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老年公寓冬至包餃子活動的新聞稿怎麼寫
到老年公寓活動的前提:第一,首先確保志願者領隊和老年公寓負責人及老年公寓環境相對熟悉;第二,志願者領隊必須能夠很好的駕馭志願者。第三,活動開展形式:(1)做些力所能及的事(2)陪老人聊天、表演小節目(3)聯歡。第四,到老年公寓有效活動時間不宜超過1.5個小時,不然老年人會很是吃力的。第五,准確計算從學校到公寓的時間(下面半小時為例)。活動方案:一、活動組織單位:二、活動時間:(要具體到小時,2010年12月26日7:30--11:00)三、活動人員:(最好在最後附上名單)四、活動開展形式:(現以聯歡為例) 1、7:30志願者集合,統一著裝;8:00准時出發 2、8:30--9:00准備階段,部分人員布置場地,部分人員到老人房間聊天,並於8:50左右開始扶老人到場地就坐 3、9:00---10:00聯歡階段,具體細節省略。 4、10:00---10:20收尾階段。主要工作把場地還原,送老人回屋,登廁。志願者集合返校。 5、10:50----11:00志願者將所帶物品歸置原位。(校徽、志願者胸牌、綬帶等)五、公寓介紹六、活動總結,以報告形式。
B. 冬至宣傳詞
你來時冬至,但眉上風止,開口是「我來得稍稍遲」,大抵知心有庭樹,亭亭一如你風致。
2.我喜歡初春的樹,盛夏的風,深秋的雨,冬至的雪,和每天的你。
3.人生如逆旅,你我亦行人,珍藏深秋的春光和黑夜裡燃燒的太陽,縱年終有歸宿,亦知之,守之,憶之;萬物皆如是,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回。
4.所謂冬至,日南至,日寒之至,情暖之至,眼前人縱遠,然我心皆是,無處不至。
C. 新聞稿500字清明節
請自行去寫,別人所寫的與你所經歷的不同。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08天。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 。中國漢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受漢族文化的影響,中國的滿族、赫哲族、壯族、鄂倫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瑤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個少數民族,也都有過清明節的習俗。掃墓祭祖、踏青郊遊是基本主題。
D. 冬至為什麼要吃餃子 新聞稿範文芳芳的人臉識別系統嗎
冬至要吃餃子原因如下:
醫聖張仲景,相傳東漢年間,他辭官回鄉,為鄉鄰看病治病,恰逢冬季,看到很多鄉鄰們由於天氣寒冷,耳朵都凍爛了,於是就讓弟子支鍋熬湯,幫助鄉鄰驅寒,湯里放了羊肉、驅寒的葯物以及其他葯材,一起熬煮,煮沸後,把鍋裡面的食材撈出,切碎,然後用麵皮包裹起來,捏成耳朵樣式,放到鍋里煮熟後,給這些鄉鄰們分發。
不少人吃了嬌耳又喝了驅寒湯之後,凍傷的耳朵慢慢的好起來。此事一傳十,十傳百,其它地方的人們為了防止耳朵不凍,也學著這樣做,嬌耳也慢慢的變成了餃子,恰好這天是冬至節氣,所以,人們就養成了在冬至這天吃餃子的習俗,經過後人流傳,一直保留至今。
在漢朝時,匈奴經常騷擾我國北方的邊疆,導致那片區域的百姓不得安寧,其中,匈奴中有兩個首領,對百姓十分兇殘,一個叫渾氏,一個叫屯氏,當地的老百姓對他們兩個恨之入骨,但不敢反抗,打又打不過,怎麼辦?
