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宣傳欄內容 慶祝八一建軍節
八一復建軍節制(由來、建軍節祝福語)
來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6293d70100kyc1.html
㈡ 揭陽烈士
兄弟英烈浩氣長存
□謝瓊霞
在揭陽縣桃都區坡林村(今揭陽市揭東縣炮台鎮坡林村),人們傳頌著革命烈士周朱堅和其胞弟周朱勝同國民黨反動派英勇斗爭、壯烈犧牲的動人事跡。周朱堅和周朱勝出生貧寒,父母都是老實本份的農民,靠給地主老財打工養家活口,過著飢一頓飽一頓的日子。不久父母雙雙離世,兄弟倆成了孤兒。他們給地主放牛、做童工,飽受官僚和惡霸的壓迫和剝削,童年的悲慘遭遇使他們對吃人的舊社會深惡痛絕。1925年底,揭陽縣桃都區坡林村成立了農民協會,在農會負責人的啟發和引導下,他們開始接受革命道理,認識到只有推翻吃人的舊社會,才能過上好日子。兄弟倆雙雙加入該動員會,並成為協會的骨幹,他們積極奔走,號召農民組織起來,抗租、抗債、抗苛捐、抗雜稅,打倒土豪劣紳。由於表現突出,1926年兄弟倆同時加入中國共產黨。周朱堅和周朱勝入黨後,積極參加黨的各項活動,家裡成為秘密的活動據點,黨組織的許多重要會議都在這里召開,許多重要決策都在這里形成。在他們的影響下,整個坡林村的農民紛紛參加農民協會。
對周氏兄弟倆的活動,國民黨反動派恨之入骨,1927年6月25日晚,在夜幕的掩護下,派兵重重包圍了他們家。周朱勝適逢外出,周朱堅眼看身陷重圍,他巧妙與敵人周旋,盡量拖延時間。正當敵人准備破門而入時,他靈機一動,順手拿起桌上的一瓶豆油,倒在自己的身體上,然後奮力舉起一個裝滿水的大瓮,突然打開門出其不意地用力向敵人砸去,趁敵人措手不及的瞬間沖了出去,由於他身上抹油,滑如泥鰍,反動派一時慌了手腳,雖然人多勢眾,卻無法抓住他,等他們反應過來,想開槍射擊時,周朱堅已逃得沒了蹤影。
國民黨反動派懸賞重金捉拿他們。1932年春,周朱堅在桃都區開展活動時,由於不慎泄密,不幸被反動派逮捕,敵人對他嚴刑拷打,但他視死如歸,毫不動搖。敵人見硬的不成,又許以高官厚祿,對他進行誘降,軟硬兼施,他不為所動,大義凜然。最後在押往揭陽縣途中的橫山渡口,慘遭殺害。周朱堅臨危不懼,慷慨激昂地痛斥了反動派對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表現了一個共產黨員視死如歸、壯懷激烈的革命大無畏精神。
周朱勝驚聞噩耗,單槍匹馬潛回坡林村,機智地殺了三名偽劣紳。由於寡不敵眾,不幸落入敵手,於同年秋犧牲於揭陽城。
烈士英風似彩虹
———記潮汕抗日先驅王武
烈士的一生,是短暫的一生,卻是輝煌的一生,他將永遠銘記在潮汕人民的心裡。
謝瓊霞
王武是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是潮汕地區黨的優秀兒女,是潮汕抗日先驅。1945年6月,他帶領潮汕人民抗日游擊隊同國民黨兵鏖戰,最後身受重傷,英勇犧牲。烈士的一生,是短暫的一生,卻是輝煌的一生,他將永遠銘刻在潮汕人民的心裡。
積極學習 追求進步
王武,又名王瑞韻,1921年出生於普寧四園村的一家普通農戶。1936年春,王武就讀於梅峰中學高中部,在校期間,他閱讀了一些進步書籍,如《星華日報》、《潮汕文化》、《動盪》、《吼湍》等,這些報紙宣傳抗日救國的道理。他還接觸了許多進步師生,明白了許多革命道理,意識到只有融入到革命的大潮中才能救國救民,拯救民眾於水火。從此以後,他積極追求進步,參加各種活動,探索救國救民的道路,1937年11月,他光榮地參加了中國共產黨。
投身革命 浴血奮戰
1938年,王武奉調前往汕頭青年救亡同志會(後改名為汕頭青年抗日同志會)工作,任戰時工作隊(簡稱戰工隊)第三隊指導員。6月21日,日軍侵佔汕頭,形勢十分嚴峻,為了保存實力,同日軍周旋到底,王武率領戰工隊撤出汕頭,跟汕頭青年抗敵同志會成員和其他戰工隊在桑浦山會合,共商抗日救國大計。在潮汕中心縣委和汕頭抗敵同志會領導的主持下,當晚在池邊村組建汕頭青年抗敵同志會武裝大隊。他們在汕頭市郊、桑浦山、潮安鐵路一帶與日寇周旋,打了好幾場勝仗,打擊了日軍侵略者的囂張氣焰。
