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魚菜共生系統原理和優勢
魚菜共生系統的原理:魚菜共生實際上有點仿生態的意思,人工的創造一個小環境,是一種復合耕作體系,是在一個循環的環境中,通過魚進食後排泄,排泄物通過水的帶動流到栽培床上,在栽培床上分解成為營養物質供作物吸收,並將水凈化然後流回魚池,這就可以稱之為一個魚菜共生系統。
無土栽培,無土栽培技術,無土栽培設備
魚菜共生的優勢,節省土地,單位產量要高,同樣的土地單位要比傳統土培產量高,一天不停地供水供肥,並且溫室環境人為控制較為適宜作物生長。
節水,較傳統土壤栽培灌溉形式相比,能夠節約大量的水資源,節水比率達10:1。
品質安全,因為整個環境有魚在立面生存,依然使用有害葯物,環境中的魚首先就受不了,要麼生病要麼直接死掉,並且這個魚菜共生的環境中不需要使用除草劑,因為作物是生長在介質上的,不生長雜草,除蟲一般使用物理除蟲,不適用殺蟲劑。這樣一來既節省了成本,有使得作物品質有保障。
在同一個空間收獲兩種不同類型的產品,既可以收獲植物類的產品,又可以收獲魚類獲得蛋白質類產品。不過這個系統對電力的穩定性要求比較高,一旦長時間停電,整個系統就可能崩潰。
前期投資較大,需要建設完備的裝置之後才能夠投入使用運營。
運營前期需要一段時間使整個系統「發酵」讓物質轉換先形成,才能夠投入使用,這段時間幾乎沒有收入,所以需要一定的資金支持。
㈡ 最常見的魚菜共生系統的基本製作是怎樣的
2.苗床:一個至少深30 CM 的容器 3.種植材料(或者說過濾材料):可以填滿苗床的火山岩(10MM大小)或者石頭子(10MM大小),還可以是陶瓷球,只是成本貴點. 4.其他:泵,水管等 5.植物,或植物種子 因為製作方法可以就地取材,所以很多材料我就不一一列出,製作時你可以靈活取捨. 製作原理和過程: 原理:通過泵將魚缸里包含魚糞等雜質的水泵到苗床,經過苗床過濾後水由苗床流回魚缸.苗床的作用就是過濾和分解廢物以供蔬菜吸收,蔬菜吸收了對魚產生的廢物,達到改善水質目的. 製作過程並不復雜,關鍵主要在苗床的進出水: 進水(魚缸到苗床)有兩種方法: 1.排管灌水,優點,水流均勻,缺點,容易堵塞出水口 2.直接灌水,優點,不堵塞出水口,缺點,水流不均勻 出水(苗床回魚缸)也有兩種方法: 1:直接排水:優點,製作簡單,缺點過濾時材料利用可能不完全,上面會有一部分材質會沒水浸沒造成植物供養不足. 2.虹吸排水:優點:過濾均勻,缺點:製作復雜 我喜歡選擇直接灌水和虹吸排水 灌水的製作,若直接灌水,就用泵抽水灌進苗床就可以,若排管灌水,就需要做成一個迴路管道,在管道上扎眼,然後將迴路管道連上水泵放在苗床上.具體製作就不細述,盡量在苗床上均勻出水就好. 苗床的排水不管是直接排水和虹吸排水都需要在苗床上有個排水口,排水口接排水管,而且排水口必須與材質隔離,我用10CM直徑的PVC管做隔離物,在管子下部打滿眼.(上部不用打眼,使水必須從下面走,增加過濾效果),然後將PVC管套住出水口,使它與材質隔離.
