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東莞塘廈大坪村到光觀公園有多少公里
公交線路:塘廈4路,全程約10.6公里
1、從大坪村步行約50米,到達大坪老人活動中心站
2、乘坐塘廈4路,經過18站, 到達新大新百貨站
3、步行約50米,到達觀光公園
Ⅱ 大坪鎮詳細歷史記載來源
宋代的時候,循州興寧大坪墟鎮周邊是一片草地,為屯兵練馬的場所,大坪鎮因大草坪而得名。大坪鎮圩鎮始建於元末明初,已有700多年歷史,商貿活動歷來活躍,是興寧市西廂區重要的商貿集散地,自古享有「齊昌西北大門」的美譽,是大坪鎮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大坪鎮被廣東省確定為中心鎮。
大坪鎮位於興寧市西北部,鎮區中心距興寧市區29公里,中心位置約在東經115°59',北緯24°33',東鄰合水鎮,南連葉塘鎮,西接龍川縣,北靠羅崗鎮,全鎮總面積187.09平方公里。
(2)樂昌大坪村活動策劃書擴展閱讀
目前,大坪鎮建成區達2.6平方公里,23條大小街道,總長7220米,2145間門店,常住16500人口,其中非農人口6354人,外來人口3122人。大坪鎮新建有電信大廈、工商大廈、農貿市場、文化活動中心、老人活動中心、人民醫院、停車場、機械化屠宰場等大型建築場所,設有「中國移動」、「中國聯通」分公司、有線電視台。
大坪鎮人均居住面積25.9平方米,自來水普及率100%,排水、排污、綠化等配套設施完善,架設路燈255盞,綠化率38%。現在的大坪圩規模不斷擴大,功能日益齊全,配套設施逐步完善,大坪鎮的輻射能力和帶動功能越來越明顯,初步具備了富有嶺東特色和風貌的小城鎮。
Ⅲ 被稱為布衣文人的韶關籍名人是
只幫你知道到了 一個布衣詩人的 可能與樓主所說的是同一個人!
下面是摘錄的相關報道:
布衣詩人楊民生
在革命老區樂昌市梅花鎮大坪村楊家寨,有一個80歲的布衣詩人楊民生,他神采奕奕、健談幽默、治學嚴謹、妙語連珠。他那跌宕起伏、鬥志昂揚、充滿詩意的人生,既有喜悅的淚水,亦有悲苦的傷痛;有搜集文史的艱辛,亦有吟詩作對的樂趣;有頌揚革命烈士的宏篇,亦有「寫好黃昏一卷詩」的情懷……
莫嗟歲月頭披雪
楊民生生於1931年10月,樂昌市梅花鎮大坪楊家寨人。1950年9月,就讀於葉劍英任校長的南方大學,1951年8月畢業後被分配到兩廣鹽務局高雷鹽場管理處。
1958年,他被劃為「右派」分子,並被送進陸豐勞教所,後又被送到遠隔萬里的大西北青海。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他被平反昭雪,恢復了政治名譽。至此,自他被扣上右派帽子至復職,足足度過了艱難困苦的二十個春秋。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樂昌市雲岩鎮有位老教師廖謹為先生,擅詩詞,精音律。由於有共同的興趣愛好,每當廖老師吟詠古詩,楊民生對中華詩詞就多一分熱愛。黨的開放政策為傳統詩詞的發展鋪墊了無限生機。良好的詩詞創作氛圍又一次吹綠了他這顆「蓬勃」的詩心。
1997年夏天,楊民生在韶關認識了一位老鄉、老革命余煥章先生,他們常去拜會時任韶關詩社社長、韶大教授黃志輝先生。黃教授看過他的詩作後十分高興,同意他加入韶關詩社。從此他就成了《韶音》的忠實讀者和作者。
2004年初,他加入了全國詩社組織——中華詩詞學會,入社後很受鼓舞。從此,吟詩寫詩就成了他退休後的主要內容,以詩為樂,以詩言志,吟古頌今,有感而發。他要以詩陶冶自己,以詩啟教社會,因為他深深懂得,詩可以催人奮進,催人上進。
他現在是韶關詩社社員、樂昌詩社副社長、中華詩詞學會會員。著有《鳴聲心曲》五卷,約有詩詞共2000餘首,而今打算出版《鳴聲心曲》第六卷,約有詩詞300餘首。其詩詞作品多首發表於《韶音》、《韶關日報》等省市級報刊,其中《古柏贊》等6件作品入選《世紀詩詞大典》第二卷。在2008年樂昌建縣1500周年之際,他創作的《樂昌賦》獲《天籟詩韻》特等獎,他被授予「錦綉文人」榮譽稱號。現在他正著手整理從古至今吟詠梅花以及歌詠紅七軍的紅色詩詞,准備編輯出版《詩韻梅花》。
再趁晚晴負重馱
梅花地區近700年來,先人們留下了許多文物故事和文化遺產。可惜沒有完整地保留下來,除各姓各自修纂的譜牒記載和口頭流傳的一些文史外,幾乎是別無他錄,尤其經過「文革」的十年浩劫後,許多書籍譜牒被燒毀。為了挽救梅遼文化遺物、文史民俗,楊民生不辭辛苦深入民間,查閱族譜,訪問老人。以詩會友,以文結誼,虛心請教,勤於研討。他編著的《梅遼風情錄》內容豐富,史料翔實。原樂昌文聯副主席沈揚在楊民生編著的《梅遼風情錄》的序言里寫道:「本書記錄了梅遼地域某一時期之歷史文化,彌補了地方史籍之闕如,他勤於創作,刻苦學習,一絲不苟地編撰文史資料,作為一位年屆古稀之老者,確乎難能可貴,他為子孫後代進一步了解梅遼四地的歷史,作出了無私奉獻,此精神非常可嘉。」
除了搜集本地的文史,他還寫了洋洋數萬言的《布衣詩人廖柴舟生平事略》發表在《韶關文史資料》第25輯上,還編寫過《家禮應酬》、《新篇嶺南即事雜撰》等書籍。
為了紀念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激戰梅花80周年,緬懷梅花地區的革命先烈,以激勵後人,他主編出版了《梅花革命斗爭史》一書,這些史料,為教育人民群眾,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構建和諧梅花,擴大梅花革命史跡對外影響,弘揚梅花的歷史文化,宣傳革命老區的優良傳統和革命精神,起到良好的作用。
10多年來,楊老先生走遍了梅花鎮的山山水水,出於對紅七軍的敬慕,無論清明祭掃或有感而發時,都寫詩詞,僅對紅七軍的贊頌詩,就曾寫下16首。在烈士碑下,老人念誦一首他寫下的紀念紅七軍的詩作:「巍巍碑塔聳雲天,鐵火硝煙憶昔年。百戰風雲籠武水,七軍血汗灑梅山。生前浩氣吞狐鼠,死後英魂化杜鵑。天若有情思猛士,豐功永遠萬民傳。」
希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