業建立平台賣方會員、進行操作培訓、開設專用電子郵箱等等。EB除了根據實際的網上采購為總公司帶來的原材料、器件的采購成本下降幅度計提一定比例的費用作為收入外,還徵收供應商企業的平台服務年費,另外通過向企業提供網上廣告、利用平台向供應商企業提供實現其自身電子采購、利用技術經驗為其他企業進行搭建電子商務平台的咨詢和實施等等方式進行多方面業務探索。
EB引進了國際著名的某公司的電子交易平台系統,也是該公司第一個中文版的電子交易平台系統。漢化工作由系統供應公司承擔。盡管在漢語用詞上沒有完全符合國內的習慣,但是這個系統至今在全國企業級的電子交易系統中仍具有明顯的技術優勢,但是成熟的平台產品在客戶化方面受到系統源代碼保密的限制,而且以後的升級還得依靠該公司。
EB發現,在賣方會員構成方面,現有供應商和潛在供應商分散分布在全國各地,而且大部分標准元器件的現有供應商都處於產品技術成熟、管理水平低下的狀態,網上交易的必要裝備和設施不全;另外由於總公司在家電行業市場中的第二方陣地位和較苛刻的采購結算制度(六個月商業承兌匯票支付),又很難吸引能適應電子商務運作的高水準供應商。
同時,由於總公司資財部已習慣於由采購員進行貨比三家的面對面采購,整個信息通道和管理模式如果完全按電子商務的要求進行,將徹底改變資財部的現有運作流程和工作方式。而且,EB是以熟悉電子商務技術和應用的人員為主要構成的,對總公司主體家電電子行業並不了解,總公司資財部為了穩重起見,堅持電子采購和傳統采購雙軌制,以避免電子采購不成熟帶來的諸多不可預見的問題。
實踐證明雙軌制確實在初期起到了一個很好的保險作用:能通過傳統手段有效提醒那些沒有電子交易經驗和習慣的賣方企業及時查收訂單,但是卻也大大增加了額外運作成本,電子采購的作用沒有得到充分體現,一些供應商也因此有了依賴心理,對網上交易的通知和結果不配合,態度也不積極。
另外,總公司資財部通過電子采購平台僅僅使用了平台招標一種采購功能,用於對部分元器件年度采購進行框架協議對象和訂單分配比例的確定,至於具體的采購操作還是沿用傳統模式進行,電子采購平台提供的目錄采購、在線洽談等多種采購功能都沒有被啟用。僅就這樣,EB根據資財部要求,對所有數百種可采購元器件中的二十幾種元器件進行了在線招標,比原先採購的進貨成本有9%~65%不同程度的下降。但是在其他對內、對外的服務項目推廣上幾乎毫無進展。
此時,總公司在國內的主要競爭對手企業也相繼開始建立自己的電子采購平台,大部分通過自主開發軟體,量身訂制了一系列符合企業實際情況的系統,意圖通過平台來控制自己的采購環節、下降成本,當然由於技術的不成熟,在使用中經常出現各種問題。另外,第三方電子商務服務平台也開始在電子元器件行業出現,更多的元器件供應企業能有機會通過第三方平台與采購企業實現電子交易。
隨著電子商務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應用的不斷普及,越來越多優秀的元器件供應商已經擁有了相當成熟的網路溝通設施和電子交易條件。而與此同時,家電電子行業也從低端產品的簡單價格戰步入了新技術和新功能的高端產品的多層面價格競爭階段。
三、分析模型適用依據
從基本情況不難看到,EB正處在艱難的境地。對此,我們需要很好地了解外部環境對EB所能提供的發展空間(機會)和構成的約束條件(威脅),並及時掌握EB現有的使企業贏得競爭的要素(優勢)和妨礙企業贏得競爭的因素(弱勢),通過分析,以EB內部在能力上的優劣勢差來利用環境機會、削弱威脅,才能清晰把握今後應該選擇的發展方向和所採取的具體措施,因此,我們選用SWOT模型來進行分析。
四、SWOT模型建立與分析
EB的內部要素主要包括平台技術、功能價值和價值實現情況,還包括團隊能力和平台服務價格等方面,根據實際情況,從EB的內部要素我們不難匯總出相關內部要素對比同行競爭對手電筒子采購平台的優勢和劣勢:
相對競爭對手的優勢(S):
