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福建省漳浦大埔村突發山火,救援行動進行的如何了
根據報道顯示,福建省漳州市漳浦縣大埔村突發火山災害。當時火災火勢很大,遠遠看去,像是燒過了半邊天一樣,就這樣,火勢直生生的在居民眼前燃放,當時救援隊把明火基本撲滅,萬幸的是,沒有造成人員傷亡。關於火災的起因目前還在調查中。
不管我們身處何方,但最基本的常識一定要知道,我們使用火苗時一定要注意周圍環境是否安全,相關部門需要加強對去們的消防意識進行宣傳,學校,家庭以及各個密集場所都應該進定期的進行組織消防工具的培訓。還要對滅火器的使用方法傳遞到各個地方,各個領域,各個家庭。注意安全用火,平安整個社會。
Ⅱ 福建師范大學協和學院的新聞宣傳中心
福建師范大學協和學院新聞宣傳中心是我院黨委領導下,負責學院新聞宣傳和文化工程建設的部門,掛靠院黨委黨務工作部。新聞宣傳中心的具體工作包括院內新聞宣傳(日常新聞采、編、攝;院報;網站;)、對外宣傳(含媒體公關)、新聞危機處理、學院宣傳氛圍營造及宣傳設施管理(橫幅、宣傳欄)、文明辦、校園文化工程建設及品牌形象維護。
學生記者站
福建師范大學協和學院學生記者站(以下簡稱「記者站」)是學院黨委領導、黨務工作部新聞宣傳中心指導的學生記者團體,以《福建師范大學協和學院院報》、「協和新聞網」、「新浪微博」、微信「協和學院學生記者站」為主要工作平台,傳播權威新聞、宣傳協和形象。
創建於2005年的記者站,以「滿懷期望加入、開心充實成長、名副其實收獲」為願景,經過10年的發展,為協和學院的准「新聞人」、「廣告人」、「策劃經理人」等「媒體人」提供了絕佳的實踐平台;經過十年的努力,培養出了一批新聞敏感性強、能采寫、能編排、能策劃、能組織的高水平記者和校園活動策劃精英。
我們的站標:福建師范大學協和學院學生記者站的標識主體部分由「J」、「Z」字形與四個發散型色塊組成。「J」、「Z」字形取「記者」二字的拼音首字母,所拼成的R字形為單詞「Report(記者)」首字母。此圖形象徵著學生記者的身份與使命。J字為黑色,喻沉穩;Z字為紅色,喻熱情,兩種顏色體現了學生記者的職業素養和工作態度。四個發散型色塊形似喇叭,呈聲波狀,結合「J」、「Z」字形表達了學生記者聚焦協和、宣傳學院之意。而四個色塊又分別代表了學生記者的四種品質,藍色代表冷靜——新聞事實的客觀性、綠色代表新鮮——新聞內容。
Ⅲ 宣傳欄內容 慶祝八一建軍節
八一復建軍節制(由來、建軍節祝福語)
來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6293d70100kyc1.html
Ⅳ 請問福建省福州市連江縣透堡鎮中姓楊的在楊氏里的哪一支
透堡姓氏淵源
作者:佚名 文章來源:本站原創 點擊數:116 更新時間:2012-2-24
網站簡介透堡基金會透堡計生宣傳欄家鄉新聞歷史文化慈善名人同學聚會慈善基金會民俗風情家鄉相冊便民服務娛樂天地走進校園方言文化單位商店談天說地
(一)楊氏河南固始人楊宅仁隨王審知入閩,遷建寧(今建甌一帶)。其元孫楊熙於宋端平間(1234年至1236年)以臘勝攜三子徙居安德里隴柄村為遷透始祖。明嘉靖42年(1563年)裔孫繼林復遷入北街隴柄埕發展子孫。(二)黃氏唐景福間黃琮(河南固始人)跟從王審知南下入閩,授閩清縣令。朝廷腐敗,社會動盪,棄官避隱官坂鄉下濂彌勒地方。乾寧元年(894年)遷透堡為黃氏始祖。歷8世裔孫豫、刮、慎從等三兄弟分為孟(馬頭)、仲(高牆)、季(寺後)三房。仲房於18世黃世鐸另分新高牆支派。(三)鄭氏嶺兜鄭氏:據鄭思肖的「菊山翁家傳」記載:鄭氏得姓於周宣王母弟桓公受封之後,至晉永嘉間(307-312年),分派入閩居於連江東導村(即今透堡)。但鄭氏清道光間始修族譜卻記載始祖鄭朝輔於唐末由河南固始隨王審知入閩,經江西轉粵至閩中定居透堡,比鄭思肖宋代所述時間遲500多年,據查對後者記載有差錯。