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生態農業有哪些分類模式
隨著我國農業進入新階段,農業生產從注重數量轉向注重質量和效益。在這種背景下,生態農業越來越受到社會關注。那麼,何謂「生態農業」?它有什麼特點?
據農業專家解釋,生態農業是指在保護、改善農業生態環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態學、生態經濟學規律,運用系統工程方法和現代科學技術,集約化經營的農業發展模式。生態農業是一個農業生態經濟復合系統,將農業生態系統同農業經濟系統綜合統一起來,以取得最大的生態經濟整體效益。它也是農、林、牧、副、漁各業綜合起來的大農業,又是農業生產、加工、銷售綜合起來,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現代農業。
生態農業要求農業發展同其資源、環境及相關產業協調發展,強調因地、因時制宜,以便合理布局農業生產力,適應最佳生態環境,實現優質高產高效。生態農業能合理利用和增殖農業自然資源,重視提高太陽能的利用率和生物能的轉換效率,使生物與環境之間得到最優化配置,並具有合理的農業生態經濟結構,使生態與經濟達到良性循環,增強抗禦自然災害的能力。
生態農業建設的主要內容有:通過調查統計掌握生態與經濟的基本情況,進行農業生態經濟系統診斷和分析,進行生態農業區劃和農業生態系統的工程優化設計;調整土地利用結構和農業經濟結構;優先保護農業生態環境,建設生態工程,合理利用與增殖農業資源,改善農業生態環境;按照生態學原理和農業生態工程方法,從當地資源與生態環境實際出發,設計與實施適宜的生態農業模式;發展太陽能利用、小型水利水電、風力發電、沼氣等清潔能源;使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對其進行多層次綜合、循環利用,實現無污染的清潔生產;對農業生態經濟系統進行科學調控,實行現代集約化經營管理等。
Ⅱ 國家提倡生態農業的十大模式,看看有沒有適合你
桑基魚塘。 你可以看網路,有這個介紹。 這十大典型模式和配套技術是:北版方「四位一體」權生態模式及配套技術;南方「豬--沼--果」生態模式及配套技術;平原農林牧復合生態模式及配套技術;草地生態恢復與持續利用生態模式及配套技術;生態種植模式及配套技術;生態畜牧業生產模式及配套技術;生態漁業模式及配套技術;丘陵山區小流域綜合治理模式及配套技術;設施生態農業模式及配套技術;觀光生態農業模式及配套技術。
Ⅲ 中國主要的生態農業模式有哪些
搞活生態草業和乳品業.六位一體的循環生態模式....形成具有花溪特色的持續高效生態農業示範區;.談談可以使用和推廣哪些生態農業工程和
Ⅳ 市場營銷分為哪幾種模式
首先採取正確的方法與顧客溝通,其次在溝通中尋找潛在力,刺激他的購買力,就可以了
現代營銷:
1、體驗營銷。體驗營銷模式是在社區旁開辦大型的體驗店,每天免費給顧客體驗產品,體驗一個月至數個月後才開始根據顧客的強烈需求,以促銷形式向顧客銷售產品。顧客體驗的產品價格比較昂貴,一次銷售往往在百萬元以上。體驗營銷模式主要是讓顧客充分接觸產品,並不會像會議營銷那樣產生較多的購買沖動,產品退貨率非常低,雖然價格不菲,消費者的認可率還是很高的。
2、資料庫營銷。資料庫營銷的理念在國外已經非常成熟,其實會議營銷也包含了很多資料庫營銷的精髓。但真正在保健產業把資料庫營銷做大的還是益生康健。該模式在平面媒體大量投放廣告,以「一元入會」的方式吸納會員,然後通過強大的呼叫中心,結合定期郵寄會刊,以極其優惠的價格吸引顧客重復購買,獲得巨大成功。