1939年8月,王武受命前往潮澄饒敵占區偵察敵情。1941年,他奉調任敵後縣工委委員、書記、特派員等職,經常組織其黨支部成員赴敵占區偵察敵情,他自己經常喬裝深入日軍據點獲取情報,配合武裝小隊打擊日軍。1942年9月,中共南方工委遭到破壞,中共潮梅地方組織奉命暫停活動。王武從敵後撤回原籍,在鄰鄉小學教書,期間他利用教育這一陣地,向學生宣傳抗日救國的道理。1944年7月,由於工作需要,他調任揭陽縣委負責人。
1944年12月,中共潮梅特委負責人林美南、潮普惠黨組織負責人林川、曾廣等根據關於恢復中共潮汕地方組織活動和成立抗日武裝隊伍的指示,迅速籌備成立潮汕人民抗日游擊隊。為了籌措經費,王武賣掉了家中的幾分地,連同家中的存款、幾擔穀子和兩頭肥豬都獻出作為活動經費。他還親自挑選、物色了10多名智勇雙全的青年游擊隊隊員,組成短槍小組,先後二次化裝潛入石洋村、南婆村後備隊炮樓,繳獲步槍83支、短槍4支、子彈11箱,作為潮汕抗日游擊隊的武器裝備。
壯懷激烈 英勇捐軀
潮汕人民抗日游擊隊於1945年3月13日在普寧縣白洋村正式成立,王武任游擊隊隊長。為鼓舞潮汕人民抗日的鬥志,他發表了《潮汕人民抗日游擊隊宣言》和《告民眾書》。游擊隊組織了兩個突擊隊,由王武和杜平帶領,到敵占區開展游擊戰爭。1945年4月中旬,在普寧的暉晗橋伏擊敵軍,擊斃流沙維持會長許澤新。4月20日,在烏柵村圍剿日軍一個小分隊,在大村活捉日軍田中佐部炮後兵界正則。4 月中旬,又在洞徑襲擊日軍一個運輸隊,繳獲日軍軍需用12擔。
1945年6月,國民黨消極抗日,積極反共,向潮汕人民抗日游擊隊發動圍攻。在同國民黨兵的激戰中,王武奮不顧身,帶領游擊隊員英勇殺戰,最後身受重傷,於6月16日英勇犧牲。
㈢ 揭陽廣播電視台的電視台
揭陽廣播電視台新聞綜合頻道(21頻道),由粵東第一高山塔大功率發射,覆蓋地區包括揭陽市和汕頭市、梅州市、汕尾市、潮州市及閩南部分地區,覆蓋人口近一千五百萬人。
揭陽廣播電視台新聞綜合頻道是一個時政綜合頻道,擁有系統化的節目編排。匯聚地方時事的《揭陽新聞》獨具特色,關注民生民情的《民生熱線》群眾普遍關注;黃金時段開設的電視劇場好戲連連群星閃耀,播出的高素質劇集深受觀眾喜愛,擁有固定龐大的收視群體;頻道開設的《星歌星聞》、《法治連線》、《潮風》、《文化大觀園》等社教、文藝各欄目時效性強,視角新穎富有地方特色,是廣大觀眾生活中離不開的信息大總匯、生活大觀園、社會大看台、文藝大舞台。
揭陽廣播電視台新聞綜合頻道是國內外各大商家、品牌開拓揭陽市場,宣傳自身形象的首選媒體。 揭陽廣播電視台公共頻道是以網路傳輸為載體的電視公共頻道。其光纖連通揭陽市轄區內的揭東、普寧、揭西、惠來、榕城、東山等四縣(市)二區,覆蓋地區人口近六百萬人。
揭陽廣播電視台公共頻道是一個以休閑、娛樂、時尚為主的都市頻道,它和揭陽廣播電視台新聞綜合頻道實現資源共享。在擁有《揭陽新聞》、《民生熱線》、《星歌星聞》、《法治連線》、《潮風》、《文化大觀園》等新聞、社教、文藝各欄目的同時,揭陽廣播電視台公共頻道擁有更多的都市言情輕喜劇、青春偶像劇、少年兒童劇等節目。
揭陽廣播電視台公共頻道是以城市居民為收視主體的電視頻道,它同樣也是國內外各大商家、品牌開拓揭陽市場,宣傳自身形象的不二選擇。
㈣ 新聞稿範文
中國是第三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但其實這一項技術已經沒有含金量了。別人都做過一遍的東西,再做有什麼意義嗎?我們為什麼要航天,不是為了探索宇宙嗎?而實際上通過別的國家的研究成果,我們對宇宙的了解已經超出繞著地球轉幾圈了,而這次神六發射,帶北京學生的作文什麼的,又有什麼科研價值呢?
2、中國的實力,真的負擔得起研究航天技術嗎?在大家看得到看不到的地方,有多少人因為貧窮而凍餓致死,有多少病人明明可以康復卻無錢看病,有多少孤兒流離失所,又有多少孩子上不起學?與此同時,國家卻在花大把大把的金錢用在研究航天上,這對老百姓有何益處呢?那國家既然錢多得無處用,可不可以多為人民著想,給大家多一些社會福利,讓為國家發展真正做出最大貢獻的人,能得到稍微安定舒適一些的生活呢?
