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周有光的人物經歷
1906年1月13日周有光生於江蘇常州青果巷,十歲時隨全家遷居蘇州,入當時初始興辦的新式學堂讀書。
1918年入常州高級中學(江蘇省立第五中學)預科,一年後正式升入中學,與後來同樣成為語言學家的呂叔湘同學。周有光讀中學的時候,學校有兩個特點,第一,當時提倡國語,可是沒有人講國語,老師教書都是用方言;第二,當時已經提倡白話文,老師也提倡,可上課學的都是古文,寫文章一定要寫古文,兒女給父母寫信一定要寫文言,寫白話文在那時是大不敬。但是有一位老師思想很新,經常宣傳白話文,對周有光接觸新的事物有很大的幫助。 1923年,他考入上海聖約翰大學主修經濟,語言學。在大學讀書時,周有光積極參加了拉丁化新文字運動。
1933年4月30日,與張允和結婚。結婚後夫婦同往日本留學。因仰慕日本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河上肇,周有光離開原本就讀的東京大學,轉考入京都大學,但河上肇在1933年1月就已經被逮捕入獄,周有光未能如願作成河上肇的學生。
1935年放棄日本的學業返回上海,任教光華大學,在上海銀行有兼職,參加了反日救國會(章乃器小組),女兒小禾出生。
抗日戰爭爆發後,帶全家逃難到四川,先在新華銀行任職,後調入國民政府經濟部農本局任重慶辦事處副主任,主管四川省合作金庫。
1945年抗戰勝利復回新華銀行工作,先後被派駐紐約,倫敦。工作之餘,利用業余時間讀書,學習。
1946年,周有光被新華銀行派往歐洲工作,在那裡,他發現歐洲人對字母學很重視,於是買了許多字母學的書自學。
1949年解放軍攻佔上海後回國,任復旦大學經濟研究所教授和上海財經學院教授,並在上海新華銀行、中國人民銀行華東區行兼職。 1954年,因為之前已發表、出版過一些關於拼音和文字改革的論文和書籍,周有光被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邀請擔任漢語拼音方案委員會委員。
1955年10月,到北京參加全國文字改革會議,會後被留在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工作,參加制訂漢語拼音方案,任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和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研究員、第一研究室主任,兼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放棄了在上海的經濟學教學工作。這一變動無意中幫助周有光躲過了1957年開始的,在上海以經濟學界為重點的「反右運動」。
1958年開始在北京大學和中國人民大學講授漢字改革課程,講義《漢字改革概論》於1961年出版。
1958年2月,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了漢語拼音方案決議,同年,漢語拼音成為全國小學的必修課。周有光在北京大學等高校講授漢字改革課程,其講義《漢字改革概論》系統、全面地總結了三百餘年漢語拼音字母的演進史和中國人自創拼音字母的歷程。
1969年被下放到寧夏平羅「五七幹校」勞動,勞動之餘,憑借帶去的各種語言版的《毛主席語錄》開始比較文字研究。
1971年九一三事件發生後,周有光與其他老年知識分子被放回家。 1979年4月國際標准化組織在華沙召開文獻技術會議。周有光在會上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發言,提議採用「漢語拼音方案」作為拼寫漢語的國際標准。
1980年開始,成為翻譯《簡明不列顛網路全書》的中美聯合編審委員會和顧問委員會中方三委員之一,另兩位委員是劉尊棋和錢偉長院士。
1982年國際標准化組織通過國際投票,認定《漢語拼音方案》為拼寫漢語的國際標准(ISO7098)。
1984年遷至北京朝內後拐棒胡同。任中美聯合編審和顧問委員會中方三委員之一,出版中譯本《簡明大不列顛網路全書》和國際中文版《不列顛網路全書》。任《中國大網路全書》總編委委員,《漢語大詞典》學術顧問。
2006年1月13日,周有光年滿一百歲。周有光生於清朝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經歷了滿清政府、北洋政府、國民黨政府、共產黨政府四個時期,故被友人戲稱為「四朝元老」。1月10日他生日三天前,中國教育部和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為他舉辦了「慶賀周有光先生百齡華誕座談會」。
2005年,100歲的周有光出版了《百歲新稿》,2010年,又出版了《朝聞道集》,2011年,他出版了《拾貝集》。但由於出版物語言較為偏激,故而周有光百歲以後的多部作品被列為禁書。其作品及平時言論中表現出對中國共產黨的不滿,認為共產黨早已偏離民主的道路。
Ⅱ 周有光是誰
轉修語言
