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怎樣用文藝的形式宣傳環保呢
2005年,一場「環保風暴」在中國內地颳起,30個總投資達1179億多元的在建項目被國家環保總局叫停,其中包括同屬正部級單位的三峽總公司的三個項目。理由是,這些項目未經環境影響評價,屬於未批先建的違法工程。
環境惡化無路可退中國的環境問題並非始自今日。早在上世紀90年代,環境污染問題就已非常嚴重。如淮河流域。在上世紀90年代五類水質就佔到了80%,整個淮河常年就如同一條巨大的污水溝。1995年,由環境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達到1875億元。
據中科院測算,目前由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造成的損失已佔到GDP總值的15%,這意味著一邊是9%的經濟增長,一邊是15%的損失率。環境問題,已不僅僅是中國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已成為吞噬經濟成果的惡魔。
目前,中國的荒漠化土地已達267.4萬多平方公里;全國18個省區的471個縣、近4億人口的耕地和家園正受到不同程度的荒漠化威脅,而且荒漠化還在以每年1萬多平方公里的速度在增長。
七大江河水系中,完全沒有使用價值的水質已超過40%。全國668座城市,有400多個處於缺水狀態。其中有不少是由水質污染引起的。如浙江省寧波市,地處甬江、姚江、奉化江三江交匯口,卻因水質污染,最缺水時需要靠運水車日夜不停地奔跑,將鄉村河道里的水運進城裡的各個企業。
中國平均1萬元的工業增加值,需耗水330立方米,並產生230立方米污水;每創造1億元GDP就要排放28.8萬噸廢水。還有大量的生活污水。其中80%以上未經處理,就直接排放進河道,要不了10年,中國就會出現無水可用的局面。
全國1/3的城市人口呼吸著嚴重污染的空氣,有1/3的國土被酸雨侵蝕。經濟發達的浙江省,酸雨覆蓋率已達到100%。酸雨發生的頻率,上海達11%,江蘇大概為12%。華中地區以及部分南方城市,如宜賓、懷化、紹興、遵義、寧波、溫州等,酸雨頻率超過了90%。
在中國,基本消除酸雨污染所允許的最大二氧化硫排放量為1200萬~1400萬噸。而2003年,全國二氧化硫排放量就達到2158.7萬噸,比2002年增長12%,其中工業排放量增加了14.7%。按照目前的經濟發展速度。以及污染控制方式和力度,到2020年,全國僅火電廠排放的二氧化硫就將達2100萬噸以上,全部排放量將超過大氣環境容量1倍以上,這對生態環境和民眾健康將是一場嚴重災難。
1月27日,瑞士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上有人預言,如果再不加以整治,人類歷史上突發性環境危機對經濟、社會體系的最大摧毀,很可能會在不久的將來出現在中國。
治理污染陷於兩難有一種說法,要在經濟發展的同時控制好環境,在環保方面的投入須達到GDP的1.5%以上。但這是在環境保護本來就非常良好的情況下,在中國,根據上海的經驗,要真正有效地控制環境,環保投入須佔到GDP的3%以上。而在過去20年裡,中國每年在環保方面的投入,在90年代上半期是0.5%,最近幾年也只有1%多一點。環保是一種「奢侈性消費」,投入大,對GDP貢獻小,因此,一些本應用於環保方面的專項資金,也被挪作他用。
目前中國在環境問題上進退兩難:再不治理,未來無法保障;真要治理,則需大規模投入,眼前的經濟又難以承受。
有人算過,雲南滇池周邊的企業在過去20年間,總共只創造了幾十億元產值,但要初步恢復滇池水質,至少得花幾百億元,這是全雲南省一年的財政收入。淮河流域的小造紙廠,20年累計產值不過500億元。但要治理其帶來的污染,即使是幹流達到起碼的灌溉用水標准也需要投入3000億元。要恢復到20世紀70年代的三類水質,不僅花費是個可怕的數字,時間也至少需要100年。
