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宣傳策劃 > 蕭邦宣傳語

蕭邦宣傳語

發布時間:2022-05-23 03:23:12

⑴ 蕭邦的廣告語是什麼

chopaid中文名稱蕭邦,是一個來自瑞士的手錶珠寶品牌,成立於1860年,創始人是路易斯尤利斯蕭邦。
?
_hopaid手錶有多款系列,不同的系列有不同的特點,也適應不同的場合使用。因此,我們就需要根據不同的場合來選擇不同的手錶,比如說在運動的時候,就應該選擇防水、防震性能更好的運動手錶。

⑵ 一部關於肖邦的電影

波蘭電影《肖邦-愛的渴望》
片長:Poland:134 min
國家/地區:波蘭
對白語言:英語 / 法語 / 波蘭語
混音:Dolby Digital
級別:Poland:15 / USA:R
上映日期:波蘭:2002-03-01 / 中國:2002-06-00 / 更多...
宣傳語: 更多...
MPAA評級: Rated R for sexuality.
官方網站:http://www.chopindesireforlove.com/
字幕:無(哪個好心的製作團隊或者個人能翻譯一下中文的最好了。不過波蘭語、法語不會有那麼多人翻譯阿。汗!)

[劇情簡介]

1837年的巴黎。經歷了多年的愛情風波之後,喬治·桑瘋狂地愛上了肖邦,當時他已成了巴黎沙龍的寵兒,正迅速登上榮譽的顛峰。喬治·桑決定把自己的生活和他結合在一起。他們強烈的感情從一開始就打上了不成功的印記。當喬治·桑先前沒有得到關愛的孩子們逐漸長大,開始要求母親給予更多的愛時,事情就變得更為痛苦和難堪。這導致了這對情人的分手。兩年後肖邦謝世。這一滲透了肖邦音樂的家庭悲劇表明,對愛的渴望,對榮譽的嫉妒是一種多麼可怕的破壞力。

下載地址 http://www.dy211.com/down/1895.htm

⑶ (十一月的蕭邦)這個名字是什麼意思

肖邦阿

十一月阿

肖邦在十一月最出名~~

肖邦生在十一月~~

⑷ 什麼牌子的手錶最貴

1、百達翡麗

百達翡麗是一家始於1839年的瑞士著名鍾表品牌,世界十大名表之首。是瑞士僅存的真正的獨立製表商之一,由頭至尾都是自己生產,百達翡麗(Patek Philippe)的創始人安東尼·百達(Antoine Norbert de Patek)原為1831年波蘭反抗俄國統治的革命者。

2、路易莫奈特

或許並不是廣為人知,但與常理不同,Louis Moinet並非一個新晉的獨立製表人。實際上,他是寶璣大師的拍檔,如今已是一個風格鮮明產量極少的奢華品牌。

該表採用18 K白金打造表殼,鑲嵌56顆vvs頂級方鑽,總重4.46克拉,表面融入火星隕石,這塊被稱為jiddatal haraiss479的火星隕石,2008年在oman sultanate被發現,並被俄羅斯科學院鑒定為火星隕石。這意味著Louis Moinet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一個火星隕石用於手錶製作的品牌。

3、寶璣秒錶

這枚古董懷表製做於1814年、編號No.2667,難以置信地以逾400萬瑞士法郎的價格成交, 也是迄今為止寶璣古董鍾表在拍賣市場的最高成交價格。這枚帶有雙機芯的超薄懷表以精密計時器的規范製造,採用了諧振技術。

4、宇舶Big Bang

這項傑作是由17個創作者花費了14個月的時間將超過140克拉的鑽石鑲上手錶,鑲嵌不少於1282顆鑽石。這些珍貴的寶石都是來自不同的地方,並且經過了精挑細選,歷經嚴格的選拔程序,以確保這些寶石相互匹配,同時也要與手錶的整體設計相一致。

5、蕭邦201-克拉

這款形狀怪異的手錶由201克拉鑽石組合而生,其中包括15克拉粉鑽、12克拉藍鑽、11克拉白鑽、163克拉小黃鑽和白鑽。874顆鑽石圍繞在表盤周圍,雖然形狀奇怪,但卻是一個精彩絕侖的大師級作品。

⑸ 肖邦的音樂與性格

再來說肖邦(F.Chopin,1810--1849)。

很長時間,國內外出版的肖邦的傳記頗多,大多關注的是他和喬治·桑的浪漫之情。而我國對他的宣傳,大多在於他去國之前帶走一隻裝滿祖國泥土的銀杯,去世時囑托一定將自己的心臟運回祖國。肖邦被人們各取所需,肢解,分離......像一副撲克牌,被任意洗過牌後,你可以取出一張紅桃三說這就是肖邦,你也可以取出一張梅花A說這才是肖邦。

