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怎麼評價武術搏擊類節目《武林風》
《武林風》是一檔武術搏擊類節目,其自2004年播出以來,受到眾多武術搏擊愛好者的喜愛。該節目如此受歡迎還要歸功於它的創新性、國際性、專業性、價值性。但是,《武林風》走到今天,也受到了一些質疑。總體來說,《武林風》還是中國比較專業的職業賽事。
值得一提的是,《武林風》並不只有中國選手,泰國、越南、美國等國家的搏擊高手也有參與。《武林風》舉辦過很多國際賽事並廣受好評,這樣看來,其也算是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搏擊職業賽事。
《武林風》作為中國武術搏擊類節目,取得了很好的成績。盡管如此,《武林風》也必須正視打假拳、暗箱操作等質疑,用行動澄清謠言。
❷ 武術如何推廣才能得到大眾的認同和喜愛
想推廣是很簡單的事情:
第一、現在的人(或者可以說是古今中外的人)都是喜歡錢的,如果像辦培訓班那樣收錢,那相對來說就比較難推廣了;而如果免費交大家的話,那就容易推廣的多了。
第二、收錢教學也是可以的,但是人家交錢是總要想要得到點什麼的。如果太極沒有折服力的話,那就沒人願意學了,像李小龍收錢辦培訓班為什麼那麼火,因為大家看到了他的厲害之處。而現代人又講究實效,你不能跟大家說學太極會長命百歲,那是沒人會聽的。按你的意思武俠神話了武術造成了負面的影響,可是卻總是大家喜歡看的。大家喜歡的並不一定是對的,但是你要把對的東西給大家,必須是讓大家能夠喜歡的。
第三、讓大家知道李氏形意太極拳的存在,像我這么喜歡太極的人,到現在才知道有李氏形意太極拳的存在,那些普通老百姓就更不用說了。所以要盡可能地讓大家知道你的存在,並且很容易與你取得聯系。
第四、商業化,如果能把太極做到與足球那樣商業化的話,我告訴你哥們,你真的發了。
我研究太極多年了,發現太極並不像是什麼拳、腿、掌的固定格式,太極是無處不在的,就是在上廁所撒泡尿的時候也照樣是可以練太極的。
❸ 散打是武術忙中國功夫和搏擊術有什麼區別
散打肯定是武術啊,散打也就是搏擊,要求速度與力量。目的在於在最短的時間里擊倒對方。像現在泰拳,美國搏擊術,等
以前的中國功夫是一種以技術取勝的武術,要用靈巧恰當的招數制敵,以柔克剛,四兩撥千斤。受儒家思想的限制,中國功夫向來都是點到為止,從不以命相博。而正是因為中國功夫沒有進一步研究,現在的武術界里,中國功夫已經不具備殺傷力了,或者說沒有絕殺的招數。電影上的那些打鬥動作其實都是中看不中用的技巧,只是為了畫面效果而被誇張了。中國功夫已經只是一種強身健體的運動了。
巴西柔術和中國功夫一樣也是一種講究以技術制敵的武術,但是巴西柔術在近身獨打中威力巨大。雖然動作很難看,很不雅,但是招招兇狠,一旦被制住,那將非死即殘。
散打當然是武術,起源於中國,
1979年,隨著中國武術熱的再度興起,中國體委按照競技體育模式,首先在浙江省體委、北京體育學院和武漢體育學院進行了武術對抗性項目的試點訓練,
1982年制定了《散打比賽規則》,
1987年,散打被國家體委批准為正式比賽項目,
2000年首屆中國武術散打王爭霸賽在湖南長沙市舉行,湖南衛視對賽事作了全程報道,這是中國武術散打發展史上的里程碑,
❹ 中國武術搏擊
中國散打始於70年代,很多傳統武術真正的搏擊意義消失,有望民間傳統武術家發揚。但是中國散打雖然只是武術界的皮毛。但是依然具有強勢的實戰意義。在濟南見過真正的武術家,搏擊方式確實不是散打可以比擬的,但是達到這個層次需要的悟性和時間要求很高。也許有人不同意,我也只是闡述自己知道的事實,因為我師傅就是其中之一。散打只要三個月就可以速成。功力要長期訓練,但三個月也差不多。重點是維持。個人見解:跆拳道是宣傳及包裝一流,實戰意義和散打是兩個層次,當然指的是同層次高手過招