1、 平台技術水平領先、功能完整
2、 收費低
相對競爭對手的弱勢(W):
1、 現有人員不熟悉總公司家電電子主業務
2、 平台利用率低
3、 平台客戶化開發少
另一方面,EB的外部要素是:對內服務對象(總公司資財部)、對外部服務對象(現有和潛在的供應商企業),以及平台系統提供者和社會上電子商務的大氣候,根據現實情況我們匯總了外部要素對EB造成的機會空間和威脅:
外部環境的機會(O):
1、可選供應商企業數量多
2、供應商信息化程度不斷提高
外部環境的威脅(T):
1、總公司資財部對電子采購的認同不足
2、現有結算條件苛刻、采購量小
3、系統升級、改變成本大
根據初步匯總的各要素,我們可以看到,由於現有的EB人員不熟悉總公司家電電子主業務,使得在就傳統采購移植到電子商務模式問題與供應商、總公司資財部進行協作溝通時存在知識、理念上的隔閡,既沒有幫助企業抓住外部供應商機會,也很難及時、有效改變總公司資財部對電子采購認同不足這個威脅約束存在的狀況;而且正是這同一個約束因素,造成了平台利用效率方面的劣勢。因此,追根尋源,現有人員不熟悉總公司家電電子主業務是限制EB生存和發展的最重要因素。
盡管結算條件苛刻、采購規模不大是總公司和外部供應商之間的問題,但在客觀上決定了供應商企業通過EB很難獲得良好的價值回報,這將大大削弱平台服務收費低的優勢價值;由於同樣的原因,盡管可選供應商眾多、供應商信息化程度正在提高,但是大部分優秀供應商很難願意與總公司合作。因此,現有結算條件苛刻、采購量小是另一阻礙EB發展的要素。
整個電子采購平台的技術架構是引進著名國際公司的成熟系統,這樣的系統不對客戶開放源代碼,任何設計系統內核的修改、調整都必須通過系統供應商來完成,以後隨著社會電子商務大環境的改善,系統的整體升級也離不開原供應商。如果EB要自己擴展新的客戶化的功能,只有通過駁接外掛系統來實現,而這又牽涉到一個介面平滑的問題。所以成熟的系統一方面能使企業在使用中避免不必要的技術風險和常規的功能不足,另一方面在客戶化二次開發和技術升級方面會給企業帶來額外的成本。
從上面的分析我們不難看到,現有人員不熟悉總公司家電電子主營業務是一個嚴重的劣勢,使EB無法通過所擁有的技術優勢和平台收費優勢來利用外部供應商機會促進自己發展,促成並強化了主要的外部約束限制的威脅。因此,對EB,首先必須削弱或消除現有人員不熟悉總公司家電電子主業務這個劣勢,才能緩解環境威脅,使企業擁有發揮技術優勢利用供應商機會的能力,才能與總公司資財部達成共識並進行有效協作。所以削弱並消除現有人員不熟悉總公司家電電子主業務這個劣勢,是實現EB價值目標和總公司自身戰略目標的關鍵。
針對結算條件苛刻、采購規模不大這個約束因素所造成的對EB發展的阻礙,我們應該看到產生這個外部因素的原因並不是在EB的層面,而是發生在總公司和總公司資財部的層面。采購支付結算方式的規定是總公司根據自身實際的財務運作情況和資金控制政策確定,由資財部具體執行的;而采購量的大小是根據企業的銷售訂單情況核算確定的實際采購需求所決定的。這些因素構成的是總公司層面的內部要素,對於EB來說,是一個不可更改的客觀現實環境,因此,EB不存在針對這一外部約束條件制定對應策略的可能,只能就這一因素所造成的後果和影響提請總公司注意。
對於由系統供應商構成的威脅約束,雖然在目前造成了平台客戶化開發少的情況,但是由於成熟系統的功能完整性非常好,所以平台功能對於總公司資財部的使用需要還是能很好滿足的。至於在未來發展中可能造成的額外成本和平台調整過程中出現的協調問題,需要對比平台對常規使用的貢獻價值來評判,也就是說,平台系統正常運轉和使用所帶來的對EB、總公司資財部和供應商的價值,如果大大超過平台升級或調整所帶來的額外成本和協調工作,那麼,這個威脅約束就可以被視作一個極其弱化的因素,沒有必要針對這個因素制定相對應的策略並付諸行動。
一、戰略選擇建議
