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最早宣傳馬克思主義的人有
中國最早宣傳馬克思主義的人主要有:李大釗、陳獨秀。
他們是新文化運動的精神領袖,是新文化運動的旗手,在中國當時的思想界頗有影響。他們由提倡「民主」與「科學」轉而開始研究、宣傳馬克思主義,並成為了中國社會最早的馬克思主義者。
2. 中國最早傳播馬克思主義的人是
李大釗。
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後,李大釗同志備受鼓舞,連續發表《法俄革命之比較觀》、《庶民的勝利》、《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新紀元》等文章和演講,熱情謳歌十月革命。他以敏銳的眼光,深刻認識到這場革命將對二十世紀世界歷史進程產生劃時代的影響,也從中看到了中華民族爭取獨立和中國人民求得解放的希望。在宣傳十月革命的過程中,他自己的覺悟得到迅速提高,從一個愛國的民主主義者轉變為一個馬克思主義者,並且成為我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傳播者。
1920年3月,李大釗同志在北京大學發起組織馬克思學說研究會。同年秋,他又領導建立了北京的共產黨早期組織和北京社會主義青年團,並積極推動建立全國范圍的共產黨組織。
(2)最早宣傳馬克思主義擴展閱讀:
李大釗同志對中國共產黨的創建作出了至關重要的貢獻。
1920年初,李大釗、陳獨秀等開始了建黨的探索和醞釀。4月,俄共(布)西伯利亞局派維經斯基等一行來華,了解中國情況,考察能否在上海建立共產國際東亞書記處。他們先在北京會見了李大釗,後由李大釗介紹到上海會見陳獨秀,共同商談討論了建黨問題,促進了中國共產黨的創立。
從5月開始,陳獨秀邀約李漢俊、李達、俞秀松等人多次商談建黨的問題。8月,陳獨秀在上海成立了中國共產黨的發起組。10月,李大釗在北京建立了共產主義小組。接著,在湖南、湖北、山東、廣東等地相繼建立了黨的早期組織,同時在法國和日本也由留學生中的先進分子組成了黨的早期組織
1920年10月,由李大釗、張申府、張國燾3人發起成立北京共產黨早期組織,李大釗為負責人。羅章龍、劉仁靜、鄧中夏、高君宇、何孟雄、繆伯英、范鴻劼、張太雷等先後加入,成員大多為北京大學馬克思學說研究會的骨幹。
3. 中國最早接受和宣傳馬克思主義的先進分子是
李大釗
李大釗熱情地歌頌和宣傳俄國十月革命,運用無產階級的世界觀,把握人類版社會權發展的歷史規律,以敏銳獨到的眼光發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較觀》《庶民的勝利》《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和《新紀元》四篇光輝的文獻,揭開了我國馬克思主義宣傳的第一頁。他在文中指出,十月革命是「立於社會主義上之革命」,俄國布爾什維克黨的主義就是革命的社會主義。對於十月革命的偉大意義,他指出:「俄羅斯之革命,非獨俄羅斯人心變動之顯兆,實二十世紀全世界人類普遍心理變動之顯兆」,這一勝利「是世界革命的新紀元,是人類覺醒的新紀元」,「是二十世紀革命的先聲。」他滿懷信心地說:「由今以後,到處所見的,都是布爾什維主義戰勝的旗,到處所聞的,都是布爾什維主義凱歌聲」,「試看將來的環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4. 最早宣傳馬克思主義的報刊,急!急!急!急!急!!