違法成本低執法成本高就微觀角度說,在過去20年裡,國內製造業在無法依靠技術進步降低能耗、降低成本的情況下,只能朝兩個方面挖潛:一是工資,二是環保。最簡單的事,例如水泥生產,要達到起碼的環保要求,每噸水泥需增加8元成本,占水泥出廠價的5%。紡織業每年排放的廢水超過10億立方米,如要處理,則每噸需花費1.2~1.8元。提高生產成本5%。而絕大多數企業根本就沒有這么高的利潤率。因此只能在環保問題上打游擊:或是不建任何廢水處理設施:或是建立以後就當擺設,白天把污水放到處理池裡,晚上沒人時就排放到河裡,這樣就可以節省一大筆成本。在市場的無序化競爭中,這5%的成本。往往就決定了企業的盈與虧、生與死。
而中國在環保執法上的兩高一低——守法成本高、執法成本高、違法成本低,也助長了這種傾向。通常的情況是,環保部門為取證一件違法偷排事件,需耗費50萬元,而最終落到違法企業頭上的罰款,則只有區區5萬元,包括正在勁刮的所謂「環保風暴」。
一些投資數十億元的特大電站項目,違反環境評價擅自開工建設,最後的罰款也不過20萬元。區區20萬元罰款,對於一個投資超億元的項目來說,簡直是九牛一毛。這樣的處罰力度對違法行為談何震懾力?因此《環保法》歷來被人稱為「豆腐法」。
一場環保風暴將涉及數十萬家企業,由此帶來的結果必然是:大批企業的破產倒閉,大量人員失業,企業成本大幅提高,國內物價指數迅速地突破兩位數。因此,無論是宏觀成本,還是微觀成本,實際上都無法承受。
四個因素阻礙環境治理對環保部門在執法過程中遭遇的巨大阻力,國家環保總局副局長潘岳總結出了四個方面的原因:
首先,一些地方對科學發展觀認識不到位,單純追求經濟增長速度。一些高能耗、重污染的小冶煉、小鐵合金、小化工等被明令禁止的項目,在一些地方竟然呈現蔓延的趨勢。
其次,部分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資中,片面強調簡化審批,限期辦理相關手續。而不管項目是否會存在污染情況,只要來投資就批准,個別地方在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審批中存在「首長意志」、「先上車,後買票」等違法現象。
再次,環評質量亟待提高。有些環評單位不堅持科學評價,不敢以客觀的事實和科學的數據說話,評價結論含糊,模稜兩可,將項目的環境可行性與否的結論推給審批部門,甚至極個別的環評單位弄虛作假,編造、偽造數據,或者隱瞞事實,嚴重影響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的落實,使環境影響評價流於形式,喪失了第三方咨詢機構起碼的科學性和公正性。
最後,信息公開和公眾參與工作開展不足。我國目前的環境影響評價制度是政府主導型,以有限的政府力量去監管數量龐大的建設項目,顯然力不從心。
其實,環評法遇到的阻力更有背後的經濟利益在驅使。
掀起真正的「環保風暴」
中國是一個在環境上迴旋餘地極小的大國,又是一個在全球資源、市場基本被瓜分完畢後崛起的一個後起國家。中國沒有任何可能像某些先行國家那樣,等到環境惡劣到極點後再來治理。
但中國又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別人走過的先發展經濟、再治理污染的道路,中國不可避免的也會走一遭。
世界各國的歷史已經表明,在經濟增長與環境變化之間有一個共同的規律:一個國家在工業化進程中,會有一個環境污染隨國內生產總值同步高速增長的時期,尤其是重化工業時代:但當GDP增長到一定程度,隨著產業結構高級化,以及居民環境支付意願的增強。污染水平在到達轉折點後就會隨著GDP的增長反而戛然向下,直至污染水平重新回到環境容量之下,此即所謂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當年日本的發展過程就是這一規律。
毫無疑問,中國沒有可能跨越這樣一個重化工業時代。因為中國的人口太多,國家太大,無法像芬蘭那樣,在本國製造業尚不發達的情況下,藉助於全球化分工,直接進入高科技時代。
上世紀90年代末,筆者曾回過蘇南老家,小時候那種清清河水,坐著船就可到達四鄉八鎮的情景已一去不復返了。而令筆者吃驚的是,造成這種局面的主要因素竟然是最普通的生活垃圾。在中國,即使不發展工業,由人口增長帶來的污染物,也足以使環境惡化到令人無法容忍的地步,即便是治理這樣的污染,也需要大筆投資,需要有經濟基礎。
中國在治理污染問題上,任重道遠,需要依法辦事,制止惡性環保事件的發生,延緩環境惡化的速度。
回答者:qwe55808 - 童生 一級 11-2 17:59
提問者對於答案的評價:
唉,就這樣吧.