根據上一部分的分析,我們可以明確對EB的戰略選擇應該是WO和WT共同並舉的戰略:
1,WO,通過學習、培訓,提高EB人員對家電電子業務的認識,以此加強EB與供應商企業溝通、協調的能力,通過有效溝通,使供應商切實理解電子采購對其利益的保護,這樣電子交易平台才能依靠技術優勢充分利用供應商數量眾多和信息化程度不斷提高的機會,通過為供應商提供多方面的符合需求的服務來吸引供應商的加盟,為優化供應商隊伍、更好地控制采購成本打好基礎。
2,WT, 通過提高EB人員對家電電子業務的認識,加強EB與總公司資財部溝通、協調的能力,通過有效溝通,提高總公司資財部對電子采購的認識,使互相間的協作得到加強。這樣,電子采購的工作就能得到資財部的全力支持,平台的利用率就會得到提高,平台的技術優勢也就有了發揮作用的機會。
④ 市場營銷的案例分析怎麼寫
是一種分析方法,用來確定企業本身的競爭優勢(strength),競爭劣勢(weakness),機會(opportunity)和威脅(threat),從而將公司的戰略與公司內部資源、外部環境有機結合。因此,清楚的確定公司的資源優勢和缺陷,了解公司所面臨的機會和挑戰,對於制定公司未來的發展戰略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
SWOT分析的步驟:
1、羅列企業的優勢和劣勢,可能的機會與威脅。
2、優勢、劣勢與機會、威脅相組合,形成SO、ST、WO、WT策略。
3、對SO、ST、WO、WT策略進行甄別和選擇,確定企業目前應該採取的具體戰略與策略。
SWOT矩陣:
優勢 劣勢
機會 so戰略(增長性戰略) wo戰略(扭轉型戰略)
威脅 st戰略(多種經營戰略) wt戰略(防禦型戰略)
競爭優勢(S)是指一個企業超越其競爭對手的能力,或者指公司所特有的能提高公司競爭力的東西。例如,當兩個企業處在同一市場或者說它們都有能力向同一顧客群體提供產品和服務時,如果其中一個企業有更高的贏利率或贏利潛力,那麼,我們就認為這個企業比另外一個企業更具有競爭優勢。
競爭優勢可以是以下幾個方面:
●技術技能優勢:獨特的生產技術,低成本生產方法,領先的革新能力,雄厚的技術實力,完善的質量控制體系,豐富的營銷經驗,上乘的客戶服務,卓越的大規模采購技能
●有形資產優勢:先進的生產流水線,現代化車間和設備,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儲存,吸引人的不動產地點,充足的資金,完備的資料信息
●無形資產優勢:優秀的品牌形象,良好的商業信用,積極進取的公司文化
●人力資源優勢:關鍵領域擁有專長的職員,積極上進的職員,很強的組織學習能力,豐富的經驗
●組織體系優勢:高質量的控制體系,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統,忠誠的客戶群,強大的融資能力
●競爭能力優勢:產品開發周期短,強大的經銷商網路,與供應商良好的夥伴關系,對市場環境變化的靈敏反應,市場份額的領導地位
競爭劣勢(W)是指某種公司缺少或做的不好的東西,或指某種會使公司處於劣勢的條件。
可能導致內部弱勢的因素有:
●缺乏具有競爭意義的技能技術
●缺乏有競爭力的有形資產、無形資產、人力資源、組織資產
●關鍵領域里的競爭能力正在喪失
公司面臨的潛在機會(O):
市場機會是影響公司戰略的重大因素。公司管理者應當確認每一個機會,評價每一個機會的成長和利潤前景,選取那些可與公司財務和組織資源匹配、使公司獲得的競爭優勢的潛力最大的最佳機會。
潛在的發展機會可能是:
●客戶群的擴大趨勢或產品細分市場
●技能技術向新產品新業務轉移,為更大客戶群服務
●前向或後向整合
●市場進入壁壘降低
●獲得購並競爭對手的能力
●市場需求增長強勁,可快速擴張
●出現向其他地理區域擴張,擴大市場份額的機會
危及公司的外部威脅(T):
