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廣告產生的歷史背景
從廣告的最早出現來看,到底是起源於何時何地,這個問題是廣告界爭論不休的問題。就目前我們接觸到的資料來看,應該是在東方和西方幾乎同時出現了廣告現象。但是,現代廣告的發源地為西方國家,這是無容置疑的。
一、西方廣告形式
人們現在所見到的最早的廣告,是現存於英國倫敦博物館內的一張寫在羊皮紙上的廣告。據考證,它是公元前1000年左右,古埃及的一張尋找一個出走傭人(奴隸)的廣告。據記載,古羅馬的獨裁統治者儒略·凱撒面對即將來臨的戰爭,經常通過散發各種傳單來開展大規模的宣傳活動,以便獲得民眾的支持。可見,傳單廣告形式在西方被最早使用。
西方廣告形式曾經陸續存在過招貼廣告、聲響廣告、演奏廣告。作為演奏廣告在中國廣告史上往往是盲藝人採用的廣告形式,並不被普遍採用。而在西方社會中,以演奏形式影響、招徠顧客則變較普遍。此方式起源於1141年的法國的貝里州,12個人組成的口頭廣告團體,經法國國王路易七世的特許,在特定的酒店裡吹笛子,招徠顧客,從而對光顧的客人進行推銷宣傳。
西方國家最主要的廣告形式構成了現代廣告形式的體系。西方國家主要廣告形式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而發展並不斷完善,成為了現代社會中主要的廣告形式。
1.報紙廣告
在歐洲國家,報紙歷史十分久遠。l 5世紀末葉,在歐洲國家出現了印有新聞的小報,時稱「新聞書」,為對折四開的印張,被視為報紙的直接起源。美國早期的報紙有《紐約太陽報》、《美國先驅報》、《紐約時報》等。《紐約太陽報》白1833年9月3日由B·H·戴的人創立以後,很快在美國掀起了便士報運動,即「只要花一便士就可以買一份報紙」,從而開創了美國歷史上的「報刊宣傳活動」(Pressagentry),在美國報業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便士報運動開展之後,由於報紙售價低廉。人人都可以買得起,因此報紙發行星大增,隨即廣告費也迅速上漲,十是有些企業為了節省廣告費,便僱傭專門人員來製造煽動性新聞,以此擴大影響。盡管這一時期在美國傳播歷史上被稱為「最不光彩的時期」,但畢竟推動了美國報刊業的發展。
進入20世紀以後,報紙廣告發展更為迅速。隨著廣告刊載數量的增多,一份報紙的版面越來越多,報紙廣告從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信息的傳播,一直到個人生活的各個領域,如訂婚、嫁娶、求職、供職、租房、家教、育兒、計點工等等。在西方經濟發達國家,有的報紙的周末版上信息容量竟然達五六十萬字,而其中有很大部分的為廣告信息以及與廣告有關的宣傳信息。報紙廣告在西方社會生活中的影響與作用可窺其一斑了。
2.廣播廣告
廣播的出現,是人類傳播領域最大的突破之一,由此產生了不受時間、地點以及復雜製作工藝限制的廣播廣告。1920年,美國首家商業廣播電台創立,1926年出現了全國性廣播電台,廣播電台便成了前所未有的主要廣告媒介。隨後,世界上各個國家紛紛建立自己的電台。由於各個國家的國情不同,在電台廣播領域,有的國家政府明今限制或禁止電台廣播廣告。但是就多數國家或地區的廣播電台而言,廣播廣告是電台經費開支的重要來源之一。
3.電視廣告
1936年英國建立起世界上第一座電視台。1939年美國創辦了美洲第一家電視台,但正式開辦商業電視台是1941年6月。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電視傳播事業迅速發展,各國電視台相繼建立。其中許多電視台都經營電視廣告業務,從而使電視廣告迅速發展。
4.雜志廣告
1731年英國出版的《紳士雜志》,最早用「magazlne」(雜志)一詞稱呼期刊。對之有過如此描述:「每月成集,錦文薈萃,如雜志」。「magazine」一詞是由阿拉伯文的「makhzan」變化而來,原詞意是「倉庫」的意思,也許就此轉用知識的倉庫,把後來刊登論文、小說等文字的期刊都叫作了雜志。直到本世紀二三十年代以後,雜志才逐漸被普遍重視。雜志的大發展是在二戰以後;世界處於穩定發展之時,各個專業領域和綜合性領域的發展,客觀上需要進行交流和傳播所導致的。像德國的《明鏡》,美國的《時代》,日本的《讀賣周刊》等雜志都成為世界性的重要雜志。同時,大量趣味性、知識性、娛樂性—的雜志不斷出現,並且與廣告傳播結合在一起,從而形成了現代雜志廣告。
5.其他廣告
戶外廣告。戶外廣告在國外17世紀以後出現並發展。在1870年,戶外廣告的收入佔到商業廣告的30%,到20世紀初,隨著交通工具的改進,尤其是汽車的普及,公路建設的發展,戶外廣告的重要性進一步提高。戶外廣告多以圖畫為主,目的是加深人的印象。戶外廣告的種類有廣告牌、海報、建築廣告等。
空中廣告。空中廣告是以空中飄浮物和飛行物做媒介,垂掛或書寫廣告,以引起大眾的注意和興趣的廣告形式。早期的空中廣告是以風箏形式來表現的。1913年,英國皇家空軍J·c·薩維奇少校開始組織煙霧空中廣告實驗。1922年在英國舉行了首次表演,飛機在空中利用煙霧寫下了「Daily Mail」(《每日郵報》)的字樣。後來美國人發明了空中投光廣告,給人以宏偉壯觀的感受。在1991年海霓虹燈廣告。世界上第一例霓虹燈廣告是由法國人克勞特安裝在巴黎皇宮上的。隨後英國人開始效仿。本世紀20年代,才進入美國。霓虹燈廣告的普及運用是在本世紀20年代末和30年代初,之後,到50年代霓虹燈廣告隨著新技術新材料的發明及使用,變得多種多樣。到90年代之後,其形式更是繁華多彩。霓虹燈廣告成為了一個地區經濟繁榮與否的重要顯示。
直郵廣告。直郵廣告是採取將產品宣傳資料直接郵寄給消費者的廣告形式,此形式廣告在西方某些國家所佔比重很大,甚至被喻為取代雜志的四大媒介之一。