⑵ 在農村怎樣宣傳環保
啊啦拉,簡單呀,我告訴你一個既簡單有可行的辦法,保證好。
1.給他們灌輸思想,給一個多嘴婆,保證一傳十,十傳百的。
2.你可以告訴他們的村長啊什麼的,告訴他們現在的情況有多麼危及。
(注意了!首先要告訴他們對他們有什麼壞處,對他們的家人有什麼壞處,他們才聽得進去)
⑶ 環保宣傳活動如何開展
組織環保自行車隊,帶著自己製作的環保宣傳圖板到各地宣傳是「綠眼睛」志願者的定期活動。他們在浙江省溫州市蒼南縣雲岩鄉挨家挨戶宣傳環保、發放宣傳資料、回收廢電池、組織人員清掃街道。在活動中,他們發現雲岩鄉竟然沒有垃圾箱,沒有固定的清潔工,於是大家便集資購買了兩個垃圾箱放在了街道上。並將有關情況向鄉政府報告,引起鄉政府的重視,後來,雲岩鄉專門僱用了2名清潔工負責環境衛生工作。
此外,組織成員和志願人員在公園、社區清潔環境是「綠眼睛」的另一項固定工作。在他們所居住的小區里,居民環保意識並不高,地上、角落裡隨處可見果皮、塑料袋以及各種雜物,沒人打掃也沒人管理。「綠眼睛」就把周圍環境作為自己的衛生責任區,清理死角衛生及垃圾堆,在他們帶動下,社區居民也行動起來,社區的面貌煥然一新。為了進一步美化環境,他們還在清理干凈的角落裡種上了樹木花草。「綠眼睛」開展清潔環境這項活動目的不僅僅在於打掃一下衛生,而主要在於環保宣傳和環保教育,用自己的綠色行為,使更多的人懂得,環境保護需要從我做起,人人參與。
在2003年「非典」期間,社會上謠傳著「家養動物是傳染源」的說法。那段時間,蒼南縣大街小巷上的流浪狗多了好幾倍,這一突發事件極大地震撼了「綠眼睛」志願者的心,同時也讓「綠眼睛」的成員們明白了,一味地救助是無法徹底解決問題的,只有宣傳教育才是改變這一現狀的根本。因此,「綠眼睛」便將工作定位在:工作業績不以救助多少只動物來衡量,而是看救助動物在多大程度上啟發了人們對動物的關愛之心。目標明確了,「綠眼睛」便加強了宣傳攻勢,定期組織志願者奔赴各個鄉鎮發送由「綠眼睛」自己制定出的《動物福利標准》等資料,這在中國的動物福利事業中,是一個極大的嘗試和開拓。
2006年8月9日,「綠眼睛」將收養的大部分流浪狗集中在浙江省蒼南縣縣城公園山廣場舉行「首屆動物領養活動」,共有700多人參加了活動。活動領養環節中,有5個熱心民眾領養了無家可歸的小動物,並鄭重地在《動物福利協議書》上簽名,承諾一定為動物帶來幸福的生活,「綠眼睛」也為領養人頒發了《領養證書》和《寵物新主人手冊》。領養活動的第二個環節是「綠眼睛」對這些寵物的新主人進行培訓,授予其科學飼養的方法,而且定期派專人進行家訪,確保動物不會再次受到虐待。
⑷ 我們應該怎樣宣傳環保知識如做招貼畫......
