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上天的宇航員有多少個
截止2021年6月一共12名。
1、楊利偉
2003年07月,經載人航天工程航天員選評委員會評定,具備了獨立執行航天飛行的能力,被授予三級航天員資格。時為中校軍銜。10月15日北京時間9時,楊利偉乘由長征二號F火箭運載的神舟五號飛船首次進入太空。他和技術專家的創舉使得中國成為第三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
㈡ 誰幫我想個關於航天員的宣傳標語啊
如果你有機會參加楊利偉,費俊龍,聶海勝的專題報告會,請你_______
(1)給專題報告會寫一條宣傳標語或歡迎標語.
歡迎航天英雄!
(2)報告會大廳將張貼一副對聯,請根據上聯擬出下聯.
上聯:神舟兩度飛天 下聯:神州共慶盛世
(3)設計兩個問題,向宇航員提問.
問題一:作為宇航員你們對於我們中學生最想說的一句話是什麼?
問題二:你們在太空里考慮的最多的一件事是什麼?
㈢ 醫務人員對宇航員受訓者的宣傳科目主要講些什麼
醫監人員也有對受訓者的訓練及教育宣傳課目,即要使每個受訓者知道:人體在航天應激,即遇到航天特殊環境因素時應該有什麼樣的反應;熟知飛行器內的個人生命保障系統及個人救生物品的用途、使用方法及原理;要使受訓宇航員了解航天時個人衛生處理辦法,以及一些人體生理特別是在航天時的生理常識。受訓者的日常飲食量、營養要求、睡眠制度和生活節律等也都由醫監人員掌握。
㈣ 宇航員的太空生活
航天員們從周一到周五都住在航天城最神秘的"禁區"——"紅房子"里,猶如被真空隔離起來一樣。在那裡,他們不受任何外界干擾,接受宇航所需要的各種訓練。宇航員訓練強度大,消耗能量多,每天的伙食標准自然要高些,為人均每天90元。"紅房子"外有士兵把守,如果有人想在樓外瞅瞅或是留個影,都會被士兵很有禮貌地請開,更不用說讓外界媒介采訪拍攝了。"所有宇航員正在進行正常集訓,他們的所有情況我們不能向外界透露一絲一毫。"記者的采訪請求總是被航天城對外宣傳部門的官員這樣婉言拒絕。然而封閉式的訓練並沒有侵佔這些宇航員們的周未生活。周六周日,他們照常可以回家與妻兒團聚。雖然很多人與他們共同生活在一座"城中城"里,但也無緣見識這些航天員的"廬山真面目"。即使航天員走出"紅房子",在航天城裡活動,也有專車把他們送到需要去的地方,外人很難接觸到他們,他們隨時都被很好地保護起來。如果外出執行任務,一般情況都有警車開道,護送他們到指定地點。
航天食品要求非常高。為了節省飛船的空間和發射時的有效載荷,航天員攜帶的航天食品盡可以重量輕、體積小、營養好,而且不含殘渣,如骨、刺、皮、核等。食品必須符合失重條件下航天員生理改變的要求。航天飛行導致航天員骨鈣丟失,肌肉萎縮,紅細胞數量減少,食品要針對航天員生理改變指數對膳食的營養素作適當調整,例如:肌肉萎縮要求食品提供充足的優質蛋白質,骨質丟失要求食品提供充足的鈣,以及適宜的鈣磷比例和維生素D;飛行初期,食品的脂肪量不宜太高,以免加重空間運動病;為防止心血管系統功能失調,要限制食品中鈉的分量,保證鉀的足量供給。
我國的航天食品富有中國特色。航天集團專門有一個機構負責研究太空食品。早、中、晚餐每頓吃什麼,如何搭配,都設計得非常科學。太空生活中,我們的航天員可以吃到中式菜品,如魚香肉絲、宮爆雞丁等,航天員飯後還需用一杯茗香清爽的綠茶來提神,這種綠茶是我國自行研製的。
航天食品通常製成一口大小的長方形、球形和方形等,如肉塊、魚塊、點心塊,食品表面塗有一層可食的保護膜,航天員進食時一口一塊,既方便簡潔,又不會掉屑,可以避免食物碎屑撒落在艙內飄浮。蘇聯和美國的早期航天飛行中,航天員採用"嘴對嘴"的進食方式,將經過特殊加工的液體或半固體食品裝在類似牙膏管的容器內,進食時通過一根導管將食品直接擠入口內,隨著包裝新材料和新技術的應用,航天員的進食方法越來越接近地面。如今航天員可將一餐所要吃的食物裝在一個餐盤上,然後用與普通餐具外型無異的餐具,以類似於在家中進餐的方式進食。
