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提高學生抗挫折能力
作為教師一定要有意識培養學生的抗挫折能力。在多年班主任工作與教學工作中,我是這樣培養學生的耐受力的。
首先,正視挫折,從心理上接受挫折。人生逆境十之八九,順境能夠十之一二。在日常生活中遭受挫折不可避免。小到考試失利,競選失敗,受老師批評,與同學起糾紛,大到父母離婚,自己患病,親人突然去世,失戀失業。沒有哪個人敢說他從未遭受過挫折或今後不會遇到挫折。沒有經歷過失敗的人生不是完整的人生。沒有河床的沖刷便沒有鑽石的璀璨,沒有挫折的考驗便沒有不屈的人格。挫折可以幫助人驅走惰性促人奮進使人走向成熟與成功。關鍵在於你如何面對挫折。正因為有挫折才有勇士與懦夫之區別,巴爾扎克說:挫折和不幸是天才的進身之階;信徒的洗禮之水;能人的無價之寶;弱者的無底深淵。還是向雪萊學習吧:無論頭上是怎樣的天空我都准備承受風雨。
其次從榜樣身上汲取抵抗挫折的力量。學習如何對抗挫折。遠的如諾貝爾貝多芬馬克思奧斯特洛夫斯基對抗挫折的豪情,大的如從中國革命史和建設史中了解祖國如何在挫折中發展強盛。近的如張海迪桑蘭身殘志堅猶自奮斗不息,歌星劉若英成名前曾在某著名音樂人的製作室被判為:你的嗓音和你的相貌同樣不漂亮,我看你很難在歌壇有所發展。
一直的不放棄一直的努力終於讓她站上了夢想的舞台。有同樣經歷的還有女子足球世界盃金靴獎得主孫雯,她最初也是個被拒之門外失敗者,可是她也選擇在離夢想最近的地方默默努力,最終一鳴驚人。她們用事實告訴我們:經歷挫折猶自站在成功的邊上儲蓄能量積累智慧,終有一天迎來成功。最值得一提的是感動中國的洪戰輝。他用平凡人的平凡事證明:人生就是一個不斷經歷挫折不斷成長的過程。應該讓學生多看這方面書籍,有條件還可以集體學習並寫讀後感,對學生進行熏陶。
再次構建抵抗挫折的大環境激發學生自主意識。利用班團活動課心理輔導課進行抗挫折強化教育,在集體活動中澄清模糊認識,利用集體力量促發學生的自主意識。對在挫折面前表現好的學生公開表揚以示鼓勵同時激發其他同學對抗挫折的信心和鬥志。
最後教師應該積極主動掌握班級情況,對那些面臨挫折比如考試失利家庭出現變故的同學及時追蹤關注,必要時可以取得家長和班委或其他同學配合,以便在學生處理不好時及時的提供支持扶助。
總之心理健康教育是個細致活,要求教師有愛心耐心還得有智慧講技巧,殫思竭慮,左右權衡,已求最佳效果。
❷ 如何培養學生的抗挫折能力
青少年生理發育雖然很快,但性格、意志等方面仍處於不成熟、不穩定的階段,他們剛剛接觸社會不久,缺乏對挫折的親身體驗、正確認識和心理准備,加之爭強好勝,渴望成功,所以在遇到挫折時就會或多或少、或輕或重地表現出挫折容忍力差的心理傾向。然而,挫折教育有利於提高學生克服困難的決心、信心、恆心;有利於增強學生對挫折的承受力、應變力、克服力;有利於促進青少年生理和心理的健康發育和成熟。那麼,作為班主任如何有效地培養學生抵抗挫折的能力呢?結合多年的學習和班主任工作實踐,筆者在此談幾點粗淺的看法,與廣大同仁共勉。
一、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幫助學生樹立堅定的信念。
自尊心是學生積極向上,克服困難,自我教育的內部動力。學生遇挫時,自尊心十分脆弱,特別需要保護,班主任要對其進行心理引導,忌用簡單粗暴的方法將其「拒之門外」。人只有以堅定的信念作支撐,才能不屈不撓,持之以恆。因此,在遇到挫折時,
要有信心,
有意志,
堅定信念,
承受挫折,
接受考驗,
迎接勝利。班主任要注重德育滲透,通過組織學生觀看歷史偉人奮戰的影片等活動,讓學生看到他們那種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和堅強的信念,以及面對困難和敵人的堅韌不屈的性格,引導他們樹立堅定的信念、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遠大的理想,從而提高學生的挫折承受力。