確實,肖邦既有著甜美的升c小調圓舞曲(作品64-2)、寧靜的降B小調夜曲(作品9-1),又有著慷慨激昂的A大調"軍隊"波蘭舞曲(作品40-1)和雄渾豪壯的降.A大調"英雄"波羅乃茲(作品53)。如同一枚鎳幣有著不同的兩面一樣,我們當然可以在某一時刻突出一面。我們特別愛這樣做。像買肉一樣,今天紅燒便想切一塊五花肉,明天清炒就想切一塊瘦肉。如肖邦這樣敏感的藝術家,其實不止是鎳幣的兩面。他要復雜得多。他的作品的蘊涵比本人更要復雜曲折得多。音樂,推而廣之藝術,正如此才有著魅力,是不可解的,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我們在這一講的開頭引用舒曼關於"肖邦的作品好比一門門隱藏在花叢裡面的大炮"的話,幾乎成為許多解釋肖邦的說明書。將藝術作品比成武器,是我們在一段時間里特別愛說的話,所以舒曼的話特別對我們一些人的胃口。它成為一代人一代人的流行語匯。事實上,沙皇一直在欣賞、拉攏著肖邦,在肖邦童年的時候贈送他鑽石戒指,在肖邦後期還授予他"俄皇陛下首席鋼琴家"的職位和稱號。肖邦的作品不可能是門門大炮。舒曼和我們都誇張了肖邦和音樂自身。

說出一種花的顏色,是可笑的,因為一種花絕對不是一種顏色。說出一朵花的顏色,同樣是不可能的,因為沒有一朵花的顏色是純粹的一種色彩,即便是一種白,還分月白、奶白、綠白、黃白、牙白......只能說它主要的色彩罷了。那麼,肖邦的主要色彩是什麼?革命?激昂?纏綿?溫柔?憂郁如水?優美似畫?溫情如夢?在我看來,肖邦主要是以他的優美之中略帶二種沉思、傷感和夢幻色彩。優美,和門德爾松走在一個同心圓上,和門德爾松明顯不一樣的是感傷,使得他的圓的半徑比門德爾松的無形中在擴大,而這恰恰是浪漫主義的特徵之一。

肖邦的優美,不是絢爛之極的一天雲錦,更不是甜甜蜜蜜的無窮無盡的耳邊絮語;他不是華托式的豪華的美,也不是瓦格納氣勢磅礴的美,他是一種薄霧籠罩或晨曦初露的田園的美,是一種月光融融或細雨淅瀝的夜色的美。這一點,和門德爾松的優美也不盡相同,他沒有門德爾松優美中那樣的清澈和貴族氣息,他的優美是風雨之後的朦朧和沉鬱。

肖邦的沉思,並不深刻,這倒不僅因為他只愛讀伏爾泰,不大讀別的著作。這是他的天性。他命中註定不是那種高歌擊築、碧血藍天、風蕭蕭兮易水寒式的勇士,他做不出拜倫、裴多非高揚起戰旗沖鋒在刀光劍影之中的舉動。他只能用他自己的方式,他說過:在這樣的戰斗中,他能做的是當一名鼓手。他也缺乏貝多芬對於命運刻骨銘心的思考。他沒有貝多芬寬闊的大腦門。但是,他比門德爾松多了一份來自對自己祖國和對自身情感的思索和關注,這是一種門德爾松所不具有的血濃於水的思索和關灃。

肖邦的傷感和夢幻是交織在一起的,這是門德爾松更不具有的。有些作品,他把對祖國和愛人的情感融合在他的旋律中,但有許多作品,他獨對的是他的愛人,是他自己的喃喃自語,具有民謠式的自我吟唱和傾訴感。他並不過多宣洩自己個人的痛苦,而只化為一種略帶傷感的苦橄欖,輕輕地品味,緩緩地飄曳,幽幽地蔓延。而且,他把它融化進他的夢幻之中,使得那夢幻不那麼輕飄,像在一片種滿苦艾的草地中,撒上星星點點的藍色的勿忘我和金色的矢車菊的小花。

豐子愷先生早在60多年前說過這樣一句話:"Chopin一詞的發音,其本身似乎有優美之感,聽起來不比Beethoven那樣的尊嚴而可怕。"【6】這話說得極有趣。或許人的名字真帶有某種性格的色彩和宿命的影子?無論怎麼說,豐先生這話讓人聽起來新奇而有同感,是頗值得思味的。

1831年,肖邦來到巴黎,那一年,他不到21歲。除了短暫的旅行,他大部分的時間生活在巴黎並最後死在巴黎。他在巴黎19年,是他全部生命的近一半。一個祖國淪陷風雨漂泊的流亡者,而且又是一個那樣敏感的藝術家,隻身一人在巴黎那麼長時問,日子並不好過,心情並不輕松。那裡不是自己的家,他為什麼一直呆到死呆了那麼長的時間?他又是靠什麼力量支撐著自己在異國他鄉浮萍般無根飄盪了整整半生?

音樂?愛情?堅定的對祖國的忠誠?

