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彩調的劇種簡史
彩調形式活潑,通俗易懂,劇目內容十分貼近群眾生活,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被譽為「充滿泥土芬芳的快樂劇種」,已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955年,統一定名為「彩調劇」。
彩調原稱調子。是廣西各族人民喜聞樂見的戲曲劇種之一。它屬燈戲系統,源於桂林地區農村歌舞,說唱衍化而成的「對子調」,分布甚廣。彩調劇約500種,從形式上看有獨角戲、對子調、大調戲、三小戲、出頭戲、對台戲等。彩調劇流行於桂林、柳州、河池、百色等地區。因方言差異,各地名稱不一:桂林一帶稱「彩燈」、「彩調」、「唱燈」;平樂、荔浦、柳州、河池一帶叫「採茶戲」 、「調子戲」;百色和南寧等地區則稱為 「大採茶」、「嗬嗨戲」、「咿嗬嗨」……但以稱「調子戲」、「採茶戲」最為普遍。1955年,參加北京群眾音樂舞蹈觀摩演出時才統一定名為「彩調劇」。常見的有《王三打鳥》、《劉三姐》等。
廣西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區,民族民間音樂舞蹈豐富多彩。彩調最早是從民間歌舞和說唱演變而成的「對子調」。它由一對男女對舞歡歌,男舞花扇,女揮方巾,表現彼此相愛的喜悅心情,演唱內容多為贊美大自然或歌頌愛情,所用曲調都是民歌、山歌和小調。
清道光、光緒年間,調子由北向南流傳,形成了以桂林、柳州、宜山三地為中心的主要流布區,並繼續向南方傳播。它受湖南花鼓戲、江西採茶戲和桂劇的影響,調子戲漸次由小丑、小旦的「二小戲」發展成為有人物故事的小生、小丑、小旦的「三小戲」(即所謂「三十六齣江湖調」)。在桂北農村出現了「七緊、八松、九快活」即7人、8人或9人組成的「過山班」,要求藝人一專多能,便於在各地村寨之間遊走巡演。通過他們在游村走寨和節日廟會的長期演出,積累了《雙看相》,《雙打店》、《瞎子算命》、《王三打鳥》、《三看親》等36出「三小戲」,當地稱「江湖調」。這一時期的調子音樂初步形成獨具特色的腔、板、調三大類,已有「九腔十八調」之說,同時在化妝、表演、行當等方面也有所改革。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最負盛名的草頭為圩調班打破「女子不唱調」的舊習,出現了第一批彩調劇女性旦角。
辛亥革命前後,彩調從農村地坪進入城鎮戲台,「過山班」發展成二、三十人的同樂堂、萃樂堂、群樂園等半職業性的調子班。此時,原有的36出「江湖調」已難滿足觀眾的要求,藝人們就根據小說和民間故事編演《二女爭夫》、《一抓抓磨豆腐》、《打爛瓢》、《惡媳變牛》等「大調子」戲。同時,藝人為謀生計,也創編了不少「對台戲」,如甲班演《娘送女》,乙班就編演《女送娘》,乙班演《三看親》,甲班就編演《四女相親》等。這樣對台競演的結果,既豐富了彩調的劇目,也促進了彩調音樂和表演藝術的發展。辛亥革命前後,名藝人輩出,如桂林有「四大狀元」:冷貴甫、朱五八、羅少廷、秦老四;宜山有「四大名旦」:吳老年、潘老扭、梁如山、「剃頭佬」;寧明有「鬼臉王」周朝綱;融安、三江有「調子王」李大樹、陳松山等。
