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求一篇關於歷史古跡的參觀作文 500字左右
天下聞名的趙州橋位於歷史文化名城趙縣,它是世界上現存最早、保存最好的巨大石拱橋,建於隋代開皇年間(581-601),距今已有1400多年歷史,被譽為"華北四寶之一"。趙州橋是一座弧形單孔石拱橋。橋全長64.4米,拱頂寬9米,兩端寬9.6米,跨徑37.38米在橋兩端的石拱上,辟有兩個券洞,這種結構叫"敞肩拱",拱矢高7.23米。這些敞開的小拱在減輕橋身的重量同時,又起到減少流水沖力的作用。這在當時是世界橋梁中的首創。千百年來,民間均傳說是神仙祖師魯班修建的,其實,它是出自工匠李春之手。新中國成立後,政府對趙州橋進行了修繕,成為旅遊觀光的勝地 。
趙州橋又名安濟橋,建於隋大業(公元605-618)年間,是著名匠師李春建造。橋長64.40米,跨徑37.02米,是當今世界上跨徑最大、建造最早的單孔敞肩型石拱橋。因橋兩端肩部各有二個小孔,不是實的,故稱敞肩型,這是世界造橋史的一個創造(沒有小拱的稱為滿肩或實肩型)。
趙州橋距今已1400年,經歷了10次水災,8次戰亂和多次地震,特別是1966年邢台發生的7.6級地震,邢台距這里有40多公里,這里也有四點幾級地震,趙州橋都沒有被破壞,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說,先不管橋的內部結構,僅就它能夠存在1300多年就說明了一切。1963年的水災大水淹到橋拱的龍嘴處,據當地的老人說,站在橋上都能感覺橋身很大的晃動。據記載,趙州橋自建成至今共修繕8次。
在主拱券的上邊兩端又各加設了二個小拱,一是可節省材料,二是減少橋身自重(減少自重15%),而且能增加橋下河水的泄流量。
1979年5月,由中國科學院自然史組等四個單位組成聯合調查組,對趙州橋的橋基進行了調查,自重為2800噸的趙州橋,而它的根基只是有五層石條砌成高1.55米的橋台,直接建在自然砂石上。
這么淺的橋基簡直令人難以置信,梁思成先生1933年考察時還認為這只是防水流沖刷而用的金剛牆,而不是承納橋券全部荷載的基礎。他在報告中寫道:
「為要實測券基,我們在北面券腳下發掘,但在現在河床下約70-80厘米,即發現承在券下平置的石壁。石共五層,共高1.58米,每層較上—層稍出台,下面並無堅實的基礎,分明只是防水流沖刷而用的金剛牆,而非承納橋券全部荷載的基礎。因再下30-40厘米便即見水,所以除非大規模的發掘,實無法進達我們據學理推測的大座橋基的位置。」
為了保護趙州橋,上世紀末在趙州橋東100米處新建的橋梁,其結構還是沿襲趙州橋,只是主拱上的小拱數量增加到一邊5個。 滄州鐵獅子是我國最大的鑄鐵文物,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7年河北省開始舉辦的中國吳橋國際雜技藝術節,其金獅、銀獅、銅獅獎杯和以雄獅作圖形的節徽,其原意來源和圖案範本就取自和選自滄州鐵獅子。如今,滄州鐵獅子已是聲名遠播,在國內外有很高的知名度,它作為中國的象徵和友誼的使者,為國家爭得了榮譽。
滄州鐵獅子,當地又稱作「鎮海吼」,它位於滄縣舊州城內,坐落在原開元寺前。關於鐵獅子的確實來歷,有許多說法,古今不一。據《滄縣志》記載,相傳周世宗北征契丹罰罪人所鑄,「以鎮州城」。可是,後來的考據家分辯說,周世宗素不信佛,罰罪之說不足信。流傳廣泛又比較合乎情理的,是當地一個有名的傳說。古時滄州一帶濱臨滄海,海水經常泛濫,海嘯為害,民不聊生,當地人為清除這無情的水患,自動集資捐錢,請當時山東有名的鑄造師李雲鑄此獅以鎮遏海嘯水患,並取名「鎮海吼」。獅身外面鑄有捐錢者的姓名,一般認為此說比較可信。
話說古時候,滄州一代瀕臨大海,海中有一條妖龍,時時興風作浪,海水上漲,淹沒了大片農田,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苦不堪言!這一天,五台山的文殊菩薩路過滄州,見到此情此景,慈悲心腸大發,於是就派自己的座騎獅下界降伏妖龍,座騎獅來到海邊,大吼三聲,逼出妖龍,一獅一龍就這樣斗在一起,直殺得天錯地暗,日月無光。大戰三天三夜,妖龍逐漸體力不支,座騎獅瞅准一個破綻,撲了上去,咬住妖龍的脖子,妖龍慘叫一聲,掙脫獅品逃回海中,再也不敢興風作浪,於是滄州便又恢復了太平。人們為了紀念這只為民除害的獅子,便仿照它的樣子鑄造了這只鐵獅子,還給他起了一個響當當的名字「鎮海吼」。
