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宣傳策劃 > 菩薩宣傳

菩薩宣傳

發布時間:2020-12-31 15:42:45

1. 只要你為一切虛空遍法界眾生往生極樂世界發地藏菩薩渡盡眾生方成佛的願 你 覺得好嗎值得宣傳

地藏菩薩真的願就是希望十方法界一切眾生趕快成佛,所以,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得證菩提,圓滿佛果,是最圓滿的。

2. 家裡供奉觀音菩薩,可以給觀音菩薩燒元寶嗎佛教提倡這個嗎希望大師或者居士幫忙解答,謝謝!

太上老君?這些神神叨叨,真假難辨,遠離為好。
孔子"敬鬼神而遠之"!

不必給觀世內音菩薩燒元寶。菩容薩不需要。

"很多信佛人不主張燒金銀、元寶、紙錢等東西,認為是民間信仰中的迷信,佛教不贊成這種行為。然而世事無絕對,一件事總有它好的一面,亦有它壞的一面。先不說這些東西燒了對先人有無作用?有無好處?會否收得到等種種問題;但必需告訴大家,這是鬼的一種食物,燒是有作用的,煙火鬼可吸食這燒紙錢時的煙火,飽餐一頓,令他們靈身感到充沛滿足;從菩薩道的修行來說,這未嘗不是一種布施。