航天食品的供給方式分為兩種:一是將地麵食品帶上天;二是在飛船上用原料自己加工。由於載人飛船發射費用昂貴,約1萬美元/千克,而一個航天員每天需要消耗食品1.5千克,約1.5萬美元。迄今為止,美國和俄羅斯都採用第一種方式,這樣更加方便安全食用。我們也不例外。
航天服按功能分為艙內用應急航天服和艙外用航天服。艙內航天服用於飛船座艙發生泄漏,壓力突然降低時,航天員及時穿上它,接通艙內與之配套的供氧、供氣系統,服裝內就會立即充壓供氣,並能提供一定的溫度保障和通信功能,讓航天員在飛船發生故障時能安全返回。飛船軌道飛行時,航天員一般不穿航天服。
目前,我國自行研製的艙內航天服由3部分組成:一是限制層。它由耐高溫、抗磨損材料製成,用來保護服裝內層結構,並使航天服按預定形態膨脹,保證航天員穿著舒適合體。二是氣密層,這部分用塗有丁基或氯丁橡膠的錦綸織物製成,有良好的氣密性,防止服裝加壓後氣體泄漏。三是散溫層。這部分與內衣褲邊接在一起,有許多管道,採用抽風或通風,將氣流送往頭部,然後向四肢軀幹流動,經肢體排風口匯集到總出口排出,帶走人體新陳代謝產生的熱量。
航天員穿戴的頭盔、手套和靴子更加特殊。頭盔的盔殼由聚碳酸酯製成,不僅能隔音、隔熱和防碰撞,而且還具有減震好、重量輕的特點。為防止航天員呼吸造成水氣凝結以及低溫環境下頭盔面窗上結霧、結霜,航天服專家設計了特殊的氣流或防霧塗層。手套與航天服相配套,充氣加壓後具有良好的活動功能和保暖性能。
艙外航天服更加復雜,它是航天員出艙進入宇宙空間活動的保障和支持系統。它可以看成是一個可以操作活動的最小載人航天器。一套艙外航天服系統重量約120千克,雖然有些笨重,但在太空中卻輕松自如,穿好它只需15分鍾,就能保證航天員在艙外獨立工作8小時。目前,研製生產一件艙外航天服需要上千萬美元。
在太空中,宇航員想怎麼睡就怎麼睡。美蘇載人航天初期,航天器內空間狹小,航天員只能在座椅上睡覺。為防止無意中觸及開關,睡覺時必須把雙手束在胸前。宇宙空間最特殊的就是睡覺姿勢,失重時,身體完全放鬆會自然成弓狀,專家認為,在太空中睡覺,身體稍為彎曲成弓狀,比完全伸直平躺著舒服得多。在太空中飛行,睡袋一般固定在飛船內的艙壁上,這樣就像睡在床上一樣舒服。失重時分不清上下,站著躺著都一樣,所以,航天員既可以靠著天花板睡,也可以筆直地站著靠牆壁睡,總之你想怎麼睡都可以。航天員生活在太空中,同樣離不開體育鍛煉。多鍛煉可以提高對失重及其他航天環境的適應能力。長期航天的空間站內,都設有專門為航天員准備的"小型體育場",裡面放著自行車功量計、微型跑道、彈簧拉力器及負壓筒等。
航天員還要洗澡。原蘇聯的載人空間站,就配有航天浴室。航天員洗澡時,要將耳朵塞起,帶上護目鏡,像潛水員一樣。一切准備就緒,才可以打開水龍頭,一陣陣細細的水流噴在身上,形成一層夾著無數氣泡的水膜,必須用毛巾或吸水刷將水吸走。失重時水不會自動流出,水箱中有氣加壓,水才會源源不斷流出來。航天員吃用的水,不是帶上去的,而是通過化學反應產生出來的水,這樣既衛生又能減輕負荷。
載人航天是空間技術的集大成者,它對世界格局和一個國家的國際地位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1961年,當蘇聯宇航員加加林乘坐"東方"1號宇宙飛船安全返回,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完成太空軌道飛行的宇航員時,美國大驚失色,覺得他們一夜之間就從世界第一強國的位置上掉了下來,於是立即集中力量搞"登月計劃",直到1969年"阿波羅"11號登月成功,他們才重新找回優越感和自信心。中國一號至四號"神舟"無人飛船的成功返回,神舟五號的即將升空,使我們跨入了航天開發大國的行列,這也是中國發揚國威軍威的重要標志。21世紀無疑將成為中國在世界載人航天史上崛起的世紀!