1927年以後,藝人倍受摧殘,彩調瀕於衰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彩調獲得新生,桂林桂華調子團、柳州農民調子團等專業劇團相繼成立,業余調子劇團也遍及城鄉。
1955年春,廣西文藝幹部學校開辦彩調訓練班,培養出一批出色的青年演員,如傅錦華、唐繼、王玉珍、羅亮、楊愛民等。
1956年組成廣西彩調劇團。
1959年,柳州市彩調劇團編演彩調劇《劉三姐》,受到區內外觀眾的熱烈歡迎,對彩調藝術的提高做出了貢獻。
1965年,廣西彩調劇團編演了現代戲《三朵小紅花》,並由北京電影製片廠攝製成彩色影片。
Ⅱ 彩調劇是非遺項目嗎
是的。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廣西壯族自治區戲劇院獲得「彩調」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為保護臨桂彩調這個傳統項目,臨桂區委、區政府成立了「臨桂彩調保護領導小組」,制定相關保護、傳承、發展計劃和措施,建立以學習、表演彩調為主的「20個優秀村屯文藝培訓基地」,以表演、傳承彩調為主的「10個優秀彩調生態保護村」,對彩調藝人、彩調隊給予一定資金扶持、技術指導,使臨桂彩調得到更好的保護、傳承。
彩調劇目多以勞動、愛情、家庭生活等為主題,有大量的口傳和手抄本在民間流傳。表演時採用桂柳方言,以小生、小旦、小丑(三小)等載歌載舞的表現形式為主,其中丑角和旦角的步法、轉身、亮相、扇花、手花極富特色,其中尤以步法最為突出。
由於深深紮根於鄉村民眾之間,又和當地民間俚曲小調緊密結合,彩調形成了內容諧趣、形式活潑的表演風格,號稱彩調「三件寶」的扇子、手帕、綵帶在表演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Ⅲ 桂林彩調
廣西壯族自治區地方戲曲劇種之一,是廣西各族人民喜聞樂見的地方戲曲。它起源桂北,分布甚廣。彩調劇流行於桂林、柳州、河池、百色等地區。因方言差異,各地名稱不一:桂林一帶稱「彩燈」、「彩調」、「唱燈」;平樂、荔浦、柳州、河池一帶叫「採茶戲」 、「調子戲」;百色和南寧等地區則稱為 「大採茶」、「嗬嗨戲」、「咿嗬嗨」;但以稱「調子戲」、「採茶戲」最為普遍。1955年,才統一定名為「彩調劇」。
歷史沿革
早年,廣西各地流行採茶歌、彩燈一類歌舞,但並未形成為戲劇。清代中期湖南移民大量遷徒貴州北部各縣,將調子(湖南南部花鼓戲的別稱)傳入廣西。在流傳期間又吸收了廣西桂北民歌、小調而逐漸豐富。於清末民初形成了源於花鼓戲又有別於花鼓戲的彩調劇。
清道光年間,調子藝人就在桂北各縣及桂南的新寧州(今扶綏縣)開館授藝,以傳授和演出調子為生,逐漸成為職業藝人。清光緒年間,調子由北向南流傳,形成了以桂林、柳州、宜山三地為中心的主要流布區,並繼續向南方傳播。清道光、光緒年間,受湖南花鼓戲的影響, 調子戲 漸次由小丑、小旦的「二小戲」發展成為有人物故事的小生、小丑、小旦的「三小戲」(即所謂「三十六齣江湖調」)。桂北農村出現了「七緊、八松、九快活」即7人、8人或9人組成的「過山班」,要求藝人一專多能,便於在各地村寨之間遊走巡演。通過他們在游村走寨和節日廟會的長期演出,積累了《雙看相》,《雙打店》、《瞎子算命》、《王三打鳥》、《三看親》、《討學錢》、《下南京》等36出「三小戲」,當地稱「江湖調」。