請問地藏菩薩,三寶弟子能否燒冥鏹、紙錢、紙元寶這些東西?答:觀所夢有所損#地藏菩薩木輪相法佔驗選輯# ​"~常觀世音師父

3. 關於觀音畫像的一些問題

可以放的,沒問題,觀音是保平安的,銀行卡那種設計就是做護身符的,也可以轉贈朋友的,但是因為佩帶過了,不可以出售給朋友。

4. 觀音菩薩歷史上真的存在嗎還是佛教徒們為了宣傳編造的

觀世音與瑜伽皆源於古印度傳統文化,觀世音是梵文Avolo以te』vga(阿婆盧吉低舍婆羅)的意譯,又譯作「光世音」、「觀自在」、「觀世自在」。唐時因避太宗李世民名諱,略去「世」字,簡稱』「 觀音」,一直沿用至今。
「觀世音」,是我國佛經翻譯家的一個創造,他們為何造出這么個令人費解的怪名字?原來,這是根據佛經的說法:(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稱:現世音以何因緣名「觀世音」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正法華經·光世音普門晶)稱:若有眾生,遭億百十咳困厄、患難,苦毒無量,適聞光世音菩薩名者,輒有解脫,無有眾惱。東晉·僧肇<注維摩詰經)稱:世有危難,稱名自歸,菩薩觀其音聲,即得解脫也。亦名觀世念,亦名觀自在也。就是說,神通廣大的觀世音,在眾生受苦受難時,稱誦其名號,就會「觀」到這個聲音,立刻前往解救。「觀世音」這個名稱就顯示出這位菩薩的大慈大悲和神遣無邊。聲音不用聽而一「觀」即知,是觀世音的絕招兒。應該屬於特異功能之類。
以眼「觀」音,對世俗來說不可理解,但佛教中卻有「六根互用」的一套理論,不但以眼可以「觀」音,還可「觀」香、「觀」味(味道)等。所謂「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六種感官及其功能。「根」為「能生」之義如」眼根」能識色,「耳根」能聽聲,「鼻根」能嗅香,「舌根」能嘗味,「身根」有所觸等。
佛教認為,「六根」即是生死之根,超脫生死,就要清除「六根」的污垢,修持布施、持戒等種種功德,以達到「六根清凈」的境界。六根清凈了,就能消除障礙,顯發種種妙用。不但六根各自的功能大大增強,而且町以進而達到「六根互用」的高級境界。即六根中的任何一根都能代替其他諸根的作用。
如來佛在六根互用上達到了極為圓滿的程度,<涅盤經)稱:如來一根則能見色、聞聲、嗅香、味、知法,一根現爾,余根亦然。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四特別談到幾位菩薩六根互用的特異功能:「阿那律陀無目而見,跋難陀龍無耳而聽,河神女非鼻而聞,驕梵缽提異舌知味,舜若多神無身覺觸。」但這些菩薩的本事比起以目觀到塵世苦難眾生的求助聲,即能前往解救的觀世音菩薩.差得遠了。
觀音菩薩又名「觀自在」,何義也?佛教宜揚大涅盤有「常樂我凈」四德,即永恆、恬靜、自在和清凈的境界。佛菩薩破除了世俗各種無名煩惱,名為「得大自在」。徹底擺脫種種束縛而能充分主宰之「我」,謂之「自在」,亦即上邊提到四德的』我德」,「觀自在」是唐玄奘所譯。如(心經)雲:「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關於「觀自在」的含意有兩層,一是表示大智慧,顯示她能夠完全「自在」地「觀」察事理無礙的境界。二是表示大慈悲,菩薩應機赴感,尋聲救苦,從心所欲,了無障礙。
觀音菩薩如此之「神」,那麼其來歷又是如何呢?
事實確實如此。觀世音同許多菩薩一樣,是信徒們塑造增飾出來的。其最初的原型是古印度的雙馬童神。
觀音原是雙馬童:印度是世界上具有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之一。雅利安人人主印度河流域後,建立了奴隸制國家,並實行一種等級制度即種姓制度。它把人分為4個不同的等級:婆羅門(祭司,統治階級)、剎帝利(武士)、吠舍(農民和工商業者)和首陀羅(無技術的勞動者),此外還有最為低賤的「不可接觸的賤民」。
在奴隸制社會中,出現了為奴隸主階級服務的婆羅門教。婆羅門救以(吠陀)為最古經典。(吠陀)是印度最古老的文學遺產,被稱為印度人在世界文學史上「說出的第一句話」,也是有價值的歷史文獻。「吠陀」一詞,原為「知識」、「學問」之意,後來經過婆羅門的解釋,逐漸被說成是宗教的「聖典」,是神示的「聖經」。以古梵文寫成,主要是對神的贊歌、祭詞、咒詞等,共有四部,以《梨俱吠陀》產生最早,大約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比中國的<詩經)還早;(梨俱吠陀)涉及了許多神,按重要性來說,第一位是大英雄戰神因陀羅,其次是火神阿膏尼,再次是酒神蘇摩,第四位即雙馬童神。
雙馬童,為梵文A』svin(阿濕波)的意譯。是婆羅門教、印度教崇拜的神明。他倆是孿生兄弟,是不可分離的—對美麗的青年天神。這一對兄弟強壯、靈巧、聰明、敏捷,嗜好蜜,皮膚也是蜜黃色的,頭戴蓮花冠。他們坐金色的三輪車,駕車的是馬、牛或鳥、鷹、天鵝,車的速度比思想還要快。金車在黎明時出現,像太陽一樣,…—天就駛過了天空,掠過大地。其形象有時是一對並肩相連的小馬。