井窟鄭氏:明正德間(1506-1520年)始祖鄭必昌經商,由長樂福湖肇遷透堡下街定居。塘里鄭氏:鄭賢安於清乾隆間(1736-1795),由下嶼前厝遷入塘里定居。北街鄭氏:清雍正間(1724-1735年)始祖鄭寰由下嶼前厝遷入透堡。(四)林氏田乾下街林氏:唐末林徐慶自光州固始隨王審知入閩,其子孫林恩坤於宋寶祐間(1253-1258年)由連江道沃始遷安德里田乾居住。又經10世林佛養於明正德間(1506—1520年)徙居下街為始祖。二、埕里林氏:開山始祖林洪,元朝人,其先世由光州固始從王入閩,經數傳遷透堡北街。三、上澳林氏:漢浦林旬於明奉武間奉紅牌事例撥屯耕,始居安德里上澳。四、鳳坂林氏:始祖林元鄉於清初避災荒由榕城鳳坂墩徐宅境遷入北街後門厝,現有祖厝一百多平方米。五、東林派林氏:長樂東林派林能斌於清道光間遷入透堡為始祖。(五)王氏彭厝與龍溪王氏:王審知胞兄審邽之子王延最,不滿朝廷間骨肉相殘,爭權奪利。避氣游覽各地。隱透堡娶彭延年將軍之女為妻,為王氏之始祖,時為五代後梁貞明3年(917年)。後其子孫有彭厝與龍溪王氏。尖墩王氏:始祖王元懋於宋慶元間(1195—1200年),遷入尖墩居住。(六)陳氏館讀陳氏:北宋間陳汝載避亂南遷入閩,其子孫陳忠、陳恩於元末遷入館讀村。嶺兜陳氏:宋代陳世本遷楊厝街雙樓地方經13世又遷嶺兜為拱頭陳一個派系。北街陳氏:其祖宗陳乃新於清乾隆間(1736—1795年)由馬鼻南門遷來透堡。(七)劉氏河南光州固始人司馬貽孫跟隨王審知入閩,至13世龍岩州迪功郎劉唯遠元代由長樂遷龍頭村為始祖。(八)李氏李華自古田杉洋李洋房出祖定居羅源崎柄角營。子三,長居下稟,次子定於明代遷透堡為始祖。三子故遷福寧水滸城。(九)吳氏南門吳氏:始祖系福清玉融岐陽吳氏後裔吳世相清初遷入透堡南門兜。爐山下吳氏:明代吳昭進住丹陽磨下,清康熙間曾孫吳熊遷爐山下為茶洋派始祖。(十)許氏許堯甫隨王審知入閩,遷永泰漁坑。轉閩清靈洞石溪,經數世清乾隆間許時著入遷館讀村為始祖。(十一)顏氏顏岐顏氏十四世孫右峨於清乾隆間遷入透堡龍溪里。(十二)郭氏明嘉靖間(1522-1565年),郭宗周由龍溪遷馬鼻倉前郭子墩,其裔孫郭敏軒與黃陳兩姓居住土安(阪),至康熙19年(1680年)郭際隆定居透堡。(十三)賴氏始祖賴欽士於元代自永定遷透堡大溪里發展子孫。(十四)畢氏嶺兜畢氏始祖畢起祥,由河南遷福州,轉徙連江下洋,明末挑佛擔為人抽懺,入遷透堡。(十五)謝氏龍山謝氏燕墩分派謝長輝攜子友義,於清初遷入北街為始祖。(十六)馮氏明天順二年(1459年)馮汶率子志凌、志厚遷寧德洋中土坎村,其裔孫馮新於清初遷入透堡為金雞馮始祖。(十七)蔡氏蔡安甫於清初買茶油換元寶灰入贅陳家,為塘里蔡氏始祖。(十八)廖氏廖定海原籍長樂後遷順昌又遷龍岩,其八世孫廖克財定居嶺兜為始祖。
轉載自透堡鎮志
Ⅳ 福建中醫葯大學24景解說詞
外加一個 大醫亭 共25景
起點:校門口(或圖書館前)
簡介:目前整個大學城已入築8所高校,規劃用地約32平方公里,其中福建中醫葯大學旗山校區佔地面積935畝,總建築面積達279173平方米 。與之毗鄰的有福建醫科大學,福州大學,閩江學院等。福建中醫葯大學位於整個大學城的最北端,其校園建築與景觀得福州 「秀水」先天之利,冶傳統與現代於一爐,目前已在福州大學城各校園中呈後來居上、脫穎而出之勢……整個大學城景觀軸向西北延伸酷似一條騰飛的巨龍。而中醫學院正好處於「龍首」的位置,因此,新區總體規劃構思的其中一個立意就是「龍之首」。在水系處理中,也充分反映出「雙龍戲珠」的意象。新區規劃還有一個寓意,不過在這里先給大家賣個關子,我們游覽之後,再揭曉謎底。
現在請隨我一起走進這個風華杏苑。
1、杏林大道:
這條寬敞美麗,直通圖書館的道路叫杏林大道,地面用原貌和鑿光兩種花崗岩以垂直於道路方向交替鋪設,不僅形成了有趣的質感對比,也讓人體會到通往「杏林」知識殿堂之路上要付出艱辛,還使入校汽車與人流自然地形成分流。非常具有特色和實用性。
