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易經為什麼越讀越可怕
易經是構述宇宙萬物之間的變化的古老經典,是辯證法哲學書,易經並不是一本書,而是《連山》、《歸藏》、《周易》三本書合稱易經,前兩本均已失傳,所以我們目前能讀到的只有《周易》,他被人稱之為天書,它包羅萬象,內容博大精深,博大讓人覺得可怕。易經是從整體的角度去認識和把握世界萬物的變化,認為人和自然是有互相感應的有聯系的整體,即是“天人合一”。
易一字其實就是交換的意思,而易經的易其實就是宇宙萬物之間不斷交換不斷變化,它預示著宇宙萬物之間的自然規律,在古代叫天機,天機不可泄露的天機。
古人認為掌握了這些天機便可不用卜筮算命,因為掌握天機之後無論遇見什麼,都能知道如何化解,所謂逢凶化吉。所以在常人眼中,這種人是大師,是深不可測之人。
正因為易經系列書籍所包含萬物自然之理,讓人覺得深不可測太難懂,因為博大精深的另一面,也就意味著很多人讀不懂它,所以就算他蘊含很多自然規律萬物之理,世人讀起來也是覺得神秘詭譎,給人一種歪門邪道之說,也正是因為易經過於深奧晦澀難懂,讓人覺得易經閱讀越可怕。
⑵ 請問易經中哪些語句適合做商務宣傳
易經的第一句話就已經被資生堂用啦
⑶ 如何網路推廣易經
宣傳易經好用,好處有易學易操作,梅花易數網上就有,兩小時可上手操作,簡單易用。可以預測,趨吉避凶。學易不是為了鐵口直斷,姜子牙和文王都算的准,姜子牙安排武吉,從文王的畫地為牢中救出來。原理就是合理使用「差之毫釐,謬之千里。「有道理,方便用。就容易推廣。
⑷ 怎麼做周易預測廣告牌
文化尋根,周易至尊。
廣告語可以是上面的內容,至於圖畫嘛,可以把洛浦公園西半段大門門壁上的那個圖就行。既玄妙,又科學,還省得別人說你搞迷信。
⑸ 易經 到底在講什麼
作為「易」,《易經》,大多數人都對此感覺很神秘,也有非常濃厚的興趣。那「易」到底是講什麼的呢?這是一個如何定位的問題。從中國傳統文化的角度來講,「易」主要分為這么幾個流派:首先是儒家易,「易」是儒家六經之一,從嚴格意義上來說,「周易」是屬於儒家經典。隨著漢朝開始,東漢《參同契》的產生,《易經》又和道教結下了不解之緣,並在道教中得到了極大的發展,特別是內丹的興起。《易經》講究理﹑氣﹑象﹑術,道教則比較注重氣,將《易經》的六十四卦與人體氣機的運行相結合起來;在中醫學上也有很多理論離不開《易經》的指導,有所謂醫易同源,比如說針灸的《子午流注》;佛教也有很多關於「易」的論述,在南北朝時有些佛教的法師就通過對「易」的闡述來宣傳佛學的道理,到了唐朝的時候,華嚴宗的祖師之一李長者居士,他用《易經》的體系來講述《華嚴經》,寫了一部《華嚴經合論》,在佛教之中是別開蹊徑,對當時和後來的宋明理學有一定的影響力。
「易」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理論的重要依據,它和老莊思想都對中國古代宇宙觀和世界觀的形成﹑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漢易注重象術,宋易注重義理,但許多學易的支流總是注重和偏向於其預測的一面,當然作為「易」本身在商代周代的時候就是用來搞占卜的,它和預測學有著不可分割的一面。商人尚鬼,其朝政充滿了政教合一的味道,神權和政權不可分,每逢大事往往都通過占卜來進行決斷。夏有連山,殷有歸藏,周有周易,在周易之前「易」的主要作用就是用於占卜打卦。而到了周朝以後,周文王將鬼謀變成了人謀,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提倡人本思想,淡化了「易」的占卜的功能,把易學的理論納入了修身養性,以至於治國平天下的大道之中,這是易學的主流。在《易經�6�1系辭》中就說到:「易之興也,其於中古乎?作易者,其有憂患乎?」 周文王將伏曦的單八卦兩兩重疊起來,演變為八八六十四卦,並予以發揮,及周公﹑孔子加入象辭,彖辭,卦辭,文言等等,使之成為人謀和修身以及對未來事物的發展和運行規律的把握的重要指導思想。
