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巴霍巴利王:開端》是一部怎樣的影片
一些國內觀眾可能會和我一樣,對印度電影都有一個比較粗淺的認知,還停留在《流浪者》《大篷車》那樣「唱一唱歌、跳一跳舞、動一動脖子,扭一扭屁股」的歌舞片階段。其實不然。即便是像《流浪者》《大篷車》那樣的歌舞片,其實質也是對印度底層民眾的一種人文關懷、人性關愛,對印度當局的一次批判,對種族階層的一個撻伐。
近年來,由於內地電影市場的外片引進大多以歐美尤其是好萊塢大片為主,印度電影甚少有機會再與觀眾見面。即使是有《幻影車神》《新年行動》《我的個神啊》等,細心的觀眾也不難發現,這些影片歌舞少了,類型更豐富了,看點也更多了。尤其是《我的個神啊》,在國內不僅口碑爆表,更收割了破億票房,印度電影在內地大有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雄風再現的勢頭。
如今,又有一部印度電影即將來襲,而且,這部堪稱印度電影史上投資最大的史詩級神話大片,更被譽為「神作」。它,就是《巴霍巴利王:開端》。
把《巴霍巴利王:開端》喻為神作並不過分。首先,該片源自聞名遐邇的印度神話故事。在這則故事中,「戰神」巴霍巴利王為父報仇的情節,不僅在印度,即使是在全球多個國家,都堪稱家喻戶曉。
《巴霍巴利王:開端》中的濕瓦即巴霍巴利王,是一個善良、真誠、勇敢、無畏的男子漢。一個偶然的機會,他被捲入到一場家國紛爭中,並知曉了自己的真實身份,和家族興亡的來龍去脈。這是一個關於家國紛爭、權斗的故事,更是一個有關成長、勵志的故事。也因此,巴霍巴利才能像神一樣留在廣大印度民眾心中。
其次,影片投資1.7億人民幣,是印度電影史上「最貴電影」。而且,從成片效果看,巨額投資是看得見的。因為,無論服飾道具還是城堡王宮,無論雪山飛瀑還是鎧甲兵器,亦或是特技特效,都製作的極為精美。
當氣壯山河的自然景觀,氣勢磅礴的歷史風物,被依次呈現出來的時候;當血雨腥風的戰爭場景,驚心動魄的追逃場面,不斷讓人心驚肉跳的時候;當親情、愛情、家國情交織相融,噴薄涌來的時候,除了震驚,還是震驚。震驚於那由一道道視覺饕餮盛宴,感官珍饈美饌,而鑄造出來的精緻與奢華,溫暖與感動。
第三,影片有歌舞,但無論頻次還是時長都恰到好處。重要的是,這些歌舞對劇情的推動,高潮的燃燒,都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神一樣的剪輯既尊重了內地觀眾的觀影習慣,也更加有效地傳遞了影片的信息,如此心思縝密的考量,足見片方對中國市場的看重。
再者,影片從主演到配角,都是印度國寶級的影星。TA們有顏值,更有演技;能歌,亦能舞;關鍵是還很能打,堪稱全能型明星的一次大集合。難怪影片在印度一經公映就萬人空巷,且屢破票房紀錄。
《巴霍巴利王:開端》以親情、愛情、家國情等情感為驅動,影片高潮戲份騰挪跌宕,起伏不斷,洶涌不止,分分秒秒中都能炸裂觀眾的荷爾蒙,激升影迷的腎上腺素。激情沸血,燃情蝕骨,稱得上是暑期檔最具看點、燃點的外國大片。
『貳』 佛教宣傳的"因果報應"的基礎是什麼
業力與輪回
一、業的定義
古印度語稱為竭摩,梵語(Karma),巴利文(Kamma),中文翻譯為「業」。
業有三種含義:一者、造作;二者、行動;三者、做事。在佛陀未出世之前的古