❺ 請問中國武術招式在搏鬥的時候真的使出來了嗎
這個問題很好,我覺得我無法全面解讀,下面摘抄八極武師常玉剛先生的文章供大家學習。 我所認識的八極拳小架――與韓起先生商榷 2005年第9期《中華武術》刊登了韓起先生題為《我看八極拳小架》的文章,文章大致思想內容是:八極拳門套路中有趟小架,這趟拳無論是整套練習,還是拆開單式練習,都費時費力,沒有實戰意義,其結果只能事倍功半,甚至都是做些無用之功。文中說:「哪怕他已練了三四年,甚至十年八年,可有練出實戰真功的?」韓起的文章不僅對八極拳有此看法,對形意拳、八卦掌等也有雷同看法。他說:「他在八極拳里打了二十四年的滾,沒見過門人靠一遍遍打小架升華出技擊真功夫的人。」另外,不知他七年前在哪裡討得吳連枝老師的話:「中國武術由於套路的長期影響,在技擊上走了很多彎路,不如拳擊訓練有嚴謹的科學性。」 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恩師吳連枝就坐在我身旁。我問老師七年前是否說過這樣的話,他肯定的回答:「沒有。」他說,從前他大概說過這樣的話:「目前中國的樣板武術雖根植於傳統武術之中,但在發展過程中路子有些偏倚,套路一味追求高難度的空翻跳躍,一趟拳下來,一個沖拳、撐掌的技擊動作都難見到,不符合中國傳統武術的本旨,也不便廣泛傳播,應引起各級武術科研和教學機構的重視,不然,將有失中國武術的傳統性。」他還說:「中國武術很好,但著眼點應放在養生健身和技擊使用兩個方面,偏廢哪個方面都不可取。」 吳老師作為一位頗具影響力的武術名家,他的這些意見是中肯的。但韓起先生卻改變了吳老師講話的初衷,是不禮貌的,也有違學術爭鳴的嚴謹性。 目前,武術界在對待中國傳統武術的認識上存在著兩種錯誤傾向:一種是機械的「套路無用論」;另一種是「套路使用論」。我認為這兩種論點都不可取,因為它們在客觀上違背了辯證唯物主義法則,犯了形而上學的錯誤。 機械的「套路神秘論」和「套路使用論」 武術是一種技能,也是一種文化,它從某個側面印跡了中國幾千年文明進步的艱辛歷程,是中華民族不可多得的精神文化財富。但武術的發展也不是盡善盡美的,一個觀點、一種思想、一科學問,既應允許它有個性化存在,更應允許它不斷總結完善,在學習和實踐中去粗取精,去偽存真,這種無靜止的充實完善,是成功的基石。 我針對機械的「套路神秘論」和「套路使用論」,講兩則從前發生在我身邊的故事。 一則。說從前有一習八極拳者,人長得很結實,功夫練得也不錯,在三鄉五村人們提起他,都豎起大拇指,誇他功夫好。一日,農作休息,大家湊到一起閑聊,說起武術,習武者便口若懸河喋喋不休,顯出一股盛氣。正在興致時,人群中突然站起一年輕人對習武者說:我們知道你功夫很好,你能否當著大家的面給我們露兩手?習武者不悅,覺得自己身價高,當著這些不會武術的人演練沒啥勁。這時,大家同時起鬨,習武人拗不過,便站了起來,蹲了一個馬步閉肘式,言道此式上觀天、下觀地、眼觀四面八方,即使張飛在世也無法近身。年輕人不信。習武者說可以上前比試。冷不防,年輕人朝習武者前胸就是一記橫拳,習武者倒地。習武者不解,復而再試,仍作閉肘勢,一心盯住年輕人的前橫拳。不料,年輕人卻來了一記橫掃腿,又將習武者掃倒在地,眾人捧腹大笑…… 二則。說有一武痴,把前輩傳留下來的經典武術套路任意改造,美其名曰「為了實戰」。