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宣傳策劃 > 講習所宣傳

講習所宣傳

發布時間:2022-05-17 12:00:07

⑴ 社區綜合文化服務中心與新時代文明站協同推進的說明報告的依據是什麼

摘要 (一)關於工作體系。縣級層面:成立實踐中心,由縣委樹海書記擔任中心主任,美文縣長、紅兵副書記擔任中心副主任;下設實踐辦,掛牌在縣委宣傳部;同時成立理論宣講、教育科技、文化體育、媒體傳播等4個縣級文明實踐分中心,分別掛牌在縣委宣傳部、縣教委、縣文化委、縣融媒體中心(籌建)。鄉鎮(街道)層面:成立實踐所,為鄉鎮(街道)所屬機構,掛牌在鄉鎮(街道)黨政辦公室,鄉鎮(街道)黨(工)委書記擔任實踐所所長,副書記擔任副所長,宣傳委員擔任辦公室主任。實踐所與文化站合署辦公,明確至少2人專崗專職從事文明實踐工作。村(社區)層面:成立實踐站,掛牌在村(居)委會辦公室,村(社區)黨組織書記擔任實踐站站長,村(居)委會主任擔任副站長,「兩委」班子中要有專人負責此項工作。同時,根據工作需要,在村(社區)人口集中的院壩、居民點建立文明實踐點,由小組長或志願者擔任專職管理員,實現群眾在哪裡,文明實踐就延伸到哪裡。

⑵ 農民運動講習所對中國奉命有什麼貢獻

大革命時期,開展的農村工作,鍛煉、提高、培養了一批革命人才。為農村工作的開展打下了基礎。
毛澤東同志在大革命時期,曾三次到廣州從事革命活動。第一次是1923年6月,來穗出席中央「三大」,並當選為中央委員,中央局秘書。第二次是1924年1月,來穗參與中國共產黨幫助孫中山先生改組國民黨,並出席國民黨「一大」,當選為國民黨中央候補執行委員。第三次是1925年9月來穗,10月擔任國民黨中央宣傳部代理部長,主持國民黨政治委員會機關刊物《政治周報》。第二年5月至9月,主持第六屆農民運動講習所並親任所長,為黨培養了大批的農民運動的骨幹,並在後來的革命斗爭中實踐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口號,為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一個民主、自由、富強的新中國立下了不朽的功勛。
1924年7月3日,由彭湃創辦的第一屆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正式開學。
1924年6月30日,國民黨中央執委會第三十九次會議通過農民運動的實施方案,根據彭湃的建議,決定組織農民運動講習所,並派他擔任廣州農講所第一任主任。因此,名義上,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是由中國國民黨中央農民部主辦的,但在實際上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從創辦時起,直至1926年9月結束,共舉辦了6屆,培養了772名畢業生和25名旁聽生。到1925年12月底為止辦的前5屆,主要培養廣東省的農運幹部,其它省份學員較少。
農講所每屆時間原定一個月,在興辦過程中,講習內容不斷豐富,講習時間也逐漸延長。
第一屆共有學員38人,其中共產黨員和社會主義青年團員20人,彭湃為主任。
第二屆,學員225人,羅綺園為主任。
第三屆,擴大到省外招生,共收學員128人,阮嘯仙為主任。
第四屆,學員98人,譚植棠為主任。
第五屆,學員114人,遍及全國八省,彭湃為主任。
1926年5月至9月的第六屆擴大招生范圍,共招收了全國20個省區的300多名學員。

⑶ 廣州有哪些經典的紅色旅遊打卡地

廣州市紅色旅遊景點

1、黃花崗七十二烈士陵園(黃花崗公園) AAAA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位於市區北面的白雲山南麓,面積16萬平方米,是為紀念孫中山先生領導的同盟會在廣州起義戰役中犧牲的烈士而建的。1911年4月27日,同盟會在廣州舉行起義,起義失敗後同盟會會員潘過微冒著生命危險把散落的七十二位烈士遺骸收殮安葬於紅花崗,後將此地改名為「黃花崗」,黃花即菊花,象徵節烈。黃花崗墓園北向南,建築規模宏大,氣魄雄偉,佔地面積13萬平方米,始建於1912年,孫中山書「浩氣長存」四字鐫於墓坊。烈士墓構築在崗陵之上,紀功坊峙立墓後。墓道兩旁蒼松翠柏,烘托出滿園黃花輝映碧血的庄嚴肅穆氣氛。園內還建有八角亭、四方池、石橋等。建國後政府在墓園外築起圍牆,1961年這里被國務院第一批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11年4月27日(農歷3月29日),孫中山先生領導的同盟會為推翻清王朝的統治在廣州舉行起義,結果失敗,喻培倫等86人(一說100餘人)英勇犧牲,其中華僑29人。

