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請問聯想集團公司有何經營策略
做為個人來說.收購聯想收購IBM後對聯想下一步打開國際市場和在自身的筆記本上面引用IBM的一些技術還是有比較大的幫助.
聯想發展到現在.還算比較成功.特別推動AMD CPU的發展起到了很大作用.百分制80用的都是AMD的,也在性價比上提升了與別的品牌的競爭優勢.
唯一一點.沒能在推動中國自主產權的CPU"龍芯"和"麒麟操作系統"上起到領導地位.中國要想做大.聯想要想做強.沒有自主的東西的是不行的.應該學學海爾.一心推出中國人自己的東西.別什麼的技術不成熟.熟練度習慣不一樣了.這不是借口.要是有點中國心的相信都會裝自己的東西,
沒試過.沒推行.肯定不行.要是有個人版.我馬上炒蓋茨魷魚.刪了XP 和Vista.
Vista說是防盜版和病毒的最好系統.剛發布,不還是被兩分鍾破解成了正版,病毒不是輕松饒過了管理員認證.
Ⅱ AMD又整了一個5000+可以開四核,這種營銷策略有沒有大大可以用自己的語言分析一下
算是一箭雙雕吧,首先是廠商完美的消化掉了有瑕疵的四核CPU,再有,開核是充分抓住了現在人的心理,白來的性能提升對現在的玩家來說,吸引力簡直太巨大了。
Ⅲ AMD平台是什麼意思
AMD是一家專注於微處理器設計和生產的跨國公司,總部位於美國加州矽谷內森尼韋爾。AMD為電腦、通信及消費電子市場供應各種集成電路產品,其中包括中央處理器、圖形處理器、快閃記憶體、晶元組以及其他半導體技術。
公司概覽 創始人:傑瑞·桑德斯(Jerry Sanders ) 前任董事會主席:魯毅智(Hector de J.Ruiz) 現任董事會主席:迪克·梅耶(Dirk Meyer) 大中華區總裁:郭可尊 AMD(Advanced Micro Devices)的英文縮寫,超微半導體 注釋:Advanced為先進的,Micro為微小之意,英文直譯為先進微半導體,但是AMD公司為自己的中文命名是超威半導體,所以也可稱為超微半導體(這里使用的是官方說法) 。AMD成立於1969 年,總部位於加利福尼亞州桑尼維爾。 AMD 公司專門為計算機、通信和消費電子行業設計和製造各種創新的微處理器、快閃記憶體和低功率處理器解決方案。AMD 致力為技術用戶——從企業、政府機構到個人消費者——提供基於標準的、以客戶為中心的解決方案。其在CPU市場上的佔有率僅次於Intel。 AMD 在全球各地設有業務機構,在美國、中國、德國、日本、馬來西亞、新加坡和泰國設有製造工廠,並在全球各大主要城市設有銷售辦事處,擁有超過 1.6萬名員工。 2009 年, AMD 的銷售額是54億美元。 AMD 有超過 70% 的收入都來自於國際市場,是一家真正意義上的跨國公司。公司在美國紐約股票交易所上市,代號為 AMD。
[編輯本段]業務發展
在 AMD,堅持「客戶為本 推動創新」的理念,這是指導 AMD 所有業務運作的核心准則。 AMD與客戶建立了成功的合作關系,以便更加深入地了解他們的需求;AMD與技術領袖開展了密切的合作,以開發下一代解決方案,拓展全球市場和推廣 AMD 的品牌;我們還與一些以克服艱巨困難並依靠技術獲得成功的世界級領先者建立了合作關系。 迄今為止,全球已經有超過 2,000 家軟硬體開發商、 OEM 廠商和分銷商宣布支持AMD64位技術。在福布斯全球 2000 強中排名前 100 位的公司中,75% 以上在使用基於 AMD 皓龍(TM) 處理器的系統運行企業應用,且性能獲得大幅提高。
[編輯本段]產品系列
計算產品
對於需要高性能計算和 IT 基礎設施的企業用戶來說, AMD 提供一系列解決方案。 o 1981年,AMD 287 FPU ,使用Intel 80287核心。產品的市場定位和性能與Intel 80287基本相同。也是迄今為止AMD公司 唯一生產過的FPU產品,十分稀有。 o AMD 8080(1974年)、8085(1976年)、8086(1978年)、8088(1979年)、80186(1982年)、80188、80286微處理器,使用Intel 8080核心。產品的市場定位和性能與Intel同名產品基本相同。 o AMD 386(1991年)微處理器,核心代號P9,有SX和DX之分,分別與Intel 80386SX和DX相兼容的微處理器。AMD 386DX與Intel 386DX同為32位處理器。不同的是AMD 386SX是一個完全的16位處理器,而Intel 386SX是一種准32位處理器----內部匯流排32位,外部16位。AMD 386DX的性能與Intel 80386DX相差無己,同為當時的主流產品之一。AMD也曾研發了386 DE等多種型號基於386核心的嵌入式產品。 o AMD 486DX(1993年)微處理器,核心代號P4,AMD自行設計生產的第一代486產品。而後陸續推出了其他486級別的產品,常見的型號有:486DX2,核心代號P24;486DX4,核心代號P24C;486SX2,核心代號P23等。其它衍生型號還有486DE、486DXL2等,比較少見。AMD 486的最高頻率為120MHz(DX4-120),這是第一次在頻率上超越了強大的競爭對手Intel。 o AMD 5X86(1995年)微處理器,核心代號X5,AMD公司在486市場的利器。486時代的後期,TI(德州儀器)推出了高性價比的TI486DX2-80,很快佔領了中低端市場,Intel也推出了高端的Pentium系列。AMD為了搶占市場的空缺,便推出了5x86系列CPU(幾乎是與Cyrix 5x86同時推出)。它是486級最高頻的產品----33*4、133MHz,0.35微米製造工藝,內置16KB一級回寫緩存,性能直指Pentium75,並且功耗要小於Pentium。 o AMD K5(1997年)微處理器,1997年發布。因為研發問題,其上市時間比競爭對手Intel的"經典奔騰"晚了許多,再加上性能並不十分出色,這個不成功的產品一度使得AMD的市場份額大量喪失。K5的性能非常一般,整數運算能力比不上Cyrix x86,但比"經典奔騰"略強;浮點預算能力遠遠比不上"經典奔騰",但稍強於Cyrix 6x86。綜合來看,K5屬於實力比較平均的產品,而上市之初的低廉的價格比其性能更加吸引消費者。另外,最高端的K5-RP200產量很小(慣例吧:)並且沒有在中國大陸銷售。 o AMD K6(1997年)處理器是與Intel PentiumMMX同檔次的產品。是AMD在收購了NexGen,融入當時先進的NexGen 686技術之後的力作。它同樣包含了MMX指令集以及比Pentium MMX整整大出一倍的64KB的L1緩存!整體比較而言,K6是一款成功的作品,只是在性能方面,浮點運算能力依舊低於Pentium MMX。 o K6-2(1998年)系列微處理器曾經是AMD的拳頭產品,現在我們稱之為經典。為了打敗競爭對手Intel,AMD K6-2系列微處理器在K6的基礎上做了大幅度的改進,其中最主要的是加入了對"3DNow!"