3、最後,可能大家因為「神六」的發射而十分欣喜,覺得這是中國富強的標志,中國揚眉吐氣了,雲雲。但我要說的是,為什麼大家都隻字不提我上面所提的問題呢?我知道這么說很偏激,但我們是否應該反思,以「神六」發射為代表的此類「面子上好看」的形象工程,是否從某種程度上,滿足了某些人乃至中國國民的虛榮心呢?中國表面上與發達國家都相差無幾了,然而實際上,我們還有很大的差距。那我們為什麼不可以正視這些差距,從而使我們的國家更加富強呢?相反地,我們卻總有歷史遺留下來的問題,總以為自己國家是「天朝」,不甘心落後為第三世界,於是做出種種假象,彷彿我們真的是一個世界強國,如南極科考,如神六發射。實際上,這對國家真的有好處嗎?
以上只是個人愚見,有許多不妥當之處,畢竟本人只是個初中學生,思想還非常幼稚……
戰爭中取勝或起到威懾力主要是靠重工業,咱們重工業又不太好,出口都主要靠技術含量低、利潤薄、全靠勞動力廉價贏得市場地位的輕工業,相比之下,國家還不如多投點錢多培養幾個高級技師呢!
我只是覺得沒意義啦!就像我沒有必要去數自己的頭發。
㈤ 在揭陽如何申請福利彩票站點
揭陽市福利彩票發行中心 地址:揭陽市東山區 12 號街東伴村市民政局大樓 網址: 郵編:522031 電話:0663 - 8230795 開辦福彩投注站條件: 一、在所申請彩票投注站的地點有一固定鋪面;鋪面面積要求在4平米以上;鋪面內要求干凈整潔。 二、申請辦理彩票投注站的地點與其他彩票投注站的距離,要在500米以上; 三、鋪面內要求安裝有專線程式控制電話,用於取銷售特權與傳送銷售數據,便於聯絡等; 四、投注站需有一到兩名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的銷售員; 五、辦理一個彩票投注站需交納2.3萬元投注設備押金。(注:投注站負責人在結束銷售合同時,將投注設備完好的退回,並結清在銷售當中所欠的銷售款後,福利彩票中心將如數退回2.3萬元設備押金。) 希望對你幫助,祝一切順利. 如果能夠幫助你解決問題,那麼希望你點擊「採納」, 舉手之勞,將鼓勵我們繼續解答其他QQ網友的問題.
滿意請採納
㈥ 在揭陽如何申請福利彩票站點
http://blog.sina.com.cn/genwoying 看博客置頂 做網路代理 7個點 和投注站一樣 0成本 http://www.cailele.com/tiyan/c50.shtml?s_id=223788 這里吧 還有話費贈送
㈦ 地都鎮的文化環境
地都創新宣教形式機制 寓教於樂弘揚法治文化
作為揭陽市「廣東省首批法治文化建設示範點」之一,空港經濟區地都鎮委、鎮政府按照創建省法治文化示範點的要求,以「弘揚法治文化,建設法治地都」為主題,依託深厚文化底蘊,融合地方傳統特色,打造法治文化新載體,創新宣教形式和機制,全面加強法治文化建設,有力推動地都鎮科學發展。
地都鎮依託深厚文化底蘊,融合地方傳統特色,打造法治文化新載體,創新宣教形式和機制,在全社會營造濃烈的學法、用法、守法氛圍,助推該鎮科學發展。
弘揚法治文化推動鄉村發展
2011年4月16日至17日,廣東省依法治省辦常務副主任張宇航、專職副主任黃慧彪一行蒞揭,專程考察地都鎮農民文體中心及楓美村文化建設,並到土尾村觀看了法治文化晚會。市委副書記杜安義,市人大常委會常務副主任陳石波、副主任陳岳平等陪同活動。
地都鎮委、鎮政府以創建省法治文化建設示範基地為總目標,以「弘揚法治文化,建設法治地都 」為主題,依託深厚文化底蘊,融合地方傳統特色,走出一條法治文化建設新路子,有效推動了全鎮的科學發展。該鎮打造了法治文化公園、法治宣教中心、法治咨詢中心、學校法治宣教室、法治宣教欄、法治文化廣播等六大載體,並開展了「月起金都」、「周末電影」、「與法同行」、培訓咨詢、全民普法、輿論監督等六大創新活動。同時,建立健全相關機制,保持了社會的大穩定,依法治鎮工作得到了省調研組的充分肯定。
打造六大法治文化載體
在佔地30畝的地都鎮法治文化公園內,法治宣傳燈箱、法治文化漫畫長廊、戶外大型顯示屏等設施與公園自然景觀融為一體,向大眾傳播法治文化理念,營造濃郁的法治文化氛圍,讓群眾在晨練、休憩、娛樂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學習法律法規知識。
