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客服轉銷售如何做!
步驟一: 評估現有的客服代表
作為管理者,了解了電話銷售代表與客戶服務代表在性格、能力與技巧方面的區別之後,就應根據這些因素去評估現有的客服代表。考察哪些人已經具備了銷售能力,哪些人有潛質可以通過培訓得到轉變。例如,作為一個成功的銷售代表,這些潛質包括:
● 事業心強:具挑戰性,具有「不達目標,誓不罷休」的精神;
● 有經濟頭腦:注重經濟取向和經濟收益;
● 善解人意,善於與人溝通;
● 細致:注意細節,喜歡精確記錄;
● 影響力強:具影響力說服力,有魄力;
● 冷靜,有內在自我激勵意識;
● 給人以信任感,可以收單;
● 自律:做事講原則、紀律,勇於堅持,有毅力;
● 分析能力強: 聰明,善於邏輯思考和分析問題;
● 求多樣,求發展,謀求職業機會;
● 服務意識強:善於傾聽,樂於助人,為人坦誠,富有同情心。
步驟二:銷售理念和銷售技巧的培訓
要讓客服代表理解電話銷售的含義,把作為銷售代表的美好前程展示給他們,讓他們為自己的潛力和職業未來感到興奮。接下來,要進行銷售技巧的培訓,但要記住,不要試圖一步到位。他們的轉變需要一個過程,後續的培訓與在崗練習是一個持續不斷的工作。
步驟三:把電話腳本變得更積極主動
呼叫中心電話腳本很重要,它是指導電話銷售代表語言的摹本。電話銷售的語言應該更積極主動,其腳本的設計是一門學問。以下略舉幾例:
● 積極的語言
「對於這個問題,我會盡快幫您去了解。」而非「我不知道。」
「謝謝您的耐心等候!」而非「對不起,讓你久等了。」
對於一個猶豫不決的客戶,應說:「那您看我們什麼時候給您送貨?」而不是「您有沒有決定下來?」
● 合適的語句
「我建議」而非「你必須」。
「您只要投資……」而非「你只要花……」
● 問話
盡量使用「開放式」的問題,而非「封閉式」的問題,如「您還需要……」而非「可以了嗎?」。這樣,可以讓銷售代表得到更全面的客戶信息。
步驟四:用「一對一」的輔導與電話監聽/錄音強化銷售技巧
「一對一」的輔導是呼叫中心經理人員與銷售代表之間必須做的重要工作。通常,銷售團隊主管或經理每周至少向每一位銷售代表「一對一」地輔導一次,每次輔導一般持續一到幾個小時不等,輔導的內容主要是銷售代表對銷售技巧應用的情況、強項與弱項、某些習慣的轉變等,並給出一個改進的期限。
電話監聽也是一項重要的工作。在呼叫中心裡,監聽主要是用來做輔導和培訓之用。電話監聽可以發現銷售代表存在的問題,但要記住,監聽後應該給予反饋。
步驟五:調整報酬體系與競爭機制
銷售與服務工作取得的報酬應是不一樣的。銷售人員的天性是喜歡競爭。建立合理的報酬體系與競爭機制,是實現呼叫中心服務代表從客服轉向銷售的關鍵。
● 報酬體系:通常,一個對於銷售代表的合理的報酬體系包括基本工資、傭金和獎金等三個方面。基本工資與傭金有一定的比例,通常是7/3、6/4,甚至是5/5。也就是說,傭金是報酬中可浮動的部分,傭金比例越高對銷售人員的刺激作用越大。獎金是額外的部分,它可以是固定的,也可以是不固定的,通常在一個呼叫中心裡,做得好的銷售人員的獎金可以達到其總收入的15%~20%。
● 競爭機制:應該讓呼叫中心銷售代表變得更有進取心,好的競爭機制往往能在這方面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設計競爭機制時,應該注意運用更多的正面激勵,而不是負面激勵。比如,不應該設立一個規定,讓所有沒達到目標的人接受處罰,而達到目標的人卻沒有任何獎勵。
㈡ 誰知道關系營銷經典案例
喬·吉拉德把成交看作是推銷的開始。他在與客戶成交之後,並不是把他們援專於腦後,而是繼續關心他們,屬並恰當地表示出來。他每月要給自己的1萬多名客戶寄去一張賀卡。一月份祝賀新年,二月份紀念華盛頓誕辰日,三月份祝賀聖帕特里克日……凡是在他那裡買了汽車的人,都會收到他的賀卡。正因為他沒有忘記自己的客戶,客戶才不會忘記喬·吉拉德。喬·吉拉德在銷售過程中總結出了著名的「250定律」。他認為在每位客戶的背後,都大約站著250個人,這是與他關系比較親近的人:同事、鄰居、親戚、朋友。如果一位推銷員在年初的一個星期里見到50個人,其中只要有兩個客戶對他的態度感到不愉快,到了年底,由於連鎖效應就可能有5000個人不願意和這位推銷員打交道。因此,在銷售過程中不能得罪任何一個客戶,得罪一個客戶就等於得罪了250個客戶。反過來講,如果你贏得了一個客戶的口碑,就等於贏得了250個客戶。
㈢ 市場營銷經典渠道沖突的案例,以及解決方法
電器廠商以前都是和國美、蘇寧等大型賣場合作的,後來京東商城開始在網上銷售家版用電器了權!