二、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和對待挫折。
在學習和生活中,學生難免會遇到這樣那樣的挫折,教師要從理論學習和生活經驗上對學生加以引導,使他們認識到:挫折是學習和生活中的正常現象。同時還應該認識到,一個人一生中經受一些適當的挫折,並不完全是壞事,因為挫折可以磨礪人的意志,提高扭轉逆境、克服困難、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要教育學生遭受挫折時,
應以積極的態度對待挫折,
分析它,
解決,
擺脫它。不斷積累挫折經驗,正確歸因挫折,學會用轉移、宣洩、補償、升華等心理防衛機制來消除受挫折後的不良情緒,只有這樣才能不至於被挫折擊倒。
三、開展心理輔導,提高受挫心理素質。
心理輔導是促進中學生心理素質提高的重要途徑和切實手段。班主任應加強修習心理學知識,提高心理教育素養,經常以書信或面談的形式對存有心理困惑的學生進行個別咨詢指導,幫助學生學會正確認識自我、評價自我、激勵自我、調控自我,以緩解其心理緊張和沖突,提高其適應能力,維護其身心健康。通過心理咨詢,不僅可為遭受挫折的學生提供心理宣洩的場所,而且能使他們學會正確地認識挫折和掌握應付挫折的策略
四、創設挫折情境,積累受挫經驗。
心理學認為,一個人遭受挫折的經驗對挫折的承受力有很大影響。現在的學生,從小嬌生慣養,大多都以自我為中心,很少有對待挫折的經驗,一旦遭受挫折和打擊,就會產生消極心理,驚慌失措,承受力很低。因此,為了提高學生的挫折承受力,這就要求班主任應有目的地、精心地創設挫折情境,讓他們體驗各種挫折。比如體育競賽、知識競賽等,也可組織學生適當參加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經受磨難,鍛煉意志。通過諸如此類的一系列挫折情境的創設,學生不同程度地積累了一些挫折經驗,讓學生在逆境中奮進,在挫折中成長,非常有利於增強其應對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排解挫折的能力。
五、教會學生抵抗挫折的具體方法。
定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學習方面、人際方面、適應方面的心理輔導。可指導學生自學心理指導讀物,有針對性的進行自我教育與心理訓練,培養良好個性品質,鍛煉心理能力。重點傳授自我心理調適的方法,重在引導學生在生活、學習實踐中靈活運用,不斷總結提高。如:自我安慰法。面對挫折不消沉,自我安慰,自我鼓勵;傾訴法。在受挫之後,把不良情緒通過合理的途徑傾吐出來,以獲得心理釋然和內心的平衡;補償法。學生在某方面的目標受挫後,可通過其它途徑來實現另一可能成功的目標,作為補償代替,獲得心理平衡;調整目標法。受挫後審查原目標是否符合實際,如不符合或超越實際,就重新修訂目標。通過這些方法,讓學生學會心理保健,學會自我完善,自我調適,學會人際交往,學會承受挫折,培養自我承受和解決挫折的能力。
六、樹立學習榜樣,進行挫折教育。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在具體榜樣形象的感染下,學生能加深對挫折的認識,激起內在的上進熱情,提高把挫折轉化為自我鍛煉成長的自學行為。班主任要有意識地搜集一些偉人、名人戰勝各種困難、挫折的典型事例,向學生講述,從學習、人際、情感、理想各個方面,給他們樹立出優秀的榜樣。例如忍辱不屈、發憤著史的司馬遷;身殘志堅、自強不息的張海迪;雖處境維艱但倔然自強的達爾文等。這樣,在他們遇到挫折時就會向榜樣看齊,化成巨大的精神力量。
七、因材施教,方式適宜。