肖邦並不復雜的短短一生,給我們留下的卻不是一串單純簡單的音符。

當然,我們可以說,1837年,肖邦斷然拒絕俄國駐法大使代表沙皇授予他的"沙皇陛下首席鋼琴家"的職位和稱號。當大使說他得此殊榮是因為他沒有參加1830年的華沙起義,他更是義正詞嚴地說:"我沒有參加華沙起義,是因為我當時太年輕,但是我的心是同樣和起義者在一起的!"而他和里平斯基的關系,也表明了這種愛國之情。里平斯基是波蘭的小提琴家,號稱"波蘭的帕格尼尼",到巴黎怕得罪沙皇而拒絕為波蘭僑民演出,肖邦憤然和他斷絕了友誼。肖邦的骨頭夠硬的,頗像貝多芬。

同樣,我們也可以說,肖邦為了渴望進入上流社會,為了涉足沙龍,為了在巴黎紮下根,表現了他軟弱的一面。他不得不去小心裝扮修飾自己,去為那些貴族尤其是貴婦人演奏。他很快就學會了和上流社會一樣考究的穿戴,出門總不忘戴上一塵不染的白手套,甚至從不忽略佩戴的領帶、手持的手杖,哪怕在商店裡買珠寶首飾,也要考慮和衣著的顏色、款式相適配,而精心挑選,猶如選擇一曲最優美的裝飾音符。【7】肖邦簡直又成了一個紈絝子弟,頗像急於進入上流社會的於連。

其實,我們同樣還可以這樣說,肖邦自己開始很反感充滿污濁和血腥的巴黎,所有這一切,他並不情願,他是不得已而為之。因為他自己說過:"巴黎這里有最輝煌的奢侈、有最下等的卑污、有最偉大的慈悲、有最大罪惡;每一個行動和言語和花柳有關;喊聲、叫囂、隆隆聲和污穢多到不可想像的程度,使你在這個天堂里茫然不知所措......"但是,不知所措只是暫短一時的,肖邦很快便進入上流社會。因為他需要上流社會,而上流社會也需要他。保羅·朗多爾米在他的《西方音樂史》中這樣說肖邦:"自從他涉足沙龍,加人上流社會之後,他就不願意離開這座城市了。上流社會的人們懷著極大的熱情和興趣歡迎他,他既表現出一個傑出的演奏家,又是一位高雅的作曲家和富有魅力的波蘭人,天生具有一切優雅的儀態,才氣橫溢,有著在最文明的社會中熏陶出來的溫文爾雅的風度。在這個社會中,他毫不費力地贏得了成功。肖邦很快就成為巴黎當時最為人所崇尚的時髦人物之一。"【8】人要改造環境,環境同時也要改造人,鮮花為了在沙漠中生存,便無可奈何地要把自己的葉先變成刺。說到底,肖邦不是一個革命家,他只是一個音樂家。

說肖邦很快就墮入上流社會,毫不費力地贏得了成功,這話帶有明顯的貶義和不恭,就像肖邦快要去世時屠格涅夫說他:"歐洲有五十多個伯爵夫人願意把臨死的肖邦抱在懷中"一樣,含有嘲諷。一個流亡者,自己的祖國在他剛到巴黎的那一年便被俄國佔領,而巴黎那時剛剛推翻了專制君主,洋溢著的民主和自由氣氛,正適合他音樂藝術的發展。這兩個環境的明顯對比,以及遙遙的相距,不能不撕扯著他本來就敏感而神經質的心。渴望成功,思念祖國,傾心藝術,痴迷愛情,戀慕虛榮,憎惡墮落......肖邦的內心世界,是一個矛盾的織體。他到巴黎的時候,不過才21歲。他不過是一個窮教書匠的兒子。矛盾、彷徨、一時的軟弱,都是極正常的,不正常的倒是我們愛把肖邦孱弱而被病魔一直纏身失血的臉,塗抹成一副紅光煥發的關公。

肖邦和女人的關系,一直是肖邦研究者的一個多世紀以來不斷的話題。毋庸置疑,肖邦和女人的關系,不僅影響著他的音樂,同時影響著他的生命。

據我查閱的資料,肖邦短短39年的生涯,和四個女人有過關系。每一個女人,在他的生命中都留下並不很淺的痕跡。而且,他都留有樂曲給各位女子。研究肖邦和這四個女人的關系,的確不是獵奇,而是打開進入肖邦音樂世界的一把鑰匙。

肖邦愛上的第一個女人,是康斯坦奇婭。1829年的夏天,他們倆人同為華沙音樂學校的學生,同是19歲,一同跌進愛河。第二年,肖邦就離開了波蘭。分別,對戀人來說從來都是一場考驗,更何況是在動亂年代的分別。這樣的考驗結果,無外乎不是將距離和思念更深地刻進愛的年輪里,就是愛因時間和距離的拉長而漸漸疏遠、稀釋、淡忘。初戀,常常就是這樣的一枚無花果。肖邦同樣在劫難逃。雖然,臨分手時,他們信誓旦旦,肖邦甚至說我如果死了,骨灰也要撒在你的腳下......但事實上分別不久,他們便勞燕分飛,各棲新枝了。別光責怪康斯坦奇婭的絕情,藝術家的愛情往往是浪漫而多為一次性的。我不想過多責怪誰是誰非,這一次曇花一現的愛情,給肖邦沒有太大的打擊,相反卻使他創作出他一生僅有的兩部鋼琴協奏曲。無論是E小調第一,還是F小調第二協奏曲,都是那麼甜美迷人,流水清澈、珍珠晶盈的鋼琴聲,讓你想到月下的情思、真摯的傾訴和朦朧的夢幻。它不含絲毫的雜質,純凈得那麼透明,這是只有初戀才能涌現出來的心音。這是肖邦以後成熟的作品再不會擁有的旋律。

