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膠州二中隊隊長是誰
歷任校長
第一任校長
劉振寶:山東省招遠縣人,1943年參加工作,1948年任壽光縣縣委秘書處秘書,1950年任膠河黨校校長、縣學主任,1952年任膠縣二中副校長,1955年任膠南區委書記,1956年3月任諸城縣宣傳部長,1972年調至昌邑縣先後任計生委主任、衛生局長、勞動局長等職。1990年離休
第二任校長
李獻舟:又名李其琛、李印初,1943年4月至1954年2月先後任日照模範小學校長、濱北專署秘書、五蓮縣文教科科長、濱北專署戰勤科科員、膠縣文教科科長、膠縣專署秘書、膠縣行政幹校秘書科科長,1954年3月至1962年5月任膠縣二中副校長,1962年7月至1966年任膠縣四中副校長。
第三任校長
高振傑:高密柏城鎮人,1964年參加工作,1947年1月入黨,歷任膠高支隊通訊員,武工隊戰士,區委宣傳委員,膠縣宣傳隊幹事,縣委秘書,宣傳部副部長,沽河黨委書記,膠縣二中校長,膠縣交通局長,農委主任,衛生局長。
第四任校長
田義民:山東膠南田家窯村人,1946年參加工作,1947年入黨,1946年至1950年先後在人民解放軍膠東六師、膠縣縣大隊、濱北軍分區教導營等單位任戰士、文書、文化幹事、副指導員等職。1950年至1990年先後在膠南縣民政科、諸城師范、膠縣師范、膠縣一中、膠縣二中、膠縣外貿局等單位任股長、團委書記、黨支部書記、副校長等職。1990年離休。
第五任校長
宋學義:山東膠州城關鎮人,1949年6月參加工作,1950年1月入黨,歷任膠縣新民主主義青年團書記、青島植物油廠分廠廠長等職,1953年任縣委組織部幹事,1957年任青島台東區委,宣傳部副部長、黨校副校長,1963年任膠縣二中校長,1964年任膠縣教育局局長,1966年任膠縣四中校長,1969年底任膠縣師范校長、書記,1990年退休。
第六任校長
劉深厚:山東沂南人,1945年1月參加工作,在本地抗日分隊任隊長,上軍校後轉地方支前部門,曾任昌樂糧食局局長、昌濰地區糧食局人事科長。1958年到膠州後屯鄉擔任鄉長,1964年7月至1965年6月在膠州二中任校長,後調入昌濰師專,曾任教務處副處長、圖書館館長。1986年因病去世。
第七任校長
韓專德:青島市城陽區紅島鎮人,1949年參加工作,歷任小學校長、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膠縣農業職業學校副校長;1965年8月至1972年2月任膠縣二中副校長(主持工作);1972年2月至1980年7月任膠縣師范副校長,1981年1月至1990年1月任膠縣人民政府副縣長、人大常委會主任,1990年1月離休。
第八任校長
王增基:壽光市營里鎮王柳村人,1950年8月畢業於青州師范,1950年8月至1952年8月在高密南關等小學任小學代理教導主任、校長,1953年9月至1956年7月在膠縣小學教師輪訓班任團總支書記,1956年8月至1975年11月在膠縣二中先後任教導主任、校長,1975年12月至1984年6月任膠縣教育局局長,1984年6月至離休任膠縣教育局調研員。
第九任校長
鄭培德:諸城市枳溝鎮人,1958年8月至1972年7月在膠州師范任語文教師,1972年7月至1984年12月在膠州二中工作,歷任教導主任、副校長、校長,1984年12月調至膠州一中任校長,1996年6月退休。曾獲青島市先進教育工作者等榮譽稱號。
第十任校長
劉愛中:膠州鋪集鎮人,1979年前在部隊工作,1979年—1984年任膠州二中副校長,1984年—1987年任膠州二中校長,1988年-1991年任膠州實驗中學校長,1991年—1998年任膠州市職業中專校長,1998年至今任職業中專調研員。曾被評為山東省優秀教育工作者。
第十一任校長
張本昌:山東省膠州市後屯鄉人,1968年參加工作,1968年至1980年先後在後屯中學、膠縣反修中學、高密一中任教,1980年8月至1984年11月在膠縣一中任教導副主任,1984年12月至1992年10月在膠州二中任副校長、校長,1992年11月至1995年6月在膠州一中任校長,後調至膠州市教委任黨委副書記、副主任。2010年因病去世。
