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江西夏至有什麼活動
夏至是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在每年的6月21日或者22日。在這一天里全國各地都有不同的習俗,夏至吃什麼,「吃」是中國人慶祝的重要方式之一,哈秀就為大家盤點出全國各地不同的夏至飲食習俗,其中有你們的家鄉習俗嗎?
夏至,太陽直射地面的的位置達到一年的最北端,幾乎直射北回歸線,這個時候北半球的白晝達到最長,而且越往北就越長。夏至是傳統的重要節日之一,中國人過節離不開的就是「吃」,夏至當然也要有傳統的美食啦,正所謂吃出健康,將飲食和健康搭配起來歷來都是中國的傳統。時至今日,全國各地依然保留著各種有趣的夏至節日飲食習俗。
1、北京夏至要吃面
老北京的風俗習慣,每年一到夏至就可以開始大吃生菜、涼面了,吃這些生冷的食物可以有效的幫助降火開胃,促進食慾,但是又不至於會因為過於寒涼而損害身體健康。因此每逢夏至將近的時候,涼面等食物就開始大賣了。
2、浙江紹興夏至吃圓糊醮
以前的時代里人不分貧富都在夏至日的時候祭其祖,俗稱「做夏至」,祭祀祖宗除了要一些常規的貢品之外,還會特別加上一盤的薄絲餅。夏收完畢,新麥上市,所以有日吃面嘗新的習俗,也有人用麥粉調糊糊,攤成薄餅烤熟食用。
「夏至吃了圓糊醮,踩得石頭咕咕叫」,以前很多的農戶會將做好的醮坨用竹簽穿好,插在水田的缺口流水的地方,並且燃燒香以此祭祀,祈求可以豐收。因此浙江紹興依然有夏至吃圓糊醮的習慣。
3、江蘇無錫夏至吃餛燉
江蘇無錫的人在夏至這一天,早餐會吃麥粥,然後午餐吃餛燉,有「混沌和合」的意思。民間還有吃了餛燉之後為孩子量體重,希望孩子體重增加,身體健康的習俗。
4、嶺南夏至吃狗肉
狗肉在民間來說一直都是滋補的佳品,而嶺南地區更有夏至吃狗肉的習慣,「吃了夏至狗,西風繞場走」,也就是說夏至這一天吃了狗肉的話,身體就會強壯到足以抵抗西風惡雨的入侵了,身體更加的健康。
除了吃狗肉之外,還有吃荔枝的習慣,廣州粵語地區和廣西的欽州、玉林等地區都非常喜歡吃夏至的狗肉和荔枝,兩者合吃不熱。但是哈秀在這里提醒一句,狗是人類最忠誠的朋友,吃狗肉行為不應該推崇。大量食用荔枝容易引起低血糖症,也就是「荔枝病」,因此一定要適量。
5、山東夏至吃涼面條
山東各地在夏至的這一天里是要吃涼面條的,也就是過水面,用麥秸編一個精緻的小笊籬,在湯水中一次一次的往嘴裡撈面吃,對於小孩子來說已經不只是吃飯了,更是一種游戲,充滿了樂趣。
6、其他地區夏至飲食
中國其他地區夏至飲食均有所不同,例如西北地區會在夏至當天吃粽子,並且會取菊用灰來防止小麥受蟲害。某些地區夏至當天未成年的外甥和外甥女會到娘家吃飯,舅舅家就會准備莧菜和葫蘆做菜,寓意吃了莧菜就不會發痧,吃了葫蘆腿就有力氣。
『貳』 圍繞清明節,五一,端午做一份酒店促銷活動方案
紀念屈原,此說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吳均《續齊諧記》和北周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據說,屈原於五月初五自投汨羅江,死後為蛟龍所困,世人哀之,每於此日投五色絲粽子於水中,以驅蛟龍。又傳,屈原投汨羅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劃船撈救,千直行至洞庭湖,終不見屈原的屍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匯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劃進茫茫的洞庭湖。為了寄託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看來,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與紀念屈原相關,有唐代文秀《端午》詩為證:「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迎濤神,此說出自東漢《曹娥碑》。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春秋時吳國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後,化為濤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節。
龍的節日,這種說法來自聞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他認為,五月初五是古代吳越地區「龍」的部落舉行圖騰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節兩個最主要的活動吃粽子和競渡,都與龍相關。粽子投入水裡常被蚊龍所竊,而競渡則用的是龍舟。(二)競渡與古代吳越地方的關系尤深,況且吳越百姓還有斷發紋身「以像龍子」的習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絲系臂」的民間風俗,這應當是「像龍子」的紋身習俗的遺跡。