挫折教育是學生成長中必不可少的,它能起到賞識教育所達不到的效果。但要注意不同年齡、環境和性別的孩子在心智發展上存在著較大差異;相同年齡、環境和性別的孩子也存在著個體差異。因此,要做到「因材施教」,
對不同學生要選擇相適宜的挫折教育方式。比如,游離法挫折優秀生。優秀生長期處在贊揚中,心理上承受能力較弱。為打造優秀生們健康的心理,可採用讓第一的桂冠游離於多名優秀生之間的方法,以形成在學習上你追我趕的局面,讓優秀生們正確看待第一,以積極的心態接受失敗,明白先進的未必永遠是先進,落後的也未必永遠是落後的道理;逆向法挫折問題生。問題生大多數厭學,性格上冷漠、敵對多疑,劣性難改。一般的處罰、批評對他們來說是隔靴搔癢。可問題生都愛好文體活動,如果抓住他們的強烈表現欲,進行看似不講情面的逆向關懷,也許能觸動他們的心靈,改變他們的人生。
八、家校聯合,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班主任可以通過家長座談會、家長學校、家長培訓班等形式,向家長宣傳挫折教育的重要性,幫助家長理解挫折教育的本質,取得家長的共識。同時,還可向家長傳授挫折教育的相關知識及方法,並對家長提出具體要求,使家長正確認識自己在挫折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積極配合學校開展挫折教育,避免出現家庭教育抵消學校教育作用的現象,使家校協調一致,形成教育合力。
總之,培養學生抗挫折能力的方法很多,在素質教育環境中,在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健全的人格培養愈來愈不容忽視的今天,班主任應結合實際,用好用活這些方法,並創造性地多層次、多形式、多途徑地開展挫折教育,努力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幫助每一個學生充滿積極進取的信心,樂觀向上,奏響生命的最強音。
❸ 如何提高大學生的抗挫折能力
當今的大學生,大多是00後。他(她)們是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綜合國力顯著增強、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而成長起來的。一方面,她們獲得了比前幾輩大學生豐富得多的物質文化生活的保障,接受了比前幾輩大學生優越得多的中、小學教育;另一方面,由於家庭特殊的愛,使他們成為家庭的「皇帝」、「公主」,缺乏生活經驗,缺乏正確認識自己和社會的認識,缺乏抵抗挫折的能力,並且容易將生活想像的過於完美化,一旦遇到一點挫折,便產生消極的心理反應,導致情緒惡化或厭世。因此,增強大學生的抗挫折能力非常必要,而且重要。
大學生;抗挫折能力;綜合素質在心理學上,挫折是指一種情緒狀態,指個人在某種動機推動下所要達到的目標行為受到無法克服的障礙而產生的緊張狀態與情緒反應。挫折既具有消極作用,又具有積極作用。從消極的方面來講,挫折可以導致人的消極的情緒體驗,這種消極的情緒體驗影響受挫者的身心健康。從積極的方面來講,挫折能給人以教益,給人啟迪,也能磨煉人的意志,激勵人奮發向上,使人更加成熟、堅強。預防挫折是大學生開展心理疏導的一項基礎性工作。積極做好預防引導工作,避免大學生產生強烈的挫折感,使他們健康順利地成長,是我們每位被稱之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應盡的責任。
大學生的心理因素在導致挫折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主要有:
第一,大學生的能力與經驗。大學生的能力決定了他(或她)是否能勝任某項工作。該行為的相關經驗也影響他(或她)能否達到預期目標。在缺乏能力與經驗的情況下容易產生挫折感。第二,大學生的自我評價與目標期望。大學生的自我評價越低、目標期望越低,遭到挫折的可能性越小。而自我評價越高、目標期望脫離實際,滿足自己要求的機會便越小,遭到挫折的可能性就越大。