在公司的外部環境中,總是存在某些對公司的盈利能力和市場地位構成威脅的因素。公司管理者應當及時確認危及公司未來利益的威脅,做出評價並採取相應的戰略行動來抵消或減輕它們所產生的影響。
公司的外部威脅可能是:
●出現將進入市場的強大的新競爭對手
●替代品搶占公司銷售額
●主要產品市場增長率下降
●匯率和外貿政策的不利變動
●人口特徵,社會消費方式的不利變動
●客戶或供應商的談判能力提高
●市場需求減少
●容易受到經濟蕭條和業務周期的沖擊
⑤ 什麼是核心營銷力,它和核心競爭力的區別
轉自以下網址的文章:
http://www.cpw.com.cn/article/2005-11/2005111715340024603.Htm
觀點:究竟什麼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
2005年11月17日 麻紅澤
核心競爭力一經提出就一直是熱門話題!眾多的管理專家、企業領袖、咨詢顧問們都對其做了眾多的論述。斗膽也來談談自己關於企業競爭核心的一點認識。張維迎老師曾對核心競爭力的特性做了總結認為「偷不去、買不來、拆不開、帶不走和留不掉」五個特點。後來有專家加了第六個「變不了」。我們暫且不管他那麼多特不特性的,太復雜了。
不同的企業在總結本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的時候總會有以下這么多可能的回答:技術能力、創新力、文化、人才、品牌或者管理能力……太多了。基於這些回答我們都可以找到許許多多的案例在反駁,最後發現都是靠不住的,或者最後自己也說不清楚了。沒有辦法了最後就會得出一大堆不同因素的組合,如戰略、人本、文化,資金、技術、品牌,渠道、品牌、管理……來來去去發現公司的方方面面都成為了企業核心競爭力的組成部分,而企業不斷壯大的本質卻依舊不能明確解釋。
我認為核心競爭力只是企業一定發展階段的相對競爭力,在下一階段的市場角逐中這些競爭力很可能成為企業持續成功的桎梏。IBM在大型機的縱向一體化優勢在PC時代盪然無存。傳統百貨商店在超市、大賣場、專營店的沖擊下不得不一次次調整其經營定位,看看傳統的王府井百貨除了金子招牌之外其它所有的都與時俱進了!看來似乎金字招牌是核心競爭力了,可是國內那麼多的老字型大小擁有金字招牌都不得不面臨經營壓力,王麻子倒掉了,狗不理賣掉了,還有許多老字型大小在倒不掉、賣不掉、長不大的苦苦支撐著。
美國的汽車產業在福特流水線生產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大規模製造優勢,在上個實際70年代在豐田、本田為主以敏捷製造柔性生產為基礎的規模生產沖擊下全面潰敗。但是作為日本汽車工業的代表之一的本田在上個世紀90年代後期卻陷入困境,不得不被法國的雷諾兼並,並由法國人管理從新煥發了活力。同樣另一個作為日本企業驕傲的SONY面對三星、海爾等電子家電企業的競爭利潤率低到接近虧損,不得已選擇了把經營權交給了一個美國人,從新調整其經營戰略希望以此突破日本企業的經營慣性。就連強大如微軟者,在網路經濟的沖擊下,為了維系在PC時代的王者之氣,竟然連李開復博士到google謀職,在我印象里竟然第一次不是作為被告出席在法庭上。其實背後怕是計算機要由PC時的控制桌面就是控制利潤過渡到網路時代的控制搜索就是控制利潤的時代吧!一個局外人只是私下猜猜,不得要領切勿取笑。
以上種種,都可以看出原以為是可以長期依賴的核心競爭力現在看來太脆弱了。那麼到底什麼才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呢?我認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一定是一系列組合,而處於這一組合中心的恰恰就是企業家自己!企業競爭的核心永遠都是企業家的競爭!
