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數據時代,該怎樣市場營銷
大數據時代的營銷,主要是營銷自動化、智能化
營銷自動化、智能化是指採集顧客信息,然後對顧客進行畫像,自動推薦廣告、商品
2. 在大數據與人工智慧的時代下,市場營銷有哪些發展機遇
藉助大數據來和人工智慧這兩個風源口,衍生出了好多新興的公司現在又是國家法律法規灰色地帶,秉著賺熱錢的心理。有點多亂雜,我認為這兩個時代的產物也只能算作帶來方便的工具,因為市場也離不開人與人打交道。機遇是有的,只不過要看適不適合用在你從事的行業上而已。
3. 大數據時代的營銷怎麼做
大數據時代的營銷怎麼做?
大數據時代的營銷怎麼做?各公司在大數據方面出手闊綽。首席營銷官調查網站(The CMO Survey)報道稱,目前大約有5.5%的營銷預算用於營銷分析,這個數字將在未來3年內增加到8.7%。大家的期望值很高,許多公司正試圖弄清楚如何破譯數據,從中獲得卓越的戰略見解。
我非常支持這種獲取和利用數據來推動決策的趨勢。然而,這也是問題所在。隨著數據量的增長,企業的數據利用率越來越低。我首先在2012年2月提出了如下問題:「在你的公司作出決策前,對現有或者索取的營銷分析數據加以利用的項目佔多大比例?」得到的結果是37%,當時我覺得這個比例太低。但當我在2013年8月提出同樣的問題時,比例降至29%。圖1顯示了這個比例在過去18個月里持續下降。
但這個調查結果並非完全出人意料。回顧30年來相關調查的歷史,數據利用率始終偏低,很多種類的營銷信息都是如此,包括營銷調研、廣告調研和現在的社交媒體調研。這種偏低的營銷分析數據利用率妨礙了大數據對利潤的貢獻。
妨礙有多大?有些人可能會說,營銷分析等各種市場情報的最終衡量標準是能否增進企業對客戶的了解。首席營銷官調查網站請頂級營銷人員對他們公司在「獲得和利用對客戶的深入見解」方面的表現打分。滿分為5分,1分是糟糕,2分是尚可,3分是普通,4分是良好,5分是優秀。回顧過往得分,結果顯示仍然處於普通水平(2013年8月為3.4分,2012年2月為3.5分,2009年8月為3.5分)。因此,即使用於營銷分析的花費增多,但我們並未看到對客戶的深入見解有所提高。
企業應該怎麼做?首先,管理人員必須以終為始。上市計劃、創造需求的活動和銷售活動必須包括關於哪些數據應該收集以及如何利用它們的具體說明。當計劃和策略中植入了大數據方案的時候,偏低的利用率可能會上升。
其次,企業必須花錢培訓管理人員,讓他們知道如何利用營銷分析來獲得洞察力、推動決策、實施策略和評估他們已經採取的行動。正是出於這個原因,我們在福庫商學院(Fuqua)教授「市場情報」課程,專注於信息的「使用」而非「創造」。企業必須更加重視市場分析的應用部分。機構和咨詢公司可以提供這類培訓。
第三,企業必須找到和留住那些能夠充分利用市場分析的合適人才。當問及「你的公司在多大程度上擁有能夠充分利用市場分析的合適人才?」時(1分為沒有合適的人才,7分為有合適的人才),僅僅3.4%的受訪者給自己的公司打了7分,56%的人打了低於平均水平的分數。圖2顯示了完整的分數分布情況(平均分為3.4分,標准偏差為1.7分)。
4. 大數據時代,怎麼做全渠道的營銷
大數據時代的營銷手段更多,更全面,必須要做到精準營銷。大數據以整個市專場的屬數據為支撐,將原本耗時耗力的數據分析通過大數據技術解決,更快的發現市場變化,找到最優營銷渠道組合,挖掘消費者痛點,擴大市場份額。
5. 如何進行大數據營銷
可穿戴的大數據