指令的支持。"3DNow!"指令是對X86體系的重大突破,此項技術帶給我們的好處是大大加強了計算機的3D處理能力,帶給我們真正優秀的3D表現。當你使用專門"3DNow!"優化的軟體時就能發現,K6-2的潛力是多麼的巨大。而且大多數K6-2並沒有鎖頻,加上0.25微米製造工藝帶給我們的低發熱量,能很輕松的超頻使用。也就是從K6-2開始,超頻不再是Intel的專有名詞。同時,.K62也繼承了AMD一貫的傳統,同頻型號比Intel產品價格要低25%左右,市場銷量驚人。K6-2系列上市之初使用的是"K6 3D"這個名字("3D"即"3DNow!"),待到正式上市才正名為"K6-2"。正因為如此,大多數K6 3D為ES(少量正式版,畢竟沒有量產:)。K6 3D曾經有一款非標準的250MHz產品,但是在正式的K6-2系列中並沒有出現。K6-2的最低頻率為200MHz,最高達到550MHz。 o AMD於1999年2月推出了代號為"Sharptooth"(利齒)的K6-3(1998年)系列微處理器,它是AMD推出的最後一款支持Super架構和CPGA封裝形式的CPU。K6-3採用了0.25微米製造工藝,集成256KB二級緩存(競爭對手Intel的新賽揚是128KB),並以CPU的主頻速度運行。而曾經Socket 7主板上的L2此時就被K6-3自動識別為了L3,這對於高頻率的CPU來說無疑很有優勢,雖然K6-3的浮點運算依舊差強人意。因為各種原因,K6-3投放市場之後難覓蹤跡,價格也並非平易近人,即便是更加先進的K6-3+出現之後。 oAMD於2001年10月推出了K8架構。盡管K8和K7採用了一樣數目的浮點調度程序窗口(scheling window ),但是整數單元從K7的18個擴充到了24個,此外,AMD將K7中的分支預測單元做了改進。global history counter buffer(用於記錄CPU在某段時間內對數據的訪問,稱之為全歷史計數緩沖器)比起Athlon來足足大了4倍,並在分支測錯前流水線中可以容納更多指令數,AMD在整數調度程序上的改進讓K8的管線深度比Athlon多出2級。增加兩級線管深度的目的在於提升K8的核心頻率。在K8中,AMD增加了後備式轉換緩沖,這是為了應對Opteron在伺服器應用中的超大內存需求。 oAMD於2007下半年推出K10架構。 採用K10架構的 Barcelona為四核並有4.63億晶體管。Barcelona是AMD第一款四核處理器,原生架構基於65nm工藝技術。和Intel Kentsfield四核不同的是,Barcelona並不是將兩個雙核封裝在一起,而是真正的單晶元四核心。 ● Barcelona新特性解析:引入全新SSE128技術 Barcelona中的一項重要改進是被AMD稱為「SSE128」的技術,在K8架構中,處理器可以並行處理兩個SSE指令,但是SSE執行單元一般只有64位帶寬。對於128位的SSE操作,K8處理器需要將其作為兩個64位指令對待。也就是說,當一個128位 SSE指令被取出後,首先需要將其解碼為兩個micro-ops,因此一個單指令還佔用了額外的解碼埠,降低了執行效率。 而Barcelona加寬了執行單元從64位到128位,所有128位的SSE操作不再需要進行解碼分解為兩個64位操作,並且浮點調度器也可以支持這種128位 SSE操作,提高了執行效率。 提高SSE指令執行單元帶寬的同時,也會帶來一些新的變化,也可以說是新的瓶頸:指令存取帶寬。為了將並行處理器過程中解碼數量最大化,Barcelona開始支持32位元組每時鍾周期的指令存取,而先前K8架構只支持16位元組。32位元組的指令存取帶寬不僅對處理器SSE代碼有幫助,同時對於整數指令也有效果。 ● Barcelona新特性解析:內存控制器再度強化 當年當AMD將內存控制器集成至CPU內部時,我們看到了嶄新而強大的K8構架。如今,Barcelona的內存控制器在設計上將又一次極大的改進其內存性能。 Intel Xeon伺服器所有使用的FB-DIMM內存一大優勢是,可以同時執行讀和寫命令到AMB,而在標準的DDR2內存中,你只能同時進行一個操作,而且讀和寫的切換會有非常大的損失。如果是一連串的隨機混合執行的話,將會帶來非常嚴重的資源浪費,而如果是先全部讀然後再轉換到寫的話,就可以避免性能的損失。K8內存控制器就採用讀取優先於寫的策略來提高運行效率,但是Barcelona則更加智能化。 但是讀取的數據會被先存放在buffer中,而不採用先直接執行寫,但當它的容量達到了極限就會溢出,為了避免這種情況,在此之前才對讀寫之間進行切換,同時可以帶來帶寬和延遲方面效率的提高。K8核心配備的是128-bits寬度的單內存控制器,但是在Barcelona中,AMD把它分割成兩個64-bit,每個控制器可以獨立的進行操作,因此它可以帶來效率上的不小提升,尤其是在四核執行的環境下,每個核心可以獨立佔有內存訪問資源。 Barcelonas中集成的北橋部分(注意不是主板北橋)也被設計成更高的帶寬,更深的buffers將允許更高的帶寬利用率,同時北橋自身已經可以使用未來的內存技術,比如DDR3。 內存控制器的預取功能是運用相當廣泛、十分重要的一項功能。預取可以減少內存延遲對整體性能的負面影響。當NVIDIA發布nForce2主板時,重點介紹的就是nForce2晶元組的128位智能預取功能。Intel在發布Core 2處理器之時也強調了CORE構架每核心擁有三個預取單元。 K8構架中每個核心設計有2個預取器,一個是指令預取器,另一個是數據預取器。K8L構架的Barcelona保持了2個的數量,但在性能上有了較大的改進。一個明顯的改進是數據預取器直接將數據寄存入L1緩存中,相比K8構架中寄存入L2緩存的做法,新的數據預取器准確率更高,速度更快,內存性能及CPU整體性能將得益於此。 ● Barcelona新特性解析:創新——三級緩存 受工藝技術方面的影響,AMD處理器的緩存容量一直都要落後於Intel,AMD自己也清楚自己無法在寶貴的die上加入更多的晶體管來實現大容量的緩存,但是勇於創新的AMD卻找到了更好的辦法——集成內存控制器。 處理器整合內存控制器可以說是一項傑作,擁有整合內存控制器的K8構架僅依靠512KB的L2緩存就能夠擊敗當時的對手Pentium 4。直到現在的Athlon 64 X2也依然保持著Intel 2002年就已過時的512KB L2緩存。 現在Core 2已經擁有了4MB的L2緩存,看來Intel和AMD之間的緩存差距還將保持,因為Barcelona的L2緩存依然是512KB。相比之下,Intel四核的Kentsfield晶元擁有8MB的L2緩存,而2007年末上市的新型Penryn晶元將擁有12MB的L2緩存。 Barcelona的緩存體系和K8構架有一定的相似之處,它的四顆核心各擁有64KB的L1緩存和512KB的L2緩存。