2、廣州起義烈士陵園 AAAA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廣州起義烈士陵園,位於廣州市中山二路92號,佔地18萬平方米,是解放後為紀念1927年12月11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廣州起義犧牲的烈士於1954年修建的紀念性公園。主體有正門、廣場、陵墓大道、廣州起義紀念碑和圓形的封土。現有景點和游樂場所16處,集紀念、游覽、科普於一園。墓道兩旁有20個大花壇,四季鮮花不斷;墓上密鋪青草,四周松柏常青;陵園東部有中朝人民血誼亭和中蘇人民血誼亭。園中人工湖還有湖心紀念亭,橫匾上 書-「血祭軒轅」,為董必武所題。被列為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和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廣州市首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

3、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廣州農講所舊址講習所舊址位於廣東省廣州市中山四路42號。是毛澤東等人於1926在廣州舉辦的廣州農動所舊址。在廣東省廣州市中山四路42號。原是番禺學宮,始建於明洪武三年(1370),清代重建。農民運動講習所由中國共產黨人彭湃等倡議,經中國-中央執行委員會決議通過開辦。自1924年7月至1926年9月共舉辦6屆。1、2屆所址在廣州市越秀南-路惠州會館,3、4、5屆在廣州東皋大道1號,第6屆所址遷此。1~5屆主任為彭湃、羅綺園、阮嘯仙、譚植棠。第6屆1926年5~9月舉辦,改主任為所長,毛澤東任所長,肖楚女為專任教員,教員有彭湃、惲代英、阮嘯仙等。本期招收學員327人,來自當時的-20個省,在此學習有關農民運動、軍事、政治等課程,進行軍事訓練,並到農村實習。學員畢業後奔赴各地從事農民運動,對中國革命作出了很大貢獻。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孫中山大元帥府紀念館 AAA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孫中山大元帥府紀念館是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元帥府舊址為依託建立的遺址性紀念館。大元帥府舊址坐落在廣州市海珠區紡織路東沙街18號,1917-1925年間孫中山曾兩次在這里建立大元帥府,領導中國民主革命。紀念館總佔地面積為8020平方米,由南北兩座主體大樓、東、西廣場和門樓等組成;兩座主體大樓為三層劵拱的西式建築,南樓設「帥府百年」復原陳列,北樓有「孫中山在廣州三次建立革命政權」的基本史料陳列和專題陳列。1981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廣東省廣州市第五屆委員會第一次會議提案:請盡早維修座落本市河南的當年孫中山先生大元帥府舊址案。1983年,孫中山大元帥府舊址被廣州市人民政府確定為廣州市第二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5、中共「三大」會址 AAA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共三大會址紀念館位於廣州市越秀區恤孤院路3號。1923年6月12日至20日,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是迄今中國共產黨唯一在廣州召開的、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全國代表大會,對中國革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1979年,中共三大會址被列為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7月1日正式修復開放。中共三大會址原為1幢兩層高、每層2間相連通的普通房屋,為人字瓦頂的磚木結構,是設有騎樓的典型舊式廣州民居形式。但房屋在抗日戰爭時期被日軍飛機炸毀。經過新建後,新建紀念館分為地下一層和地上兩層,全部用於陳列展覽;舊民居5號樓將作為臨時展廳,展出與中國共產黨歷史有關的專題展覽;5號樓和新館通過兩層的走廊連成一體。

6、十九路軍淞滬抗日陣亡將士陵園 AAA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陵園坐落於廣州市水蔭路113號,先烈路的北面,總佔地面積6.2萬平方米。陵園是為紀念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路軍1932年「一·二八」淞滬抗日戰役中陣亡將士,於1933年由華僑捐資建成的。整座陵園建築規模宏偉,布置嚴謹,造型莊重典雅,南北走向的墓道形成一條十分明顯的中軸線,主體建築均用花崗岩石砌成,是一座富有古羅馬建築風格的陵園。陵園作為中國近代史人民斗爭業績的見證,是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和全國、省、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又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更是向廣大青少年學生和國內遊客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課堂。陵園主要建築有:凱旋門、戰士墓、抗日亭、英名碑、先烈紀念館、將士墓、將軍墓和先烈紀念碑等處烈士紀念建築物,以及浮雕牆,航空紀念碑等景觀。陵園有一座花崗岩砌成的仿羅馬紀功式建築凱旋門。門樓建於1932年,位於沙河頂、先烈路和水蔭路的交會處,高13.4米,寬11米,佔地面積40.7平方米。