二、廣告職業化和專業化
廣告活動的專業化和職業化是從美國開始的,並由美國傳到歐洲許多國家。
1869年,在美國的費城,N·w·艾耶父子創立了具有真正專業廣告公司意義的廣告公司,即「艾耶父子廣告公司」。該公司經營的重點從單純的報紙版面轉到為客戶服務,為客戶製作廣告,幫助客戶制定廣告策略,並注重廣告效果。
20世紀初期,廣告專業公司的發展十分迅速。美國廣告業自開始便首當其沖,引導廣告專業公司發展大潮,產生了一大批著名的廣告公司。在20年代末開始的經濟大蕭條時期,廣告公司做了大量工作,對使美國工商企業擺脫經濟蕭條起到了極其重要偽作用。因此;在世界上形成了以美國為核心的廣告公司行業群體。
美國廣告業的發展帶動了世界范圍的廣告業的活躍和發展。從廣告業態勢來看,從二戰以後,在世界上出現了以美國為核心領導,西歐和日本為重要主體的世界廣告業的大發展。
三、廣告學的產生與發展
(一)廣告學的產生
廣告學之所以出現,存在著三個原因,即商品經濟的發展而產生客觀推動,心理學的發展奠定理論基礎和學科分化的必然。
第一,客觀基礎。20世紀初,專業廣告公司的迅速發展,推動商品經濟的進一步發展,而商品經濟的飛速發展又給廣告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急需在廣告理論上將廣告實踐中的經驗加以總結和提高,以便進一步推動廣告事業的發展。正是由於商品經濟在本世紀初的大發展,才形成了廣告理論研究的客觀基礎。
第二,心理學理論的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自1879年德國的馮特教授在萊比錫大學創立第一家心理學實驗室之後,從實證角度展開了對心理機制和心理活動的研究,並且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從而使心理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從哲學中分離出來。現代心理學的產生和進一步發展對消費心理學和廣告學產生了重要影響。心理學理論每一次發展和突破都導致廣告理論研究的深入和新理論的產生。
第三,學科獨立大潮的必然。20世紀初期,是社會科學學科分化的時期。隨著社會科學18世紀形而上學地發展和19世紀在學科經驗和萌芽概念上的積累,社會科學中的許多領域開始出現了分化現象。從而產生了一大批的20世紀新學科。就廣告而言,它是適應這一學科大綜合和大分化的客觀形勢,把原屬新聞、傳播、營銷和心理活動中的概念、范疇加以綜合、抽象和分離出來,並找出其中內在邏輯,進行新的結構組合,從而構建出了獨立的廣告學理論體系。
(二)國外廣告學的發展
國外廣告學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即創立、成熟和創新。
1.創立階段
從上個世紀末至本世紀30年代為廣告學的創立階段。
1900年,美國心理學家哈洛·蓋爾(Har]ow Gale)在多年廣泛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寫成《廣告心理學》一書,強調商品廣告的內容應該使消費者容易了解,並應適當運用心理學原理以引起消費者的注意和興趣。1901年美國西北大學校長、社會心理學家瓦爾特·狄爾·斯科特(WalterD513Scott)在西北大學做報告時,系統提出心理學如何應用於廣告宣傳諸要點。隨後,他連續發表有關論文12篇,並整理成冊出版《廣告論》(又譯為《廣告原理》)一書。1903年問世的《廣告淪》認為心理學應用十分廣泛,不僅在廣告業范圍,各種產業莫不可行,為廣告學的建立奠定了基礎。之後,美國經濟學家席克斯編著了《廣告學大綱》,對廣告活動進行了較為系統的探討。《廣告論》和《廣告學大綱》被視力世界上最早的廣告學著作。
1908年,美國社會學家羅斯撰寫了《社會心理學》一書,分析並研究群體與個人在社會生活中的心理和行為表現,其中大量涉及與消費心理有關的直接和間接因素,對廣告學的建立起到理論背景的支持作用。1912年德國心理學家敏斯特伯格發表《心理學與經濟生活》一書,重點研究工業心理學諸問題,在部分章節中明確提出廣告效果和櫥窗陳列等和消費心理相關的問題。1902—1905年期間,美國的賓夕法尼亞大學、加州大學、密西根大學和西北大學都開始講授有關廣告學方面的課程。
自l 9世紀末到20世紀30年代,研究廣告的理論出現,並有了一定程度的發展。這個時期廣告理論研究的特點是提出問題,簡單論證,理論比較零散,未形成完整學科體系。但是,廣告學作為一個學科已經出現。
2.成熟時期
自本世紀30年代到60年代,為廣告學成熟發展時期。
在本世紀20年代,傳播學和市場學開始出現,尤其是市場營銷活動的開展及理論的發展和完善,推動了廣告學的進一步成型。1929~1933年的世界性經濟危機帶來的經濟大蕭條,客觀上對廣告學提出了理論要求。因而,此時期出現了一大批廣告專家和學者,研究現實問題,利用廣告影響和推動現實經濟的發展。