招貼畫 「招貼」按其字義解釋,「招」是指引注意,「貼」是張貼,即「為招引注意而進行張貼」。招貼的英文名字叫「poster」,在牛津英語詞典里意指展示於公共場所的告示(Placard displayed in a public place)。在倫敦「國際教科書出版公司」出版的廣告詞典里,poster意指張貼於紙板、牆、大木板或車輛上的印刷廣告,或以其他方式展示的印刷廣告,它是戶外廣告的主要形式,廣告的最古老形式之一。也有人根據poster的詞根結構及掌故來剖釋招貼的詞義,認為poster是從「post」轉用而來,「post」詞義為柱子,故poster是指所有張貼於柱子上的告示。 招貼畫招貼在國內還有一個名字叫「海報」,沒有一本中文詞典對「海報」一詞作過專門解釋,但據傳說我國清朝時期有洋人以海船載洋貨於我國沿海碼頭停泊,並將poster張貼於碼頭沿街各醒目處,以促銷其船貨,沿海市民稱這種poster為海報。依此而發展,以後凡是類似海報目的及其他有傳遞消息作用的張貼物都稱之為「海報」。
如果我要宣傳環保,我要從幾個方面入手。
第一,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可以通過實例的方式介紹。
第二,介紹我們日常生活用品的來源、製作過程以及用完處理對環境的影響。比如我們的汽油、天然氣、電怎麼來的,我們的玻璃、紙張、塑料製品的生產加工過程介紹。
第三,了解了這些之後,就要教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做到環保。
第四,介紹一些環保的人物,以及近幾年來環保的成效等。
我們應該在論壇上多提出環保口號~~還可以志願在街道上口頭宣傳!
⑸ 宣傳保護環境的方法有哪些
植樹造林,退耕還林,利用開發新能源/清潔能源
人類的許多活動都向大氣、水體、土壤等自然和人工環境排放有害物質,造成環境污染;自然界的一些變化也影響環境的質量。環境監測就是按照國家或地方關於污染防治和保護環境質量的各種環境標准,對污染源排放情況和環境狀況進行定性、定量的測試,並為科研、決策、立法、處理污染事故和環境監督管理提供依據。環境監測是一切環境保護活動的「耳目」。
在實際工作中,環境監測可分為兩類。一是污染源監測,即對污染物排放情況進行監測。一般是在污染物排出口,定期、定點採集樣品,分析、測定不同形態有害物質的濃度、排放量以及時空分布規律。二是環境監測,也就是對環境中的污染物質及其變化規律、環境影響進行分析、監視,明確其數值、范圍、污染程度,通過綜合分析描述環境質量狀況和發展趨勢。
按照環境要素的不同,環境監測分為大氣污染監測、水體污染監測、土壤污染監測、生物污染監測等;根據污染物的性質又可分為化學毒物監測、熱污染監測、雜訊污染監測、放射性污染監測等。大氣污染監測常用的監測項目主要包括氣象參數和總懸浮顆粒物(TSP)、降塵、一氧化碳(CO)、二氧化硫(SO2)、碳氫化合物(HC)、氮氧化物(NOx)、臭氧(O3)等;地表水水質監測的項目一般包括水文、氣象參數以及溫度、酸鹼度(pH)、懸浮固體(SS)、溶解氧(DO)、生物耗氧量(BOD)、化學耗氧量(COD)、某些毒物等。
環境監測是一項技術含量很高的工作,必須由專業人員遵照國家和國際上規定的監測方法和標准來進行,監測結果要編製成專業文件。對監測過程要進行全面的質量控制,保證數據的可靠性
環境標準是對某些環境要素所作的統一的、法定的和技術的規定。環境標準是環境保護工作中最重要的工具之一。環境標准用來規定環境保護技術工作,考核環境保護和污染防治的效果。
