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劉仲容在北平見邵老,邵老指的是誰
邵老指的是邵力子。
邵力子(1882年12月7日—1967年12月25日),原名邵景泰,字仲輝,號鳳壽。浙江紹興人。中國近代著名民主人士,社會活動家,政治家、教育家。復旦大學傑出校友,早年加入同盟會,並與柳亞子發起組織南社,提倡革新文學。民國九年(1920年)加入上海共產主義小組,192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主持上海《民國日報》,任總編輯。
民國十四年(1925年)任黃埔軍校秘書長,參加國民黨改組工作。十五年(1926年)退出中國共產黨。十六年(1927年)後,歷任甘肅省主席、陝西省主席、國民黨宣傳部部長、駐蘇聯大使等,主張國共合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曾任全國人大常委、政協常委,民革常委等。
B. 我姓邵,滿族,請問滿姓是什麼
清滿洲八旗烏雅氏有改邵姓,邵姓在全國分布較廣,據有關的學者證實,今天的邵姓主要分布於今天的陝西、山西、山東、河北、河南、安徽、江西、江蘇、湖北、湖南、浙江、福建、廣東、廣西、甘肅等省。尤以江蘇、山東、甘肅、安徽、湖北等省為多,
上述5省的邵姓約佔到全國漢族邵姓人口的56%。邵姓還有出自少數民族的漢姓。明清時雲南定邊有土把事漢姓為邵;清代滿洲八旗有烏雅氏漢姓為邵姓者;此外,瑤、彝、蒙古、朝鮮等少數民族民族也有邵姓。
(2)高港宣傳部邵擴展閱讀
邵姓名人:
1,邵荃麟
浙江省慈溪人,現代文藝理論批評家、作家。建國後,曾任中共中央宣傳部副秘書長、中國作協副主席等職。著有短篇小說集《英雄》、《宿店》等,另有《邵荃麟評論集》。
2,邵希平
1943年出生,江蘇淮安人。畢業於南京大學外文系法文專業,現任江蘇省人民政府僑務辦公室副主任,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南京書法家協會副主席。
C. 《紅星照耀中國》中陝西省主席是誰
《紅星照耀中國》中,陝西省主席是邵力子。
拓展:邵力子(1882年12月7日—1967年12月25日),原名邵景泰,字仲輝,號鳳壽。浙江紹興人。中國近代著名民主人士,社會活動家,政治家、教育家。復旦大學傑出校友,早年加入同盟會,並與柳亞子發起組織南社,提倡革新文學。民國九年(1920年)加入上海共產主義小組,192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主持上海《民國日報》,任總編輯。
民國十四年(1925年)任黃埔軍校秘書長,參加國民黨改組工作。十五年(1926年)退出中國共產黨。十六年(1927年)後,歷任甘肅省主席、陝西省主席、國民黨宣傳部部長、駐蘇聯大使等,主張國共合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曾任全國人大常委、政協常委,民革常委等。
不懂請追問,滿意請採納!
D. 邵醉翁的人物經歷
邵醉翁,鎮海縣庄市朱家橋老邵人。其父邵玉軒,早年在上海經營錦泰昌顏料行。醉翁生於1896年,原名同章,字仁傑,號醉翁,在他創辦天一影片公司後,以號行。
1914年,邵醉翁在神州大學法科畢業後,任上海地方法院及會審公廨執業律師。嗣後,先後與人在上海、天津、鎮江、寧波、嘉興、湖州等地,合股開辦顏料、北貨、綢布、紙張、錢庄等商號,還與朱葆三、張小松、倪幼丹、盧子嘉等合資創辦中法振業銀行,並被推為經理。後因經營華友蛋廠失敗,感到商業活動中,有的不講誠信,甚至爾虞我詐。認為要感化人心,移風易俗,舞台劇(當時稱文明戲)投資不多,通俗易懂,倒可試試。 1921年改行從商,在津、滬、浙與人合辦30餘家商號。由於經營失敗,於1922年和張石川等集股經營「笑舞台」演出文明戲,並創辦了「和平社」劇團,演出自編諷世劇本。不久,張石川離「笑舞台」