㈢ 魚菜共生系統的
各種魚不一樣投放的密度,一般鯉魚為80-100尾/立方水體,羅非魚為200-300尾/立方水體。種養殖的面積內與比例關繫到物種間的容生態平衡關系,也就是物質能量循環利用的最佳比例,適合的比例是系統成功運行之關鍵,比方說,多少魚排出的糞便能為多少菜提供養分,什麼微生物種類的培育能夠對水質凈化產生最佳的生態效果,這些是三者間共生關系建立的前提,也是該系統最為核心的技術基礎。按照一立方水體配置14平方米的蔬菜種植面積來規劃種養比例及布局,也就是一個10立方米的養殖桶每天產生的排泄物就需要14平方米的蔬菜來凈化吸收,來達到凈化與平衡之目的,這個比例是通過實踐證明的較為科學的比例。
㈣ 魚菜共生系統如何運轉
水生蔬菜系統,這種方式就如中國的稻魚共作系統,不同之處在於養殖與種植分離式共生,即版於權栽培田塊鋪上防水布,返填回淤泥或土壤,然後灌水,構建水生蔬菜種植床,把養殖池的水直接排放農田,再從另一端返還叫集迴流至養殖池,這樣廢水在防水布鋪設下無滲漏,而水生蔬菜又能充分濾化廢液,同樣達到良好的生物過濾作用,有點類似自然的的沼澤濕地系統。如茭白與魚共生、水芋慈菇等水生蔬菜的共生,都可以採用該系統設計。
魚菜共生技術原理簡單,實際操作性強,可適合於規模化的農業生產,也可用於小規模的家庭農場或者城市的嗜好農業,具有廣泛的運用前景。在具體的實踐操作中,需注意的是魚及菜之間比例的動態調節,普通蔬菜與常規養殖密度情況下,一般一立方水體可年產50斤魚,同時供應10平方米的瓜果蔬菜的肥水需求。家庭式的魚菜共生體系,一般只需2-3立方水體配套20-30平方米的蔬菜栽培面積,就可基本滿足3-5人家庭蔬菜及魚產的消費需要,是一種極適合城市或農村庭院生產的農耕模式,也是未來都市農業發展的主體技術與趨勢。
㈤ 如何實現魚菜共生的養殖模式
家庭的魚菜共生關鍵在於實現節水化養殖與家庭污水凈化結合所組成的一種生態環保型技術。可以把家庭生活洗滌後的污水經生物過濾達到凈化可重復利用的用水標准後,再進入魚菜共生系統,實現水資源利用的最大化,也減水了水污染與水浪費,所以在家庭生活的每處污水排放點都用管道或容器進行收集,把污水引入生物凈化系統,得以過濾凈化吸收後再進入魚菜共生的養殖系統,這種凈化的模式與魚菜共生技術相同,也是利用基質栽培的物理過濾及植物根系與微生物的生物凈化吸收功能,來實現污水凈化,從而達到水資源循環運用的目的。這些經處理後的污水再作為魚菜共生的循環用水,達到水資源的最節約化利用,利用該技術形成的系統可以稱得上現代生態住宅的生活機,也叫生活機器。生活機的主要構成如下:集水管道或者盛水容器,起到收集污水的作用,大多以家庭洗滌排出水為主,收集水再流經槽式、桶式、柱式等模式的基質種植系統,讓固態的基質發揮物理過濾作用,把水中的懸浮物進行清除凈化,再利用種植於系統中的植物進行,吸收轉化去除富營養化的物質元素,從而把污水變成可利用的清澈水。以凈化的水作為水源引入魚菜共生系統,作為菜與魚生長的共同需水。而家庭式魚菜共生系統與商業型不同,它立足於家居環境更趨於觀光休閑與特色種養殖之功能,可以在系統中養殖或種植各種各樣的魚類與植物,把庭院建成了美化與生產體驗為一體的菜園、花園、或果園。但是這種花果園與以前庭院經濟模式不同,它結合了自動化與無土化技術,可以讓庭院在結合高多功高新技術基礎上構造了一個生態環保潔凈化的生產生活系統。 庭院式魚菜共生系統的構建體現出就地取材、結構簡單、品種多樣、管理輕巧化的特點。是一種適合家庭主婦老人小孩參予的技術,更是小孩學習自然科學的科普教材,它涉及到植物、動物、微生物、化學、物理、控制、建築設計等學科,通過對魚菜共生系的構建、學習與管理參予可以學習到豐富的自然科學知識,是一種求證教育與體驗學習的新方法,目前許多國家已把魚菜共生系的微小模型或系統作為自然科學教育的一個重要素材。家庭構建的特點就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靈活構建、不拘一格。可以選擇一些較大的塑料桶、容器、閑置水塔、也可用鐵絲網欄圍而成,而種植系統的構建,可以充分利用家庭生活過程中的各種廢棄物作為材料自製完成,當然也可按照技術標准購置材料進行科學設計,以達到更美觀的效果。現就家庭通用模式進行簡單介紹,讓你學會自已動手操作。