環境標准主要有:環境質量標准,污染物排放標准,分析方法標准,還有排污收費標准等。另外還有一些關於標準的環境詞彙、術語、標志等的規定。其中環境質量標准和污染物排放標準是環境標准體系的核心。
環境標準是按照嚴格的科學方法和程序制訂的。環境標準的制訂還要參考國家和地區在一定時期的自然環境特徵、科學技術水平和社會經濟發展狀況。環境標准過於嚴格,不符合實際,將會限制社會和經濟的發展;過於寬松,又不能達到保護環境的基本要求,造成人體危害和生態破壞。
根據適用范圍的不同,環境標准分為國家標准和地方標准;根據適用時段的不同,又可分為現行標准和超前標准。另外,由於國情有所差別,各個國家的環境標准也不完全相同。為保障人民健康,我們制訂了嚴格的環境標准,但鑒於當前科技水平和城鄉建設、經濟建設的需要,相比發達國家的環境質量標准和排放標准做了事實求是的考慮。
環境標准具有法律效力,同時也是進行環境規劃、環境管理、環境評價和城市建設的依據。
能源是國民經濟重要的物質基礎,也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本條件。國民經濟發展的速度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有賴於提供能源的多少。從歷史上看,人類對能源利用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伴隨著科技的進步,從而促進生產力大大發展,甚至引起社會生產方式的革命。如18世紀瓦特發明了蒸汽機,以蒸汽代替人力畜力,在一次能源的消費結構上轉向以煤炭代替木柴的時代,開始了資本主義工業革命。從19世紀70年代開始,電力逐步代替蒸汽作為主要動力,從而實現了資本主義工業化。到了20世紀50年代,隨著廉價石油、天然氣大規模開發,世界能源的消費結構從以煤炭為主轉向以石油為主,因而使西方經濟在60年代進入了「黃金時代」。
⑹ 如何宣傳環保
水是生命的源泉,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
△我們的生活和城市在呼喚清潔的水
△愛護水資源,保護母親河
△生命之水,未來之水
△2003年世界環境日主題:水——二十億人生命之所系
△我國是世界上13個貧水國之一
△環境保護 人人有責
△保護生物多樣性 就是保護人類生存的夥伴
△節約用水 一水多用
△在自然界任何打破平衡的行為都是危險的
△一個地球 我們的家
△關注地球,其症結不在地球,而在人心
△保護地球 愛我家園
△人人愛水 水為人人
△人類只有一個可生息的村莊——地球
△我們呼喚心靈環保
△不是地球屬於人類 而是人類屬於地球
△人人做環保 世界更美好
△生物多樣性是人類生命的基礎
△保護環境 從我做起
△中國最大的環境問題是水
△人與自然和諧共處
△水是不可再生資源
△野生動物不是人類的附屬品,它們和人類的共同王國是大自然
△人類尊重自然、尊重生物是人類珍愛自己生命的需要
△愛護一切生靈,保護共同家園——地球
⑺ 怎麼宣傳環保
環保宣傳語
今天節約一滴水,留給後人一滴血
沒有地球的健康就沒有人類的健康
善待地球就是善待自己
拯救地球,一起動手
保護環境,從我做起
促綠色消費,做綠色選民
追求綠色時尚,擁抱綠色生活
把消費限制在生態圈可以承受的范圍內
讓經濟發展的浪潮進入綠色的河道
把綠色帶進21世紀
心動不如行動,去怨不如去干
我是環保一員
地球是我們從後代手中借來的
破壞環境,禍及千古,保護環境,功蓋千秋
與自然重建和諧,與地球重修舊好
有限的資源,無限的循環
垃圾混置是垃圾,垃圾分類是資源