易分理﹑氣﹑象﹑術,我們首先必須要注重「理」,即易理。如果連易理都不知道,就沒辦法去談氣﹑象﹑術,在易經六十四卦中每一卦都包含著有理﹑氣﹑象﹑術,但易理是根本。所謂「易理」,就是易經對基於易經中的宇宙觀、世界觀對事物發展演變規律所演繹的原理,這是易經的思想精髓。先秦時期易經主要用於占卜預測,到了漢朝對易的理﹑氣﹑相﹑術就有著較多的發揮,而到了宋以後,則開始偏重於易理,而預測只是易經的末流。預測的主要派別有子平術(八字),紫微斗術,奇門遁甲術,還有看相看風水等等,而這些都離不開從易學衍生出來的陰陽五行學說和天乾地支學說。五行:金﹑木﹑水﹑火﹑土;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從嚴格意義上來講這就是中國古代的數術之說,有著相應的推導公式,它的基本理論與中醫的基本理論如出一轍。
預測學在中國有著三千多年的歷史,到了宋以後而大成。現在,把這一套學問歸入了迷信的范疇,既合理又不合理,合理的地方在於一般的人都沉迷於數術和算命,喪失了志趣,使把握自己和改造自己的能力被降低了,缺乏做自己命運主人翁的精神。但是我們要明白,在講周易的理﹑氣﹑象﹑術時,從氣上直接推動了中國古代自然科學的發展,中外學術界對這一點是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在這里我們所推崇的是易理,這是中國所獨具的一套學問。按照學院派的理論,中國的易經裡麵包含著豐富的﹑朴實的辯證法和邏輯思維。在易經里,它有著非常豐富和很高的思想層面,如果僅用邏輯的理論去解釋易經,是不可能完全把握住易經的思想和精髓。
⑹ 周易的傳承與傳播
一、易學總論 2.易者, 變易也, 作推衍解. 天地之大, 萬物之多, 變化莫測, 但可通過易理之推衍, 鉤深致遠, 達到對層出不窮的事物變化,能"唯變所適". 3.易者, 簡易也, 有如模式或公式. 因人的生命是有限的, 天下事理是無窮的, 必須通過易學來執簡御繁.古代行民們在長期的農業生產和生活實踐的斗爭中, 發現氣候對人和農作物的影響最大, 而氣候的變化又與太陽和月亮的運行密切相關, 要掌握日月運行和氣候的變化, 就必須進行仰觀俯察, 因而便產生了古天文學. 所以, 易學是從古天文學, 古氣象學觀測中發現和總結出來的一整套規律. 易學博大精深, 多擺在分析處理問題的方法上, 它的內容, 包括大法, 心法和師法. 大法指所依據的客觀存在的自然規律; 心法指挈其事物的綱領; 而師法則依*口耳相傳. 易的歷史涉及了象, 數, 理, 氣, 占卜各種學說. 近人黎凱旋的<<易數淺說>>中: 伏羲畫卦, 本是文字, 天文, 歷算, 數學, 製作等方面的民生實用之學, 而與卜筮不發生關系. 當然易卦也可用在卜筮上, 但那隻是易學很多功用之一. 二、關於周易 周易就是周代之易, 孔子定為五經之一, 計有24070字. <<周易>>即我們現在見到的易經, 它分本經和大傳兩部分. 本經包括八卦, 重卦, 卦辭, 為易有主體, 故稱為經; 大傳包括上彖, 下彖二, 上象三, 下象四, 上系五, 下系六, 文言七, 說卦八, 序卦九, 雜卦十, 此十者合稱十翼. 十翼為闡明易經而作, 故曰傳. 周易不僅揭示和描述了宇宙萬事萬物運動變化發展的內在規律,而且也是作人之道的寶典。 生生之謂易,成象之謂乾,效法之謂坤。爻象動乎內,吉凶見乎外,功業見乎變,聖人之情見乎辭。這就是人生的境界,也是《易經》的帝王學、領導學。天地如蓋珍,覆載何高極。日月如磨蟻,往來無休息。上下之歲年,其數難難窺測。易經 [明善惡] → 斗數[辨吉凶]→ 玄空九星風水[趨吉避凶] 明顯地是要我們由儒家的中庸思想,走向道家的人定勝天觀念!兩者不可缺一! 自古以來,太乙神數,大六壬,奇門遁甲被認為是《周易》預測中最為高深的三門學問。其中奇門遁甲用以掌握天時,明確地利,發揮人的能動性。還有許多分支:紫微斗數,鐵板神數,八字,六爻梅花占卜, 周易揭示和描述了宇宙萬事萬物運動變化發展的內在規律。這個規律最通俗最本質地說就是生老病死的規律,再簡單一點就是從生到死的規律。萬事萬物都有生有死,沒有永恆的生。亦沒有永恆的死。生生死死是輪回的,循環的,無窮的。人有生有死,沒有不死的人,動物有生有死,沒有不死的動物,植物有生有死,沒有不死的植物,國家,人類,地球亦有生有死,沒有永恆的國家,永恆的人類,永恆的地球。