他改進的套路要步型沒步型,要手型沒手型,抖肩縮頸、搖頭晃腦,其實這本是武術技擊之大忌,可他硬將此當成了技擊實戰之至寶,想像中,只有這樣的武術才最優秀。教習學生時,將喂招打招誤認是實戰,學生們也將老師隨意改進的套路篤信不疑,總覺得這就是武術技擊的最高境界。一日,舉辦比賽,這些從未戴過技擊手套的學生們在老師的帶領下滿懷信心地報名參賽。學生上場沒幾回合,便紛紛告敗,師生大惑,相觀無言。 講上述兩則故事是想提醒大家,前者照搬老師所授「真言」,對所學內容不加分析,殊不知,前輩所教內容雖好,但也都有局限性。每個人的理解程度不同,性格不同,身體條件也不同,實際運用中也應當不同,要學會有選擇的吸取,要在反復練習和技擊訓練中找到適合於自己的練法和打法,不然就會犯照襲照搬、盲目崇拜的錯誤;後者,不從基礎做起,還沒真正進入武術殿堂,就盲目否認,雖大膽改革,但最終跳不出就套路論套路的圈圈,其結果還是不堪一擊。 論「套路無用論」 套路,是中國武術訓練的重要手段,是基本功,大家通過套路訓練,既可追溯歷史,尋求這種功夫的技術特點和技術風格,從中理解前人創拳時將每個散手招式通過套路形成排列組合的文化寓意,又可以通過有規律的技能練習達到強身健體之目的。可以說,套路是中國武術存在的重要載體。 中國武術不同於西方人的拳擊和其他國家搏擊術,因為兩者產生的文化背景不同,理想目標也不同。 學習武術的過程也像學習書法、音樂一樣,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學書法必須從一橫、一豎、一個筆畫開始;學音樂也要從一個音符、一個音節開始,既需要付出艱辛勞動,也需要不斷參悟和修正,要在不懈的奮斗中去粗取精超越自我。 古人創拳是來源於實戰,是在繼承前人技能的基礎上,發揮了自己的個性,或剛、或柔、或剛柔並存,是由創拳人的自身素質與客觀條件所決定。今天,大家要繼承傳統武術,也應當遵循這一法則,做到有選擇的繼承和接受。至於傳統武術是否有技擊作用,能否練出實戰真功,歷史已做出回答,我這里勿需多言。 技擊,是中國武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當然還是極為重要的部分。但是,我們研究武術技擊,應建立在一定的道德文化水準之上。古人將「武」用「止」「戈」兩字組成,其意義之深遠顯而易見。 止戈就是要制止拚鬥,而真正實現「止戈」又必須具有強大的實力做後盾,這個實力就是強壯的體魄、良好的技能、無畏的精神和優秀的品質,四者缺一不可,國家如此,人亦應如此。 今天我是用積極的態度和韓起先生討論如何繼承傳統武術的問題,批評地繼承中國傳統武術,要找到傳統武術在繼承和流傳過程中存在的缺憾和不足,並努力地去完善和彌補它才是正確的。但是,我們也不能僅持一己之見,就片面地否定中國武術的合理性,這樣既不科學,也不客觀。
❻ 武術協會宣傳語錄200字左右
振奮民族精神 弘揚中國功夫
武為礪煉 道之以德 強身勵志 德藝雙馨 武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映射著民族智慧、處世哲理、蘊含著生存之道和生存理念,體現著文化靈魂和哲學思維,閃爍著民族精神。中醫,武術同為中華民族文化之瑰寶,獨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在傳統文化理念上一脈相通:都講究陰陽五行,經、穴、脈絡。中醫以平衡,陰陽,祛病健體,延年益壽為本;武術亦以練內外五行為基礎,達到修心,勵志,強身健體的目的。
