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今年國際減災日的主題是什麼
今年5月12日是我國第11個全國防災減災日,主題是「提高災害防治能力,構築生命安全防線」,5月6日至12日為防災減災宣傳周。
全國防災減災日是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而設立,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為全國防災減災日。一方面順應社會各界對中國防災減災關注的訴求,另一方面提醒國民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更加重視防災減災,努力減少災害損失。
防災減災日的圖標以彩虹、傘、人為基本元素,雨後天晴的彩虹韻意著美好、未來和希望,傘的弧形形象代表著保護、呵護之意,兩個人代表著一男一女、一老一少,兩人相握之手與下面的兩個人的腿共同構成一個"眾"字,寓意大家攜手,眾志成城,共同防災減災。整個標識體現出積極向上的思想和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之意。
由來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發生里氏8.0級特大地震,也就是汶川大地震。這場新中國成立以來破壞性最強的大地震僅四川全省就有68712人遇難、17912人失蹤。這場大地震給全國人民帶來了巨大的心理壓力和難以癒合的心靈創傷,堪稱國家和民族史上的重大災難。 災害發生後,全國人民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領導下眾志成城、抗震救災,表現出了前所未有的團結與堅強。2008年6月,山西省太原市有政協委員提議,為表達對災害遇難者的追思,增強全民憂患意識,提高防災減災能力,有必要設立"防災減災日"或"中國賑災日",藉此表達對地震遇難者的紀念,弘揚團結抗災的精神。
㈡ 防災減災的內容
一、地震:遇地震,先躲避,桌子床下找空隙,靠在牆角曲身體,抓住機會逃出去,遠離所有建築物,餘震蹲在開闊地。
二、火災:火災起,怕煙熏,鼻口捂住濕毛巾,身上起火地上滾,不乘電梯往下奔,陽台滑下捆繩索,盲目跳樓會傷身。
三、洪水:洪水猛,高處行,土房頂上待不成,睡床桌子扎木筏,大樹能拴救命繩,准備食物手電筒,穿暖衣服度險情。
四、台風:台風來,聽預報,加固堤壩通水道,煤氣電路檢修好,臨時建築整牢靠,船進港口深拋錨,減少出行看信號。
五、泥石流:下暴雨,泥石流,危險處地是下游,逃離別順溝底走,橫向快爬上山頭,野外宿營不選溝,進山一定看氣候。
六、雷擊:陰雨天,生雷電,避雨別在樹下站,鐵塔線桿要離遠,打雷家中也防患,關好門窗切電源,避免雷火屋裡竄。
防震減災工作意義:
中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災害種類多、分布地域廣、發生頻率高、造成損失重。在全球氣候變化和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背景下,我國自然災害損失不斷增加,重大自然災害乃至巨災時有發生,我國面臨的自然災害形勢嚴峻復雜,災害風險進一步加劇。
在這種背景下,設立「防災減災日」,既體現了國家對防災減災工作的高度重視,也是落實科學發展觀,推進經濟社會平穩發展,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舉措。通過設立「防災減災日」,定期舉辦全國性的防災減災宣傳教育活動,
有利於進一步喚起社會各界對防災減災工作的高度關注,增強全社會防災減災意識,普及推廣全民防災減災知識和避災自救技能,提高各級綜合減災能力,最大限度地減輕自然災害的損失。
㈢ 急需人民防空防災教育圖片漫畫
國防動員和後備力量
中國著眼現代戰爭特點和國家安全需要,加強國防動員和後備力量建設,提高平戰轉換、快速動員、持續保障和綜合防護能力。
武裝力量動員
中國的武裝力量動員包括兵員動員、武器裝備動員和後勤物資動員等。人民解放軍動員的主要任務,是根據作戰預案擬制戰時部隊動員計劃及保障計劃,做好現役部隊預編滿員和預備役部隊建設的落實工作,國家發布動員令後按戰時體制編制擴編和組建部隊等。武警部隊動員的主要任務,是根據戰時可能擔負的任務擬制動員計劃及保障計劃,做好平時預編滿員和調整、擴編或重組部隊的落實工作,國家發布動員令後根據賦予的任務調整建制或組、擴建部隊等。民兵動員的主要任務,是根據戰時兵員動員的需要和參戰支前預案,收攏集結人員、調整充實組織、發放武器裝備、開展臨戰訓練和落實相關保障。
總參謀部根據國務院、中央軍委的指示,在總政治部、總後勤部、總裝備部以及國家機關有關部門的協助下,組織開展武裝力量動員工作。各軍兵種負責本軍兵種武裝力量動員。軍區、省軍區系統和地方各級黨委、政府負責後備力量動員。
中國通過保持精乾的常備軍、完善預備役制度、組建預備役部隊、劃分兵員補充區、儲存武器裝備和軍需物資以及組織軍民聯合動員演練等措施,有效保證了武裝力量動員的順利實施,使武裝力量在常備力量精簡的情況下仍具有遏制和消除各類安全危機的能力。近年來,中國加快民兵、預備役部隊體制編制調整改革,加大地方相關高技術人員和諸軍(兵)種後備兵員的儲備,國防後備力量建設整體質量水平有新的提高。
國民經濟動員
的基本政策是:根據國家發展戰略,依託國民經濟實力發展國民經濟動員,把國防經濟建設寓於國家的經濟發展之中;發揮國民經濟動員在國家經濟建設與國防常備能力之間的橋梁紐帶作用,在國家經濟結構調整中統籌考慮軍需民用、平戰銜接,使平時的國防經濟保持在合理的水平上;加強高新科學技術和軍民兩用技術的開發利用,注重高科技產品的動員和高技術儲備,從整體上提高國民經濟動員基礎的科技水平;按照平時服務、急時應急、戰時應戰的功能定位,構建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應戰、應急結合的國民經濟動員體制、機制、法制;堅持全民自衛原則,提高適應信息化條件下防衛作戰需要的國民經濟動員能力。國民經濟動員的主要目標是,建成比較完善的應付戰爭兼顧應對突發事件雙重功能的國民經濟動員體系,形成與國民經濟有機融合的國民經濟動員基礎,能夠從經濟上保障和應付局部戰爭及突發事件的需要。