雙馬童的主要功德是救苦救難,尤其能治病。他倆能使瞎子復明,殘廢復全,能使無奶的牛產奶,閹人的妻子生子,使老女得夫,沉船獲救。他們曾使一位老仙人恢復健康,延長壽命,返老還童;又治好了一些病老殘廢;還主持婚姻,使不少人得到妻子。<梨俱吠陀)中還常常提到雙馬童救了一個落水者。那人沉溺在黑暗的大海中,只抱著一根木頭,向雙馬童呼救,雙馬童便駕著百槳木船飛快地救他脫險。還有人被壞人綁起來.扔在水裡掙扎了九天十夜,最後讓雙馬童救活了。有些人掉在丁黑洞洞的坑裡,或落在滿是火焰的坑裡,叫天不應叫地不靈的時候,也是雙馬童來救援,讓他們喝下清涼的飲料,寓了險境。有的女人在戰爭中被砍掉丁廣條隨,雙馬童便蛤她安上了一條鐵腿或銅腿。總之,被他們救助的人不計其數。雙馬童還能降妖伏怪。他們在當時的天竺(古印度)受到廣泛的倌奉。
顯然,雙馬童是古印度人民特別是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的下層百姓的一種美好寄託和慰藉。後來,大乘佛教受其影響,塑造了觀世音菩薩的形象,大慈大悲的觀世音繼承了雙馬童的全部功德。
婆羅門教的軎神雙馬童被佛教吸收後,形象也漸人格化,由神馬駒而為威猛偉丈夫。雙馬童雖被脫胎換骨地改造了,然而在佛門中並未完全絕跡,無上部瑜伽密教六觀音中即有一位馬頭觀音。
觀音是位」大太子」:佛教還把觀世音說成是出身王家,乃金枝玉葉。<悲華經)稱:有輪轉蚤王,名無諍念。王有四子,第一大予名不晌,即觀世音菩薩;第二王子名尼摩,即大勢至菩薩;第三子名王象,即丈殊菩薩;第四子名泯圖,即普賢菩薩。
太子不恂立下宏願,生大悲心,斷絕眾生諸苦及煩惱,使眾生常住安樂,為此佛陀給他起名叫觀世音。不恂的父王無諍念後來成佛,為西方安樂世界無量壽佛,即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不恂之弟尼摩也成為大勢至菩薩。以故,父子三人成為「西方三聖」,觀世音與其弟大勢至成為父親阿彌陀佛的左右脅侍。
還有的佛經把這兩位王子說成是蓮花所化生。(觀世音菩薩得大勢至菩薩授記經)雲:普金光獅子游戲如來國,彼國中無有女人。王名戚棍,於園中入三昧,左右二蓮花化生二子,左名寶意,即是硯世膏;力名寶尚,即是得大掙(又稱大勢至)。
蓮花是世間有名的觀賞花卉,也是瑜珈術、佛教的一種象徵。據佛教傳說,佛祖降生前出現八種祥瑞之相。百鳥齊鳴,鮮花盛開,池沼內突然長滿大如車蓋的美麗蓮花。王後摩耶夫人受到感應退人後宮,這時,菩薩化作一頭六牙白象來人胎……
早在佛教產生之前,瑜珈術、婆羅門教即祟尚蓮花,傳說創造世界的大梵天就是坐在蓮花上出生的,還宜稱蓮守一莖一花之節,花色紅白與綠葉相間,這三色分別代表梵天(創造神)、濕婆(毀滅神)、毗濕奴(保護神)三大神,成為印度思想的象徵。
蓮花被佛教吸收後,成為佛陀的象徵。在佛教藝術中,蓮花形象早於佛陀造像,在早期佛教雕塑中常以蓮花來表現佛陀,因而蓮花與佛教關系極為密切。(大日經疏)卷十五稱:「如世人認蓮華為吉祥清凈,悅可眾心,今密藏中亦以大悲胎藏妙法擅華為最吉祥。」(「蓮華」即「蓮花」)在佛教典籍中,擅花亦經常出現,如著名的(妙法蓮華經)即以蓮花為喻,象徵教義的純沽高雅。蓮花本身所具有的出污泥而不染,沽身自好的不凡氣質,被佛教引申為:現實世界整個是穢土污泥,骯臟不堪,但佛教可使人不受污染,超凡脫俗,達到清凈無礙之境地。故以蓮花為喻。
因而佛經中把觀音菩薩說成蓮花所化,也是很自然的了,觀音菩薩何以由「男」而變「女」?
觀音菩薩來到中國安家落戶,是在距今一千三百多年前的三國時期,當時(無量壽經)巳被傳誦。東晉時期,我國開始盛行往生阿彌陀凈土即西方極樂世界的信仰,並產生了佛教重要宗派——凈土宗。傳為東晉高僧慧遠等創立,宜稱一心專念阿彌陀佛名號,死後即「往生安樂國土」。唐初凈土宗極為盛行,信仰者不可勝數。當時有連續誦念(彌陀經)十萬至五十萬遍者!有的人誦念「阿彌陀佛」名號,一天竟念幾萬聲甚至十萬聲!((佛祖統記)卷二十六)作為極樂世界第二大神的觀音菩薩自然也受到廣泛崇拜。不過,對世俗來說,阿彌陀佛地位太高丁,不敢與他直接對話。比較起采,觀音菩薩要顯得平易近人,而他「觀」人「世」苦難之「音」,又似乎「隨叫隨到」,更令人感到可親可敬可以信賴。唯一不足的是:觀世音的性別多少使廣大婦女信徒感到遺憾。
南北朝時期,佛教在中國大地迅速發展,信徒日眾,其中出家的尼姑和在家的女居士人數驟增。不少上層婦女如北魏的靈太後等人,也篤信佛教,成為虔誠的佛教徒。這就便廣大的善婦信女們產生了疑惑:佛國凈土中的諸佛、菩薩和羅漢們皆為男性,難道女人就沒有——點「門兒」了嗎?既然如此,女信徒何必非得皈依佛門?這樣,勢必會失去大批的婦女群眾。道教在這一點上,就很圓滿。在道教的神仙世界裡,從上到下有以王母娘娘為首的一大批女神仙。
按說,菩薩早巳脫離了人間凡胎,應無性別之分。但出於上面原因,再加上慈母之愛、女性之美,頗能打動凡心,又有道教的榜樣,於是佛教只好打破清規,「隨鄉人俗」,向中國的世俗讓步。歷史證明,西天的各路神明要想在中國站住腳跟,就必須漢化、世俗化。因此,佛門必須塑造出一位女菩薩,以滿足廣大群眾(包括男信徒)的需要。
充當一位女菩薩,觀世膏最有條件。佛經門把他塑造為大慈大悲的化身,並賦予他具有三十三變化身、救十二大難等超級功能。在其變化身中,即有一些女身。