3、網路營銷。網路營銷其本質是一種商業信息的運行。所謂商業信息是可分解為商品信息、交易信息和感受信息三個要素。任何一種商業交換,其實都包含這三種信息,而基於互聯網的營銷方法就是根據企業經營的不同階段,制定不同的信息運行策略,並主要通過網路方法來實現的營銷設計與操作。
現代在傳統的基礎上更加強了品牌的建設和維護,重視了賣方之間的聯系學會理解雙贏,最大的區別是開創了網路營銷的新局面。
相同之處,都是集合現有資源實現企業產品使用價值並最終實現企業價值 ,是聯結社會需要與企業反應的有效行為,都推動了社會發展。
Ⅳ 如何做好農業市場營銷
農業涉及復雜的產業鏈條和市場環節,可衍生眾多的產品和業態,在市場化和品牌化的過程中,很容易誤入歧途,無論從事農業種植還是養殖,還是從事休閑觀光,農業已不再是單純的農業,牽扯之寬,跨界之廣,超乎我們的想像,如果企業缺乏對行業和市場的整體把握,建議和外部智業公司合作是明智的選擇。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即便企業對市場和行業有獨到的理解,也要有包容的心態聆聽不同的聲音,一個聽不進去反對意見的企業,決策再正確,遲早要遭受挫折。
簡單就是營銷
農業從產業上看十分復雜,從營銷上做,一定要簡單,再簡單,加多寶每年200多億的銷售額,就一個紅罐涼茶,而行業新進入者恆大卻涵蓋了飲用水、糧油等多個品類,每個品類都生存都有問題,農業企業,不需要涵蓋太多的產品和品類,大棗、枸杞、百合一大堆,沒有一個能站穩腳跟的產品,何苦呢?像加多寶那樣,就一個紅色的三片罐幾乎把各種渠道都搞定了,還給中國的飲料品類樹立了一個新品類--涼茶,這才叫牛。
小馬拉大車,是中小企業做不大的原因,總想把產業鏈從頭到腳吃干榨盡,放不下任何東西,很多小企業是被市場撐死的。
產品和功能要畫符號,產品力就是營銷力
食品在農業的佔比很大,要想在食品和飲料行業有所建樹,一定要在產品上下苦工,產品力第一,渠道力第二,品牌力只能排老三,不要妄圖靠營銷策略顛覆市場,產品力就是最好的營銷利器,就像娃哈哈,品牌也夠大了,但諸如啤兒茶爽那樣的許多產品,消費者照樣不買單。
So,好產品從開發、規劃期就找准了目標市場,確定了產品的核心功能,而且該功能就代表了潛在的、巨大的市場需求。
Ⅵ 生態農業模式的十大模式
這十大典型模式和配套技術是:北方「四位一體」生態模式及配套技版術;南方「豬--沼權--果」生態模式及配套技術;平原農林牧復合生態模式及配套技術;草地生態恢復與持續利用生態模式及配套技術;生態種植模式及配套技術;生態畜牧業生產模式及配套技術;生態漁業模式及配套技術;丘陵山區小流域綜合治理模式及配套技術;設施生態農業模式及配套技術;觀光生態農業模式及配套技術。
Ⅶ 生態農業觀光園市場營銷策劃書怎麼寫
策劃通常要結合企業的未來發展,深入溝通才能寫好
Ⅷ 幾種生態農業模式
一、珠江三角洲的基塘農業基塘農業是珠江三角洲人民根據當地的自然條件特點,創造的一種獨特的農業生產方式。魚塘的塘基上種桑、種蔗、種果樹等,與魚塘結合分別稱為桑基魚塘、蔗基魚塘、果基魚塘。基塘互相促進,以桑基魚塘最典型。基塘農業是珠江三角洲農業的特色,集中分布在順德、南海等市。 新的基塘農業模式和科學的方法,使農副產品更多樣化,質量更提高,更具有進入港澳市場和國際市場的競爭能力。 