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國民經濟動員能力不斷提高。在信息通訊、公路、鐵路、橋梁、隧道、機場、港口、碼頭和城市重大基礎設施的建設中更加註重兼顧國防要求,加大平戰結合力度。加強應戰應急相結合的國民經濟動員機制建設,建立了平戰兼顧的國民經濟動員預案體系。在機械、兵器、航空、航天、船舶、化工等領域建立國民經濟動員中心,優化了國民經濟動員能力建設的結構和布局。基本完成國民經濟動員潛力調查,初步建成國家和部分省市國民經濟動員管理信息系統。各級國民經濟動員機構作為國家應急力量的組成部分,建立了國民經濟動員機構與突發事件應急管理機構之間的聯系機制,參與處置突發公共事件應急保障,積極為公共安全建設服務。
人民防空
與要地防空、野戰防空共同構成中國三位一體的國土防空體系。新時期的人民防空,戰時擔負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國家經濟建設成果任務,平時擔負防災救災和處置突發公共事件任務。人民防空經費由國家和社會共同負擔。國家頒布了人民防空法,各級人民政府制定完善了相配套的人民防空法規及規章。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將人民防空建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
近年來,人民防空戰備水平、城市整體防護能力和應付突發公共事件能力明顯提升。初步建立起省、市、縣三級互聯互通的指揮通信和警報通信專用網,健全了城市防空預警報知網路,重點城市的警報音響覆蓋率達到85%以上,多數人民防空重點城市建成人民防空指揮所。各大中城市組建了搶險搶修、醫療救護、消防、治安、防化防疫、通信、運輸等防護救援隊伍,組織短期脫產集訓及重大災害事故應急救援演練,對人民群眾進行人民防空知識教育和技能培訓,將人民防空教育列入學校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一些廠礦、企業和社區還組建了民防志願者隊伍。
民兵建設
民兵工作在國務院、中央軍委統一領導下,實行地方黨委、政府和軍事系統的雙重領導。民兵建設以人民戰爭思想為指導,堅持勞武結合、平戰結合。
目前,民兵工作重心正在從農村向城市和交通沿線轉移,編組單位從國有企業向民營企業、傳統行業向高科技行業拓展,組織結構從以步兵為主向以專業技術隊伍為主調整。高炮、地炮、導彈、通信、工兵、防化、偵察、信息等專業技術分隊比例進一步提高,海軍、空軍、第二炮兵民兵分隊建設得到加強,初步形成以專業技術分隊、對口專業分隊為主體,以防空部(分)隊、軍兵種分隊、應急分隊為重點的民兵組織建設新格局。
國家加大民兵武器裝備建設投入,重點加強防空和應急維穩裝備建設,淘汰、報廢一批老舊武器。各地深化民兵訓練改革,實行省軍區、軍分區、縣(市、區)人武部和基層人武部四級組訓體制,與現役部隊進行掛鉤訓練和聯訓聯演,民兵的快速動員和遂行任務能力明顯提高。
預備役部隊建設
預備役部隊是人民解放軍的組成部分,是國防後備力量建設的重點。平時按照規定進行訓練,必要時可以依法協助維護社會秩序,戰時根據國家動員令成建制轉服現役。
近年來,預備役部隊在保持現有規模的基礎上,適度減少陸軍預備役部隊數量,擴大海軍、空軍、第二炮兵預備役部隊建設規模,擴大專業技術預備役部隊的建設比例,擴大後勤和裝備保障預備役部隊的建設數量,圓滿完成「十五」時期軍兵種預備役部隊組建任務。全軍預備役部隊絕大多數的師、旅、團建有訓練基地、裝備倉庫和必要的辦公、生活用房,接通了通信光纜。預備役部隊堅持把軍事訓練作為中心任務,嚴格按綱施訓,確保訓練任務落實,促進預備役部隊軍事訓練由單兵、分隊訓練向首長機關、技術骨幹、部隊合成、實兵演習更高層次的訓練發展。
㈣ 2022年是第幾個防災減災日
2022年是第14個防災減災日。
今年全國防災減災日主題為「減輕災害風險、守護美好家園」,5月7日至13日,為防災減災宣傳周。通過定期開展全國性的防災減災宣傳教育活動,普及推廣全民防災減災知識和避災自救技能,提高生存本領。
防災減災日的圖標
以彩虹、傘、人為基本元素,雨後天晴的彩虹寓意著美好、未來和希望,傘的弧形形象代表著保護、呵護之意,兩個人代表著一男一女、一老一少,兩人相握之手與下面的兩個人的腿共同構成一個「眾」字,寓意大家攜手,眾志成城,共同防災減災。
防災減災日的意義
自然災害的應對關繫到整個社會的穩定發展,這不僅需要政府的科學規劃與領導,更需要全社會的積極響應和支持,對於人口眾多的大城市更是如此。我國防災減災日的設立,不僅是為了緬懷因災難而喪生的人們,也是為所有人敲響防災減災的警鍾。
㈤ 防火防災手抄報怎麼畫
防火防災的手抄報很好畫的,比如說畫一個人,一個消防員正在滅火,然後發尾再寫上一些防火防災的知識
㈥ 防震減災手抄報圖片
我也畫了,感覺用黑白顏色畫的比較好,不要畫太喜悅的
我這邊有關於防震減災的資料
防震減災就是防禦和減輕地震災害。
地震是一種自然現象
地震,俗稱地動。它像平常的刮風下雨一樣,是一種常見的自然現象,是地殼運動的一種表現,即地球內部緩慢積累的能量突然釋放而引起的地球表層的振動。 據統計,全世界每年發生地震大約500萬次。其中,絕大多數地震很小,不用靈敏儀器便覺察不到,約佔地震總數的99%,其餘的1%,約5萬次,才會被人們感覺出來。一般情況下,5級以上地震就能夠造成破壞,習慣上稱為破壞性地震,平均每年發生約1000次;7級以上強震平均每年18次;8級以上大震每年發生1—2次。
地震有前兆嗎
地震和風雨等自然現象一樣,是有前兆的,是可以預測預報的。當地殼的應力應變在逐漸積累、加強的過程中,就會引起震源及其附近物質發生物理、化學等一系列異常變化。我們稱這些與地震孕育、發生有關聯的異常變化現象為地震前兆。 一般我們將地震儀器觀測到的地球物理場、化學場和微小地形變異常稱為微觀前兆,而將動植物和自然界所表現出的異常,稱為宏觀異常。
震前動物異常