建議大學生們從以下四方面對挫折心理做出調整:
首先認識到挫折存在有它的普遍性與必然性。挫折是人們在認識世界過程中的必然現象,任何人的成長過程中都不可避免地會遇到不同程度的挫折。其次是認識到挫折存在有它的雙重性。挫折既有消極的一面,也有積極的一面。認識到挫折會給人以打擊,帶來損失和痛苦,但也能使人受到磨練和考驗,從而變得堅強、成熟起來,並因此而增長知識和才幹,獲得解決問題的能力,使挫折向積極方向轉化。再次是認識到挫折的承受能力是不同的。大度、樂觀、正確地評價自我和社會個體對挫折的承受力,往往與其人生價值觀和處世態度有著密切的關系。一個樂觀向上、性格開朗的人,比一個患得患失、鬱郁寡歡的人,更具有挫折化解能力。只要學會容忍挫折,心懷坦盪,情緒樂觀,滿懷信心,最終還是能夠戰勝挫折的。
建議:
我們要對大學生心理疾病進行危機干預,根據實際情況,組織心理咨詢老師與輔導員共同參與到學生的抗挫折教育中來,從而建立完善的防範機制。總之,只有全面提高了大學生的心理素質、自信心、意志能力的培養,才能有效地增強他們抵抗挫折的能力,從而避免學生挫折感的產生,使學生能夠健康地成長和發展。
❹ 抗挫折能力
活動設計:困難和挫折具有兩重性,一方面它使人感到痛苦和失望,嚴重時使人產生消極對抗行為,更嚴重者還會導致對生活、對自我的放棄,另一方面它也可以磨練人的意志,促使人成熟和堅強起來,人們可以從中汲取經驗教訓,逐步走向成功。所以,積極的人正視困難和挫折,他們內心的安全感使他們能夠坦然地面對成長過程中所遇到的一切,他們不迴避前進途中的障礙,而是想方設法解決和戰勝它。消極的人遇到困難或挫折則是退縮、迴避、冷漠、幻想,或者妥協、被挫折所壓倒。心理教育要從積極的方面引導青少年正確對待所遇到的困難和挫折,培養他們內心的安全感,使他們明白困難和挫折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協助他們合理的應對所遇到的困難和挫折,提高耐受力。
❺ 4、怎樣提高抗挫折能力
1、及時調整
首先,要有一個辯證的挫沂觀,經常保持自信和樂觀的態度。其次,要冷靜、客觀地分析挫折產生的原因,積極尋求戰勝挫折的辦法。分析造成挫折的原因,是自然因素還是人為因素,分析確立的目標是否治當,自己的智力、能力、體力是否與目標相適應,如果目標定得過高,就要適當降低或更改,更不要把遠期目標當做近期目標。
2、正確歸因
在認識和對待挫折時,要學會對挫折進行正確的歸因。
一般分為內因和外因2種,傾向於外歸因的人常常認為自己的行為是受外部力量控制的;傾向於內歸因的人則習慣於認為自己的行為I結果是受內部力量控制。
正確歸因是要實事求是地進行分析,弄清楚到底是外部的還是內部的,還是兩者皆有。
3、合理宣洩
遇到挫折所產生的情緒如流水一般,堵是堵不住的,正確的面對挫折的方法是進行合理宣洩,如進行一場流汗的運動,找親友、愛人傾訴等。
4、接納自我
面對挫折,要正確評估自己的能力,對自己充滿自信,不因挫折而喪失信心和銳氣。不要認為「我不行」,不要一味地拿自己的缺點與別人的優點相比,而是要找出自己的優勢和特長;同時,正確認識別人的優點,做到取長補短。
5、承受能力
心理承受能力是指遇到挫折時,能積極自主地擺脫困境並使其心理和行為免於失常的能力。在目標確定後,要做好成敗的兩手准備,有了「最壞」的准備,就會無形中增強心理承受力,同時再向成功的方向努力,就能減少盲目性、被動性,增強主動性。
6、人際關系
人是群居動物,在人群中不僅可以得到幫助,獲得信息,還可使喜怒哀樂得到宣洩和分享,從而保持心理平衡、健康。遇到挫折時,朋友、同事、親人的幫助和支持也是提高挫折承受力的重要因素。挫折承受力強的人都有較好的入際關系。
❻ 如何提高自我抗挫折能力
其實,人生的每個階段都有挫折,人生不如意之處常常有之,只要我們具有勇於面對困難的勇氣和戰勝挫折的態度,這些挫折又算得了什麼!