珠江三角洲平原上的居民將低窪易有洪患之處挖成池塘飼養魚類,挖出的塘泥堆於周圍,稱為「基堤」,基堤上種植果樹、甘蔗、桑樹、花卉等,如此既能防洪,又能增加收入,而農作物在加工過程中產生的物料,尚可投入池中作為飼料,是一種具有生態特色的農業經營方式。二、黃淮海平原的魚塘—台田模式魚塘台田模式也是借鑒基塘農業總結出來的,針對華北地區的地勢低窪,漬澇嚴重,土壤水鹽運動現象。魚塘積水發展漁業,同事台田地勢高,地下水水位低,利於地表水下滲,從而降低台田地表的鹽度,以達到改良華北地區的中低產田的效果。在無法搞農業種植的重鹽鹼地里,根據挖塘(挖溝)滲鹽鹼的原理,挖塘築台田,使修築的台田鹽鹼下滲後能成為無鹽鹼良田,種植各種農作物或建立植桑基地養蠶等,再在塘里養魚,這是一個改造鹽鹼地的良好成功模式。 魚塘—台田模式與基塘農業的比較分析 相同點:都是立體農業模式。窪地挖塘,塘中養魚,基上發展種植、林果業。不同點:農作物種類不同。珠江三角洲的基塘農業,基上種甘蔗,或種果樹或種桑,並與當地農產品加工聯系在一起,形成蔗基一製糖,果基—罐頭,桑基—養蠶一繅絲業。而黃 海平原的「魚塘一台田」,則形成魚—果—糧、魚—果—棉、魚—果一菜、魚一果一草(飼料)模式。 原因:兩地地貌結構相似,都是地勢低平的平坦地形,且都形成低窪和崗地、丘地交錯起伏。低窪地掘土挖塘是有效利用土地的好辦法;台田、基上發展種植業則是適宜的。利用的具體目的不同。珠江三角洲地處我國南部亞熱帶濕潤地區,水熱條件極為豐富,為充分利用水熱資源而創造了「基塘農業」的生態模式,而黃淮海平原地處我國暖溫帶的半濕潤地區,春旱、夏雨的氣候極易造成乾旱,並引起鹽鹼化,創建「魚塘一台田」模式治理了濕地,改造了鹽鹼地,是一種避弊趨利的生態農業。 魚塘—台田系統是水陸復合人工生態系統,是根據生態學原理和經濟學原理進行規劃、實施和建設的。魚塘—台田作為一個有機整體,形成了相互利用,相互促進,多層次、多方位的立體生產方式,實現了微觀上的專業化和宏觀上的綜合化的高度結合,可以保持生產中獲得最佳的經濟產出,保持和改善生態環境。辛店窪塘田系統開發立體種養模式,充分利用空間和水體,提高利用率,初步形成以魚為中心的四個物種結構模式:(1)魚、糧、果;(2)魚、菜、果;(3)魚、棉、果;(4)魚、草(飼料)、果。魚塘和台田各有自己的物種結構。從魚塘物種結構來看,表層養鴨,上層養白鰱和鱅魚,中層養草魚,底層養鯉魚、鯽魚。草魚吃草,其糞便可作水體中的浮游動植物的養料,並增加水體中絮凝物,成為鰱魚、鱅魚的飼料。鴨子在水面活動,排泄物落入水體,不斷提供碳、氮和磷源,提高魚塘魚類天然餌料生物的產量。從台田物種結構來看,果—糧間作:糧食作物包括小麥、玉米、甘薯、大豆、花生、綠豆等,果樹為蘋果;果—棉間作:蘋果樹行間種植棉花;果—菜間作:蘋果—蔬菜(韭菜、白菜、茄子、番茄、扁豆、青椒、黃瓜、西葫蘆、冬瓜、蒜、大蔥、蘿卜、胡蘿卜等)間作和葡萄—蔬菜間作。魚塘—台田系統包括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兩個子系統。檯面、坡徑上的鹽分、養分和有機物質通過地表徑流,對魚塘水質產生影響。台這種立體農業布局和以林果為主的土地利用結構模式,是一種建立在良性循環基礎上的生態農業,有利於加強區域的水土保持,具有良好的環境效益;又有能促進當地當前和中遠期受益的多種農副產品,提高農民經濟收入,實現脫貧致富,有良好的社會效益。三、南方低山丘陵區的立體農業1.山區農業資源開發的背景我國的基本國情:我國山區面積廣大,大約占國土面積的2/3。隨著我國山區人口的增長,對山區資源的不合理利用和無節制的開發,使許多山區的生態遭到破壞,不僅影響山區社會經濟的發展,而且使平原和城市遭遇自然災害的危險性也越來越大。