1922年初,邵醉翁在上海與人合作,經營笑舞台,由張石川任顧問,(張,鎮海縣霞浦人,後為明星影片公司創辦人),張石川為前台經理,鄭正秋(我國著名戲劇活動家)為後台經理,從事文明戲演出。不久,張石川兄弟,鄭正秋等,創辦了明星影片公司。這樣,笑舞台失去了兩個骨乾颱柱,邵醉翁對搞文明戲又產生了動搖。
1923年底,張石川,鄭正秋等,以8個月時間拍攝的《孤兒救祖記》獲得成功,觀眾擁躍,票房收入甚豐。這對邵醉翁是一個有力的吸引,於是決心投身電影事業。 1925年6月,邵醉公司以原來笑舞台文明戲賞為班底,投資1萬銀元,在閘北橫浜橋,創辦了天一影片公司,自任總經理兼導演,他二弟邵村人(仁棣)任會計,三弟邵仁枚任發行,六弟邵逸夫(仁楞)任外埠發行,在南洋建立發行網。
天一公司成立後,第一部影片是《立地成佛》,接下去是《女俠李飛飛》,《忠孝節義》,三部片子都是邵醉翁自己導演,使他賺了不少錢。
由於拍電影能賺錢,一時電影公司如雨後春筍,上海一地多達40餘家。片子內容大都雷同,很快失去市場。邵醉翁另闢蹊征,專拍以民間故事和古典小說為蘭本的古裝本。如《梁祝痛史》、《義妖白蛇傳》、《珍珠塔》、《孟姜女》等。故事內容觀眾比較熟悉,因此很受歡迎,特別是在南洋一帶。於是邵醉翁便把發行重點放到南洋,並與南洋製版商開設的青年影片公司合資拍片,把「天一」改名為「天一青年影片公司」。拍攝了《劉關張大破黃巾》、《西遊記女兒國》等近10部這類影片。在這期間,邵醉翁還以天元公司,天生公司名義,獨資拍攝了《宏碧緣》、(連續4集)、《滑稽空城計》、《裁縫店》以及《狸貓換太子》、《五鼠鬧東京》、《七俠五義》等連續集。
1927年,又設法在南洋建立和發展電影機構。後改名天一青年影片公司(1928年下半年復原名),復以天元公司、天生公司名獨資拍攝《七俠五義》等。邵醉翁的如夫人陳玉梅,既是「天一」的「老闆娘」,又是「天一」的「台柱」,曾經主演過不少影片。 1928年秋,「天一」與「青年」合作終止,邵醉翁又恢復了天一公司原名。這時的天一,已經有了很大的發展。邵氏兄弟經過商量決定在南洋各地建立放映網點,開設電影院,並在新加坡建立邵氏電影機構,由邵仁枚和邵逸夫負責;同時在上海繼續拍攝武打神怪片,抓經濟效益。如《火燒百花台》、《唐皇游地府》、《乾隆游江南》等。邵醉翁在拍片中運用電影特技,劇中人物能騰雲駕霧,御風而行,再加刀光劍影,飛檐走壁,觀眾驚奇之餘,成為閑談中熱門話題,提高了片子賣產率。有聲電影是1926年在美國試製成功,當年8月6日開始公映。當年就傳到我國,12月16日在上海虹口新中央大戲院試映有聲短片。
1928年11月,上海青年會裝有一台特福萊有聲機,只是在片中插入幾段歌曲。 1929年,美國有聲影片大星進入中國,壟斷了整個上海電影市場,各家首輪影院紛紛改換設備,放映有聲影片。形勢逼人,上海各影片公司面臨挑戰。邵氏兄弟分析形勢,認為市面上尚有不少默片影院,默片仍有一定市場,但非長遠之計,必須跟上時代潮流,才能與洋商抗衡,因此,邵醉翁積極籌備有聲影片的試拍工作。
當時有聲影片有蠟盤配音與片上發音兩種。前者製作簡單,成本低,但質量差,往往影聲不能同步。後者製作復雜,成本高,而且美國西電公司和亞爾西愛公司擁有專利權,他們規定要拍有聲片要簽訂合同,除了攝制費外,發行時還要提取版權費,放映電影院的發音裝置,也得由其承裝包辦。
1930年,天一公司開始蠟盤發聲的短片《鍾聲》試制。不料,中途攝影棚失火,影片燒毀。邵醉翁並不灰心,決定:一,選址法租界甘世東路(今嘉善路),重建攝影棚。二,不惜重舍,從美國聘請了攝音師凱恩,錄音師白立登、克林等人來華,並租借了這些美國人的有聲器材。在苛刻條件下,拍攝了片上發聲的《歌場春色》。為了加強號召力,還羅致了別家影片廠的著名女演員來客串演出。1931年10月10日,天一公司片上發聲的《歌場春色》,在上海「光陵」、「南京」兩家電影院首映。因是國產第一部片上發聲影片,曾轟動一時。此後,在國內和南洋各地映出,都很賣座,邵醉翁各利雙收。但天一公司在這幾個美國人身上,確也花了不少錢。次年,天一公司的技術人員邵維鶴(邵醉翁的兒子)等人,掌握了有聲片製作技術後,邵醉翁便把這幾個外國人都辭退了。