一批廣告理論研究人員在使廣告理論成熟化上做出了突出的貢獻,產生了許多廣告理論流派。本世紀前期美國最有影響的文案撰稿人約翰·肯尼迪(John Kennedy),創立了情理廣告派,他為廣告定下了「紙上推銷員」的著名定義。克勞德·霍普金斯發展了約翰·肯尼迪的情理廣告,成為情理派的代表人物。他認為,廣告之於商品,猶如戲劇之於人生,它既是商品,又高於商品。他寫過無數著名的廣告文案,使不少商品成為名牌。他的著作《科學的廣告》一書是美國修學廣告的學生的必讀書。李奧·貝納建立和發展了「芝加哥廣告學派」,在廣告表現上「我們力求更為坦誠而不武斷。我們力求熱情而不感情用事」。羅瑟·瑞夫斯(Tosser Reeves)首創了廣告是「獨具特點的銷售說辭」(Unique Selling Proposition)的理論。明確「廣告的藝術是用可能最低的費用把一項訊息灌注到最大多數人的心中」。威廉·伯恩巴克(William Bernbach)提出廣告寫作一定要有創造力,在廣告上最重要的東西就是要有獨創性(original)與新奇性(fresh),「你寫出的每一件事情,在印出的廣告上的每一件東西、每一個字、每一個圖表符號、每一個陰影,都應該有助於你所要傳達的訊息的功效」。大衛·奧格威(David Ogilvy)創立了「形象設計」理論,被譽為「形象設計時代的建築大師」,他的《一個廣告人的自白》一書。總結了自己從事廣告實務的經驗和體會,自1962年出版至今已被譯成20餘種文字,在美國國內它的銷量已逾30萬冊。此書在歐美專修廣告的學系中,是學生必讀的參考書,其中既有廣告的創作,也涉及到諸多經營管理的現代化理論。喬治·葛里賓(George Gribbin)將羅必凱學派系統化,他認為「寫好廣告與寫其他任何東西的要點,都是寫作者要做到了解別人,對別人洞察入微,並對他們有同情心。」在廣告中,要使對方連續不斷地去讀文案的第一句話、第二句話,直到看完廣告的最後一字。他明確指出廣告人員一定是閱讀廣泛的人,不僅撰文人員甚至一切與創作廣告有關的人都應如此廣告撰文和創作,應該不斷修改,使其完善。廣告要貼近生活,文案寫作人員應該對商品有深刻的了解,去了解未來的顧客,去了解你的商品,才能創造出好的廣告。
這一時期,在美國紐約曼哈頓區的麥迪遜大道(Madison Aven Me),出現了許多著名的廣告公司總部,因而,這條街道成為了美國廣告業的代名詞。
3.創新時期
70年代以後,隨著新技術革命席捲全球,使廣告的現代化手段及技巧有了大幅度的革新,廣告調研預測技術、媒體策劃技術、廣告表現技術出現電腦化趨勢,廣告理論出現了不斷創新的趨勢。
60年代末70年代初艾·里斯(AL Rise)和傑·特勞特(Jack Trout)提出「定位」(Positioning)概念,並寫了一系列名為「定位時代』』(Positioing Age)的文章。廣告定位理論迅速傳播到許多國家。最近,傑·特勞特在總結25年來的經驗基礎之上出版了《新定位》(The New positioning)一書,提出了更符合時代要求定位策略。與此同時,廣告媒體的研究、廣告心理的研究、廣告運動策略、廣告經濟學、廣告社會學、廣告文化學與傳播學如雨後春筍般開始出現,豐富、促進了廣告學基本理論,又同時推動了廣告事業的發展。
2. 宣傳欄背景用什麼材質做好
直接用不銹鋼做個框架,裡面用PVC板就可以,條件允許的話可以做個亞克力的,更美觀。
3. 求錢鍾書<窗>的寫作背景....
澳大利亞作家泰格特的短篇小說《窗》,雖然只有1 200餘字,但內涵十分豐富。所以,當其譯文在1987年7月號的《外國小說選刊》發表後,不久即選入中學教材。初讀此文,覺得它像一泓清泉;再讀之,則如橄欖在口,愈嚼愈有滋味。誠如譯者劉根龍所言:「這篇小說文字簡潔,短小精悍,寓意深刻,讀來確實耐人尋味。對這篇小說,不同讀者可以作出不同的理解,如細細回味,也許可以悟出點人生哲理。」我們以為,這篇小說之所以產生出如此藝術效果,恐怕不僅僅是因為採用了「歐·亨利式筆法」,而且也因為它蘊含了豐富的辯證藝術。
4. 急求 學生會宣傳欄背景
尊敬的學校領導、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我是來自..班的..。性格活潑開朗,處事沉著、果斷,能夠顧全大局。今天我很榮幸地站在這里表達自己由來已久的願望:「我要競選學生會主席。」我在這里鄭重承諾:「我將盡全力完成學校領導和同學們交給我的任務,使學生會成為一個現代化的積極團體,成為學校的得力助手和同學們信賴的組織。」 我已經在團委會紀檢部工作了近一年的段時間,從工作中,我學會了怎樣為人處世、怎樣學會忍耐,怎樣解決一些矛盾,怎樣協調好紀檢部各成員之間的關系,怎樣處理好紀檢部與其它部門之間的關系,怎樣動員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怎樣提拔和運用良才,怎樣處理好學習與工作之間的矛盾。這一切證明:我有能力勝任學生會主席一職,並且有能力把學生會發揚光大。 假如我當上了學生會主席,我要進一步完善自己,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質,要進一步提高自己的工作熱情,以飽滿的熱情和積極的心態去對待每一件事情;要進一步提高責任心,在工作中大膽創新,銳意進取,虛心地向別人學習;要進一步的廣納賢言,做到有錯就改,有好的意見就接受,同時堅持自己的原則。 假如我當上了學生會主席,我要改革學生會的體制。真正的做到「優勝劣汰」,做到「日日清,周周結」,每周都對各部門的負責人進行考核,通過其部門的成員反應情況,指出他在工作中的優點和缺點,以朋友的身份與他商討解決方案並制定出下階段的計劃。經常與他們談心,彼此交流對生活、工作的看法,為把學生會工作做好而努力。開展主席團成員和各部長及負責人常作自我批評,自我檢討的活動,每月以書面材料形式存入檔案。我還將常常找各部門的成員了解一些情況,為作出正確的策略提供可*的保證。還要協調好各部門之間的關系,團結一切可團結的力量,擴大學生會的影響及權威。 假如我當上了學生會主席,我將以「奉獻校園,服務同學」為宗旨,真正做到為同學們服務 ,代表同學們行使合法權益,為校園的建設盡心盡力。在學生會利益前,我們堅持以學校、大多數同學的利益為重,決不以公謀私。努力把學生會打造成一個學生自己管理自己,高度自治,體現學生主人翁精神的團體。 我知道,再多燦爛的話語也只不過是一瞬間的智慧與激情,朴實的行動才是開在成功之路上的鮮花。我想,如果我當選的話,一定會言必行,行必果。 請各位評委給我一張信任的投票,給我一個施展才能的機會!