所謂競爭力的戰略必須是企業家認識到的戰略!所謂競爭力的人才也必須是企業家認為的人才!還有人才賴以發揮效用的組織也是企業家為實現公司戰略目標而構建出來的。所謂競爭力的技術也只有在企業家打造的戰略框架下才能成為有價值的技術,否則就只能如SAP創始人在IBM時的創新,不是IBM的MRP,而是SAP的MRP了!並且在此基礎上創建了一個企業管理軟體產業。所謂核心競爭力的企業文化就更加依靠企業家了,看看郭士納對IBM文化的成功改造,韋爾奇對通用電氣文化變革的影響,就可以看出文化在企業經營中的看似核心其實從屬的地位,關於這一點有機會一定展開討論,這里就先就此打住。
艾克卡在克萊斯勒就能扭轉危機;郭士納不僅可以保持IBM不肢解同樣實現了服務轉型;天才的史蒂夫·喬布斯在蘋果的一出一進,更能顯示出企業家本人對於企業競爭的核心地位,不僅使蘋果有了G4同時推出了iPOP,這不僅僅是產品而是天才的創造力改變這一行業,利潤自然是不在話下了。國內的企業也是同樣,不能形象沒有張瑞敏的海爾,柳傳志的聯想,任正非的華為,王石的萬科都會是些什麼樣子。
作為競爭核心的企業家,不論怎樣被強調都是合理的,只是我們經常在核心競爭力的探討中忽略掉處於最核心地位的企業家。那麼一個企業要想基業常青,其實最核心工作就是不斷選擇出能夠與時俱進的,能夠引導行業的人來擔任企業每一個發展階段的領導。看看世界知名通用電氣對於繼任者的篩選之漫長、條件之苛刻就可見一斑了!尊敬的韋爾奇先生在論述GE時也頗為自豪的表示其他公司和通用電氣的差別在於「沒有接班人選拔機制」。
投資銀行界有一句明言:「投資就是投人」,而沒有說成是投資技術、投資品牌、投資文化等等。而人,特指得就是處於管理團隊核心的企業家。
最後還想再重復一次:企業競爭的核心永遠是企業家!
⑥ 奇跡營銷的核心競爭力都是什麼都有什麼
1.知識體系
有一種害人不淺的論調:「營銷知識沒什麼卵用,很多成功的生意人根本就沒學過什麼營銷,甚至才小學畢業,也做得風生水起,營銷全靠實踐。」
這種論調不動腦子去細想的話,好像確實蠻有道理的。以至於很多人從接觸營銷第一天起就輕視營銷知識,更別談知識體系的建立了。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這種論調提及的生意人,雖然不具備什麼營銷知識,但通常擁有超人的悟性、爆棚的運氣,甚至特殊的資源,能夠讓他一直做出正確的判斷,直到最後成功。而你呢,或許什麼都不具備,卻也在那兒傻呵呵地說著「營銷知識沒卵用啊沒卵用」。
悟性、運氣、資源這些東西,要麼是虛無而不穩定的,要麼是普通人根本不具備的,而一個普通人,要想更穩定地輸出營銷能力,則必須具備營銷知識!
另外,對於「營銷全靠實踐」的說法,知行合一的道理從古至今已經談了千百年了,大道理我就不扯了,只說說我個人的體會,至少在實際工作中,一些可以通過既有營銷知識避免的共識性錯誤,我不會用實踐再去親自犯一遍,另外當我遇到解決不了的問題的時候我也常會翻翻我的知識筆記,並不刻意去找尋什麼,有時候就是隨便看看,從這之中往往也能夠獲得很多解決問題的啟發與靈感。
說白了,如果營銷中的千事萬理您都要靠實踐來收獲的話,那可能終您一生您能收獲的東西也是極其有限的。所以這種說法,也是非常極端、偏激的。最明智的方法一定是站在既有知識的基礎上,在擁有一定的參考和預先思考的前提下,充分去實踐,這樣實踐的成功率也要高得多。
其實也有很多營銷人,是認可營銷知識的重要性的,也有意識地在不斷學習補充營銷知識,但對於相當一部分人來說,腦子里的營銷知識都是零散的,不成體系的,那麼我們為什麼要強調知識的體系化?又該如何建立自己的營銷知識體系呢?鑒於答案的篇幅和重點,就不在這里展開說了,近期盡量在公眾號里安排一篇文章聊聊這個。
2.思維能力
洞察力、分析力、創造力等等都是在營銷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些思維能力,它既來源於天賦,也來源於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的培養。為什麼大家坐在一起開會,有的人很容易看到問題的本質,而有的人總是抓不住重點?為什麼有的人提出的解決方案思路清晰,而有的人的解決方案全是套路?為什麼有的人一會兒一個創意,而有的人憋半天也憋不出什麼東西來?這些東西看似很虛,不過這顯然也是您相對別人客觀存在的競爭力,不如您的人就是不如您。
不過如果有的朋友現在還很想提升一下的話,推薦看看麥肯錫系列的書籍,作為一家商業咨詢公司,麥肯錫的那一套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對於營銷人來說,還是很有學習價值的。