肖邦愛上的第二個女人,叫瑪利婭。這是1835年6月發生的事。瑪利婭比肖邦小9歲,小時候,肖邦見她的時候,她還是個相貌醜陋的小姑娘,眼下竟出落成亭亭玉立的美人了。只是這一場愛情太像一出流行的通俗肥皂劇,女的家世貴族,門不當戶不對,一個回合沒有打下,愛情的肥皂泡就破滅了。雖然肖邦獻給人家一首A大調圓舞曲,不過,在我看來,這首曲子無法和獻給康斯坦奇婭的那兩首協奏曲相媲美。想來,這是理所當然的,因為無論肖邦,還是瑪利婭不過是一次邂逅相逢中產生的愛情,他們誰也沒有付出那麼深、那麼多。藝術不過是心靈的延伸;音樂不過是心靈的回聲;趟過淺淺一道小河式的愛,濺起的自然不會驚濤拍岸,而只能是幾圈漣漪。

肖邦和喬治·桑的愛,是曠世持久的一場馬拉松式的愛,長達10年之久。該如何評價這一場愛情呢?喬治·桑年長於肖邦6歲,一開始就擔當了"仁慈的大姐姐"的角色,愛的角色就發生了偏移,便命中註定這場愛可以愛得花團錦簇、如火如荼,卻不能堅持到底?還是因為喬治·桑的孩子從中作怪導致愛的破裂?或者真如人們說的那樣喬治·桑是個多夫主義者,刺激了肖邦?抑或是因為他們倆人性格反差太大,肖邦是女性的,而喬治·桑則是男性的,不說別的,就是抽煙,肖邦不抽,而喬治·桑不僅抽而且抽得極凶,就讓兩人越來越相互難以忍受?......愛情,從來都是一筆糊塗賬,走路鞋子硌不硌腳,只有腳自己知道,別人的評判只是隔岸觀火罷了。

據說,1848年肖邦的最後一場音樂會,和1849年肖邦臨終前,喬治·桑曾經去看望過肖邦,都被阻攔了。這只是傳說,是太帶有戲劇性的傳奇色彩了。無論他們兩人當時和事後究竟如何,都是他們自己的事。即使這兩次他們會了面,又將如何呢?事情只要是過去了,無論對於大到國家,還是小到個人,都是歷史,是翻過一頁的書,而難重新再翻過來,重新更改、修飾或潤滑了。人生的一次性,必然導致愛情的覆水難收。10年,人的一生沒有幾個10年好過,輕易地將10年築起的愛打碎,這對於肖邦當然是致命的打擊。說肖邦是死於肺病,其實並不那麼確切,這次的打擊也是他的死因之一,或者說這次打擊加速了他的死亡。這就是愛的力量,或者說愛對於太沉浸、太看重於愛的人的力量。從1837年到1847年,肖邦和喬治·桑10年的愛結束後,不到兩年,肖邦就與世長辭了。

其實,甜蜜得如同蜂蜜一樣的愛情,在這個世界上是不存在的,是人們的一種幻想,是藝術給人們帶來的一個迷夢。如果說這世界上真的存在愛情的話,愛情是和痛苦永遠膠粘在一起的,妄想像輕松地剝開一張糖紙一樣剝離開痛苦,愛情便也就不復存在。否則,我們無法解釋肖邦在和喬治·桑在一起這10年中,為什麼會涌現出這么多的作品?其中包括敘事曲3首占總數的三分之二,諧謔曲3首占總數的四分之三,奏鳴曲2首占總數的三分之二,還有大量的夜曲、瑪祖卡、波羅乃茲和夢幻曲。這里盡是美妙動聽的樂曲,包括肖邦和喬治·桑在西班牙修道院的廢墟中,在南國的青天碧海邊,在溫暖的晨曦暮鼓裡,創作出的G小調夜曲、升F大調即興曲、c小調波羅乃茲......和在諾昂喬治·桑的庄園里創作出的有名的"雨滴"前奏曲、"小狗"圓舞曲。僅從後兩首曲子就足以看出他們曾經擁有過多麼美好的一段時光!那兩首樂曲給我們帶來多少遐想,小狗滴溜溜圍繞著他們打轉的情景,是何等歡欣暢快;細雨初歇,從房檐低落的雨滴和鋼琴聲和等待心緒的交融,是何等沁人心脾......應該說,肖邦一生最多也是最好的樂曲都創作在這個時期。

1848年的春天,因為生活的拮據,肖邦抱病渡海到英國演出,用光了在倫敦儲存的錢付醫療的費用,只好暫住在他的蘇格蘭女學生史塔林家中,這是他接觸的第四位女人。史塔林愛上他,並送給他二萬五千法郎做為生活的費用。他回贈給史塔林兩首夜曲F小調、降E大調(作品55-1、2)。不知道回贈有沒有愛情?我是很懷疑這種說法的,因為我查閱了肖邦的年譜,這兩首夜曲並不是作於1848年,而是作於1843年。縱使是贈給史塔林小姐的,這兩首夜曲也無法同上述那些樂曲比擬。在肖邦21首夜曲里,它們不是最出色的。或許,肖邦已經到了生命的盡頭,愛無法挽救他了,或者是愛來得太晚些了?或者是他還沉湎於以往的甜夢、噩夢里再無力跳將出來?......