5. 窗的·創作背景
本詩寫於1939年4月,那時作者居於成都,作者雖為一介書生,卻關心時代風雲,人民的憂患。詩人的思想在寒冬里奔走,在惡夢里抗爭。本詩即通過象徵和聯想,運用含蓄的語言,讓幻想和現實交織,抒發了詩人在那個特殊的時代,對光明的憧憬,對現實的抗爭,以及詩人在寒冷壓抑的環境中憂郁凄苦的心境。
6. 請問如何設置窗口的背景
我在max9的頂面、側面、正面三個窗口導入了圖片背景輔助建模,但同樣像素的圖片除了像素以外,還有尺寸的參數,dpi解析度,你可以把圖片在ps之類的平面處理,EaZeCX
7. 黨的宣傳欄能用白色背景嗎
8. 求製作水法宣傳窗的資料·!!!
任何事物的產生和發展都是在一定的背景下進行的,離開了這個背景,事物的演變會發生很大變化,「水資源價值論」也不例外。本章在科學地界定水資源內涵基礎上,概略地介紹了世界水資源狀況,概述了我國的水資源數量與質量,並對其進行了簡評,最後圍繞著水資源管理的核心內容之一—水資源經濟管理中的水資源市場展開論述,為水資源價值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第一節 水資源內涵
水資源是人類生產和生活不可缺少的自然資源,也是生物賴以生存的環境資源,隨著水資源危機的加劇和水環境質量不斷惡化,水資源短缺已演變成世界倍受關注的資源環境問題之一。
近20年來,「水資源」名詞在我國廣泛流行,但對其內涵,卻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尚無公認的定論。究其原因,主要是:(1)不同部門、不同行業對水資源的理解有差異,甚至相反;(2)水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如地表水、地下水、降水、土壤水等,且相互之間可以轉化;(3)水的物理、化學性質具有較強的地域性,它至少包含水量和水質兩方面,這兩方面在自然因素或社會因素影響下是可變的;(4)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受自然因素、社會因素、經濟因素、環境因素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和限制,水資源利用效率,由於上述諸多因素的影響是在不斷地發生變化的;(5)這主要是由於水資源系統是一個復雜的耦合系統,它涉及到眾多的學科,如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地學、氣象學、水文學、地質學等等,並且與人類社會發展和生存環境相結合。
在國外,較早採用「水資源」這一概念的是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1894年,該局設立了水資源處(陳家琦,1994),其主要業務范圍是對地表河川徑流和地下水的觀測。1963年,英國通過了水資源法,在該法中將水資源定義為「具有足夠數量的可用水源」。1965年,美國通過了水資源規劃法案,同時成立了Water Resources Council(水資源理事會),此時水資源具有濃厚的行業內涵。在《英國大網路全書》中,水資源被定義為「全部自然界任何形態的水,包括氣態水、液態水和固態水」。此定義被廣泛引用,這與英國大網路全書權威性有很大關系。197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建議「水資源應指可資利用或有可能被利用的水源,這個水源應具有足夠的數量和可用的質量,並能在某一地點為滿足某種用途而可被利用。」
我國開發利用水資源具有悠久的歷史,逐漸形成了比較完整且具有中國特色的水利科學體系。公元前250年左右,秦代李冰在四川省灌縣修建了解決成都平原水旱災害的舉世聞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就是明顯的一例。長期以來,水利界人士一直認為水利就是興水利、除水害。在西方國家文字中,暫時還找不到與我國「水利」一詞完全相對應的較貼切的譯文。因此,我國水利與水資源兩詞並行,具有一定的歷史背景。隨著時間的發展,西方的「水資源」也越來越具有「水利」的意義(陳家琦,1994)。
《中國大網路全書》是國內最具有權威性的工具書,但在不同卷冊中對水資源給予了不同解釋。如在大氣科學、海洋科學、水文科學卷中,水資源被定義為「地球表層可供人類利用的水,包括水量(水質)、水域和水能資源,一般指每年可更新的水量資源(葉永毅,1987)」;在水利卷中,水資源則被定義為「自然界各種形態(氣態、固態或液態)的天然水,並將可供人類利用的水資源作為供評價的水資源(陳志愷,1992)」。為了對水資源的內涵有全面深刻的認識,並盡可能達到統一,1991年《水科學進展》雜志社邀請一部分知名專家學者進行了一次筆談,它們的主要觀點是:
(1)降水是大陸上一切水分的來源,但它只是一種潛在的水資源,只有降水中可被利用的那一部分水量,才是真正的水資源。在降水中可以轉變為水資源部分是「四水」,即:a水文部門所計算河川徑流是與地下水補給量之和扣除重復計算量;b土壤水含量;c蒸發量;d區域間徑流交換量(張家誠)。
(2)從自然資源概念出發,水資源可定義為人類生產與生活資料的天然水源,廣義水資源應為一切可被人類利用的天然水,狹義的水資源是指被人們對水資源開發利用的那部分水(劉昌明)。
(3)水資源是指可供國民經濟利用的淡水水源,它來源於大氣降水,其數量為扣除降水期蒸發的總降水量(曲耀光)。
(4)水資源一般是指生活用水、工業用水和農業用水,此稱為狹義水資源;廣義水資源還包括航運用水、能源用水、漁業用水以及工礦水資源與熱水資源等。概言之,一切具有利用價值,包括各種不同來源或不同形式的水,均屬於水資源范疇(陳夢熊)。