以上表明,觀世音為了說法需要可以變換性別,變換各種身份。後來為了廣大善男倌女的需要,觀音不再亦男亦女,而固定為一女性菩薩。這一改變深受世俗歡迎。比較而言,道教在塑造構飾女性神上,要比佛教高明—些。道教中女神眾多,諸如王母、斗姆,各種老母、元君、天妃(媽祖)、麻姑、紫姑、何仙姑、九天玄女,還有名目繁多的娘娘們,可謂品種齊全,應有盡有,可滿足人們的各種需要。
觀音傳大略說:妙庄王有三個女兒,名妙因、妙緣、妙善,妙善即後來得道的觀音。三女都到了出嫁的年齡。庄王為她們擇婿,大女、二女很高興地答應了,但三女妙善死不同意,執意出家為尼。庄王大怒,把妙善趕出了王宮。後庄王得了重病,危在旦夕。此時妙善已修行得道,遂變化為一老僧進朝奏道:「非至親手眼方可醫得。」妙庄王只有自己的女兒是至親,便動員大女二女作出「犧牲」,來救自己,但她倆如何肯獻出手眼?老僧便告庄王道:「香山仙長濟度生靈,求他一定能成。」這位香山仙長即妙善修行而成。仙長來到王宮,自己斷手剜眼獻給庄王。庄王服之即愈,一見仙長沒了手眼,十分痛心,吁叩天地,請求神明使仙長再長出手眼。少頃,仙長果然長出了手眼,並且一下於長出了一千隻手、—千隻眼,是為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香山仙長道出自己來歷,與庄王暢敘父女之情,極其歡洽。妙替勸父王皈依佛門,修德行善,庄王高興地答應了。
這是一個典型的宣傳佛教救化的故事。而且其中還融會了濃厚的儒家孝道和道教的神仙思想(妙善修得道盾成為「仙長」),是儒釋道三家合流的產物。
後來有人乾脆把根本不存在的妙庄王說成是春秋時代的楚莊王,公主妙善以自己手眼救活父王後,庄王命在香山建寺,塑像「全手全眼」,但宦官誤聽,傳旨為「千手千眼」,於是塑出了千手千眼觀音(妙善)像。其實,佛教經典所說的千手千眼的來歷,與上面說法完全不同。千手千眼觀世音為無上部瑜伽密宗的六觀音之一。