周易用兩種方式揭示和描述了這種規律,一種是以圖的形式即太極圖標示的,參照本書封面的太極圖,白的為陽,黑的為陰,陽死陰生,陰死陽生,陽盛陰衰,陰盛陽衰,物極必反,循環不失。另一種以文字即命理十二宮所描述的,萬物由長生,沐浴,冠帶,臨官,帝旺,衰,病,死,墓,絕,胎,養,再到長生而循環不已,這種生老病死的規律,萬物都是相似的,之所以說是相似,因為還有壽命的長短和過程的曲折不同。根據這種規律就可以大體上對萬事萬物進行預測了,當一個人其身體或事業達到最旺盛的時候,就要開始走向衰敗,最後死亡,這是不可抗拒的規律,所以古人有功成身退的說法。團體、社會亦如此。西方資本主義社會一旦達到鼎盛時期,就要開始走向衰敗。因此不要怕別人強大,越是強大越是接近了衰敗的邊緣,不要看自己弱小,正因為弱小,才有發展潛力,任何強勢只能強勢一時,不能永遠強勢。弱小一定會強大的,這是宇宙的必然規律。萬事萬物這種相似的規律(不僅是生老病死上相似,在其他方面亦是相似的)是周易預測所依據的最重要的原理。 哲學講,事物都是運動的,有聯系的,科學講,兩個物質之間存在引力,引力的大小跟物質的質量和距離有關,沒有不相互聯系不存在引力的物體。牛頓的宇宙萬有引力定律就是證明。萬物都是運動著的有聯系的即存在關聯性。此物的運動必然會影響或關聯著彼物的運動,其運動的規律是相似的,這是周易預測所依據的又一原理,即關聯性原理。著名易學大師張延生曾經根據一個蘋果落地即時預測某大學一個校長在這個時刻下台,那是在特定的地點根據看似偶然性的事件所作的即興預測,說明萬事萬物存在著關聯性。古老的蓍草起卦法和唐代以來的銅錢搖卦法就是人為的通過蓍草和銅錢的運動摹擬我們所要預測事物的運動,其規律即吉凶是相似的並通過卦象顯現出來。奇門外應完全是根據關聯性和相似性原理以此時此地此事的吉凶對應彼時彼地彼事的吉凶進行預測的。如某人要問難結的官司之事,忽見雲散日出,即可斷官司之事很快會了結並對自己有利,邵康節的梅花易數亦是依據這種原理來預測的。如果萬事萬物不存在相似性和關聯性,周易預測是不成立的不可能的。 周易是我國周朝的易經,是周文王囚里據伏羲先天八卦演繹而成後天八卦(即文王八卦)並進一步推演為六十四卦並作卦辭和爻辭的。實際上,自周朝以來,經歷代聖賢先師的不斷努力和完善,周朝的易經已經有了很大發展,現代所稱的周易泛指豐富和發展了的一整套易學理論,包括易理和象數兩派的主要著作。 易經是我國群經之首,是一部用陰陽學說揭示和描述宇宙內在本源規律的書。民間稱無字天書。易經很古老,在文字未產生以前,我們的祖先對物質世界的感受發現,許多事物都存在正反兩個方面,如白天黑夜,男人女人,硬的軟的等,為了描述這正反兩個方面的事物,隨手畫了兩個最簡單的符;「—」「--」來表示之。開始這兩個符號必定是隨手畫的,只是代表的意義而沒有名稱,是後來才稱其為陽(—)和陰(——)的。關於這兩個符號的產生,有的研究周易的書說是男女生殖器的象徵,有的說是表示白天和黑夜的符號,其實它們並不具體那一事物,而是描述兩類性質相反的事物或一類事物的性質相反的兩個方面。毛澤東說,任何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這一分為二就是事物的正反兩個方面,用我們祖先的話說就是事物的陰陽兩面。萬事萬物都有陰陽兩面,都是由陰陽構成的。同時萬事萬物又都可以分為陰陽。陰陽是我們祖先對物質世界的抽象的分類和描述,這樣簡單抽象的描述,隨著對物質世界認識的深入,祖先們肯定感到很不夠。通過進一步觀察,按《易經》上講,我們的祖先是仰觀天文,俯察地理,遠取諸物,近取諸身,發現了萬物類象的規律,即萬物按其類基本相象。有的陽的成分多一點,有的陰的成分多一點,有的外陽內陰,有的外陰內陽,於是把所有的事物(開始主要是物質)拿來分類,結果可分成八大類,萬物都拿來分類了,沒有不能納入這八大類之中的,為了描述這八大類物質,於是用八個符號來代表之,這八個符號就是由陰陽組成的後來稱之為 八卦的(略)這八個符號。這就是八卦的起源。至於有的研究易經的書說,河出圖,洛出書,聖人伏羲氏則之而畫八卦,是不確切的,這造成了人們對八卦起源的神秘性,不利於科學的宣傳周易,這八個符號是我們祖先對物質世界的認識和描述。