2、董奉廣場:
董奉廣場的命名源於「杏林」始祖董奉,董奉,福建侯官(今福建長樂)人,與當時的張仲景、華佗並稱「建安三神醫」。董奉醫德高尚,對所治癒病人不收錢物,使人重病癒者,栽杏五株,輕者一株,如此十年,計得十萬株,郁然成林,董氏每每等到杏熟時於樹下作一茅草屯倉,如果有人慾得杏者,可用穀物交換,董奉又以他所得之谷賑濟貧窮。這便是著名的「杏林」典故,「杏林」也慢慢成為中醫的譽稱,杏林大道也得名於此。
3、河圖洛書
接下來,大家將看到一幅神秘又神奇的圖形,這個圖形乍一看如巨型圍棋棋盤,其實大有講究,這叫河圖洛書。大家可以把縱、橫、斜三條線上的三個數字相加,會發現他們都等於15,河圖與洛書是中國古代流傳下來的兩幅神秘圖案,被譽為「宇宙魔方」。河圖洛書單數為白點為陽,雙數為黑點為陰。河圖相傳傳自伏羲,洛書相傳傳自大禹。上為河圖,「一六在下,二七在上,三八居左,四九處右,五十居中」,排列成數陣的黑點和白點,蘊藏著無窮的奧秘;下為洛書,「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為肩,六八為足,五居中央」,縱、橫、斜三條線上的三個數字,其和皆等於15,十分奇妙。這些圖式內涵有陰陽五行生成、變化之理,通過掌握這些圖式的陰陽五行生化的規律,就可以調和陰陽、五行。河圖洛書涵蓋了「天人合一」思想的宇宙圖式,傳說伏羲受河圖畫八卦始有中華群經之首——《易經》,而自古有醫易相通之說,故此景觀起到示意中醫之源的微妙作用,讓人不能不為之感佩。
4、圖書館
圖書館也是我們的標志性建築,整體造型靈感來源於蓄勢待發的弓箭,預示中醫葯事業將飛速發展。總使用面積達2.6萬平方米,於2007年9月份正式向全校師生開放,總使用面積達2.6萬平方米,於2007年9月份正式向全校師生員工開放,是由圖書館、中國醫葯博物館、閩台中醫葯文獻研究中心、現代教育技術中心等幾個部分組成。圖書館的使用面積達1.6萬平方米,閱覽座位近1000個,各類文獻約135萬冊,大家可在這里參觀,參觀完圖書館我們再繼續游覽其他景色。(若進入參觀,約40min)
5、宣傳欄
各位校友,參觀完圖書館,接下來我們繼續游覽中醫校園風光,請隨我往這邊走。左邊是宣傳欄,宣傳欄是展示校園文化的一個窗口和平台,由44個宣傳板塊組成,共150多米長,定期向師生員工展示時事、科技、中醫葯文化等方面的動態以及學生活動情況。
6、桃花心木
大家請看這邊,這里有一片樹林,種植的是桃花心木,桃花心木為常綠喬木,種子具翅膀,飄落如螺旋槳,喻示中醫學子桃李天下。現這種樹木已廣植於台灣各地。在那刻有「桃花心木」的大石頭之後,還刻有台灣著名作家林清玄的散文《桃花心木》,這篇散文蘊含哲理地闡述了於不確定之中求生存,要做一個經受得起考驗、獨立自主、具有自我生存能力的人。在旗山校區里種植桃花芯木也其立意在於兩岸醫學同溯一源。
7、陳修園像
福建人傑地靈,名家大醫輩出,其中非常著名的有陳修園、宋慈、陳士瀛、蘇頌四大醫家,接下來我們所要參觀的景點和這四大醫家可是聯系緊密。首先,向您介紹的是——陳修園。陳修園,清代著名醫學家,是福建長樂人。其一生著作極多,如《傷寒論淺注》、《金匱要略淺注》、《醫學實在易》、《醫學三字經》、《神農本草經讀》、《醫學從眾錄》等。現在我們行走的修園路,就是為紀念陳修園而命名。
8、棋盤廣場
請往前看,大家一定會對前面的一些黑色輪胎感到好奇,這究竟是什麼呢?我們走近看,這便是車胎嵌石作子、劃地為棋盤的「象棋廣場」,在偌大一片「楚河漢界」上,「車」走「馬」跳,感覺自己也能置身這棋局之中啊。棋有殺伐卻以不爭為勝,醫家濟世終以救人為先,二者都以「仁」為本。這里不僅與醫源相通,還可供休閑娛樂。
9、宋慈湖(沿湖邊棧道走)