當天一拍《歌場春色》時,明星影片公司也於1931年6月,派洪深去美國聘用美國技師,洽購有聲器材。8月,洪深回國時,帶來美國製片人茄遜,攝影師司密斯,助於威廉遜和其他人員一共15人,拍攝片上發聲《舊時京華》,到1932年1月底完成。原來計劃春節時在卡爾登大戲院上映,不料一二八戰事發生,票房收入受到不少影響。 一二八戰事發生,在民族存亡關鍵時刻,廣大愛國同胞抗日情緒高漲,紛紛向電影工作者提出攝制進步電影的要求。邵醉翁很快拍攝了《上海浩劫記》等宣傳抗日的有聲紀錄片,此片很快在國內和南洋上映,得到廣大觀眾和輿論的肯定。同時,天一公司還吸收了湯曉丹、沈西苓、司徒慧敏(中共地下黨員,建國後中央影局技術處長),田方(建國後中央電影局副局長、中國電影工作者協會副主席)等一批進步文藝工作者,請他們分別擔任編劇、導演、演員、美工、錄音等工作。在當時左翼電影運動開展情況下,邵醉翁當年拍攝的9部影片中,有抨擊封建婚姻制度的《芸蘭姑娘》,根據莫泊桑短篇小說《項鏈》改編的,在一定適度上針對部分城市婦女愛慕虛榮的《一夜豪華》,宣傳抗日的《東北二女子》等。
1932年5月,國民黨政府與日本帝國主義簽訂了《淞滬停戰協定》。國民黨中央宣傳部對上海各影片廠發出了禁拍抗日片的通知。天一的紀錄片《上海浩劫記》和故事片《東北二女子》被禁映。一二八事變後,隨著民族危機到來,邵醉翁在製片路線方面也作了些改變,吸收一部分左翼電影工作者擔任導演﹑編劇﹑攝影等工作,製作抨擊封建婚姻制度的《芸蘭姑娘》﹑《掙扎》(被禁止在租界公映)等影片,並將改編自法國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說《項鏈》的電影劇本《一夜豪華》搬上銀幕。
1933年初,天一公司除原有的攝片部外,又增加了代攝部、播音部、機器部、唱片部和印刷部。這一年,天一公司共拍了10部片子,為適應尚未改裝的無聲電影院放映需要,拍了4部無聲片。6部為有聲片。其中有反帝反封建內容的《掙扎》,深受左翼電影評論界的贊揚,但也引起帝國主義分子的不滿,被上海租界當局禁止在租界上映。當年,天一公司還為百代公司拍攝了由譚富英主演的中國第一部有聲戲曲紀錄片《四郎探母》。替香港公司拍攝了有聲故事片《白金龍》。
1933年,國民黨政府為配合第五次反共圍剿,加緊了對電影的檢查,他們任意剪刪進步電影,或將片子扣壓,遲遲不得上映。11月12日國民黨特務組織藍衣社派出三十餘名打手,搗毀了田漢任編導的藝華影片公司,並對各影片公司和電影院進行威嚇。一時白色恐怖,籠罩上海電影界;邵醉翁只好重走老路,拍社會言情片。
1934年天一公司共拍攝了18部片子,多半是鴛鴦蝴蝶派題材,比較有影響的是根據葉淺予同名連環畫改編的《王先生》,另一部是《誨葬》,該片比較真實地描寫了當時社會窮苦渙民的悲慘苦難生活。經過邵仁枚、邵逸夫在南洋近十年的艱苦努力,他們在當地己有一定的經營基礎。 1934年夏,邵醉翁把上海的一部份資料運到了香港,在九龍清水灣設立香港分廠,專攝粵語片。
1935年開始,相繼推出《泣荊花》、《哥哥我愛你》、《鄉下佬游埠》、《梁山伯祝英台》、《火燒阿房宮》等10餘部片子。當時,奧語片除港澳外,在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印尼、緬甸、菲律賓、澳大利亞,以及南北美洲,都有大量華僑觀眾,因此業務發展很快。相反,自1935年後,天一在上海的製片活動逐漸下降,
1937年上半年,勉強完成《王先生奇俠傳》等7部影片後,八一三日軍發動對上海的進攻,邵醉翁把天一公司的資金器材,全部遷往香港。不久,改名為南洋影片公司,以拍粵語片為主,其中宣傳抗日的有《回祖國去》和《女戰士》兩部影片,一部以揭露漢奸丑惡面目的《國難財主》。