印度,人們對業的解釋為「做事情」。他們認為因為有欲,故有種種的欲向與欲
望,我們的意念就有意志與方向,因為有欲向就會造業,有業故有果報。佛教用
語中的「業」特別有「造作」之意。我們起心動念,對於外境與煩惱,起種種心
去做種種行為。行為可分為身,口,意:用身體去做,用口去講或心裡在想,這
些都是行動,稱為造作,也稱為業。這樣的一個造作過程,就會招感到將來的果
報,從果報來看它的原因,就有所謂業的因;從業的因到業的果報,就有所為的
業力,既是說由業力與外緣配合形成果報,就是所謂的業力。
1、業因:我們再造作時,所做的行為,以及所做的事,稱為業因。然而真正的
業因是煩惱,如果沒有它,我們就不會造作,故煩惱才是造作(業)的真正
之因。
2、業力:我們造作的行為會形成一股力量,將來使我們承受各種果報。比如說
我們罵人一分鍾,這一行為(業因)一分鍾後就已消失,但他有力量存在著,
到將來有因緣時,它就形成果報,此稱為業力。業力本身沒有控制者,沒有
主宰者,是行為本身形成的力量。比如說天下雨,大地自然被它淋濕,它有
一股令草木旺盛的力量存在著;我們造作各種行為之後,自然會形成一股力
量,將來我們就得要承受各種果報,此為自然界的現象。
3、業果:既是業報。我們過去造業,因緣成熟,就形成果報,稱為業報。有了
業因,就形成業力,但未必既有果報,因為業力形成果報,要依賴外在的因
緣來引發,所謂因緣成熟,既是業力(一般人所說的業因)與眾緣配合,而
形成果報的;如果沒有眾緣,就不可能形成果報。故經中常說:「若經千百
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聚時,果報還自受。」這是佛教中一個很著名的偈
語,它的意思是:我們所做的行為(業因),形成了業力,它需要眾緣來引
發,才會形成果報。如果業因沒有形成果報,它的勢力可延續到千百劫之久,
等到因緣會遇成熟時,我們必定要承受那個果報。
二、業的分類:業可分為很多種類。
1、以身,口,意三業來分。
①身業:身體的行動是一種造作,故身體的行為就是身業。
②口業:用心驅使口講話,是一種行為造作,故講話是口業。
③意業:我們的思想,也是一種造作,故驅使心去思維事物,就是意業。身,
口,意三業的真正造業的主因是意,也既是我們的心。故有身,口
業,必然會有意業存在,有意業未必有身,口業。
2、以業的性質來分。
①善業:我們造作的一切行為,事情,將來會形成好的果報。
②惡業:我們造作的一切行為,事情,將來會形成惡的果報。
③無記業:我們造作的一切行為,它不是善的,也不是惡的。比如走路,扒
癢,這其中無善亦無惡,那隻是你身體癢,就很自然,很習慣的扒了一下,
這就是無記業。有人說無記業沒有果報,這是不正確的,大乘佛教認為,
無記業是有果報的,比如說,在一起飛機意外失事的事件中,當時機師並
沒有生起殺害搭客之心,但是當一些搭客在命終時,可能生起嗔心,怪罪
於機師,認為這是他的疏忽所致,將來那位機師就可能要受到果報。善惡
是指我們的心起善或起惡心而言,但有時候並非完全如此。我們有時候會
因為愚痴而起善心造惡業。比如說,有人病的很痛苦,你起善心殺了他,
殺人是惡業,以後要受惡的果報,但你卻以為幫他脫離苦海,解脫了。依
佛教的因果業報來說,這只是使他要受的病苦,延遲到下一世罷了。所以
善惡業有時候並不因為我們的心是善或惡,而是要以果報來決定才是最正
確的!