宋慈,系福建建陽人,宋代傑出的法醫學家,一生經辦案件數不勝數,傾盡畢生經驗,撰成並刊刻了世界第一部法醫學專著----《洗冤集錄》五卷, 它比義大利人佛圖納圖•菲得利寫成於公元1602年的同類著作要早350多年。宋慈湖的生態環境優越,常常有許多白鷺棲息,或者在灘塗悠然覓食,或者在湖上翻飛起舞,真是美不勝收。
10、生活區簡介(沿湖邊棧道走)
在大家左手邊的就是學生生活區,就是學生的飲食起居之處,區內有1棟學生食堂,3個籃球場,4個排球場,9棟宿舍樓,總共可容納學生6540個。
11、八角亭
湖邊修築了棧道,閑暇時在這湖邊散步也是十分愜意,對岸常常能見到許多同學在認真學習。眼前的這做小亭,名為「八角亭」,各位校友一定記得屏山校區也有一個八角亭,新老校區,遙相呼應,坐在亭中,和同學暢聊,下棋,凌波湖上,看白鷺分飛,那感覺不亞於,蘇東坡「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的愜意。
(途經對岸孔子像)對岸的塑像是孔子,將在11月9日正式揭幕。
大家可以從這個角度看我們的圖書館,剛剛才見的雄偉威嚴的圖書館大樓來了個「變臉」,其側面和後面柔美的曲線酷似仙鶴亮翅的兩翼,也喻示中醫事業能像騰空的鳥兒一樣越飛越高,蒸蒸日上。
12、體育區
這里是體育區,是學校開展體育教學的場所,也是豐富學生課余文化生活的良好平台,區內有1個田徑場,1個足球場,15個室外籃球場,8個室外排球場,4個室外網球場,1棟綜合訓練館。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在緊張的學習之餘強身健體也是非常重要,這里能為同學們提供了一個非常優越的體育環境。
13、延平活動中心
請大家往左邊看,是我們的剛剛落成的延平學生活動中心,台灣校友李延平先生捐資50萬元以支持母校基礎設施建設,學校以此為啟動資金建設學生活動中心,並將之命名為「延平學生活動中心」在它前方是我們的室內綜合體育館,,館內有1個籃球場、1個排球場、4個羽毛球場。再往前橙黃相嵌的建築後面就是非常漂亮的田徑場和足球場。
14、士瀛橋(先引至介紹牌前,再引導遊客過橋)
剛才我們說福建有四大名醫,陳修園和宋慈我們都介紹過了,不知道大家可否找到第三個名醫的名字了?沒錯,眼前這座木製小橋就是為了紀念南宋名醫楊士瀛而造。
楊士瀛,南宋懷安(今福州市)人。世業行醫,自幼矢志學醫,在總結晉代王叔和《脈經》的基礎上,提出三部九候論、臟腑部位論、診候論、脈病消息論等見解,多發前人所未發。有醫學著作多種:《傷寒類書活人總括》七卷、《仁齋直指方》二十六卷、《醫脈真經》二卷、《仁齋小兒方論》、《察脈總括》等。
蘇頌橋(站在士瀛橋上遠眺,不到蘇頌橋)
我們已經了解是三位醫家,現在還有最後一位----蘇頌。前面的一座石拱橋,就取名「蘇頌橋」,源於北宋天文學家、葯物學家蘇頌。蘇頌,系福建泉州南安人,獨立編著了《本草圖經》。此書是一部承前啟後的葯物學巨著,是宋朝最完善最科學的醫葯書。該書繼承了祖國千多年來的古代醫葯學遺產,補充了蘇頌的研究心得和發現,繪制了大量的葯物圖形,加以文字說明,准確地記載了各種葯物的產地、形態、性質、用途、採集季節、煉制方法、鑒別方法與配伍、禁忌等,圖文並茂,使用准確方便,開了明代集大成醫葯學家李時珍《本草綱目》之先河
到此我們四位醫家都介紹過了,現在我們進入教學區。
15、教學區(2、4)
教學區共有教室77間,其中7間為固定多媒體教室,共有座位8017個; 現在出現在大家右手邊的是厚德樓(2號),主要是學生上課的公共教室。在大家左手邊的是精誠樓(4號),主要是中西醫結合系辦公場所以及教學、科研實驗室所在地
16、銀杏路
大家是否注意到這條路的兩邊種植的是我們熟悉的銀杏,銀杏被稱為植物界的大熊貓,它具有重要的食用及葯用價值,明代李時珍曾曰:「銀杏可入肺經、益脾氣、定喘咳、縮小便。」同時具有很強的觀賞性。銀杏盆景甚至被世人譽為「立體的畫、無聲的詩」、「活的藝術品」。
