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品質管理計劃書
目錄前言1. 組織結構1.1 組織架構1.2 部門職責1.3 崗位說明2. 體系管理3. 標准化管理 3.1 程序流程 3.2 檢驗標准 3.3 閉環作業4. 項目管理5. 供應商質量管理6. 品質控制 6.1 原輔材料控制 6.2 產線品質控制 6.3 出貨品質控制7. 生產現場管理8. 成本控制9. 客戶投訴10. 檢測設備/儀器/工具的管理11. 文件管理與統計控制12. 相關部門協調管理13. 部門目標與績效考核 13.1 部門目標 13.2 績效考核 13.3 教育培訓 13.4 企業文化14.品質改善活動推進 14.1 QCC品管圈 14.2 5S活動 14.3 改善提案制度 15. 總結根據公司質量方針和質量目標,制訂並組織實施本部門的質量管理計劃和目標,組織下屬開展標准化體系的完善、維持以及產品的標准管理、產品質量事故處理等工作;組織下屬開展原輔材料、成品和生產過程檢驗、檢測等工作,保證檢驗結果的公正性、准確性和及時性,控制檢測費用,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務質量,以滿足公司各部門業務和客戶的需要。1.組織結構目前,大亞灣工廠品質部人力嚴重短缺,僅有3人,其中1人暫時借調。但是職責范圍甚廣,包括:進料,產線,入庫,出貨,投訴處理,還要包括體系完善,部門建立等,而且隨著兩班制走上正規,因此,品質管理工作越來越需要系統化,標准化。組織架構為適應目前生產需要,暫時組織結構如下圖1所示,後續會各班增加1-2名檢驗員
B. 如何寫精益生產項目計劃書
要分層次。
最高層,用戰略分解;中層用A3配合高層做規劃;基層用QCC努力執行。
很多人做精益的誤區在於不能融入各個職能部門,包括總經理及其他經理的工作,所以很難推進。只靠自己想到一些簡單的改善項目很辛苦但收效並不大。
想做好項目,要針對項目問5個WHY。
C. 最近要做一個QCC項目的計劃書,求助有經驗的前輩賜教
我也不會。
D. 經營計劃論文摘要
- 經營計劃與預算制度
經營計劃與預算制定
由於科學的日新月異,導致生產技術的不斷改良,促成了近代工業的精細分工與大量生產,從而引起市場劇烈的競爭,企業所賺取的利潤也日趨微薄。因此近代企業的經營趨勢將由以往「成本決定售價」的舊觀念改為「售價決定成本」的新意識。如果企業不能生產物美價廉的產品,則非但不能賺取利潤,甚至無法繼續它的生存。所以,如何使成本降低,獲取最大利潤乃成為企業界努力的重大課題,一般言之,降低成本不外是改良生產技術與提高工作效率。前者當有賴於技術人員的努力,以及更新生產設備,改善工作方法和開發新而低廉的代替料源。而後者即有賴於實施有效的管理技術,運用經濟效益最佳的管理方法,使企業所有的機能與資源獲得合理的調配與運用。
本計劃即是基於後者的需要而擬訂。目的在年度開始之前,對下一年度的經營目標與經營方針預作提示,責成各部門依據公司目標,擬訂(或修訂)相關管理制度或改善方案,並配合年度預算的編制,預測產品市場的增減變動,配合設定之產能與成本標准,擬訂年度產銷計劃,預估年度損益及資金的調度運用,並做為考核各部門執行績效的依據。通過各種標準的設定,事前的合理規劃,並經由各管理階層的積極參與,以達到避免錯誤,減少浪費,激勵士氣,達到降低成本創造利潤的目的。
經營目標
1
E. 如何推行品管圈活動QCC
轉載以下資料供參考
品管圈(QCC)活動步驟
一、組圈
(1)根據同一部門或工作性質相關聯、同一班次之原則,組成品管圈。
(2)選出圈長。
(3)由圈長主持圈會,並確定一名記錄員,擔任圈會記錄工作。
(4)以民主方式決定圈名、圈徽。
(5)圈長填寫「品管圈活動組圈登記表」,成立品管圈,並向QCC推動委員會申請注冊登記備案。
二、活動主題選定製定活動計劃
(1)每期品管圈活動,必須圍繞一個明確的活動主題進行,結合部門工作目標,從品質、成本、效率、周期、安全、服務、管理等方面,每人提出2~3個問題點,並列出問題點一覽表。
(2)以民主投票方式產生活動主題,主題的選定以品管圈活動在3個月左右能解決為原則。
(3)提出選取理由,討論並定案。
(4)制定活動計劃及進度表,並決定適合每一個圈員的職責和工作分工。
(5)主題決定後要呈報部門直接主管/經理審核,批准後方能成為正式的品管圈活動主題。
(6)活動計劃表交QCC推行委員會備案存檔。
(7)本階段推薦使用腦力激盪法和甘特圖。
三、目標設定
(1)明確目標值並和主題一致,目標值盡量要量化。
(2)不要設定太多的目標值,最好是一個,最多不超過兩個。