這一時期的調子音樂初步形成獨具特色的腔、板、調三大類,已有「九腔十八調」之說,同時在化妝、表演、行當等方面也有所改革。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最負盛名的草頭為圩調班打破「女子不唱調」的舊習,出現了第一批彩調劇女性旦角。辛亥革命前後,名藝人輩出,如 「四大狀元」:冷貴甫、朱五八、羅少廷、秦老四; 「四大名旦」: 吳老年、潘發甫、梁如山、劉芳四; 「鬼臉王」周朝綱; 「調子王」李大樹、陳松山等。彩調藝術在這一時期已臻成熟。
辛亥革命後, 彩調從農村地坪進入城鎮戲台,「過山班」發展成二、三十人的同樂堂、萃樂堂、群樂園等半職業性的調子班。此時,原有的36出「江湖調」已難滿足觀眾的要求,藝人們就根據小說和民間故事編演《二女爭夫》、《一抓抓磨豆腐》、《打爛瓢》、《惡媳變牛》等「大調子」戲。同時,藝人為謀生計,也創編了不少「對台戲」,如甲班演《娘送女》,乙班就編演《女送娘》,乙班演《三看親》,甲班就編演《四女相親》等。這樣對台競演的結果,既豐富了彩調的劇目,也促進了彩調音樂和表演藝術的發展。彩調劇目多是反映農村生活、家庭倫理和神話故事的小戲,傳統劇目約500餘出,記錄成劇本的有344出。
1927年以後,藝人倍受摧殘,彩調瀕於衰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彩調獲得新生,桂林桂華調子團、柳州農民調子團等專業劇團相繼成立,業余調子劇團也遍及城鄉。1955年春,廣西文藝幹部學校開辦彩調訓練班,培養出一批出色的青年演員,如傅錦華、唐繼、王玉珍、羅亮、楊愛民等,1956年組成廣西彩調劇團。1959年,柳州市彩調劇團編演彩調劇 《劉三姐》,受到區內外觀眾的熱烈歡迎,對彩調藝術的提高做出了貢獻。1965年,廣西彩調劇團編演了現代戲《三朵小紅花》,並由北京電影製片廠攝製成彩色影片。
藝術特點
歌舞並重,尤其在「三小戲」中更為突出。音樂唱腔分腔類、板類、調類三種。同一曲調,可以根據行當、人物的不同,在板和腔上加以變化,有「調多共用,板腔細分」之說, 如:腔類按行當定名的有老旦腔、搖旦腔、小生腔、旦腳腔、丑腳腔、老生腔、娃仔腔;按人物身份、職業而分的有相公腔、化子腔、媒娘腔、強盜腔、和尚腔、神仙腔等;按勞動和日常生活分的有挑擔腔、劃船腔、挖地腔、梳妝腔、飲酒腔等。板類有訴板、哭板、罵板、憂板等。調類有比古調、走馬調等。此外,還吸收民間說唱音樂的一些曲調,如鮮花調、漁鼓調、零零落等。音樂伴奏分左、右場,左場為弦管樂,以調胡為主要樂器、還有揚琴、琵琶、三弦以及嗩吶、笛子等;右場為打擊樂器,有鑼、鼓、鈸等,鑼鼓點常用的有「一條龍」、「三點頭」也叫「長鑼」、「一鈸」、「三鈸」「四鈸」等。
彩調表演中眼、手、身法、步法的基本特徵大部分體現在小旦和小丑(包括小生)這兩個行當身上,丑旦次之。丑角和旦角的步法、轉身、亮相、扇花、手花很富有本劇種特色,基中尤以步法最為突出。僅丑角步法就分矮樁、中樁、高樁和高低樁四大類,如「蹩腳步」、「扭絲步」、「蹬踢步」、「試探步」、「橫挪步」「矮子步」等。旦角的「踵步」、「碎步」、「雲步」等。扇子、手帕、綵帶是彩調表演的三件寶。其中扇子是最主要的一件,扇花的舞姿也有數十種之多,如:三打五動、圓球扇、高低扇、蝴蝶扇、遮羞扇、擺扇、搖扇、拋扇、滾扇、波浪扇、合壁扇、反接扇等。表演中可將扇子當作掃帚、雨傘、劃漿、撐篙、刀槍,真可謂萬能道具。