1954年,因為之前已發表、出版過一些關於拼音和文字改革的論文和書籍,周有光被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邀請擔任漢語拼音方案委員會委員。
1955年10月,到北京參加全國文字改革會議,會後被留在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工作,參加制訂漢語拼音方案,任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和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研究員、第一研究室主任,兼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放棄了在上海的經濟學教學工作。這一變動無意中幫助周有光躲過了1957年開始的,在上海以經濟學界為重點的「反右運動」。
1958年開始在北京大學和中國人民大學講授漢字改革課程,講義《漢字改革概論》於1961年出版。
1958年2月,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了漢語拼音方案決議,同年,漢語拼音成為全國小學的必修課。周有光在北京大學等高校講授漢字改革課程,其講義《漢字改革概論》系統、全面地總結了三百餘年漢語拼音字母的演進史和中國人自創拼音字母的歷程。
1969年被下放到寧夏平羅「五七幹校」勞動,勞動之餘,憑借帶去的各種語言版的《毛主席語錄》開始比較文字研究。
1971年九一三事件發生後,周有光與其他老年知識分子被放回家。
退休生涯
1979年4月國際標准化組織在華沙召開文獻技術會議。周有光在會上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發言,提議採用「漢語拼音方案」作為拼寫漢語的國際標准。
1980年開始,成為翻譯《簡明不列顛網路全書》的中美聯合編審委員會和顧問委員會中方三委員之一,另兩位委員是劉尊棋和錢偉長院士。
1982年國際標准化組織通過國際投票,認定《漢語拼音方案》為拼寫漢語的國際標准(ISO7098)。
1984年遷至北京朝內後拐棒胡同。任中美聯合編審和顧問委員會中方三委員之一,出版中譯本《簡明大不列顛網路全書》和國際中文版《不列顛網路全書》。任《中國大網路全書》總編委委員,《漢語大詞典》學術顧問。
2006年1月13日,周有光年滿一百歲。周有光生於清朝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經歷了滿清政府、北洋政府、國民黨政府、共產黨政府四個時期,故被友人戲稱為「四朝元老」。1月10日他生日三天前,中國教育部和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為他舉辦了「慶賀周有光先生百齡華誕座談會」。
2005年,100歲的周有光出版了《百歲新稿》,2010年,又出版了《朝聞道集》,2011年,他出版了《拾貝集》。但由於出版物語言較為偏激,故而周有光百歲以後的多部作品被列為禁書。其作品及平時言論中表現出對中國共產黨的不滿,認為共產黨早已偏離民主的道路。
人物去世
2017年1月14日,中國著名語言學家、「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去世,享年112歲。
Ⅲ 周有光還健在嗎
【老人依然健在】請看下面的今年一月份的新聞:
【周有光111歲 三更半夜想起過世的兒子,還是會哭】
2016-01-14 03:32:58
周有光身上的標簽實在太多:作家沈從文的連襟、才女張允和的丈夫、經濟學家、語言學家。周有光一輩子活出了別人幾輩子。他的一生分了幾個階段:50歲以前是銀行家;50歲到85歲,是語言文字學家,精力都傾注在語言文學領域;85歲以後,是思想家。
2005年,100歲的周有光提出「終身教育,百歲自學」,從關注語言學到世間萬象,他對百年洞見加以提煉和訴說,無疑更透徹。100歲出版了《百歲新稿》、104歲出《朝聞道集》、105歲出《拾貝集》、108歲出《周有光文集》,110歲時又有《逝年如水——周有光百年口述》問世。
「我的身體狀況還是好的,只是年紀大了一些。年紀老了,但思想不老。」昨日,著名經濟學家、語言學家、「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先生迎來111歲生日。
周有光的外甥女毛曉園接受成都商報記者專訪時說,過去這一年,周有光送走了一個不同尋常的一年,聽聞八十多歲的兒子病逝,精神備受折磨,住進醫院,幾次被下病危通知書,最終在悲痛中戰勝病魔挺過來。
為周有光出書的責編葉芳告訴成都商報記者,最令她印象深刻的一幕是去年住院期間,周有光和楊絳的一次歷史性會面。
111歲生日
用粉絲送的芨芨草當火柴 點燃了生日蠟燭
昨日上午,成都商報記者聯繫到《從世界看中國——周有光百歲文集》的責編李靜韜時,她剛從周有光先生家中出來,她說:「因為是周有光先生的生日,老人家心情很好,精神也不錯,家裡很熱鬧,因為晚上會有家人的聚會,所以我沒有久留。」