從簡化晶元設計的角度來看,四核心共享巨大的L2緩存對K8L構架而言並不合適,所以AMD引入了L3緩存,得益於65nm工藝,Barcelona在一顆晶圓上集成四顆核心外,還集成了一塊2MB容量的L3緩存。也就是說L3緩存與4顆內核同樣原生於一塊晶圓,其容量為最小2M起跳。同L2緩存一樣,L3緩存也是獨立的,L1緩存的數據和L3緩存的數據將不會重復。 Barcelona的緩存工作原理是:L2緩存是作為L1緩存的備用空間。L1緩存儲存著CPU當前最需要的數據,而當空間不足時,一些不是最重要的數據就轉移到L2緩存中。而當未來再次需要時,則從L2緩存中再次轉移到L1緩存中。新加入的L3緩存延續了L2緩存的角色,四顆核心的L2緩存將溢出的數據暫時寄存在L3緩存中。 L1緩存和L2緩存依然分別是2路和16路,L3緩存則是32路。快速的32路L3緩存不僅可以更好的滿足多任務並行,而且對單任務的執行也有著較大積極作用。尤其在3D運用方面,2MB的L3緩存將對性能產生極大的推進作用。 AMD全新45nm的Shanghai架構 2008年11月13日,AMD公司宣布其代號為「上海」的新一代45nm四核皓龍處理器已經廣泛上市。「上海」性能最高提升達35%,而空載時的功耗可顯著降低35%。新一代四核AMD皓龍處理器採用創新的設計,能夠帶來更高的虛擬化性能和每瓦性價比,幫助數據中心提高效率,降低復雜性,從而最大限度地滿足IT管理者的需要,以更低的投入實現更高的產出。 AMD公司負責計算解決方案業務的高級副總裁Randy Allen表示:「新一代四核AMD皓龍處理器是在正確的時間誕生的一款正確的產品。堪稱完美的提前推出,使之成為x86伺服器性能的新王者。通過與OEM廠商和解決方案供應商等合作夥伴的緊密合作,AMD的創新技術在滿足企業用戶目前最基本需求的同時,還為其未來發展做好准備。自4年前AMD推出世界首款x86雙核處理器以來,這一增強的新一代皓龍處理器帶來了AMD產品性能和每瓦性價比的最大提升。」 領先的性能滿足當今最迫切的商務需求 數據中心的管理者們面對日益增長的壓力,諸如網路服務、資料庫應用等的企業工作負載對計算的需求越來越高;而在當前的IT支出環境下,還要以更低的投入實現更高的產出。迅速增長的新計算技術如雲計算和虛擬化等,在今年第二季度實現了60%的同比增長率3,這些技術在迅速應用的同時也迫切需要一個均衡的系統解決方案。最新的四核AMD皓龍處理器進一步增強了AMD獨有的直連架構優勢,能夠為包括雲計算和虛擬化在內的日漸擴大的異構計算環境提供具有出色穩定性和擴展性的解決方案。 卓越的虛擬化性能 具有改進的AMD直連架構和AMD虛擬化技術(AMD-V(TM)),45nm四核皓龍處理器成為已有的基於AMD技術的虛擬化平台的不二選擇,目前全球的OEM廠商已基於上一代AMD四核皓龍處理器推出了9款專門為虛擬化應用而設計的伺服器。新一代處理器可提供更快的虛擬機轉換時間,並優化快速虛擬化索引技術(RVI)的特性,從而提高虛擬機的效率,AMD的AMD-V(TM)還可以減少軟體虛擬化的開銷。 無與倫比的性價比 與歷代的AMD皓龍處理器相比,新一代四核皓龍處理器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性能和每瓦性能比顯著增強,包括: o 以與上代四核皓龍處理器相同的功耗設計,大幅提高CPU時鍾頻率。這得益於處理器設計增強、AMD業界領先的45nm沉浸式光刻技術和超強的處理器設計與驗證能力。 o L3緩存容量提高200%,達到6MB,增強虛擬化、資料庫和Java等內存密集型應用的性能。 o 支持DDR2-800內存,與現有AMD皓龍處理器相比內存帶寬實現了大幅提高,並且比競品使用的Fully-Buffered DIMM具有更高的能效。 o 即將推出的超傳輸匯流排(TM)3.0 (HyperTransport(TM) 3.0)技術將進一步增強AMD革命性的直連架構,計劃於2009年2季度將處理器之間的通信帶寬提高到17.6GB/s。 無可匹敵的節能特性 AMD皓龍處理器業已帶來了業界領先的X86伺服器處理器每瓦性價比,與之相比,新一代45nm四核AMD皓龍處理器在空載狀態的能耗可以大幅降低35%,而性能可提高達35%。「上海」採用了眾多的新型節能技術:AMD智能預取技術,可允許處理器核心在空載時進入「暫停」狀態,而不會對應用性能和緩存中的數據有任何影響,從而顯著降低能耗;AMD CoolCore(TM) 技術能夠關閉處理器中非工作區域以進一步節省能耗。 在平台配置相似的情況下,基於75瓦AMD 四核皓龍處理器的平台,與基於50瓦處理器的競爭平台相比,具有高達30%的每瓦性能比優勢。相似平台配置下,基於AMD 四核皓龍處理器2380的平台,空載狀態的功耗為138瓦;與之對比,基於英特爾四核處理器的平台在相同狀態下的功耗則為179瓦。基於AMD 四核皓龍2380型號處理器的平台,在SPECpower_ssj(TM)2008基準測試中取得761ssj_ops/每瓦的總成績 (308,089 ssj_ops @ 100% 的目標負載),而英特爾四核平台為總成績為561ssj_ops/每瓦 (267,804 ssj_ops @ 100%的目標負載). 4 前所未有的平台穩定性 作為唯一用相同的架構提供2路到8路伺服器處理器的x86微處理器製造商,AMD新一代45nm四核皓龍處理器在插槽和散熱設計與上代四核和雙核AMD皓龍處理器兼容,延續了AMD的領先地位。這可以幫助消費者減少平台管理的復雜性和費用,增強數據中心的正常運行時間和生產力。新的45nm處理器適用於現有的Socket 1207插槽架構,未來代號為「Istanbul」的AMD 下一代皓龍處理器也計劃使用相同插槽。 全球OEM 廠商支持 作為業內最易於管理和一致的x86伺服器平台,由於採用AMD皓龍處理器,至少是部分原因,全球OEM和系統開發商能夠迅速完成驗證流程,並預計從本月起開始交付基於增強的四核AMD皓龍處理器的下一代系統。本季度和2009年第一季度,基於增強的四核AMD皓龍處理器的系統的供應量有望迅速增長。 惠普工業標准伺服器業務部營銷副總裁Paul Gottsegen 表示:「通過採用基於新 『上海』處理器的 HP ProLiant伺服器,客戶可以降低成本,同時使能效和性能更上層樓。在與AMD公司過去的4年合作中,我們為各種規模的客戶提供了基於AMD皓龍處理器的平台,並取得了空前的成功。初期反饋結果表明『上海』將成為贏者。」 Sun公司系統業務部執行副總裁John Fowler 表示:「 Sun的創新系統設計和Solaris與增強型四核AMD皓龍處理器相結合,將為虛擬化應用和系統整合帶來具有難以置信的強大性能、可擴展性和高能效特性的x64平台。在數據中心增長過程中,基於AMD增強型四核皓龍處理器的Sun伺服器能夠處理最復雜的數據群並靈活擴展。而由於歷代平台之間的連續性,客戶有信心確保新系統與已部署的AMD皓龍系統實現無縫兼容。」 戴爾商用產品部高級副總裁Brad Anderson表示:「戴爾和AMD公司共同致力於為企業提供強大的全系列產品,以簡化IT環境管理並降低管理成本。