武術集健、美、擊於一身。絕非「弓、馬、歇、虛、仆」「旋子加跟頭」的浮淺而表面的飾觀,更不是三拳(直、擺、勾)、四踢(正、側、邊、後)粗俗而簡單的踢打。武術-內外雙修。「外練為看」(招式、技法),「內修為戰」(膽略功夫)。「內可治身」(素養、心志),「外可應變」(防身制敵)。武術是具有技擊性、審美性、藝術性的行為運動,是強身勵志、體悟、修為的歷練過程。高、低、起、伏、穿、越、滾、翻,忽如大鵬展翅、蛟龍出水,忽如追風趕月、風卷霹靂,勇往直前,氣勢磅礴,運動之美盡顯其中。 「技擊是武術的精髓。任何一種拳法,如不能克敵制勝,就不能算是真正的拳法」——李小龍
沒有打的練好似「葉公好龍」,沒有練的打更是「黔驢之技」,沒有技擊就失去了武術的意義。武術由散手組成套路,套路中蘊含著散手。武術必須保持和體現出攻防格鬥的技法和意識。打和練是一個整體,二者不可分割。由練到打是武術的正確路徑。打練結合是武術的基本底線。
我院武術協會本著本著傳承傳統文化的理念,憑借雄厚的實力,成為我院第一大體育社團。這里有讓你發揮潛能的舞台,有為你實現夢想的搖籃,有使你騰飛的階梯,有供你交流的平台。
無論你是否接觸過武術,我們都歡迎你到這里完善自我,並讓你得到發展。 我社不僅有真正的傳統功夫,也有風靡世界的截拳道,跆拳道,柔術等搏擊項目。另外,我社擁有寬闊的場所,優質的器械,自身的教練。我們將憑借這些優越的條件為你提供最良好的服務。如有機會,本社還將組織大家參與省,市及國家級武術比賽。為校爭光,為自己將來的發展開拓一條嶄新的道路。
萬花開處松千尺,百鳥鳴時鶴一聲!
❼ 如何看待現代搏擊與傳統武術對決
沒有拳不好,只有練不好,關鍵是看練習的人。任何格鬥術都是要打出來的而不是說出來的。
傳統武術是存在的,也有其可取之處。個人相信傳統武術。
但近些年傳統武術被神化了,各路媒體宣傳造勢甚至造假。
其實傳統武術沒那麼神但也沒那麼假。
❽ 武術搏擊或者格鬥
中華武術淵源流長,博大精深。各派有各派的長處和短處,要相對武術有很深的了解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首先我介紹一下武術;武術是以踢,打,摔。拿,跌、擊、劈、刺等攻防的動作和技術為主要內容,以手、眼、身法、步、精神、氣、力、功八法為套路和格鬥的運動形式。武術是注重內外兼修的中國傳統體育項目.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組成部份!搏擊和格鬥都是中華武術的一部分。
刀術是以纏頭裹腦為主要動作,並加上劈,砍,掛,刺,撩等動作組成的武術練習。劍,棍,搶,等略
輕功確實存在,但並不是像小說和電影上描寫得那樣。隨著習武時間的長短,人的彈跳力也會有一個新的提高。
練武術不會在乎你的體型等等外在的條件,只要你有,決心,恆心,有毅力你一定能在自己的武術領域有一番作為的!~~~
❾ 武術訓練勵志標語
自強不息,厚德載物
❿ 武術搏擊方面的雜志有哪些
武術雜志作為傳播武術的媒體在武術愛好者中產生重大影響,國內擁有多種武術雜志,品質良莠不齊。筆者根據個人體會,本著客觀原則做如下評點。
最可惜的雜志——《武林》
《武林》是國內創刊最早的武術雜志,曾風靡一時,最高銷量曾突破300萬每月。早期的《武林》內容豐富,具有很高閱讀價值,並且編輯具有較高的水準,保證了稿件質量。《武林》的顧問都是武術界的名家和老前輩。《武林》社址在廣州,所以南派拳法的介紹較其他雜志要多,北方的習武者可以通過它了解南方武技。雖然後來的《武林》質量大不如前,但這是整體趨勢。在停刊前的幾年,《武林》雜志水準明顯提高,但耐不住經濟原因,無奈停刊,真讓人覺得可惜。為什麼別的質量低劣的武術雜志還能生存,偏偏讓《武林》停刊呢?