3.經驗案例
你做過,他沒做過,就是你的重要競爭力。不然找工作的時候為啥要問你工作經驗?而且如果你的經驗里能有幾個響當當的成功案例,那就更棒了, 不過這個除了你和團隊的能力之外,與你所在的平台或者所接的客戶的資本資源實力,也是密切相關的。
一些驚天大案除了本身策劃得好,往往也離不開強大的資本資源支持,以使之能落地,能不變形地順利執行。你在BAT,在寶潔可口可樂,在奧美李奧貝納,可能一不小心就會捲入一個大項目大案子,並成功地執行出來,而你在一些小公司,要做出同等影響力的案例,可能就要難得多,即便你還是那個你。
4.客戶資源
做營銷是必然要面對客戶的,如果你能有意識地在長期的營銷工作中去接觸、去積累、去維護各式各樣的客戶資源,這對於一些希望未來有一天自立門戶創業的營銷人來說,也是重要競爭力,畢竟客戶直接關乎項目的營收、利潤、和生存發展,而且即便是跳槽,手裡擁有客戶資源,也是非常有底氣的一個競爭優勢。別說接觸客戶都是銷售的事,我一直覺得,連客戶都懶得去接觸的營銷人,不可能真的把營銷做好。
5.供方資源
和客戶資源一樣,無論是創業還是跳槽,擁有現成的供方資源或者合作夥伴,能夠快速地將工作鋪排開來,落地執行,也是一個重要競爭力。
⑦ 企業核心競爭力經典案例的目錄
麥德龍:獨具競爭優勢的「現購自運」/1
一、「現購自運」企業的典範/1
二、以專業精神服務專業客戶/3
1.「現購自運」的獨特經營方式/3
2.為專業客戶服務的經營定位/5
3.客戶可感知的物美價廉/8
4.矢志不移的誠信規則/10
5.連鎖店選址的「商圈戰略」/12
三、感悟「現購自運」的真諦/13
家樂福:為顧客創造更多新的消費價值/15
一、不落的「商業帝國」/15
二、為客戶帶來的可感知價值/17
1.追求創新價值始終讓顧客滿意/17
2.滿足不同消費群體的不同需求/20
3.高度重視商品的質量管理/22
4.實行市場需求的價格低廉策略/24
三、加強員工管理/26
四、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新戰略/28
保時捷:差異化戰略打造核心競爭力/30
一、發展歷程/30
二、實施差異化戰略的典範/32
1.獨具特色的定位差異化/32
2.技術創新是差異化的基礎/34
3.客戶滿意是差異化的根本/37
4.對差異化戰略的適當調整/38
三、中小型企業競爭的制勝法寶/40
歐萊雅:世界化妝品巨人的用人之道/42
一、巨人之路/42
二、依靠人才實現企業騰飛/43
1.特殊的人才理念/44
2.「全球在線商業策略競賽」/46
3.系統完善的培訓制度/47
4.重視科技人才與創新/49
三、擁有人才就擁有了核心競爭力/50
西門子:技術創新使企業永葆青春/52
一、輝煌的創新路/52
二、技術創新,活力無限/54
1.技術創新為西門子不斷注入活力/54
2.人才是技術創新的源泉/56
3.技術創新的組織管理/60
三、抓住技術創新的根本/62
寶馬:依靠創新管理,實現「萬馬奔騰」/65
一、「寶馬」奔騰之路/65
二、走向成功的創新管理模式/67
1.「客戶在心中」的創新理念/67
2.信息化為創新奠定基礎/70
3.創新管理的三個重要階段/7l
三、一個嶄新的課題/76
SAP公司:自由與嚴謹相融合的企業文化/78
一、軟體帝國的歷程/78
二、自由開放的氛圍,嚴謹規范的精神/80
1.富有特色的人力資源管理/80
2.自由開放的文化氛圍/82
3.嚴謹規范的項目管理/83
4.專注技術的低調企業哲學?/85
三、通向持續成功的可靠保證/87
賓士:推動企業縱橫馳騁的品牌/89
一、「賓士」之路/89
二、核心競爭力的培育——品牌塑造/91
1.一流的質量是品牌的基礎/92
2.技術創新是品牌的靈魂/95
3.安全可靠是品牌的生命/97
4.優良的服務是品牌的保證/99
三、品牌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商品化表現/101
大眾汽車:企業發展的不竭動力/103
一、從「甲殼蟲」起步/103
二、為用戶創新的管理策略/105
1.「時間有價證券」/105
2.「適用策略」和「反求創新」/109
3.全新的質量管理模式/112
三、創新管理必須以人才為基礎/115
四、創新管理是創新機制的有機結合/116
諾基亞:企業文化凝聚的核心競爭力/119
一、起死回生/119
二、建設以價值觀為核心的企業文化/121
1.「顧客滿意」的價值觀/122