7、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廣州近代史博物館)

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和廣州近代史博物館位於廣州市越秀區陵園西路2號的烈士陵園內,館址原為1909年設立的廣東咨議局,在大東門外,於1959年10月1日首次對外開放。廣州近代史博物館是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的分館。博物館分為主樓、荷花池和石橋三部分,主樓佔地2500平方米,樓高兩層,屬於磚木、鋼樑柱結構的西方羅馬式議會建築,大門為弧形門廊,正中築有4根仿歌德式柱。1998年,原通往中山三路的大門被拆除,進出博物館均須使用烈士陵園正門。博物館現有館藏文物、文獻13000多件,歷史照片13000多張。其中特別珍貴的是1927年廣州起義時署有「廣東工農兵擁護蘇維埃政府大會」的兩條標語:「打倒帝國主義」、「工農兵起來,擁護蘇維埃政府」及當時用過的指南針、懷表和中共廣東區委辦黨校用的教材《訓練材料第二集》、黃埔軍校第一期畢業生潘學吟的畢業證書,陳毅在粵北領導游擊戰時用過的皮箱。

8、中國共產黨廣東區委員會舊址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民國廣州中國共產黨廣東區委員會舊址位於廣州市文明路194號至200號(原為文明路75至81號)。是一座四間相連的三層樓房,磚木結構,木樓板,坐南向北,四間內部有門互通。每間寬4米、深12.8米。1924年中共的機關沒有公開,用「管東渠」(即「廣東區」的諧音)的化名向-局登記,後來「管東渠」就成了廣東區委的代號。民族解放協會和中華全國總工會籌備處初期也在二樓辦公,門前曾掛這兩個單位的牌子作掩護。廣東區委是全國最早建立的地區區委之一。1922年,中共廣東區執行委員會成立,負責人是譚平山。1924年,10月,周恩來接任區委委員長的職務。1925年春,由陳延年擔任書記。區委原管轄廣東、廣西兩省,至1926年初擴展到福建南部、雲南、貴州以及南洋一帶。區委設組織部、宣傳部、工人部(工委)、農民部(農委)、軍事部(軍委)、婦女部(婦委)、監察委員會和秘書處等機構,並成立主席團(常委會),加強集體領導。

9、中共增龍博中心縣委舊址

中共增龍博中心縣委舊址位於增城正果鎮白面石村,一個建於半山腰的小院建築,院內有東西兩排,每排4間瓦房,院子四周有圍牆.曾於1940年4月~1942年5月,作為增城,龍門,博羅三縣中共縣委所在地,主要領導增城,龍門,博羅等地黨組織開展工作,為廣東東江地區抗日斗爭取得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2005年,中共增龍博中心縣委舊址被定為增城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為宏揚革命傳統和「紅色文化」,正果鎮政府於2006年開始對該址進行修復,投入資金近50萬元.修復工程以「建新如舊」原則進行,重建的「中心縣委」完全尊重舊址的原貌,建築風格仍按照以前的客家土樓四合院的樣式,室內布局仿照舊址,甚至重建用的部分磚,木柱等材料都是舊址原來的,以盡最大限度使建成後的「中心縣委」舊址保持原貌,以保證革命歷史文化的延續性.

10、周恩來同志主持的中共兩廣區委軍委舊址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共廣東區委軍委舊址位於萬福路190號二樓,曾於1926年5月至1927年4月這一短暫期間作為中國共產黨廣東區委軍委辦公和周恩來、鄧穎超居住的地方。1926年,周恩來同志曾在這里領導黃埔軍校及國民革命軍的共產黨特別支部,派遣共產黨員到軍校和軍隊工作。這棟樓房始建於1922年,是地產商嘉南堂的產業,樓下是西華銀行,為混凝土結構。二樓由當時的中共廣東區委軍委租賃。進入二樓的鐵閘大門後是大廳,這里是會議室,軍委經常在此召開會議。大廳左側是軍委的辦公室,至今仍保持原貌的幾張辦公桌和手搖電話機,讓人可以想像當年聶榮臻、黃錦輝等人在此辦公的情景。大廳靠馬路的一側,擺設了一套西式的沙發,兩旁還有幾張靠背酸枝椅和茶幾。這是軍委的會客室,軍委書記周恩來和鄧穎超當年經常在此接待客人,向警予、李富春、蔡暢常來此作客,胡公冕、宋希濂、陳恆喬等黃埔軍校師生亦曾到此拜訪周恩來。