我們的PowerEdge伺服器專門設計以充分利用AMD晶元中集成的虛擬化特性。這種緊密協作效果顯著,2路和4路機架和刀片式PowerEdge伺服器已經取得了破紀錄的虛擬化性能。」 IBM刀片式伺服器副總裁Alex Yost表示:「自2003年以來,IBM就利用AMD皓龍處理器的性能和直連架構滿足企業用戶計算密集型的需求,並為其帶來更多選擇。IBM正在AMD新處理器高能效和虛擬化的基礎上進一步創新,為我們的客戶帶來更高的價值。」 o 採用直連架構的 AMD 皓龍(Opteron)(TM) 處理器可以提供領先的多技術。 使IT管理員能夠在同一伺服器上運行32位與64位應用軟體,前提是該伺服器使用的是64位操作系統。 o AMD 速龍(Athlon64),又叫阿斯龍(TM) 64 處理器可以為企業的台式電腦用戶提供卓越的性能和重要的投資保護,具有出色的功能和性能,可以提供栩栩如生的數字媒體效果――包括音樂、視頻、照片和 DVD 等。 o AMD 雙核速龍(TM) 64(AthlonX2 64 )處理器可以提供更AMD雙核速龍64處理器架構高的多任務性能,幫助企業在更短的時間內完成更多的任務(包括業務應用和視頻、照片編輯,內容創建和音頻製作等)。這些強大的功能使其成為那些即將上市的新型媒體中心的最佳選擇。 o AMD 炫龍(TM) 64(Turion64) 移動計算技術可以利用移動計算領域的最新成果,提供最高的移動辦公能力,以及領先的 64 位計算技術。 o AMD 閃龍(TM)(Sempron64) 處理器不僅可以為企業提供出色的性價比,而且可以提高員工的日常工作效率。 o AMD 羿龍(TM)(phenom)處理器 全新架構的4核處理器,進一步滿足用戶需求(在命名中取消「64」,因為現今的CPU都是64位的,不必再標明)。為滿足消費者的不同需求,AMD近期也推出了3核羿龍產品! 對於消費者, AMD 也提供全系列 64 位產品。 o AMD 雷鳥(TM) (Thunderbird)處理器 o AMD 鑽龍(TM) (Duron)處理器可以說是雷鳥的精簡便宜版,架構和雷鳥處理器一樣,其差別除了時脈較低之外,就是內建的L2 Cache,只有64K 。
嵌入式解決方案
AMD 的嵌入式解決方案以個人電腦以外的上網設備為目標市場,鎖定的目標產品包括平板電腦、汽車導航及娛樂系統、家庭與小型辦公室網路產品以及通信設備。AMD Geode(TM) 解決方案系列不僅包括基於x86的嵌入式處理器,還包括多種系統解決方案。AMD 的一系列 Alchemy(TM) 解決方案有低功率、高性能的 MIPS(TM) 處理器、無線技術、開發電路板及參考設計套件。隨著這些新的解決方案相繼推出,AMD 的產品將會更加多元化,有助確立 AMD 在新一代產品市場上的領導地位。
自1969年推出產出第一個優良晶元--Am9300開始,創新推動著AMD不斷向前。2003年,AMD首開先河推出了高性能和無縫移植32位,擁有強大的64位計算優勢的AMD64技術;在合作夥伴的支持下,AMD率先在中國個人電腦市場推出64位計算。2005年,AMD再開行業之先河,推出了基於直聯架構的雙核心處理器。 進入2007年,AMD的創新勁頭更加勢不可擋。3月,首款AMD 690系列晶元組出爐;第二季度,AMD全線採用65納米製造工藝;6月,AMD通過ATI Radeon HD 2000系列圖形顯示晶元,進一步確立了整合開放平台技術的領先優勢。同年,AMD推出業界首款真四核產品--四核皓龍處理器"巴塞羅那",並發布真四核台式羿龍處理器和Spider(蜘蛛)全新高端平台,再次引領真四核計算的新紀元。 2008年,AMD先後推出數十款處理器產品和平台解決方案,穩立行業創新浪尖。6月,AMD發布全新移動平台PUMA,通過AMD移動處理器, AMD 780G高端晶元組 和ATI Radeon 圖形顯示晶元的結合,以完美的三維和高清性能表現,打造了極致視覺體驗。7月,AMD同曙光再次聯手,推出了基於AMD四核皓龍處理器的中國首款超百萬億次超級計算機曙光5000A,並躋身全球超級計算機排行榜前十。而羿龍三核/四核台式處理器的推出更是贏得了零售市場和OEM合作夥伴的廣泛歡迎。同年年末,AMD更是推出了業界領先的45nm四核皓龍處理器"上海",引領整個行業走入一個全新的計算時代。 AMD 多年來一直致力投資開發未來一代的先進技術。2009年伊始,在台式機方面,AMD便推出了下一代45nm四核處理器Phenom II處理器與高端"Dragon"3A平台;在移動平台方面,AMD推出了超便攜平台Yukon,還計劃推出Congo, 此外將陸續推出下一代主流移動平台"Tigris",六核伺服器處理器""Istanbul"和第一個AMD伺服器平台"Fiorano";而在圖形顯示方面,AMD也將向DirectX 11遷移。 目前 AMD 已著手開發未來 5 至 10 年都可適用的高性能技術。在全新的Fusion品牌理念的指導下,AMD將通過展現晶元級融合概念的創新技術,加強與客戶及合作夥伴密切合作,向全球用戶提供無與倫比的體驗和差異化服務,從而使整個行業呈現全新面貌。
Ⅳ 為什麼網上把AMD叫農企
這個是網友調侃得來的雅號
要說AMD不得不提到INTEL,要展開篇幅可以寫一篇文章了,我在空間也有相關詳細介紹,給你個鏈接樓主自己去看,這里就不復制了
INTEL及AMD發展歷史詳解:
http://user.qzone.qq.com/59574047/2
詳見第二頁
這里主要說說這個名詞的由來。文章中已經說過,AMD相對於INTEL的規模、製程權、經濟實力、技術力量、市場基礎等都只能算是小弟弟,甚至可以說AMD是INTEL衍生出來的一個公司,但同時又扮演著INTEL市場競爭對手的角色
而因為本身經濟實力、技術力量等落後的問題,AMD的市場策略更趨向於「農企」。最典型的就是將一些次品重新處理後賣給市場。比如,以前的X3 445之類CPU,實際上是X4 6系四核U因為沒有通過出廠驗證,屏蔽掉其中一個核心之後當做三核CPU來賣。而一些羿龍的X4 9系U,也因為同樣的原因屏蔽掉一個或兩個核心當做羿龍X2或X3系列賣給用戶,包括一些X4 9XXT的CPU也是X6 10系U屏蔽而來。其中一些體質較好的次品,可以通過人為開核來重新恢復其CPU的原貌(即3核開到4核,4核開到6核等),這也是AMD之所以開核的原因
要知道,AMD是壓根就沒有專門的三核生產流水線的,也沒有羿龍的雙核流水線,這些完全是高級CPU屏蔽而來的低級產品。這對於AMD本身是有益的,這不僅可以廢物利用,在收回成本的同時甚至達到營收,同時也豐富了次級產品的市場,也是有一些用戶會去購買這樣的東西的
反觀INTEL,產品如果沒有通過出廠驗證,會進行返工。如果再次無法通過出廠標准,那麼就是直接報廢,不會出現次級產品這樣的事情,這就註定了INTEL產品的品質要出色得多。我們經常可以看到INTEL的CPU可以用到10年以上,而AMD這方面就差了很多。樓主有空不妨去二手市場看一下,很多以前的高端二手INTEL CPU依然可以賣很高的價格,而AMD二手幾乎無人問津