我無法想像。我也無法猜測肖邦短短的一生,是否真正得到過愛情?他和四個女人的愛情算不算是他所追求的愛情?但是,我能夠說,這一切是愛情也好,不是愛情也好,都不能和他的那些美妙動人的樂曲相比。愛情永遠在肖邦的音樂中,它比肖邦同時也比我們任何人都要活得更長遠。

就我個人而言,我喜歡肖邦的全部的夜曲、一部分圓舞曲和他的僅有的兩部協奏曲。

其中更喜歡的是他的夜曲。無論前期的降B小調,降E大調(作品9-1、2),還是後期的G小調(作品37-1),c小調(作品48-1),都讓我百聽不厭。前者的單純明朗的詩意,幽靜如同清澈泉水般的思緒,彷彿在月白風清之夜聽到夜鶯優美如歌的聲響;後者的激動猶如潮水翻湧的冥想,哀愁、孤寂宛若落葉蕭蕭的凝思,讓人覺得在春雨綿綿的深夜看到未歸巢的燕子飛落在枝頭,搖碎樹葉上晶瑩的雨珠,滾落下一串串清涼而清冽的簌簌琶音。在他的G小調(作品37-1),甚至能聽到萬籟俱寂之中從深邃而高邈的寺院里傳來肅穆、悠揚的聖樂,在天籟之際、在夜色深處,空曠而神秘地回盪,一片

冰心在玉壺般,讓人沉浸在玉潔冰清、雲淡風輕的境界里,整個身心都被濾就得澄靜透明。

在肖邦的夜曲里,給人的就是這樣的恬靜,即使有暫短的不安和騷動,也只是一瞬間的閃現,然後馬上又歸於星月交輝、夜月交融的柔美之中。他總是將他憂悒的沉思、抑鬱的悲哀、躑躅的徘徊、深刻的懷念......一一融化進他柔情而明朗的旋律之中。即使是如火的情感,也被他處理得溫柔蘊藉,深藏在他的那獨特的一碧萬頃的湖水之中。即使是暴風驟雨,也被他二柄小傘統 統收斂起來,滴出一支支雨珠項鏈的童話。如果說那真是一種境界,便是"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如果說那真是一幅畫,便是"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同為浪漫派的音樂家,肖邦正是以這樣一批作品和其他人拉開了明顯的距離。肖邦明確反對柏遼茲,他批評柏遼茲音樂中所謂"奔放"是"惑人耳目";肖邦也嫌棄舒伯特,說他的音樂粗雜不堪;肖邦認為韋伯的鋼琴曲類似歌劇,均不足取;甚至對於人們最為推崇的貝多芬,他說貝多芬除了升C調奏鳴曲,其他作品"那些模糊不清和不夠統一的地方,並不是值得推崇的非凡的獨創性,而是由於他違背了永恆的原則"。就連給予過他最大支持的舒曼和李斯特,他也一樣毫不留情。他對李斯特炫耀技巧的鋼琴演奏公開持批判態度,譏諷李斯特的演奏給聽眾的感覺是"迎頭痛擊"。而對舒曼,他更不客氣,幾乎被他全部否定,甚至說舒曼的名作"狂歡節"簡直不是音樂。那樣一個柔弱至極的人,竟然敢於對這樣多的人明確表明自己的態度,正說明肖邦對自己藝術追求的明確性和堅定性,他的藝術是一棵紮根結實的大樹,不是隨風飄搖的旗,看市場和官場的風向。