除建設法治文化公園外,地都鎮還充分利用現有基礎條件,因地制宜,大膽創新,相繼打造法治宣教中心、法治咨詢中心、學校法治宣教室、法治宣傳欄和法治文化廣播室等硬體設施,形成六大法治文化載體。
文化搭台法治唱戲
「月起金都」是地都鎮富有特色的群眾廣場文化活動,由各鄉村輪流主辦,群眾自導自演。該活動不僅是群眾自娛自樂的重要舞台,同時也是宣傳法治文化的重要陣地。地都鎮堅持文化搭台、法治唱戲,利用「月起金都」這一平台,每月開展一場以法治宣傳教育為內容的文化活動,把抽象的法律條文、法律觀念、法律主張與社會生活、社會現象相結合,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讓廣大群眾在輕松愉快中不知不覺地接受法律知識的熏陶。
截至2013年5月10日,「月起金都」已成功舉辦了37場,觀看人數近30萬人次,涌現了《超生游擊隊》、《戒毒說唱》、《交通守則》等一批具有本土特色的法治教育節目,在全區甚至全市形成了一個具有較大影響力的群眾文化品牌,其經驗做法在全市得到全面推廣。
地都鎮還相繼開展「周末電影」、與法同行、法律培訓咨詢、全民普法、輿論監督等融知識性、娛樂性和藝術性於一體的活動,不斷提升法治文化教育軟環境,讓法制宣傳教育如春風化雨般滋潤百姓心田。
有效促進人文素質提升
通過加強法治文化建設,充分發揮法治文化的教化、傳播功能,地都鎮已形成濃烈的學法、用法、守法氛圍,有效地促進人文素質的提升。在地都鎮大開發、大建設、大發展的特殊時期,沒有發生違法辦案、群體越級上訪等事件,保持了社會大局的穩定。
2011年4月,省依法治省辦負責人到地都鎮調研指導法治文化示範點創建工作,對該鎮法治建設工作所取得的成效給予高度評價。
在2012年召開的廣東省法治文化建設工作經驗交流會上,地都鎮作為省首批法治文化建設示範點7個代表單位之一,在會上作經驗介紹。此後,廣州增城、汕頭澄海、佛山等地有關單位紛紛組織前來參觀,學習地都鎮法治文化建設的經驗和做法。 「月起金都」
創群眾文化品牌,探幸福農民之路 。粵東鄉村文藝的一朵奇葩。
物質生活滿足而精神生活貧乏,這是廣大農村普遍存在的一個突出問題;溫飽無憂而總是不開心、不快樂、不幸福,這又是廣大農民的真實寫照。如何用先進文化、健康的文娛生活去滿足廣大農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如何創新群眾文化品牌,讓老百姓在直接參與、自娛自樂中過上開心幸福的生活,無疑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一個重大課題,也是建設幸福廣東之路的應有之義。對此,地都鎮以「月起金都」這一創新的文化載體,為廣大農民搭建了一個永不落幕的鄉村大舞台,成了盛開在鄉村文藝百花園里的一朵奇葩……
村村來做東,月月有大戲
地都是個擁有十萬村民的大鎮,是廣東省聞名的石材和石材機械專業鎮,同時也是揭陽市新農村建設先行鎮之一。隨著廣大村民物質生活的日益富足,人們對長期以來只能守在家中看電視或偶爾看場電影、看場演出的單調貧乏的精神生活已十分厭倦,他們渴望有一個屬於自己的舞台,並渴望在這個舞台上盡情地釋放情感、體驗快樂、得到熏陶和教化。根據廣大村民的訴求,地都鎮領導經過認真研究形成了一個共識:要真正滿足鄉親們的心願,就必須在23個行政村和一個居委會建起一支支不走的文藝演出隊。於是,一個以政府搭台、村民唱戲,一月一場、村村做東的「月起金都。群眾廣場文化活動」應運而生。2009年11月30日(農歷十月十四),以地都之美稱「金都」命名的「月起金都」群眾廣場文藝活動,在該鎮區金都文體廣場拉開了大幕。是日晚,皎潔的明月在桑浦山頭升起。山腳的金都廣場已是萬眾雲集。以地方傳統節目潮州大鑼鼓開場的大型廣場文藝演出頓時讓桑浦山下成了村民歡樂的海洋。在此後的4個月,「月起金都」又在廣場連續舉辦了4個專場演出。盡管依舊是場場爆滿,而且現場氣氛熱烈火爆,但鎮委書記袁惠亮此時卻提出:總是局限在鎮區廣場定點演出不免有點隔靴搔癢之嫌。於是從第6場開始,「月起金都」正式走進鄉村,實現了與村民的零距離接觸。於是,這一創新的文藝形式以其廣泛的參與性、零距離的貼近性和穩定的持續性,更進一步激起了全體村民的參與熱情。從2009年11月至今,通過政府搭台、村村做東,已連續演出了23場,觀看人數達到20多萬人次,各村參演人員達2720多人,製作現場錄像光碟42000張。村民們高興地說,如今一人參演全家助陣,甚至連外村的親戚朋友也趕來捧場;不只村中的男女老幼踴躍參與,就連外出戶、出外打工者和外出讀書的本村學子等都回村參演。各村為了展示實力,早早就在准備各自的節目,從排練、磨合直至綵排、正式演出,幾乎夜夜能聞歌舞聲。因此「月起金都」早已不止「月月有戲」,簡直就是日日有戲了。