鐵獅鑄造的年代和鑄造師,皆鑄造於獅身。獅頸右側有「大周廣順三年鑄」七字,右肋有「山東李雲造」五字。按大周(北周)廣順三年即公元953年,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這一件我國最大的鑄鐵藝術品,其體態究竟有多高大?獅身高3.8米,頭部高1.5米,通高5.48米,通長6.5米,身軀寬3.17米。其總重量是多少?原來,傳說鐵獅總重量約40噸,1984年為保護獅身為其移位時,經過准確稱量,鐵獅的總重量為29.30噸。鐵獅高大的軀體,面南尾北,昂首挺胸,怒睜雙目,巨口大張,四肢叉開,彷彿正疾走乍停,又好似闊步前進。其威武雄壯的氣勢,栩栩如生的姿態,與其頭部鑄有的「獅子王」三個大字,是多麼的相匹配呀!難怪歷代文人都為之贊嘆謳歌。清代文人李雲崢作《鐵獅賦》,贊美鐵獅「飆生奮鬣,星若懸眸,爪排若鋸,牙列如鉤。既猙獰而蹀躞,乍奔突而淹留。昂首西傾,吸波濤於廣淀;掉尾東掃,抗潮汐於蜃樓」,對鐵獅的雄姿和氣勢作了絕妙而生動的描述。
鐵獅裝束的鑄造工藝也堪稱奇絕。身披障泥(防塵土的墊子),肩負巨大蓮花盆,蓮花盆底部直徑1米,上口直徑2米,通高0.7米,可以拆卸下來。相傳這是文殊菩薩佛像的蓮座。獅身毛發呈波浪狀或作捲曲狀,披垂至頸部,胸前及臀部飄有束帶,帶端分垂於兩肩及胯部。此外,獅身內外還有許多鑄文,除前述鑄造年代和鑄造者、捐錢者姓名以外,頭頂及頸下還鑄有「獅子王」三字,腹腔內還有以秀麗的隸書字體鑄造的金剛經文,具有一定的書法、考古價值,可惜現在大都模糊不清,只有少數字依稀可辨認。
鐵獅精巧的鑄造工藝,確系我國鑄造工藝的一大珍品。但是,這件總重3萬公斤的鐵獅是如何鑄造的呢?據研究,這是古人採用一種特殊的「泥范明鑄法」,分節疊鑄而成的。鐵獅腹內光滑,外面拼以長寬三四十厘米不等的范塊,逐層壘起,分層澆注,共用范544塊拼鑄而成。憑1000多年前的手工冶鑄技術,能鑄造出如此龐然大物,足見其制模、冶煉、澆鑄工藝是相當高的,充分顯示了我國古代鑄造工藝的高度成就。
1957年春天,當時的一位蘇聯專家來滄州參觀考察,當他看到鐵獅子威武凜然的形象和豪邁磅礴的氣勢時,非常欽佩並贊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和工匠的聰明才智。但當他發現由於多年風雨剝蝕,鐵獅多處傷殘,特別是因下巴損壞殘缺影響鐵獅造型時,感慨地說:「這樣的珍貴文物堪稱國寶,如果在我們國家是要受到加意保護的,我要天天去看它一趟,因為它可以引為國家和民族的驕傲。」
如何保護這件國寶,當地政府和各級文物部門一直都很重視,並採取了一些保護措施。但令人十分遺憾和不安的是,近年,鐵獅子開始出現開裂現象。目前鐵獅子軀干保存完好,但四肢均有程度不同的裂縫,由於風雨剝蝕,全身銹蝕嚴重。省、市文物部門已向全國徵集鐵獅子「醫療方案」,國家文物局甚至請來美國、英國、日本的專家,專程到滄州研究保護方案。我們期待著修復早日成功,以使鐵獅重振雄姿。
2. 寫一篇參觀歷史古跡作文
薛國故城
薛國故城在滕州市南部的官橋鎮,距滕州市區約17公里。它東依沂蒙余脈,西傍微山湖畔,南連蘇淮平原,北望龍嶧兩山,戰國時期「這里就是擁有六萬余家」的大都會了。薛國故城是我國地面上最長、當今保存最好的古代城池。城分外城和內城兩部分,外城平面呈不規則方形,周長為10615米,城牆逶迤起伏,現存城垣高出地面4—7米,底部寬20至30米。夯層厚19—22厘米,夯窩直徑6—7厘米。有城門5座,南面2座,其它三面各一座,形成於戰國時期。居住遺址9處,制陶、冶鐵、冶銅、制骨作坊10餘處。內城在大城的東南隅,平面呈不規則長方形,周長2750米。牆寬10米左右,城壕寬8米,內城門即西周、春秋的薛城,並一直延續到漢代。