所謂挫折是指個體在通往理想目標的道路上,遇到一時無法克服的障礙時產生的消極情緒的反映。抗挫折能力是個體承受挫折打擊的心理容忍力。較高的抗挫折能力有利於個體正確對待挫折,增強戰勝挫折的勇氣。
首先,我們要坦然接受不可避免的事實。在漫長的人生路上,我們總會遇到各種挫折,面對挫折,我們要正視、接受,切不可逃避。正視與接受挫折是提高抗挫折能力的關鍵性一步。荷蘭人有一句名言:事情既然已經是這樣,就不會成為別的樣子。勇於承認事情就是這樣的情況,平心靜氣地接受已經發生的事情是克服更多不幸的第一步。逃避有百害而無一益,逃避不等於主動放棄,主動放棄是個體通過審時度勢,承認自己「不能」。因為並非所有的挫折我們都能夠戰勝。面對無法克服的障礙我們主動放棄,就等於在前進的道路上又多了一種選擇。正所謂「退一步海闊天高」。
其次,要學會心理調適,主要是學會克服消極不健康情緒的方法。可以採用情緒宣洩、目標轉移等調適方法,盡快把挫折帶來的憂慮、悲傷、痛苦等不良情緒排遣掉。比如,當遇到挫折時適度地排泄心中的不快,或是向朋友傾訴,或是唱歌、玩玩球,通過心理調適,減輕挫折對個體的壓力,最大限度地降低挫折帶來的心理壓力。
當然,要增強抗挫折的能力,還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心理問題並非都是思想問題,但是,正確的人生觀有利於個體正確看待人生的挫折。人生本身就不是一帆風順的。
挫折為磨煉人生提供了難得的機遇,這是人生的一筆財富。只有人生觀正確了,才能正確對待生活中遇到的各種挫折。人們生活在復雜的社會環境中,所經歷的事情瞬息萬變,總會遇到許多大小各異的矛盾、挫折和沖突,給人帶來煩惱與困擾。這時就必須充分發揮個體的主動積極性,通過自我調節和控制,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才能掌握與各種致病因素作斗爭的主動權。首先必須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人生觀是對人生的價值、目的、道路等觀點的總和,是對人生的根本看法。它不僅決定著一個人對周圍事物的態度,而且調節人的行為、活動方向和進行方式。
人生觀屬於思想意識的范疇,它以觀點、信念、理想、需要、動機、興趣等具體形式,表現在人的個性的意識傾向中,而這種作為心理的穩定傾向的人生觀,在人的整個心理活動中,處於主導的地位,對人的心理功能起著調節、支配的作用。
樹立正確人生觀,就能夠為大眾的利益識大體、顧大局、克己奉公,不會為個人得失而斤斤計較,不會陷入「自我中心」而難以自拔;就能夠為崇高的理想,以頑強的意志克服遇到的各種困難,不被矛盾所困擾,不向挫折屈服,不為沖突而憂慮,熱愛自己本職工作,積極努力作出成績,奉獻自己存在的價值,與大眾共享幸福之樂。
實際上,樹立正確人生觀,也是人們的一種信念。在大幹世界中,許多事情都不是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但是信念對人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它對人的健康有著奇特的作用,信念在人們無能為力時顯得尤為重要。
具有堅定信念的人,無論是來自思想意識或宗教信仰,還是來自豐富的經驗,都能在最惡劣的環境中取得最好的結果。因此面對疾病或困擾,首先要樹立信心,戰勝疾病和困擾。如果無法戰勝時,也決不要失望,承認並樂觀地接受現實,這才是聰明之舉。
人的一生中,每個人都曾沐浴幸福和快樂,也會歷練坎坷和挫折。幸福快樂時,我們總是感覺時間的短暫;而痛苦難過時,我們卻抱怨度日如年。幸福和痛苦本來就是雙胞胎,上帝是公平的,痛苦往往是伴隨幸福並存。會享受幸福,也要學會享受痛苦,享受幸福會增加你的成就感,享受痛苦則會提高你的自信心和忍耐力。身陷痛苦的囹圄,你的心靈顫抖了嗎?地處絕望的深淵時,你堅持了嗎?這就要看你有沒有堅定信念和意志力。
當我們遇到坎坷、挫折時,不悲觀失望,不長吁短嘆,不停滯不前,把它作為人生中一次歷練。把它看成是一種人生成長中的常態,這將助你更好地譜寫出自己的人生精彩。
人生必有坎坷和挫折!挫折是成功的先導,不怕挫折比渴望成功更可貴。
❼ 如何提高幼兒抗挫折能力的典型教學案例教案
教學目標 1、讓家長明確在家庭教育中培養學生健全人格的重要性。 2、建議家長如何培養孩子的受挫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引導家長們明白應該怎樣培養孩子的受挫能力。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尊敬的各位家長,你們好。首先歡迎你們參加家長學校培訓活動。感謝你們在百忙之中來到學校,共同來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關心學生的發展情況。今天我們共同探討的問題是怎樣培養孩子的受挫能力。 二、幫助家長們明確家長在家庭教育中培養學生健全人格的重要性。 英國人文學者羅素說:「人類從來沒有今天如此多的憂慮,也從來沒有因如此多的原因而憂慮。」因此對孩子進行生命教育,重在調整好孩子的心態,正確認識困難,敢於迎接挑戰,抗擊挫折。這種教育要從小學甚至幼兒園抓起。孩子抗挫能力的大小,決定孩子一生成就的大小。因為,現在的孩子都是父母心中的「小皇帝」、「小公主」,他們從小在爺爺、奶奶、父母的精心呵護下長大,生活在太陽底下,吸取著雨露陽光。唯我獨尊,嬌橫跋扈,事事占上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