結果就有了沖突,因為京東的價格低,國美、蘇寧就向廠家投訴,於是廠家就去調查了解!原來京東就是採取手段搶占市場的,應用的完全不同的盈利模式,不僅僅能做上量,也能為廠家帶來可喜的現金流,結果廠家就接受了!
現在的解決辦法就是傳統渠道和京東商城同時供貨,但是品類完全分開,這樣廠家的品牌得到了更廣泛的推廣,同時更好地促進了廠家的產品銷量!
㈣ 提供關於反營銷案例
住戶囟斡而況星浩
㈤ 近年來最成功的病毒式營銷案例
病毒式營銷,號稱是最省錢、省事的網路營銷方式,病毒式營銷(或稱病毒性營銷)神話般的效果被很多網站、博客津津樂道,然而,我們在網上能夠看到的成功案例並不多。也許正是病毒式營銷的成功案例少,所以才演變成了神話。
網上有很多關於病毒式營銷的理論、方法、規律、案例探討(當然大多數都是轉載的,就跟本文後半部分一樣),用心收集一下,出一本專著都綽綽有餘,但成功案例卻鮮有出現,可見,病毒性營銷缺的不是工具、方法、程序,缺少的是創意和執行。葯夫子在網上還下載到一本病毒式營銷的電子書,都是網上資料的簡單匯編,沒有什麼新意,但這本身應該算是一個病毒了。雖然沒有新意,但確實是在行動了。
下面是本人親歷的幾個病毒式營銷案例,這幾個案例給我的記憶較深,投入也較多(也即自己也義不容辭地成為一名「病毒」傳播者),所以記錄一下:
其一、人品計算器,相信有很多人都用過這個flash小程序,算一算自己的人品,游戲很簡單,把自己或者別人的名字輸進去,點擊計算就得出了一個分數,還有一個極搞笑的評語。這個游戲的關鍵點是當你輸入一個人的名字時,出現的結果常常出人意料——於是釋放出一種爆笑的能量。相信很多人在與朋友、家人一起計算人品時都會大笑一場。可惜的是這個天才的小游戲上面沒有打上作者的名字,也沒有公司的LOGO,也許只是某個flash愛好者一時興起的練習之作吧。這個游戲傳播有多廣不知道,但在一天之內有五個朋友給我發這個小游戲,我也發給很多人,能量確實巨大。這個案例算不上成功的病毒式營銷,因為除了傳播游戲外,並沒有附帶其它的屬性,比如游戲開發者的名字都沒有出現。
其二、google郵箱。google發布郵箱時,葯夫子正在一家網路公司工作,也許這個郵箱對IT行業之外的人沒有什麼吸引力,但我相信當時對於IT 行業內的人吸引力還是很大的。記得google是採取了邀請的方式,那時為了得到一個邀請,到處問人家要。開通了郵箱以後才發現,原來也只是一個郵箱。現在想來,google郵箱吸引人,大約是很多人看上了google的品牌,另外,採用邀請這種方式,至少在初期代表了稀有,所以被一些人視為「專業」,現在,基本都沒用過了。
其三、網路指數。網路指數和google郵箱一樣,採用了邀請的方式。網路指數的價值還是比較大的,對網路營銷很有幫助,比google的趨勢更細一些,可以看到關鍵詞一天、一月、一季的平均搜索量,是一個很好用的工具。葯夫子是用 google郵箱的邀請跟別人換的網路指數的邀請。互換成功後,還忍不住在網上炫耀了一下。其實有帳號的網路指數和沒有帳號的網路指數並沒有太多的功能差異。
其四、某個中獎頁面。通過QQ傳播的。朋友通過QQ發給我一個鏈接,點擊一看,是我中了上億元大獎的專題頁面,我的名字上了中獎的新聞,其次是我中獎了搞慈善活動做善事的報道……看了之後我心裡那個激動啊,馬上把好幾個朋友的名字填上去,給他們發了過去。
下面幾個案例,已經被很多網站、博客轉載過N多次了,不過還是例舉出來……
一、Hotmail是世界上最大的免費電子郵件服務提供商,在創建之後的一年半時間里,吸引了1200萬注冊用戶,而且還在以每天新增加15萬用戶的速度發展。令人不可思議的是,在網站創建的12個月內,Hotmail花費了很少的營銷費用,還不到其競爭者的3%.Hotmailm得以爆炸式發展,就是由於其充分利用了病毒式營銷的巨大效力。