另外,隨著硬體的發展,兩家公司已經不再是簡單的CPU之間的比拼了。AMD在能夠自主研發主板晶元之後推出了所謂3A平台觀念作為營銷噱頭,雖然這不過是一個吸引用戶的沒有多少實質效果的廣告,但這確實平台競爭的開始。從目前來看,INTEL因為強大的技術力量,不僅在CPU上領先對手一個時代,平台優勢也是非常明顯。諸如3D晶體管技術這樣的年度最佳技術帶來的整機數據交換速率的大幅提高、固態硬碟的SRT、RST、DSA等相關技術、乃至和蘋果公司聯合研發的雷電Thunderbolt介面將逐漸成為現下電子產品所有的介面規范、等等,這些所有都可以大幅提高用戶的個人體驗。我們可以想像,在沒有固態技術相關支持的AMD平台上上一個固態硬碟,這是多麼可笑的事情。其唯一的區別就是固態硬碟本身和機械硬碟之間的速率區別罷了,並沒有得到技術的支持,也就無法獲得更高層次的性能回報
一句話,這個名詞其實就是網友對AMD一些市場策略的嘲笑以及產品不給力的調侃。而我們作為消費者,無論是對INTEL還是AMD,都沒必要有特別的情感傾向,只需要根據市場走向,購買適合自己且更好的產品就是了。這就像當年AMD速龍打敗INTEL奔騰時風光無限產品出色的時候,我們應首選AMD;而如今INTEL如此強勢產品如此出色,我們理應多看看它的產品;如果數年之後AMD又強勢崛起推出令人耳目一新的產品,那麼我們當然也樂意入手。兩家公司的激烈競爭帶來的是產品性能的大幅提升以及價格的更加親民,這是我們樂意看到的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
Ⅳ AMD的發展歷史
計算產品
對於需要高性能計算和 IT 基礎設施的企業用戶來說, AMD 提供一系列解決方案。 o 1981年,AMD 287 FPU ,使用Intel 80287核心。產品的市場定位和性能與Intel 80287基本相同。也是迄今為止AMD公司 唯一生產過的FPU產品,十分稀有。 o AMD 8080(1974年)、8085(1976年)、8086(1978年)、8088(1979年)、80186(1982年)、80188、80286微處理器,使用Intel 8080核心。產品的市場定位和性能與Intel同名產品基本相同。 o AMD 386(1991年)微處理器,核心代號P9,有SX和DX之分,分別與Intel 80386SX和DX相兼容的微處理器。AMD 386DX與Intel 386DX同為32位處理器。不同的是AMD 386SX是一個完全的16位處理器,而Intel 386SX是一種准32位處理器----內部匯流排32位,外部16位。AMD 386DX的性能與Intel 80386DX相差無己,同為當時的主流產品之一。AMD也曾研發了386 DE等多種型號基於386核心的嵌入式產品。 o AMD 486DX(1993年)微處理器,核心代號P4,AMD自行設計生產的第一代486產品。而後陸續推出了其他486級別的產品,常見的型號有:486DX2,核心代號P24;486DX4,核心代號P24C;486SX2,核心代號P23等。其它衍生型號還有486DE、486DXL2等,比較少見。AMD 486的最高頻率為120MHz(DX4-120),這是第一次在頻率上超越了強大的競爭對手Intel。 o AMD 5X86(1995年)微處理器,核心代號X5,AMD公司在486市場的利器。486時代的後期,TI(德州儀器)推出了高性價比的TI486DX2-80,很快佔領了中低端市場,Intel也推出了高端的Pentium系列。AMD為了搶占市場的空缺,便推出了5x86系列CPU(幾乎是與Cyrix 5x86同時推出)。它是486級最高頻的產品----33*4、133MHz,0.35微米製造工藝,內置16KB一級回寫緩存,性能直指Pentium75,並且功耗要小於Pentium。 o AMD K5(1997年)微處理器,1997年發布。因為研發問題,其上市時間比競爭對手Intel的"經典奔騰"晚了許多,再加上性能並不十分出色,這個不成功的產品一度使得AMD的市場份額大量喪失。K5的性能非常一般,整數運算能力比不上Cyrix x86,但比"經典奔騰"略強;浮點預算能力遠遠比不上"經典奔騰",但稍強於Cyrix 6x86。綜合來看,K5屬於實力比較平均的產品,而上市之初的低廉的價格比其性能更加吸引消費者。另外,最高端的K5-RP200產量很小(慣例吧:)並且沒有在中國大陸銷售。 o AMD K6(1997年)處理器是與Intel PentiumMMX同檔次的產品。是AMD在收購了NexGen,融入當時先進的NexGen 686技術之後的力作。它同樣包含了MMX指令集以及比Pentium MMX整整大出一倍的64KB的L1緩存!整體比較而言,K6是一款成功的作品,只是在性能方面,浮點運算能力依舊低於Pentium MMX。 o K6-2(1998年)系列微處理器曾經是AMD的拳頭產品,現在我們稱之為經典。為了打敗競爭對手Intel,AMD K6-2系列微處理器在K6的基礎上做了大幅度的改進,其中最主要的是加入了對"3DNow!"指令的支持。"3DNow!"指令是對X86體系的重大突破,此項技術帶給我們的好處是大大加強了計算機的3D處理能力,帶給我們真正優秀的3D表現。當你使用專門"3DNow!"優化的軟體時就能發現,K6-2的潛力是多麼的巨大。而且大多數K6-2並沒有鎖頻,加上0.25微米製造工藝帶給我們的低發熱量,能很輕松的超頻使用。也就是從K6-2開始,超頻不再是Intel的專有名詞。同時,.K62也繼承了AMD一貫的傳統,同頻型號比Intel產品價格要低25%左右,市場銷量驚人。K6-2系列上市之初使用的是"K6 3D"這個名字("3D"即"3DNow!"),待到正式上市才正名為"K6-2"。正因為如此,大多數K6 3D為ES(少量正式版,畢竟沒有量產:)。K6 3D曾經有一款非標準的250MHz產品,但是在正式的K6-2系列中並沒有出現。K6-2的最低頻率為200MHz,最高達到550MHz。 o AMD於1999年2月推出了代號為"Sharptooth"(利齒)的K6-3(1998年)系列微處理器,它是AMD推出的最後一款支持Super架構和CPGA封裝形式的CPU。K6-3採用了0.25微米製造工藝,集成256KB二級緩存(競爭對手Intel的新賽揚是128KB),並以CPU的主頻速度運行。而曾經Socket 7主板上的L2此時就被K6-3自動識別為了L3,這對於高頻率的CPU來說無疑很有優勢,雖然K6-3的浮點運算依舊差強人意。因為各種原因,K6-3投放市場之後難覓蹤跡,價格也並非平易近人,即便是更加先進的K6-3+出現之後。 oAMD於2001年10月推出了K8架構。盡管K8和K7採用了一樣數目的浮點調度程序窗口(scheling window ),但是整數單元從K7的18個擴充到了24個,此外,AMD將K7中的分支預測單元做了改進。