17、校訓廣場(先行至校訓廣場中部)
現在你們所處的位置是校訓廣場,環顧四周就可以很清楚的看見四座主教學樓樓名,這四個樓名可以說寓意深遠,如」自強」「厚德」,取自《易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精誠」和「至善」取自校訓,(邊引自校訓石前)。
這8塊大石上刻得就是我們的校訓:「大醫精誠,止於至善」。 「大醫精誠」出自唐代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精」指熟練的專業技能,「誠」指高尚的道德品質,惟有醫術精湛、醫德高尚者方能稱為「大醫」。「止於至善」出自《禮記•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至善」指追求的是完美的境界,是一絲不苟、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時代精神,也正是大學精神之所在。「大醫精誠、止於至善」激勵全校師生醫護員工緊緊圍繞「精誠」二字不懈努力,直至達到「至善」的最高境界,既體現了學校培養德才兼備中醫葯人才的特點,又突出了學校孜孜以求、不斷進步的辦學理念。
18、旗山講壇(於校訓石前)
請大家稍微轉身朝這邊看,那做那座類似圓形的水上建築是旗山講壇,旗山講壇是一個可容納500人的學術報告廳,旗山講壇計劃已於2007年12月15日正式啟動,朱清時、陳凱先、姚新生、劉耕陶、李連達等5位前來參加福建中西醫結合研究院2007年學術年會的院士為師生舉辦了講座。本次即將舉辦的2008中醫葯發展大會,福建中西醫結合研究院2008年學術年會,海峽兩岸中醫葯學術研討會也將在此舉行
(步行至時令廣場途中)
請隨我往這邊走,前面那座綠樹掩映之中的是辦公樓,自強樓主要是公共教室,至善樓是葯學系的實驗基地及辦公樓。
19、五行樓
眼前的樓名為五行樓,也是我們的模擬醫院,由兩部分組成,北側的分別是骨傷系、中醫系、公共管理系、護理學系、針灸推拿系的系部辦公室,南側是中西醫臨床技能實踐教學中心,該中心總建築面積達7500M2,是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擁有中醫診斷、西醫診斷、中葯學、內外婦兒臨床技能、急救與ICU、針灸推拿學、康復醫學、護理學、影像技術學、醫學美容、綜合病房等醫學綜合實訓室和心理學、模擬法庭等實踐教學基地,是專為醫學類學生提供臨床與實踐技能訓練的開放式實踐教學基地。該中心的建立,為學生早期接觸臨床、實習前較熟練地掌握臨床基本技能、反復臨床提供了開放的臨床技能訓練平台。
20、時令廣場
下面為大家介紹的是一個非常古樸又特別有意思的地方,時令廣場,時令廣場佔地2500平方米,自北向南分三級結構。廣場主體取「天圓地方」之意,呈上圓下方結構。我們現在所處的就是下部設休息讀書區,區內的地面鋪裝分隔為十二區,代表一年十二個月,此外,在每個區內散鋪每個月對應天數的紅磚,合計三百六十五塊紅磚,代表一年三百六十五天。
(走入廣場腹地)上部綠地以園路分為四塊,象徵一年四季。並設二十四個葯草種植區,代表一年二十四節氣。
內部建有一個分列一天十二時辰的日晷(guǐ),日晷是中國最古老的記時器,利用太陽投射的影子來測定時刻的裝置。又稱「日規」,這個日晷的誤差是15分鍾,由於從春分到秋分期間,太陽總是在天赤道的北側運行,因此,晷針的影子投向晷面上方;從秋分到春分期間,太陽在天赤道的南側運行,因此,晷針的影子投向晷面的下方。所以在觀察日晷時,首先要了解兩個不同時期晷針的投影位置。
矗立在大家周圍的迴廊,是48根文化柱,每根柱子上都有一首由張仲景編作,陳修園注釋的葯訣。既可幫助同學們學習,又可以讓外來遊人了解中醫方葯,非常完全地體現了中醫葯文化。