《新青年》
1915年在上海創刊,主編是陳獨秀。它以「民主」和「科學」為旗幟,是五四時期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宣傳陣地,在介紹西方資產階級民主思想,促使民族思想啟蒙,推動文學革命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十月革命後,《新青年》稱為最早宣傳馬克思主義的報刊之一。
1《新青年》的主要宣傳內容:a 提倡自由民主,反對封建禮教;b 提倡科學,反對迷信;c 發起文學革命運動。
2 十月革命後,《新青年》日漸轉向社會主義。
《每周評論》:1918年12月在北京創刊,是一分小型政治時事評論報紙。它以「輸入新思想」,「提倡新文學」為己任,「重在批評現實,是報刊新戰線中較有影響力的一份報紙。
5. 在中國最早宣傳馬克思主義的是
李大釗。
在中國,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是從十月革命後開始的。毛澤東曾指出:「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李大釗就是當時在中國傳播馬克思主義最早的革命先驅者。
第一次世界大戰和十月革命爆發後,李大釗經過不斷地求索和鑒別,逐漸擺脫各種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社會思潮的影響,最終選擇了馬克思主義,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個馬克思主義者和中國共產主義的先驅者。
李大釗熱情地歌頌和宣傳俄國十月革命,運用無產階級的世界觀,把握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規律,以敏銳獨到的眼光發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較觀》《庶民的勝利》《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和《新紀元》四篇光輝的文獻,揭開了我國馬克思主義宣傳的第一頁。他在文中指出,十月革命是「立於社會主義上之革命」,俄國布爾什維克黨的主義就是革命的社會主義。對於十月革命的偉大意義,他指出:「俄羅斯之革命,非獨俄羅斯人心變動之顯兆,實二十世紀全世界人類普遍心理變動之顯兆」,這一勝利「是世界革命的新紀元,是人類覺醒的新紀元」,「是二十世紀革命的先聲。」他滿懷信心地說:「由今以後,到處所見的,都是布爾什維主義戰勝的旗,到處所聞的,都是布爾什維主義凱歌聲」,「試看將來的環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1918年2月,李大釗先後在北京大學、女高師、師范大學講授「唯物史觀」「馬克思的歷史」「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社會發展史」「社會學」等課程,作為宣傳馬克思主義的講壇,受到進步青年的熱烈歡迎。他還參加了《新青年》雜志的編輯工作,主編《每周評論》,成為「五四」前後宣傳馬克思主義的主要陣地,為介紹和宣傳馬克思主義學說,推動反帝反封建的愛國民主運動,發揮了重大作用。
1919年5月,李大釗在《新青年》第六卷第五期「馬克思主義專號」上發表了全面系統地介紹馬克思主義的專著《我的馬克思主義觀》。文章對馬克思主義的三大組成部分——唯物史觀、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都有所闡明,並指出這三個部分「都有不可分割的關系,而階級競爭說恰如一條金線,把這三大原理從根本上聯絡起來。」這標志著馬克思主義在中國進入比較系統的傳播階段。這期間,李大釗還在《新潮》《少年中國》《國民月刊》《新生活》《晨報》等刊物上發表了一系列文章,大力宣傳馬克思主義,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