內城和北牆外有大面積龍山文化、岳石文化、商、西周、東周和漢代遺址,外城中部,有大規模的戰國至漢代的冶鐵遺址,地面上散布大量鐵礦石、煉渣和戰國、漢代的瓦當。故城中央有一村名皇殿崗,地勢稍高出四周,多書「千秋萬歲」卷雲瓦當和銅兵器,相傳是薛國君主宮室基址。城北部有孟嘗君陵園,城西北部有毛遂陵園。
1984年至1986年,山東省考古所在薛國故城發掘數百座、春秋至戰國墓葬,出土文物數以萬計。1988年,薛國故城被公布為全國第三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薛國是古代黃河下游的一個歷史悠久的小國。據《通志·氏族》稱:「薛代、任性、黃帝之孫,顓帝少子陽封於此,故以為姓。
西周初年,「周武王封任姓後裔珍,復於薛國,爵為侯」。周顯王四十六年,為齊國所滅。任姓薛國自薛真開始,相傳三十一世。齊滅薛以後,齊威王少子田嬰封於薛。田嬰去世後,田文繼封薛地,招賢納士數千人,諸侯國君主競相求其輔政,他曾先後被齊泯王、秦昭王和魏昭王封為相國。孟嘗君居薛後,對薛國城池擴建加固並發展商貿,重農桑,減賦稅,使薛國經濟繁榮,國力強盛。
薛國被秦滅亡後,設薛郡,漢至魏晉設薛縣,隋廢薛為滕縣屬地。薛國故城雖然歷經滄桑3000餘年,但雄姿依在,歷代文人墨客寫下了許多追思懷古的詩詞文賦。
3. 游覽歷史文化古跡的意義是什麼
1、可以了解歷史增長見識,開闊眼界。
2、對於文化的學習也可以培養自己的文化素養。
3、游歷本身來說就是一件放鬆心情,陶冶性情,增長閱歷的事情。
4、在這個過程中可以讓自己對人生,對一些事情或人物有更深層的理解,自己變得更加成熟。
(3)觀看歷史古跡策劃書擴展閱讀
中國文化古跡列表編輯
1、萬里長城-—八達嶺【明.延慶】
2、十三陵【明.昌平】
3、焦庄戶地道戰遺址【抗戰時期.順義】
4、頤和園【明、清.北京】
5、真覺寺金剛寶座【明.北京】
6、盧溝橋【始建於金.北京】
7、周口店遺址【舊石器時代.房山】
8、雲居寺塔及石經【隋、唐、遼、金.房山】
9、獨樂寺【唐.薊縣】
10、平津戰役指揮部舊址【1948.楊柳青】
4. 歷史文化古跡 觀後感
主要是當年所謂的「破四舊」把祖宗留下的那點兒遺產全毀了
5. 觀名勝古跡的心得體會600字的歷史小論文
說起西安,那裡的名勝古跡舉世聞名。其中,最聞名遐邇的就是兵馬俑了。這個寒假,我就感受了一回。西安的名勝古跡很多。首先,我們就來到了堪稱「世界第八大奇跡」的秦始皇陵。秦始皇陵位於臨潼縣境內,從西安市裡乘車大約1個小時就到了。我們先去了秦俑博物館,那裡擺放了好多從俑坑中挖掘出的隨葬品。有將軍俑、武官俑、御手俑等,還有兩輛彩繪銅車馬。這兩輛銅馬車是迄今為止中國所發現的年代最早、形體最大、結構最復雜、製作最精美的銅鑄馬車,被譽為中國古代的「青銅之冠」。在公元前200多年,中國人就使用了青銅冶煉術,比國外早了2000多年。可見中國勞動人民是很有智慧的。怎能不讓我們為之自豪?接著,我們就到了兵馬俑一號坑。「哇!這就是兵馬俑!好壯觀啊!」這是我進到一號坑裡的一聲贊嘆。在面積最大的一號坑裡共有6000多件有用陶土做的武士俑和車馬俑。俑坑的東面是一個長廊,站著三排面向東的武士俑,他們是一號坑的前鋒部隊。長廊南邊有一排面向南的武士俑,是右翼;北面有一排面向北的武士俑,是左翼;西面有一列面向西的武士俑,是後衛。這些兵馬俑都是按實戰軍陣排列的。在二號坑裡,出土陶俑約1000多件,兵馬近500多匹。它的東邊是一個由弩兵俑組成的小方陣;南邊的方陣是由駟馬戰車組成的;中部是由戰車和徒手兵俑組成的方陣;北邊是戰車、鞍馬和騎兵俑組成的騎兵陣。整個二號坑就像一支整裝待發的特種部隊。三號坑位於一號、二號坑的後部,那裡僅有4馬1車和60多個陶俑。它的東邊是一條長11.2米,寬3.7米的斜坡門道,門道當初是用來向俑坑內運東西的。門道對面是一個車馬房,車馬房兩側有南廂房和北廂房。三號坑就像一個指揮機關。這三個坑俑組成一個龐大的軍事營壘,面朝東,背對著秦始皇陵,好似守衛秦始皇陵園的部隊。在這些兵馬俑中,每個都是千人千面,沒有一個是重復的。它們的樣子與真人真馬一樣,都是以1:1樣子做的。我的心裡真是暗暗佩服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
共計758字,行嗎?