3、以共業與不共業來分:
①共業:我們造一些業,互相影響,關系密切,大家一起受果報,稱為共業。
②不共業:我們造一些業,隻影響個人的身心,個人受報,稱為不共業。每
個人的身心都是不共業所形成的果報,比如我們內心的思維,別人是不能
和我們共同享用的;有比如我們共用佛堂來聽聞佛法,同住在新加坡等,
此皆是我們的共業。但共業中有不共業,比如新加坡人有不同的家庭,每
個人享用自己的家庭物資,享受自己的家庭生活,這就是共業中的不共業,
他們造了某些同樣的業,共業組織家庭,就生活在一起,那就是共業。
4、以定業與不定業來分:
①定業:有些業的「果報」與「受報的時間」都以肯定,稱為共業。比如殺
人,果報是將來墜入地獄,稱為報定;如果墜入地獄的時間也肯定,稱為
定業。如果墜入地獄的時間不肯定,稱為不定業。在佛經中說,殺父母親
的業是逆罪,死後下一世必定墜入地獄,稱為定業。
②不定業:有一些業的「果報」與「受報的時間」都不肯定,稱為不定業。
經常聽說拜佛懺悔消業障,如果我們有深入經藏的話,就知道佛陀有三不
能,其中一項就是「定業佛不能轉」比如殺父殺母,定業不能轉,今生死
後必定墜入地獄,任有你怎樣拜佛懺悔,都無法改變它的果報。但是不定
業就不同,可以通過拜佛懺悔,修行來改變它。所以有許多人想靠懺悔來
把一切的業消滅掉,這是不可能的。有些定業沒辦法轉,一定要受報,那
佛陀不是很差勁,沒有能力嗎?那也不是這樣說,佛世時有一位阿 世王,
他殺父篡位,後來懺悔皈依佛教,在他死後,墜入地獄,但是很快就脫離
地獄之苦,這是因為他遇到佛陀,皈依三寶,求佛懺悔等種種善根因緣,
是他的定業有如此的改變,但「墜入地獄」的這一定業一定是要受的。
5、以引業與滿業來分:
①引業:我們造了某些業,可是今生死後到六道中的某一道出世,稱為引業。
②滿業:我們投生到某一道,必須要有一些業報,使這一生的業報完滿,稱
為滿業。我們今世做人,就是過去世造了投生到人道中做人的引業,但每
個人的果報都不一樣,所以除了引業之外,還有其他的業,這種種業與引
業配合起來,才圓滿我們這個人生,這些業報,稱為滿業。又比如我們造
很大的善業,可升天,享受天上的果報;如果造了很大的惡業,也可使我
們墜落到地獄中受苦,這就是引業,但墜入地獄的每個眾生的業報有不同,
此為滿業。業的分類很多,現在只講這些,它們之間都有關系,比如身口
意三業,有分善惡與無記,就是說身業有善惡與無記,口業有善惡與無記,
意業有善惡與無記。身業有共與不共業;口業有共與不共業;意業有共與
不共業,它們之間都有關系。
三、業的活動:
我們造業後,來世要受果報,它們的活動過程是怎樣的?其實,業的活動就
是我們生死輪回的相續,我們日復日年復年的生活著,這就是業的活動。我們在
受業報的過程中,又再造新的業因。比如說,我們有這樣的身體,腦袋和思想,
那是過去的業形成的;但是今生的我們仍然利用現世的身心繼續造業,故我們的
業報不一定是前世帶來的,有些是今世做,今世受。比如說抽煙,今生通過一些
因緣,你染上了煙癮;但是今生也可能下決心把它戒掉,這也是業。所謂業是種
種行為造作,然後引發其他的因果報應,所以學佛者不應該誤會業是前世帶來的,
我們可通過修身,修戒,修心和修慧,使重業輕受,輕業消除。如有人認為生病
是過去的業報,就不去醫治,那就不對。我們今世可造業也可以轉變業果,因為
不是所有的業都是定業,有許多業是不定業,它是隨著不同的因緣而轉變相續下
去的。我們的業如瀑流,並沒有停止不變的業因,這句話怎樣講?有些人以為我
們造的業因儲藏起來不動,遇到了某一些原因,就形成果報,這是不對的!而是