惡日,在先秦時代,普遍認為五月是個毒月,五日是惡日。據《禮記》載,端午源於周代的蓄蘭沐浴。《呂氏春秋》中《仲夏記》一章規定人們在五月要禁慾、齋戒。《夏小正》中記:「此日蓄葯,以蠲除毒氣。」《大戴禮》中記,「五月五日畜蘭為沐浴」以浴驅邪認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傳說也很多。《史記·孟嘗君列傳》記歷史上有名的孟嘗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認為「五月子者,長於戶齊,將不利其父母。」《風俗通》佚文,「俗說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論衡》的作者王充也記述:「諱舉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殺父與母,不得舉也。」 東晉大將王鎮惡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給他取名為「鎮惡」。宋徽宗趙佶五月初五生,從小寄養在宮外。可見,古代以五月初五為惡日,是普遍現象。可見從先秦以後,此日均為不吉之日。這樣,在此日插菖蒲、艾葉以驅鬼,薰蒼術、白芷和喝雄黃酒以避疫,就是順理成章的事。
夏至,持這一看法的劉德謙在《「端午」始源又一說》和《中國傳統節日趣談》中,提出三個主要理由:(一)權威性的歲時著作《荊楚歲時記》並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節日風俗,卻把吃粽子寫在夏至節中。至於竟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燭寶典》把它劃人夏至日的娛樂活動,可見不一定就是為了打撈投江的偉大詩人屈原。(二)端午節風俗中的一些內容,如「踏百草」、「鬥百草」、「采雜葯」等,實際上與屈原無關。(三)《歲時風物華紀麗》對端午節的第一個解釋是:「日葉正陽,時當中即端午節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節又可稱為天中節。由此端午節的最早起源當系夏至。兌紛出,而以紀念屈原說影響最為廣泛。由於屈原的人格藝超群,人們也願意把這一紀念日歸之於他。
紀念女詩人秋瑾:秋瑾字睿卿競雄,號鑒湖女俠,小字玉姑,浙江紹興人,幼年擅長詩、詞、歌、賦,並且喜歡騎馬、擊劍,有花木蘭、秦良玉在世之稱。28歲時參加革命,影響極大,在策劃起義時為清兵所捕,至死不屈,於光緒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紹興軒亨口英勇就義。後人為敬仰她的詩,哀悼她的忠勇事跡,於是,與詩人節合並來紀念她,而詩人節又是因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定為端午節。
『叄』 夏至節氣有什麼活動,夏至節氣吃什麼
北京
「冬至餃子夏至面」,好吃的北京人在夏至這天講究吃面。按照老北京的風俗習慣,每年一到夏至節氣就可以大啖生菜、涼面了,因為這個時候氣候炎熱,吃些生冷之物可以降火開胃,又不至於因寒涼而損害健康。夏至這天,北京各家面館人氣很旺。無論面館的四川涼面、擔擔面、紅燒肉面還是炸醬面等等,各種面條都很「暢銷」。
紹興
舊時,在浙江紹興地區,人們不分貧富,夏至日皆祭其祖,俗稱「做夏至」,除常規供品外,特加一盤蒲絲餅。而紹興地區龍舟競渡因氣候故,明、清以來多不在端午節,而在夏至,此風俗至今尚存。
無錫
夏至這天,無錫人早晨吃麥粥,中午吃餛飩,取混沌和合之意。有諺語說:「夏至餛飩冬至團,四季安康人團圓。」吃過餛飩,為孩童稱體重,希望孩童體重增加更健康。
漠河
漠河縣是中國緯度最高的縣份,由於緯度高,使漠河地區在夏季產生極晝現象,時常有北極光出現,因此人們稱漠河縣為「中國的不夜城」、「極光城」。漠河白夜產生在每年夏至前後的9天中,即6月15日~25日,此時漠河多出現晴空天氣,是人們旅遊觀光的最佳季節。因此,自1989年以來,漠河縣把「夏至」定為旅遊節,一年一次,主要在西林吉鎮及北極村進行。每當夏至到來便有數萬人到北極村歡度夏至節。
山東
夏至這天山東各地普遍要吃涼面條,俗稱過水面,有「冬至餃子夏至面」的諺語。萊陽一帶夏至日薦新麥,黃縣(今龍口市)一帶則煮新麥粒吃,兒童們用麥秸編一個精緻的小笊籬,在湯水中一次一次地向嘴裡撈,既吃了麥粒,又是一種游戲,很有農家生活的情趣。平陰一帶,夏至日祭祀祖先。
嶺南
夏至吃狗肉和荔枝,是嶺南一帶的人以借名想吃的「專利」。廣州粵語地區和廣西的欽州、玉林等地區的人也是非常喜歡在夏至吃狗肉和荔枝的。據說夏至日的狗肉和荔子合吃不熱,有「冬至魚生夏至狗」之說,故此夏至吃狗肉和荔枝的習慣延續到今。