6. 求一篇參觀歷史文物古跡的報告
保護文物是造福子孫後代的事: (1)不可過度開發,文物遺跡所承受的參觀能力是一定的,超過了這個能力,文物肯定會有所損毀,這種損毀可能是微小的,、不易察覺的,但等到你發現它的時候,恐怕已失去了補救的可能。 (2)在維修擴建文物古跡時,應保持它的原汁原貌,不可輕易加入現代的元素,最好是能做到「修舊如舊」,雷鋒塔前修了自動扶梯,我個人覺得就破毀了整個雷鋒塔址的味道,修建者當初也許是好意,但結果令人不敢苟同。 (3)保護文物不是僅靠政府的力量就能解決的事,要靠每一個人的保護意識,當我們漫步在白堤、蘇堤,飽覽西湖美景時,我們不經意間的一個行為,比如吐痰,亂扔東西都會破毀我們身邊好不容易保護下來的文物古跡。因此,提高全民意識是關鍵。 保護文物,人人有責 文物是祖先留給我們的無價之寶,是金錢買不到的。經過多少年的風風雨雨和戰亂,流傳至今的文物相對來說已經不多了。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能夠留傳於世的文物會越來越少。所以文物十分珍貴,我們也應該愛護文物。 文物是指具體的物質遺存。文物有這樣兩個基本特徵,一是由人類創造,或者是與人類活動有關的;二是成為歷史的遺存,不可能再重新創造的。 按照國際上的一般慣例,文物是指一百年以前製作的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物質遺存。 在中國古代文物中,有大量巧奪天工的藝術珍品。 各種傳統的藝術形式,盡管有文獻記載的描述,但是因為缺乏具體的形象,人們不可能真切地了解其歷史特徵。只有文物,才能將不同歷史時期的傳統藝術形式生動地展示出來。 在中國古代文物中,有大量巧奪天工的藝術珍品。 各種傳統的藝術形式,盡管有文獻記載的描述,但是因為缺乏具體的形象,人們不可能真切地了解其歷史特徵。只有文物,才能將不同歷史時期的傳統藝術形式生動地展示出來。 通過對文物的鑒賞,不僅可以體味文物本身的藝術價值,還可以聯想到文物製作者生活的歷史時期的文化風貌和時代精神。魯迅有一篇《看鏡有感》,寫到自己在鑒賞古鏡時的感想,其中「遙想漢人多少閎放」,「漢唐雖然也有邊患,但魄力究竟雄大」等認識,都體現出十分透徹的歷史眼光。他由一件文物而涉及歷史,涉及時代風格的變遷,涉及近代化,涉及國民性,進行了十分深刻的文化分析。不過,他說「海馬葡萄鏡」是「漢代的鏡子」,卻是一種誤會。現在考古學者已經明確知道,這種鏡是唐代製作。「海馬葡萄鏡」又稱「海獸葡萄鏡」,也有「禽獸葡萄鏡」、「天馬葡萄鏡」和「瑞獸葡萄鏡」等稱呼。 各個國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傳統,這種文化傳統在一定意義上可以成為人們自立和進取的精神支柱。文物體現了不同國家和民族長期形成的共同的心理傾向、意識風格、生活習俗等。因此,從某種角度可以說,文物是民族文化的一種象徵。另外,文物又是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見證。也就是說,文物不僅是各個國家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而且也是全人類的共同的文化財富。 現代社會工業化、城市化的迅速發展,人為的和自然的破壞和損壞文物的因素顯著增長,文物保護成為世界各國所面臨的共同問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64年6月發起了歷時6個月的保護文物古跡的國際運動,要求各成員國充實和改進保護文物的技術和法制措施,同時要求各成員國加強文物保護的宣傳,使文物的價值觀念家喻戶曉。197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了《關於禁止和防止非法進出口文化財產和非法轉讓其所有權的方法的公約》。1972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17屆會議通過了《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1978年11月,第20屆會議又通過了《關於保護可移動文化財產的建議》。 中國原本就有保護文物的傳統。秦始皇曾經派千人打撈沉沒在泗水的周鼎。漢武帝得到出土的銅鼎,將年號改為「元鼎」。據《宋書?五行志》記載,西晉的武庫中收藏有孔子穿過的鞋子和漢高帝斬白蛇劍。 《呂氏春秋?節喪》中寫道,對於盜墓行為,要「以嚴威重罪禁之」。《淮南子?論》說,當時法律有「發墓者誅」的條文。唐代法律包括制裁盜墓行為的內容,《唐律疏議》卷一九有關於對「發冢」者處以刑罰的明確規定。 明代法律還規定,不論是國有土地還是私有土地,凡地下發掘得到的古物,限期上繳國家,否則予以懲處。 不管是在現代還是在古代,文物都是十分珍貴的,我們應該保護文物,保護中華上下五千年流傳下來的文化!