我們造了種種業行為之後,它們互相影響,一直產生變化,延續下去。如果影響
他的外緣不夠強,它的變化就很小,所以你就以為它不動;如果外緣勢力強大,
它就形成了一個大的果報。打個比喻:你小時候打死一隻蟑螂,這個業有很多,
一個是你的行為,一個是你與蟑螂的關系,更有你當時起的惡念--殺心。這個惡
念延續下來到今天,一直在你的心中,但是你把它遺忘了。它一直延續影響擴大,
使你將來會打老鼠,乃至以後會殺人。但是如果你造了一些善業,如持戒,懺悔
等,它又會減小,甚至會消滅。我們眼前所見到的山河大地,屋子,一切花草樹
木等,都是過去業的活動所形成的果報。它顯現在眼前,我們對它內心執著,又
升起新的內心造作,以後它又會形成新的果報,所以說山河大地也是我們業的活
動與果報。
四、業的造作者:
業的造作者並不是單一的個體,並不是一個「我」再造業,它的主謀是五蘊
當中的「行蘊」。這個「行蘊」就是造作的種種心。五蘊的「行蘊」當中包含著
我們的種種煩惱,這些煩惱沒有主人,煩惱本身就是煩惱,並不是有一個主人說
他有煩惱,也不是有一個人有煩惱,當中沒有一個「我」,他沒有一個主宰者。
假如我們有修行,斷除一些因緣,那煩惱就沒有了,故造業者實在是不可得。但
是認為沒有「東西」在造業也不對,它是五蘊當中的行蘊中的煩惱在造業。比如
說天下雨,大地潮濕了,這是因為雨水弄濕了它,這當中沒有主宰者使它潮濕。
同樣的也沒有人在造業,而是煩惱驅使「業」向前繼續活動。我們過去造種種的
業形成力量(業力),加上過去與現在種種煩惱的引發,使我們所做的行為向前
繼續推動。煩惱本身沒有主人,你今天有嗔心,但明天可能就沒有。如果你有修
行,嗔心就會消滅,所以嗔心沒有主人。以佛法來說,它是五蘊法因緣生滅的相
生相續的幻相,既是五蘊之間的種種法互相作用--相生互相一個接著一個的延續
下去,就形成了幻相。好像瀑布形成這個例子:水一滴一滴的從高處相生相續地
瀉下來,就形成了一個我們以為「瀑布」的幻相。同樣的,在我們五蘊身心相生
相續的過程中,形成了一些幻相,因為我們有執著,我執,就以為有造業者,有
受業者,而實際上業與製造者,只不過是因緣生滅的幻相。既是說造業者,受業
者只不過是五蘊的生滅,也就是因緣的生滅幻相罷了。我們再以瀑布這個幻相來
做比喻:有一個瀑布,下面有一塊石頭,經過長年累月的小滴沖擊,石頭變得光
光滑滑的,你就會說瀑布把石頭沖的光光滑滑的。同樣的道理,裡面並沒有瀑布,
只不過有很多很多的水滴連續的瀉下來,經過了很久,石頭就光滑了。並沒有一
個單一的個體使石頭光滑,而是不知幾千萬滴的水把石頭沖的很光滑。同樣的道
理,五蘊形成我們這個身心,而它又把我們向前推動,使得我們以為有人在造業。
五、業的止息:
修行解脫者,進入無餘涅盤後,他今生的果報身都舍掉,不再執取,以後再
也不會在三界六道中受生,既是不受後有。業的止息並非把它完全滅除,這是斷
滅見;或是把所有的業果受完後,業才止息。正確的說法是當業沒有煩惱為緣,
將來的業果就不會生起。比如說,新加坡的蓄水池裡有很多水,你家要裝置水管,
再開水龍頭,自來水才會到你的家裡來。如果沒有這些設備,你家就沒有自來水。
在此比喻中,水管是外緣,蓄水池裡的水是業因,業因沒有外緣的引發,是不會
形成果報的,此稱為業的不生。我們千萬別誤會,以為解脫者把所有的業完全斷
除,而是他們沒有煩惱為外緣,業果就不能生起。故經中說:此滅故彼滅,此生
故彼生。此話之意是:我們現在的煩惱不生起,將來的業有也沒有機會生。因為
互相因緣作用,有因必須要有緣,緣不生,因就不會生成果報,所以此滅故彼滅。