下午,成都商報記者又聯繫到高級工程師、周有光的外甥女毛曉園,毛曉園說:「我是他九妹的女兒,在北京工作,所以和舅舅有比較多的相處機會。每次去,舅舅就會說『你來了,好,好,今天有兩條重要新聞』……」
昨日,周有光111歲生日是怎麼度過的呢?「全家親戚都去了」,毛曉園說。周有光是江蘇常州人,早上,常州的親戚朋友們送來了蛋糕,還從北京的常州賓館做了很多常州美食送到他家,中午一家人圍在一起吃飯。還唱了生日歌,切了蛋糕。眾人給周有光戴上了壽星帽,圍上了紅圍巾,蛋糕上插了三支蠟燭,表示111歲,但是幽默的周有光突然說:「我111歲,就等於1歲,一事無成,以後要少說空話。」說了這個話後,插上的三根蠟燭,他要求只點燃一根。周有光還精神矍鑠地說:「年紀老了,思想不老。年紀越大,思想越新。」
周有光昨日收到各種禮物,除了書籍、手工藝品、特製壽碗外,還有一份特殊的禮物——一包芨芨草。周有光曾經在一篇《奇妙的芨芨草》中回憶過,以前在幹校的時候,因為很貧困,芨芨草不僅可以當柴燒,還能做製品,比如用小刀削了當牙簽。昨日,一個不認識的粉絲從甘肅寄來一包芨芨草,讓毛曉園轉交給周有光作為生日禮物,「把芨芨草拿給舅舅時,他很高興,回憶了很多往事,還把芨芨草當火柴,點燃了生日蠟燭。這個很有意義。」
毛曉園還向記者介紹說,現在周有光住的仍然是「很老很老」的房子。家人曾經說要給他換個有電梯的房子,但他說年紀大了不願意折騰。毛曉園說,「舅舅的知識積累實在太豐富了,記憶力極強,每天他都堅持看新聞,有時他跟我們講世界上發生的事情,什麼都知道。聊天時,我還拿筆做記錄,真是自愧不如。」去年巴黎發生恐怖襲擊,周老馬上讓小保姆打電話給張森根(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朝聞道集》等書的策劃人),讓他到家裡聊聊。最近,他還饒有興趣地追看了《大秧歌》《羋月傳》等熱播劇。
不尋常的2015
兒子病逝備受折磨,被三次下達病危通知書
談到去年的一次家庭聚會,毛曉園說,「記得去年也是這個季節,表哥周曉平讓我們把他接到舅舅家,他說要回家陪舅舅過生日。一個多月沒見,父子倆見面非常高興,吃了晚飯後還一起唱了歌,先用英文唱了聖約翰大學的校歌,接著又用法文唱了《馬賽曲》。這么多年,我們第一次聽到80多歲的表哥和110歲的舅舅一起唱歌,令人動容。」
過完生日後,周曉平還在父親家住了幾天,才回到自己家,但誰能想到這竟是永別。周曉平2015年1月22日永遠離開了這個世界。毛曉園說,全家人不知道該怎麼和周老說周曉平去世的噩耗,但周有光似乎察覺到了什麼。「去年1月27日晚上十點半,舅舅睡不著,讓保姆把他推到大表姐床前,他說,我想問你,你到北京來有什麼目的?我們來對對牌……」那天晚上,周有光講了周曉平的一生,還講了大自然的規律。
周曉平去世後,2015年2月,周有光因胃部大出血、肺部感染等問題住進醫院,「表哥去世對舅舅的精神折磨很大,他身體變得虛弱了,人也清瘦了。對於舅舅來說,2015年是不尋常的一年。因為三個多月內,被三次下達病危通知書。6月以後,就慢慢恢復了不少,身體康復後,他就出院了,現在有時三更半夜想起曉平表哥還是會哭」。
這一年,周老的飲食不像之前可以隨便吃烤鴨了,主要以營養液和雞蛋羹為主。從醫院回到家,周有光告訴外甥女,「風暴已經過去,我都好起來了。」
成都商報記者 陳謀 毛曉園供圖
周有光長壽秘訣
少吃補品 生活要有規律
過去的這一年,周老的飲食主要是營養液和雞蛋羹,不復往日大啖烤鴨和蔥油海參的「豪氣」,人清瘦不少。周老的精神時好時壞,兩個保姆日夜守護著他,身體狀況已無法堅持看書做學問,但老人依然會看新聞。
周老有「三不」原則:一不立遺囑,二不過生日,三不過年節。日常生活越來越簡單,生活需要也越來越少。
他在自己撰寫的書中透露長壽秘訣:張允和在世時,我們上午下午都喝茶,有時喝清茶,有時喝英國紅茶,有時喝咖啡。我們的理論是,夫婦生活不僅要有愛,還要有敬。古代夫婦「舉案齊眉」,我們今天沒有案了,就「舉杯齊眉」。喝咖啡時大家舉杯,這個小動作很有用處,增加家庭生活的趣味,增加家庭生活的穩定。這是古代傳下來的,很有道理,朋友來了,我們也宣傳這個道理。
我們很少吃補品,人家送來的補品,我也不吃。從前在銀行里,很多人請客,不能拚命吃,山珍海味會吃壞人。我想健康最重要的就是生活要有規律,同時胸襟開朗。健康有物質方面,有精神方面。物質方面我們要求不高。不要生氣,都是小事情,吃虧就吃虧。
周有光和楊絳
醫院會面互道「久聞大名」
《周有光文集》的責任編輯葉芳女士經常去探望周老。昨日,葉芳告訴成都商報記者,去年,在周有光住院期間常去探望他,希望周老能夠走出兒子去世的悲痛,她會主動跟周有光談到個人的憂傷,但是周有光打斷她說,「不要談我個人,我們來談談這個世界。我是認真地思考了這個世界的。」
Ⅳ 老漢語拼音的歷史
漢語拼音是在1955年-1957年文字改革時制定出來的。制定方是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漢語拼音方案委員會研究。
我國古代是沒有拼音字母的,而是採用直音或反切的方法來給漢字注音。直音,是用同音字註明漢字的讀音。反切,就是用兩個漢字來給另一個漢字注音。