1919年7月,胡適在《每周評論》上發表《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一文,宣揚實用主義,反對馬克思主義,挑起了「問題」與「主義」之爭。8月,李大釗發表《再論問題與主義》,系統地批駁了胡適的觀點。他首先公開表明作為一個馬克思主義者「對社會的告白」,光明磊落地宣布:「我是喜歡談談布爾什維克主義的」,「布爾什維克主義的流行實在是世界文化上的一大變動。我們應該研究他、介紹他,把他的實象昭布在人類社會。」他號召不僅要宣傳主義,而且要本著主義作實際的行動。他激烈抨擊改良主義的社會改造方案,運用唯物史觀,論證了中國問題必須從根本上尋求解決的革命主張。他指出,對於中國這樣一個沒有生機的社會,「必須有一個根本解決,才有把一個一個的具體問題都解決了的希望」。他強調中國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的階級斗爭學說作指導,通過革命實現經濟結構的改造。「問題」與「主義」之爭擴大了馬克思主義的社會影響,對於推動人們進一步探索改造中國社會起了積極作用。
1920年3月,李大釗在北京發起了中國最早的一個學習和研究馬克思主義的團體——馬克思學說研究會,把經過五四運動鍛煉的優秀青年組織起來,進一步學習和研究馬克思主義學說。在他的教育和影響下,很多青年接受了馬克思主義,走上了堅決的革命道路,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更大范圍的傳播。
李大釗在「黑暗的中國」高舉起馬克思主義的火炬,如同竊來天火的「普羅米修斯」,率先在一片荒原上披荊斬棘地開出一條傳播馬克思主義的道路,哺育了一大批傑出的共產主義者,加速了中國人民的覺醒。馬克思主義的傳播打破了封建專制制度一統天下的沉悶氣息,讓思想沖破牢籠,民族精神獲得極大振奮。李大釗為宣傳馬克思主義而寫的諸多熱情洋溢的文章,正如魯迅先生所說的那樣:「他的遺文都將永在,因為這是先驅者的遺產,革命史上的豐碑」。
6. 首先在中國宣傳馬克思主義思想的是誰
中國早期宣傳馬克思主義的人主要有:
1、五四運動以前的新文化運動的精神領袖。代表人物為李大釗、陳獨秀。他們在五四運動之前,就是新文化運動的旗手,在中國當時的思想界頗有影響。五四運動以後,他們由提倡「民主」與「科學」轉而開始研究、宣傳馬克思主義,並成為了中國社會最早的馬克思主義者。
2、五四愛國運動的左翼骨幹。代表人物為毛澤東、周恩來等。
毛澤東(1893—1976年),字潤之,筆名子任。1893 年12月26 日生於湖南湘潭韶山沖一個農民家庭。1911 年辛亥革命爆發後,毛澤東加入湖南起義的新軍。1913 —1918 年在湖南第一師范學校學習。1918年秋,第一次到北京,開始受到十月革命的影響。五四運動後,在長沙創辦《湘江評論》,發表了《民眾大聯》一文。1919年,第二次到北京,開始閱讀馬克思主義的書籍。1920 年發起組織新民學會和俄羅斯研究會,積極宣傳馬克思主義,同年在湖南創建共產主義組織,從此成為一個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
周恩來(1898—1976年),字翔宇,曾用名伍豪等,浙江紹興人。1917年天津南開學校畢業後,留學日本。1919年回國。五四運動中,在天津組織覺悟社,從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活動。1920年遠赴法國勤工儉學,發起組織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積極宣傳馬克思主義。
3、同一時期,具有代表性的人物還有楊匏安、蔡和森、瞿秋白、鄧中夏、惲代英等。
再次,是一部分原中國同盟會會員、辛亥革命時期的活動家。代表人物為董必武等。這些人原來與孫中山一起搞革命,後來逐漸認識到只有馬克思主義才能真正解決中國的革命問題,轉而信仰馬克思主義。
7. 最早在中國傳播馬克思主義的是李大釗還是陳獨秀
李大釗是我國最早選擇了馬克思主義的先驅
李大釗是我國歷史上的第一個馬克思主義者,他的名字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是分不開的.
當然,這不是說,在李大釗以前,在中國沒有人講過馬克思和他的學說.例如:在19世紀末上海廣學會的一些出版物中,有的就提到馬克思;1902年,梁啟超在《新民叢報》上發表的《進化論革命者頡德之學說》也提過馬克思;1903年,馬君武在《譯書匯編》上寫的《社會主義與進化論比較》,在其所附「馬克司所著書」中也提到了《共產黨宣言》;1905年,朱執信在《民報》上發表的《德意志社會革命家小傳》,不僅提到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還講到《共產黨宣言》的要點,等等.