11、竹園涌抗日游擊隊舊址

在新塘竹園村裡,有一幢兩進的大房子,一棵被當地人稱為「富貴子樹」的大樹長在房子的中央,這就是增城竹園涌抗日游擊隊舊址.游擊隊舊址所在的房子。

12、三元里抗英斗爭舊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三元里抗英斗爭舊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廣園西路三元里村北面。館內陳列三元里抗英的文物史料,系統地介紹三元里人民抗英斗爭的史實,有三星旗、繳獲的英軍軍服。大刀長矛、伍紫垣印章等文物與資料。

13、廣州起義紀念館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廣州起義紀念館,即廣州公社舊址,為原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廣東省立公安局,位於中國廣州市起義路200號之一,是由中國共產黨的張太雷領導發動的廣州起義而建立的蘇維埃政府——廣州公社所在。廣州起義失敗後蘇維埃政府隨即廢止。雖然廣州公社僅存三天,卻是中國大城市裡建立的第一個蘇維埃政府,被譽為「東方巴黎公社」。1949年解放軍攻佔廣州後,公安局被廣州市人民政府所接管,並於此設立廣州市公安局。1956年,廣州市人民政府把南樓辟為廣州起義陳列室,對內開放。1987年,廣州市公安局移交了舊址的南樓、中樓及門樓等建築給文物部門,後對舊址進行維修復原,成立了廣州起義紀念館。葉劍英曾為此題字「廣州公社舊址」。因廣州市公安局辦公場所有限,直至2005年底,廣州市公安局才向文物部門移交了餘下的舊址北樓和拘留所。2006年開始重新修葺紀念館,在此期間在舊址北樓挖出炮彈、手槍等文物。

14、中共廣東區委軍委舊址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民國廣州周恩來同志主持的中共廣東區委軍委舊址位於廣州市萬福路190號2樓。是1926年5月至1927年4月中國共產黨廣東區委軍委的辦公室和周恩來、鄧穎超居住的地方。樓為混凝土結構,分前後座,前座四層是萬福路190號,後座三層並有天台,是東橫街13號和15號。前後座之間有天井,每層天井都圍有鐵欄桿。該樓是南華置業股份有限公司的產業,1922年動工興建,次年竣工。舊址樓下,原為南華置業股份有限公司開設的南華銀行。二樓由軍委租賃,面積147.76平方米,花階磚地面,從馬路西側有樓梯直上樓上。二樓門口裝著一扇鐵閘,進大門後為大廳,軍委經常在此召開會議。大廳左側有幾張辦公台、1部手搖電話機,軍委聶榮臻、黃錦輝等在此辦公。大廳擺著一套西式梳化,幾張靠背酸枝椅和茶幾,這是軍委的會客室,軍委書記周恩來和鄧穎超經常在此接待客人。

15、廣州「三二九」起義指揮部舊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廣州「三二九」起義指揮部舊址,位於廣州市中心區越華路小東營5號(現已經改為15號),是1911年孫中山先生領導的革命黨人為推翻清朝統治進行決戰的總指揮部。這次起義孫中山先生給予高度評價:「碧血橫飛,浩氣四塞,草木為之含悲,風雲因而變色,全國久蟄之人心,乃大興奮,憤怒所積,如怒濤排壑,不可遏制。不半載,而武昌之大革命已成,則斯役之價值,直可驚天地,泣鬼神,與武昌革命之役並壽!」建築為坐北向南的青磚大屋,原是清朝官員的住宅「朝議第」,四進三開間,單層、兩面坡頂素瓦,大門是嶺南建築中典型的趟櫳門;院內每進之間均以天井、花園相隔,均配屬晚清嶺南典型的民居建築形式。在20世紀20年代被同盟會員李章達先生買下大屋。1953年李章達先生逝世,1955年,李章達夫人尹映雪、兒子李誦剛遵照李章達先生的生前遺願,將房屋捐給國家。

16、廣東省農民協會舊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廣東省農民協會舊址位於東皋大道一號(現東皋大道禮興街6號)。在這座寬敞、幽靜的大院中,有一幢整齊美觀的米黃色樓房,這座樓房原是廣州商團副團長陳恭受的花園別墅。在大革命時期,它曾經是廣東80萬農會會員的戰斗指揮部——廣東省農民協會(簡稱「省農會」)的所在地。1924年10月,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政府鎮壓了商團叛亂後,將此樓房沒收充公。1925年,農民運動講習所(簡稱「農講所」)由越秀南路惠州會館(現越秀南路89號)遷到這里,續辦了第三至第五屆。省農會自成立後至1927年「四.一五」國民黨反革命政變前,便以此為大本營,率領全省農民干出驚天動地的事業。1925年5月1日,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廣東省第一次農民代表大會在廣州隆重召開,成立了廣東省農民協會,發布了《廣東省農民協會宣言》,選舉產生了廣東省農民協會執行委員會,制訂了省農民協會章程,統一了農會的名稱和旗幟。