(4)宣傳周有光擴展閱讀:
漢語拼音是一種輔助漢字讀音的工具。《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第十八條規定:「《漢語拼音方案》是中國人名、地名和中文文獻羅馬字母拼寫法的統一規范,並用於漢字不便或不能使用的領域。」根據這套規范寫出的符號叫做漢語拼音。
Ⅳ 周有光先生的《拾貝集》讀後感
周有光先生的《拾貝集》讀後感 (不用找了,網路唯一篇)
《拾貝集》是周有光老人於105歲時發表的隨感新文集,《全球化時代的世界觀》即編列其中。
我是在網上游覽時,偶爾見到對周有光老先生的文章介紹,才讓女兒把《拾貝集》從當當網上給我購到手。讀後感覺確如簡介中所稱「文章雖短小精悍卻汪洋恣肆,平淡如水而意蘊深厚」。
《全球化時代的世界觀》被收在「清流拾貝」輯中,這篇文章修改完成時周有光老先生已經104歲了。但文章中所流出的思路之清晰,用語的准確精到,真為我輩嘆服。
開篇,老先生以不足百字即說明了「全球化時代的世界觀」與以往的世界觀之間的區隔和差異。所以「在全球化時代,由於看到了整個世界,一切事物都要重新估價」
接著,先談應對「歷史事實」進行「理性認識」。周有光認為「歷史要真實,不要偽造;認識要理性,不要曲解」。並指出「這是全球化時代的頭等大事」。老先生羅列了大量的當代中外事例,說明「同一件事實,以前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派別,有不同的記錄,現在要放棄主觀偏見,寫成客觀而忠實的記錄,使世界史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史。」
然後提出「階級之間的矛盾和統一」的問題。通過論證,周有光認為「馬克思去世太早」,由於「沒有看到資本主義的全貌,因此《資本論》只可能是哲學推理,不可能是科學實證。」
階級存在是一種客觀現實,有階級就會有矛盾,但矛盾的解決是否必然「你死我活」。馬克思早期的階級斗爭理論是研究英國早期資本血腥積累的基礎上創立出來的,但英國的工人階級並沒有實施暴力革命,卻完全實施了民主社會黨的執政。這是早被列寧批臭的伯恩斯坦「修正」了的馬克思主義。然而有趣的是英國資本主義並沒有沒落,而是被「修正」後又生機勃勃地生存了一百多年。可是列寧主義的「暴力」社會主義卻於1989年在其誕生地解體、消亡。
對民主的認識, 周老先生認為它「不是某些國家的新發明或專利品,它是三千年間人類的經驗積累。」
民主並不是一個你聲稱為「民主」就能讓人相信你是民主的東西。人民需要實實在在地、自由地表達自己投票意願的氛圍,而不需要「捉筆代書」式的選舉。但我們生活的環境中,這種情況卻比比皆是。這種游戲民眾的把戲已經沒有一點掩人耳目的功能,但當政者仍然樂此不疲地玩弄著這種把戲,因為他們始終相信靠這種把戲獲得的權利是永遠牢靠的。
同時,對於西方式的一人一票、不受控的自由投票的民主,那些玩假民主的群體卻自始自終存在著微詞。對於這一點,周老先生認為「民主不是有利無弊的制度,但是歷史證明,它是不斷減少弊端的較好制度。在民主制度之下,發展了近代繁榮:新經濟、新科技、新福利、新社會。」從社會發展史的角度來看,世界各國都走的是一條「從神權到君權到民權演進的路線」,而且「全世界的的國家都在這條路線上競賽」。我們現在走到了這條路線的那一段了呢?
通過對世界上出現過的林林總總「社會主義」的羅列,周老說:「搞了一輩子社會主義革命的老革命家也糊塗了,一下子說不清什麼才是真正的社會主義。」所以「俄羅斯退出了歷史的誤區」,社會主義不過是「中國從古到今尊崇的大同理想」而已。
最後,周老先生認為全球化時代的世界觀包含兩個方面:
「1、自然世界觀,就是宇宙觀:人對天體構造的理解;古代認為天體是神,神有人性,主宰人類;現代科學證明天體的客觀存在形式和宇宙的物理運行規律。
2、社會世界觀:人對人類社會的理解,核心問題是統治制度:古代認為君主和貴族統治人民的專制模式是永恆制度;現代社會學證明了人類社會的發展步驟和統治制度的逐步演進。」
前蘇聯宣傳世界觀具有鮮明的階級性,而「俄羅斯改正了這種說法」,認為「自然世界觀的根據是自然科學;社會世界觀的根據是社會科學;科學沒有階級性,世界觀哪來階級性?」
我豁然開朗,「階級性」的說教原來蒙蔽了我們這么久!
Ⅵ 五筆發明之前用的是什麼輸入法
曾幾何時,中國人談起計算機,就離不開「中文」二字,掰開手指算來,如今還在中國IT屆叱吒風雲的人物,多少不是靠「中文」起家:聯想、巨人靠的是漢卡,四通靠的是中文打字機,方正靠的是中文印刷排版,中文之星、新浪靠的是中文平台,如此數來,不一而足!而中文領域,最基本的就是漢字的輸入輸出問題,誰能很好地解決它,誰就在商海之戰中拔到頭籌、奠定勝機。
事情好像如此簡單,解決輸入輸出問題就能掙大錢?這么幼稚的結論恐怕是10年前的想法了。雖然有號稱「當代畢升」的王選,讓我們的印刷告別了鉛與火,讓漢字的輸出有了質的飛躍,但是卻不能讓漢字的輸入有半點輕松。隨著中國人的大把大把鈔票流入微軟與Intel的口袋,中國的漢字輸入卻已經撈不到半點油水了。除了五筆字型收點授權費,自然碼收點注冊費養活四五口人,智能狂拼炒作一番,弄點新的知名度,誰還能說我掙了多少多少錢?