「月起金都」現場見聞
經過一年多每月一場在各村的滾動演出,「月起金都」已然成為鄉村文藝百花園中的奇花一朵,連周邊地市的取經者也接踵而至。不久前,來揭陽檢查工作的廣東省依法治省辦常務副主任張宇航,也慕名在這個鄉村大舞台上即興獻歌,並給予了高度評價。「一個全部由各村村民自編、自演、自娛、自樂的演出,何以能夠熱力四射?」條條村道旁彩旗招展;凌空幾個碩大的氫氣球拖掛著「農歷十四,月月有戲」和「月起金都。皓月當空時,村頭小廣場已是人山人海,光村邊的臨時停車場就停放了100多輛來自十里八鄉的小汽車。19時30分,一串焰火從臨時建起的大舞台上騰起,夜空瞬間被裝點得五彩繽紛。一陣激越的鼓樂聲響起,由該村60多名少兒組成的鑼鼓隊,激情獻上了《鳳鳴朝陽》的開場戲。此時,演出現場,數十支聚光燈,上百支彩色射燈編織出絢麗的華彩;大型專業音響,令台上的每一個音符、每一句台詞都真切清晰地擴散開來;固定機位攝像、流動機位攝像,連大搖臂攝像槍也在現場上下翻飛。整台演出從舞台設計、燈光、音效、舞美、攝像到服裝道具等給人的直感來看,都絕不亞於任何一場大型戶外演出的陣勢;從演出的內容看,也是傳統的、現代的、鄉土的、時尚的集於一身,可謂豐富多彩。而最為吸引人的還是台上的演員個個都是熟面孔,而且許多節目演出的都是村裡人、村中事,因此且不論演出的水平有多高,單憑這一點就有足夠的親和力。一場演出下來,且不說各村派出到現場的「坐探」回村怎樣為自己的演出出謀劃策、悄悄較勁,單本村村民看完一場演出,鄉場閑間,茶餘飯後,人們都會聚在一起津津有味地品頭論足:那位老伯吹拉彈唱的功夫不減當年啦,那家的媳婦身段、造型怎麼有魅力了,那位小弟的街舞跳得棒啦……再加上有線電視播放、互聯網上點擊,還有現場錄像的光碟傳播,一場演出往往熱度數月不散,之所以有這樣的熱度,用村民自己的話說,那是因為這是文化的「農家菜」,村民自己的「演歌台」。在自己的舞台上,村民自我展現,自我創造,表現了自己、快樂了大家。「月起金都」豈有不熱之理、不火之理!全鎮23個村1個居委,一月一場,要兩年才能輪上做東一次,所以村民積極性非常高,因為誰也不甘落後,誰都想在這個大舞台上好好「露露臉」,頗有點「一人參演,全家光榮」的意味。此情此景,真切地感受到,「月起金都」的確已深入人心,她已成了十萬村民心中的「星光大道」。如今在地都鎮上「月起金都」成了孩子們的夢想,看「月起金都」成了村民的期待。
「戲外戲」延展的「附加值」
「月起金都」村際循環演出23場,均由鎮政府與專業公司合作統一為各村搭建舞台和安排音響、燈光等一攬子事宜,還由鎮文化站為每場演出免費提供坐椅,並協調各村組織村民進行現場秩序維護,從而使得每場演出不僅花費不多,演出效果甚佳,而且始終做到了秩序井然。在地都鎮委領導處獲取了「月起金都」迄今為止所有23場演出的現場錄像光碟,僅從碟片中看演出現場的火爆程度,就深感震撼,始料不及。然而「月起金都」的「戲外戲」同樣精彩、同樣令人始料不及。自「月起金都」品牌創立之後,各村村民創作了一批諸如《月起金都頌和諧》(晚會主題歌)、潮州歌冊《交通安全時刻記》、小品《賭禍》、相聲《一張獎狀》、舞蹈《我們是新時代的太陽》等一批優秀節目。不僅如此,通過村村做東的競爭機制,使得各村都先後建起了自己的文化活動室和文藝隊,發掘和培養了一批多才多藝的「不走的演出隊」。各村在正式演出時,除了請來外村的代表,還借機邀請外出鄉賢、企業家和上級領導前來參加活動。演出活動的全過程,不僅進一步融洽了村、鎮的干群關系,聯絡鄉誼、交流信息、慈善捐助、探討發展鄉村經濟和公益事業的「戲外戲」,更是順理成章地延伸出眾多「附加值」。通過「月起金都」的媒介作用,許多外出多年的鄉賢和企業家對村裡的經濟發展和公益事業都表現出了前所未有的關切,捐資助力的事例比比皆是。「月起金都」由楓美村承辦時,正值一周年,當晚演出現場出現了萬人冒雨觀演的壯觀景象。此後,該村的企業家慷慨捐贈200多萬元興辦村公益事業,另一文化健身廣場也吸引了200萬元的認捐。