二、ICQ1998年7月,在被AOL以3億美元現金收購之前,ICQ屬於以色列一家公司,當時已經擁有了1200萬實時信息服務注冊用戶。ICQ的通信方法也類似於病毒性傳播方式。通信雙方都需要下載安裝客戶端軟體,然後,用戶會通過電子郵件等方式告訴自己的朋友或同事,請他們利用這種網上實時通信工具,就這樣一傳十,十傳百,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ICQ用戶的行列。ICQ是QQ的前身,QQ也是通過類似的方式取得成功。
三、亞馬遜 Amazon同時採取會員制和病毒性營銷兩種方式來進行推廣,有超過50萬會員網站鏈接到Amazon網站,通過在會員網站點擊鏈接到Amazon網站的 BANNER廣告完成的網上購物,會員網站將獲得一定傭金。Amazon採用的病毒性營銷手段,是鼓勵顧客送給朋友一本書作為禮物,當收貨人收到禮物時,印刷在包裝品上的宣傳資料在為Amazon做廣告。
四、Geocities Geocities為用戶提供免費建立個人網站的服務,用戶邀請朋友訪問自己的網頁,當有訪問者來訪時,Geocities的彈出廣告會邀請訪問者使用Geocities的服務。
五、eGroups eGroups 允許用戶建立在線討論組和工作組,通過邀請朋友或同事加入來達到宣傳自己的目的,其發展前410萬用戶的速度甚至比Hotmai還要快
六、萬科松山湖會議內部資料外泄事件,絕對是一次成功的網路病毒式營銷案例。傳播的媒介是網路社區,傳播的速度之快,覆蓋面之廣,行業影響力之深刻,發人深思。很多人的病毒式營銷都是說在嘴上的,可是這次事件的策劃者和組織者,用很老套但是非常熟稔的方式,實施了這樣一個過程。
七、「開心網」,同樣用的是朋友之間相互邀請的辦法。
談這樣營銷那樣營銷,總是繞不開病毒式營銷這個方法,很多教科書里也都有提及,但為什麼這個方法難以實施?或許,很多網路營銷的高手已經操作的得心應手,只是秘而不宣罷了。就跟SEO一樣,做出了成果,卻不敢示人。
在進行病毒式營銷操作時,我想,行動仍然是第一位的,人不可能隨時有創意,但可以隨時行動,不會每一個「病毒」都會有巨大的殺傷力,但你總共製造了多少個「病毒」?
葯夫子的一個成功案例:在對某一項自己喜歡的運動有一定的認識之後,收集了大量的圖片和文字,做成了電子書,放在某個下載站。電子書的內容一般,主要是宣傳網站,帶了鏈接。至今,仍然有鏈接源源不斷地從這本電子書帶過來。這個流量也許不起眼,但如果你用一百本、一千本電子書來宣傳網站,效果會如何?網路營銷大家都在幻想著上面講過的那些成功案例,巴不得一夜之間可以帶來10萬、100萬的IP,然而,真正操作的人都明白,流量得一點一點地掙。
㈥ 關於轉移銷售這樣的欺詐行為有沒有法律定性
其實這個情況不是一個法律問題,而是一個取證問題。如果有證據證明「明客戶要A東西。通過一些欺騙的方法讓別人買了B東西。」
工商部門可以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反不正當競爭法》或《廣告法》的有關規定處置。
所以法律法規還是有的,只是類似的事情消費者要舉證難。
㈦ 關系營銷的案例
喬·吉拉德把成交看作是推銷的開始。他在與客戶成交之後,並不是把他專們援於腦後,而屬是繼續關心他們,並恰當地表示出來。他每月要給自己的1萬多名客戶寄去一張賀卡。一月份祝賀新年,二月份紀念華盛頓誕辰日,三月份祝賀聖帕特里克日……凡是在他那裡買了汽車的人,都會收到他的賀卡。正因為他沒有忘記自己的客戶,客戶才不會忘記喬·吉拉德。喬·吉拉德在銷售過程中總結出了著名的「250定律」。他認為在每位客戶的背後,都大約站著250個人,這是與他關系比較親近的人:同事、鄰居、親戚、朋友。如果一位推銷員在年初的一個星期里見到50個人,其中只要有兩個客戶對他的態度感到不愉快,到了年底,由於連鎖效應就可能有5000個人不願意和這位推銷員打交道。因此,在銷售過程中不能得罪任何一個客戶,得罪一個客戶就等於得罪了250個客戶。反過來講,如果你贏得了一個客戶的口碑,就等於贏得了250個客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