17、楊匏安故居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楊匏安故居位於越秀區越華路116號,省輕工業廳大院內廣東製糖機械廠勞動服務公司辦事處的巷裡,原為香山縣今屬南屏北山楊氏家族在廣州設立的宗族祠,亦是楊氏子弟到廣州讀書的邸舍,該祠原為一座二進的坐北朝南建築,面寬約13米,上掛有「泗儒書室」橫匾,前座與後座中間的天井兩旁均有廂房,廂房上有0,右側廂房外有附祠,但現僅存前座,還增加了臨時建築,與其原貌相去甚遠。楊匏安民國七年(1918)舉家遷至廣州,住進楊家祠,開始在廣州宣傳唯物論和社會主義。楊匏安的著作介紹唯物史觀、階級斗爭學說和政治經濟學,在社會上很受歡迎。楊家祠就成為楊匏安活動的主要場所。譚平山、陳公博、譚植棠、劉爾崧、馮菊坡、楊殷、蘇兆征等人經常到此開會,研究工作。此後,劉少奇、張太雷、李立三、穆青等共產黨員亦經常到此研究黨在廣東的工作。楊家祠亦成為大革命時期我黨、團重要的活動場所。

18、花都革命烈士陵園

花都革命烈士陵園花都區新華鎮體育館11號,比鄰花都區著名學府秀全中學,佔地面積10206平方米,是為紀念自辛亥革命以來的花都籍革命烈士而建,1994年11月被中共花都市委、花都市政府確立為花都首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烈士陵園正門原來朝南,因為南邊正好是秀全中學校區,通行不便,後來改北門為正門。烈士陵園被朱紅的鐵柵欄圍著,大門也是柵欄式的鐵門。進去以後是一個水泥小廣場,廣場周圍懸掛了一些雙擁宣傳欄。平時一般空著,清明節或者烈士公祭日用作停車場。廣場過去是一個三間四柱的水泥牌坊,牌坊上有胡文漢先生撰黃國強先生書的對聯,正面是「碧血沃河陽凜凜英風存浩氣,忠魂凝菊石錚錚鐵骨鑄豐碑」,「生為人傑死作鬼雄千古仰,澤被山河德昭日月萬民欽」,橫額「英靈永存」。反面是「故土已騰龍山水同歡歌舜日,新花長吐艷城鄉競富慰英魂」,「一脈馨香巴水流芳名不朽,千秋德澤丫山煥彩業長興」,橫額「日月同輝」。

19、中國共產黨廣東區執行委員會舊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國共產黨廣東區執行委員會舊址樓高三層,總面積約700平方米。這里是大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廣東區執行委員會所在地。廣東區委是中國共產黨最早建立的地方區委之一,管轄區域包括廣東、廣西、福建南部、香港、雲南、貴州以及海南甚至深入到南洋一帶,成為當時最大的區委。1924年10月,周恩來回國後接任區委委員長一職,1925年2月,由陳延年擔任書記。區委機關設組織部、宣傳部、工人部、農民部、軍事部、婦女部、監察委員會和秘書處等機構。當年,陳延年、周恩來、彭湃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和革命先驅曾在這里辦公,領導廣東人民開展革命斗爭。一樓開有中葯鋪、雜貨鋪、鞋鋪、小吃店等4個店鋪為區委的工作做掩護。1925年上半年,這里專門設立監察委員會,成為中國共產黨建立的第一個地方紀律檢查機構,開辟了中共紀檢工作的先河。2019年,被國務院核定並公布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沙基慘案「毋忘此日」紀念碑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沙基位於沿江路與六二三路交接處,沙面東側。沙基慘案是中國重大的革命歷史事件之一。1925年5月,英國和日本在上海鎮壓-工人,製造了震驚中外的五卅慘案。五卅慘案發生後,中共廣東區委和中華全國總工會派鄧中夏、楊殷、蘇兆征、林偉民、李啟漢等人到香港和廣州沙面租界的工會以及工人群眾中進行-的准備工作。1925年6月19日,香港的海員、電車工人、印刷工人首先-,接著其他行業的工人也紛紛響應,-人數達25萬人。工人聲明擁護上海工商-合會對五卅慘案提出的17項條件,並針對英帝國主義在香港執行的歧視華人政策提出了「政治自由、法律平等、普遍選舉、勞動立法、減少房租、居住自由」六項要求。有10萬多名工人在蘇兆征等人的率領下回到廣州,廣州英、美、日洋行和廣州沙面租界的工人也加入了-的行列。6月23日,10多萬工人、商人、學生在東較場舉行-,要求打倒帝國主義、廢除不平等條約,會後-到沙面租界對岸的沙基。