第十二任校長
張廉德:膠州市鋪集鎮南朱郭人,1965年從教,1984年任膠州二中教導主任,1987年任膠州二中副校長,1992年—1995年任校長。曾獲膠州市廉潔勤政先進個人、青島市優秀教師園丁獎、青島市歷史教學能手、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範等榮譽稱號。
第十三任校長
劉文正:膠州市張應鎮人,?1988年至1992年任膠州二中教導主任,1992年至1995年任膠州二中副校長,1995年至1999年1月任膠州二中校長。1999年至2000年任膠州市實驗中學校長,2000年調至膠州一中任校長。曾獲青島市優秀教師、青島市優秀校長等榮譽稱號。
第十四任校長
王友源:山東省膠州市張應鎮人,1982年7月參加工作,1982年7月至1985年8月在膠州市鋪集鎮中心中學任教,1985年9月至1987年7月在青島教育學院進修,1987年7月調入二中工作,1992年10月至1999年1月任膠州二中副校長,1999年1月開始任膠州二中校長。2003年8月調任膠州市教體局副局長。曾獲山東省德育先進個人、青島市優秀教師等榮譽稱號。
第十五任校長
朱清文:膠州市洋河鎮人,1989.07-1995.07在膠州市實驗高中任教,1995.08-2001.08在膠州市教體局工作先後任教研員,教研室副主任。2001.08-2003.08任局長助理。 2003.08起擔任膠州市第二中學校長。2009年調任膠州三中校長。2010年9月調任膠州市實驗中學校長。
2. 膠州亡矣,山東亡矣,國將不國矣的意思
膠州一戰前是德國的勢力范圍,但一戰開戰日本乘機佔領。這句話反映當時愛國反日人士的愛國心。這句話的意思是膠州已經喪失,山東也要到日本手裡,進而國家主權就要喪失。
3. 學生們為什麼要提出「還我青島」得口號
1898年德國武力威脅,強迫清政府簽訂了《膠澳租借條約》,青島古稱膠澳。從此青島就像香港淪為英國殖民地一樣淪為了德國的殖民地。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期間,日本在英國的幫助下,出兵攻打在青島的德軍,最終日本取得勝利,佔領了青島,因此青島又淪為了日本的殖民地,開始殖民統治。
1919一戰戰勝國召開巴黎和會,中國作為戰勝國也派出代表參加這次會議,中國提出收回青島主權的正當要求,由於英美法日帝國主義操縱了這次會議,對中國要求予以拒絕,相反,他們把德國在山東的特權全部轉讓給日本。這些特權包括了青島主權,以及在山東修築鐵路,開采礦山等權利。
消息傳到國內,中國人民極其憤慨,隨即爆發了五四愛國運動。北京3000多名學生聚集tam前,高呼誓死力爭,還我青島等口號!
中國的領土青島,卻無法行使主權,淪為殖民地,民族危機日益嚴重,學生們舉行示威遊行,喊出還我青島,四個大字,多麼得擲地有聲,反映了學生們的愛國主義精神!
4. 看圖,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膠州亡矣,山東亡矣,國將不國矣!」 ——1919年5
(1)五四運動;巴黎和會中國外交的失敗。 (2)學生;口號:還我青島、廢除「二十一條」等;「外爭主權,內懲國賊」。 (3)工人;從運動以學生為主體轉變為以工人為主的愛國運動。 (4)意義:是一場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的開端。 |
5. 膠州的政治
2010年,組織申報青島市級以上各類科技項目46項,具體組織實施各類科技項目36項,爭取各類科技扶持資金1000多萬元。在立項的36個項目中,國家級23項,省級2項,青島級11項。深入實施專利戰略專項,加大專利宣傳和申請的力度,專利工作取得突破。專利申請419件,授權450件。