地震前動物比人先知先覺的科學道理目前尚不完全清楚,但是震前動物的異常現象在我國古代地震資料中早有記載。據不完全統計,在震前有異常的動物就有幾十種,空中飛的,地下跑的,水中游的無處不在。 我國地震區群眾根據地震前動物異常反應編寫了預報地震的歌謠: 震前動物有預兆,群測群防很重要。 牛羊騾馬不進圈,豬不吃食狗亂咬。 鴨不下水岸上鬧,雞飛樹上高聲叫。 冰天雪地蛇出洞,大貓銜著小貓跑。 兔子豎耳蹦又撞,魚朝水面亂跳躍。 蜜蜂群遷鬧轟轟,鴿子驚飛不回巢。 家家戶戶都觀察,綜合異常作預報。 總之,震前動物異常比較普遍,表現行為有:煩躁、驚慌、不安、活動反常、不吃食、不進圈,有的萎蘼不振表情傻呆。動物異常出現的時間多集中在震前幾分鍾至兩三天,以震前一天反應居多,震中區最為集中。
4.動物出現異常到發震時間有多長?一般來說,地震的震級越大,越接近臨震,動物異常的種類及數量就越多,反應程度也就越強烈。其發震時間為: (1)牛、馬、羊、豬震前幾小時至一天。 (2)老鼠?震前一至五天,甚至半個月。 (3)雞?震前一至兩天。 (4)狗?震前半小時至兩天。 (5)蛇?震前二至三天,冬眠早出洞。 (6)鴿子?震前幾小時甚至一天。 (7)魚類?震前幾小時至十天。
震前植物異常
震前植物異常現象與氣溫、地溫變化有一定的關系。表現為在冬季果樹開花、重果,竹子開花,竹筍發芽,樹乾裂縫,提前發芽長葉。在夏季,如成熟南瓜重新開花,含羞草、榕花樹葉子開合時間反常等。
震前氣象異常
臨震的氣象異常種類繁多,形式多變,主要包括震前風、霜、雲、雨、雹、雪、聲、光、電、氣壓、地溫、氣溫、旱澇、日月光象等等,是非常豐富的。震前出現蘭、白閃光,紅綠光 防震減災宣傳
帶,火球,片狀光,帶狀光,柱狀光,球狀光,星殞如雨,大風大雨,灰塵遮天蔽日,怪風大作,陰雨連綿,雷電不止,冰雹大雪,變化驟然,悶熱燥熱、氣溫異常、氣溫嚴寒、氣壓突降、黑氣如霧、月色塵晦,灰塵滿天,霧氣騰騰,地裂氣升,臭氣難聞等現象十分普遍。這些異常現象一般在震前幾秒鍾、幾分鍾至幾天多為出現。發現這種異常,應立即採取措施做好防震准備,並及時報告有關部門。
震前地下水異常
地震發生在地下,地下水埋藏於地層之中,地震前應力的變化引起地下水位的上升、下降,井水翻花、冒泡、打漩、發渾、發響、變溫、變味、浮油花或引起化學成份的變化等,都是地下水震前的異常現象。 井水是個寶,前兆來得早。 無雨泉水渾,天旱井水冒。 水位升降大,翻花冒氣泡。 有的變顏色,有的變味道。 天變雨要到,水變地要鬧。 建立預報網,異常快報告。 這是我國震區群眾對歷次震前地下水變化規律的經驗總結。 怎樣利用地下水預報地震? 地下水在震前幾年就有趨勢性的變化,臨震前幾天至幾小時發生突然變化,速度加快,幅度加大。在空間上,震前由外圍逐漸向震中集中,而震後由震中向外圍擴散。我們掌握了這些一般的異常變化現象,採用最簡單的辦法,每天定時對井水進行觀測,抓住明顯的、特殊的變化,就能為地震預報提供一個可靠的依據。
地震監測預報
我國有哪些地震監測方法
地震孕育過程中常常出現地球物理學、地球化學、地質學、大地測量學、氣象學及生物學等學科領域中的各種異常現象。自1966年邢台地震以來,我國有70多次中強以上地震前記錄到1000餘條前兆異常。由於地震孕育和發生過程是極其復雜的,因此,地震前兆也是豐富多樣的。經過整理和研究,可將這些異常歸為10大類:地震學前兆、地殼形變、地磁、地電、重力、水文、地球化學、地下流體(水、汽、氣、油)動態,應力應變、氣象異常、宏觀前兆現象等。 以上前兆,地震工作者都進行了科學的監測。只有綜合分析、研究這些前兆,才能捕捉到地震前兆信息。
是誰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地震儀
觀測和記錄地震的儀器叫「地震儀」。公元132年7月(東漢漢順帝陽嘉元年)張衡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觀測地震的儀器——候風地動儀,開創了人類使用儀器觀測地震的新紀元。張衡被譽為地震儀之父。
何謂地震預報
地震預報的三要素是什麼?地震預報是對地震發生的時間、地點、震級以及地震影響烈度和破壞易損程度的預測。通常,地震預報的三要素主要是指發震時間、地點和震級。
地震預報包括哪些類型
(1)地震長期預報,是指對未來10年內可能發生破壞性地震的地域的預報; (2)地震中期預報,是指對未來一二年內可能發生破壞性地震的地域的預報; (3)地震短期預報,是指對3個月內將要發生地震的時間、地點、震級的預報;
人類為了減輕地震災害,制定了一系列對付地震的戰略戰術,以獲取一定的社會經濟效益,這就是地震對策。簡言之,就是對付地震的辦法和措施,也就是地震來了怎麼辦。 地震對策的主要內容是:地震監測、地震預報、工程抗震、社會防災、震後救災、恢復重建、平息恐慌等。
地震應急和救助常識
平時的准備工作
做好平時的准備工作,是將災害損失減少至最低程度的基本條件。 (1)家庭的安全措施 ·對大衣櫃、餐具櫃櫥、電冰箱等做好固定、防止傾倒的措施。 ·在餐具櫃櫥、窗戶等的玻璃上粘上透明薄膜或膠布,以防止玻璃破碎時四處飛濺。 ·為防止因地震的晃動造成櫃櫥門敞開,裡面的物品掉出來,在櫃櫥、壁櫥的門上安裝合頁加以固定。 ·不要將電視機、花瓶等放置在較高的地方。 ·為防止散亂在地面上的玻璃碎片傷人,平時備好較厚實的拖鞋。 ·注意傢具的擺放,確保安全的空間。 ·充分注意煤油取暖等用火器具及危險品的管理和保管。 ·加固水泥預制板牆,使其堅固不易倒塌。 ·將滅火器、消防水桶經常放置在離火源較近的地方。 ·做好建築物檢修、加固工作(尤其是地基柱子、屋頂瓦等)。 (2)緊急備用品的准備 ·飲用水; ·食品、嬰兒奶粉; ·急救醫葯品; ·攜帶型收音機、手電筒、干電池; ·現金、貴重品; ·內衣褲、毛巾、手紙等。 (3)每月召開一次家庭防災會議 ·家裡安全的地方在哪裡? ·避難場所、避難道路的確認; ·學習應急處置救護的知識; ·家庭成員的分工; ·滅火器具放置場所的確認; ·萬一情況下,家人的聯絡方法和匯合場所; ·用火器具等的檢查; ·緊急用攜帶袋子的檢查、放置場所的確認。 (4)建立平時鄰里互助的協作制度 發生大地震後,會在很大區域內造成嚴重災害,在這種情況下,消防車、救護車不可能隨時到達,所以,有必要從平時起通過街道等組織當地居民進行交流,建立起應對有關地震、火災和救助傷員等互助協作體制。 ·平時鄰里之間應建立協作制度; ·積極參加市民防災組織; ·積極參加防災訓練。