⑷ 毛主席在農民運動講習所里培養出了哪些著名的學員

周霄 (代號: 鄒孝)

陳能新 (代號: 熊新)

鄔光璧 (代號:武光國)

施瑞林 (代號: 方端)

李敬民 (代號:呂興)

羅彩 (代號:林實)

黃麗生 (代號:鄺定錦)

朱毓光 (代號:牛光)

就知道 這幾個 ,太難找了。暈 下面是復制的 可以看看

農民運動講習所為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所辦,第一屆學生三十六人,一個月畢業;畢業後續招第二屆,擴充至二百二十五人。畢業期間也延長至兩個半月。所招的學生多半是由本黨同志在各縣介紹來的,故此工人農民佔有半數。其中尚有十三名女子。入學試驗的時候,注重口試,把一般聞聲投考的及無聊的學生盡數排除了。第一屆畢業生中遣了二十五人為特派員,派往各縣干農民運動。第二屆也從八月廿一日開始了。照原定計劃,先上講堂兩個月,再經軍事訓練半個月。後來因地方與教授問題,不能劃分數班。然聚二百二十五人於一堂,觀察與甄別均難著手。故我提出先行軍事訓練,看誰能耐苦不畏艱難;繩以軍紀,看誰能服從團體動作。而剛好扣械事件發生,商團鼓動商家罷市,即將二百名(女生除外)學生改組為農民自衛軍。工團軍此時也組織成功。即命農民自衛軍移駐省署,是為農民自衛軍成立之始,也就是第二屆學生軍事訓練之始。後來共管糧食,因范廖等軍人反對而銷沈,農軍遂常留省署訓練。這次虛張卻收了點微效,就是學生中的怯懦分子,以為忽然遷入省署,不知葫蘆里是什麼葯,於是逃去者約二十人。從此後請了十位西江講武堂的畢業生作教練,整天的操練,不能吃苦而退學的在十人以上。所遺留的不過百六十人而已。如是訓練了半個多月,乃改為上午上課堂,下午軍事演習。及大元帥出發韶關,下兩度命令若農民門衛軍赴韶訓練,並擔任後方宣傳工作。九月二十日下午七時乃與工團軍全隊開往韶關,二十一侵晨到步,由大本營參軍處指定在第十三號兵棚駐扎。是日下午三時大元帥親到集合工農團演說。大概說:宣傳比武力更為重要,以力服人者一時,以主義服人者始能永久。每天在韶做農村運動,即拔隊返省。在開赴韶關之前一夕,百六十學生預知消息,因害怕而逃走者有八人,因病不能去者五人,剛好那時南浦農團有二十人來省,加入隊伍,仍足百六十人之數。
到韶之次日,即九月二十二日,將全隊分為十小隊,以附近韶籍之學生作領隊,分別往各鄉村及城內調查。結果甚得當地農民之歡迎。嗣後每日以四人為一隊,共三十六隊,出發到韶城附近數十里內一切農村作宣傳運動。宣傳的方法,先將該村戶口及生活狀況作詳細之調查,然後說以組織農民協會及農民自衛軍之利益。北江農民年內受兵燹之災最慘,受地主重租之壓迫亦烈,各人均知組織團體之需要,故數日之間,各村農民紛來接洽。可惜時間不足,各村農會尚未及組織成功,然此時苟派三、四人前往,馬上即可成立。我們從韶返省是九月三十日。雖然在韶駐有十一天,然其中因有三天學科演講,由綺園、平山、嘯仙擔任教授,兩天籌備贊助北伐大會,一人巡行市面散發傳單,農村運動實在只有五天,鄉落太多,而且太散,所以不能立刻成立農會。
從前只是講習所的組織,所以職員只有主任一人。後來軍事訓練時期,才多請十位教練,到完全成為農民自衛軍之後,乃著手改為軍隊的組織。軍衣在省署訓練時已做好。去韶之日,再備置干糧袋、水壺、軍氈,軍裝經已齊備,所差者僅槍問題而已。茲將自衛軍的組織列下:
以全體分為兩個中隊,每中隊九個分隊,每三個分隊成一個小隊。每分隊九人,以一人為分隊長,總共一百六十二人。
以教練官為中隊長及小隊長。
(丁)分子
一、以地方分之:
南海六人,香山十九人,順德十八人,廣寧廿三人,東莞三人,高明三人,潮州與海豐八人,惠州與梅縣九人,瓊崖廿七人,花縣七人,女生十三人,(西江一帶)十人,(北江一帶)五人,南圃農團廿一人,番禺與清遠五人。
共一百七十七人(出發韶關;女生除外)。
二、以職業分之:
學生十分之三,農人十分之三,各地農會送來者十分之一,工人十分之2.2,女工十分之0.8。
(戊)雙十節屠殺之後
農民自衛軍自從韶關回省之後,即行停止軍事訓練,注意政治宣傳,每日上課,迄八小時,一直至十月九日,沒有間斷。到雙十警告節那天,除病及因事請假者外,全體列隊參與。二時許從第一公園散會後加入巡行,巡行隊伍警衛軍、講武堂先導,工團軍從之,我們又接著工團軍。其後便是各工會學校團體。行至太平路西濠口轉角處商團屠殺的慘劇就開幕了。是役農民自衛軍因排列第三,非火線密集地點,所以受害比較警衛軍、講武堂、工團軍稍輕,得於槍聲初起時避入附近民居商店。下午六時陸續歸隊回省署者已半數,其餘為商團、福軍協同拘往福軍本部者,亦於晚間由胡漢民省長電李福林飭令放回。其避入民居者,因得從容更換便衣,故皆倖免於辱。其為商團福軍拘去者,則無不飽受拳擊槍毆。計是役受傷最重的為隊員梁歧玉,身中四槍並受刺刀傷二,倒卧地上,商團見其不死,復以足踢其顱,皮破血出、暈不省人事,幸航空局長陳友仁汽車馳至,即送入韜美醫院救治,得免於死,迄今半月漸見痊好。其受拳及鐵器重傷者三人,輕微傷則除當時避免者外無一倖免。十一日之下午,商團之勢焰益熾,滇軍態度復至不明,以手無寸鐵之農民自衛軍留居省署,殊非安全,故決遷往黃埔。
十一號,全體除因傷未痊不能往與請假回鄉者外,全數由大沙頭起程開赴黃埔。到黃埔後又因與蔣校長商酌未妥,仍居船上,後與蔣校長往返磋商,結果蔣允撥兩操場為駐扎地,並肯派教練員十名擔任教練。於是十四早遂開始發槍,工農團軍共領槍三百零五枝(農團軍八十五、工團軍二百二十枝)。實行軍事訓練。十日之中由托槍、瞄準、裝放子彈、實彈射擊、散兵線、密集教練、沖鋒等各原則,均在此短時期內練習,對於武事,不致茫昧無知。十月廿八拔隊回省,再從事政治講演兩日,將以前功課作一總結,兩日後遂分別散往各縣,第二屆農民講習所算做畢業了。是屆畢業生人數共一百四十二人。