(5)不能籠統地稱「四水」為水資源,只有那些具有穩定徑流量、可供利用的相應數量的水定義為水資源(施德鴻)。
(6)「水」和「水資源」在涵義上是有區別的,水資源主要指與人類社會用水密切相關而又能不斷更新的淡水,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和土壤水,其補給來源為大氣降水(賀偉程)。
(7)水資源是維持人類社會存在並發展的重要自然資源之一,它應當具有如下特性:a可以按著社會的需要提供或有可能提供的水量;b這個水量有可靠的來源,其來源可通過水循環不斷得到更新或補充;c這個水量可以由人工加以控制;d這個水量及其水質能夠適應用水要求(陳家琦)。
從上述眾多的水資源定義中我們可以發現,水資源的定義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生變化的,它具有一定的時代烙印,並且出現了從非常廣泛外延向逐漸明確內涵的方向演變的趨勢。由於其出發點不同,相對於特定的研究學科領域而言,它們都具有合理的因素。從各個有關水資源學科出發,水資源涵義非常明確,研究對象十分清楚,但是如果從宏觀角度系統地認識水資源,水資源定義又很模糊,讓人感到五花八門,難以掌握。同時我們還必須注意到,上述各種水資源的定義,基本上都是圍繞著水的形態、利用、水量等展開論述,很少涉及水資源的質即水質,然而,水質對於水資源而言,是十分重要的,如果不考慮水質而研究水資源,必將導致水資源開發利用的失誤。
本世紀70年代以來,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出現了新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三方面:(1)水資源出現了短缺,所謂短缺是指相對水資源需求而言,水資源供給不能滿足生產生活的需求,導致生產開工不足,飲用發生危機,造成了巨大社會經濟損失,逐漸顯現出水資源是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瓶頸」,水資源產業是國民經濟基礎產業,優先發展它是一種歷史的必然的趨勢;(2)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過程中排放出大量的污水,它們一方面污染了水源,導致水資源功能下降,使本來就具有的水資源供需矛盾更加尖銳,給經濟環境帶來極大不利影響,嚴重地制約著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為了緩解水資源的供需矛盾和日益嚴重的水環境惡化的世界性難題,污水處理回用已迫在眉睫;(3)水資源開發利用帶來了一系列環境問題,必須正確處理它們對環境所造成的沖擊,盡可能將其對環境所形成的不利影響降低到最低程度,這樣水利工程才能發揮最大的效益,也只有這樣,對水資源的開發利用、保護和管理才能做出正確決策。因此,從現實角度來看,水資源不僅具有自然屬性、社會屬性、環境屬性,更重要的是它還具有經濟屬性。世界銀行負責環境持續發展的副總裁伊斯梅爾·塞諾丁說:對世界上正耗盡的水資源的管理需要有一個全球性政策,水應該被看做是一種經濟資源(伊斯梅爾,1994)。
基於上述理由,作者給水資源重新進行了界定,認為:水資源包含水量與水質兩個方面,是人類生產生活及生命生存不可替代的自然資源和環境資源,是在一定的經濟技術條件下能夠為社會直接利用或待利用,參與自然界水分循環,影響國民經濟的淡水(姜文來等,1995a)。
細加分析此定義,我們會發現它有三個顯著的特徵:(1)將經濟、技術因素隱含在水資源中,強調了水資源的經濟屬性和社會屬性,因而水資源量具有相對的動態性。一些暫時無法利用的水,如南極的冰山,盡管暫時對國民經濟沒有影響,但當經濟技術發展到一定階段可以開發利用時,它就是水資源,水資源量含有一定的經濟技術水量。(2)將失去使用價值的污水劃歸到水資源行列中。在以往的水資源概念中,污水沒有相應的地位,很少論及。世界各國每年向環境排放大量的污水,它們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產生巨大影響。我國每年因水資源污染所造成的損失約400億元。污水也是待開發利用的資源,目前正在興起的污水資源化技術為解決水資源供需矛盾、保護水環境帶來了佳音,如果在理論上不給它相應的地位,這是很不符合現實要求的;(3)明確強調水資源是環境資源,因而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必須限制在環境可承受的范圍之內,在研究水資源時,立足於水量、水質兼顧,避免兩者的分離出現偏差的同時,必須考慮水資源環境的制約因素,否則,在理論上是不完善的,在實踐上是要付出代價的。
最後值得說明的是,在本章以下幾節中所提到的水資源,並非是作者所定義的「水資源」,它是通常所說的水資源,這主要是由於數據來源所造成的。
第二節 世界水資源概況
一、 世界水資源概況
水是由氫氧兩種元素組成的的化合物,它是如何形成的,目前學術界存在著較大的爭議,尚未定論。水是地球極其豐富的自然資源,也是生物生存不可替代的環境資源,它成為現代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這種觀點逐漸被理論界和決策層所接受。水能以氣態、固態和液態等三種基本形態存在於自然界之中,分布極其廣泛。表1-2-1是地球水圈賦存於各種介質中的水分布情況。