global history counter buffer(用於記錄CPU在某段時間內對數據的訪問,稱之為全歷史計數緩沖器)比起Athlon來足足大了4倍,並在分支測錯前流水線中可以容納更多指令數,AMD在整數調度程序上的改進讓K8的管線深度比Athlon多出2級。增加兩級線管深度的目的在於提升K8的核心頻率。在K8中,AMD增加了後備式轉換緩沖,這是為了應對Opteron在伺服器應用中的超大內存需求。 oAMD於2007下半年推出K10架構。 採用K10架構的 Barcelona為四核並有4.63億晶體管。Barcelona是AMD第一款四核處理器,原生架構基於65nm工藝技術。和Intel Kentsfield四核不同的是,Barcelona並不是將兩個雙核封裝在一起,而是真正的單晶元四核心。 ● Barcelona新特性解析:引入全新SSE128技術 Barcelona中的一項重要改進是被AMD稱為「SSE128」的技術,在K8架構中,處理器可以並行處理兩個SSE指令,但是SSE執行單元一般只有64位帶寬。對於128位的SSE操作,K8處理器需要將其作為兩個64位指令對待。也就是說,當一個128位 SSE指令被取出後,首先需要將其解碼為兩個micro-ops,因此一個單指令還佔用了額外的解碼埠,降低了執行效率。 而Barcelona加寬了執行單元從64位到128位,所有128位的SSE操作不再需要進行解碼分解為兩個64位操作,並且浮點調度器也可以支持這種128位 SSE操作,提高了執行效率。 提高SSE指令執行單元帶寬的同時,也會帶來一些新的變化,也可以說是新的瓶頸:指令存取帶寬。為了將並行處理器過程中解碼數量最大化,Barcelona開始支持32位元組每時鍾周期的指令存取,而先前K8架構只支持16位元組。32位元組的指令存取帶寬不僅對處理器SSE代碼有幫助,同時對於整數指令也有效果。 ● Barcelona新特性解析:內存控制器再度強化 當年當AMD將內存控制器集成至CPU內部時,我們看到了嶄新而強大的K8構架。如今,Barcelona的內存控制器在設計上將又一次極大的改進其內存性能。 Intel Xeon伺服器所有使用的FB-DIMM內存一大優勢是,可以同時執行讀和寫命令到AMB,而在標準的DDR2內存中,你只能同時進行一個操作,而且讀和寫的切換會有非常大的損失。如果是一連串的隨機混合執行的話,將會帶來非常嚴重的資源浪費,而如果是先全部讀然後再轉換到寫的話,就可以避免性能的損失。K8內存控制器就採用讀取優先於寫的策略來提高運行效率,但是Barcelona則更加智能化。 但是讀取的數據會被先存放在buffer中,而不採用先直接執行寫,但當它的容量達到了極限就會溢出,為了避免這種情況,在此之前才對讀寫之間進行切換,同時可以帶來帶寬和延遲方面效率的提高。K8核心配備的是128-bits寬度的單內存控制器,但是在Barcelona中,AMD把它分割成兩個64-bit,每個控制器可以獨立的進行操作,因此它可以帶來效率上的不小提升,尤其是在四核執行的環境下,每個核心可以獨立佔有內存訪問資源。 Barcelonas中集成的北橋部分(注意不是主板北橋)也被設計成更高的帶寬,更深的buffers將允許更高的帶寬利用率,同時北橋自身已經可以使用未來的內存技術,比如DDR3。 內存控制器的預取功能是運用相當廣泛、十分重要的一項功能。預取可以減少內存延遲對整體性能的負面影響。當NVIDIA發布nForce2主板時,重點介紹的就是nForce2晶元組的128位智能預取功能。Intel在發布Core 2處理器之時也強調了CORE構架每核心擁有三個預取單元。 K8構架中每個核心設計有2個預取器,一個是指令預取器,另一個是數據預取器。K8L構架的Barcelona保持了2個的數量,但在性能上有了較大的改進。一個明顯的改進是數據預取器直接將數據寄存入L1緩存中,相比K8構架中寄存入L2緩存的做法,新的數據預取器准確率更高,速度更快,內存性能及CPU整體性能將得益於此。 ● Barcelona新特性解析:創新——三級緩存 受工藝技術方面的影響,AMD處理器的緩存容量一直都要落後於Intel,AMD自己也清楚自己無法在寶貴的die上加入更多的晶體管來實現大容量的緩存,但是勇於創新的AMD卻找到了更好的辦法——集成內存控制器。 處理器整合內存控制器可以說是一項傑作,擁有整合內存控制器的K8構架僅依靠512KB的L2緩存就能夠擊敗當時的對手Pentium 4。直到現在的Athlon 64 X2也依然保持著Intel 2002年就已過時的512KB L2緩存。 現在Core 2已經擁有了4MB的L2緩存,看來Intel和AMD之間的緩存差距還將保持,因為Barcelona的L2緩存依然是512KB。相比之下,Intel四核的Kentsfield晶元擁有8MB的L2緩存,而2007年末上市的新型Penryn晶元將擁有12MB的L2緩存。 Barcelona的緩存體系和K8構架有一定的相似之處,它的四顆核心各擁有64KB的L1緩存和512KB的L2緩存。從簡化晶元設計的角度來看,四核心共享巨大的L2緩存對K8L構架而言並不合適,所以AMD引入了L3緩存,得益於65nm工藝,Barcelona在一顆晶圓上集成四顆核心外,還集成了一塊2MB容量的L3緩存。也就是說L3緩存與4顆內核同樣原生於一塊晶圓,其容量為最小2M起跳。同L2緩存一樣,L3緩存也是獨立的,L1緩存的數據和L3緩存的數據將不會重復。 Barcelona的緩存工作原理是:L2緩存是作為L1緩存的備用空間。L1緩存儲存著CPU當前最需要的數據,而當空間不足時,一些不是最重要的數據就轉移到L2緩存中。而當未來再次需要時,則從L2緩存中再次轉移到L1緩存中。新加入的L3緩存延續了L2緩存的角色,四顆核心的L2緩存將溢出的數據暫時寄存在L3緩存中。 L1緩存和L2緩存依然分別是2路和16路,L3緩存則是32路。快速的32路L3緩存不僅可以更好的滿足多任務並行,而且對單任務的執行也有著較大積極作用。尤其在3D運用方面,2MB的L3緩存將對性能產生極大的推進作用。 AMD全新45nm的Shanghai架構 2008年11月13日,AMD公司宣布其代號為「上海」的新一代45nm四核皓龍處理器已經廣泛上市。「上海」性能最高提升達35%,而空載時的功耗可顯著降低35%。新一代四核AMD皓龍處理器採用創新的設計,能夠帶來更高的虛擬化性能和每瓦性價比,幫助數據中心提高效率,降低復雜性,從而最大限度地滿足IT管理者的需要,以更低的投入實現更高的產出。 AMD公司負責計算解決方案業務的高級副總裁Randy Allen表示:「新一代四核AMD皓龍處理器是在正確的時間誕生的一款正確的產品。堪稱完美的提前推出,使之成為x86伺服器性能的新王者。通過與OEM廠商和解決方案供應商等合作夥伴的緊密合作,AMD的創新技術在滿足企業用戶目前最基本需求的同時,還為其未來發展做好准備。