7. 歷史古跡調查報告
蚌埠地區名勝古跡調查報告 摘 要 蚌埠——淮河流域的一顆明珠,有著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許多古代的英雄曾在此留下足跡,許多美麗的故事曾傳遍淮河兩岸。可如今,英雄的足跡幾盡磨滅,美麗的故事已被人遺忘。作為淮河兒女,我們有必要了解家鄉的歷史文化,有責任宣傳它,並使之重新煥發光彩,為蚌埠的騰飛作出貢獻。 關鍵詞 蚌埠 歷史文化 一、調查目的: 眾所周知,蚌埠作為淮河流域的一顆明珠,地屬中原腹地,也是聯結南方和北方、東部和西部的樞紐,交通十分便利。蚌埠雖是個新興城市,但這塊土地卻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作為蚌埠市的中學生,為了更好的了解故鄉悠久的歷史、文化,讓子孫後代永遠記住它,並讓她為蚌埠的騰飛發揮重要的作用,我們開展了本項調查。 二、調查方法: 為了實現預期的目標,我們不但查閱了大量資料,而且做了實地考察。 研究初期,我們通過圖書館、網路等途徑,掌握了一部分資料,對蚌埠地區的歷史文化背景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礎上,我們對蚌埠地區較有代表性的幾處古跡——禹王宮、卞和洞、白乳泉、湯和墓、 明中都皇城和 明皇陵 ,做了更深入的實地考察。 三、調查研究過程: ⒈ 第一階段(2001 年10 月): 在圖書館查閱文獻資料。如:《中國文化大辭典》、《中國大網路全書 社會學》、《安徽風光 皖北風光》。 通過網路查尋。相關網址:歷史博物館(http :// www.bta.net.cn/travel/ )。 通過查閱,初步掌握了蚌埠地區歷史文化起源和發展的有關情況,為進一步的調查研究提供了線索。 ⒉ 第二階段(2001 年11 月——2002 年2 月): 實地考察蚌埠地區歷史文化遺跡,以驗證所查資料的真實性,了解這些古跡的現狀。 重點考察對象: ① 禹王宮(蚌埠與懷遠交界處的塗山上) ② 白乳泉、卞和洞(懷遠荊山上) ③ 湯和墓(蚌埠東郊龍子湖畔) ④ 明中都皇城、明皇陵(鳳陽縣境內) ⒊ 第三階段(2002 年2 月): 篩選、整理資料、圖片,總結成果,撰寫論文,反復修改,列印成文。 四、初步研究成果: 蚌埠是淮河流域的一個新興城市。最初是一個小漁村,因盛產河蚌而得名。古書有雲,此地乃早期祖先「採珠之地,繁衍生息之壤」,直到清末,才演變為鳳陽縣西北邊陲的一個小鎮。短短一百多年,如今,蚌埠已發展成為安徽中部的重要城市,成為祖國重要的鐵路樞紐,為祖國的現代化建設默默地做著貢獻。 蚌埠城市的歷史雖然不長,可這一地區卻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上至中國歷史上原始社會末期的大禹,下到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都在此地留下過足跡,並在此留下了許多美麗動人的故事: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朱元璋坎坷的經歷,創業的艱難;…… 我們懷著對歷史的崇敬,摸著歷史的脈搏,開始了調查。 ⒈ 禹王宮 禹王宮地處蚌埠與懷遠交界處,位於塗山之上,是為紀念大禹治水而造福百姓的豐功偉績所建。塗山海拔337.2米,隔淮河與荊山相峙,相傳為夏禹娶塗山氏女和會諸侯之地,也是夏朝第一代帝王啟的誕生地。塗山古稱塗山氏國,並留傳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故事。傳說塗、荊二山原為一體,大禹治水時,劈山引水,疏通淮河,形成峽谷,並使之分離,今二山間尚有斷梅谷遺跡。塗山頂建有禹王廟,始建年代不晚於唐代。廟有禹王殿、啟母殿。兩側廂房陳列歷代修建的碑刻。庭內有一株古銀杏樹,曾被雷火擊傷,樹中長出兩株桃樹,蔚為奇觀,人稱「樹中樹」,有詩贊曰:「山外有山都如畫,樹中生樹不知年」。廟西南有一石矗立,極目遠眺,宛如婦人正襟危坐,人稱啟母石,又稱望夫石。相傳大禹治水,終年奔波在外,其妻塗山氏女(啟母)登山望夫,朝思暮想,化而為石。山上還有聖泉、靈泉、聚仙台、卧仙石等景點。