2.「尊重個人」的價值觀/124
3.「擁有進取成就感」的價值觀/126
4.「不斷學習」的價值觀/128
三、核心價值觀是企業的靈魂/130
殼牌集團:世界上最賺錢公司的管理模式/132
一、百年風雨歷程/132
二、撐起巨人的管理策略/134
1.對股東負責的風險管理策略/135
2.對客戶負責的技術開發策略/137
3.對員工負責的人才策略/138
4.對與公司有業務往來者的負責的策略/141
5.對社會負責的「企業公民」形象/142
三、企業管理是一種文化/143
飛利浦:博弈市場競爭的價值創新/145
一、電子產業鼻祖/145
二、競爭是為顧客創造更多新價值/147
1.以市場定位進行技術創新/147
2.強化質量管理,提升產品價值/150
3.實行知識管理,提高價值創新的效率/151
4.營銷中的價值創新/153
三、不戰而勝/155
貝塔斯曼:企業文化成就了傳媒帝國/157
一、傳媒帝國之路/157
二、超越利潤之上的企業文化/159
1.卓越的企業精神/159
2.創建「貝塔斯曼讀者圈」 /162
3.成立「貝塔斯曼基金會」 /163
4.創立「上海貝塔斯曼書友會」 /164
三、扎扎實實地建設企業文化/165
雀巢:百年歷練打造的國際品牌/167
一、坎坷歷程/167
二、物化的核心競爭力的品牌策略/169
1.樹立企業良好的形象/169
2.「選質量,選雀巢」/170
3.滿足顧客不斷增長的需要/172
4.伴隨著雀巢發展的品牌廣告/174
三、實現品牌資產價值的最大化/175
雷諾:一條獨具特色的價值創新之路/177
一、坎坷的歷程/177
二、在低成本的基礎上提升創新價值/179
1.降低產品成本,實現創新價值/179
2.堅持技術創新,提升產品價值/182
3.強化創新能力,創造更多產品價值/183
三、價值創新的戰略意義/185
聯合利華:多品牌組合創造的輝煌/187
一、增長之路/187
二、打造「世界百強」的多品牌組合策略/189
1.國際品牌大整合/189
2.以本土化實現品牌擴張/191
3.用創新推動品牌的發展/193
三、以營銷攻略強化品牌/195
四、多品牌組合的啟示/198
馬獅集團:「以人為本」打造企業核心競爭力/201
一、「社會革命」的奇跡/201
二、企業的競爭力來自忠誠的員工/203
1.獨特的人本管理理念/203
2.把自己的員工放在了第一位/205
3.把對人才的有效使用放在優先地位/207
4.員工關系管理的10項原則/210
三、人本管理的卓越典範/211
達能集團:王者之路/213
一、並購擴張的歷程/213
二、靠並購打造的世界食品業大王/215
1.積極壯大「鯨吞」的實力/215
2.有計劃地確定「鯨吞」目標/216
3.對被並購企業進行有效整合/218
4.並購路上的多品牌經營/219
三、在中國的並購擴張策略/211
四、完美的結合/226
米其林:品牌是創造「滾動」奇跡的「車輪」/228
一、輝煌的歷程/228
二、打造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品牌戰略/230
1.品牌是在創新中誕生和發展的/231
2.把品牌形象烙記在用戶的腦子里/233
3.品牌要以企業文化作為堅實基礎/235
』 三、品牌的啟示/236
參考文獻/238
⑧ 什麼是營銷第一核心競爭力
一、洞察
洞察是把鉤子,把用戶內心最渴望的需求挖出來。
洞察是指南針,指引我們的方向。
洞察是一種本能,是營銷人的核心。
馬老師將人的需求,按照生理與心理需要的層次劃分為5個階層,而通過這5個階層可以再分為兩個層面。
1.功能性層面需求—生存和安全感—理性—產品功能
2.精神和情感層面需求—歸屬感、愛、自尊及自我實現—感性—品牌價值
在這個產品同質化的時代,消費者對於商品的使用價值不是那麼重視了,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滿足。
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這么多人喝酒只喝茅台、五糧液,穿衣只穿阿瑪尼的道理。
3.2產品差異化
菲利普·科特勒甚至非常極端地說過一句顛覆性的名言:「沒有意義的差異化也是有意義的。」
我快速說一下產品三要素,即核心產品、實體產品和周邊產品。
核心產品:用戶買某種產品時最關心的利益——人的骨架。
實體產品:用戶能看到、聽到、觸碰到感官上的產品體驗。
具體表現為質量、外觀特色、樣式、品牌名稱和包裝等——人的皮膚
你會說不就是個藍瓶子么?有什麼特別的?