所謂的水圈是由地球地殼表層、表面和圍繞地球的大氣層中液態、氣態和固態的水組成的圈層,它是地球「四圈」(岩石圈、水圈、大氣圈和生物圈)中最活躍的圈層。在水圈內,大部分水以液態形式存在,如海洋、地下水、地表水(湖泊、河流)和一切動植物體內存在的生物水等,少部分以水汽形式存在於大氣中形成大氣水,還有一部分以冰雪等固態形式存在於地球的南北極和陸地的高山上。從表1-2-1可以看出,地球上的水量是極其豐富的,其總儲水量約為13.86億立方公里,但我們必須注意到,水圈內水量的分布是十分不均勻的,大部分水儲存在於低窪的海洋中,佔96.54%,而且97.47%(分布於海洋、地下水和湖泊水中)為鹹水,淡水僅占總水量的2.53%,且主要分布在冰川與永久積雪(佔68.70%)和地下(佔30.36%)之中。如果考慮現有的經濟、技術能力,扣除無法取用的冰川和高山頂上的冰雪儲量,理論上可以開發利用的淡水不到地球總水量1%,實際上,人類可以利用的淡水量遠低於此理論值,主要是因為在總降水量中,有些是落在無人居住的地區如南極洲,或者降水集中於很短的時間內,由於缺乏有效的水利工程措施,很快地流入海洋之中。由此可見,盡管地球上的水是取之不盡的,但適合飲用的淡水水源則是十分有限的。
水圈中的水並不是靜止不變的,而是處於不斷的運動之中,存在著明顯的水文循環現象。根據循環的實際,水文循環可以分為大循環和小循環兩種基本形式。水文大循環就是水在陸地、海洋、大氣中的相互轉化,如海洋中的水,經過蒸發轉化為大氣水,大氣水在一定條件下凝結,以降水的形式回到陸地表面,最後通過不同的形式回到海洋之中,完成一個循環過程。小循環就是上述三種介質中任意兩種之間的水相互移動,如陸地中的水,通過植物蒸騰的形式進入大氣,然後又回到陸地的過程。值得說明的是,不同的淡水和海洋正常更新循環的時間是不相等的,有的更新時間較長,有的更新時間極短,表1-2-2是各類淡水水體的更新時間。
表1-2-3表明,地球上的水在海洋與陸地之間進行不斷地循環,徑流與蒸發的代數和等於降水量,從全球角度來看,降水量等於蒸發量。如果細加分析,它暗含了這樣一個真理:地球上的水數量基本上是恆定的,它具有一定的承載力,我們沒有能力改變這種客觀存在,我們所能做到的是,在開發利用水資源時,不要超過其限度,因此,我們應該必須十分珍惜這種寶貴的資源。
二、 世界水資源供需簡要分析
世界水資源供需狀況並不樂觀。1996年5月,在紐約召開的「第三屆自然資源委員會」上,聯合國開發支持和管理服務部(United Nations Department of Devetopment Support and Managment)對153個國家(佔世界人口的98.93%)的水資源,採用人均佔有水資源量、人均國民經濟總產值、人均取(用)水量等指標進行綜合分析,將世界各國分為四類,即水資源豐富國(包括吉布地等100多個國家)、水資源脆弱國(包括美國等17個國家)、水資源緊缺國(包括摩洛哥等17個國家)、水資源貧乏國(包括阿爾及利亞等19個國家)(潘理中等,1996)。按此種評價法目前世界上有53個國家和地區(佔全球陸地面積的60%)缺水。其中包括:西班牙、義大利南部、達爾馬提尼亞沿岸、希臘、土耳其、阿拉伯國家(敘利亞除外)、伊朗大部分地區、巴基斯坦、印度西部、日本、朝鮮、澳大利亞、紐西蘭的西部地區和南部地帶、西北非和西南非沿岸、巴拿馬、墨西哥北部、智利中部和美國西南部、中國。目前的趨勢和預測已經表明,到21世紀初,水危機將成為幾乎所有乾旱和半乾旱國家普遍存在的問題,聯合國發表的《世界水資源綜合評估報告》預測結果表明,到2025年,全世界人口將增加至83億,生活在水源緊張和經常缺水國家的人數,將從1990年的3億增加到2025年的30億,後者為前者的10倍,第三世界國家的城市面積也將大幅度增加,除非更有效地利用淡水資源、控制對江河湖泊的污染,更有效地利用凈化後的水,否則,全世界將有1/3的人口遭受中高度到高度缺水的壓力。
總之,水危機已是全人類面臨的重大環境問題,水資源危機發展將更加迅速,前景令人擔憂!如何合理地開發利用保護水資源,已是擺在全人類面前刻不容緩的課題。
第三節 中國水資源
一、 水資源數量和質量
(一) 水資源數量
我國是一個水資源短缺、水旱災害頻繁的國家,如果按水資源總量考慮,水資源總量居世界第六位,但是我國人口眾多,若按人均水資源量計算,人均佔有量只有2500立方米,約為世界人均水量的1/4,在世界排第110位(按149個國家統計,統一採用聯合國1990年人口統計結果),已經被聯合國列為13個貧水國家之一。表1-3-1是我國水資源總量統計結果。
表1-3-1表明,我國各流域由於面積不同,加之自然地理條件的差異,水資源稟賦差別很大,全國年降水總量為61 889億立方米,多年平均地表水資源(即河川徑流量)為127 115億立方米,平均地下水資源量為8 288億立方米,扣除重復利用量以後,全國平均年水資源總量為28 124億立方米。實際上,只單獨考慮水資源量的多少並沒有什麼意義,必須與當地的社會經濟生產條件相結合,必須與水資源的質量結合起來,才具有其社會意義。
(二) 水資源質量
水資源是水資源量與水質的高度統一,在一特定的區域內,可用水資源的多少並不完全取決於水資源數量,而且取決於水資源質量。質量的好壞直接關繫到水資源功能,決定著水資源用途,例如,優質礦泉水,具有良好的水質,具有多方面的功能,有較高價值,與此相反,嚴重污染的污水不僅沒有任何使用價值,而且能夠給人帶來各種危害(破壞景觀、影響健康、帶來各種經濟損失等)。因此,在研究水資源時,水質是非常重要的,是決不能忽略的,只考慮水量或者水質的作法都是不科學的,必須予以糾正。
1. 地表水資源質量狀況
多年來,我國水資源質量不斷下降,水環境持續惡化,由於污染所導致的缺水和事故不斷發生,不僅使工廠停產、農業減產甚至絕收,而且造成了不良的社會影響和較大的經濟損失,嚴重地威脅了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威脅了人類的生存。為了加強水資源管理,提高人們的環境意識,引起政府和更多民眾關注環境,我國每年6月5日「世界環境日」前夕均發表《中國環境公報》,其中水環境作為重要的組成部分予以公布,表1-3-2是我國地表水污染狀況。