山下有禹會村、防風冢等遺址。歷代文人曹丕、柳宗元、蘇軾、蘇轍、歐陽修、黃庭堅、梅堯臣、宋濂等都曾到此游覽,留下大量詩文。每年農歷三月二十八日,為紀念夏禹誕辰,當地均舉行盛大廟會,延續至今。 ⒉卞和洞 卞和洞又名抱璞岩、抱玉岩,位於懷遠縣荊山東北麓。相傳為春秋時期楚國人卞和獻玉歸隱之處,唐代詩人李白有「抱玉入楚國,風疑古所聞。良寶終風棄,徒勞三獻君」的詩句詠其事。石洞由巨岩覆蓋,天然巧成。洞內寬闊如屋,可容數十人。岩壁刻有「青螺石帳」四字。夏日暑氣不侵,冬季溫暖如春。古人有「白璧連城無雙產,古洞青螺有舊題」詩句。洞口有亭,匾題「抱璞岩」,建於明萬曆年間。 ⒊白乳泉 白乳泉又名白龜泉,位於懷遠縣城南荊山北麓,因傳說泉內有白龜而得名。宋元祐年間,蘇東坡偕子出遊至此,見泉水濃白似乳,四時不竭,水滿杯而不溢,頗為奇特,譽為「天下第七泉」並留下「荊山碧相照,楚水清可亂」、「龜泉木杪出,牛乳石池漫」的詩句,後人遂改名白乳泉。經水質分析,泉水富含礦物質,表面張力大,故能滿出杯口而不溢。泉左側有望淮樓,匾額為郭沫若手書,樓內四壁鑲掛歷代名流書寫的楹聯。泉右側有雙烈祠,為紀念辛亥革命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中懷遠籍烈士宋玉琳、程良而建。祠側有亭,名為半山亭。白乳泉現已辟為「乳泉公園」,成為蚌埠地區主要名勝之一。 ⒋ 湯和墓 湯和(1326 ~1395)是明朝開國名將,字鼎臣,濠州(今安徽鳳陽東北)人。幼與朱元璋為同鄉好友。元至正十二年(1352)參加郭子興農民起義軍,後以功授千戶。後應朱元璋之請,出巡山東、浙江沿海備倭,築衛所城59處,徵兵民5.8萬余戍守,倭寇不敢輕犯。二十一年,還居中都(今安徽鳳陽)新第,將所得賞賜分送故交。晚年益加恭慎,終年70歲。湯和墓位於龍子湖畔,地處曹山之上,坐北朝南。墓前有陵道,道旁立有石馬、石羊若干,形態各異,栩栩如生。陵道盡頭立一祠堂。祠堂內供有湯和靈位,下通湯和墓地宮。地宮石門前卧有墓誌銘和湯和將印碑刻。石門內即主墓室,正中為湯和靈柩。若干小型人物石刻位於靈柩四周。主室旁有一側室,陪葬一童女。墓內原有大量陪葬物品,後因墓室被盜,文物大量流失,但仍存有部分有價值的文物,如國家一級保護文物,全國僅存三件的明青花陶瓷花瓶。墓室因年代久遠和盜墓破壞而塌陷,後於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重建。 ⒌ 明中都皇城 明中都皇城位於安徽省鳳陽縣城西北鳳凰山之南,這里三山相連,向陽高亢,淮水縈回。明洪武二年(1369年),太祖朱元璋決定在他的發祥地臨濠(今鳳陽)建中都。中都皇城具有我國宮廷建築的基本格局和形制。城有三道:外城是中都城,城圍25公里;第二道磚城為皇城,城圍7.5公里;內城為紫禁城,城圍3公里,四周設午門、玄武、東華、西華四門。主要建築有正殿——奉天殿,其左右各建樓台。交泰殿、奉先殿、柔信殿、春和殿、文淵殿等散布其間,此外皇城內還有太廟、太社、大都督府、御史台等皇家建築,整個建築成為後來北京故宮的藍本,後歷經滄桑,殿宇宮闕盡毀。現僅存殘破的午門和西華門一段城牆。1982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⒍明皇陵 明皇陵,位於鳳陽縣西南7公里的太平鄉,距明中都城西南5公里,明皇陵為明太祖朱元璋的父母及三個哥哥、三個嫂子、兩個侄子的墳墓。皇陵陵勢若崗阜,列以石人石獸,氣勢雄偉。主要建築有皇城、磚城、土城三道,內有正殿、金門、碑亭、華表、石人石獸36對,神路,宮廳等建築。現僅存墓冢、華表、《皇陵碑》等。雖殘缺斷裂,仍巍然屹立。特別是神道兩側的石雕群像,神態各異,栩栩如 生。皇陵石刻是明代皇家陵寢中數量最多,規模最大,刻工最好的石雕藝術珍品。《皇陵碑》系朱元璋御撰,是研究朱元璋的重要史料。皇陵石刻與明中都皇城一同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五、收獲與建議: 通過本次調查研究,我們對家鄉悠久的歷史,深厚的文化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從夏朝之前的禹王宮到明朝開國皇帝的中都城,從春秋時楚國的卞和隱居之處到被譽為天下第一泉的白乳泉,都是很有價值的人文景觀。