㈤ 宇航員怎樣在太空生活
一、睡覺
宇航員在天上繞地球航行,太空日出日落由航天器繞地球一圈的時間而定。有時24小時內日出日落交替許多次,宇航員無法遵循地球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習慣,只好機械地按鍾點安排工作和睡覺。
宇航員在太空失重環境中找不到「躺」的感覺。到了失重的環境里,人們失去了「上」「下」的參照坐標,腳踩不到地,四周全是天,根本分不清上、下,因此,睡覺也就沒有了「平躺」一說。由於無論站著、躺著,還是趴著都可以入睡,所以宇航員睡覺可以飄在太空艙里睡,掛在牆上睡,綁在床上睡,也可以吊在樑上睡,靠在桌邊睡。
二、進食
太空餐桌是特製的。它具有磁性,能吸住刀、叉、勺、碗、盤等餐具,桌上裝有水冷卻器和加熱器。吃飯時,宇航員必須先把腳固定在地板上,把身體固定在座椅上,以免飄動。面對擺在餐桌上的飯菜,一定要注意端碗、夾飯、張嘴、咀嚼一連串動作的協調。端碗要輕柔,動作太猛,飯會從碗里飄出去,夾飯、夾菜要果斷,夾就要夾准、夾住,最好不要在碗里亂撥拉,以免飯菜飄走,使用叉子效果最好。
飯菜夾住後,張嘴要快,閉嘴也要快,因為即使是放到嘴裡的食物,不閉嘴它也會「飛」走;咀嚼時節奏要放慢,細嚼慢咽利於消化,還可以減少體內廢氣的產生和排泄,避免宇航員生活環境的污染。
三、洗臉和刷牙
最初美國人是用一種特殊的膠姆糖經過在嘴內充分咀嚼來代替刷牙的,蘇聯的航天員則是用手裹著毛巾在口腔內按摩擦洗來代替刷牙。這兩種方法很簡單,但口腔中的細菌不易清除。後來發明了密封式吸水法.航天員就可以在太空中較徹底清潔牙齒和口腔了。
航天員使用一種密封式刮鬍刀,它可以通過一條密封管同吸塵器聯起來,吸塵器能把胡碴吸進廢物處理箱中。
太空理發也很不容易,因此無論男女宇航員在上天之前都要把頭發理得短些再短些。但是長時間的飛行,頭發又會長長,怎麼辦?宇航員必須發揚團結精神互相幫助,一人理發,一人拿著吸塵器吸走剪下的頭發。
四、洗澡
美國的「天空實驗室」和蘇聯/俄羅斯的「和平」號空間站都有「洗澡間」。早期的洗澡間實際上是一個不透水的強力尼龍布製成的圓柱型淋浴罩,上連天棚下接地板,頂部有水箱、噴頭和加熱器。洗澡前航天員要戴好呼吸器,耳塞和護目鏡鑽進這罩中,待密封後呼吸器與外界相連,就可打開水龍頭洗澡了。由於沒有重力,水是不會自動從噴頭中流下來的,需要給水箱中的水加壓,使水流通過噴頭噴出來。洗完澡的水要被凈化吸附裝置收集到廢水箱中,經凈化後再重復使用。
後來美國科學家對太空浴室進行了改進。把浴室變作一個浴罩,罩內被施以0.8個大氣壓,浴罩下部裝有抽風機,航天員洗澡時打開淋浴龍頭和抽風機,上面灑水,下面抽水,這樣便有身處地球一樣的沐浴效果。雖然水能夠凈化回收,但太空艙內的儲水終究有限,所以美國航天員平時也只是用浸透浴液的海棉擦擦身體。
五、洗手間
太空中的洗手間也是真空的。上廁所,必須坐在精心設計的馬桶上。兩腳先放進固定的腳套里,腰間用座帶綁好,用手扶著手柄。
如果是大便,不是用水沖,而是用一個特別的抽氣機,將糞便吸進塑料盒裡。每解一次,就會更換一個盒,這些盛著糞便的塑料盒會被彈到太空。如果是小便,也是利用抽氣機,將其吸進一個特別形狀的杯子里,經過橡皮管灌進地板下的污水池裡。
(5)宇航員宣傳擴展閱讀
易患疾病:
由於在太空中的工作環境與地面有所不同,長期在太空中工作宇航員身體也有可能得一些疾病。