演出當晚,村裡還把該村在外的70多名副科級以上幹部悉數請回村裡觀看演出,此後這批幹部對村裡各項事業不斷出謀獻策,使得該村村容村貌的整治成為全鎮搞得最徹底的「紅旗村」。該村還有一戶人家,解放初期就舉家離村。「月起金都。走進楓美」演出後,村幹部把演出的光碟寄給了現定居廣州的這個「老楓美」,結果「老楓美」把光碟又寄給了在法國留學後又定居該國的兒子鄭奮強。鄭奮強看了光碟後思鄉心切,不久前還借回國講學之機,專程趕回闊別已久的楓美村探望家鄉父老……揭陽市委向省委辦公廳信息調研處的信息專報中有一段文字:「通過『月起金都』文化活動,村民走出小家庭融入大家庭,家庭更加和睦、鄉風更加文明,封建迷信、偷盜、賭博等社會丑惡現象幾乎絕跡。」「參加活動的農村多數已經成了無刑事案件、無重大治安案件和無安全事故的『三無』村;村民民事調解率達到100%.」「月起金都」,已成為該鎮群眾文明的助推器,社會和諧的潤滑劑、經濟發展的催化劑。自2009年「月起金都」品牌創立以來,對凝聚干群合力,增強對外交流和營造共謀發展的氛圍,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2010年,地都鎮完成稅收1.27億元,躍居全縣各鎮之首。 佛道文化區
地都鎮內寺廟眾多,較著名的有吉祥寺、居士林(錢崗庵)、韞玉寺、西來寺、鄒堂古廟、鄒堂仙爺宮、烏樹媽祖宮等。
基督教文化區 - 揭陽空港經濟區基督教地都堂原名南隴堂,坐落於廣東省揭陽市(榕城區)空港經濟區地都
鎮206國道南隴段,創立於1880年,初始是錫場人王澤清到來傳道,後有主任傳道林德材先生。地都堂自創辦就十分注重文化教育,在會友中推行教友識字運動,並創辦學校一所,男女學生約30人。
1989年由旅居加拿大鄉親王淑貞姐妹等海外肢體奉獻款項,購買地都醫院後土地850平方米,並於1990年建成現今的地都堂,成為地都鎮各鄉村基督教徒崇拜場所。地都堂建成以來,各項聖工不斷完善,崇拜及各項聖工的開展顯得場地不夠。1998年,王淑貞姐妹在海外募捐得款項,交本堂負責人鄭喜江執事及堂委主任和堂委們在本堂西側購得地皮1332平方米,為建造新堂創造了有利條件。
地都堂現有信徒400戶左右,會友約1400人,其中潔名會友約607人,慕道友約900餘人。根據當前實際情況,教會信徒人數日益增多,聚會禮拜顯得比較擁擠。地都堂有三個詩班:第一詩班38人;第二詩班48人;第三詩班25人。而其中第二詩班竟連自己的詩班室都沒有,只得與本堂禮拜日下午的神學培訓班共處一室,活動場地相當缺乏。要開展的多項事工均受場地關系而無法進行,故在本堂西側新擴買的地皮上建一所比較大的新教堂。
新設計的禮拜堂總建築面積約2700平方米,總費用約需800萬元人民幣。 曾經風流的地都戲院
右圖為1982年12月在地都戲院首演的《張春郎削發》劇照,吳玲兒、黃盛典、林舜卿、蔡明暉聯袂演出。陳澤楷文/圖
舞榭歌台,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上世紀七十年代末重新恢復古裝戲,潮汕各地的潮劇團體開始出現百花齊放、百舸爭流的局面,很多戲院大演古裝戲,劇團在一個戲院一演就是十天八天,是經常的事。在眾多的戲院中,揭陽市地都鎮的戲院最受——廣東潮劇院青睞。廣東潮劇院一團、二團,在地都戲院安營紮寨,經常一住就是一月半月,不少劇目都在這里排練和首演,如風靡一時的《張春郎削發》,就是1982年12月8日在地都首演;1987年《張》劇要參加在北京舉行的首屆中國藝術節,繼續在這個戲院進行再加工和提升;1988年初廣東潮劇院一團參加廣東省藝術節的表演劇目《八寶與狄青》也是在地都戲院首演。那個時候,廣東潮劇院一二團多次出訪東南亞一帶,幾乎每次出發前都在地都戲院綵排,劇目之多就更是多不勝舉。難怪地都鎮一位文化幹部回憶往事,無限感慨地說,上世紀八十年代期間,他任地都鎮宣傳幹事,廣東潮劇院一團所排演的戲他都看了,而且是從演練看到綵排,對劇團的演藝人員也十分熟悉。當年的《張春郎削發》、《飛龍女》與《漢文皇後》他還從劇團得到劇本。他說:「那時一團的演藝水平的確很高」。不僅排演和綵排如此,劇目的錄像,也喜歡選在地都戲院進行,其中就包括中央電視台1983年錄制的《柴房會》(吳楚珊版)、《井邊會》(吳麗君版)、《飛龍女》、《王熙鳳》、《金花女》等一批潮劇劇目。潮汕戲院處處有,劇團為何獨鍾情於地都戲院?