面對著我們拍攝的一張張照片,對家鄉的熱愛之情、自豪之情油然而生。我們一定要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為家鄉的歷史再添光彩! 同時,在調查中,我們也發現了一些問題: ⒈有些部門對古跡的保護不夠。 有的古跡雖被定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但卻管理不善。如:鳳陽明中都城遺址出土的文物損壞嚴重,甚至遺失。有的古跡甚至無人管理,年久失修,破爛不堪,只有無奈地任憑雨打風吹去。如:湯和墓孤零零地「廢棄」在龍子湖畔,上層墓室破損嚴重,墓前碑文已完全消失,遊客已根本無法了解有關湯和的經歷。 ⒉政府對古跡的宣傳和開發利用不夠。 由於有關部門的疏忽,古跡年久失修,破壞嚴重,遊客數量越來越少。我們在市內進行了小范圍的調查,令人吃驚的是很多人竟不知道還有這些文化遺跡。由此可見,政府對這些古跡的宣傳、開發、利用還遠遠不夠,投入資金太少。這不僅會直接導致遊客減少,旅遊業衰落,甚至會使一些古跡徹底消失,我們的子孫後代很可能再也見不到它們了。這是多麼大的遺憾!將來如何向後人交代! 鑒於此,我們提出以下建議: 政府應加大宣傳力度,讓社會了解蚌埠地區悠久、深厚的歷史文化,提高它的知名度;並加大資金、人力的投入,對家鄉的歷史文化古跡進行保護、修整;還應大力發展旅遊業,充分開發利用這些文化遺產,使它重新煥發光彩,為蚌埠的經濟騰飛做出貢獻。 六、備註: 由於本次活動時間緊迫,我們只取得了階段性成果,更深入的研究有望在本學期完成。在此,我們對為我們的研究活動提供幫助的劉建堯老師表示衷心的感謝。
8. 求一篇歷史實踐報告 關於歷史古跡的參觀報告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人民政府十分重視圓明園遺址的保護,先後將其列為公園用地和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徵收了園內旱地、進行了大規模植樹綠化。在十年動亂中,遺址雖然遭到過一些破壞,但它畢竟被保住了:整個園子的水系山形和萬園之園的園林格局依然存在,近半數的土地成為綠化地帶。十幾萬株樹木蔚然成林,多數建築基址尚可找到,數十處假山疊石仍然可見,西洋樓遺址的石雕殘跡頗引人注目。
1976年正式成立圓明園管理處之後,遺址保護、園林綠化有明顯進展,西洋樓一帶得到局部清理和整理,整個遺址東半部的園林道路、園杯設施從無到有,逐年有所改善,來園憑吊游覽者有大幅度增加,圓明園園史展覽館,自1979年11月舉辦,其中十分之一為中小學生集體參觀。1983年,經國務院批準的《北京城市建設總體規劃方案》,明確把圓明園規劃為遺址公園。同年,北京市政府撥出專款,修復了長春園的東北南三面2,300米虎皮石圍牆。在北京市和海淀區政府及圓明園學會等社會各界的關心支持下,1984年9月圓明園管理處與海淀鄉園內農民實現了聯合,採取民辦公助形式,依靠社會備方面力量,共同開發建設遺址公園。從而使遺址保護整修工作邁出有決定意義的一步。首期工程是整修福海,1984年12月1日破土動工,歷時7個月蓄水放船。1985年孟冬接著整修綺春園山形水系,至次年初夏完成。這兩期工程均以挖湖補山為主,並修建園路橋涵和園林服務設施,清整古建基址,進行綠化美化。兩年動土方40萬立方米,使ll0公頃范圍的山形水系基本恢復原貌,其中水面55公頃。福海中心蓬島瑤台東島的"瀛海仙山"亭和西島庭院,綺春園的新宮門,以及西洋樓的歐式迷宮(萬花陣),均已在原址按照原樣修復。後又經兩年整修提高,遺址公園初具規模,於1988年6月29日,正式向社會售票開放。6年來,園內遊人已超過1,000萬。
圓明園遺址公園的整修建設主要進行了6個方面的工作;一是繼續完善提高了福海、綺春園兩景區的綠化美化、園路橋涵和服務設施。二是園林遺址的清理整理水平有明顯提高。這兩個景區已有蓬島瑤台、涵虛郎鑒、觀瀾堂、別有洞夭、涵秋館、天心水面、鳳麟洲等十餘處遺址,清運碴土,廓清石建基址,整理臨水台基,界定遺址范圍,立石鐫刻盛時圖景,供遊人憑吊。三是擇要修復了幾處景點,如綺春園的仙人承露台、