(1)、心理功能障礙
航天員在太空中,引起的不適感和對中樞神經系統的影響使其產生心理變化。如憂慮、厭煩、抑鬱、思念、記憶力衰退、對工作失去興趣等。
(2)、心血管疾病
由於失重,人體的血液向頭部、胸部充盈增強,頭部動脈壓升高,頭面腫脹,鼻子呼吸也不暢通,可能引發心血管疾病。
(3)、太空運動病
類似暈車、暈船。主要症狀是惡心、嘔吐、頭暈、嗜睡等。
(4)、肌肉萎縮
太空飛行時由於失重,肌肉不再對抗重力的作用,肌肉所做功大大減少,因而出現了肌肉的廢用性變化,工作能力下降。
(5)、骨質疏鬆
由於失重,骨骼不必再承受人體的重量,加上運動量減少,減輕了對骨骼的刺激,結果使骨骼中的礦物質排出增加,而造成骨質疏鬆。
㈥ 怎樣為航天員寫宣傳語
宣傳語怎麼寫?
不管主體是誰,先要了解宣傳的主題。
你的宣傳語,可能是歡迎航天英雄,也可能是歌頌航天精神。
後文我給你一些素材
宣傳語:
歡迎航天英雄榮耀歸來!
「為著人類的和平與進步,中國人來到太空了!」
這一天,全世界都記住了一個名字——楊利偉。這位38歲的中國航天員,翻開了中國載人航天輝煌歷史新的一頁。「嫦娥奔月」,中華民族千年夢想成為現實!
為了這壯美的歷史時刻,廣大科技工作者作出了巨大奉獻,甚至付出生命。英雄飛向太空的那一刻,毫無畏懼,從容淡定。他帶著中華民族偉大夢想飛翔,帶著一代代航天人奉獻精神飛翔,帶著對中國航天科技發展的高度自信飛翔!
自此,浩浩蒼穹,不斷上演中國壯舉和「神話」——
神舟六號,費俊龍翻出了中國人最遠的一個「筋斗」;神舟七號,翟志剛太空邁出中國人太空「一大步」;中國第一位女航天員劉洋進入太空,開展空間實驗;嫦娥三號成功落月
航天英雄:
廣義的航天英雄有很多,包括航天員和幕後的設計師,以及所有為航天事業做出貢獻的人。狹義的航天英雄僅僅指進入過太空的航天員。中國現有的11位進入過太空的航天員如下:
1、楊利偉
(1965.06—)遼寧綏中人。神舟五號(2003.10)航天員。
2、費俊龍
(1965.05—)江蘇崑山人。神舟六號(2005.10)航天員。
3、聶海勝
(1964.09—)湖北襄陽人。神舟六號(2005.10)、神舟十號(2013.06)航天員。
4、翟志剛
(1966.10—)黑龍江龍江人。神舟七號(2008.09)航天員。
5、劉伯明
(1966.09—)黑龍江依安人。神舟七號(2008.09)航天員。
6、景海鵬
(1966.10—)山西運城人。神舟七號(2008.09)、神舟九號(2012.06)航天員、神舟十一號(2016.10)航天員。
7、劉 旺
(1969.03—)山西平遙人,神舟九號(2012.06)航天員。
8、劉 洋
(1978.10—)女,河南林州人。神舟九號(2012.06)航天員。
9、張曉光
(1966.05—)滿族,遼寧錦州人。神舟十號(2013.06)航天員。
10、王亞平
(1980.01—)女,山東煙台人。神舟十號(2013.06)航天員。
11、陳冬
1978年12月出生於河南洛陽,籍貫河南鄭州。神州十一號(2016.10)航天員。
航天精神:
不辭辛勞、艱苦創業———特別能吃苦的精神中國航天事業是在極其艱苦和困難的條件下起步的。茫茫戈壁、浩瀚海洋,灑下幾代航天工作者辛勤的汗水創造了中華民族科技進步的奇跡。
一往無前、勇攀高峰———特別能戰斗的精神載人航天是當今世界高新科技最具挑戰性的領域之一,廣大航天人不畏艱險,頑強拼搏,不因遇到挫折而氣餒,表現了鋼鐵般的意志和堅韌不拔的毅力。