我國淮河以南、雲貴高原以東、雷州半島以北,東臨海洋的廣大地區,低山丘陵連片集中分布,被稱為「南方丘陵山區」。南方丘陵山區的整治開發是我國國土整治的重要內容。2.南方丘陵山區的自然特徵分析我國南方丘陵山區的自然地理特徵,主要是和同緯度的世界其它國家和地區相比較,找到我國這個區域的特殊性。從全球看,南北回歸線附近的廣大地區分布著大面積的沙漠或乾旱草原,被稱為「回歸沙漠帶」。同緯度的我國南方丘陵,由於受亞歐大陸與太平洋之間海陸熱力性質差異造成的東亞季風的影響,形成了溫暖濕潤的亞熱帶、熱帶季風氣候,降水豐富,氣候濕潤,天然植被多為亞熱帶、熱帶常綠林,成為回歸沙漠帶的「綠洲」。受地形和地質條件影響,山區的溫度、降水、土壤、植被等隨海拔高度的變化而呈現明顯的垂直地帶性特徵。山區礦產資源、水力資源豐富,具有多種經營之利。3.南方丘陵山區農業資源的優勢以及存在問題分析南方丘陵山區的農業資源時要抓住主要影響因素:濕熱的季風氣候和崎嶇的丘陵、山地地形。①優勢:光、熱、水資源豐富,而且大部分地區配合較好(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由氣候帶來的農業生產潛力較大;生物品種豐富多樣,植物生長速度快,更新周期短,優勢品種多;土地類型多樣,自然環境多樣,具有多種經營之利;河流眾多,水資源豐富,有利於發展水電和農業灌溉。②存在的問題主要有:地形崎嶇、交通不便、閉塞,文化教育相對落後;受旱澇災害、低溫凍害、乾熱風等多種氣象災害影響;生物資源利用品種單一,且保護不力,物種減少,瀕危物種增多,沒有把生物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土壤中,貧瘠的低產土壤分布廣泛,需要改造。許多地方植被遭到破壞,水土流失嚴重,某些地區山坡水土流失成為裸岩等難以利用的土地;降雨強度較大的暴雨較多,地表侵蝕作用強烈,地形復雜,增加了開發利用的難度;生態環境脆弱。南方丘陵山區開發歷史悠久,人口密度較大,土地負載較重,人地關系矛盾明顯。綜上所述:本地區是我國農業發展潛力最大、開發難度較小的地區之一,並且具備勞動力資源充足,鄰近商品糧基地、工業城市與海港,市場廣闊等有利條件。4.水土流失與生態建設水土流失是南方丘陵面臨的重大生態問題。水土流失嚴重的原因:①自然原因:山地丘陵為主,地形坡度大;南方降水多,降雨強度大,地表侵蝕作用強烈;②人為原因:因為能源短缺、人多地少而導致的過度開荒、亂砍濫伐,破壞了地表植被,加重了水土流失。水土流失造成的危害十分嚴重,經濟損失巨大。封山育林是保持水土的有效措施。但是封山育林必須首先解決農民的生活能源問題。主要的措施有:①大力推廣生活用煤;②推廣省柴灶;③大辦沼氣和營造速生薪炭林;④在有條件的地方,積極開發小水電。5.山區農業資源的綜合開發①目的:充分和合理利用低山丘陵區豐富的自然資源,使山區經濟日益繁榮。②江西省泰和縣千煙洲的立體農業模式:由山頂至山谷依次為「用材林──經濟林或毛竹──果園或人工草地──農田──魚塘」。這種「丘上林草丘間塘,緩坡溝谷果魚糧」的立體農業布局和以林果為主的土地利用結構,是一種建立在生態良性循環基礎上的生態農業。實現了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短期利益與長遠利益的協調並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