表1-3-2是根據全國2 222個監測站監測結果統計的,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我國七大水系的污染程度存在著差異,如果以污染程度大小進行排序,其結果為:遼河、海河、淮河、黃河、松花江、長江,其中,遼河、海河、淮河污染最重。綜合考慮我國地表水資源質量現狀,符合《地面水環境質量標准》的Ⅰ、Ⅱ類標准只佔32.2%(河段統計),符合Ⅲ類標準的佔28.9%,屬於Ⅳ、Ⅴ類標準的佔38.9%,如果將Ⅲ類標准也作為污染統計,則我國河流長度有67.8%被污染,約占監測河流長度的2/3,可見我國地表水資源污染非常嚴重。
2. 地下水資源質量
我國地表水資源污染嚴重,地下水資源污染也不容樂觀。「八五」期間水利部組織有關部門完成了《中國水資源質量評價》,其結果表明,我國北方五省區和海河流域地下水資源,無論是農村(包括牧區)還是城市,淺層水或深層水均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局部地區(主要是城市周圍、排污河兩側及污水灌區)和部分城市的地下水污染比較嚴重,污染呈上升趨勢(金傳良等,1996)。
具體而言,根據北方五省區(新疆、甘肅、青海、寧夏、內蒙古)1 995眼地下水監測井點的水質資料,按照《地下水質量標准》(GB/T14848-93)進行評價,結果表明,在69個城市中,Ⅰ類水質的城市不存在,Ⅱ類水質的城市只有10個,只佔14.5%,Ⅲ類水質城市有22個,佔31.9%,Ⅳ、Ⅵ類水質的城市有37個,占評價城市總數的53.6%,即1/2以上城市的城市地下水污染嚴重。至於海河流域,地下水污染更是令人觸目驚心,2 015眼地下水監測井點的水質監測資料表明,符合Ⅰ—Ⅲ類水質標准僅有443眼,占評價總數的22.0%,符合Ⅳ和Ⅵ類水質標准有880和629眼,分別占評價總井數的43.7%和34.3%,即有78%的地下水遭到污染;如果用飲用水衛生標准進行評價,在評價的總井數中,僅有328眼井水質符合生活標准,只佔評價總數的31.2%,另外2/3以上到監測的井水質不符合生活飲用衛生標准。
總之,我國水環境總的態勢是局部有所好轉,整體持續惡化,形勢十分嚴峻,前景令人擔憂。
二、 我國水資源簡評
(一) 水資源人均量低,分布極不均衡
我國河川徑流量27 115億立方米,在世界主要國家中,僅次於巴西、前蘇聯、加拿大、美國和印尼,居世界第六位(表1-3-3)。
從表1-3-3可以看出,在世界主要國家中比較,我國水資源總量是可觀的,但是由於人口眾多,導致人均水資源量遠遠低於上述主要國家,也大大低於全世界的平均水平。如果從單位耕地面積水量來看,也遠遠小於世界的平均水平,我們用全世界7.2%的耕地,養育了全球1/5的人口,從中可以窺測我國的水土資源是多麼稀缺。應該特別強調,由於我國國土遼闊,各地區之間自然條件存在很大差異,導致水資源豐富程度出現顯著的差別(表1-3-4)。
表1-3-4表明,我國水資源分布同人口、耕地分布極不協調,長江流域及其以南的珠江流域、浙閩台諸河、西南諸河等流域,國土面積、耕地和人口分別佔全國的36.5%、36%和54.4%,但水資源總量卻佔全國的81%,人均水量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6倍,畝均佔有量是全國平均值2.3倍;遼河、海灤河、黃河、淮河流域,面積為全國的18.7%(相當於南方的一半),水資源總量卻只為南方4片的10%;北方耕地佔全國的45.2%,人口佔全國的38.4%,水資源總量更少,特別是海灤河流域尤為明顯,人均佔有水量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6%,畝均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4%,水資源這種不均衡分布,嚴重地制約了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調水成為經濟和政治的熱門話題。
(二) 水資源供需矛盾加劇,威脅社會可持續發展
我國水資源供需狀況不容樂觀。長期以來,我國社會經濟發展一直受缺水困繞,水資源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瓶頸」,缺水量越來越多,缺水地區迅速由點到面,幾乎成為全國性問題,並且此問題越來越突出。據統計,目前我國缺水量358億立方米(P=75%),其中農業缺水300億立方米,工業及城鎮缺水58億立方米。據預測,2000年我國水資源供需矛盾更加尖銳(表1-3-5)。
2 表中數據的保證率P=75%,單位為億立方米;
3 供水量包括新增水量。
從表1-3-5可以看出,到2000年,全國需水量為7 096.19億立方米,相應的供水量為6 6677.97億立方米,缺水量為418.22億立方米,缺水遍及各個流域,其中黃淮海遼流域缺水比較嚴重,佔缺水量的63.9%,特別是海河流域缺水量最大,高達123.29億立方米,形勢非常嚴峻。值得說明的是,這組數據預測年代比較早,在預測時所採用的國民經濟發展速度偏低,如果考慮現在的發展格局,這組數據顯然偏低,盡管如此,它足以說明我國的水資源供需矛盾尖銳程度。最近,有關專家充分地考慮了國民經濟發展「九五」計劃目標因素,對全國水資源供需狀況進行了概算,結果表明,到2000年,全國總需水量6000億立方米,相應的供水能力為5222億立方米,總缺水量778億立方米,它表明水資源供需前景比以前預料嚴重得多。