外型最精美的雜志——《精武》
早期的《精武》本著以實戰技擊為目的,發表大量的實戰武技文章,但是沒有相應的功法訓練和實戰訓練,文章中的技擊方法在實戰中是無法運用的。後來的《精武》雜志,在改變開本、包裝的同時,著重全面介紹傳統武術的理法功技,並不時推出單拳種的專輯介紹,尤其可貴的是發表了眾多珍貴的名家拳照。無論是外型,還是內容,《精武》都堪稱精美。
綜合實力最強的雜志——《武魂》
《武魂》就不需要多說了,一看便知。曇花一現的雜志——《武術健身》
現在銷量很差的體育雜志——《搏》的前身就是《武術健身》。顧名思義,該雜志主要內容是」武術「和」健身「兩方面,但有不少武術的好文章,也有一些優秀的氣功功法。像楊勇的《硃砂掌》、《錦八手》都是首發在《武術健身》,馬禮堂的養氣功、尚濟的形意拳系列文章都曾引起很大反響。可惜的是,《武術健身》停刊太早了。
官方性最強的雜志——《中華武術》
《中華武術》隸屬於中國武協,官方味道十足,內容盡是介紹武術賽事、名家信息、武協活動等,有價值的技術類文章極少。早期的還好點,現在的簡直成了」中國武協信息播報「,民間的傳統武術愛好者恐怕都不會對此有多大興趣。
最不倫不類的雜志——《搏擊》
《搏擊》是以介紹實戰搏擊技法為宗旨的。在眾多武術雜志中,最早大篇幅介紹國外武道,後來又發表國外《黑道》、《功夫》等雜志上的譯文,增強了讀者的視野,曾有一段時間,《搏擊》的內容很不錯,各項內容很均衡,質量也不低。《搏擊》的又一特點是大篇幅介紹當代新興武技,且看現在眾多的創始人們幾乎都在《搏擊》上發表過技法或宣傳文章以及招生廣告,這一點究竟是好是壞有待讀者評說。《搏擊》有」神功密技「欄目,確實發表了一些實用功法,如顧汝章鐵砂掌等,但是也引來眾多根據武俠小說或突發奇想而創編的」神功「。近年的《搏擊》真是不忍促讀。尤其是增設《拳台》欄目,發表大量的拳技賽事評論文章,難道是向長春的《拳擊與格鬥》雜志看齊嗎?其他類型的文章有價值的也很少。
版權問題最多的雜志——《少林與太極》
社址在鄭州,前身曾為《汴梁武術》、《中州武術》、《少林武術》。河南是少林拳和陳氏太極發源地,並有萇氏武技、心意六合拳等多種地方名拳流傳,武風頗盛。以地方武術為主打,兼具整體武術的《少林與太極》並應辦的不錯,然而事實恰恰相反,眾多武術雜志中,沒有任何一種一搞兩投和抄襲的文章數量超過《少林與太極》。我就曾在一本《少林與太極》中找出兩篇抄襲文章和三篇一搞兩投的文章。是編輯的水平太低還是稿源緊,拼文章湊數,如果是前者,建議調整編輯班子,重整旗鼓,如果是後者,只奉勸五個字——乾脆停刊吧。
虛假廣告最多的雜志——《武當》
《武當》是以宣傳武當武技為宗旨的地方性雜志。剛剛創刊是,內容確實不錯,讓讀者了解了流傳不廣的武當武技,挖掘了很多隱跡多年的內家門派,闡述形意。八卦、太極等內家拳技法,還有不少丹道、丹經的文章,內容充實,獨具特色,然而後來的《武當》雜志上,出現了眾多」秘傳「的武當武術門派,細觀源流,漏洞百出,再看技法,更有似曾相識的感覺。人物介紹也是越來越玄。最為突出的是《武當》雜志的虛假廣告是眾多武術雜志中最多的。武術雜志不好經營是眾所周知的,大家可以理解。但是編輯部的同志在通過廣告盈利維持雜志生存的同時,是不是也應該為讀者的利益作些考慮呢?
其他的國內武術雜志(包括已停刊的)還有《拳擊與格鬥》、《柔道與摔跤》、《武門精粹》、《中國太極拳》、《武術專輯》(武漢體育學院)等。就不一一點評了。
以上點評雖盡量客觀,但難免攙入個人意見,歡迎朋友們探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