自主創新、求真務實———特別能攻關的精神中國載人航天事業的進展,靠的正是自主創新的勇氣、智慧和精神。我國載人航天工程在一代又一代航天人艱苦創業、奮力攻關的基礎上,始終堅持高起點發展,瞄準當今航天科技發展前沿,進行大量卓有成效的自主創新,突破和掌握了一批核心技術,取得了一次又一次重大進展。
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特別能奉獻的精神中國載人航天事業的突破.匯聚成了助推神舟飛天的強大力量。
㈦ 航天員和宇航員有什麼區別
航天員就是宇航員。
宇航員,或稱航天員,全稱宇宙航天員,則指以太空飛行為職業或進行過太空飛行的人。確定太空飛行的標准則沒有完全統一。 在美國,以旅行高度超過海拔80公里(50英里)的人被稱為宇航員(astronaut)。國際航空聯合會(FAI)定義的宇宙飛行則需超過100公里。
到2004年4月18日為止,按照美國的定義共計440人,在太空里度過了一共27,082個全體乘員天(crew-day,美國的定義),在太空中散步共享了98個全體乘員天。
在國際航空聯合會的定義下,只有434人符合資格。進入太空的宇航員來自至少32個國家。在香港及東南亞,航天員亦稱太空人。截至2013年,全世界僅有前蘇聯/俄羅斯、美國、中國三個國家擁有發射載人航天任務的能力。
其他國家的宇航員都需要與以上三國合作來完成載人航天任務。自1961年人類首次飛天以來,共有來自38個國家的宇航員先後飛天。
(7)宇航員宣傳擴展閱讀:
一、名稱由來
約定俗成的,被俄羅斯航空及航天局僱傭的宇航員或前蘇聯的宇航員都被稱為「космонавт」,其英文版本為Cosmonaut。「космонавт」來自希臘語單詞「kosmos」(代表「全宇宙」)和「nautes」(代表「船員」)。
事實上,「cosmonaut」和「astronaut」意義相同,選擇所使用詞語的原則常常是政治因素。1995年3月14日,宇航員諾曼·薩伽德成為首位乘坐俄羅斯發射的航天器上太空的美國人,可以認為在此過程中,他成為首位美國「cosmonaut」。
二、宇航員的選拔
1、基本條件
與飛行員選拔相同,但文化程度和工作能力要求更高。
2、醫學選拔
除沿用飛行員的醫學選拔條件外,還在既往史上注意有無隱性神經-內分泌系統的功能紊亂。在體檢中須全面而細致地檢查心血管系統、前庭功能和視覺系統等。
3、心理選拔
心裡素質選拔是航天員選拔的重要方面,要查明受檢者的性格、情緒穩定性、精神狀態、與人共事的適應性和協調性等。
4、航天特殊環境耐力選拔
在載人航天初期,人們十分重視特殊環境耐力選拔,但隨著航天技術的不斷發展和載人航天器內環境的逐步改善,一些特殊環境因素測試,如雜訊、振動、溫度已經不再作為選拔的主要內容。
特殊環境耐力選拔主要進行的是失重適應能力和返回後再適應能力的測試,如前庭功能檢查、超重耐力檢查、低壓缺氧耐力檢查等。
㈧ 宇航員一詞的由來是什麼
在對外宣傳中,我國的航天員(或宇航員)被翻譯成taikonaut。 ... 上英語中表示sailor(
即「航海者」)的希是由俄語中kosomnavt(意即「宇宙航行者」)一詞演臘語詞根幻aut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