5. 由於不細心,把印有觀世音菩薩像的宣傳單折了包裹菩薩的照片,是罪過嗎怎麼贖罪

阿彌陀佛。恭敬佛像是對的,但像你這樣就沒有必要了,已經折了,心裡感覺不敬的回話,就答在佛前懺悔一下,佛菩薩一定原諒你的。如果這都不原諒,他就沒有得道沒有開悟沒有達成就,你還信他干什麼?放心,沒事的。
順便簡單說一則公案,你參詳一下:
一位禪師在佛殿對著佛像小便,僧眾就斥責他,禪師就問佛在哪裡?眾僧回答按照佛經所說遍虛空界都有佛菩薩的,佛菩薩無處不在。那禪師就說那麼我往哪裡小便都是要對著佛菩薩的呀!
這位禪師的作為就是要打破我們對佛像的執著,所以你仍然對佛像恭敬,偶爾的無心之過沒有關系。

6. 菩薩心腸益生菌騙局

絕壁是騙局,連菌株和活菌含量都不敢標注的,你指望他有什麼用?

7. 佛教中有哪些有名的菩薩

佛教中有名四大菩薩分別是文殊菩薩、觀世音菩、普賢菩薩、地藏菩薩。其中最有名的是觀世音菩薩。

1.觀世音菩薩(梵文:अवलोकितेश्वर,Avalokiteśvara),觀世音是鳩摩羅什的舊譯,玄奘新譯為觀自在,中國每略稱為觀音。觀世音菩薩是佛教中慈悲和智慧的象徵,無論在大乘佛教還是在民間信仰,都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以觀世音菩薩為主導的大慈悲精神,被視為大乘佛教的根本。

2.文殊菩薩,梵名Mañjuśrī,音譯作文殊師利、曼殊室利、滿祖室哩,意譯為妙德、妙吉祥、妙樂、法王子。又稱文殊師利童真、孺童文殊菩薩。為佛教四大菩薩之一。與般若經典關系甚深,故稱為大智文殊師利菩薩。

3.地藏菩薩(梵語:Ksitigarbha),因其「安忍不動,猶如大地,靜慮深密,猶如秘藏」,所以得名。佛典載,地藏菩薩在過去世中,曾經幾度救出自己在地獄受苦的母親;並在久遠劫以來就不斷發願要救度一切罪苦眾生尤其是地獄眾生。所以這位菩薩同時以「大孝」和「大願」的德業被佛教廣為弘傳。

4.普賢菩薩 (梵文 Samantabhadra),音譯為三曼多跋陀羅,曾譯為遍吉菩薩,大乘佛教的四大菩薩之一,象徵著理德、行德,與象徵著智德、正德的文殊菩薩相對應,同為釋迦牟尼佛的左、右脅侍。此外,毗盧遮那如來、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被尊稱為「華嚴三聖」。

(7)菩薩宣傳擴展閱讀:

品位修學

菩薩的境界,都是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度眾生出生死苦海,不再六道輪回,得大快樂。菩薩自利利他,自利者自身以是聖人境界,利他者也能度凡夫得證菩薩境界。菩薩在因地和果地都修學六波羅蜜。

1.布施波羅蜜。財布施,分為內財布施和外財布施。以體力、勞力利益眾生的為內財布施;以錢財物質利益施與大眾的叫做外財布施。法布施,凡以佛法真理教給眾生,幫助眾生破迷開悟的叫做法布施。無畏布施,保護眾生使他們沒有驚怕,使眾生安定的叫做無畏布施。菩薩由修布施,能對治慳吝貪愛煩惱,能施與眾生利樂。

2.持戒波羅蜜。菩薩能修出家、在家、大乘、小乘一切戒法和善法,更有功德很大的菩薩戒。所有一切善的事都去做,所有一切惡的事都了斷不去做,所有的眾生都去度他們脫離煩惱。菩薩由修一切戒法和善法,能斷身口意一切惡業。

3.忍辱波羅蜜。為利益大眾故,忍受毀罵打擊,以及飢寒等苦,所謂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終不放棄救度眾生的志願。菩薩由修忍辱,能忍受一切有情罵辱擊打及外界一切寒熱飢渴等之大行,即能斷除瞋恚煩惱。

4.精進波羅蜜。不懈息地努力,不斷的進步。菩薩由修精進,能對治懈怠,成就一切善法。

5.禪定波羅蜜。修習禪定,心有定力,不會被外界而動搖。菩薩由修禪定,能調伏眼耳等諸根,會趣寂靜妙境。有四禪、八定及一切三昧等。

6.般若波羅蜜。即智慧,世間和出世間一切妙法都通達叫做智慧。通達諸法體性本空之智。菩薩由修般若,能及斷除煩惱證得真性之慧,能對治愚痴無知和無明。

佛陀告訴我們要學習菩薩道,我們今生能得人身,就說明過去有福報,只不過福報多少不同而已,但不修學菩薩道積福善,就不能繼續未來的福報。

所以,世間一切善事我們要行,敬雙親愛妻兒、救濟貧苦、救濟病人和護理、修路橋填平除崎嶇、急難相助等善而廣學之,我們就會得大福報,大功德,無煩惱而快樂無比,從而進入歡樂的菩薩願海。