㈥ 自己建設魚菜共生系統的話,技術難點有哪些
南京光明特種水產養殖公司是生態養殖領域著名學者、河南省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主任,南京大學生物技術研究所和南京環球生態食品研究咨詢中心專家組成員周文宗博士的專利實施和技術推廣重點基地。本公司長期舉辦黃鱔、小龍蝦、泥鰍產業化生態養殖技術培訓班。 一、與其它養殖方式有何本質的區別 網箱式流水無土養殖方式:集約化、高密度,起捕容易,產量較高。弊端:缺水地區無法推廣;水面深,幼鱔苗種不易馴化;水面大,發生魚病易傳染不易消毒;網衣孔易堵塞、需常清洗,否則會影響箱內外水體的交換;老鼠咬網造成黃鱔大面積流失。 有土養殖方式:鱔池水溫變化小,換水次數少;能利用天然餌料降低飼料成本;不需遮陰,適合室外養殖。弊端:鱔池活餌多,飼料氣味不易擴散,不利於黃鱔馴食配合飼料;泥中的病蟲難清除,病鱔難以及時發現,不利於防治;建池成本高,管理不便;密度小,產量低效益差。 靜水無土生態養殖與間歇式流水無土養殖方式:由周博士首創。利用特製魚巢代替泥土,利用水草及水質改良劑改善水質。由於成功地將生態工程技術嫁接到養殖上,採用生態防治技術進行黃鱔病蟲害綜合防治,通過食物鏈技術開發生態餌料,不僅攻克了目前鱔魚人工養殖普遍存在的葯物殘留超標的難題,而且成本也降低到每公斤15元左右。同時,有效地解決了小黃鱔「不合群」,以及高密度養殖就會爛尾、出血、發生腸道等多種疾病的難題。突出從種群以上層次來調控生態環境,利用生物多樣性和共生互利原理增強緩沖性,提高黃鱔高密度的成活率和生長速度,減少輔助能投入,降低飼料成本。養殖水能得到綜合利用,充分利用秸稈、糞便、水草等農副產品下腳料生產活餌,生產園區無廢棄物,生態效益顯著。具有建池成本低、便於觀察、馴食配合飼料容易、管理方便、有利於防治病蟲害和效益較高等優點。 二、項目實施風險評價 本項目的風險主要來自鱔種質量的好壞、繁殖產卵量的多少,以及病蟲害防治的效果等三方面。 提高鱔種質量的措施有:(1)辨知鱔種來源,杜絕飼養葯鱔、病鱔;(2)延長鱔種浸泡處理時間,及時用生物載體投食葯餌;(3)及時撈出白天不入魚巢的黃鱔,單獨處理或返售市場;(4)來年盡可能採用自己半人工繁殖的苗種。 提高雌鱔產卵量的方法有:(1)篩選大規格的親體;(2)加強親體培育,提高飼料質量;(3)控制好環境條件。 病蟲害的防治以預防為生,進行生態養殖。重點抓好黃鱔赤皮病、出血病、神經紊亂症的預防工作。周博士已研發成功「多益善」系列葯物,其中:(1)專利產品「多益善1號」——是浸泡魚蝦苗種的有效葯物,能夠防治魚蝦大多數病蟲害,並且對有些疾病有獨特的療效,在生產中有廣泛的應用。(2)專利產品「多益善2號」——由十幾種中草葯組成,是黃鱔、泥鰍、小龍蝦等養殖初期的主要內服葯,通過特殊的葯物載體轉移到魚蝦體內,極大地提高了魚蝦的成活率,減少了魚蝦的應激反應。(3)「多益善3號」是從苦參、煙草中提取的葯劑,能夠有效防治魚蝦常見的水蛭病,既可以單獨浸泡,也可以全池拋灑,並且沒有副作用,克服了生產中其它葯物的缺點。 本項目只要嚴格管理,提前預見風險並及時採取措施,質量不好的黃鱔及時處理或出售,就可最大程度地降低風險。 三、養殖規模 小規模養殖:面積1畝左右,總投資1-3萬元即可投產。僅就黃鱔產品而言,年產商品生態黃鱔4000斤以上,年利潤可達4萬元以上。 基地產業化養殖:面積1公頃左右,三年內總投資90萬人民幣,年總收入210萬元,其中商品生態鱔收入180萬元,苗種收入30萬元,實現凈利潤114.2萬元,成本利潤率為126.89%。同時,可對農戶有償培訓。 注:以上兩種規模的收入均未包括:生態龍蝦(畝產1000斤)及黃粉蟲、蚯蚓、泥鰍、無菌蛆、小雜魚、福壽螺、生態水稻等農副產品收入。 四、技術培訓內容及參加培訓辦法 技術培訓內容:⑴ 黃鱔生態養殖的理論基礎;⑵ 鱔池的建設;⑶ 黃鱔的生態繁殖(靜水無土生態養殖、網箱式流水無土養殖);⑷ 鱔種的篩選和處理;⑸ 黃鱔生態養殖的日常管理技術;⑹ 黃鱔病蟲害的綜合防治;⑺ 黃鱔的營養生態和配合飼料;⑻ 黃鱔養殖的水質調控;⑼ 黃鱔活餌(蚯蚓、黃粉蟲、無菌蛆、福壽螺、水絲蚓)的人工培育;⑽泥鰍、小龍蝦的生態養殖全套技術。 