2011年,共組織實施青島級以上各類科技計劃項目43項。國家級科技計劃項目22項,青島市科技計劃項目21項,爭取上級科技資金1815萬元。申報山東省科技獎7項、青島市科技獎11項。新增青島市創新型企業7家,山東省創新型企業2家。順利通過2009-2011年度中國縣科技進步考核。膠州市申請專利648件,增長23.2%;授權509件。其中發明專利申請78件,增長36.8%;發明專利授權18件,增長260%。
2014年全市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29.89%,提升0.99%;當年新認定高新技術企業16家,高新技術企業總數達到73家;發明專利申請量2431件,授權量45件,同比增長95.7%;2014年獲批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家、省級院士工作站1家、青島市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4家、青島市級重點實驗室1家、青島市級院士工作站1家。 2010年末,膠州市擁有中等職業學校1處,在校學生8711人。擁有普通中學28處,在校學生44710人。其中,高中5處,在校學生11063人;初中23處,在校學生33647人。膠州市共有小學98處,在校學生56857人;幼兒園445處,在園幼兒22981人。
2011年,共組織實施青島級以上各類科技計劃項目43項。國家級科技計劃項目22項,青島市科技計劃項目21項,爭取上級科技資金1815萬元。申報山東省科技獎7項、青島市科技獎11項。新增青島市創新型企業7家,山東省創新型企業2家。順利通過2009-2011年度中國縣科技進步考核。膠州市申請專利648件,增長23.2%;授權509件。其中發明專利申請78件,增長36.8%;發明專利授權18件,增長260%。
2014年全市共有各級各類學校558處。擁有中等職業學校1處,在校學生10104人。擁有普通中學28處,在校學生41677人。其中,高中6處,在校學生14470人;初中22處,在校學生27207人。全市共有小學81處,在校學生63497人。幼兒園446所,在園幼兒25157人。 2010年,膠州市共有各類文化事業機構9處。以第二屆中國秧歌節為契機,打造精品文藝節目。在繼續做好對大型現代茂腔戲《秧歌情》進行打磨提升的基礎上,精心創排了《輕鑼鞭鼓鬧秧歌》、《嫚啊嫚啊你快扭》、《情滿膠州》、《秧歌神韻》等四個秧歌精品節目。在秧歌節期間與來自中國各地的秧歌隊伍同台獻藝,其中《秧歌神韻》榮獲第二屆中國秧歌節「最佳風采」獎。膠州市選送的秧歌精品《喜洋洋》還參加了上海世博會山東演出周為期五天的巡演活動,贏得了中外來賓的廣泛好評。10月份,膠州秧歌《喜洋洋》參加了在山西大同、安徽蚌埠舉行的第八屆中國民間藝術節暨第九屆中國雲岡文化藝術節和第三屆中國花鼓燈藝術節,分別榮獲金獎和最佳表演獎。
膠州擁有「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中國秧歌之鄉」、「中國剪紙之鄉」等稱號。 2010年末膠州市共有衛生機構37處。其中,醫院、衛生院25處,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處,婦幼保健機構1處。年末擁有醫療床位2729張,各類衛生技術人員3121人,其中醫生1306人。
2011年末膠州市共有衛生機構37處。其中,醫院、衛生院28處,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處,婦幼保健機構1處。年末擁有醫療床位3120張,各類衛生技術人員3384人,其中醫生1266人。 2010年膠州市各類體育項目協會舉辦的群體性體育活動達80次之多。
2011年組織膠州市性社會體育活動60餘次。參加青島市第三屆體育大會,取得5金7銀的好成績。空竹協會參加中國保定空竹藝術節奪得4金,並應邀參加了在韓國舉辦的空竹表演。膠州市體校全年向上級輸送優秀運動員56名,膠州籍運動員取得國際比賽一枚銅牌、國家級兩銀三銅的佳績。體彩累計銷售1.2億元,增長30%。
6. 膠州哪有印刷宣傳頁,名片的啊
我也膠州的 ! 常州路上有一個 !