進入21世紀,我國水資源供需矛盾將進一步加劇,據預測,2010年,全國總供水量為6 200~6500億立方米,相應的總需水量將達7300億立方米,供需缺口近1000億立方米,2030年全國總需水量將達10000億立方米,全國將缺水4000~4500億立方米,到2050年全國將缺水6000~7000億立方米。值得說明的是,在1949~1994的46年間,我國的供水量僅增加4000億立方米,在此期間水資源開采利用較容易,難度較小,如果在今後30餘年水資源供水量增加4000~4500億立方米(或者50多年增加6000~7000億立方米),完成這項任務非常艱巨。
水資源危機嚴重地威脅了我國社會可持續發展。首先,水資源危機將會導致生態環境的進一步惡化。為了取得足夠的水資源供給社會,必將加大水資源開采力度,水資源過渡開發,可能導致一系列的生態環境問題。通常認為,當徑流量利用率超過20%時就會對水環境產生很大影響,超過50%時則會產生嚴重影響,目前,我國水資源開發利用率已達19%,接近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倍,個別地區更高,如1995年松海黃淮等片開發利用率已達50%以上,其中淮河流域達98%,此外,過度開采地下水會引起地面沉降、海水入侵、海水倒灌等環境問題。其次,水資源短缺將威脅糧食安全。糧食是人類生活不可缺少的物質,充足的糧食供給是現代化社會的首要標志之一。糧食的生產依賴水資源的供給,隨著水危機的不斷加劇確,城市、工業與農業爭水日益突出,例如,華北地區四省市1993年與1980年相比,在總取水量減少27億立方米條件下,工業和城市生活用水增加了33億立方米,農業用水量減少60億立方米,勢必影響糧食生產,威脅糧食安全(特別指出,現在農業水資源減少並沒有絕對影響糧食生產,是因為農業節水還有相當的潛力,當潛力發揮待盡時,影響會非常顯著)。第三,國民經濟損失不斷加大。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國民經濟依賴水資源程度越來越大,水資源危機勢必給國民經濟帶來損失,並且隨著水資源危機的加劇損失不斷加大,僅從現狀來看,全國城市年缺水量達58億立方米,每年因缺水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達2000億元,僅勝利油田1995年因黃河斷流減產30億元。
由此可見,我國水資源面臨的形勢非常嚴峻,如果在水資源開發利用上沒有大的突破,在管理上不能適應這種殘酷的現實,水資源很難支持國民經濟迅速發展的需求,水資源危機將成為所有資源問題中最為嚴重的問題,它將威脅中華民族的騰飛,前景十分令人憂慮!
第四節 水資源市場
水資源管理具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水資源管理通常是指水資源開發中所採取的實際步驟和辦法,廣義的水資源管理內容極其廣泛,涉及到經濟、技術和社會的各個領域,如機構的設置和完善、有關的法規政策制度和實施細則的制定和執行、水資源規劃、水資源的計劃安排協調和分配、水資源開發的實施運營和維護、經濟和資金(包括投資、效益、水費等)、技術咨詢和培訓、國際合作與交流等,其中水資源經濟管理佔有重要地位,本節著重探討水資源經濟管理的基礎—水資源市場。
一、 建立水資源市場的必要性
1.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為水資源市場的建立提供了背景
我國經濟體制正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水資源如何在市場經濟模式中得到最優配置並產生巨大的綜合效益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我國法律規定,水資源等自然資源歸國家或集體所有。僅從法律條文來看,水資源具有明確的所有權,但從實踐上看,由於客觀上存在著水資源所有權與經營權、使用權的分離,導致了水資源產權模糊。現代產權經濟學認為,產權制度對資源配置具有根本的影響,它是影響資源配置的決定性因素,水資源產權制度完善與改革對水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管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市場經濟需要完善水資源產權,水資源產權交易又離不開水資源市場。
2. 建立水資源市場是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資源的合理流動和有效配置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之一。《中國21世紀議程》是中國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長期計劃指導性文件,突出了可持續發展總體戰略思想,其中明確指出:不合理的資源定價方法導致了資源市場價格嚴重扭曲,表現為自然資源無價、資源產品低價以及資源需求的過度膨脹,我們的目標是在自然資源使用分配中引入市場機制,實行「使用者付費」經濟原則,以促進採取有益於環境方式開
9. 窗的·時代背景
30年代末,40年代初,辛笛,陳敬容等一大批青年詩人。由於對人生價值和生活苦難的困惑和思索,他們對西方現代主義發生了心靈的共鳴,提出了「詩歌現代化」,要求詩歌反映社會問題,同時抒寫個人心緒,二者互相溝通,要求詩歌應發揮形象思維的特點,知性感性相溶合。並大量進行詩歌實踐,形成一個「九葉詩派」,此詩就是這種主張的一個實踐。
10. 帶窗戶的背景牆
不用那麼麻煩!!直接根據電視牆的需要 把那牆壁打掉部分(也可以不打)! 然後用茶色印花玻璃(價格在100左右)做背景牆!這樣透光性和影藏窗戶的要求就都達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