是當時的文字,是文字的祖宗。後來先人又發現,不但物質世界符合八卦的分類和規律,精神世界亦可以用八卦來描述。筆者在《清正氣功》專著中提出,從大的范圍來分,物質世界屬陽的世界,精神世界屬陰的世界。陰陽兩世界均符合八卦所描述的分類和規律。易聖周文王據此進一步推演,將伏羲描述自然的物質世界的先天八卦推演成同時可以描述自然和社會的包括精神世界在內的後天八卦即文王八卦。我們現在應用的就是文王八卦。 隨著人類的進步和發展,精神世界和物質世界的相互作用增多,所發生的變化過程和結果,僅八個卦(符號)已經不能清晰的分類和描述了,於是周文王根據這兩個世界的運動變化發展規律將文王八卦進一步推演成(八八)六十四卦 ,從此萬事萬物的運動變化發規律展的規律都在其中了,沒有能逃出其外的,現代科學的發展亦證實了六十四卦與宇宙的自然社會規律的相吻合性。如六十四卦與生物遺傳基因結構和組合方式是一致的。 可以這樣說,文王當時做的是很偉大的科學研究,他對自然的社會的萬事萬物的分類歸納總結和運動變化發展規律的揭示和描述,是如此的嚴密和准確,具有如此強大的生力,歷幾千年而不衰,是現代的所謂的諾貝爾科學獎成果所不能比擬的。可憐的是,現在還有人把我們祖先的科學研究成果說成是封建迷信,何等的無知悲智。現代的許多科學無不是以周易理論為源泉,無不是從周易理論中得到啟示而發展起來的,二進制計算機的發明就是顯著的例子。可是有人忘祖了,忘了我們中華民族科學和文化的根。他們人長大了,懷疑起自己的來源了,人都是父母陰陽結合的產物,能說父母的陰陽結合是迷信嗎 周易的起源是科學的,這個起源不搞清楚,往往容易被當成迷信。自古以來,太乙,六壬,奇門被認為是《周易》預測中最為高深的三門學問。其中奇門遁甲用以掌握天時,明確地利,發揮人的能動性
⑺ 易經的傳說故事
李斯與八卦台的故事
發生在秦朝的焚書坑儒一事,讀過歷史的人,幾乎都能說個大概。秦始皇三十四年,博士淳於越反對當時實行的「郡縣制」,他自己持這樣的觀點倒也罷了,但還拿古制來說事,要求朝廷以古制分封子弟。丞相李斯不僅對他的主張給予嚴厲的駁斥,並且主張秦始皇禁止百姓以古非今,以私學誹謗朝政。秦始皇採納李斯的建議,下令焚燒《秦記》以外的列國史記,對不屬於博士館的私藏《詩》、《書》等也限期交出燒毀;有敢談論《詩》、《書》的處死,以古非今的滅族;禁止私學,想學法令的人要以官吏為師。此即「焚書」。第二年,兩個術士(修煉功法煉丹的人)侯生和盧生暗地裡誹謗秦始皇,並亡命而去。秦始皇得知此事,大怒,派御史調查,審理下來,得犯禁者四百六十餘人,全部坑殺。此即「坑儒」。兩件事合稱「焚書坑儒」。
這是中國文化史上滅絕性的一頁,割裂了中國歷史的連續性。
有意味的是,在伏羲八卦台,「焚書坑儒」有著另外一個版本。這個版本與八卦台有關,在這里講這樣的一個故事,倒不是為了增加八卦台的神奇,主要是為了說明八卦在古人心裡的地位和神奇。
說是秦時,秦始皇一心想長生不老,夢想尋找到長生不老葯。一天,秦始皇問李斯長生不老葯的尋處。李斯是上蔡人,小時候一心想做人上人,家中對他管教十分嚴格,整日關在家裡讀書。李斯小時候就計謀多端。他不願再讀書,想周遊天下。一日,李斯分文未帶,要飯來到陳國,天晚沒地方住,就住在人祖爺的廟里。正是在這座廟里,他遇到了一個算卦的卦師,這個卦師說他有將相之命。後來李斯發憤讀書,幾經坎坷,果真當了秦始皇的宰相。如今秦始皇要尋找長生不老葯,他對秦始皇忠心耿耿,如實說了他小時候的奇遇。秦始皇一聽,很感興趣,第二天就出發去了陳國。
讓李斯料想不到的是,秦始皇來到太昊伏羲畫卦台,了解到《易經》、八卦的厲害後,他不是想怎樣利用它們的厲害,而是想到了那些掌握八卦、知道天機的人的厲害。遂心生一念,若是天下人知道了八卦,別說自己不能長生不老,恐怕連個全屍也難保。就這樣,和李斯長談之後,秦始皇做出了一個決定,在秦始皇三十四年,下令將民間收藏的《易經》一律燒毀,不僅如此,連《尚書》、諸子百家的著作也燒毀了。
到了漢代,人們從孔子住宅的夾壁里扒出了《易經》的孤本,才流傳下來,成為歷代帝王之學。
這種野史,也許只能博人一笑而已,但在當地,老百姓相信它就是真的。
梅山巫術之三文化與易經