1840年,李斯特從歐洲演出歸來,在巴黎舉行了一場音樂會,肖邦的一個學生聽完回來對肖邦說李斯特如今面臨最大的困難是如何表現沉著寧靜,肖邦對他的學生說:"這樣看來,我是對的。最後終於達到純朴的境界,純朴發揮了它全部魅力,它是藝術臻於最高境界的標志。"【9】肖邦在他的音樂中一生追求的就是這樣寧靜純朴的境界。如果用"優美"這樣兩個字來代表門德爾松音樂的風格的話,"純朴"這兩個字就是肖邦音樂的風格。他們的老師都是巴赫和莫扎特,在這一點上,他們走到了一起。肖邦音樂里最突出的就是他的獨特的歌唱性。這種歌唱性,既來自他對斯拉夫民族民間音樂的敏感而先天的吸收,使得他的旋律非常具有那種真摯如歌的歌唱性;也在於他對鋼琴自身的挖掘,使得鋼琴在他的手裡變得長出能夠唱歌一樣的歌喉,將他自己心底所有的歌唱都在黑白鍵盤上迸發出來。如果說,前者是許多民族音樂家都可以具有的特點,後者卻是屬於肖邦自己獨有的魅力。在對鋼琴樂器自身潛力挖掘這一點意義上,肖邦和李斯特的貢獻盛開出明麗奪目的兩朵鮮花:一朵是將鋼琴變幻出管弦樂的音響,一朵是將鋼琴演繹成歌唱的效果。據說,肖邦的手格外奇特,方才使得他在鋼琴上演奏得如此爐火純青。有人說他的手指細長而靈活,好像沒有骨頭,而且手寬闊,伸開手能夠把鋼琴上鍵盤的三分之一都遮蓋了,演奏特有的大和弦和琶音時毫不費力【10】。這樣與眾不同的手,讓我忍不住想起曾經上過紀念郵票上李斯特的大手(肖邦的手也被拍成照片,與李斯特的手細比較,李斯特的手寬厚,如忠厚長壽的長者;而肖邦的手則修長,頗似身材苗條的女性,所以說他是"婦人的肖邦"一點沒錯)。在所有音樂家和鋼琴家中,除了肖邦和李斯特之外,能夠擁有這樣奇特大手的人,不知還有沒有第三者?演奏肖邦音樂的鋼琴家,也許倒不需要非要他那樣的神奇的大手,但是一定要有他一樣的氣質和心地。應該說,演繹肖邦最好的是俄羅斯的鋼琴家,魯賓斯坦、拉赫馬尼諾夫、巴拉基列夫(俄羅斯的音樂家對肖邦也最為推崇,是巴拉基列夫的建議和努力,才在肖邦的故鄉建立起肖邦的紀念碑),前蘇聯老一輩鋼琴家傑出的伊古姆諾夫以及他的學生米爾什坦,都出色地演繹過肖邦,是肖邦的知音。如果聽肖邦,能夠昕他們錄制的肖邦鋼琴作品的唱片是最好的選擇。

深諳肖邦的俄羅斯的老教授伊古姆諾夫對肖邦曾經有過這樣的解釋,這是他對他學生教授演奏肖邦作品時的重要教誨:"肖邦厭惡一切不真摯和裝腔作勢的東西。端莊純朴、不虛張聲勢、非常坦率,這就是他的創作個陛最大的特點。"他說演奏肖邦的作品時,一定要"像人的流利的說話一樣",切忌"誇張地放慢或加快速度。"他說肖邦"永遠反對過快的速度,他厭惡太重的音響,而乾枯、無力、單調,也像感情的誇張一樣使人難受。"【11】伊古姆諾夫的這些話,可以作為我們聽肖邦作品或選擇有關肖邦鋼琴曲的唱盤時的一盤指南針,用以鑒定什麼是好的演奏什麼是壞的演奏。

最後,我想談談肖邦的一生為什麼沒有什麼大部頭的作品出現。肖邦的一生里,沒有創作出一部交響樂和歌劇,他的最大部頭便是那兩首鋼琴協奏曲了,這是他同別的音樂家無法相比的。肖邦的一生里,創作出的所有作品,都是鋼琴曲,他用他全部的生命致力於他最熱愛的鋼琴音樂之中,從未心有旁騖,專一而專制,也是別的音樂家同他無法比擬的。

我不知道這在音樂史中是不是絕無僅有的例子?一個音樂家,在他的藝術走向成熟的時候,一般都想嘗試一下交響樂和歌劇,就像一個作家在他寫了些短篇、中篇小說之後,都想染指長篇小說一樣。在一般人們的評價和意識里,輝煌的交響樂、歌劇和長篇小說才是一個大師的標志,是藝術的里程碑。

肖邦偏偏不這樣認為。

為什麼?是他的偏愛?是他把生命全部寄託在鋼琴之中?是他的身體?他病魔纏身的身體、他活的年頭太短暫(門德爾松比他還少活了一年,不是也創作出交響曲嗎),不允許他創作大部頭的作品?是他的性格?他天性只愛在幽幽暗室里為兩三個知心好友演奏鋼琴,而不喜歡交響樂和歌劇那樣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或者他本來就只是一彎小溪,橫豎只能在山裡流淌,而難能流下山去,更遑論流向大海?他的戀愛都可以更換過四次,和喬治·桑10年廝守相聚的生活都可以一朝分手各奔東西,惟有這一點,他至死不渝,他只作鋼琴曲,而且大部分是人們認為的鋼琴曲的小品。為什麼?

我不知道有沒有人對此做過令人信服的解釋?'反正在我讀過的有關肖邦的材料中,沒有見到,也許,是我讀的書太少,見識太淺陋。

幾乎肖邦所有的朋友都曾勸過他去創作交響樂和歌劇,其中包括他的老師埃斯內爾教授、波蘭最著名的詩人密茨凱維奇、以及喬治·桑。他們都認為肖邦的最高峰和最偉大的成就,不僅僅是鋼琴曲,而應該是交響樂和歌劇。

據說,有許多好心人總問他這個問題:"你為什麼不寫交響樂和歌劇呢?"把他問煩了,他指著天花板反問:"先生,您為什麼不飛呢?"人家只好說:"我不會飛......"他便不容人家說完,自己說道:"我也不會,既不會飛,也不會寫交響樂和歌劇!"