中文輸入法,這位被所有中文電腦使用者折磨多年的「半老徐娘」,已經引不起大眾的注意,看來只好塗點脂抹些粉,喬裝打扮一番或者隱姓埋名,或者下嫁他人!本來是名門望族的大家閨秀,卻落得個慘度余年的結果,當年的萬馬奔騰、門庭若市,一時間萬馬齊喑、門可羅雀。
縱使這樣,還有好事者在暗暗使勁:我就不信這個邪,憑我的姿色與出身,還不能養出個國色天香的女兒?也有不愁吃穿的主,心想閑著也是閑著,我自己弄個貓狗,權當女兒養著,高興時帶出來遛遛,干你何事?
我今天也閑來無事,看看到底有哪些半老徐娘和國色天香,值得咱探究她們的近況和身世。
一、鍵盤輸入 在約10年前,朋友的一塊漢卡上已經提供了漢語拼音串連續輸入就能出來漢字的輸入法,但這位哥們也沒賣出幾塊,就找不到蹤影了,這可能是最早見到的實際使用的「語句」輸入法了。
後來1993年左右中文之星的1.3版本提供了新拼音輸入法,一直到現在,人們還認為是最方便的輸入法之一。能夠做到單個字詞的即時顯示,就是一邊打拚音,同時顯示漢字,鍵盤敲錯能夠馬上看見,沒有的詞語,選擇一次後就能記住,以及一些鍵位的巧妙設計,如空格確認、逗號句號選重碼、模糊音容錯等已經成了當今所有拼音輸入法的必有功能。此時的產品還有智能ABC,在1993年初的北京大學出版社,編輯對筆者說,出了一種很好用的輸入法,具有類似新拼音的功能,還能夠快速輸入一些符號,鍵入v以後不用切換輸入英文,還可以按筆劃輸入不認識的漢字,這就是早期的智能ABC,後來與微軟合作不錯,幾乎所有的的Windows中文版本都OEM了它,但是這個軟體可能在當時就基本成型,快10年了,也沒有多少新的功能與改動。
其實不管是智能ABC還是新拼音,它們技術上可能都源於20世紀80年代末期張普、李慧勤等人主持的項目PJS,其中也許有合作關系。
到了1994年,有一件事對中國的輸入法發展起了重要作用。在10月18日,北京語言學院旁邊的一個小白樓中的隆光威爾和邦得爾倆公司合作成立Autoway(自通)中文平台項目組,公司當時准備開發DOS和WINDOWS環境的中文平台和字處理軟體,胃口很大,也集中了一些較強的開發力量,由於經費的問題,後來在1995年調整目標,專門開發Autoway輸入法,在下半年推出了一種外掛於Windows環境的能夠連續進行漢字序列輸入的系統,該軟體請了語言界名人周有光等人題字,後來在電台、報社宣傳,著實風光一把。該輸入法最大的特點是用戶只管連續輸入拼音,系統每隔幾個拼音就自動將前面的漢字顯示出來,到一定的長度後,漢字就會自動或者由用戶按回車鍵進入到應用軟體的編輯器,不需要人工分詞,但是由於正確率較低以及操作界面、使用方便性等問題,沒有大面積推廣。
在1996年,輸入法出了一匹「黑馬」,碰巧該廠商叫做北京黑馬公司。其「黑馬輸入法」只能在DOS下用,現在筆者還有當時買的正版,是幾張軟盤,如果在Windows下面用的話,該輸入法就提供一個DOS界面,用戶輸入一句話的拼音串,按一下回車,轉變成漢字,存放在一個文本文件中,再拷貝到別的應用軟體。現在看來這個軟體是非常不好用的,但是憑借該廠商在中文校對方面的經驗、資料和積累的資金,一步一步發展,到了2001年,還在不斷完善與升級。
不管是「自通」還是「黑馬」,都號稱開了漢字整句輸入(又稱語句輸入)的先河,但實際上除了筆者前面提到的漢卡有這個功能外,最早的還可以追溯到20世紀80年代末期的哈工大。當時該校的博士生王曉龍進行了漢字分詞方面研究,並申請了863課題,寫出了「最小分詞問題及其解法」方面的論文。其後王曉龍研發了InSun輸入法,就是一種基於整句的輸入系統,20世紀90年代初也只是做一些演示、成果展覽之類,聽說偶爾也賣給了日本的一些公司,用於某些專用打字機使用,後來多年未見動靜。在90年代中期,以10萬美元賣給了微軟,當然這個價格滿不錯的了。於是乎,從Windows 95中文版開始,也就有了大家看到的「微軟拼音輸入法」,雖然口伐者諸多,但微軟採取類似的方式,還弄到了智能ABC,「免費」發送給中國用戶。但這種「免費」是形式上的,實質上,其價錢已經算計在Windows操作系統中,最終還是算在使用者頭上。其結果是苦了輸入法研發者和廠家。
即使是微軟提供的拼音輸入法,也不見得好用,曾經有人譏諷說該輸入法就好像是感冒了揩鼻涕,按理說,有了一點鼻涕,就應該趕緊擦掉,不要等它老長了掉到嘴上才去管,可微軟拼音卻不,讓你敲了很長,再返過頭去修改,由於智能化程度不高,錯的莫明其妙,如果是對著稿子敲,還好找錯,如果是想打,也忘了自己該選那些詞。