在中國文化中,用「三」座山來指代「很多的山」,用「三」棵樹來指代「很多的樹」,用「三」根火苗來指代「很多的火苗」,用「三」個人來指代「很多的人」——這就創造出了「山」、「森」、「火」、「眾」等漢字(在甲骨文中,「山」是「三座山峰」的象形;「森」是「三棵樹」的象形;「火」是「三根火苗」的象形;「眾」字下邊是「三個人」)。在古漢語中,還直接以「三」(以及三個「三」即「九」)來表示「多」。
這種狀況反映在中國古代數理思維的集大成之作——《易經》中,就是陰陽兩爻的合數和易卦的「單卦」、「重卦」編碼都受「三」的制約:首先,易卦的「陽爻」和「陰爻」相加之和為「三」;其次,易卦的八個「單卦」均由「三」根爻疊加而成;再次,易卦的六十四個「重卦」亦均由兩個「三」即兩個「單卦」進行不同的疊加排列而成。
古代的梅山人和今天的梅山巫術承傳者們,在進山狩獵前要舉行「安梅山」的原始巫術儀式。所謂「安梅山」,即給「梅山神」設壇並舉行祭祀。安「梅山」要用「三」塊石頭或「三」塊瓦片架在豬、牛踏不到的僻靜地方,或安在「三」岔路口的古樹下,表示梅山神在此;土家人安梅山大都選在屋角右側空坪中的隱蔽潔凈處,用岩石砌「三」面牆,上蓋一塊岩板,前面空著為門;獵人到了山上,如果發現野獸腳跡,要扯「三」根茅草,把草尖挽個疙瘩,放到「三」岔路口,拿塊小石壓上,這叫「封山(封三?)」;還有的獵人進山之後,隨手摺一根樹枝,向這個山掃一下,向那個山掃一下,再繞自己所在的山頭掃個圈(三座山),然後盤腿而坐,口念咒語,名為「下法」。——傳說這樣做了,野獸就會「迷」路,總是在山裡轉來轉去,不會逃走。
用「三」來「迷惑」動物的原始數覺特性,是梅山文化的一個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特徵。這一特徵除了在上峒梅山的山林狩獵活動中體現得十分明顯外,在中、下二峒梅山的水域平原農耕漁牧活動中也有反映。如,具有梅山神力的中峒「活梅山」在放鴨時,要用一根竹尖鴨梢「朝天劃三個弧圈,再向前搖晃三下」,據說這樣做了,鴨群就會朝著他指定的地點而去;而且到那裡後,只「在鴨梢圈定的幾塊十幾塊田裡的附近范圍活動,從不越雷池半步」。下峒梅山巫術活動中「三」的運用要隱晦些。下峒「活梅山」在水田或水塘捉泥鰍時,首先要把捉到的第一條泥鰍的尾巴用口咬斷,然後放回水裡,據說這樣做了,在捉泥鰍時泥鰍就會隨手而來;但等到再捉到那條被咬斷尾巴的泥鰍時,卻不管這時捉到了多少泥鰍,整個捉泥鰍的活動就必須結束。③為什麼會有這種奇怪的舉動呢?我認為這也是運用「三」來迷惑捕捉對象的一種巫術行為。這個過程很像易經陰陽二爻的形成和單卦的排序過程:第一條泥鰍表示陽爻「—」,把它咬斷則裂變為陰爻「——」,這就恰好構成了一個數字「三」,把它放回水裡,就是用「三」去迷惑對象;而再捉到那條泥鰍,表示復得陽爻,即一個單卦(「離卦」)的排序過程結束,所以必須停止捕捉泥鰍的活動。
梅山先民在原始數覺時期形成的這種對「三」的「迷惑」,不僅成為「三峒梅山」巫術的基本構架,更被作為一種神秘力量繼承和定格在了梅山神張五郎身上。——在梅山文化中,張五郎就是一個具有「迷惑」法術特徵的「倒路鬼」!梅山地區都這樣傳說:某人走夜路,如果在非常熟悉的地方迷失方向,轉來轉去又轉到原處,怎麼也走不出去,那他便是碰到了「倒路鬼張五郎」;因此,張五郎又叫做「倒路張五郎」。
在梅山地區,人們往往還要在「三」岔路口立一塊指路碑,上刻「弓開弦斷,箭來碑擋」八個字。一般傳說這是為了擋「將軍箭」,但「將軍箭」與三岔路口毫無關聯,因此我認為這最初也應當是用來防「倒路張五郎」的:在下峒梅山,張五郎又稱「壇主」,據說他常常用箭射人(梅山人罵人常說:「你這壇主射的!」)。人們在三岔路口的指路碑上刻「弓開弦斷,箭來碑擋」八字,便是想以此作為咒語來挫敗張五郎的法力,不讓他的「迷惑」之箭射中,從而在三岔路口不迷失方向、走錯路。
邵康節梅花斷鄰居借斧
一年冬天,下著大雪。傍晚時昏,邵康節正與他的兒子在家裡烤火。突然聽到院子外面有人叩門,先敲一聲,停了一下再敲五聲,並且說是來借東西的。
當時,邵康節正在教兒子研習《易經》,為了使兒子能夠理論聯系實際,使《易經》學以致用,叫兒子暫不開門,先用所學的《梅花易數》推斷一下,這個鄰居將借什麼東西?