以下是如何避震
抓住時機,科學避震
地震發生時應沉著應震,立即採取行動避震。假如你的行為鎮定自若,就會獲得安全,躲過災難,否則,就會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大震的預警現象、預警時間和避震空間的存在是人們震時能夠自救求生的客觀基礎,只要掌握一定的避震知識,事先有了一定準備,震時又能利用預警現象,抓住預警時機,選擇正確的避震方式和避震空間,就有生存的希望。 預警現象:預警現象主要包括地面的顫動、建築物的晃動、強烈而怪異的地聲、明亮而恐怖的地光等。 預警時間:可以逃生的時間。從感覺到地動到房屋倒塌,有大約十幾秒的時間,只要你事先有準備,就可能利用這寶貴的十幾秒鍾逃離險境,轉危為安。 避震空間:廢墟中可以藏身的空間。不要以為房屋倒塌就是死路一條,室內有傢俱、物品等的支撐,廢墟中總會留下一定的生存空間。
地震應急時應注意什麼
(1)震時是跑還是躲? 我國大多數專家認為,震時就近躲避,震後迅速撤離到安全地方是應急避震較好的辦法。這是因為震時預警現象很短,由於劇烈地動,人們行動往往無法自主;但若住在平房,發現預警現象較早,則應力爭跑出室外到開闊、安全的地方避震。所謂就近避震,是根據不同情況採取不同對策。 (2)身體應採取什麼姿勢? 「伏而待定」,即蹲下、坐下或趴下,盡量蜷曲身體,使身體重心降低,同時,雙手要牢牢抓住身邊的牢固物體,以防摔倒或因身體失控移位,暴露在物體外而受傷。 (3)怎樣保護身體重要部位? 保護頭頸部:低頭,用手護住頭部或後頸,有可能時,用身邊的物品如書包、被褥、沙發墊等頂在頭上。 保護眼睛:低頭、閉眼,以防異物侵入。 保護口、鼻:有可能時,用濕毛巾捂住口、鼻,以防灰塵、毒氣吸入。 4.大震後,餘震還會不會造成建築物的破壞?許多建築物受到主震沖擊以後,雖然還未破壞,但已變得不太牢固,這時如果再來一些較強餘震,盡管其震級小於主震,但所造成的破壞可能比主震還大。
不同環境下緊急避震的要點
(1)在家中怎樣避震 ·特別提醒: ——千萬不能滯留在床上; ——千萬不能站在房間中央; 這都是身體最暴露、最不安全的地方! ·住樓的朋友,較安全的躲避地方有: ——牢固的桌下或床下; ——低矮、牢固的傢俱邊; ——開間小、有支撐的房間,如衛生間; ——內承重牆牆角; ——震前准備的避震空間。 ·震時不應採取的行為: ——千萬不能跳樓; ——不要到陽台上去; ——不要到樓梯去; ——不要去乘電梯;如果震時在電梯里應盡快離開;若門打不開要抱頭蹲下,抓牢牆上的扶手。 ——不要到處亂跑,特別不要到樓道人員擁擠的地方去。 ·住平房的朋友: 如果室外場地開闊,發現預警現象早,可盡快跑出室外避震。 ·室內避震較安全的地點: ——炕沿下; ——震前准備的避震空間。 ·震時不應採取的行為: ——不要躲在屋頂大梁下; ——不要躲在窗戶邊; ——不要靠近不結實的牆體; ——不要破窗而逃,以免被玻璃扎傷或摔傷。 (2)在學校怎樣避震 ·特別提醒: ——一切行動聽老師的指揮; ——同學之間要互相照顧,特別對年小體弱、有殘疾的同學要多關照。 ·正在上課時: ——要在老師指揮下,迅速抱頭、閉眼、躲在各自的課桌下; ——震時千萬不要慌亂擁擠外逃,待地震過去後再由老師帶領,有組織地疏散; ——如果教室是樓房,不要跳樓,不要擁向樓梯等等。 ·在操場或室外時: ——若在開闊地方,可原地不動,蹲下,雙手保護頭部; ——注意避開高大建築物或危險物; ——不要亂跑、亂擠,待地震過後再按老師指揮行動。 (3)在公共場所怎樣避震 ·特別提醒: ——聽從現場工作人員的指揮; ——千萬不要慌亂擁擠、擁向出口,要避開人流; ——如不得已被擠入人流,要防止摔倒;把雙手交叉在胸前保護自己,用肩和背承受外部壓力;隨人流而動,避免被擠到牆壁處或柵欄處; ——解開衣領,保持呼吸暢通。 ·在影劇院、體育館等處: ——就地蹲在排椅下,用手或其他東西保護頭部; ——避開吊燈、電扇等懸掛物; ——待地震過去後,聽從服務人員指揮,有組織地撤離。 ·在商場、書店、展覽館、地鐵等處: ——選擇結實的櫃台、商品(如低矮傢俱等)或柱子邊,以及內牆角等處就地蹲下,用手或其他東西護頭; ——避開玻璃的門窗、櫥窗和玻璃櫃台; ——避開高大不穩和擺放重物、易碎品的貨架; ——避開吊燈、廣告牌等高聳懸掛物。 ·在行駛的公共電、汽車內; ——抓牢扶手,低頭,以免摔倒或碰傷; ——降低重心,躲在座位附近,以防發生事故時受傷; ——地震過去後再下車。 (4)在戶外怎樣避震 ·特別提醒: ——迅速離開各種高大危險物; ——就近選擇開闊地避震; ——不要隨便返回室內。 ·注意避開高大建築物和構築物: ——樓房,特別是有玻璃幕牆的建築; ——過街橋、立交橋上下; ——高煙囪、水塔等。 ·注意避開危險物、高聳或懸掛物: ——變壓器、電線桿、路燈等; ——廣告牌、吊車等。 ·注重避開其他危險場所: ——危舊房屋、危牆; ——女兒牆、高門臉、雨篷下; ——磚瓦、木料等物的堆放處。 (5)在野外怎樣避震 ·特別提醒: 假如,地震時你正在郊外旅遊;或者,你家住農村,正在野外遊玩、拾柴或放牛,這時你該怎麼辦呢? ——迅速離開山邊、水邊等危險場地; ——選擇開闊、穩定地方就地避震; ——蹲下或趴下,以防摔倒; ——避風,背朝風向,以免吸進有毒氣體(如果附近有化工廠等)。 ·避開以下水邊的危險環境: ——河邊、湖邊、海邊,以防河岸坍塌而落水,上游水庫坍塌而漲水,或出現海嘯; ——水壩、堤壩上,以防垮壩或洪水; ——橋面或橋下,以防橋梁坍塌或遭遇洪水。 ·避開以下山邊的危險環境: ——山腳下、陡崖邊,以防山崩、滾石、泥石流; ——陡峭的山坡、山崖上,以防地裂,滑坡等。 ·避開其他危險場所: ——變壓器、高壓線下,以防觸電; ——生產危險品的工廠或危險倉庫,以防發生意外事故時受到傷害。 (6)震時遇到特殊危險怎麼辦? ·在室內: ——遇到火災。千萬別亂跑,更不要到擁擠的地方去,趴在地上,用濕毛巾捂住口、鼻;地震停止後向安全地方轉移;注意要匍匐前進,逆風而進; ——燃氣泄漏。用濕毛巾捂住口、鼻;千萬不要使用明火;震後設法轉移。 ·在室外: ——如果江河湖海漲水,要向高處跑; ——遇到山崩、滑坡,要向垂直於滾石前進的方向跑,切不可順著滾石向山下跑;也可躲在結實的障礙物下,或蹲在地溝、坎下,要特別保護好頭部; ——遇到化工廠等著火,並有毒氣泄漏,不要朝順風方向跑,要盡快繞到工廠的上風方向去;盡量用濕毛巾捂住口、鼻。 6.地震時生產崗位的應急處置對策為避免地震產生次生災害和保證要害系統工作的連續性,地震突然發生時,一切在崗人員要有不怕犧牲的精神,沉著冷靜,根據實際情況,採取果斷措施: (1)緊急拉下電閘,切斷電源; (2)一切高溫高壓裝置立即停止加溫加壓,採取降壓排氣措施; (3)撲滅爐火,關閉燃料爐門; (4)將易起化學反應的物質互相隔離; (5)迅速關閉存放毒氣、細菌的容器或閥門,防止泄露; (6)操作機器者要做好安全停車事宜; (7)正在行駛中的火車、汽車等應迅速緊急剎車; (8)對於一些不能中斷的生產和科研部門,在崗人員應堅守崗位,隨時處理可能出現的各種問題。