沒有業果就不可講有業因,因,果是相對的,沒有兒子就沒有爸爸,沒有爸爸就
沒有兒子。比如我現在出家了,我不是爸爸,但是在座各位有孩子的,就是你孩
子的爸爸,那你就有爸爸與孩子的因果。如果沒有業果,業因就不可得。打個比
方說:這里有一罐油,如果沒用它來點燈,那就不可說它是燈的因,如果用它來
炒菜,吃了就排泄出去,怎莫可以說油是燈的因,故沒有果就沒有因。一個人沒
有煩惱,那就不會受果報,過去所做的一切就不能稱為業因。所以煩惱的止息,
就是業的止息,並非斷盡業因來止息業,也不是承受完所有業果來止息它。
六、業的自性:
佛法中所講的「緣起性空」是最講究的法。這句話之意是:一切法都是眾因
緣在生滅,它的本性不可得,起行本空,沒有自性,不是永恆存在,是無償的,
這是萬法的實相,就是空相。這個業也是萬法,除了一些少數的無為法以外,一
般的法都是業的作用。業是因為眾生執著而有;我們迷惑,在這緣生緣滅的萬法
中執著而做種種行為與造作,使他向前延續,這其中一無所得,沒有東西在生滅。
一個有智慧的人去尋求業的生滅相,其實是不可得的,因為它沒有一個完整的自
相,自體,故業沒有自性。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經論上對業的解說:
①、「諸業本不生,以無定性故;諸業亦不滅,以其不生故。」這句話之意是:
一切業本來不生,只有迷惑者才看到業的生滅。比如我們從凌晨二點到六點,
坐在森林裡觀察「霧」,我們看到朦朧的霧,觀看它合適生滅?又比如我們
把冰放在水裡,冰慢慢的溶解,那它何時不見掉?我們不能夠看不到冰就說
它不見掉,它一剎那一剎那溶成水,當你看不到它的形狀時,你說它滅掉。
同樣的,我們看到霧的形狀時說有;我們看不到它的形狀時說滅。如果我們
真正坐在那尋找的話,是看不到它的生;同時等它「生」出時,在坐在那兒
觀察:早上陽光照到「霧」,你也看不到它的滅。
只不過經過一個時候,你就會發現到看到有一個自體,自性的「霧」,就認
定它在或不在,結果就發現它生,它滅。而實際上是沒有「霧」在生,「霧」
在滅。只不過是空氣冷了,水分子慢慢的增加凝結起來,我們就看到朦朧的
一片,你就認為「霧」「生」了。當陽光普照大地,空氣熱了,水分子慢慢
蒸發,「霧」慢慢不見掉,你就認為「霧」「滅」了。就是這么一回事,里
面沒有「霧」。「霧」是我們給那片蒙蒙的水份一個名稱罷了。所以業報也
是如此,它沒有生,因為沒有自性;因為沒有生,所以它沒有滅。
②、「若諸世間業,從於煩惱出,是煩惱非實,業當何有實。」這話之意是:世
間的一切業報都是由於煩惱而生,但它本身是不實在的;現在煩惱,待會兒
就快樂了,明天又煩惱了。它是變化無常,不實在的。不實在的東西做出來
的東西,怎麼是實在的哪?因為業與煩惱幻生幻滅,所以我們才可證悟到解
脫。既是說:如果業是實在的,我們就不可能解脫。因為業本身是如幻如化
的生滅,它沒有自性,是不實在的,沒有人束縛你,一切都是我們迷惑,執
著而認為實有,當我們把這個執著放下,我們就解脫,不會被這個業所轉;
如果業是實在的,有自性的,我們把執著放下的話,那麼這個業還是存在,
阿羅漢就不可能解脫生死了。
七、輪回之迷
我們對輪回產生迷惑的原因:
1、我們生不知來自何處?死不知往那裡去?我們沒有宿命通,不知道過去世怎
樣來?我們沒有天眼通,不知道將來死了往哪去?結果我們生起一些邪見,
胡思亂想,想出一套道理。
2、當我們還活著的時候,聽到見到他人講一些生前死後的事,因為我們本身沒
有體驗,不知是要信或不信?不知是真還是假?