(3)目標值應從實際出發,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既有挑戰性,又有可行性。
(4)對目標進行可行性分析。
四、現狀調查數據收集
(1)根據上次的特性要因圖(或圍繞選定的主題,通過圈會),設計適合本圈現場需要的、易於數據收集、整理的查檢表。
(2)決定收集數據的周期、收集時間、收集方式、記錄方式及責任人。
(3)圈會結束後,各責任人員即應依照圈會所決定的方式,開始收集數據。
(4)數據一定要真實,不得經過人為修飾和造假。
(5)本階段使用查檢表。
五、數據收集整理
(1)對上次圈會後收集數據過程中所發生的困難點,全員檢討,並提出解決方法。
(2)檢討上次圈會後設計的查檢表,如需要,加以補充或修改,使數據更能順利收集,重新收集數據。
(3)如無前兩點困難,則圈長落實責任人及時收集數據,使用QC手法,從各個角度去層別,作成柏拉圖形式直觀反映,找出影響問題點的關鍵項目。
(4)本階段可根據需要使用適當之QC手法,如柏拉圖、直方圖等。
六、原因分析
(1)在圈會上確認每一關鍵項目。
(2)針對選定的每一關鍵項目,運用腦力激盪法展開特性要因分析。
(3)找出影響的主要因素,主要因素要求具體、明確、且便於制定改善對策。
(4)會後落實責任人對主要因素進行驗證、確認。
(5)對於重要原因以分工方式,決定各圈員負責研究、觀察、分析,提出對策構想並於下次圈會時提出報告。
(6)本階段使用腦力激盪法和特性要因法。
七、對策制定及審批
(1)根據上次圈會把握重要原因和實際觀察、分析、研究的結果,按分工的方式,將所得之對策一一提出討論,除了責任人的方案構想外,以集思廣益的方式,吸收好的意見。
(2)根據上述的討論獲得對策方案後,讓圈員分工整理成詳細具體的方案。
(3)對所制定的具體對策方案進行分析,制定實施計劃,並在圈會上討論,交換意見,定出具體的步驟、目標、日程和負責人,註明提案人。
(4)圈長要求圈員根據討論結果,以合理化建議的形式提出具體的改善構想。
(5)圈長將對策實施計劃及合理化建議報部門主管/經理批准後實施(合理化建議實施績效不參加合理化建議獎的評選,而直接參加品管圈成果評獎)。
(6)如對策需涉及圈外人員,一般會邀請他們來參加此次圈會,共同商量對策方法和實施進度。
(7)本階段使用愚巧法、腦力激盪法、系統圖法。
八、對策實施及檢討
(1)對所實施的對策,由各圈員就本身負責工作作出報告,順利者給予獎勵,有困難者加以分析並提出改進方案和修改計劃。
(2)對前幾次圈會做整體性的自主查檢,尤其對數據收集、實施對策、圈員向心力、熱心度等,必須全盤分析並提出改善方案。
(3)各圈員對所提出對策的改善進度進行反饋,並收集改善後的數據。
九、效果確認
(1)效果確認分為總體效果及單獨效果。
(2)每一個對策實施的單獨效果,通過合理化建議管理程序驗證,由圈長最後總結編製成合理化建議實施績效報告書,進行效果確認。
(3)對無效的對策需開會研討決定取消或重新提出新的對策。
(4)總體效果將根據已實施改善對策的數據,使用QCC工具(總推移圖及層別推移圖)用統計數據來判斷。改善的經濟價值盡量以每年為單位,換算成具體的數值。
(5)圈會後應把所繪制的總推移圖張貼到現場,並把每天的實績打點到推移圖上。
(6)本階段可使用檢查表、推移圖、層別圖、柏拉圖等。
十、標准化
(1)為使對策效果能長期穩定的維持,標准化是品管圈改善歷程的重要步驟。
(2)把品管圈有效對策納入公司或部門標准化體系中。
十一、成果資料整理(成果比較)
(1)計算各種有形成果,並換算成金額表示。
(2)製作成果比較的圖表,主要以柏拉圖金額差表示。
(3)列出各圈員這幾次圈會以來所獲得的無形成果,並做改善前、改善後的比較,可能的話,以雷達圖方式表示。
(4)將本期活動成果資料整理編製成「品管圈活動成果報告書」。
(5)本階段可使用柏拉圖、雷達圖等。
十二、活動總結及下一步打算
(1)任何改善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一次解決所有的問題,總還存在不足之處,找出不足之處,才能更上一個台階。
(2)老問題解決了,新問題又來了,所以問題改善沒有終點。
(3)按PDCA循環,品質需要持續改善,所以每完成一次PDCA循環後,就應考慮下一步計劃,制定新的目標,開始新的PDCA改善循環。
十三、成果發表
(1)對本圈的「成果報告書」再做一次總檢討,有全體圈員提出應補充或強調部分,並最後定案。
(2)依照「成果報告書」,以分工方式,依各人專長,分給全體圈員,製作各類圖表。
(3)圖表做成後,由圈長或推選發言人上台發言,並進行討論交流。
(4)准備參加全公司品管圈發表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