9. 我看無錫歷史人文古跡課題調研報告
讓歷史遺產成為「城市動力」 張德勤的「預言」在2005年12月31日這一天終於成真,無錫終於將「姍姍來遲」的省級歷史文化名城稱號「攬入懷中」。就在同一個月,受聘成為無錫市城鄉規劃建設專家咨詢委員會顧問的羅哲文在無錫暢談「文化興市」的話題,這位中國古建築保護專家組組長、中國文物保護首席專家不無真誠地指出,無錫已經具備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條件,應該「抓緊申報」。同時受聘為該咨詢委員會專家的中國歷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儀三則認為:把歷史遺產作為城市發展的動力並上升到城市戰略的高度作全盤的考慮「十分必要」。無獨有偶,阮儀三也積極建議無錫盡快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和世界遺產。 與這些權威專家的觀點不謀而合的是,無錫市委書記楊衛澤在2005年3月的一份名為《顯吳地文化之蘊,揚山水名城之名》的調研報告中明確指出:「今年,要建成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再用2年左右的時間,建成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如今,省級歷史文化名城的稱號已經如期「加冕」,它的公布之日,也成為無錫對於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申報之始」,而尋求一種歷史文化的個性定位已經成為這個城市的當務之急。 從素有「勾吳古都」、「春申封邑」、「江南名城」之稱的無錫,到如今被認為是吳文化發源地、中國民族工商業發祥地、鄉鎮企業發軔地的無錫,這個城市所經歷的「提升」與「飛躍」有目共睹。而今後一個時期,無錫文物也將以彰顯山水名城為主線,以「三大發源地」為抓手,以民族工商業為重點,以江南水鄉、古運河為背景,以名人、名居、名園、名建築、名古跡等為重要內容,搶救、挖掘、保護、利用一批歷史文化資源,形成無錫文物四大品牌系列。 名地系列包括建設闔閭城、彭祖墩遺址公園、鴻山遺址公園等,建立吳文化博物館,建成民族工商業博物館,建立鄉鎮企業博物館;名鎮系列則結合古運河、環太湖整治,充分發揮和利用沿河、沿湖的歷史遺存,修復惠山古鎮、盪口古鎮、玉祁古鎮、嚴家橋古鎮、清名橋水弄堂,凸現江南歷史文化名城的文化底蘊;名居系列則將進一步重視薛福成故居、錢鍾書故居、秦邦憲故居等已修復故居的利用,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金牌」景區,同時進一步推進阿炳故居、薛暮橋故居、孫冶芳故居、榮德生故居、陸定一故居、顧憲成故居等一批名人故居的修復,加快啟動小婁巷歷史街區的修復;而名遺系列則對珍貴、瀕危並具有歷史價值的民族民間文化進行搶救和保護,建立中國泥人博物館、中國紫砂博物館、錫劇博物館,建立非物質遺產保護中心,積極開展錫綉、剪紙、竹編竹刻等保護工作。 「我們一直有一個設想,以後漫步在無錫,一個個充滿歷史底蘊、有豐富內涵的博物館、紀念館、名人故居、歷史街區和文化遺存會不時呈現於眼簾,使我們這座江南古城充滿濃郁的人文氣息。」一位接受采訪的市文化局官員給記者「描繪」了一幅理想的圖景,「而這樣一個設想,應該不會太遙遠了。」
10. 參觀當地的歷史名勝古跡,怎樣.寫實踐報告
話說這也算社會實踐?真心不好寫啊。
第一、寫寫進行這項社會實踐的目的意義。如感受家鄉文化、培養愛國愛家的感情、陶冶情操、舒緩心情。
第二、寫一下嚴格的參觀流程計劃書。比如參觀的順序是按照時間、還是按名勝古跡的分類(名人故居、戰爭景點、文化景點等)最重要的是把選擇這種參觀計劃的原因說明白
第三、實踐的流程,主要寫一下參觀過程中自己所看所想,多寫一些感想。
第四、總結 自己在這次社會實踐中獲得了什麼東西,自己在哪些方面有了哪些提升,對自己的學習生活造成了什麼樣的積極影響。突出,目的意義已經達到,自己獲得了提升十分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