他兒子按敲門聲起卦,得到天風(詬)卦,4卦動變巽卦,他兒子分析卦意說:
"這是一個器具,木長金短的,一定是借鋤頭了。"邵康節看了一下卦象,果斷地說:"你錯了,他一定是借斧子的。"並且叫他把斧子拿到院子外門口去,果然,鄰居借的是斧子。
為什麼邵康節斷分如此神奇?他的《易經》八卦思維是這樣的:
根據《天風詬》卦的卦象,上乾為金,下巽為木,變卦又為巽為.必定為金木之物,且金短木長。按象數易理,鋤頭、斧子都類象。但邵康節治易義理細致入微,加入時空分析:傍晚下雪天是砍柴起爐烤火之時,必非下田鋤地之時候,再分析變卦、動支。變卦是巽也是為木,說明這個金短木長的器具是為克木之用的東西。因而果斷判定為鄰居借斧劈柴之用。
伏羲畫八卦
伏羲氏是公元前二十七世紀左右以畜牧為主的原始社會時期的傳說人物,也是中華民族心智的先啟者,是人類從原始狀態步入文明時代的探路人。相傳伏羲氏仰觀天,俯察地,感受最深的是天地的廣大、四季的變化、日月的交替等自然現象,於是用8 個符號分別代表天、地、水、火、風、雷、山、澤,始有八卦,進行占卜吉凶,希望得到神意的顯示,正是這種對世界的初步認識和把握方式,孕育著中國哲學的萌芽,奠定了中國乃至東方文化思想的一個重要特徵。這也是後來《周易》的思想基礎。《周易·系辭下》說:「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相傳,伏羲為了畫八卦,開始時他圍著不周山,四面八方地挖了八個洞,今天這個洞里坐下來瞄,明天那個洞里坐下來瞄,七瞄八瞄,對天上的星星看出點名堂來了。他發現北方有七顆星,就先畫了七個點點;又看見南方有六顆星,就在南方打了六個點點;東方一顆大星,他打了一顆大點點;西方三顆小星,他打了三顆小點點;再看東西南北的四個角沒得定位的星,他就沒法做記號了。這樣畫出來的圖,盡是一些點點,不成形狀還是不中意。 伏羲為了畫出中意的八卦圖來,他跑遍了大山,走遍了大河。有一回,他來到一個叫孟河的地方,河裡忽然冒出個怪物來。伏羲水性好,一下子捉住了這個怪物。這怪物有八尺五寸長,頭尾像馬,身子像龍,又有鱗。伏羲認為是龍馬,把它供了起來。到了晚上,龍馬發亮,身背上四面八方現出了五十五個亮點子,像天圖一樣。伏羲按這個龍馬背上的圖樣畫好了,自己也中意,只是別人看不懂,說是四面八方打的盡是麻麻點點,很不好認。 為了使別人也看得懂,伏羲觀看了九十九天在天上飛的雀鳥,又觀看了九十九天在地上跑的野獸,還觀看了九十九天在水裡游的魚兒。有一次,他從洛水路過,見一堆人圍著一隻大烏龜在看稀奇。伏羲曉得這烏龜總有幾千年的歲數,便收下它供了起來。後來,伏羲畫八卦累倒了,烏龜「巴嗒巴嗒」地掉下眼淚,開口講話:「伏羲呀,把我殺了吧,我把龜殼留下給你,你一定會畫出八卦來的。」 伏羲仔細看烏龜的殼子,它的頭部是天,尾部是地,四面八方正好有八條橫劃花紋。伏羲滿心歡喜,終於照著畫出了八卦的圖案來。後世司馬遷、揚雄、孔安國、馬融、王肅、王充、徐幹、王弼、孔穎達、李鼎祚等,都尊伏羲畫八卦之說,影響至今。
毛主席五台山求簽秘聞
五台山是山西境內歷史上有名的佛教聖地,方圓數百里,由五座山峰環抱而成。五峰高聳,峰頂平坦寬闊,如壘土之台,故稱五台。五峰之外稱台外,五峰之內稱台內,台內又以台懷鎮為中心。五台之間遙相呼應,各有其名:東台稱望海峰,西台稱掛月峰,南台稱錦綉峰,北台稱葉斗峰,中台稱翠岩峰。
坐在中吉普車上,{系統屏蔽}與周恩來談笑風生。車前亮著大燈,風雪在明亮的燈光下飄飄灑灑,呈現出一派北國風光的特有景象。