地震是可以預防的
目前,我國對於地震的預防大體上分為預測和預防兩個方面。預測是通過觀測儀器所記錄到的數據進行分析預報,從而達到減輕震災的目的。另一條途徑就是預防,因為人和財產的傷亡損失主要是在建築物內造成的,所以,加強房屋抗震的工作十分重要。 加強房屋的抗震工作,在基本建設的投資上可能增加一些,但從長遠的觀點看還是有利的,特別是某些大城市、大工礦、交通干線、電力樞紐、國際工程等政治、經濟中心,在確定地震危險區之後,更應該嚴格按照防震抗震設計的要求進行建設,做到有備無患。
與地震相關的數字
世界地震之最
·最大的地震是智利的8.9級地震,發生在1960年5月22日。 ·最深的地震1934年6月29日,發生於印尼蘇拉威西島以東,震級6.9級,震源深度720公里。 ·地震基本烈度最高的國家是日本,全國的地震烈度都在九度以上。 ·地震最少的大國是巴西。 ·各國學者公認的對人類有實際意義的預報是1975年中國對海城7.2級地震的預報。 ·造成經濟損失最大的地震是1995年1月17日發生在日本阪神的7.2級地震,損失1000億美元。 ·世界上最早觀測記錄地震的儀器——候風地動儀,是我國東漢時期著名科學家張衡發明的,記錄了公元132年發生在隴西的一次地震。
我國地震之最
·烈度最高的地震是1920年12月16日發生在寧夏海原的8.5級地震,震中烈度12度。 ·我國最大的地震為1920年發生在寧夏海原和1950年發生在西藏察隅的兩次特大地震,震級均為8.5級。 ·死亡最多的地震是1556年1月23日發生在陝西華縣的8級地震。死亡人數「其奏報有名者83萬有餘,不知名者復不數計」。 ·破壞和損失最大的地震是1976年7月28日發生在唐山的7.8級地震,直接經濟損失96億元人民幣。 ·我國發生地震最多的省份是台灣省。 ·我國是板塊內部發生地震最多的國家。死亡人數佔全世界因地震而死亡人數的60%。 ·我國自建的第一個地震台是北京鷲峰地震台,於1930年開始記錄。 ·我國震源最深的地震是1969年4月10日發生在吉林省琿春的地震,深度達555公里。
與地震相關的數字
·我國歷史上發生8級以上地震共計17次。 ·我國共劃分為23個地震帶。 ·世界上有兩個特大的地震帶,即太平洋地震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全世界99%的地震發生在這兩個地震帶上。 ·我國有300多個城市,其中一半位於基本烈度七度和七度以上地區。20個百萬以上人口的大城市,有70%位於烈度七度和七度以上地區。 ·世界上死亡5萬人以上的地震共發生17次,其中有7次發生在我國。一次性死亡20萬人以上的地震共發生4次,全都在中國,一次在寧夏,還有一次在四川。
㈦ 防災減災素材
防震減災
地震災害是世界上造成經濟損失最嚴重和人員傷亡最多的自然災害之一。在目前地震預報仍是個世界性難題的情況下,我們要加強對地震科普知識的學習,以利於掌握正確的避震和自救、互救方法。
當地震發生時,房屋倒塌後所形成的室內三角空間,往往是人們得以倖存的相對安全地點。特別是在樓房內的人,選擇廚房、衛生間等開間小、不易倒塌的空間、牆角或桌子等堅固傢具易形成三角空間的地方避震。在沒有桌子等可供藏身的場合,無論如何,都要用坐墊等物保護好頭部。千萬不要盲目跳樓和使用電梯。
一位親身經歷過1920年海原8.5級大地震的老人,曾向人們詳細介紹了「伏而待定」的具體方法:「在屋內感覺地震時,要迅速趴在炕沿下,臉朝下,頭靠山牆,兩只胳膊在胸前相交,右手正握左臂,正手反握右臂,鼻樑上方凹部枕在臂上,閉上眼睛、嘴,用鼻子呼吸」。
戶外的場合,要避開高大建築物等危險之處,護住頭,迅速跑到空曠場地蹲下。當大地劇烈搖晃,站立不穩的時候,人們都會有扶靠、抓住什麼的心理。身邊的門柱、牆壁大多會成為扶靠的對象。但是,這些看上去挺結實牢固的東西,實際上卻是危險的。務必不要靠近水泥預制板牆、門柱等躲避。在繁華街、樓區,最危險的是玻璃窗、廣告牌等物掉落下來砸傷人,因此,要注意用手或手提包等物保護好頭部。
另外,室外的人盡量遠離高壓線及石化、化學、煤氣等有毒工廠或設施。如遇燃氣、毒氣泄漏、火災,用濕手巾捂住口鼻,匍匐逆風繞到上風方向。
在百貨公司、地下通道等人員較多的地方,最可怕的是發生混亂。請依照商店職員、警衛人員的指示行動。就地震而言,地下通道是比較安全的。即便發生停電,緊急照明燈也會即刻亮起來,要鎮靜地採取行動。
在發生地震、火災時,不能使用電梯。萬一在搭乘電梯時遇到地震,將操作盤上各樓層的按鈕全部按下,一旦停下,迅速離開電梯,確認安全後避難。高層大廈以及附近的建築物的電梯,都裝有管制運行的裝置,地震發生時,會自動停止,停在最近的樓層。萬一被關在電梯中的話,要通過電梯中的專用電話與管理室聯系、求助。
要務必注意山崩、斷崖落石或海嘯。在山邊、陡峭的傾斜地段,有發生山崩、斷崖落石的危險,應迅速到安全的場所避難。在海岸邊,有遭遇海嘯的危險。感知地震或發出海嘯警報的話,請注意收音機、電視機等播放的信息,迅速到安全的場所避難。
避難時要徒步,攜帶物品應在最少限度。因地震造成的火災,蔓延燃燒,出現危及生命、人身安全等情形時,採取避難的措施。避難的方法,原則上以市民防災組織、街道等為單位,在負責人及警察等帶領下採取徒步避難的方式,攜帶的物品應在最少限度。絕對不能利用汽車、自行車避難。對於病人等的避難,當地居民的合作互助是不可缺少的。從平時起,鄰里之間有必要在事前就避難的方式等進行商定。