於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名為「渾屯」,吃下去,以此來發泄心中的怒氣,後來匈奴被打敗,人們把這一習慣保留下來,「渾屯」也變成了「餛飩」,後來又發展成為了「餃子」,而第一次做成「渾屯」的那天恰好為冬至,所以在冬至這天吃「餛飩」(或「餃子」)的習俗,一直延續到現在。
E. 溫暖冬至 傳承文化
冬至日一般都在公歷的12月21或22日,沒有固定的日期,也被稱作「活節」。相傳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被制定的一個,為二十四節氣之首。據文獻記載,在春秋時期,中國人就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出了冬至。根據研究,冬至是北半球各地一年中白晝時間最短的一天,也是全年正午太陽高度最低的一天。
中國冬至的起源是根據周朝的記載,民間有利用冬至日至郊外祭祀天的活動,又因為周歷的正月為夏歷的十一月,因此,在周代的正月等於我們現在的十一月,所以拜歲和賀冬並沒有分別,一直到漢武帝採用夏歷後,才把正月和冬至分開,因此,也可以說:過「冬節」是自漢代以後才有,盛於唐宋,相沿至今。人們認為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是上天賜予的福氣。漢朝以冬至為「冬節」,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例行放假。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
各地在冬至時有不同的風俗,中國北方多數地方有冬至吃餃子的習俗。
餃子原名「嬌耳」,相傳是我國醫聖張仲景首先發明的。東漢末年,各地災害嚴重,很多人身患疾病。南陽有個名醫叫張機,字仲景,他不僅醫術高明,什麼疑難症都能手到病除,而且醫德高尚,無論窮人和富人,他都認真施治,挽救了無數的生命。張仲景曾在長沙做官,從長沙告老還鄉後,走到家鄉白河。岸邊,見很多窮苦百姓忍飢受寒,耳朵都凍爛了。他心裡非常難受,決心救治他們。張仲景回到家,心裡總掛記著那些凍爛耳朵的窮百姓。他仿照在長沙的辦法,叫弟子在南陽東關的一塊空地上搭起醫棚,架起大鍋,在冬至那天開張,向窮人舍葯治傷。張仲景的葯名叫「祛寒嬌耳湯」,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葯材在鍋里煮熬,煮好後再把這些東西撈出來切碎,用麵皮包成耳朵狀的「嬌耳」,下鍋煮熟後分給乞葯的病人。每人兩只嬌耳,一碗湯。人們吃下祛寒湯後渾身發熱,血液通暢,兩耳變暖。吃了一段時間,病人的爛耳朵就好了。
F. 溫暖人心的冬至宣傳稿
隨著寒潮的第一聲咆哮,冬,來了。
冬來了,來時總會伴點小雨,從他來之後,天氣便漸漸變冷。這是樹葉還沒掉完,有一小部分褪了色的葉子伶仃的掛在枝頭,就像黑夜中最後一絲光亮,慢慢地、慢慢地衰弱。
水塘里的魚兒也隱匿了起來,水塘上換上了一層結實的外衣在陽光下銀光閃閃。但晚上卻只是一種寂靜,早就沒有了波浪起伏的《月光曲》。
但是,冬會給你溫暖。
冬的到來讓鳥兒向南遷徙,但不是所有的鳥都飛走的。你在路上,忽然看到一群麻雀飛來,在你身邊啄食,看到冬天裡還有這樣的小生命伴隨你,你感到暖暖的。
夏秋的太陽光照射太強,怕熱的人就躲在家裡不出來,但冬天,陽光柔和,好像一個暖水袋,人們忍不住出來曬太陽,你也不例外,路上,人們穿著暖色的衣服,哈著暖氣,有說有笑的走著,看著這么多人與你同行,你感到暖暖的。
下雪了,而且紛紛揚揚的,睜開惺忪的眼睛,打開屋內的窗戶,夾雜著蓬鬆的白雪,落在手上,化成暖暖的水。外面已經被冬裝點成了美麗的世界:樹上穿著一條條銀裝,地上多了白白的雲彩。好一種奇妙的仙境!孩子們也拿雪球打雪仗。看著他們開心的笑容,你感到暖暖的。