1938年,邵醉翁和他的弟弟們創建的南洋影片公司,和在新加坡的邵氏機構,己擁有設在香港九龍清水灣製片廠的4座攝影棚,和設在香港以及東南亞的79家電影院。後又在新加坡建立攝影棚,可以在香港和新加坡,兩地同時拍片。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不久香港淪陷,邵氏兄弟電影事業陷入困境。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後,邵氏兄弟重振雄風。邵醉翁因家著住在上海,經常往返港、滬兩地,此時他己年過半百,留港時間逐漸減少;事業大權也就逐步移交邵仁枚,邵逸夫。
1949年上海解放後,他就長住上海了。曾任上海市政協第三、四屆委員會委員。
E. 泰州市高港區坤宇織造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注冊號:****所在地:江蘇省注冊資本:30萬元法定代表:邵德寬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登記狀態:在業登記機關:泰州工商行政管理局醫葯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分局注冊地址:泰州市高港區刁鋪街道通太社區河港村朱前組28號
法定代表人:邵德寬
成立時間:2009-02-23
注冊資本:3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321203000031784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
公司地址:泰州市高港區刁鋪街道通太社區河港村朱前組28號
F. 關於邵姓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
邵姓的歷史:
1,春秋戰國
春秋時齊國有召忽,與管仲同事襄公子糾。秦朝有廣陵人召平,封東陵侯,秦亡後,因家貧種瓜於長安城東,其瓜稱「東陵瓜」。秦末有召歐,隨劉邦起兵於沛,西漢封廣侯。西漢有九江壽春人召信臣,元陽帝時任南陽太守,為民興修水利,被稱為「召父」。
2,兩漢隋唐
兩漢時期,散居在河南的召公子孫,多已改為邵姓,經繁衍發展,在安陽、汝南、南陽等地形成望族。三國魏晉時,邵姓主要聚居於河北安平及河南安陽、汝南一帶,其中在河北居住之邵姓以「博陵」為堂號。
3,宋元明清
宋朝有籍貫為福建政和的邵知柔,可見在此以前,邵姓已落籍該地。北宋時期,有著名哲學家邵雍,隨其父邵古由河北范陽,徙居河南共城(今河南輝縣),後子孫昌盛,族大人眾,發展成為洛陽望族。
宋朝時期,浙江、安徽、江蘇、福建多有邵姓居住,另外山西、湖北、湖南亦有邵姓族人。南宋末年,隨著金兵南下和蒙古騎兵襲擾,邵姓為避禍已廣布於江南各地,而邵雍之後為避禍,有一支徙居豫西山區。河南豫西之邵姓,大多為邵雍的後代。
邵姓的現狀:
如今,邵姓在全國分布較廣,據有關的學者證實,今天的邵姓主要分布於今天的陝西、山西、山東、河北、河南、安徽、江西、江蘇、湖北、湖南、浙江、福建、廣東、廣西、甘肅等省。
尤以江蘇、山東、甘肅、安徽、湖北等省為多,上述5省的邵姓約佔到全國漢族邵姓人口的56%。邵姓還有出自少數民族的漢姓。明清時雲南定邊有土把事漢姓為邵;清代滿洲八旗有烏雅氏漢姓為邵姓者;此外,瑤、彝、蒙古、朝鮮等少數民族民族也有邵姓。
出自姬姓,為黃帝,炎帝之後。據《通志·氏族略·以邑為氏》、《萬姓統譜》等史料所記載,周初大臣召康公,周同族,姬姓,因食邑於召,今陝西鳳翔東南的古召方居地召陳,被稱為召公或召伯。
入春秋不久南召被楚所並,陝西的召被秦吞並。春秋後期公元前513年,召簡公盈因捲入周王室王位之爭而被京城人所殺,召國亡,子孫四散,即以召為姓。其中有北上山西垣曲東的召原,再東北入河北易縣北的古淶水城,又東遷山東惠民的邵城,這些均為召人遷徙中的遺跡。
姬姓邵氏的歷史也有3100年。 邵、召古時通用,史書上一般漢朝以前的多用召,三國以後多用邵,河南汝南、安陽召人最早改用邵。