⑸ 農民運動講習所是怎樣成立的,它對中國革命的貢獻是什麼

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初,就有一些黨員開始注意農民問題,他們深入田間地頭,宣傳農民為什麼會受壓迫受剝削,幫助農民組織起來。這種共產黨領導下的規模較大的農民運動,最早在海、陸豐地區興起,主要領導者是彭湃。彭湃是中國共產黨內較早認識到農民問題重要性,並實際從事農民運動的傑出領導人之一。毛澤東曾贊揚他是「農民運動的大王」。
1896年,彭湃出生在廣東省海豐縣的一個地主家庭。中學時代他受到反帝反封建的教育,對當時的社會現實產生了不滿情緒。1917年,他東渡日本留學,努力閱讀馬列主義著作,積極參加中國留學生的救國運動。回國後,他團結一些進步青年,在海豐成立了「社會主義研究社」,想從文化教育入手,實現社會革命。
1921年,彭湃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並開始在他的家鄉廣東海豐縣從事農民運動。彭湃以滿腔熱情深入農村宣傳革命道理。他為了和廣大農民打成一片,徹底背叛了自己的地主家庭,把父親留給他的那份土地分給佃農,當眾燒毀田契,自己和農民一樣過著儉朴的生活。他用深入淺出的道理和通俗易懂的語言演說,幫助農民提高政治覺悟,團結起來,為謀求解放而斗爭。彭湃滿腔熱情的宣傳農民、組織農民,這樣1923年1月,海豐縣總農會成立了。當時農會已經擁有10萬會員,形成一股暴風驟雨般的力量,向土豪劣紳展開了尖銳的斗爭。
彭湃領導海、陸豐農民運動取得了豐富的實踐經驗。1924年和1925年,他先後被選為中共廣東區委委員、廣東省農民協會副委員長。1926年5月至9月,毛澤東在廣州主持第6屆農民運動講習所,培養全國的農民運動幹部時,曾親自派肖楚女同志帶領300多名來自各地的學員,到海、陸豐進行考察訪問。毛澤東還聘請彭湃同志為教員,負責講授《海豐及東江農民運動的情況》。
1927年春夏之交,正值北伐戰爭向前發展的緊要關頭,國民黨反動派背叛革命,大肆屠殺共產黨人和革命人民。這時,英勇的海、陸豐人民在共產黨領導下,舉行了武裝起義。這一年的4月,中國共產黨召開「五大」,彭湃當選為中央委員。8月,他參加了著名的「八·一」南昌起義。其後,他隨同南昌起義的部隊回師廣東,南征潮汕,沖破國民黨反動派的重重封鎖,轉移到海、陸豐,組織農民自衛軍,再次舉行武裝起義,解放了海豐、陸豐縣城。兩縣在11月間先後召開工農兵代表大會,產生了工農民主政權——海、陸豐蘇維埃,提出「實行土地革命」的口號。背負了幾千年封建重擔的海陸豐農民,第一次當家做了主人。