李銀橋持槍坐在車上隨行,聽著{系統屏蔽}與周恩來的談笑,知道了五台山五台之中最高處是北台,海拔有3000多米,素有「華北屋脊」之稱;還知道了山中氣候寒冷,每年4月間才開始解凍,一進入9月份就開始積雪,台頂更是累年積雪成冰,到了夏天特別涼爽,所以又有人稱其為「清涼山」。
李銀橋見{系統屏蔽}與周恩來談得高興,便插話說:「快別叫『清涼山』了,這么冷的天,又下著這么大的雪,乾脆叫『冰天雪山』算了!」
{系統屏蔽}笑一笑說:「銀橋進步了呢!說話曉得用詞了,不過不應說『冰天雪山』,而應說『冰天雪地』么!」
周恩來也向李銀橋一笑,說:「小李同志,是不是跟小韓阿姨學的呀?」
「才不是呢!」李銀橋心虛地說,「她又不是我的『阿姨』,我是跟主席學的!」
「你么時候跟我學的呀?」{系統屏蔽}笑問道。
「跟著木匠會拉鋸,跟著鐵匠會打釘。」李銀橋很認真地說,「我跟了周副主席半年多,又跟了主席半年多,天天在你們身邊,我能沒一點進步嗎?就是塊山葯蛋放進蒸籠里,也早該蒸熟了!」
一句話,把{系統屏蔽}和周恩來都說得大笑起來,就連開車的司機周西林也笑了……
笑過之後,{系統屏蔽}又對李銀橋說:「銀橋啊,我今天帶你去看最大的寺廟,要比白雲山廟大多了。這里的和尚也要比白雲山上的和尚學問多,知識廣,很有你學的東西哩!」
周恩來也介紹說:「五台山台內寺廟有39座,台外8座,第一座寺廟是台內的『顯通寺』,規模很大,也最古老。相傳始建於東漢年間,當初叫『大孚靈鷲寺』,唐朝的武則天給改了名字叫『大華嚴寺』,明太祖朱元璋又賜名為『大顯通寺』。聽說寺中有三間銅殿和兩座銅塔,還有一個重萬斤的大銅鍾呢!」
{系統屏蔽}幽默地說:「今日我們不當和尚,也要去撞撞他的鍾哩!」
由於天黑雪大,停車後李銀橋也看不清是到了什麼地方,只知道下車後見到的地方確實很大,跟在{系統屏蔽}和周恩來身後上了一層台階又一層台階,進了一重廟門又一重廟門;在一位老和尚和幾位年紀稍長一些的和尚陪伴下,{系統屏蔽}和周恩來借著大殿里燃起的燭光參觀了無量殿里的無量壽佛,聽老和尚介紹了寺里的明版藏經、華嚴經字塔和各種供器。最後{系統屏蔽}饒有興致地來到三間大銅殿前,觀看了精巧的鑄造和銅柱額面上的花紋、窗格上銅雕的欞花。
由於有五台縣縣長等人的陪同,廟里的老和尚對{系統屏蔽}一行人很恭敬。在銅殿門前,李銀橋見到了周恩來在汽車上說的那座銅鍾樓,在風雪中顯得格外肅穆、雄偉而壯觀。
老和尚啟開樓門,對{系統屏蔽}和周恩來說:「施主請進,這里就是聲及全山的銅鍾了。」
進到樓內,果然見到一口比人還高的大銅鍾懸掛在那裡,周恩來請{系統屏蔽}用懸在銅鍾旁的擊木撞一撞銅鍾,{系統屏蔽}先是看一看老和尚,老和尚隨即合掌施禮說:「施主遠道而來,撞擊銅鍾,必能聲震寰宇,為寺廟增輝。」
{系統屏蔽}這才抬手對周恩來說:「我們倆人一起來么!」
「好的!」周恩來上前,和{系統屏蔽}一起動手推動擊木用力撞響了銅鍾:
「哐——哐——哐——」
這聲音,震得李銀橋在一旁耳聾,驚得寺里的和尚都起了夜。渾厚洪亮的聲音傳出寺外,像是要把漫天的風雪驚散似的,傳響了整個五台山……
1948年3月23日,{系統屏蔽}率領中央機關告別陝北,經晉西北、晉東北挺進河北省山縣西柏坡。4月9日傍晚。因大雪路阻,{系統屏蔽}、周恩來和任弼時一行登上五台山峰巔鴻門岩,當夜就宿於台司鎮塔院寺方丈院。4月的五台山,入夜很冷,{系統屏蔽}一邊用飯,一邊烤火,還捎帶翻閱一本經書。
一會兒,老方丈由一小沙彌陪同來到{系統屏蔽}居住的院子。警衛員及時轉告,{系統屏蔽}和江青急忙走出屋子笑迎方丈。
方丈合十行禮道:「打攪貴人了,貧僧不安得很。」
{系統屏蔽}回答:「哪裡哪裡,是我們打攪貴寺了,請多原諒。」