根據習慣,在當代的人群中已分邵、召為兩姓,漢族中以邵姓為多。邵姓的正式使用歷史才2000年。由於這支為邵姓的主體,故而後代邵姓人尊奉召公為邵氏得姓始祖。
G. 邵荃麟的人物介紹
邵荃麟(1906年-1971年),浙江慈溪人。出生於四川重慶。原名邵駿遠,曾用名邵逸民、邵亦民,筆名荃、力夫、契若。中國文藝理論家、現代文學評論家、作家。曾任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主席、黨組書記。早年就讀於上海復旦大學經濟系,參加學生愛國運動。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參加1927年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1934年任反帝反戰大同盟宣傳部長。同年,被捕入獄。1937年經中共黨組織營救出獄後,從事革命文藝創作和翻譯工作。
荃麟於1936年前後開始文學寫作和翻譯,早期作品有《糖》、《車站前》等,作品內容揭露國民黨反動派的腐敗和日本軍國主義的罪惡,反映了人民大眾的生活和斗爭邵。
抗日戰爭爆發後,1938年任中共浙江省委文化工作委員會書記,先後在杭州、金華、麗水等地參與領導抗日宣傳和文化工作,並編印刊物。主編《東南戰線》,並為《現代文藝》、《現代青年》、《改進》、《抗戰戲劇》等刊物撰寫文章,創作了四幕話劇《麒麟寨》等作品,宣傳抗日,反對投降。
1941年1月「皖南事變」後,轉移到桂林工作,任中國共產黨的文化工作組組長,主編《文化雜志》,創辦《青年文藝》,積極扶持文藝新作,對青年作者做了大量的輔導工作。創作集有:短篇小說集《英雄》(1942)、《宿店》(1946)、獨幕劇集《喜酒》(1942)等,受到文學界的重視。
抗日戰爭勝利後轉赴香港,任中共香港工作委員會文委委員、工委副書記,後任中共中央香港分局文委書記。主編《大眾文藝叢刊》,參與領導香港和國民黨統治區的文藝運動,積極從事文藝界的統一戰線工作,團結爭取了大批愛國的文藝工作者回大陸參加祖國建設。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計劃局局長、副秘書長,中共文教委員會委員,中共中央宣傳部副秘書長兼教育處處長。1953年起擔任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兼中共黨組書記、作協創作委員會第一副主任。被選為第一、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中華全國文學藝術聯合會委員等。
1962年7月,他在大連主持召開了「農村題材短篇小說創作座談會」,強調「現實主義深化」,提倡人物形象多樣化,除正反兩類人物形象外,還應該寫中間狀態的人物。這對於克服農村題材小說創作的浮淺單調現象起了積極作用。但後來卻因此受到公開批判。「文化大革命」中遭殘酷迫害,於1971年6月10日含冤病死獄中。
1971年6月10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他是中國現代文藝理論批評家、作家。主要著作有短篇小說集《英雄》、《宿店》、《喜酒》,劇本《麒麟寨》,翻譯有《被侮辱與被損害的》、《陰影與曙光》等。出版有《邵荃麟評論選集》。
H. 邵文傑的人物簡介
邵文傑,男,漢族,1971年3月出生,八十年代中期中學生校園詩人中的傑出代表人物。現為光明日報社高級編輯,《書摘》雜志社社長、主編。
1987年10月,邵文傑憑《陳州湖唱晚》一文榮獲河南省人民廣播電台、河南省教委和《教育時報》社聯合舉辦的「1987年河南省中學生作文比賽」第一名,三次獲全國作文比賽一等獎。
1988年被南開大學中文系漢語言文學專業免試破格錄取,獲當年度南開大學最高獎學金——南開大學新生獎學金,任南開大學團委機關刊物《南開人》雜志執行主編。