不能夠與所敲拼音同步顯示漢字(微軟拼音是滯後一個字、自通是滯後幾個字、黑馬拼音是需要最後確認才出現漢字),以及錯誤轉換很高、修改拼音選擇漢字不方便等成了早期語句輸入法的死穴,大大限制了它們的使用,老百姓還在繼續用新拼音或智能ABC,但是它們存在不支持GBK漢字以及長期沒有新功能升級的缺陷,加之語句輸入法的不成熟,使得中國輸入法幾乎險入了前所未有的低谷。
這種沉寂在1998年被打破,功勞首推共享軟體的出現。由於互聯網的開始普及,網路的威力越來越大,新的個人力量開始凸現。出現了拼音之星、萬能碼和智能五筆等新的輸入法。
ow拼音之星是由譚亞軍發明的,是一種包含全拼、雙拼和譚碼的單字、詞語、短語和語句輸入系統,可能作者認識到了傳統詞語輸入法和語句輸入法的優缺點,因此設計了一種完全「實時顯示」的方式,不管輸入多少拼音,每個字母按下去,漢字就同時顯示,拼音有錯誤,用戶就會立即發現,又由於支持自動分詞與整句輸入,用戶不用去擔心是輸入一個詞語還是一句話,系統都能夠進行處理,如果沒有該詞語,系統也能夠自動學習並存檔,似乎具有了詞語輸入法的方便性與整句輸入法的智能性,還值得一提的是利用雙拼加偏旁或筆劃的譚碼也能夠實現詞語或整句輸入,能夠進一步加快打字的速度,這恐怕是別的輸入法所不具備的。該輸入法只要一張軟盤就可安裝,程序小巧、穩定,很少出現運行錯誤,整句智能化程度也達到實用水準,因此該軟體在1997~1998年放到網上,反映強烈,一些功能也為以後的輸入法所仿效,如「實時顯示」、像輸入拼音一樣輸入各種符號、智能識別數字標點和符號、快速選擇多種雙拼編碼等,而且是當時除了在Win9x環境也能夠在Win NT中使用的極少輸入法之一,使得拼音之星擁有了廣大用戶群。中文之星網站也長期推介下載,金山公司的WPS2000全線捆綁銷售。「飛翔鳥」在1999年底評測說「拼音之星2000在功能上要明顯優於微軟拼音輸入法(2.0版),絕對是一顆耀眼的明星。"這裡面不乏溢美之詞,但絕對表明利用拼音方式將詞語輸入的方便性與整句輸入的智能性結合起來是輸入法的方向之一。
拼音之星採用了外掛技術,類似於中文之星或者Richwin等中文平台,因此在中西文Windows下面都能用,這本來是一個好的構思,但是因此帶來的一些問題也較多,在中文Windows環境,由於不是Windows自身的標准輸入法IME格式,如果安裝不正確就可能有亂碼,這個問題也給拼音之星等外掛輸入法帶來負面影響,到了最新的拼音之星2002build1.3這個問題才真正解決。又因為拼音之星以前的版本沒有提供拼音與漢字分兩行同時顯示的操作模式,當拼音輸入錯誤需要修改時,雖然可以按一下方括弧 [ 或者 ]就能將漢字變回拼音並且同時可以移動游標(不需要用左右方向鍵),手指的移動幅度相對較小,本來是個好的設計,但是有別於傳統操作方式,因此用戶並不知曉,讓人感覺修改拼音還是不夠方便。因此到了千禧世紀版2.0以後,拼音之星在操作界面上,又完全復古,像中文之星新拼音那樣,提供上下兩行即顯示所有鍵入拼音字母,又顯示自動轉換的漢字串。
採用外掛技術設計輸入法,當然也有獨特好處,如克服了標准IME(如智能ABC等)吃標點、在西文Windows中不能用、在西文應用軟體中不能做到游標跟隨等缺陷。
輸入法另一個發展方向是功能的多元化。這方面的代表是「萬能碼」,即現在的「萬能五筆」。萬能碼是一種將拼音、五筆、英文、筆劃結合的一種字詞輸入法,不需要切換既可以使用多種功能,例如輸入「蘋果」這個詞,可以鍵入它的拼音「pingguo」,也可以用五筆編碼輸入,還可以用英文apple輸入,因此對於已經習慣於傳統輸入法的拼音或者五筆用戶,很容易使用萬能碼。
在早期的版本中,萬能碼以拼音作為主要設計方式,因此類似新拼音可以實時造詞,但是拼音的功能不強大,遠不如拼音之星、新拼音,因此曾有人建議萬能碼的作者鄧世強將重點放在五筆上,主推「萬能五筆」,同時兼顧多元輸入方式,此系統發展不錯,曾經得過「十大共享軟體」稱號。該輸入法的最大缺點在於由於採用菜單選擇太多,而菜單界面設計零亂,用戶無所適從;在中文Windows下面的亂碼以及拼音單字、詞語不多的缺陷也是限制該輸入法進一步推廣的因素。