地震發生後,人們可能面對各種困難,必須克服恐懼心理,用正確的方法自救求生,這對於減輕地震災害,免遭新的損失,是十分必要的。如果不能自行脫險,一定要沉住氣,保護自己不受新的傷害,如果暫時無法脫險,要想辦法維持生命,尋找食物和水,保存體力,耐心等待,並設法與外界聯系,切不可大聲哭喊,勉強行動,盡量閉目休息。時間就是生命。被救後要積極參與震後救人工作,迅速壯大救援隊伍,讓更多的人獲救,要先救近處的人,先救青壯年,先救容易救的人,先救「生」、後救「人」;要積極參與維護社會治安,保持社會穩定。
在發生大地震時,人們心理上易產生動搖。為防止混亂,每個人依據正確的信息,冷靜地採取行動,極為重要。從攜帶的收音機等中把握正確的信息,相信從政府、警察、消防等防災機構直接得到的信息,決不輕信不負責任的流言蜚語,不要輕舉妄動。
同學們,地震發生時,只要能按正確的方法去做,就不會有危險的。有時,地震並不像你所想像得那麼可怕,真正房倒屋塌的災難性地震還是少數。只要沉著、冷靜地應對災變,就有可能避震成功。
㈧ 防震減災的手抄報 越詳細越好,最好有圖片
我也畫了,感覺用黑白顏色畫的比較好,不要畫太喜悅的
我這邊有關於防震減災的資料
防震減災就是防禦和減輕地震災害。
地震是一種自然現象
地震,俗稱地動。它像平常的刮風下雨一樣,是一種常見的自然現象,是地殼運動的一種表現,即地球內部緩慢積累的能量突然釋放而引起的地球表層的振動。 據統計,全世界每年發生地震大約500萬次。其中,絕大多數地震很小,不用靈敏儀器便覺察不到,約佔地震總數的99%,其餘的1%,約5萬次,才會被人們感覺出來。一般情況下,5級以上地震就能夠造成破壞,習慣上稱為破壞性地震,平均每年發生約1000次;7級以上強震平均每年18次;8級以上大震每年發生1—2次。
地震有前兆嗎
地震和風雨等自然現象一樣,是有前兆的,是可以預測預報的。當地殼的應力應變在逐漸積累、加強的過程中,就會引起震源及其附近物質發生物理、化學等一系列異常變化。我們稱這些與地震孕育、發生有關聯的異常變化現象為地震前兆。 一般我們將地震儀器觀測到的地球物理場、化學場和微小地形變異常稱為微觀前兆,而將動植物和自然界所表現出的異常,稱為宏觀異常。
震前動物異常
地震前動物比人先知先覺的科學道理目前尚不完全清楚,但是震前動物的異常現象在我國古代地震資料中早有記載。據不完全統計,在震前有異常的動物就有幾十種,空中飛的,地下跑的,水中游的無處不在。 我國地震區群眾根據地震前動物異常反應編寫了預報地震的歌謠: 震前動物有預兆,群測群防很重要。 牛羊騾馬不進圈,豬不吃食狗亂咬。 鴨不下水岸上鬧,雞飛樹上高聲叫。 冰天雪地蛇出洞,大貓銜著小貓跑。 兔子豎耳蹦又撞,魚朝水面亂跳躍。 蜜蜂群遷鬧轟轟,鴿子驚飛不回巢。 家家戶戶都觀察,綜合異常作預報。 總之,震前動物異常比較普遍,表現行為有:煩躁、驚慌、不安、活動反常、不吃食、不進圈,有的萎蘼不振表情傻呆。動物異常出現的時間多集中在震前幾分鍾至兩三天,以震前一天反應居多,震中區最為集中。
4.動物出現異常到發震時間有多長?一般來說,地震的震級越大,越接近臨震,動物異常的種類及數量就越多,反應程度也就越強烈。其發震時間為: (1)牛、馬、羊、豬震前幾小時至一天。 (2)老鼠?震前一至五天,甚至半個月。 (3)雞?震前一至兩天。 (4)狗?震前半小時至兩天。 (5)蛇?震前二至三天,冬眠早出洞。 (6)鴿子?震前幾小時甚至一天。 (7)魚類?震前幾小時至十天。
震前植物異常
震前植物異常現象與氣溫、地溫變化有一定的關系。表現為在冬季果樹開花、重果,竹子開花,竹筍發芽,樹乾裂縫,提前發芽長葉。在夏季,如成熟南瓜重新開花,含羞草、榕花樹葉子開合時間反常等。
震前氣象異常
臨震的氣象異常種類繁多,形式多變,主要包括震前風、霜、雲、雨、雹、雪、聲、光、電、氣壓、地溫、氣溫、旱澇、日月光象等等,是非常豐富的。震前出現蘭、白閃光,紅綠光 防震減災宣傳
帶,火球,片狀光,帶狀光,柱狀光,球狀光,星殞如雨,大風大雨,灰塵遮天蔽日,怪風大作,陰雨連綿,雷電不止,冰雹大雪,變化驟然,悶熱燥熱、氣溫異常、氣溫嚴寒、氣壓突降、黑氣如霧、月色塵晦,灰塵滿天,霧氣騰騰,地裂氣升,臭氣難聞等現象十分普遍。這些異常現象一般在震前幾秒鍾、幾分鍾至幾天多為出現。發現這種異常,應立即採取措施做好防震准備,並及時報告有關部門。
震前地下水異常
地震發生在地下,地下水埋藏於地層之中,地震前應力的變化引起地下水位的上升、下降,井水翻花、冒泡、打漩、發渾、發響、變溫、變味、浮油花或引起化學成份的變化等,都是地下水震前的異常現象。 井水是個寶,前兆來得早。 無雨泉水渾,天旱井水冒。 水位升降大,翻花冒氣泡。 有的變顏色,有的變味道。 天變雨要到,水變地要鬧。 建立預報網,異常快報告。 這是我國震區群眾對歷次震前地下水變化規律的經驗總結。 怎樣利用地下水預報地震? 地下水在震前幾年就有趨勢性的變化,臨震前幾天至幾小時發生突然變化,速度加快,幅度加大。在空間上,震前由外圍逐漸向震中集中,而震後由震中向外圍擴散。我們掌握了這些一般的異常變化現象,採用最簡單的辦法,每天定時對井水進行觀測,抓住明顯的、特殊的變化,就能為地震預報提供一個可靠的依據。
地震監測預報
我國有哪些地震監測方法
地震孕育過程中常常出現地球物理學、地球化學、地質學、大地測量學、氣象學及生物學等學科領域中的各種異常現象。自1966年邢台地震以來,我國有70多次中強以上地震前記錄到1000餘條前兆異常。由於地震孕育和發生過程是極其復雜的,因此,地震前兆也是豐富多樣的。經過整理和研究,可將這些異常歸為10大類:地震學前兆、地殼形變、地磁、地電、重力、水文、地球化學、地下流體(水、汽、氣、油)動態,應力應變、氣象異常、宏觀前兆現象等。 以上前兆,地震工作者都進行了科學的監測。只有綜合分析、研究這些前兆,才能捕捉到地震前兆信息。
是誰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地震儀
觀測和記錄地震的儀器叫「地震儀」。公元132年7月(東漢漢順帝陽嘉元年)張衡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觀測地震的儀器——候風地動儀,開創了人類使用儀器觀測地震的新紀元。張衡被譽為地震儀之父。