參考資料:網路-菩薩

8. 菩薩心腸益生菌微信代理迅速加粉 真實 微商怎麼宣傳

通過各種渠道 做品~牌 宣傳,

9. 地藏菩薩的故事

地藏菩薩
中文名稱: 地藏菩薩

地藏菩薩梵名乞叉底鵮沙(Ksitigarbha)。據《地藏十輪經》講,由於此菩薩「安忍不動猶如大地,靜慮深密猶如秘藏」,所以稱為地藏。

據《地藏菩薩本願經》講,有一婆羅門女,「其母信邪,常輕三寶」,不久命終,「魂神墮在無間地獄」。婆羅門女知母在地獄受苦,遂變賣家宅,獻錢財供養於佛寺。後受覺華定自在王如來指引,夢游地獄,見鬼王無毒,求得母親得脫地獄,婆羅門女醒來方知夢游,便在自在王如來像前立弘誓願:「願我盡未來劫,應有罪苦眾生,廣設方便,使令解脫。」釋迦佛告訴文殊說:「婆羅門女者,即地藏菩薩是。」就是說地藏前世的身世為求母得脫地獄的婆羅門女。

又據《地藏菩薩本願經》說,地藏菩薩曾受釋迦佛的囑托,要在釋迦滅度後、彌勒佛降誕前的無佛之世留住世間,教化眾生,度脫沉淪於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天諸道中的眾生。而且他發誓「地獄未空,誓不成佛」。有情眾生只要念誦其名號,禮拜供奉其像,就能得到無量功德的救濟。

相傳安徽九華山是地藏菩薩的說法道場。據說唐代有新羅國僧人金喬覺泛舟渡海,來到中國。見九華山峰巒疊起,是修道的好去處,於是在山中擇地而居,潛心修行。據說他那時雖已六十歲,但身體異常健壯,「項聳奇骨,軀長七尺,而力倍百夫」(唐費冠卿《九華山化城寺記》)。他選擇了東崖岩石,終日坐禪誦經,後被山民諸葛節發現,民眾大為感動。其事跡傳開後,得到本地閔姓山主等人的捐助,於是建寺廟,辟道場。金喬覺去世後,葬於神光嶺的月身寶殿,俗稱「肉身塔」。據《宋高僧傳》、《重僧搜神記》等稱,金喬覺「趺坐函中,遂沒為地藏王」,過了三載,「開函視之,顏色如生,舁之,骨節俱動,若撼金鎖焉,隨(遂)名金地藏」。因其生前篤信地藏菩薩,而且傳說其容貌酷似地藏瑞相,人們便認定他是地藏菩薩轉世。九華山也就被認為是地藏菩薩道場。而對地藏菩薩的信仰,在民間也越益流行。每年農歷七月三十日,即傳說的地藏菩薩誕辰之日,各地前來九華山朝拜的信徒絡繹不絕

地藏比丘其人其事

地藏(公元630——729年),生於新羅國王族,俗姓金,號喬覺。生而相貌奇特,頂骨聳出特高。臂力甚大,可敵十人。為人心地慈善,穎悟異常,嘗自誨曰:「六籍寰中,三清術內,唯第一義,與方寸合。」唐高宗永徽四年(公元653年),喬覺時年二十四歲,出家剃發為僧,唐代的中國佛教,如日麗中天,吸引了一些日本、新羅、高麗、百濟等國的僧人來華求法。地藏出家後,即攜白犬善聽航海來華。至安徽省池州府青陽縣九華山。

具體的請看http://ke..com/view/15971.htm
根據以上資料,我認為事情是這樣的,在唐朝以前很久就有地藏菩薩,到了唐朝的時候出了叫比丘的人被人們認為是地藏菩薩的轉世。你研究下,看是不

閱讀全文

與菩薩宣傳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用app做電子商務 瀏覽:365
服務中心客服人員培訓方案 瀏覽:981
小酒店的周年慶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949
桂電電子商務阿里巴巴作業 瀏覽:619
幼兒園2017母親節策劃方案 瀏覽:813
高端樓盤暖場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388
培訓招生推廣方案 瀏覽:492
企業電子商務的用途 瀏覽:105
金融合作推廣方案 瀏覽:789
電子商務企業情況調查表 瀏覽:671
單位團購房產策劃方案 瀏覽:687
過日子電子商務怎麼樣 瀏覽:554
雨傘活動促銷廣播語 瀏覽:14
公共圖書館活動推廣方案 瀏覽:339
元旦化妝品促銷活動方案 瀏覽:499
銀行零售業務策劃發展方案 瀏覽:542
元旦期間甲乙商場進行促銷活動 瀏覽:674
促銷活動語言組織 瀏覽:360
藝術培訓學校六一兒童節策劃方案 瀏覽:661
專賣店策劃方案 瀏覽: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