7. 膠州名人有誰
匡 鐸 (生卒年月不詳) 字淑教、松野,祖籍南直隸海州(今江蘇省東海縣),其祖父匡德官膠州正千戶,定居膠州。1565年(明嘉靖四十四年)中進士,遂任北直隸(今河北省)淶水縣知縣。據當地實情奏請減免徭役和稅銀,裁減為朝廷寄養的馬匹數量,減輕了百姓的沉重負擔。後調升為監察御史,繼而又調任兵科給事中。在反對宦官馮寶與宰相張居正聯手驅逐大學土高拱一事中,引起朝廷不滿,外放北直隸大名府知府(今北京大名縣)。當時,府境內的漳、衛兩河常發水災。他調集民工在府城北三里處築起20餘里長堤,為百姓除患,世人稱該堤為「匡公堤」。不久,再次遭貶為夷陵州(今湖北宜昌市)知州,又調任河南南陽府同知。晚年,升任刑部郎中,繼任陝西寧夏道按察司僉事。78歲病逝。
高宏圖(1583~1645) 字子獄、研文,號硜齋,明膠州人。1610年(明萬曆三十八年)考中進士,授中書舍人。先後任陝西監察御史、左僉都御史、左都御史、工部右侍郎等職。1642年(崇禎十五年),清兵進犯膠州,高宏圖破家產招募義勇,與參將談震采一起協助知州郭文祥日夜登城堅守,城池得保。崇禎得知,於次年召補南京兵部侍郎,繼而升任戶部尚書。1644年(崇禎十七年),崇禎自縊,福王朱由松在南京被擁立為新主,高宏圖任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土。南京失守,南明滅亡,流寓會稽,於1645年絕食9日而終。
法若真(1608~1691) 字漢儒,號黃山,明膠州人。1646年(清順治三年)考中進土,任翰林院編修。1648年,充任福建戊子科正考試官,回京後升任秘書院侍讀,掌管六部章奏誥敕。1662年(清康熙元年),升任浙江按察使。上任後,他秉公執法,明辨曲直,審結了衢州府(今浙江省衢縣) 10年積案。1691年(康熙三十年),由黃山返回故里,同年病故。
張謙宜(1646~1728) 字稚松,號山農、山民,清膠州人。1693年(清康熙三十二年)中舉人。1706年中進土。此時,他年已60歲,無心仕途,仍以讀書著述為樂。張謙宜一生的著作分詩文、評論、經史、地理、方誌、譜牒諸類, 20餘種。1728年(清雍正六年)病逝。
高鳳翰(1683~1749) 字西園,號南村、南阜、南阜山人、丁巳殘人等,清膠州南三里河村人。1727年(清雍正五年),被膠州知州黃之端舉薦為孝廉方正,遣其試任安徽歙縣縣丞,繼代理歙縣縣令。1737年5月25日,因右臂患痹病,改號尚左生,丁巳殘人,不得已隱退揚州,寄居僧舍,改以左手賦詩作畫為生。一生作詩3000餘首,收錄2366首。另外,他還把創作的散文按序、傳、記等文體精選成47篇,輯為《南阜山人敩文存稿》三卷傳抄於世。其書法、繪畫淡雅拙樸,獨具風采。尤其後期左手書畫,更是獨具天趣。高鳳翰的篆刻亦為世人所重,一生治印數千方,其精品編入《南阜山人印萃》。他編的《漢印譜》中收藏漢印5000餘方。編成《硯史》四冊,分黑色本和彩色本,原本失佚。1741年(清乾隆六年)從揚州回歸故里。1749年病逝。
王元浩(生卒年月不詳) 字海如,清膠州人。1727年(清雍正五年)中武進土,殿試中第一甲第一名武狀元,授頭等侍衛職。雍正皇帝有一次偶與怡賢親王提及火炮陣之事。親王對該事不甚了解,回府後詔王元浩詢問,王元浩做了滿意的解答,並繪制了《火獸火車圖》呈獻親王。親王明奏,雍正皇帝大為贊嘆:「真是全才,不愧為武科第一!」選調他任山西偏關營參將。到任後不滿半年,即升任山西蒲州營副將。1736年(清乾隆元年),被調到湖南洞庭水師任副將。期間,潛心研製武器,並製造出水戰火炮,繪制《火器圖說》,教習部屬。他嚴格訓練、約束部隊,安撫體恤百姓,洞庭一帶社會秩序安定。由於治理邊陲有功,升任湖南總兵。48歲時病卒於官任。
匡 源(1815~1881) 字本如,號鶴泉,清膠州城郭家莊人。1840年(清道光二十年)中進士,曾先後任江西、山西鄉試考官、會試同考官。1854年出任兵部右侍郎。1855年任吏部左侍郎,代理禮部尚書,兼任經筵講官。1857年(清咸豐七年)調任軍機大臣上學習行走,1858年任軍機大臣上行走,賜紫禁城騎馬。1862年(清同治元年)任隨稱贊襄政務大臣,咸豐皇帝病危,為顧命八大臣之一。同年,同治即位,被慈禧罷官,遷居濟南。其後,他應聘為濼源書院山長、兼尚志書院山長,歷時17年。其弟子中舉及貢太學以上者400餘人。