自4年前AMD推出世界首款x86雙核處理器以來,這一增強的新一代皓龍處理器帶來了AMD產品性能和每瓦性價比的最大提升。」 領先的性能滿足當今最迫切的商務需求 數據中心的管理者們面對日益增長的壓力,諸如網路服務、資料庫應用等的企業工作負載對計算的需求越來越高;而在當前的IT支出環境下,還要以更低的投入實現更高的產出。迅速增長的新計算技術如雲計算和虛擬化等,在今年第二季度實現了60%的同比增長率3,這些技術在迅速應用的同時也迫切需要一個均衡的系統解決方案。最新的四核AMD皓龍處理器進一步增強了AMD獨有的直連架構優勢,能夠為包括雲計算和虛擬化在內的日漸擴大的異構計算環境提供具有出色穩定性和擴展性的解決方案。 卓越的虛擬化性能 具有改進的AMD直連架構和AMD虛擬化技術(AMD-V(TM)),45nm四核皓龍處理器成為已有的基於AMD技術的虛擬化平台的不二選擇,目前全球的OEM廠商已基於上一代AMD四核皓龍處理器推出了9款專門為虛擬化應用而設計的伺服器。新一代處理器可提供更快的虛擬機轉換時間,並優化快速虛擬化索引技術(RVI)的特性,從而提高虛擬機的效率,AMD的AMD-V(TM)還可以減少軟體虛擬化的開銷。 無與倫比的性價比 與歷代的AMD皓龍處理器相比,新一代四核皓龍處理器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性能和每瓦性能比顯著增強,包括: o 以與上代四核皓龍處理器相同的功耗設計,大幅提高CPU時鍾頻率。這得益於處理器設計增強、AMD業界領先的45nm沉浸式光刻技術和超強的處理器設計與驗證能力。 o L3緩存容量提高200%,達到6MB,增強虛擬化、資料庫和Java等內存密集型應用的性能。 o 支持DDR2-800內存,與現有AMD皓龍處理器相比內存帶寬實現了大幅提高,並且比競品使用的Fully-Buffered DIMM具有更高的能效。 o 即將推出的超傳輸匯流排(TM)3.0 (HyperTransport(TM) 3.0)技術將進一步增強AMD革命性的直連架構,計劃於2009年2季度將處理器之間的通信帶寬提高到17.6GB/s。 無可匹敵的節能特性 AMD皓龍處理器業已帶來了業界領先的X86伺服器處理器每瓦性價比,與之相比,新一代45nm四核AMD皓龍處理器在空載狀態的能耗可以大幅降低35%,而性能可提高達35%。「上海」採用了眾多的新型節能技術:AMD智能預取技術,可允許處理器核心在空載時進入「暫停」狀態,而不會對應用性能和緩存中的數據有任何影響,從而顯著降低能耗;AMD CoolCore(TM) 技術能夠關閉處理器中非工作區域以進一步節省能耗。 在平台配置相似的情況下,基於75瓦AMD 四核皓龍處理器的平台,與基於50瓦處理器的競爭平台相比,具有高達30%的每瓦性能比優勢。相似平台配置下,基於AMD 四核皓龍處理器2380的平台,空載狀態的功耗為138瓦;與之對比,基於英特爾四核處理器的平台在相同狀態下的功耗則為179瓦。基於AMD 四核皓龍2380型號處理器的平台,在SPECpower_ssj(TM)2008基準測試中取得761ssj_ops/每瓦的總成績 (308,089 ssj_ops @ 100% 的目標負載),而英特爾四核平台為總成績為561ssj_ops/每瓦 (267,804 ssj_ops @ 100%的目標負載). 4 前所未有的平台穩定性 作為唯一用相同的架構提供2路到8路伺服器處理器的x86微處理器製造商,AMD新一代45nm四核皓龍處理器在插槽和散熱設計與上代四核和雙核AMD皓龍處理器兼容,延續了AMD的領先地位。這可以幫助消費者減少平台管理的復雜性和費用,增強數據中心的正常運行時間和生產力。新的45nm處理器適用於現有的Socket 1207插槽架構,未來代號為「Istanbul」的AMD 下一代皓龍處理器也計劃使用相同插槽。 全球OEM 廠商支持 作為業內最易於管理和一致的x86伺服器平台,由於採用AMD皓龍處理器,至少是部分原因,全球OEM和系統開發商能夠迅速完成驗證流程,並預計從本月起開始交付基於增強的四核AMD皓龍處理器的下一代系統。本季度和2009年第一季度,基於增強的四核AMD皓龍處理器的系統的供應量有望迅速增長。 惠普工業標准伺服器業務部營銷副總裁Paul Gottsegen 表示:「通過採用基於新 『上海』處理器的 HP ProLiant伺服器,客戶可以降低成本,同時使能效和性能更上層樓。在與AMD公司過去的4年合作中,我們為各種規模的客戶提供了基於AMD皓龍處理器的平台,並取得了空前的成功。初期反饋結果表明『上海』將成為贏者。」 Sun公司系統業務部執行副總裁John Fowler 表示:「 Sun的創新系統設計和Solaris與增強型四核AMD皓龍處理器相結合,將為虛擬化應用和系統整合帶來具有難以置信的強大性能、可擴展性和高能效特性的x64平台。在數據中心增長過程中,基於AMD增強型四核皓龍處理器的Sun伺服器能夠處理最復雜的數據群並靈活擴展。而由於歷代平台之間的連續性,客戶有信心確保新系統與已部署的AMD皓龍系統實現無縫兼容。」 戴爾商用產品部高級副總裁Brad Anderson表示:「戴爾和AMD公司共同致力於為企業提供強大的全系列產品,以簡化IT環境管理並降低管理成本。我們的PowerEdge伺服器專門設計以充分利用AMD晶元中集成的虛擬化特性。這種緊密協作效果顯著,2路和4路機架和刀片式PowerEdge伺服器已經取得了破紀錄的虛擬化性能。」 IBM刀片式伺服器副總裁Alex Yost表示:「自2003年以來,IBM就利用AMD皓龍處理器的性能和直連架構滿足企業用戶計算密集型的需求,並為其帶來更多選擇。IBM正在AMD新處理器高能效和虛擬化的基礎上進一步創新,為我們的客戶帶來更高的價值。」 o 採用直連架構的 AMD 皓龍(Opteron)(TM) 處理器可以提供領先的多技術。 使IT管理員能夠在同一伺服器上運行32位與64位應用軟體,前提是該伺服器使用的是64位操作系統。 o AMD 速龍(Athlon64),又叫阿斯龍(TM) 64 處理器可以為企業的台式電腦用戶提供卓越的性能和重要的投資保護,具有出色的功能和性能,可以提供栩栩如生的數字媒體效果――包括音樂、視頻、照片和 DVD 等。 o AMD 雙核速龍(TM) 64(AthlonX2 64 )處理器可以提供更AMD雙核速龍64處理器架構高的多任務性能,幫助企業在更短的時間內完成更多的任務(包括業務應用和視頻、照片編輯,內容創建和音頻製作等)。這些強大的功能使其成為那些即將上市的新型媒體中心的最佳選擇。 o AMD 炫龍(TM) 64(Turion64) 移動計算技術可以利用移動計算領域的最新成果,提供最高的移動辦公能力,以及領先的 64 位計算技術。 o AMD 閃龍(TM)(Sempron64) 處理器不僅可以為企業提供出色的性價比,而且可以提高員工的日常工作效率。 o AMD 羿龍(TM)(phenom)處理器 全新架構的4核處理器,進一步滿足用戶需求(在命名中取消「64」,因為現今的CPU都是64位的,不必再標明)。為滿足消費者的不同需求,AMD近期也推出了3核羿龍產品! 對於消費者, AMD 也提供全系列 64 位產品。 o AMD 雷鳥(TM) (Thunderbird)處理器 o AMD 鑽龍(TM) (Duron)處理器可以說是雷鳥的精簡便宜版,架構和雷鳥處理器一樣,其差別除了時脈較低之外,就是內建的L2 Cache,只有64K 。