李斯特曾這樣替肖邦解釋:"肖邦最美妙、卓絕的作品,都很容易改編為管弦樂。如果他從來不用交響樂來體現自己的構思,那隻是他不願意而已。"

李斯特的解釋,不能說服我。李斯特明顯在為肖邦辯護,有拔高肖邦之嫌。當然,作品體積和容量的大小,不能說明一個音樂家成就和造詣的高低。契訶夫一生沒有寫過長篇小說,依然是偉大的作家;肖邦一生沒有寫過交響樂和歌劇,同樣依然是偉大的音樂家。藝術不是買金子,分量越沉便越值錢。我只是始終弄不明白為什麼肖邦自己和自己較著勁;一輩子就是不沾交響樂和歌劇的邊?

肖邦一生反對炫耀的藝術效果,反對眾多的樂器淹沒他心愛的鋼琴,這從他的那兩首協奏曲就可以明顯地看出來,樂隊始終只是配角。他的好朋友法國著名的畫家戴拉克魯阿曾經講過肖邦這樣對他闡述自己的思想:"我們一會兒採用小號,一會兒長笛,這是干嗎?......如果音響企圖取作品的思想而代之,那這種音響是該受指責的。"【12】而當戴拉克魯阿的畫風中出現眾多熱鬧炫目的色彩和線條時,肖邦對此格外警惕,並對他提出批評。單純、純朴,一直是肖邦藝術追求的信條。他不會背棄自己這個信條,去讓他認為最能夠同時又最適合這種標志的鋼琴讓位於交響樂和歌劇。

其實,在一點上,肖邦和門德爾松還是很相似的。門德爾松作過《蘇格蘭交響樂》、《義大利交響曲》這樣大部頭的作品,但只是風景畫的長卷而已。應該說,他們一輩子都沒有什麼重大社會題材和龐大音樂素材的作品。而音樂中使用具體而生活化的標題,以直接個人生活的世俗化的敘述方式,在古典主義慣常的宗教和抽象的音樂框架中找到了新的出口,他們還是走到了一起,這便是性格使然。即使他們之間存在那樣這樣的不同,但在這一點上,他們是相同的。從這一點出發,他們一輩子注重個人情感的抒發,又是那樣的相同。

我們還是來總結一下吧。關於門德爾松和肖邦,如果說抒情性是他們音樂共同的特點。所不同的是,門德爾松的音樂風,格表現的主要是優美,是那種衣食無虞的恬靜、沙龍貴族式的典雅,肖邦則充滿憂郁。

門德爾松音樂的抒情性富於描述性,藉助於美麗的風景,如山水的畫卷,是明朗的,陽光燦爛的。

肖邦音樂的抒情性富於歌唱性,融入了個人的感情,如樹木的年輪,是隱藏的,夜色下的迷離。

如果他們的音樂都是詩的話,門德爾松有點像是王維,肖邦像是亡國中顛沛流離的李煜。

⑹ 古今中外像肖邦這樣的愛國音樂者還有誰

音樂和政治素來扯不上關系,但對波蘭音樂家來說,音樂的觸須與政治的瓜蔓彷彿總是宿命地糾纏在一起。
作為這個時代頂尖的鋼琴家,生於波蘭的齊默爾曼(Krystian Zimerman)最近在音樂會中途脫口而出:「別染指我的國家(Get your hands off my country)。」震驚整個古典樂界。

他當時在美國洛杉磯迪士尼音樂廳舉行獨奏會,演至最後一曲,突向觀眾「嗆聲」,抗議美國計劃在波蘭部署飛彈防禦系統,並宣布永遠退出美國的演出,然後他在爭議聲中,以波蘭作曲家席曼諾夫斯基(Karol Szymanowski)的一首《波蘭民謠主題變奏曲》昂然謝幕。

歷史上,有強烈政治立場的音樂家並不少見。貝多芬曾撕碎第三交響曲以抵制拿破崙;指揮家托斯卡尼尼曾公開指責法西斯主義;大提琴家卡薩爾斯更是一位捍衛人權的思想家和行動者,以鮮明的反獨裁和暴虐而為人所知,不要說有希特勒、墨索里尼、斯大林的地方請不了他,就連同情佛朗哥的地方都在他摒棄之列。

但在演出現場公然表達其政治訴求還是鮮有的,齊默爾曼此舉之激烈,未免讓人想到其波蘭人身份。從蕭邦的「花叢中的大炮」,到鋼琴家總理帕德雷夫斯基(Ignacy Jan Paderewski),波蘭音樂家的強烈民族性和對民族命運的深切憂慮,像是一個永遠也斬不斷的精神脈絡。

拿蕭邦來說,他是被波蘭人奉為愛國英雄的鋼琴詩人,作品帶有強烈的民族情感和愛國主義思想,其後半生正值波蘭亡國,他流亡在外,但內心仍時刻受故土的命運和憂傷所牽制。

他寫了大量的鋼琴作品,藉此抒發自己的思鄉情、亡國恨,以一種貼近波蘭土地的音樂形式來表達對一個民族精神的召喚,藉以喚起波蘭人的集體認同。作為一位文弱的鋼琴家,他用他的音樂為同胞募款演出,並在1837年嚴詞拒絕沙俄授予他的「俄國皇帝陛下首席鋼琴家」的職位,並向全世界宣告「波蘭不會亡」。