智能五筆則是另一個充分吸收五筆精華,將五筆發揚光大的典範。王碼公司可能做夢也沒有想到,竟然有這么多人在替自己出主意。智能五筆在五筆上面,做了很多文章,包括五筆的編碼提示,提示詞庫中是否存在某個詞語,以前輸入過的多個漢字能夠用一串五筆簡碼快速輸入,詞庫較大(因為用五筆編碼,詞庫大則重碼也較多),這是很多用戶喜愛的緣由。不過軟體本身質量設計存在問題,界面不好看、菜單零亂,操作鍵位的設計隨意性等充分反映了個人共享軟體的局限。
到了1999年出現了另外幾個拼音輸入法:拼音加加、自由拼音輸入法和考拉輸入法。拼音加加實際上是原來參與中文之星新拼音設計的廖恆毅的重出江湖之作,小巧、程序穩定、鍵位設計比較合理,加之新添的一些功能,如不用切換就輸入西文,類似智能ABC的用筆劃輸入不認識的漢字以及用簡拼快速輸入多種符號的特點,使得該輸入法受到了詞語輸入者的喜歡,與拼音之星、智能五筆、萬能五筆一起在長城中文颶風中OEM銷售。但是拼音加加的缺點很明顯,詞庫太小,兩個以上詞語連續輸入就要不停地選詞、按空格確認。自由拼音輸入法最大的特點是公開了源碼(操作方式與功能沒有多少新鮮之處),因此相繼為不少輸入法愛好者參照,編制自己的輸入法。考拉輸入法剛開始推出時,在清華BBS上推介,操作方式幾乎完全仿製了中文之星的新拼音,但是克服了新拼音在某些系統下字體特小的缺陷,受到網友的好評。從一開始,考拉的作者就在軟體說明中聲明要賣掉。後來還真的賣給了紫光公司,在2000年改進成了紫光拼音輸入法。這款輸入法最大的特點也是完全忠於新拼音的操作方式,提供了一個很大的詞庫,在後續的版本如2.2和2.3中,增加了智能組詞,也就是說用戶連續輸入9個字以內的拼音串,系統能夠自動轉換成漢字,而不論是否有這個詞語,系統根據詞頻高頻先見的方式給出一個詞語串的組合,增強了操作的流暢性。還值得一提的是紫光拼音輸入法善於吸收其餘輸入法的優點,如拼音之星的實時顯示、智能識別
http://www.ywhzzx.com/dierketang/Class124/200503/255.html
Ⅶ 拼音的來源是什麼
我們現在常用的漢語拼音,其實並不是古人流傳下來的東西,那麼漢語拼音究竟是怎麼來的?我們來簡單了解一下,創造漢語拼音的人名叫周有光,他出生於1906年,江蘇常州人。10歲那年,跟隨家人一起遷移到了蘇州,後來進入新式學堂接受教育。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如果使用蘇聯的文字,那麼會對整個文明造成毀滅性打擊,上級領導同意了周有光的說法,讓他負責拼音工作。最終周有光不負眾望,成功研究出了拼音,讓國內的百姓,可以方便的學習白話文,國家的發展,也因此順利了許多。
Ⅷ 季羨林與周有光之爭:漢字該不該簡化
2009年,有政協委員在中國政協會議上提出「建議中小學增加繁體字課程」的提案。病榻上的季羨林先生就此發表看法:「漢字簡化及拼音化是歧途,祖先用了幾千年都沒感到不方便,為何到我們手裡就拋棄了?追求效率不是簡化字的理由。」他還說:「中華文明之所以能延續至今,漢字起了巨大的作用。讀古文必須讀繁體字,中國文化的信息都在那裡面。」
周有光是漢語拼音方案的主要發明者之一,也參與了一些簡化漢字的工作。他說,作為漢字的一種輔助手段,拼音方案已顯示出了巨大的實用性,尤其是在信息時代幫助中國走向現代化,對此質疑的人不多。簡化字問題,他從幾個方面論述了其必要性:
一是向人民大眾普及文化的需要。
周有光說,1955年10月,中國舉行全國文字改革會議,他被邀參會。當時中央說要建設一個新中國,可人民80%是文盲,現代化怎麼搞?所以把希望寄託在文字改革上面。那時,部隊里有一個叫做祁建華的教員,創造了一種速成識字法。給新兵掃盲,今天認5個字,明天認10個字,後天認20個字,三個月下來就可以看《人民日報》了。但他的方法在工人農民當中推廣都失敗了。原因很簡單,新兵年輕,可以將整個精力都放在識字上面,工人、農民有工作、有家庭,這個方法行不通。
周有光認為,該不該簡化,要問中國的小學教師。小學教師普遍認為,簡化漢字的好處是:好教、好學、好認、好寫,閱讀清晰。他說,漢字簡化有利有弊,而利多於弊。繁體字筆畫繁復、難寫難認,簡化後,有利於在人民大眾中普及文化,也縮短了小學生識字的時間。
二是,從整個文字的趨勢來看,所有文字都是刪繁就簡。