走出中醫特色濃厚的時令廣場,眼前一下豁然開朗,《詩經》中說「昔我往矣,楊柳依依」,走在這條種滿楊柳的路上讓人又不禁想起詩人賀知章的佳句:碧玉裝成一樹高, 萬條垂下綠絲條。 不知細葉誰栽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21、保生橋
眼前的橋叫保生橋:保生橋的命名源於「保生大帝」。「保生大帝」系福建閩南和台灣閩南籍民眾所信奉的地方守護神。據史料記載,保生大帝姓吳名本(音滔),福建省同安縣白礁村人,幼習醫術,曾遇異人,授與神方濟世,兼授驅魔逐邪等術,遂成宋代一名醫。以「保生大帝」之名來命橋,既有緬懷之意,更昭示兩岸中醫葯文化的同根同流,源遠流長。
22、名師苑(只在橋上觀望)
走過保生橋,左邊的建築群是名師苑,顧名思義,就是名師雲集之別苑,其主要用於接待校外重要專家學者的來訪,同時也作為教師下班輔導的休息之處。
23、大醫亭
大醫亭位於我校旗山校區中軸線最北端的思邈嶺上。造型為仿唐宋單檐八角攢尖木結構,其形制(包括平面,造型、法式和藝術風格)符合唐宋«法式»的亭式建築特徵,整體構架由台基層、柱額層、鋪作層和屋頂層四部份組成。設八柱、八角、八邊,每邊柱距2.071米,總高度8.98米。
亭頂裝飾採用葫蘆寶頂,融入懸壺濟世的道教醫學內涵,使之充分展示出獨有的藝術形象和魅力,烘托其蓬勃生機。採用唐宋斗拱,反映出濃郁的浪漫情調和本地區古建築之特徵,翼角起翹突出(此部分具有明清特徵),使沉重的亭頂呈現飛動之感。亭台座八角、八邊整塊石角、柱石、壓闌石以及石階基給人一種穩重感,雕刻蓮花嵌入式的唐宋柱礎使柱基聯系更加緊密,明清的美人靠不僅曲線優美,舒適度也頗佳,地面紅色地磚別具福建特色。總之,大醫亭嚴謹的設計風貌,可讓人感受到一種木構件藝術的獨具匠心。扁額上「大醫亭」三字,因其意寓久遠,還能啟發遊人的遐想,彷彿幾位唐宋大醫就診其中,深化人們對景物的理解,從而使人領略其內在之美。「大醫亭」的撼動力,不僅源自建築造型之美,還源自其空間之美、意境之美及文化之美。
24、時珍園(約20~30min)
請大家跟我繼續游覽,現在我們來到的是時珍園,有請大家進去參觀… …
[時珍園是以葯用植物為主的植物園,佔地面積100畝,主要由珍貴草葯園、立體中葯學區、閩台道地及主產葯材種植區、種質資源保護與繁育區、文化長廊、人工湖等功能區域組成,建成後將有機地融合教學、科研、科普、休閑、觀光旅遊於一體,成為福建省最具特色的的多功能園區。時珍園的命名源於明朝名醫「李時珍」。李時珍編成《本草綱目》一書,是我國明以前葯物學的總結性巨著,在國內外均有很高的評價。以「李時珍」之名來命該園,既取「時光珍貴,及時勉勵」的諧音之意,又表達對偉大名醫的尊敬與緬懷。]
(由正門出來,返回圖書館途中)
25、福建中西醫結合研究院:
在大家左手邊的是福建中西醫結合研究院,成立於2005年7月3日,]佔地面積約2500平方米,由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陳可冀研究員任院長,主要圍繞重大疾病進行中西醫結合基礎與臨床研究,是一個多學科交叉、中西醫結合的研究平台,設有基礎研究基地、臨床研究基地和信息研究基地。基礎研究基地已建立分子生物學中心、生化與免疫中心、電鏡實驗中心、中葯提取分離中心等四個中心;臨床研究基地主要依託於附屬人民醫院、附屬第二人民醫院等附屬單位,目前已成立腫瘤研究所、骨病研究所、老年病研究所、針灸研究所和白內障近視研究所。現有中西醫結合臨床博士學位授權點,福建省高校中西醫結合基礎重點實驗室和福建省人文社科研究基地閩台中醫葯文化文獻研究中心。國醫堂第二門診部也開設於此。
(沿途還有,實驗動物中心及科研附屬用房)
返回途中