本培訓基地位於生態環境優美的南京市六合區竹鎮鎮,實行「一次交費,隨到隨學、終身學習」,每月8日,著名養鱔專家周文宗博士親臨授課。培訓使用現代多媒體教學手段,專家與學員互動交流溝通,基地的見習管理的全方位體驗。參加培訓的學員,一律建立動態的資料庫,採用聯網跟蹤、咨詢答疑、提供後續最新科研成果、定期舉辦學員研討會等方式進行技術服務。培訓費1000元/人(含:專家授課費、教材光碟費用、一周的住宿費用等)。本期如沒學會者,下期可免費再來學習和實習,學會為止。 學員也可購買全套培訓教材(黃鱔、泥鰍、小龍蝦、蚯蚓、黃粉蟲五套養殖技術資料,含光碟8套,僅收300元,不含郵費)。也可單項供應:黃鱔資料200元/套、泥鰍資料100元/套、小龍蝦資料100元/套、蚯蚓資料100元/套、黃粉蟲資料100元/套)。有空來本基地補課繳納培訓費時,可扣除已購資料費用。 本公司長期提供黃鱔、小龍蝦、泥鰍、福壽螺、蚯蚓的成品供應,以及馴化種苗和專有特效生物漁葯的供應服務。 五、周文宗博士簡介 周文宗,男,高級技術職稱:副研究員,河南省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主任,南京大學生物技術研究所和南京環球生態食品研究咨詢中心專家組成員。1993年攻讀沈陽農業大學生態學專業研究生,獲碩士學位。2001年攻讀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生態工程專業和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水生生物專業研究生,雙獲博士學位。專業:生態工程和水生生物學。研究方向:動物生態工程和行為生態、養殖水體生物生態修復技術。 周文宗博士先後主持完成省級課題15項,主要參與「十五」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國家科技攻關計劃、863計劃及省級課題9項。迄今為止,他在國內外刊物發表或被接受論文78篇,其中第一作者60篇,通訊作者12篇,核心期刊58篇。申報專利10項,其中第一發明人7項,授權專利6項。參與組織《生態學熱點研究從書》的編寫工作,主編著作1部,參編著作1部。 他積極探索特種動物生態養殖的理論,採用行為生態學方法,系統研究了黃鱔和克氏原螯蝦的攝食生態,將生態工程技術運用於黃鱔、泥鰍和克氏原螯蝦養殖中,相當程度地解決了「素有水產養殖難養之最」的黃鱔養殖技術難題,在國內外首次提出黃鱔靜水無土生態養殖與間歇式流水無土養殖新模式,成功實現黃鱔淺水無土半人工繁殖技術,使黃鱔養殖在北方地區成為可能,並在香港、江蘇、河南、湖北、山西、江西、四川、遼寧等地建立示範推廣基地,培訓學員逾千人,取得較好的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為黃鱔養殖產業化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在國內率先開展城市污泥蚯蚓分解處理技術的系統研究,提出畜禽糞污處理與利用生態工程,並且在許昌、鄭州等地建立示範工程基地。 他所領導的研究團隊系統總結環境工程和生態工程耦合的理論,以水體生物生態修復技術為研究中心,以動物修復尤其是生態濾池為研究特色,致力於將生物完整性指數用於江河健康評價,篩選各類生態工程工具種,為水生植物入侵種的利用提供生態工程模式,推廣「以魚養水」的生態養殖模式和污泥資源化利用技術。其研究成果先後為CCTV-7(2002.5.30;2004.9.1)、《河南日報》(1998.11.12)、《河南農村報》(2000.9.27)、《現代快報》(2003.12.9)、《金陵晚報》(2003.9.10)、《農民日報》(2003.12.12)、《湖北日報》(2006.10.11)《楚天都市報》(2007.3.19)所報道以及各大網站如新華網、中國食品產業網、中國飼料在線、中國農業信息網、中國水產技術推廣網、中國報道、21世紀網、中國漁業政務網等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