周有光說,世界文字,包括漢字和外國文字,都有「刪繁就簡」的自然演變。古代兩河流域的「丁頭字」(楔形字)和古代埃及的「聖書字」,都有明顯的簡化。從歷史上、理論上來看,文字都是越來越趨於簡化的。
他說,漢字簡化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一個重要項目,開始於清末。此前,其實一直都在不自覺中「簡繁並用」。書本印的是楷體(繁體),寫信用的是行書(簡體)。
1956年公布的「漢字簡化方案」,是清末以來長期簡化運動的一次總結。這個方案採取「約定俗成」原則,肯定原有的簡化習慣,加以整理,盡量不造新的簡化字。
他說,大部分簡化字自古就有。中國的甲骨文中,就有許多簡化字,比如「車」字。他描述當初選擇簡化字是很謹慎的,比如「後」字,一個是皇後的「後」,一個是後來的「後」。為什麼選這個「後」呢?「許多人批評我們選得不對,其實古書的《大學》一開頭就用了五個簡化的『後』字:『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這種例子還有不少。
第三,漢字簡化並不影響文化傳承。
在三千三百年間,漢字「體式」不斷變化,每次變化都包含明顯的簡化。你看:從甲骨文到金文到大篆到小篆到隸書到楷書到行書。對甲骨文來說,篆書是簡化;對篆書來說隸書是簡化。篆書變為隸書稱為「隸變」,「隸變」是劇烈的簡化。
《論語》原來用魯國「古文」書寫,到西漢已經無人認識,於是改用當時的通用體式書寫,稱為「今文」。歷代都用當代通用體式改寫古書,否則無人能讀,如何繼承?規范漢字是今天漢字的法定通用體式。用規範字,包括其中三分之一的簡化字,是順理成章的文化繼承。
談到讀古書,周有光說,圖書館里依舊有簡化以前的繁體字古書,任何人都可以去閱讀。小學生沒有閱讀繁體字的需要,中學生自學繁體字並不困難,因為7,000個通用漢字中只有少數是簡體字,大部分規范漢字不分繁簡。許多簡化字是類推出來的。比如,認識了一個簡化的「魚」字(四點改一橫),就能認識一連串「魚旁」的類推簡化字。
因而周有光認為,簡化字和繁體字是結合起來繼承古書的,簡化字沒有妨礙繼承,而是幫助了繼承。
第四,簡化漢字不可能走回頭路。
當周有光提到季羨林和一些人的主張,問他恢復繁體字有無可能?周有光說,恢復不了的。這個問題最好還是去問小學教師,由教育部做一個廣泛的調查,聽聽小學教師的意見。小學教師肯定大多數都贊成簡化字。要廣大群眾來學,一個字兩個寫法是推廣不了的,必須要統一標准。
他說,從1956年到今天,半個世紀,簡化字在大陸已經普遍推行於教科書、報紙、雜志、一般出版物,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一團亂麻的漢字,有了全國一致的規范化,這是漢字歷史的重大發展。
他說,這里有個「書同文」的問題。大陸一直在進行漢字的「規范化」工作,提高了「漢字學」和「漢字應用」的水平。大陸人口13億,用簡化漢字已經用了半個多世紀。要讓超過港台和海外華人十多倍的大陸人去遷就港台和海外,回到從前不講規范化的時代,是明顯難以做到的。
書同文,是同於多數人,還是同於少數人;同於規范化,還是同於不規范化,這要在「漢字學」的深入研究中理智地培養共識。
周有光甚至認為,漢字簡化得還不夠,但是目前要先穩定下來。有一次他問聯合國語言學會的工作人員,聯合國六種工作語言,哪一種用得多?對方說這個統計結果是不保密的,但是不便宣傳。實際上聯合國的原始文件里80%用英文,15%用法文,4%用西班牙文,剩下的1%裡面有俄文、阿拉伯文、中文。1%都不到,怎麼跟英文競爭呢?他認為漢字要進一步簡化,才能更好地被世界接受,在國際上真正發揮作用。他預期21世紀後期可能還要對漢字進行一次簡化。
周有光和季羨林,都是學貫中西、令人景仰的大家,都懷一顆為國為民之心,個人私交也很不錯。但他們有著頗為不同的文化觀和語言文字觀。這是因為他們看問題的立意和出發點不盡相同。季老更多地是站在中國本位,從中國、東方傳統的立場看問題的;而周老更多地強調:「要站在世界看中國,而不是站在中國看世界」,立意於古老的中國如何追趕世界現代化的步伐。他們的思考都帶有鮮明的個人色彩,都是有價值的探索;他們各自都會有自己的擁躉,都會對中國的思想、文化產生很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