嵌入式解決方案
AMD 的嵌入式解決方案以個人電腦以外的上網設備為目標市場,鎖定的目標產品包括平板電腦、汽車導航及娛樂系統、家庭與小型辦公室網路產品以及通信設備。AMD Geode(TM) 解決方案系列不僅包括基於x86的嵌入式處理器,還包括多種系統解決方案。AMD 的一系列 Alchemy(TM) 解決方案有低功率、高性能的 MIPS(TM) 處理器、無線技術、開發電路板及參考設計套件。隨著這些新的解決方案相繼推出,AMD 的產品將會更加多元化,有助確立 AMD 在新一代產品市場上的領導地位。
精確生產技術
為了在當今競爭異常激烈的市場中獲得成功,跨國電子公司需要值得信賴的供應商和合作夥伴來為他們按時按量地提供他們所需要的解決方案。因此, AMD 採用了一種高效的、基於合作夥伴的研發模式,確保它的產品和解決方案可以始終在性能和功率方面保持領先。藉助於行業夥伴的技術和資源, AMD 為它的產品集成了先進的亞微米技術。它的產品通常領先於行業總體水平,而且成本遠低於平均成本。 為了在批量生產過程中無縫地採用這些先進的技術, AMD 開發和採用了數百種旨在自動確定最復雜的製造決策的專利技術。這些業界獨一無二的功能現在被統稱為自動化精確生產( APM )。它們為 AMD 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生產速度、准確性和靈活性。
Ⅵ 急需一份關於晶元的營銷策劃方案,在線等
最具潮流營銷獎
獲獎企業簡介
AMD成立於1969年,是全球領先的處理器提供商,為計算機、圖形處理和消費電子企業提供創新的處理器產品。1993年AMD進入中國,2004年AMD大中華區正式成立,總部設在北京。近年來,AMD在中國的業務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不僅將與Dell、HP、IBM、Sun等全球領先計算機製造商的合作延伸到中國市場,而且陸續獲得了聯想、方正科技(3.88,-0.27,-6.51%)、清華同方、曙光和華為等中國各大OEM廠商的支持。
2006年營銷創新
2006年,AMD一改零部件廠商直接針對工業采購客戶的傳統營銷模式,選擇大眾化、多元化的營銷方式和思路,成功運作了一系列直接針對終端消費者的宣傳和推廣活動,加深了消費者對AMD產品品牌形象的認知。其中,聘請博客高手、明星徐靜蕾作為AMD大中華區移動計算技術品牌的形象代言人,由徐靜蕾執導,拍攝了首部以「沙發」為主題的AMD電視廣告片——通過廣告招募演員活動的火爆開展和拍攝進程花絮,以及相關公關文章的媒體投放,AMD很好地在終端消費者中傳播了其雙核炫龍64移動計算技術的優勢特性,拉動了品牌銷售,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開始通過徐靜蕾關注AMD及其最新的產品技術。同時,AMD選擇在京、滬、粵三地打造IT版超女盛事「我為雙核狂」,以海選的活動模式與普通消費者進行深入溝通,拉近AMD與普通消費者之間的距離,提升AMD與「雙核」這個概念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從而把AMD新科技下誕生的新產品打造成一種潮流。
獲獎企業自我總結(AMD大中華區高級公關經理張耘女士)
AMD這次之所以能夠獲此殊榮,靠的是反傳統的創新營銷理念,這與AMD一直秉承的「客戶為本,推動創新」的精神是分不開的。作為一個高科技產物,晶元對大部分用戶端來說,只是一個電腦部件,這決定了它在消費者認知中影響力度的欠缺。為此,我們摒棄了傳統的工業品營銷模式,轉變為以終端消費者為導向的市場經營策略,注重與消費者的近距離接觸。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以及消費者獲取高科技產品信息渠道的增多,AMD越來越認識到,只有注重與消費者近距離的接觸,才能在競爭中取勝。
專家點評
終端消費者正在變得越來越細心,也越來越挑剔,他們不僅僅會比較終端消費品的品牌,對於這些消費品所使用的核心部件或原料也同樣關注,這甚至會影響他們的購買選擇。一台PC使用的是Intel晶元還是AMD的晶元,這個性價比所帶來的差異對消費者的購買決策有很大的影響作用。AMD的潮流化營銷正是工業品營銷大眾化浪潮的一個縮影。
給你找了一個資料不知道合適不?寫這個東西太麻煩了希望看了之後有些幫助
Ⅶ intel 和amd的營銷策略區別
沒什麼區別,一個有錢,一個沒錢!一個能莆田蓋地的坐廣告,一個不能!
IT這個行專業不是大多數屬人都懂得的,所以在一些 小白 老白們眼裡,他們只知道 intel (因為曾經電視上 那個 藍人 廣告多年的影響,尤其是 老白們)。而電視廣告媒體可以說是相對現在最昂貴的媒體了。
而對於其他的營銷方式和策略,他們幾乎相同。沒有大多出入。
Ⅷ IT企業管理方面的問題
既然你是做題,這里只能給你提供概要提綱,你自己來充實:
首先要簡述競爭格局,Intel是市場的領導者,佔有大部分的市場份額,具體數字自己查一下;AMD是跟隨者,佔有少量但也比較穩定的市場份額。領導者和跟隨者的狀況可以展開闡述。
然後,
1、Intel的策略. 就是市場營銷學上常講的 領導者的策略
2、AMD的策略,就是市場營銷學上常講的 跟隨者的策略
以上兩點大部分的市場營銷學書上都有,可以查。
簡述如下,
Intel——領導者,
1、加大品牌建設,讓消費者始終了解Intel是領導者,在消費者心中建立品牌偏好;
2、加大產品研發力度;
通過以上2點,始終走在市場的前沿,引導用戶的消費;保住大部分的高端消費者,並吸引新進入的高端消費者;獲得高額利潤。
3、研發高性價比的產品,和市場跟隨者AMD競爭,盡量獲得低端市場份額。
4、樹立良好企業公民形象,避免社會和消費者對壟斷的反感。
AMD —— 跟隨者
1、開發高性價比產品(一般來說價格比領導者低),佔領中低端的市場;
2、加大研發,針對特定的領域研發高端產品,蠶食領導者的高端市場。
3、加大合作力度,培養大量的合作電腦廠商,採用AMD CPU。
4、適當的時候,開發出尖端產品,佔領行業制高點;力圖改變跟隨者的形象。
5、聯系行業協會、消費者聯盟等加大對領導者的反壟斷措施。
寫這樣的文章,需要自己多研讀各種材料,並根據一些經典理論進行策略安排,才能讓老師感覺你對路。
GOOD LU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