說話間,方丈和小沙彌走進屋來。{系統屏蔽}讓江青給二位讓座。方丈忽然發現{系統屏蔽}桌上有一本翻開的經卷,吃驚地問:「怎麼,貴人也讀經書?」{系統屏蔽}笑著將佛經送給方丈道:「隨便看看。我是無神論者,不信神佛的。更當不得以『貴人,相稱。」方丈笑答:「貴人信佛佛在,貴人不信佛佛自在。當得,當得,有何當不得呢。」
次日吃過早飯.{系統屏蔽}在眾人簇擁下,從塔院寺東口出來,見對面東門牆上貼一副對聯:「勸君莫打三春鳥,子在巢中盼母歸。」
{系統屏蔽}默念著,頗為賞識,便問:「這對聯是誰寫的?」老方丈忙答:「是老衲所寫。」{系統屏蔽}略一沉吟道:「這副對聯應廣為宣傳。」又道:「我們不是和尚,雖不從佛家慈悲放生的立場出發,但應知道自然界中的三春鳥捕捉害蟲,是保護農作物和樹木的益鳥。」
時值中午,{系統屏蔽}准備下山。
此時,江青游興正濃,拽扯著{系統屏蔽}向大殿走去。周恩來和任弼時對視一下,也只好隨他倆入殿。其他人員等在殿外。殿中一老僧正為香客解簽,香客頷首聆聽。{系統屏蔽}至前,微微躬身道:「打攪長老了……」老僧舉目一瞧,見說話的中年男子身材魁梧,慈祥大度,聰睿沉著,忙言道:「何來打攪,施主求簽還是拆字?」
說話間,江青早已從香案上拿起簽筒,搖了幾搖,隨手抽一簽,看完一笑,然後遞給{系統屏蔽}。
{系統屏蔽}略為掃視,只見竹簽上歪歪斜斜寫著:「上上大吉」四個字,也開顏大笑。又將竹簽遞給周恩來和任弼時,最後傳至老僧。
老僧一見竹簽,眉頭高聳,兩眼凝視著{系統屏蔽},言道:「施主此行平安無事,一生上上大吉。」
{系統屏蔽}略搖了搖頭:「我走過的這五十幾年,道路是曲折艱辛的,曾被敵人辱罵,在黨內受孤立、誤解,甚至遭到打擊,開除黨籍。一生上上大吉,那是騙人的,也是不可能的。莫當真,莫當真,這只不過是逗著玩玩罷了。
遠處傳來口哨聲,戰士們已開始列隊集合了。{系統屏蔽}連忙告別老僧,與周恩來、任弼時向塔院寺返回。半個鍾頭之後,{系統屏蔽}、周恩來、任弼時等分乘吉普車穿入「太行八徑』,之一的龍泉關,向河北省平山縣駛去。
⑻ 易經真的很難懂想要讀懂它,要怎麼辦
如果只能找一本書代表中國文化,你覺得是哪一本?《道德經》?《論語》?《史記》?……
答案是,《易經》。它是中國文化的群經之始,大道之源。《易經》博大精深,神妙玄奧闡釋著天地宇宙、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無論孔孟之道老莊學說還是孫子兵法抑或是黃帝內經無不和易經有著親密的聯系。一言以蔽之沒有《易經》就沒有中華文明!
⑼ 被西方證實是超科學,還納入國考的易經,為什麼會被質疑
循萬物造化之象,窺天道變化之術。觀物而得八卦:乾天、坤地、震雷、巽風、坎水、離火、艮山、兌澤,而後推演萬物。
2018年老子的「無為」思想也登上了考卷中:「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2019年《易經》作為一個冷知識點,再度出現。
由此可見,我們已經開始認同《易經》,若是有學者願意去研究《易經》這本著作,或許也將成為像萊布尼茨一樣名留青史的人。
⑽ 易經能信嗎
《易經》指夏代的《連山》、商代的《歸藏》及周代的《周易》,這三部經卦書統稱為易經。其中《連山》、《歸藏》已失傳,傳世的只有《周易》一本。從本質上來講,《易經》是闡述關於變化之書,長期被用作「卜筮」。「卜筮」就是對未來事態的發展進行預測,而《易經》便是總結這些預測的規律理論的書。 《易經》含蓋萬有,綱紀群倫,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傑出代表;廣大精微,包羅萬象,亦是中華文明的源頭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