垃圾回收,保護地球,舉手之勞,參與環保
揀回垃圾分類老傳統,倡導綠色文明新時尚
不要旁觀,請加入行動者的行列
人類若不能與其他物種共存,便不能與這個星球共存
保護環境,保存希望
用行動護衛家園,用熱血澆灌地球
環保不分民族,生態沒有國界
人類只有一個可生息的村莊——地球,保護環境是每個地球村民
⑻ 如何宣傳與倡導環境保護,提高全社會的環境意識
開展環境宣傳教育、倡導公眾參與環保,是中國環保民間組織開展最普遍的工作,對提高全民族的環保意識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
2000年5月,「自然之友」啟動了我國第一輛環境教育流動教學車——「羚羊車」,向中小學生以及社會群眾宣傳保護自然環境、生態環境以及保護野生動物的緊迫性和責任心,影響深入,反映良好。1999年底,重慶綠色志願者聯合會組織志願者徒步嘉陵江兩岸環保行,歷時45天,行程1170多千米,途徑4省(市)、23個縣、120多個鄉鎮,通過發放環保宣傳材料、演講等形式,廣泛傳播環保理念,開展環保教育活動。他們還舉辦了8期教師培訓班,對600多名教師進行了環境教育培訓。北京地球村在中央電視台開設了專欄《環保時刻》。武漢綠色環保服務中心在當地廣播電台開播專欄宣傳環保。中國環境文化促進會每年組織萬人參與環境文化節,宣傳人與自然和諧的環境文化。50%以上的環保民間組織都建立了自己的網站,目的是向社會和公眾傳播環境知識、宣傳環境主張、提高全社會的環境意識。
⑼ 如何向身邊的人宣傳環保理念
環保需助力
雖然明星的行為本身缺少徹底性——他們開著大排量的跑車去買環保袋,各種奢侈攀比也常常和環保相沖突,因此經常遭受激進人士的質疑,但是這些行為通過各種媒體的報道得以放大,並影響著年輕一代的觀念。所以,媒體的正確引導作用不容忽視。
上述資深媒體人士認為,媒體在環保理念「時尚化」的進程中其中起到了很關鍵的作用。媒體是專家觀點與百姓利益的傳達者,如何讓專家的一些有益的意見傳達到老百姓心中,媒體責無旁貸。
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首席科學家張稱意也表達了對媒體的期望。他認為媒體的作用很強大,如果媒體能夠做一些正面的環保報道,就形成了正面的激勵機制,有利於提高環保者的社會地位。他曾在2007年給媒體記者做過培訓,「收效甚大」。另外,張稱意還覺得學校也應該鼓勵學生加入到環保行動中來。認同感對於環保者來說是很重要的,也有利於環保行為成為時尚。
「我認為政府牽頭主導也是一種方式。」與會的英國陽光旅行社北京代表處客戶經理李文彬認為,政府牽頭能夠給人們帶來更多的思考,政府帶來的約束和社會帶來的激勵是相輔相成的,「比如限行等就起到了很好的社會效果,環保方面,政府也應該帶頭。」9家民間環保組織在北京聯合發起26攝氏度空調節能行動,呼籲在6月26日至9月26日期間,辦公樓、飯店、商場等公共場所空調溫度調至26攝氏度,以減少能源消耗,緩解夏季電力供應危機。
這個呼籲發出不久就有人認識到,倡導26攝氏度空調的環保和節能,需要一個「9+1」的協力互動作用。這當中,作為「9」的民間環保組織,起著自下而上的催化與啟發作用,而作為「1」的政府機關,更應當率先行動,將使用26攝氏度空調視做一項標准和制度,帶頭實施。後來的事實也證明,政府的一紙要求多麼重要。
⑽ 如何向人們宣傳環保能有效
現在的人小費水平高了,物質生活也富裕了,一般都比較注重生活品質了啊。你可以網路上推銷,也可以電話營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