1992年7月南開大學畢業後,即供職於光明日報社從事新聞工作,並於2004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94年獲第四屆中國新聞獎,2004年、2006年、2007年分獲「全國農業好新聞」一等獎。
2005年「全國農業好新聞」二等獎,數次獲光明日報社評年度好新聞獎、年度好版面一等獎,2006年11月,獲「網路貼吧周刊第一屆原創文學大賽「一等獎。
六上青藏高原采訪,出版有新聞作品集《大道通天》(2007年,中國鐵道出版社)。2010年被上海世博局授予2010年上海世博會先進個人。
I. 我姓邵,據說是鑲黃旗的,請問我的滿姓是什麼
一、姓氏源流
邵(Shào)姓源出有三:
1、出自姬姓,姓源較為純正,為周文王之後。據《通志·氏族略》,周文王第五子召公奭(音shì),食邑於召(今陝西省東岐山西南),後又封於燕,至太子丹時為秦所滅,子孫遂以召為氏,後加邑為邵。又據《通摯氏族略以邑為氏》、《萬姓統譜》等史料所記載,周初大臣召康公因食邑於召,被稱位召公或召伯。他後來還被封於燕國,他派兒子去管理燕國,自己留在鎬京任太保,是周初三公之一,也是文、武、成、康四朝元老,曾同周公旦一起平定武庚之亂,「成康之治」的形成也有他的功勞。他的子孫襲召公一直是周朝的執政大臣之一。周室東遷後,召公的采邑也隨之東移,遷徙地在今陝西省境內。後來,燕國被秦國所亡,召公的子孫以原封地「召」為姓,稱召氏。據《氏族博考》所載:「召與邵,春秋本一姓,後分為二。汝南、安陽之族皆從邑。」由此可見,召氏和邵氏其實同出一姓,只是寫法不同而已。至於召姓改邵姓的原因,歷史上沒有留下史料記載,改姓的時間說法不一。據有關學者考證,是在秦朝建立前後,同時,又據有關資料可知,至漢乃有以召為姓的,此後,召姓因多改為邵姓,故召姓也就不多見了。
2、據《姓譜》所載,周文王第十子季載之後有邵姓。
3、出自他族改姓。如清滿洲八旗烏雅氏有改邵姓者;明清時雲南定邊土把事有邵姓;今瑤、彝、蒙古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姬奭。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當時著名政治家,因他食邑在召,所以又稱為召公、召康公或召伯。姬奭曾輔佐周武王在滅商戰爭中立下汗馬功勞,成王時被封於燕國(今河北北部和遼寧西部),他派長子去管理燕國,自己留在鎬京(今陝西省長安縣)任太保,是周初三公之一。他的子孫世襲其位,也都稱「召公」,與周公共同輔掌周朝國政。周王室東遷後,召公的采邑也隨著東移,遷徙到今山西省垣曲縣東。公元前222年,燕國為秦國所滅,召公的子孫就以原封地「召」為姓。漢代以後,召姓子孫大多把「召」改成「邵」,從此誕生了邵姓。他們尊姬奭為邵姓的得姓始祖。
二、遷徙分布
據有關史籍記載,燕國滅亡後,其王族子孫主要散居在中原地區,包括今河北南部、河南、安徽西部。兩漢時期,散居在河南的燕國王族子孫,多改為邵姓,經繁衍發展,在安陽、汝南、南陽等地形成望族。三國魏晉時,邵姓主要聚居於河北安平及河南安陽、汝南一帶,其中在河北居住之邵姓以「博陵」為堂號。西晉末年,這一支邵姓開始南遷,後輾轉到達福建、廣東等地。而其他地域之邵姓也於此期大舉南遷。據有關資料所載,唐代有籍貫為廣東翁源的邵謁,宋代有籍貫為福建政和的邵知柔,可見在此以前,邵姓已落籍該地。北宋時,有著名哲學家邵雍隨其父邵古由河北范陽徙居河南共城(今輝縣),後子孫昌盛,族大人眾,發展成為洛陽望族。宋代時,浙江、安徽、江蘇、福建多有邵姓居住,另外山西、湖北、湖南亦有邵姓族人。南宋末年,隨著金兵南下和蒙古騎兵襲擾,邵姓為避禍已廣布於江南各地,而邵雍之後為避禍,有一支徙居豫西山區。目前,河南豫西之邵姓,大多為邵雍的後代。邵雍的十六世孫邵重英,元代任戶部給事中,其子邵質明初為華蓋殿大學士,邵質子邵仲美任清江知縣,仲美子邵讓於明初自山西舉家遷到河南新安縣克昌村,為邵雍十九世孫。