3、世間有很多宗教和學說,在解說人生的來去時,講法都不一樣,我們沒辦法
判斷誰是誰非,結果對這個輪回就迷惑,不知道是否有此事。
八.輪回的證據
⑴再生轉世的記載:有些人能記得他的過去世,今生是從哪裡轉世而來,被人
家報導出來;中國有這樣的事,印度以前就有了,現在的西方也有這樣的報
導。
有一個人,他出生後還記得前生的父母親、兒子;是某個地方的人;住怎樣
的房子等等。有些科學家,或好奇者帶他去尋找,結果找到了。他的前世的
兒子已經變成老公公,他說出那個人名字,小時候所發生的事情,結果證實
是他前世的兒子,那些科學家以及好奇者都相信他。
十多年前《海峽時報》曾經記載了一個女孩,她自稱前世是埃及一個法老王
的婢女,法老王死後,他是其中的一個陪葬者,她被關在金字塔里,不能出
來,就死在裡面。由於它記得法老王埋葬的金字塔的入口處,並且知道怎樣
開了,她帶專家去試驗,結果發現真的是如此。這就是再生轉世的真實記載,
這就證明了我們有前生。
⑵通靈的現象:既是靈媒,這些人能與死人通消息,這種現象證明人死後並不
是什麼都沒有了。這些靈媒的神識可以離開身體,讓死者上他的身講話,這
聲音就是死者的聲音,這證明人死後並不是一了百了,還是在活動中。
⑶天才兒童:他們生下來不必學習就有特別的能力。最近報道一個六歲的女童,
他的父親發現她有特別的能力,他放下電腦的工作,專心教導她,結果十二
歲的她考上了大學,十六歲要考取博士學位,她的願望是要當一名大學教授。
一些天才音樂家,如莫扎特、蕭邦等,有些小小年紀就會拉提琴,有些會作
曲,他們的天份是前世的業帶來的,是不需要學習就會的。
⑷催眠術:現在的催眠術很厲害,有一些人通過催眠後,可以講出前生的一些
事跡。一些心理學家對這些事情半信半疑,但經過研究,調查後發現真有此
事,這說明每個人都有能力記憶起前世,因為他們在清醒時被現前的境界所
轉,所以沒有辦法回憶。
⑸宿命通與天眼通:一些有高深禪定工夫的修行人,可以用宿命通,知道自己
或他人的過去世,或是以天眼通知道自己或他人的未來世。在印度的喜馬拉
雅山附近,有許多修禪定者能入很深的禪定,他們有宿命通,知道過去世與
未來世,有些修禪者甚至能觀察到八萬劫以前的事情,他們相信有輪回,所
以印度是世界上第一個相信有輪回的國家。
九、對業與輪回的誤解:
佛教徒相信業、相信輪回,但對他們有誤解。
⑴、有些人認為佛教的業與輪回,是釋迦牟尼佛從印度教的修行者那學習來的,
而事實上並不是。業與輪回是世間的真理,因為印度的一些外道先發現,他
們演說出來,而釋迦牟尼佛是一位覺者,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覺悟這世間
的真理,它所講演的佛法也必定符和真理,外道把這業與輪回先講演出來,
佛陀也闡釋業與輪回的道理,但這並不等於釋迦牟尼佛所講的業與輪回是向
外道學習來的。
⑵、釋迦牟尼佛詮釋的業與輪回與外道所講的不一樣:佛教認為業與輪回是無作
者、無受者、沒有主宰,佛陀說諸法無我,故無造業與受業者;印度外道發
現業與輪回的存在,但是卻找不出原因,他們認為業與輪回有一個主宰者-
-大梵天;而佛教認為業與輪回沒有主宰,這只是世間自然的法則,以佛法
來講,既是「法爾如是」。