但就因為這外觀和其他品牌不同,就足以造成產品差異化。
周邊產品:是用戶購買有形產品時所獲得全部附加值。
小結:在這產品同質化的時代,你需要能夠發現和洞察那個最關鍵點即利益點。
在這個基礎之上,產品要創新或概念改變。
很多時候用戶買你的產品,不在於你的產品有多好,而在於是否有獨特性, 區隔以往產品的差異化。
以上就是我對營銷人的核心競爭力的見解。
如果你對文案正文和標題寫著這方面存在問題的話,可以看看我其他回答。
最後,如果這個回答對你能有那麼一點點的幫助的話,那麼就幫我點個贊把~
著:以上內容來自企來秀
⑨ 什麼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企業核心競爭力是指企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關鍵要素,比如某些技術、技能和管理機制。它包括「軟」的或「硬」的方面,也可能是無形的,不可測度的。一個連續成功的企業必定有其核心能力,這種能力需要開發、培養、不斷鞏固以及更新,因為即使建立了核心競爭力,也還有可能再瓦解。如何保持企業的競爭力就成了企業經營管理中的重要問題。
核心競爭力的概念是由布羅哈德和哈默在1990年的《哈佛商業評論》一篇論文中提出的。關於更一般的競爭力理論的貢獻應當歸屬於麥克·波特。最初關於這一理論的討論都是定性的。經過學術界、眾多的管理咨詢公司和企業界的努力,有關核心競爭力的模型已經走向定量化,變成一種問題解決方法。分析企業核心競爭力,要運用以價值為焦點的思維,考慮什麼是公司的目標,以及如何將之最大化。最大化企業的價值是一個動態的而不是靜態概念。例如許多人認為企業的目標是最大化利潤,問題是最大化哪一年的利潤呢?能否以下一年的利潤為代價最大化今年的利潤呢?顯然這樣做是不對的。因此企業的目標應該最大化利潤的凈現值,這就是一個動態的概念。更何況許多企業管理者實際上追求的是企業規模最大化、企業增長速度最大化、市場份額最大化等目標,這樣就更會將企業引入歧途!
麥當勞的案例就是一個企業成功地建立與保持核心競爭力的典範。麥當勞並不是在快餐業中的先行者,也不具備業內經驗,在它開創初期的五十年代,還有更大的快餐業巨頭作為競爭者,比如,堪稱美國快餐之父的、比麥當勞的歷史悠久得多的艾德熊。但是麥當勞的廣告策略、定價策略、特許權經營策略、產品多樣化策略共同構成了它的核心競爭力。例如,按照麥當勞的經營方案,利潤部分首先將滿足特許權經營者,然後剩餘部分再滿足特許權所有者。這個策略使得其核心競爭力動態方程的特徵根大於1,於是企業的規模就會越做越大;如果企業策略不當,特徵方程參數不適當,使得特徵根的值小於1,那麼企業的規模就會越來越小,無法發展壯大。
在家用錄像機行業中,有一個SONY和JVC的故事,其實二者都不是錄像機產品的首創者,而美國的Ampex才是當時最領先的公司。限於當時的技術水平、錄像的清晰度、錄制節目的長短和錄像機的體積都不能同時達到令人滿意的程度。SONY創造了
VCR制式,將體積縮小到家用尺寸,從而成功地佔據了市場。但是JVC又創造了VHS制式,並且延長了可錄制的時間,輔之以正確的廣告策略,很多SONY
的潛在用戶又被JVC贏了過來。競爭力定量分析表明,JVC的特徵根絕對值更高,這幫助解釋了為什麼JVC最終成功了,而SONY主動地放棄了該產品的市場。
和我們一般人的想法不同,企業核心競爭力並非什麼人都可以隨便就總結出來。核心競爭力是一個嚴謹的管理科學的概念,它完全可以用動態方程計算出來。這在國外已經是很成熟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