他的後代發展成為大族,分居在嵩縣、澠池、伊川、宜陽、洛陽、洛寧、汝州、郟縣、內鄉等地。除這一支外,邵姓作為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河南、安徽、江蘇、浙江、山東等地。歷清朝至現在,邵姓的分布更為廣泛。從清朝開始,有邵姓遷至台灣,後來有的又移居海外。如今,邵姓在全國分布較廣,尤以江蘇、山東、甘肅、安徽、湖北等省為多,上述五省的邵姓約佔到全國漢族邵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五。邵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八十三位的大姓,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二四。
三、歷史名人
邵 平:秦代人,封東陵侯。秦亡後隱居長安,種瓜有五色名「東陵瓜」。
邵 煥:宋代淳安(今屬浙江省)人,少年神童。宋真宗命賦《春雨》詩,立就,時年十歲。後又命作《睡宮娥》詩,為時人所傳誦。
邵 雍:范陽(今河北省涿州)人,北宋著名哲學家。字堯夫,謚康節。一生不仕,工詩,多為閑適之作。精研周易,創立象數之學。著有《皇極經世》、《伊川擊壤集》等。
邵 興:解州安邑(今山西省運城)人,南宋抗金義軍首領,人呼邵大伯,曾保衛商州(今陝西商縣)十年,後被秦檜毒死。
邵 寶:江蘇省無錫人,明代大臣。成化進士,累官至南禮部尚書,學者稱其為二泉先生,有《容青堂集》。邵晉涵:浙江餘姚人,清代史學家、經學家。乾隆年間進士,累官至侍讀學士。曾參加《四庫提要》的編寫,其中的《爾雅正義》、《孟子述義》、《南都事略》等為其所撰,並有《南江詩文集》傳世。
邵信臣:東漢時任南陽太守,九江壽春人。曾歷任零陵、南陽太守。在南陽任職期間,曾利用水泉興修水利工程,組織民眾開溝築壩數十處。他與杜詩一前一後,在南陽都有惠政。時人稱之為「邵父杜母」,以表達對他們的敬愛。
邵桂子:宋代淳安人,以文名著,咸淳年間進士,官處州教授。後棄官歸,居修竹鄉。
邵光祖:河南省人,元代學者,好儒學,非聖賢之書不讀。吳中學者稱其為「五經師」。
邵普涵:今浙江省餘姚人,著名的經學家、歷史學家,他曾參與纂修《繼三通》、《八旗通志》等書。又從《永樂大典》中輯錄《舊五代史》,並博採《冊府元龜》、《太平御覽》等書,按照原目,編排成冊,使《舊五代史》失而復得,列入正史。他還長於經學,以郭璞《爾雅注》為宗,兼采漢人舊著,撰有《爾雅正義》,成為訓詁學的重要著作。今天的《四庫全書》史部典籍,多出自他手。
邵長蘅:江蘇省武進人,清代學者,字子湘,別號青門山人,曾編輯《二家詩鈔》。
邵齊燾:江蘇省昭文(今常熟)人,清代文學家。乾隆進士,官編修。能駢文,有《玉芝堂文集》、《玉芝堂詩集》。
邵士燮:安徽省蕪湖人,清代詩書畫家,字友園,號范村,又號桑棗園丁。善隸篆刻,尤嗜畫。
邵飄萍:浙江省金華人,近現代著名記者、報人。曾因反袁流亡日本,後加入中國共產黨,一九二六年被奉系軍閥殺害。有《實際應用新聞學》、《新聞學總論》等。
邵式平:江西省弋陽人,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大革命失敗後,同方誌敏等在弋陽、橫峰組織農民起義。建國後曾任江西省省長等職。
邵力子:浙江省紹興人,清末舉人、同盟會會員。曾任國民黨政府甘肅省政府主席、陝西省政府主席等職。1949年,脫離國民黨政府,1954年提出計劃生育的正確主張,積極從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
邵荃麟:浙江省慈溪人,現代文藝理論批評家、作家。建國後,曾任中共中央宣傳部副秘書長、中國作協副主席等職。著有短篇小說集《英雄》、《宿店》等,另有《邵荃麟評論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