各行當的亮相也稱「亮台」,作多達十餘種。有台角亮相、開扇亮相、抬扇亮相、壓扇亮相、側面亮相、遮羞亮相等。小生和旦角常用的有金雞獨立、伏虎卧龍、醉仙卧枕、回頭望月、秋波回顧等。
角色行當
彩調劇主要有生、旦、丑三大行當。
生行
細分為小生、老生、娃娃生三類。
小生多飾機智勇敢,活潑可愛的有志青年,表演唱、做、念、舞並重,以演載歌載舞的小戲居多,其中不少角色原為醜行應工,1949年後,因醜行面部化妝涉嫌醜化勞動人民而改由小生行應工。如《王三打鳥》的王三等角色即是。
老生多飾年事已高的正面人物,鶴發白須(貼須),重唱功。如《五子圖》的許鳳山,《五娘剪發》的張廣才,《土地幫工》的土地神等。
娃娃生飾未成年的小孩,如《王麻接姐》的王麻,《狗保鬧學》的狗保及學童等。演出時,常以學員扮演或由花旦、小生代腳。
旦行
分花旦、正旦、老旦、搖旦四類。。花旦常演載歌載舞的戲,表演敏捷優美,活潑熱烈、俏麗可愛,唱、做、舞並重。如《王三打鳥》的毛姑妹,《龍女與漢鵬》的龍女,《劉三姐》的劉三姐等。
正旦言行穩重,舉止端莊,以唱、做見長。如《換子記》的龐氏,《下南京》的三妹,現代戲《三朵小紅花》的媽媽等。有時也飾性格開朗,辦事潑辣的人物,其表演近於搖旦,如《雙打店》的孫二娘,《塑菩薩》的張二嫂等。
老旦所飾人物有白發持杖的婆婆和一般老婦人,性格多樣,身份不一,均以唱、做為主。如《娘送女》的媽媽,《換子記》的家婆,《媳厲婆》的婆婆等。
搖旦又名丑旦,多飾潑辣的店二嫂、媒婆和巫婆等人物,表演重念白和做功。如《劉三姐》的媒婆,《涼亭斗火》的二嫂子,《惡媳變牛》的媳婦等。
彩調劇中,旦行的劇目很豐富,有「無旦不成戲」之說。
醜行
分正丑、爛丑、褶子丑三類。
正丑所飾人物多為農民和各種職業的勞動者,有老有少,性格各異,均為喜劇中正派人物,表演詼諧滑稽,動作明快大方,唱、做、念、舞並重。如《油漆匠嫁女》中的胡漆匠,《阿三戲公爺》中的阿三,《一抓抓磨豆腐》中的一抓抓等。
爛丑多飾演不務正業之輩,以扭矮樁為主要步法,面部肌肉靈活,喜怒無常,言行滑稽,以念、做見長。如《王二報喜》的王二,《汪三吹煙》的汪王,《雙打店》的胡瓢二等。
褶子丑又句長衫丑,所飾人物多是較有身份者,表演以高、中、矮樁為基本步法,念、做見長,扇花技巧較多。如《隔河看親》的劉老爺,《洗綉鞋》的馬金龍,《半夜拜菩薩》的縣官等。彩調劇醜行的表演富於特色,劇目較多。
文獻介紹
1.彩調藝術研究/蔡定國著.--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88.12.--271頁.--(廣西各族民間文藝研究叢書)
2.彩調音樂/沈桂芳編寫.--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82.--215頁
3.桂劇 壯劇 彩調劇移植革命樣板戲唱段選輯/廣西人民出版社編輯.--南寧:編者,1975.--83頁
4.廣西戲劇選/廣西壯族自治區文化局編.--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79.--314頁
5.中國戲曲志.廣西卷/中國戲曲志編輯委員會,《中國戲曲志·廣西卷》編輯委員會編.--北京:中國ISBN中心,1995.--19,723頁
6.桂林玻璃橋那裡有彩調..但是要5塊錢門票.