我們現在走在返回董奉廣場的路上,大家一定都發現了,我們學校的建築物顏色特別鮮艷,特別漂亮,校園的建築群主體都採用傳統坡屋頂及紅白相間的外立面,體現歷史厚重感和傳統文化內涵。我們剛剛的起點圖書館一直環繞著湖邊的路,叫修園路,水系外的修園路呈3/4的封閉橢圓形態,這樣開來,實際上校園主要的教學科研試驗樓都位於由水系環繞的「湖心島」上,將新校區的整個道路結構用橢圓圓弧概括出來,而周圍群山環抱,內部綠水纏繞,結合整個校園環境就形成類似胚胎的意象,喻意著校園是一個可生長的體系,體現了校園在分期建設中象細胞分裂一樣得到再生,這就是它的第2個寓意——「可生長的胚胎」。
相信我們的校園會正如這美好的寓意一樣,不斷生長發展,不斷推陳出新,不斷為中醫事業輸送接班人, 讓杏林芬芳譽滿天下。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這閩江北岸屏山東麓必將孕育出一個全國一流的知名中醫葯大學。
Ⅵ 福建聯通尾號AABB需要最低消費多少
1、目前靚號類型及各地市政策不同,低消也有所不同。
2、例如尾數為AAAA(4連號)的靚號,月承諾最低消費為600元,協議期3年。
3、目前聯通4G全國套餐可參加存費送費、存費送業務等優惠活動,可登錄網上營業廳http://www.10010.com,在首頁查看活動宣傳欄中即可了解當前的最新優惠。
4、如需了解詳情,建議您可聯系歸屬地聯通人工客服咨詢,實際情況以當地政策為准。
Ⅶ 我是福建農林大學東方學院的學生,今年大四了,9月29號因為沒去上課被學校通報批評了,而且據說還記錄檔案
通報批評!你這邊是被系裡通報批評,還是院里啊!一天不去上課,學院哪裡會去通報批評!如果是系裡,那是沒事的!
Ⅷ !!重金懸賞!!誰有優生優育宣傳欄的照片,不要百度的,要福建省內的,因為上面會寫著XXXXX宣
網上查找啊
Ⅸ 北京師范大學泉州附屬中學的圖書館
北師大泉州附中圖書館坐落於寬敞明亮的綜合辦公樓(即A幢)之2樓、3樓和4樓。現有經驗豐富的專(兼)職管理人員3人,館舍總面積達1750M²,設有綜合閱覽大廳(625 M²,300座位,學生閱覽室、教師閱覽室、電子閱覽室一體化)、學生借閱書庫、教師資料室、工具書庫、采編室、過刊過報庫、教材教輔書庫、電子閱覽室和圖書館服務宣傳欄等。目前擁有藏書量58378冊(年生均遞增圖書2冊以上),圖書館網頁上另有電子圖書1000多萬字,年均訂有報刊200種以上。每個學科都有一定數量和種類的教學參考資料(包括電子圖書資料),能夠基本滿足教學教研需要。採用專業的「博菲特」圖書館管理軟體和條形碼自動識別技術,並構建獨立區域網和圖書館網頁;配備有數碼監測儀、回檢儀、激光列印機、條形碼閱讀器、聯想伺服器和工作站(共5台);標准書架與期刊架、閱覽桌椅、出納台、書車、書櫃等辦公設備應有盡有。本館館長林培城老師於2004年由國家級示範高中南安一中調入(畢業於福建師大歷史系圖書館學專業和西南師大文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館員」職稱,中國圖書館學會會員),能夠自主按照《中國圖書館分類法(第四版)》、《中國文獻編目規則》和《中文圖書機讀目錄格式》等國家標准完成專業的分類、編目等工作。
乘著新課程改革的春風,自2005年度始,該校就將圖書館開設的文獻檢索與利用暨閱讀指導課正式納入該校的教學計劃,並進一步充實圖書館帶動的「鯤鵬新聞社」、「木鐸書友會」和「金聲讀書社」這三個品牌社團的活動內容,開展豐富多彩的學生們所喜聞樂見的讀書活動(如:一年一屆的「讀書節」活動等)。
本館倡導「務實、高效、熱情、共享」的館風,密切配合該校的辦學實際和陳校長「實施個性化素質教育,構建成材發展立交橋」的辦學理念,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營造「藏、借、閱、檢」一體化的閱讀環境,積極傳播先進文化,全力構建書香濃郁的和諧校園! 1、圖書館與教室走廊相連接,更方便讀者使用;實現借書證發證率100%,讀者到館率100%;每天對學生有效開放時間達3.5小時以上,寒暑假期間也能安排一定的時間對學生開放借閱。