原來該戲院條件環境比較好,有戲台可供排練和演出。累了,還有宿舍可休息和居住,有石桌可供演員用餐,石桌撤掉,便又形成一個小排練廳,這樣大戲台總體排練,小排練廳還可再起「小灶」。當時的地都鎮委書記也很喜歡戲,樂得無償為劇團提供場地,不少劇目也可先睹為快,而且有時碰上上級領導或客人蒞臨,還可一同請來看戲。有這樣的地利、人和,難怪廣東潮劇院一團喜歡來地都「安營紮寨」,讓地都戲院獨享風流。後來由於文藝日漸多元化,地都戲院潮劇演出日漸減少,那段輝煌的日子逐漸湮沒在歷史中。「熄哀輕嘆話今生,驀然回首念前塵,空絕影。榮盛閃耀在一朝,落花殘敗問何時,定宿命」。這首詩或許便是曾經風流的地都戲院的最好注釋。
㈧ 揭陽的文化
婚嫁
揭陽舊時婚俗,要經問名、納吉、納彩、請期、納征、迎親等六道程序,謂之「六禮」;有些地方有女兒出嫁前夜睡草席之俗,相傳此俗源自昔年一後母虐待羞辱前人所遺之女,令其如此睡法,不料此女後發富起家,子女昌盛,自此人們便仿效相沿成俗;此外尚有「提油舅」、「做四句」等俗。「提油舅」即女兒出嫁當日要由其兄弟提五件禮品同往男家,稱之「提油舅」,其在新郎家最受歡迎,一般在首席宴座。「做四句」是指嫁娶的各種儀式,女家要聘一位如戲劇中賓相一樣的老婦女,唱四句「祝頌語」來主持,四句有約定俗成的,亦有現場自編的,大都押韻,詼諧。揭邑另有一俗,為其他地區少見,即將要結婚之男女,如遇家中出喪(一般指長輩),則必在百日內成婚,否則要三年後方可行嫁娶之禮。
這些舊俗一些地方尚有留傳,而大多數地區已是婚事新辦,簡辦,就連集體婚禮,旅遊結婚等時尚也漸成風氣。
賽龍舟
揭陽賽龍舟活動,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揭陽素稱水鄉,溪澗交錯環繞,榕江南北二河、練江、龍江水深流長,河面寬闊,波平浪靜,是劃龍舟的好地方。賽龍舟活動,歷代不衰。
揭陽龍舟,規格較為統一,在潮汕各市縣中,最長最大:舟長32米、寬1.5米,共設槳25對,舵一支。揭陽龍舟,造型美、氣魄大,龍頸修長,龍首高昂,威武俊秀。每年端午節前,龍舟落水時要舉行儀式,然後進行訓練,稱「試槳」。
龍舟賽有四種形式:表演賽,友誼賽,勝負賽,錦標賽。清末曾任福建巡撫的丁日昌,晚年定居揭陽時,曾發起主持、邀請潮陽、普寧、揭陽等地龍舟隊在榕江南河進行比賽,結果,揭陽棉樹紅色舟奪魁,丁日昌授予「欽差大臣丁賞」紅絨錦旗一面。1980年「龍舟賽」被國家體委定為「民間傳統體育項目」,揭陽龍舟賽更為活躍。
英歌舞
英歌舞是一種融舞蹈、南拳套路、戲曲演技於一爐的民間廣場舞蹈,表演氣勢豪壯,氣氛濃烈。相傳英歌舞始於明代,取材於《水滸》中梁山泊好漢元宵節大鬧大名府的故事。舞蹈隊分前棚後棚,前棚一般由36個人組成,大型的由108人組成,每人手執一對彩色木棒,配合鑼鼓點和吆喝,揮動雙棒交錯翻轉叩擊,邊走邊舞,一步一呼,隊列變化或「長蛇挺進」,或「雙龍出海」,「四虎並驅」,或「二龍相鬥」,翻騰穿插18套式。後棚人數多少不等,但最多不超過72人,扮成各式雜耍藝人配合前棚演出。
揭陽英歌舞已有300多年歷史,流行於普寧、揭東等地,以普寧的英歌舞最為聞名,被譽為「英歌舞之鄉」。1956年,普寧英歌代表隊到北京參加「中國首屆民間藝術表演大會」,1991年6月普寧燎原鎮泥溝英歌隊應邀參加深圳荔枝節表演,9月又應邀到廣州為第一屆世界女子足球賽抽簽儀式的文藝晚會演出。
潮劇
潮劇,是潮汕地方劇種,用潮汕方言演唱,明嘉靖年間,揭陽潮劇已有本地特有劇目《荔鏡記》、《蘇六娘》等。潮劇流布於廣東東部、福建南部以及台灣、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柬埔寨、越南等國潮人聚居地區。唱腔是曲牌聯綴體和板式變化體兩種體制的融合,保留著一唱眾和、二三人以同唱一曲和曲尾幫唱的形式。樂調分輕三六、重三六、活五和反線,伴奏音樂吸收民間大鑼鼓樂、廟堂音樂、民間小調等;樂器有嗩吶、笛、二弦、胡弦、揚琴等,鑼鼓有大鑼、小鑼、蘇鑼等。角色早期生、旦、丑、外、貼、末、凈等七角,至當代發展為十種丑、七種旦、五種生、三種凈,其中以丑、旦表演最有特色。
晚清,揭陽不少潮劇班,行當齊全,陣容嚴整,演藝高超,蜚聲潮汕,其中知名的有揭西縣棉湖橋園的「老玉堂春」、揭東縣曲溪寨內的「老玉春香」、漁湖江夏的「老源正」等。新中國成立後,潮劇藝術及演出活動發展神速,揭陽潮劇團《丁日昌》等劇目曾上京參加匯演並獲獎,市境內許多潮劇團也先後多次到香港,新加坡、泰國等地演出,既加強了僑胞思鄉凝聚力,又促進了海內外文化交流。