「吃了夏至狗,西風繞道走」,大意是人只要在夏至日這天吃了狗肉,其身體就能抵抗西風惡雨的入侵,少感冒,身體好。正是基於這一良好願望,成就了「夏至狗肉」這一獨特的民間飲食文化。如今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家家戶戶在夏至日殺狗的景緻今天已不復存在。然而,家家戶戶吃狗肉的習慣依然如故。
『肆』 夏至都有哪些習俗
1.祭神祀祖
夏至這天,無錫人早晨吃麥粥,中午吃餛飩,取混沌和合之意。有諺語說:「夏至餛飩冬至團,四季安康人團圓。」吃過餛飩,為孩童稱體重,希望孩童體重增加更健康。
養生5要點
飲食宜清淡,要多食雜糧,不可過食熱性食物,以免助熱。冷食瓜果當適可而止,不可過食,以免損傷脾胃。
從這天開始,最好睡午覺。夏至陰生,在中醫理論中,午覺是以陽養陰。只要能合上眼睛一會兒,就能達到很好的養陰效果。
夏至時節氣溫高,人體內的水分大量流失,應及時補充水分。
晚上睡覺盡量別整夜開空調冷氣。此外,夜間亦要注意不要吃生冷之物,否則可能導致腹瀉。
此時節,應避免在強烈的陽光下暴曬。外出時,應採取防曬措施,亦可隨身帶著藿香正氣水、清涼油等預防中暑。
『伍』 夏至的風俗活動
祭神祀祖:夏至時值麥收,自古以來有在此時慶祝豐收、祭祀祖先之俗,以祈求消災年豐。因此,夏至作為節日,納入了古代祭神禮典。《周禮·春官》載:「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周代夏至祭神,意為清除荒年、飢餓和死亡。夏至日正是麥收之後,農人既感謝天賜豐收,又祈求獲得「秋報」。夏至前後,有的地方舉辦隆重的「過夏麥」,系古代「夏祭」活動的遺存。
消夏避伏:夏至日,婦女們即互相贈送摺扇、脂粉等什物。《酉陽雜俎·禮異》:「夏至日,進扇及粉脂囊,皆有辭。」「扇」,藉以生風;「粉脂」,以之塗抹,散體熱所生濁氣,防生痱子。在朝廷,「夏至」之後,皇家則拿出「冬藏夏用」的冰「消夏避伏」,而且從周代始,歷朝沿用,進而成為制度。
「夏至」食品:
「麥粽」與「夏至餅」:江南食俗,一般有麥粽、角黍、李子、餛飩、湯面等。《吳江縣志》:「夏至日,作麥粽,祭先畢,則以相餉。」不僅食「麥粽」,而且將「麥粽」作為禮物,互相饋贈。夏至日,農家還擀麵為薄餅,烤熟,夾以青菜、豆莢、豆腐、及臘肉等,祭祖後食用,俗謂「夏至餅」,或分贈親友。
冬至餛飩夏至面:自古以來,中國民間就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江南一帶夏至吃面是很多地區的重要習俗,民間有「吃過夏至面,一天短一線」的說法。南方的面條品種多,如陽春面、干湯面、肉絲面、三鮮面、過橋面及麻油涼拌面等,而北方則是打鹵面和炸醬面。「因夏至新麥已經登場,所以夏至吃面也有嘗新的意思。」
『陸』 夏至有什麼風俗,夏至有什麼活動,夏至要幹嘛
夏至風俗活動:
祭神祀祖:夏至時值麥收,自古以來有在此時慶祝豐收、祭祀祖先之俗,以祈求消災年豐。因此,夏至作為節日,納入了古代祭神禮典。《周禮·春官》載:「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周代夏至祭神,意為清除荒年、飢餓和死亡。夏至日正是麥收之後,農人既感謝天賜豐收,又祈求獲得「秋報」。夏至前後,有的地方舉辦隆重的「過夏麥」,系古代「夏祭」活動的遺存。
消夏避伏:夏至日,婦女們即互相贈送摺扇、脂粉等什物。《酉陽雜俎·禮異》:「夏至日,進扇及粉脂囊,皆有辭。」「扇」,藉以生風;「粉脂」,以之塗抹,散體熱所生濁氣,防生痱子。在朝廷,「夏至」之後,皇家則拿出「冬藏夏用」的冰「消夏避伏」,而且從周代始,歷朝沿用,進而成為制度。
「夏至」食品:
「麥粽」與「夏至餅」:江南食俗,一般有麥粽、角黍、李子、餛飩、湯面等。《吳江縣志》:「夏至日,作麥粽,祭先畢,則以相餉。」不僅食「麥粽」,而且將「麥粽」作為禮物,互相饋贈。夏至日,農家還擀麵為薄餅,烤熟,夾以青菜、豆莢、豆腐、及臘肉等,祭祖後食用,俗謂「夏至餅」,或分贈親友。
冬至餛飩夏至面:自古以來,中國民間就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江南一帶夏至吃面是很多地區的重要習俗,民間有「吃過夏至面,一天短一線」的說法。南方的面條品種多,如陽春面、干湯面、肉絲面、三鮮面、過橋面及麻油涼拌面等,而北方則是打鹵面和炸醬面。「因夏至新麥已經登場,所以夏至吃面也有嘗新的意思。」
參考網路:http://ke..com/item/夏至/12033
至於吃什麼,我們福州這邊一般都是吃粽子的,還有看看龍舟賽,,大概就這些倍,不過挺熱鬧的
『柒』 夏至民間習俗有哪些,夏至的風俗活動是什麼
夏至時值麥收,自古就有在此時慶祝豐收、祭祀祖先之俗,
以祈求消災年豐。因此,夏至作為節日,納入了古代祭神禮典。
如今,有的地方在夏至前後還會舉辦隆重的「過夏麥」,
系古代「夏祭」活動的遺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