看看可穿戴技術,會認為這是便捷的下一步發展。但對於現代的企業主來講,這是大數據成就的一個典型的例子。從一個智能手錶收集的數據可以允許企業不僅知道你的習慣和你頻繁去的地方,還有哪些特性更吸引你以及不怎麼使用,這些都是他們可以用來分析的數據,來提高你的總體體驗,還可以大膽預測哪些趨勢和品味可以引領你,這樣他們就可以在一個不相關的領域提供最好的服務。企業提供自己的品牌的可穿戴產品或更簡單的設計不僅在可穿戴式產品的炒作,還可以充分和創造性的利用大數據的提供信息。
不管是大方向還是小方面,年輕的企業家都正在調整大數據運行的方式,以及大數據收集和使用的方法。隨著如雲端服務這樣的技術的出現來幫助其前進與發展,可以公正地說,大數據的使用是越來越有創造力。
6. 大數據時代下,營銷方式發生哪些變化
在這互聯網發達,數據為主的時代,我們先來看看目前企業營銷人員的心頭都有哪些痛。
第一,營銷核心的受眾發生「質」的變化。
我國市場消費階層的購買力分為金領階層、白領階層、灰領階層、藍領階層和無領階層。從消費趨勢的角度看,真正領導消費趨勢的是白領階層、金領階層。這兩個階層一般是25~45歲,大專以上學歷,個人月收入在3000元以上的人群,近日發布的(2014年全球社交、數字和移動》報告顯示,中國有13.5億人口,城市人口比例為51%,其中互聯網網民比例為44%,中國手機設備持有量超12億台,調查結果表明,都市白領和金領正逐漸成為互聯網用戶的中堅力量,網路已成為他們工作、生活不可或缺的工具。這些人群正是營銷的核心受眾,他們普遍具有收入較高、購買力強、消費需求旺盛的特點。由於大眾的生活方式改變,由傳統媒體向網路媒體「漂移」,優質的核心用戶向網路媒體「集結」時,基於傳統媒體的傳統營銷效果便會大打折扣,甚至是逐漸失效。
第二,消費者行為模式的改變,購買決策流程的改變,讓以往的營銷管理流程,對於潛在銷售機會的把握,變得更加困難。研究已經證實買家的決定跟傳統營銷溝通基本上沒有任何關聯,消費者通常用自己的一套路子來獲取產品和服務信息,其中最常用的是網路,當然還有企業之外的信息來源,比如人們的口頭表述或者是客戶反饋。
第三,互聯網讓市場更加廣闊,價格也變得透明,競爭也變得激烈,在企業運營中不斷「成本控制」的高壓下,營銷的預算也成為營銷人員的痛。人們都說CEO(首席執行官)們已經沒那麼多耐心。根據201
1年倫敦Foumaise Marketing
Group(營銷集團)對600名CEO和決策者的調查顯示,73%的人認為他們的CMO(首席營銷官)缺乏商業信譽更重要的是無法驅動收入增長,72%稱很多人只是嚷嚷著要錢但卻無法解釋這些投入如何帶來新增收人,77%的人表示他們天天跟你談品牌資產和其他類似的東西,但他們卻無法將這些工作與真正的市場估值或是其他重要的金融指標聯系起來。又要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極高的ROI(投資回報率)考核讓很多營銷人員都覺得崩潰。
第四,社交媒體、電子營銷的出現,讓很多企業專門劃歸出一些新興針對客戶的服務部門,來嘗試新事物。因此,面對同樣的客戶,同樣客戶的各種反饋被把持在不同的部門中,不同的營銷部門之間就會出現在企業資源、客戶信息上的競爭。企業的營銷人員確實有點內憂外患。相應地,這種內耗和無序也帶來企業整體運營成本的上升,而利潤卻未見提升。
第五,我們要講,在日益發展的社交媒體環境中,傳統營銷不僅起不到作用卻也沒有意義。你僱用的多個員工,但是他們並不是買家,不能站在另一方來看待事情,利益和買家是完全相反的,所以在社會媒體的世界裡,傳統媒體已經失效。所以當今的局勢就是這樣,傳統營銷策略已經失效,取而代之的是更多有創意的、符合現代環境理念的、跟得上科技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