紙影戲
紙影戲,俗稱皮猴戲,是用皮革或紙板平面雕刻成各種人物形狀,透過燈光在棚窗紙幕上投影演出的一種戲劇形式。至清未,改影現為形現,將原皮革或紙版平面雕形改為木偶立體造型,木偶背部和兩手各穿一根鐵線,以供操縱表演。低影改為木偶,但潮人習慣仍稱為紙影戲。紙影戲也屬地方劇種,有正音戲、潮音戲、晚清以後,揭陽紙影戲十分盛行和普及,紙影戲班多達幾百家。紙影戲表演時,台內僅有五、七個人,包攬了生、旦、凈、丑各行角色的表演唱念和鼓樂,故潮俗有「手打鼓、腳打鑼、口唱歌、頭殼撞深波」之謠諺。
潮汕工夫茶
潮汕工夫茶,歷史悠久,最具地方特色,發端於明代中晚期。
潮汕工夫茶,重在品味鑒賞,有一套講究茶具、茶葉、用水、沖法、品味的茶經:選茶,潮人最喜烏龍茶等。選水,以山泉為上,江水為中,井水為下。炭火,潮人最喜用「絞只條」炭,此炭無煙,具有炭香氣味,以此炭燒水,火勢均勻。茶具則有茶壺、茶杯、茶鍋、茶洗、茶碟等12件。泡茶之前,選用開水把茶壺、茶杯燙過,稱為「熱罐、熱杯」,裝茶葉時,講究小粒在底部,大粒在頂部。還有「高沖」、「低斟」、「關公巡城」、「韓信點兵」等講究。任日本口福會會長的日籍華人陳東達教授在《飲茶縱橫談》一書中說:「日本的煎茶法來源於潮汕工夫茶。」 廣東菜三大菜系中的潮州菜,其烹飪極具嶺南飲食文化特點:選料考究、製作精細、刀工精巧,燜、燉、煎、炊、炒、清、淋、焗齊備,清而不淡,鮮而不腥,郁而不膩,色、香、味、美俱全。揭陽菜以烹飪海鮮見長,湯菜、甜菜、素菜也各具特色,海鮮類如:生炊龍蝦、鴛鴦膏蟹、紅燜魚翅,皆以新鮮海族為原料,清鮮甜美;清鄴烏耳鰻、清湯蟹丸等湯菜,清純鮮美、原汁原味。甜菜類如:縐紗蓮蓉、金瓜芋泥等,甜膩相宜甘香可口,還有素菜名品如後菇芥菜、護國菜等,素菜葷做、香爛軟滑、素而不齋,是廣東素菜類的代表。揭陽菜除了注重刀工、拼砌精巧、造型賞心悅目外,還很講究調味,每菜必配相應醬料佐食。此外,民間點心、小食品種繁多,用料講究製作精細,鄉土風味濃厚,屬全國點心八大派系的潮州流派。
民間藝術方面,則有石雕、潮州木雕、剪紙、嵌瓷、潮劇、潮州音樂和舞獅最為著名,多姿多彩,琳琅滿目。 揭陽廣播電視台
揭陽廣播電視台全稱「南方廣播影視傳媒集團揭陽廣播電視台」,於2004年3月23日正式掛牌成立。對外呼號廣播是「揭陽廣播電台」和「揭陽電視台」。
揭陽日報社
《揭陽日報》是中共揭陽市委機關報,創刊於1992年4月1日。1991年12月7日,國務院批准設立揭陽市。不久,揭陽市委批准成立揭陽報社,出版《揭陽報》作為揭陽市委的機關報。1992年4月3日,第1期《揭陽報》出版。其時,新創辦的《揭陽報》以每周兩大報的形式出版。
揭陽新聞網,為市委、市政府機關網,由市委宣傳部主管,揭陽日報社主辦,是我市繼報紙、廣播、電視之後又一大型綜合新聞媒體,揭陽第一新聞門戶網站。 泰國南邦市,泰國北部城市,南邦府首府,位於汪河左岸,清邁東南部,人口4.23萬(1980年)。
泰國北柳市,泰國東部的一個府,又名彩瓊騷府。距離曼谷80公里,面積為5351平方公里。
美國安大略市,安大略(Ontario)是一座位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東南部聖伯那迪諾縣的城市。根據2010年人口普查,這個城市共有人口163,924人。
鶴崗市,鶴崗市位於黑龍江省東北部,地處小興安嶺向三江平原的過渡地帶,屬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西北部為低山丘陵區,東南部為三江平原西緣。北隔黑龍江與俄羅斯相望,東南臨松花江與佳木斯接壤,西屏小興安嶺與伊春為鄰。
鐵嶺市,鐵嶺市地處遼寧省北部,松遼平原中段,是遼寧省14個省轄地級市之一,沈陽經濟區副中心城市。鐵嶺市南與沈陽、撫順毗鄰,北與吉林省四平相連,東與撫順市清原滿族自治縣、吉林省遼源市接壤,西與沈陽市法庫縣、康平縣及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為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