但是,能否把這些作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標志呢?答復是否定的.這可以從主客觀兩方面來看:從主觀方面來看,這些文章的作者無意信仰、傳播和實踐馬克思主義.如上海廣學會在19世紀末出版的一些書刊,只是在宣傳基督教救世教義的同時,介紹流行於西方的各種社會主義學說以為其補充;梁啟超在介紹進化論者頡德學說時,附帶提到馬克思,不僅簡略,而且帶有批評的口吻(轉引了頡德對馬克思的一些評述);朱執信雖然較多地介紹了馬克思、恩格斯及《共產黨宣言》的要點,但其目的也只是為了貫徹舉社會革命與政治革命「畢其功於一役」的政治主張.從客觀方面來看,馬克思主義也沒有因此傳播開來.從辛亥革命以後,直到1918年,在中國報刊上很少看到介紹馬克思、恩格斯及其學說的文章.
根據以上的分析,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仍應從五四時期算起,其代表人物還應是李大釗.
8. 十月革命後,最早在中國宣傳馬克思主義的是誰
十月革命後,最早在中國宣傳馬克思主義的是李大釗。
受十月革命的影響,中國的思想界產生了一批贊成社會主義革命,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這其中率先在中國大地上舉起馬克思主義旗幟的是李大釗。
李大釗是這樣認識十月革命的:「十月革命是是世界革命的新紀元,是人類覺醒的新紀元。我們在這黑暗的中國,死寂的北京,也彷彿分得那曙光的一線,好比在沉沉深夜中得一小小的明星,照見新人生的路。」
十月革命後他又連續發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較觀》、《庶民的勝利》、《我的馬克思主義觀》,並對馬克思的唯物史觀、剩餘價值學說和階級斗爭理論做了比較系統的介紹。
十月革命後誕生的社會主義俄國號召反對帝國主義,並以新的平等的態度對待中國,有力地推動了社會主義思想在中國的傳播。
9. 【歷史選擇題】近代中國最早宣傳馬克思主義的論著是
C.《庶民的勝利》
1918年10月15日,李大釗在《新青年》五卷五號發表《庶民的勝利》,是中國最早的馬列主義文獻。
李大釗的《庶民的勝利》是在俄國十月革命勝利的背景下下發表的。文章將歐戰的結束同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以及當時的革命浪潮聯系起來考察,指出十月革命開辟了世界歷史的新紀元,世界歷史已進入無產階級革命的新時代,中國應該走十月革命的道路。
《庶民的勝利》的發表,推動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對後來的五四運動產生了巨大影響。
10. 近代中國最早系統宣傳馬克思主義的人是誰
一、孫中山最早主張馬列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最早提出在中國推行市場經濟,但不是他最早介紹馬克思主義
二、一百多年前,「馬克思」這一譯名出自上海蔡爾康的手筆,馬克思主義和共產主義運動的概況首次發表於《譯書匯編》
三、湖南志士趙必振最早翻譯最有價值的社會主義專著《二十世紀之怪物帝國主義》和《近世社會主義》
四、「一代宗師」馬君武最早以論文的形式闡明馬克思主義的要點
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中國已開始翻譯和介紹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著作,並在思想界產生一定的影響。
在中國,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是從十月革命後開始的。毛澤東曾指出:「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李大釗就是當時在中國傳播馬克思主義最早的革命先驅者。
李大釗熱情地歌頌和宣傳俄國十月革命,運用無產階級的世界觀,把握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規律,以敏銳獨到的眼光發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較觀》《庶民的勝利》《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和《新紀元》四篇光輝的文獻,揭開了我國馬克思主義宣傳的第一頁。他在文中指出,十月革命是「立於社會主義上之革命」,俄國布爾什維克黨的主義就是革命的社會主義。對於十月革命的偉大意義,他指出:「俄羅斯之革命,非獨俄羅斯人心變動之顯兆,實二十世紀全世界人類普遍心理變動之顯兆」,這一勝利「是世界革命的新紀元,是人類覺醒的新紀元」,「是二十世紀革命的先聲。」他滿懷信心地說:「由今以後,到處所見的,都是布爾什維主義戰勝的旗,到處所聞的,都是布爾什維主義凱歌聲」,「試看將來的環球,必是赤旗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