2、創新服務模式,堅持實行每周一至周日夜間預約開放制。
3、圖書館主導的社團吸引了無數優秀學子,能夠有效地豐富學校的文化藝術生活,形成積極影響力。
4、圖書館開設的校本課程和自選課程,能夠和該校開設的其它課程一起形成有效合力,真正做到搭建舞台,開發潛能,把素質教育落到實處。
5、圖書館能夠積極參與校報校刊的編輯、排版、校對、分發等工作和學校的宣傳工作及校園文化建設;能夠充分發揮館藏文獻資源優勢,主動為校領導和各處室提供決策參考。
6、在陳俊輝校長「實施個性化素質教育,構建成材發展立交橋」教育理念的滋潤下,該校的教育科研氛圍日益濃厚,圖書館亦發展成為各教研組、備課組集體教研、備課等活動的最佳場所,使用率獲得空前提高。 本館嚴格按照福建省一級達標中學標準的要求配備各項軟硬體設施。現正逐年落實相關預算大幅提高藏書量(包括電子出版物等),力爭在建校八周年之際使該校圖書館總藏書量達到10萬冊。電子閱覽室已建設完畢並正式投入使用。
北師大泉州附中圖書館之工作目標
1、團結一致,腳踏實地;同舟共濟,共創輝煌!用1到6年的時間,把該校圖書館建設成為全校學生的最佳第二課堂,成為學校發展的信息服務中心,成為落實陳校長「個性化素質教育」理念的實踐基地,成為學校教育教研教學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左膀右臂,成為培育科學精神和人文素養的最亮麗的風景線。
2、加強學習,互相督促;肝膽相照,榮辱與共;注重團隊精神,實現共同成長。
3、讀者第一,服務至上。圖書館的老師要力爭做最受全校師生歡迎的老師,做最物超所值的員工,做最值得信賴的成熟的團隊,做最具知識性、人文化和實用價值的部門。
4、圖書館的工作不僅要做到理事會滿意,校長滿意,最重要的是要讓廣大師生讀者滿意。因為惟有廣大師生讀者滿意,才是對圖書館工作的最高獎賞!
5、語言照亮心靈,信息創造價值。全力以赴把該校圖書館建設成為福建省所有優秀中學里服務最好和最有特色的圖書館!
6、把圖書館帶領的「鯤鵬新聞社」、「木鐸書友會」和「金聲讀書社」打造成為北師大泉州附中最具影響力和號召力的社團組織,使其成為該校優秀的文化傳統之一。
7、讓圖書館開設的「文獻檢索與利用暨閱讀與寫作指導課」成為該校最經典最受學生喜愛的校本課程,使其成為學校的特色品牌課程之一。 完全中學 高級中學 初級中學 小學 1類 2類 1類 2類 1類 2類 1類 2類 人均藏書量(冊數)(按在校學生數) 45 30 50 35 40 25 30 15 報刊種婁 120 100 120 100 80 60 60 40 工具書、教學參考書種類 250 200 250 200 180 120 120 80
Ⅹ 福建省有多大閩侯縣實驗小學有多大
福建省(簡稱閩)是中國的一個省。位於中國東南沿海,介於北緯23°33′~28°19′,東經115°50′~120°40′。東北與浙江省毗鄰,西、西北與江西省接界,西南與廣東省相連,東隔台灣海峽與台灣相望。東西寬約540公里,南北長約550公里,大陸岸線長2120公里,沿海島嶼共1202座。面積12.38萬平方公里。
閩侯實小已是一所佔地約8840m2,校舍面積6374m2,擁有40個教學班級,2430多名學生,108位教師的名校。一座四層二十四間的教學樓與一座六層的綜合樓相對而立,中間一個寬大的操場。校內設有微機室、電腦室、多功能室、教師電腦備課室、閱覽室、圖書室、教工活動室、多媒體教室,現已建成近40萬元的校園網(班班有多媒體)、音樂室、美術室、實驗室、大小辦公室、大小會議室、榮譽室等,室外創建德育牆、宣傳欄、校務公開欄、升旗台、假山噴水池、花壇、綠化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