⑹ 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的歷史

毛澤東同志在大革命時期,曾三次到廣州從事革命運動:第一次是1923年6月,來穗出席中共三大,並當選為中央委員、中央局秘書;第二次於1924年1月,來穗參與中國共產黨幫助孫中山改組國民黨工作,並出席國民黨一大,當選為國民黨中央候補執行委員;第三次於1925年9月來穗,10月擔任國民黨中央宣傳部代理部長,主持國民黨政治委員會機關刊物《政治周報》,次年5-9月,主持第六屆農民運動講習所並任所長,為黨培養了大批農民運動骨幹。 農民運動講習所是為適應蓬勃發展的農民運動形勢而創辦的。首期由共產黨人彭湃任主任,毛澤東則任第六屆農講所所長。農講所一、二屆在越秀南路惠州會館舉辦;三至五屆在東皋大道1號(今中山三路永興街6號) 舉辦;六屆則移至惠愛東路(今中山四路)番禺學宮舉辦。農講所開設三民主義、中國國民黨史、中國史、各國革命史等課程,毛澤東、周恩來、惲代英等曾在此授課,六期共培養772名畢業生與25名旁聽生,其中六屆人數最多,規模最大,影響最深,有來自全國20個省的318名學員。他們畢業後奔赴全國各地從事農民運動,成為農運的骨幹力量。

⑺ 三新講習所教案例文

為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某省某市印發《關於建設新時代三新講習所的實施方案》,推動全市廣大黨員群眾學習新思想,掌握新本領,創造新業績。 明確建設標准。按照「有設施完善的講習場所、有結構合理的講習隊伍、有豐富實用的講習課程、有科學有效的講習方法、有簡明必要的講習資料、有務實管用的講習制度」的「六有」標准,建設新時代「三新」講習所,整合各類資源,打造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的平台、黨組織發揮作用的陣地、聯系群眾的橋梁和學習新知識新技術的學校。 打造宣講隊伍。還有就是規劃學習重點。

⑻ 村級講習所宣傳陣地只局限於村固定場所嗎

想要豐富農村生活要先抓住農村和人民這個點,要為農村人民實干實做。人民好了,自然對政府滿意了,對政治滿意了。也就間接地對農村人民的思想文化進行了「佔領」

閱讀全文

與講習所宣傳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開展網路營銷的必要性 瀏覽:263
市場營銷學北大課件 瀏覽:55
人口因素酒店市場營銷 瀏覽:800
培訓學校秋季招生方案模版 瀏覽:760
區域大崗點多如何做好培訓工作方案 瀏覽:356
生鮮電商策劃方案項目概述 瀏覽:851
天之愛電子商務有限公司 瀏覽:201
電子商務營銷流程 瀏覽:157
公司文明創建宣傳策劃方案 瀏覽:25
關於香飄飄的市場營銷 瀏覽:431
送科技下鄉技術培訓活動方案 瀏覽:512
愛特思電子商務上海有限公司58 瀏覽:989
市場營銷長期職業計劃 瀏覽:380
幼兒教師法制培訓方案 瀏覽:704
首都航空市場營銷面試 瀏覽:429
原料電子商務 瀏覽:93
市場營銷的短期行為 瀏覽:336
杭州禾翰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地址 瀏覽:36
38節花店促銷活動 瀏覽:307
16春電子商務作業1 瀏覽: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