過年啦!這是人們最放鬆的一天,家家貼對聯,戶戶掛福照,這強烈的紅色與白雪融合在一起。「每逢佳節倍思親」,可不,你趕回老家,一家大大小小坐在一堂,好不熱鬧!看著這一場面,你感到暖暖的。
這個冬,你感到暖暖的。
G. 社團冬至包餃子宣傳稿
x月x日,xxx協會「大愛之行」項目社工在xxxx村敬老院舉辦以「齊動手,包餃子,樂重陽」為主題的社區活動,參加此次活動的共有27名留守兒童以及部分敬老院老人。活動旨在培養留守兒童動手能力,提高留守兒童與老人情感交流的意識。
項目社工一大早就來到敬老院布置活動場地並組織留守兒童進行簽到,大部分孩子已早早在此等候。看到社工前來,留守兒童們紛紛向項目社工展示各自帶的蔬菜,有青菜、豆腐、胡蘿卜等,品種豐富。
9點30活動正式開始,首先,項目社工向參加活動的小朋友介紹了此次活動的背景、主題及意義,並和留守兒童共同約定了在包餃子的過程中要注意的規則:保持安靜,洗手剪指甲,尊重老年人的生活環境等。然後,項目社工為留守兒童分配任務:摘菜、洗菜,絞肉餡等,讓留守兒童共同參與到製作餃子的各個環節中來。由於留守兒童眾多,活動場地狹窄,為避免出現場面混亂,項目社工將留守兒童分成第一組、第二組、第三組、第四組,每組請一位敬老院老人指導留守兒童包餃子。經過兩個小時的忙碌,一個個形態各異的餃子展現在大家面前,項目社工把大家製作的充滿祝福和孝心的「作品」分給敬老院的老人並讓每位留守兒童將這餃子帶回去與自己的爺爺奶奶分享。最後,留守兒童們拿著親手參與製作的餃子拍照留念。
H. 冬至為什麼要吃餃子 新聞稿範文芳芳
冬至吃餃子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葯,人們掛著張仲景的恩情。
在我國北方有「冬至餃子夏至面」的說法,為何冬至這一天要吃餃子呢?餃子原名「嬌耳」。冬至吃餃子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葯留下的。
冬至吃餃子是節日習俗,相傳東漢末年,張仲景在返鄉途中見很多窮苦百姓忍飢受寒,耳朵都生了凍瘡,於是向窮人舍葯治傷,葯名叫「祛寒嬌耳湯」,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葯材在鍋里煮熬,煮好後再把這些東西撈出來切碎,用麵皮包成耳朵狀的「嬌耳」,下鍋煮熟後分給乞葯的病人。每人兩只嬌耳,一碗湯。人們吃下祛寒湯後渾身發熱,血液通暢,兩耳變暖。吃了一段時間,病人的爛耳朵就好了。
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半月左右,人們凍傷的耳朵全都好了。為了紀念這位舍葯救人的「醫聖」,在每年冬至,老百姓模仿著「嬌耳」用麵粉做出「餃耳」或「扁食」,也就是現在的餃子。後來就有一種說法:冬至吃了餃子就不會凍壞耳朵了。於是每年冬至,老百姓無論如何都得吃頓餃子。
張仲景舍葯一直持續到大年三十。大年出一,人們慶祝新年,也慶祝爛耳康復,就仿嬌耳的樣子做成食物,並稱之為「餃耳」、「餃子」。此後,「祛寒嬌耳湯」的故事一直在民間廣為流傳。每逢冬至和大年初一,人們吃著餃子,心裡仍記掛著張仲景的恩情。所以,現在又有「冬至吃餃子一冬不會凍耳朵」的說法。
I. 學生會冬至包餃子新聞稿
「每逢佳節倍思親」,正如這句詩所說,每每臨近節日,遠在他鄉求學的學子們心頭都會湧起淡淡的鄉愁。
在冬至來臨之際,為了給離家許久的同學們帶來溫暖,12月22日下午,我校兩校區同時舉辦了 冬至包餃子送溫暖活動 。讓同學們在學校也不會感到孤單,過一個溫暖的冬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