何謂地震預報
地震預報的三要素是什麼?地震預報是對地震發生的時間、地點、震級以及地震影響烈度和破壞易損程度的預測。通常,地震預報的三要素主要是指發震時間、地點和震級。
地震預報包括哪些類型
(1)地震長期預報,是指對未來10年內可能發生破壞性地震的地域的預報; (2)地震中期預報,是指對未來一二年內可能發生破壞性地震的地域的預報; (3)地震短期預報,是指對3個月內將要發生地震的時間、地點、震級的預報;
人類為了減輕地震災害,制定了一系列對付地震的戰略戰術,以獲取一定的社會經濟效益,這就是地震對策。簡言之,就是對付地震的辦法和措施,也就是地震來了怎麼辦。 地震對策的主要內容是:地震監測、地震預報、工程抗震、社會防災、震後救災、恢復重建、平息恐慌等。
地震應急和救助常識
平時的准備工作
做好平時的准備工作,是將災害損失減少至最低程度的基本條件。 (1)家庭的安全措施 ·對大衣櫃、餐具櫃櫥、電冰箱等做好固定、防止傾倒的措施。 ·在餐具櫃櫥、窗戶等的玻璃上粘上透明薄膜或膠布,以防止玻璃破碎時四處飛濺。 ·為防止因地震的晃動造成櫃櫥門敞開,裡面的物品掉出來,在櫃櫥、壁櫥的門上安裝合頁加以固定。 ·不要將電視機、花瓶等放置在較高的地方。 ·為防止散亂在地面上的玻璃碎片傷人,平時備好較厚實的拖鞋。 ·注意傢具的擺放,確保安全的空間。 ·充分注意煤油取暖等用火器具及危險品的管理和保管。 ·加固水泥預制板牆,使其堅固不易倒塌。 ·將滅火器、消防水桶經常放置在離火源較近的地方。 ·做好建築物檢修、加固工作(尤其是地基柱子、屋頂瓦等)。 (2)緊急備用品的准備 ·飲用水; ·食品、嬰兒奶粉; ·急救醫葯品; ·攜帶型收音機、手電筒、干電池; ·現金、貴重品; ·內衣褲、毛巾、手紙等。 (3)每月召開一次家庭防災會議 ·家裡安全的地方在哪裡? ·避難場所、避難道路的確認; ·學習應急處置救護的知識; ·家庭成員的分工; ·滅火器具放置場所的確認; ·萬一情況下,家人的聯絡方法和匯合場所; ·用火器具等的檢查; ·緊急用攜帶袋子的檢查、放置場所的確認。 (4)建立平時鄰里互助的協作制度 發生大地震後,會在很大區域內造成嚴重災害,在這種情況下,消防車、救護車不可能隨時到達,所以,有必要從平時起通過街道等組織當地居民進行交流,建立起應對有關地震、火災和救助傷員等互助協作體制。 ·平時鄰里之間應建立協作制度; ·積極參加市民防災組織; ·積極參加防災訓練。
以下是如何避震
抓住時機,科學避震
地震發生時應沉著應震,立即採取行動避震。假如你的行為鎮定自若,就會獲得安全,躲過災難,否則,就會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大震的預警現象、預警時間和避震空間的存在是人們震時能夠自救求生的客觀基礎,只要掌握一定的避震知識,事先有了一定準備,震時又能利用預警現象,抓住預警時機,選擇正確的避震方式和避震空間,就有生存的希望。 預警現象:預警現象主要包括地面的顫動、建築物的晃動、強烈而怪異的地聲、明亮而恐怖的地光等。 預警時間:可以逃生的時間。從感覺到地動到房屋倒塌,有大約十幾秒的時間,只要你事先有準備,就可能利用這寶貴的十幾秒鍾逃離險境,轉危為安。 避震空間:廢墟中可以藏身的空間。不要以為房屋倒塌就是死路一條,室內有傢俱、物品等的支撐,廢墟中總會留下一定的生存空間。
地震應急時應注意什麼
(1)震時是跑還是躲? 我國大多數專家認為,震時就近躲避,震後迅速撤離到安全地方是應急避震較好的辦法。這是因為震時預警現象很短,由於劇烈地動,人們行動往往無法自主;但若住在平房,發現預警現象較早,則應力爭跑出室外到開闊、安全的地方避震。所謂就近避震,是根據不同情況採取不同對策。 (2)身體應採取什麼姿勢? 「伏而待定」,即蹲下、坐下或趴下,盡量蜷曲身體,使身體重心降低,同時,雙手要牢牢抓住身邊的牢固物體,以防摔倒或因身體失控移位,暴露在物體外而受傷。 (3)怎樣保護身體重要部位? 保護頭頸部:低頭,用手護住頭部或後頸,有可能時,用身邊的物品如書包、被褥、沙發墊等頂在頭上。 保護眼睛:低頭、閉眼,以防異物侵入。 保護口、鼻:有可能時,用濕毛巾捂住口、鼻,以防灰塵、毒氣吸入。 4.大震後,餘震還會不會造成建築物的破壞?許多建築物受到主震沖擊以後,雖然還未破壞,但已變得不太牢固,這時如果再來一些較強餘震,盡管其震級小於主震,但所造成的破壞可能比主震還大。
不同環境下緊急避震的要點
(1)在家中怎樣避震 ·特別提醒: ——千萬不能滯留在床上; ——千萬不能站在房間中央; 這都是身體最暴露、最不安全的地方! ·住樓的朋友,較安全的躲避地方有: ——牢固的桌下或床下; ——低矮、牢固的傢俱邊; ——開間小、有支撐的房間,如衛生間; ——內承重牆牆角; ——震前准備的避震空間。 ·震時不應採取的行為: ——千萬不能跳樓; ——不要到陽台上去; ——不要到樓梯去; ——不要去乘電梯;如果震時在電梯里應盡快離開;若門打不開要抱頭蹲下,抓牢牆上的扶手。 ——不要到處亂跑,特別不要到樓道人員擁擠的地方去。 ·住平房的朋友: 如果室外場地開闊,發現預警現象早,可盡快跑出室外避震。 ·室內避震較安全的地點: ——炕沿下; ——震前准備的避震空間。 ·震時不應採取的行為: ——不要躲在屋頂大梁下; ——不要躲在窗戶邊; ——不要靠近不結實的牆體; ——不要破窗而逃,以免被玻璃扎傷或摔傷。 (2)在學校怎樣避震 ·特別提醒: ——一切行動聽老師的指揮; ——同學之間要互相照顧,特別對年小體弱、有殘疾的同學要多關照。 ·正在上課時: ——要在老師指揮下,迅速抱頭、閉眼、躲在各自的課桌下; ——震時千萬不要慌亂擁擠外逃,待地震過去後再由老師帶領,有組織地疏散; ——如果教室是樓房,不要跳樓,不要擁向樓梯等等。 ·在操場或室外時: ——若在開闊地方,可原地不動,蹲下,雙手保護頭部; ——注意避開高大建築物或危險物; ——不要亂跑、亂擠,待地震過後再按老師指揮行動。 (3)在公共場所怎樣避震 ·特別提醒: ——聽從現場工作人員的指揮; ——千萬不要慌亂擁擠、擁向出口,要避開人流; ——如不得已被擠入人流,要防止摔倒;把雙手交叉在胸前保護自己,用肩和背承受外部壓力;隨人流而動,避免被擠到牆壁處或柵欄處; ——解開衣領,保持呼吸暢通。 ·在影劇院、體育館等處: ——就地蹲在排椅下,用手或其他東西保護頭部; ——避開吊燈、電扇等懸掛物; ——待地震過去後,聽從服務人員指揮,有組織地撤離。 ·在商場、書店、展覽館、地鐵等處: ——選擇結實的櫃台、商品(如低矮傢俱等)或柱子邊,以及內牆角等處就地蹲下,用手或其他東西護頭; ——避開玻璃的門窗、櫥窗和玻璃櫃台; ——避開高大不穩和擺放重物、易碎品的貨架; ——避開吊燈、廣告牌等高聳懸掛物。 ·在行駛的公共電、汽車內; ——抓牢扶手,低頭,以免摔倒或碰傷; ——降低重心,躲在座位附近,以防發生事故時受傷; ——地震過去後再下車。 (4)在戶外怎樣避震 ·特別提醒: ——迅速離開各種高大危險物; ——就近選擇開闊地避震; ——不要隨便返回室內。 ·注意避開高大建築物和構築物: ——樓房,特別是有玻璃幕牆的建築; ——過街橋、立交橋上下; ——高煙囪、水塔等。 ·注意避開危險物、高聳或懸掛物: ——變壓器、電線桿、路燈等; ——廣告牌、吊車等。 ·注重避開其他危險場所: ——危舊房屋、危牆; ——女兒牆、高門臉、雨篷下; ——磚瓦、木料等物的堆放處。 (5)在野外怎樣避震 ·特別提醒: 假如,地震時你正在郊外旅遊;或者,你家住農村,正在野外遊玩、拾柴或放牛,這時你該怎麼辦呢? ——迅速離開山邊、水邊等危險場地; ——選擇開闊、穩定地方就地避震; ——蹲下或趴下,以防摔倒; ——避風,背朝風向,以免吸進有毒氣體(如果附近有化工廠等)。 ·避開以下水邊的危險環境: ——河邊、湖邊、海邊,以防河岸坍塌而落水,上游水庫坍塌而漲水,或出現海嘯; ——水壩、堤壩上,以防垮壩或洪水; ——橋面或橋下,以防橋梁坍塌或遭遇洪水。 ·避開以下山邊的危險環境: ——山腳下、陡崖邊,以防山崩、滾石、泥石流; ——陡峭的山坡、山崖上,以防地裂,滑坡等。 ·避開其他危險場所: ——變壓器、高壓線下,以防觸電; ——生產危險品的工廠或危險倉庫,以防發生意外事故時受到傷害。 (6)震時遇到特殊危險怎麼辦? ·在室內: ——遇到火災。千萬別亂跑,更不要到擁擠的地方去,趴在地上,用濕毛巾捂住口、鼻;地震停止後向安全地方轉移;注意要匍匐前進,逆風而進; ——燃氣泄漏。用濕毛巾捂住口、鼻;千萬不要使用明火;震後設法轉移。 ·在室外: ——如果江河湖海漲水,要向高處跑; ——遇到山崩、滑坡,要向垂直於滾石前進的方向跑,切不可順著滾石向山下跑;也可躲在結實的障礙物下,或蹲在地溝、坎下,要特別保護好頭部; ——遇到化工廠等著火,並有毒氣泄漏,不要朝順風方向跑,要盡快繞到工廠的上風方向去;盡量用濕毛巾捂住口、鼻。 6.地震時生產崗位的應急處置對策為避免地震產生次生災害和保證要害系統工作的連續性,地震突然發生時,一切在崗人員要有不怕犧牲的精神,沉著冷靜,根據實際情況,採取果斷措施: (1)緊急拉下電閘,切斷電源; (2)一切高溫高壓裝置立即停止加溫加壓,採取降壓排氣措施; (3)撲滅爐火,關閉燃料爐門; (4)將易起化學反應的物質互相隔離; (5)迅速關閉存放毒氣、細菌的容器或閥門,防止泄露; (6)操作機器者要做好安全停車事宜; (7)正在行駛中的火車、汽車等應迅速緊急剎車; (8)對於一些不能中斷的生產和科研部門,在崗人員應堅守崗位,隨時處理可能出現的各種問題。
地震是可以預防的
目前,我國對於地震的預防大體上分為預測和預防兩個方面。預測是通過觀測儀器所記錄到的數據進行分析預報,從而達到減輕震災的目的。另一條途徑就是預防,因為人和財產的傷亡損失主要是在建築物內造成的,所以,加強房屋抗震的工作十分重要。 加強房屋的抗震工作,在基本建設的投資上可能增加一些,但從長遠的觀點看還是有利的,特別是某些大城市、大工礦、交通干線、電力樞紐、國際工程等政治、經濟中心,在確定地震危險區之後,更應該嚴格按照防震抗震設計的要求進行建設,做到有備無患。
與地震相關的數字
世界地震之最
·最大的地震是智利的8.9級地震,發生在1960年5月22日。 ·最深的地震1934年6月29日,發生於印尼蘇拉威西島以東,震級6.9級,震源深度720公里。 ·地震基本烈度最高的國家是日本,全國的地震烈度都在九度以上。 ·地震最少的大國是巴西。 ·各國學者公認的對人類有實際意義的預報是1975年中國對海城7.2級地震的預報。 ·造成經濟損失最大的地震是1995年1月17日發生在日本阪神的7.2級地震,損失1000億美元。 ·世界上最早觀測記錄地震的儀器——候風地動儀,是我國東漢時期著名科學家張衡發明的,記錄了公元132年發生在隴西的一次地震。
我國地震之最
·烈度最高的地震是1920年12月16日發生在寧夏海原的8.5級地震,震中烈度12度。 ·我國最大的地震為1920年發生在寧夏海原和1950年發生在西藏察隅的兩次特大地震,震級均為8.5級。 ·死亡最多的地震是1556年1月23日發生在陝西華縣的8級地震。死亡人數「其奏報有名者83萬有餘,不知名者復不數計」。 ·破壞和損失最大的地震是1976年7月28日發生在唐山的7.8級地震,直接經濟損失96億元人民幣。 ·我國發生地震最多的省份是台灣省。 ·我國是板塊內部發生地震最多的國家。死亡人數佔全世界因地震而死亡人數的60%。 ·我國自建的第一個地震台是北京鷲峰地震台,於1930年開始記錄。 ·我國震源最深的地震是1969年4月10日發生在吉林省琿春的地震,深度達555公里。
與地震相關的數字
·我國歷史上發生8級以上地震共計17次。 ·我國共劃分為23個地震帶。 ·世界上有兩個特大的地震帶,即太平洋地震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全世界99%的地震發生在這兩個地震帶上。 ·我國有300多個城市,其中一半位於基本烈度七度和七度以上地區。20個百萬以上人口的大城市,有70%位於烈度七度和七度以上地區。 ·世界上死亡5萬人以上的地震共發生17次,其中有7次發生在我國。一次性死亡20萬人以上的地震共發生4次,全都在中國,一次在寧夏,還有一次在四川。
㈨ 宣傳防災有關知識手抄報二年級超級簡單
給你提供了一個模板圖片,簡單易懂,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幫的上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