蕭邦晚年非常孤寂,痛苦地自稱自己是「遠離母親的孤兒」,臨終囑咐親人把自己的心臟運回波蘭,永遠與祖國母親埋葬在一起。

看不到波蘭復興,蕭邦終身抱憾,但帕德雷夫斯基卻等到波蘭復國的時刻。這位著名鋼琴家也是作曲家,作品曾因宣揚愛國主義而被沙俄當局禁演。1910年,他在一座紀念碑揭幕儀式上發表的演說,被視為波蘭人民爭取獨立的宣言而載入史冊。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帕德雷夫斯基放棄演奏與創作,全身心投入政治活動,並把演奏所得收入,悉數充作波蘭戰俘救濟金。1919年波蘭獨立,他出任首任波蘭總理,不久即退出政壇,為募款重建飽經創傷的祖國而重新以鋼琴家身份活躍舞台,始終以國家的命運為自己的命運。

齊默爾曼這次公然對美國表示抗議,固然是受個人的民族主義所驅使,但想深一層,卻未嘗不是波蘭人從蕭邦以降的民族宿命,也表達了波蘭音樂家內心世界一種對大權霸國的極端敏感和憂國憂民之情。

真正的藝術是真理與人性的化身,因此真正的藝術家對此二者的感受也是最敏銳的。以其藝術天才來支持一種道德理想,不也是一個偉大音樂家應該堅持的精神品質?

行不?

⑺ 手錶有哪些奢華的品牌

奢侈品手錶品牌有:百達翡麗Patek Philippe,愛彼Audemars Piguet,江詩丹頓VacheronConstantin,朗格A.LANGE&SOHNE。

創立於1839年5月1日的百達翡麗(Patek Philippe)是瑞士日內瓦的家族獨立經營製表商,歷史悠久,工藝精湛,在設計、生產直至裝配的整體過程中享有全面的自由,打造出令世人交口稱贊的鍾表傑作。獨立自主是百達翡麗的核心理念,確保產品秉承傳統,值得信賴。

⑻ 有關於肖邦的電影啊

波蘭電影《肖邦-愛的渴望》
片長:Poland:134 min
國家/地區:波蘭
對白語言:英語 / 法語 / 波蘭語
混音:Dolby Digital
級別:Poland:15 / USA:R
上映日期:波蘭:2002-03-01 / 中國:2002-06-00 / 更多...
宣傳語: 更多...
MPAA評級: Rated R for sexuality.
官方網站:http://www.chopindesireforlove.com/
字幕:無(哪個好心的製作團隊或者個人能翻譯一下中文的最好了。不過波蘭語、法語不會有那麼多人翻譯阿。汗!)

[劇情簡介]

1837年的巴黎。經歷了多年的愛情風波之後,喬治·桑瘋狂地愛上了肖邦,當時他已成了巴黎沙龍的寵兒,正迅速登上榮譽的顛峰。喬治·桑決定把自己的生活和他結合在一起。他們強烈的感情從一開始就打上了不成功的印記。當喬治·桑先前沒有得到關愛的孩子們逐漸長大,開始要求母親給予更多的愛時,事情就變得更為痛苦和難堪。這導致了這對情人的分手。兩年後肖邦謝世。這一滲透了肖邦音樂的家庭悲劇表明,對愛的渴望,對榮譽的嫉妒是一種多麼可怕的破壞力。

下載地址 http://www.dy211.com/down/1895.htm

⑼ 李斯特巧薦肖邦包含了什麼道理

是指李斯特在沙龍的時候,讓肖邦用自己的名義在黑暗中彈奏鋼琴,然後一舉成名么。。。。。這個可以理解為 獨到的宣傳,雖然肖邦實力超群、技藝高超,但是通過李斯特的推波助瀾,使他一下子就成為貴族藝術沙龍的寵兒。

⑽ 手錶的廣告語

1、卓越的標志。-歐米茄

閱讀全文

與蕭邦宣傳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汽車市場營銷觀念 瀏覽:258
培訓學校課外活動課策劃方案 瀏覽:142
聚美優品促銷活動 瀏覽:658
村電子商務發展方案 瀏覽:747
浙大市場營銷畢業自我鑒定 瀏覽:168
梨城電子商務 瀏覽:129
農信社貴金屬營銷活動實施方案 瀏覽:960
服裝尾部質檢培訓方案 瀏覽:24
白酒品牌營銷計劃 瀏覽:905
安全生產培訓活動方案 瀏覽:543
縣農業局農業技術培訓方案 瀏覽:650
品牌營銷推廣都選傳播易 瀏覽:688
市場營銷總固定成本 瀏覽:238
千船上海電子商務有限公司 瀏覽:914
活動促銷方案提綱 瀏覽:384
徐州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565
醫院設計前期與策劃方案 瀏覽:430
兩委主幹培訓方案 瀏覽:517
旅遊電子商務產品策劃方案 瀏覽:241
培訓方案模板下載 瀏覽: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