⑶、業與輪回是假有的幻相,我們相信業與輪回,但千萬別把它當作是實有,它
是假有,因緣幻化而有,不實在的。這個業非常,非獨立存在。「業非常」
之意既是:有些人認為在百千萬劫以前造一個業因,它可以儲存不變,留到
今世才受報,這就是「常見」。如果一個東西「常」,它就不會再變化,故
業非「常」。「業本身不是獨立存在的」此話之意既是:我們造了一個業,
它並不是獨立形成的,是眾多的東西配合成的;即是我們造業時,並非只造
了一個業,而是同時造了很多業。這些業之間互相為因緣和合而生成。所謂
因緣和合,既是一個東西,並非由單獨一個東西生起,而是由很多東西互相
配合而形成的。業也是如此,既然是因緣和合,它不是單一的,不是獨立一
個存在的,它是由很多東西互相影響,因緣和合而形成的。比如:我們做了
一個偷盜的業,人們往往會認為它是單一的行為表現,但是事實並非如此;
它是貪心、有惡朋友、或是沒福報,需要它,但又得不到,而造成要偷盜。
業是不能斷滅的,他一直向前延續,與不同的外緣作用,就有不同的轉變。
當它轉變形成了果報,我們就要受報;它不形成果報,咱們就無需承受了。
『叄』 bally屬於什麼檔次的品牌
bally是國際一線品牌。
2011年 Bally 官方網路旗艦店正式在中國上線,其網店由YOOX集團運營,支持本地配送,覆蓋中國100多個城市及地區。
『肆』 ballyhoo和exaggerate 的區別
ballyhoo [,bæli'hu:, 'bæli,hu:]
n. 大肆宣傳;大吹大擂
vi. 大肆宣傳;大吹大擂
vt. 大肆宣傳;大吹大擂
exaggerate [iɡ'zædʒəreit]
vt. 使擴大;使增大
vi. 誇大;誇張
[ 過去式exaggerated 過去分詞exaggerated 現在分詞exaggerating ]
『伍』 印度怎麼看待 中國的票房
1、中國票房遠遠超過了印度。
2016年,美國票房最高,114億美元;中國其次66億,印度第四,19億。當然了,印度觀影人數比中國高,中國為13億,印度22億,也說明中國的電影還是有潛力可挖的。畢竟中國人口比印度多,只要有好電影,肯定還是有人願意看的。
2、中國單片票房也是遠超印度的
例如摔跤吧爸爸,在印度放映大約為6.5億人民幣,在中國沒怎麼宣傳,就達到了13億,這也充分說明中國電影票房市場的潛力,印度只有羨慕的份。
3、印度又羨慕,有嫉妒,還有人自我安慰,舉例如下:
A、印度排名第一的電影,是今年上映的一部電影,該電影現在共兩部,分別是《巴霍巴利王2》(今年上映)《巴霍巴利王1》。原先第一名的就是《巴霍巴利王2》
B、在摔跤吧爸爸(在中國)上映前,印度電影排名如下:
第一名,巴霍巴利王2,135億盧比(13.8億人民幣)
第二名,巴霍巴利王1,51億盧比,5.2億人民幣
第三名,摔跤吧爸爸,51億盧比,5.2億人民幣
C、由於摔跤吧爸爸,在中國上映12.9億人民幣,現在印度電影排名變成了,第一名摔跤吧爸爸,214億盧比(22億人民幣,包括其他地區收益),這樣一下把第一名由135億盧比提升為214億盧比,你這樣讓以後的印度電影怎麼玩!!!
D、所以,有印度網友說中國票房 造 假;有網友說巴霍巴利王在中國上映,票房更多;有人羨慕流口水。把中國網友郁悶的——有錢難道是我的錯??