Ⅳ 彩調的現狀與困境
據戲劇界有關人士介紹,曾風靡全國的廣西彩調藝術風光難再。數百家的彩調藝術團體在市場經濟的沖擊下紛紛解散,專業劇團僅有廣西彩調劇團、柳州市彩調劇團、桂林市彩調劇團等少數幾家,這些劇團雖然還在掙扎著「傳宗接代」,但都已面臨著經費拮據、人才流失、劇本質量急速下滑的尷尬局面。
原宜州市志辦主任莫瑞揚憂心忡忡地說:「現在組織彩調藝術演出,已是為拯救這種文化遺產勉力而為。每一場演出的收入,都不夠維持演員們的生計,更別說培養舞台新秀和對劇本進行深加工。照這樣下去,用不了幾年,彩調藝術將枯萎,甚至消失。」彩調之路如何走。沒有市場而難以為繼,這是戲劇院團來存在的普遍現象。廣西戲劇家協會主席、廣西藝術創作中心主任常劍鈞認為,廣西彩調藝術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基因庫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應得到「生態保護」,在保護的基礎上開發。宜州彩調劇匯演期間推出的劇目,經過了精雕細刻,是精品,是品牌,所以吸引了那麼多的觀眾、贏得了那麼多的掌聲,這說明彩調劇要生存和發展,關鍵是要有好劇目,多出精品,要以「群眾滿意不滿意,群眾喜歡不喜歡」為根本標准。必須要以實施精品戰略為重點,創作出具有民族特色、時代精神和強烈藝術震撼力的藝術精品。
中國文聯戲劇作家協會的一些專家則認為:廣西彩調藝術不存在心理和技術經驗方面的困難和問題,通過走民族藝術創作與藝術創新相結合的發展道路,多借鑒中國乃至西方音樂劇和歌劇的手段,加強策劃,走市場化道路,廣西彩調藝術完全可以走出廣西,走向全世界。
專家們認為,廣西彩調藝術具有民族喜劇性、舞台性,表現手法貼近生活,聲調民歌性強,具有獨特的藝術價值和商業價值,很有「賣點」,完全可以走政府引導、社會贊助、市場化運作的道路,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彩調藝術文化活動,把廣西彩調藝術的品牌打出去。
專家們還建議,可以對現有藝術團體進行合理的結構調整,整合資源,在給予資金扶持的同時,強化藝術院團的自養能力,逐步把它們推向市場。
Ⅳ 為什麼喜歡戲曲彩調,你覺得戲曲是一個很時尚的藝術嗎
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戲曲也佔有很大的一部分,每種文化都應該傳承下去,我覺得戲曲雖然不很時尚,但是也有它自己的特點。
Ⅵ 彩調的新劇目
彩調桂林市彩調團演出的彩調《三看親》自1998年底第一次被錄製成VCD碟發行以來,在三年的時間內,該團演出的彩調劇陸續被製成VCD碟,到如今已有165張彩調VCD碟公開發行,使得該團成為各劇團出版VCD碟最多者。
彩調劇是桂北一帶普遍流行的地方小戲,大都反映勞動人民的生活、愛情和勞動現實,具有很強的生命力,是桂北、湘南民間老百姓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桂林市彩調團成立於五十年代,編演了大量優秀的彩調戲,其中《王三打鳥》、《娘送女》、《地保貪財》、《王婆婆罵雞》等傳統彩調劇目深受群眾歡迎,唱紅了半個世紀,堪稱民族藝術的瑰寶。隨著家庭影院的普及,各音像出版社紛紛看好彩調VCD在桂林官話地區的消費市場,搜集、整理、創作、演出過最多彩調劇的桂林市彩調團成為他們錄制VCD碟的首選。在短短的三年時間里,廣西文化音像出版社、廣西金海灣音像出版社、湖南金蜂音像出版社先後錄制、出版、發行了桂林市彩調團演出的165張彩調VCD碟,並在2001年形成了一個出版高峰,全年出版88張。
廣西全區僅存廣西彩調團、桂林市彩調團、柳州市彩調團等幾支彩調專業隊伍。就出彩調VCD碟而言,區彩調團10多張,柳州市彩調團不到10張,遠遠不及桂林市彩調團。就全國地方戲出碟情況而言,頗受歡迎的黃梅戲出碟也不到40張,比起桂林市彩調團來說也只能望洋興嘆。
市彩調團團長甘榕生在談到該團大量出版彩調VCD碟的意義時說,此舉挖掘、整理、保存了一大批失傳的彩調劇目,宣傳、開拓了彩調劇的演出市場,推出了一批彩調演員,豐富了農民的業余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