『陸』 巴利文大藏經的結構
南傳佛教中,三藏稱為Pāli,意思為聖典。三藏的注釋書,稱為義釋(Atthakatha),意為注釋。注釋的注釋,稱為復注(Tika)。復注的注釋,稱為復復注(Anutika)。
巴利語三藏分為律藏、經藏和論藏。 律藏,是有關佛教教規和戒律的經文匯編,分為《經分別》、《犍度》和《附隨》三部分。 經藏,是佛陀宣傳教義的經文匯編。為五部尼迦耶:《長部》、《中部》、《相應部》、《增支部》和《小部》。 論藏,為有關總結和闡述各種佛教教義或概念的經文匯編。其中有七部:《法集論》、《分別論》、《界論》、《人施設論》、《論事》、《雙論》和《發趣論》,經文通常用教義對答形式描述。 此外,還有巴利語藏外佛典,是指巴利語三藏編成後各種巴利語佛教典籍。主要是注釋、歷史、概要、詩歌等著作。其中包括《導論》、《藏論》、《彌蘭陀王問經》、《島史》、《大史》、《小史》、《清凈道論》、《入阿毗達摩論》、《未來史》等。
『柒』 鄧倫代言的所有產品有哪些
1、傑克瓊斯
2020年,JACK & JONES傑克瓊斯品牌代言人鄧倫傾力演繹全新春夏系列廣告大片,探索品牌的都市型男內核,塑造City Boy能量氣場,在都市行走和休閑探索的時光間,時刻保持活力狀態,讓極簡北歐風格賦予男士形象更加新潮的帥氣。
以上內容參考:鳳凰網-中國人氣演員鄧倫成為麗得姿面膜亞太區形象代言人
以上內容參考:鳳凰網-阿迪達斯攜手天貓超級品牌日 迸發新紀元超能盛典
以上內容參考:鳳凰網-特侖蘇夢幻蓋來襲, 更好的生活」喝「出來
以上內容參考:西安晚報-七夕送禮攻略 你想要的禮物都在這里
以上內容參考:鳳凰網-品牌代言人鄧倫演繹JACK JONES傑克瓊斯春夏系列廣告大片
『捌』 巴利文是什麼 高手來有高分,安逸哦
印度人現在說印地語,印地語是印度國語,屬於印歐語系的亞利安語族;主要使用區域在印度北部和中部個邦.印地語分東部方言區和西部方言區.印度第二大語言是泰盧古語,是印度安得拉邦的官方語言.除此之外,印度還有古吉拉提語,阿薩姆語,克什米爾語,馬拉雅蘭語,比利哈語,旁遮普語,馬提拉語,烏里亞語,拉賈斯坦語和與"軍隊有關的烏爾都語."
巴利文與西歐、伊朗、北印度大部份的語言一樣,是印歐語系的一支。在印歐語系之中,巴利文歸屬於印度-雅利安語系,此語系在印度語言學著作中也被稱為Prakrit語。因此巴利文可以說是現存最古老的Prakrit之一。
最早的佛經是口傳的.據記載,在阿育王時期,佛經還不是用巴利文書寫的,而是另一中未知文字.後來,由於巴利文在書寫和宣傳佛經上具有優勢,漸漸地,巴利文成了大多數佛經的書寫語言,一直到梵文出現.那時佛教已進入密教時期.
早期傳入我國的佛經據記載是用巴利文書寫的,東漢時期,西域高僧來華譯經,就是翻譯當時的巴利文佛經.
『玖』 格林巴利會反復嗎
你好,我遇到過格林巴利綜合症,到目前為止,沒有復發的.它主要是自身免疫性疾病導致神經系統受損傷.不過你目前的情況,應該是腦梗塞疾病的後遺症,引起神經營養不良,出現肌肉萎縮,請注意偏癱肢體的功能鍛煉.
『拾』 印度真的有媒體上報道的那麼落後嗎
我覺得印度真的和媒體上報道的,差不多印度這個國家真的是比較落後。
第三就是印度這個國家它種族意識比較重,所以就會有很多的不平等的現象。比如印度國家這個國家,他們歧視女性,女性在他們的生活中是很不被尊重的,印度的法律也不夠完善,所以這個國家不管從經濟還是文化都非常的落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