法偉堂(1843~1908) 字容叔,號小山、筱山,清膠州法家莊人。1889年中進土,授任知縣,繼改教職,選授武定府學教授,後因病辭職。當時,山東學使裕德一向器重法偉堂的學識及品行,極力向朝廷舉薦,朝廷授他國子監學正銜武定府教授。1903年(光緒二十九年)應聘濟南師范教習所所長。1907年,山東巡撫楊士驤聘他參與《山東通志》總纂。1908年,病逝於濟南。
郭緒棟(1860~1925) 字梁丞,膠州城辛街人。幼年聰穎,中秀才後,常沉醉於兵家書籍的研讀中。光緒年間的一個秋天,赴濟南鄉試落第,結識山東巡撫張曜之子,被引見於張曜。張曜試其才,委以嵩武軍中營文案職,後升為武衛右軍文案。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後,被調任天津巡警總局文案,後任陸軍第二十三師書記官。民國初年,提任濟南商埠局局長兼市政公所總辦。他在天津巡警局處理文案時,發現雜役兵吳佩孚滿腹經綸,常招來幫理案牘,還保薦入保定軍校深造。1921年吳佩孚任直魯豫巡閱副使,聘郭緒棟為秘書長。1922年直奉兩系軍閥混戰,隨吳佩孚左右參戰,多所建樹。1925年,在洛陽病故。
紀子瑞(1895~1931) 又名紀濟民、紀玉夫,里岔鄉里岔村人。1924年經鄧恩銘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青島四方機車廠第一批入黨的7名黨員之一。青島四方機車廠工人在中共青島組織領導下,於1925年2月舉行了為期9天的全廠大罷工,紀子瑞任工人糾察隊長。罷工勝利後,膠濟鐵路總工會正式成立,紀子瑞被推選為執行委員。1926年春,中共山東省委派紀子瑞到棗庄礦區進行建黨工作,開展工人運動。7月,他先後發展10名中共黨員,建立黨支部,成立幹事會。12月,領導棗庄中興煤礦工人建立 「地下」工會,參加者有50多人。1927年10月,當選為中共山東省委委員。1929年6月,在青島四方機車廠被捕,解往濟南,1931年4月5日凌晨被槍殺。1984年1月被收入《山東省著名革命烈士英名錄》
劉鳳揚(1906~1932) 膠州城袁家巷街人。1928年,與妹妹劉鳳霄一同參加並成立了「互濟會」,他的3間草房作為互濟會秘密集會處。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翌年,進膠縣師范講習所學習,是講習所地下黨組織的負責人。還以行醫作掩護秘密進行革命活動,先後在膠縣城內外發展互濟會員20餘人。1931年9月被捕,1932年,因酷刑摧殘,在獄中病逝。1984年1月被收入《山東省著名革命烈士英名錄》。
柯劭忞(1850~1933) 字鳳蓀、鳳笙,號蓼園,膠州城東關人。1886年(清光緒十二年)中進士,先後任翰林院庶吉士、編修、湖南省學正、國子監司業、貴胄學堂總教司和翰林院日講起居注官等職。1906年,受命赴日本考察教育,回國後出任貴州提學使、學部丞參、度署右參議、京師大學堂經科監督。1910年(清宣統二年)清政府成立資政院,出任議員。不久在典禮院任學士,賜紫禁城騎馬伴宣統皇帝溥儀讀書。1914年,中華民國政府成立清史館,為清史館代館長、總纂。1927年完成《清史稿》總纂工作。1933年8月31日於北京病逝。
姜效汶(1901~1933) 前店口鄉大店村人,革命烈士。1929年,由本村姜諤生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翌年,受地下黨組織委派參加國民黨膠縣民團,任第一中隊三排排長,借民團軍官的合法身份,掩護在國民黨膠縣黨部任職的中共地下黨員劉冰做工作。後來引起縣長謝錫文的注意,被調到前店口村駐防。仍借民團軍官的合法身分支持當地村民組織農民協會的工作,先後發展會員77人。1931年夏,秘密組織大沽河武裝暴動時,不慎泄漏暴動計劃,遭到韓復榘軍隊的圍剿,離開家鄉奔赴東北,參加了楊靖宇將軍領導的抗日義勇軍。1933年被日軍圍困,激戰中壯烈犧牲。
苟希道(1860~1939) 字敬五,李哥庄鎮毛家莊人。20歲時設塾教書,又10年努力,學成良醫。1890年(清光緒十六年),棄教行醫。自開張之日便立下誓言:「病人上門,隨到隨診;初診識途,復診自去。」不久,其醫德、醫風在四鄉傳開。他治療腫毒症,起初施用針刺術和割療術,見患者痛疼難忍,遂改用外敷「潰葯」,使患疾自愈。他言行如一,對待家貧患者,常自負車馬費出診,更不在患者家吃飯。1939年病逝於故里。
王石民(1911~1942) 又名王世民,小麻灣鎮葛家莊人,革命烈士。1928年考入膠縣師范講習所,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0年冬,擔任中共膠縣縣委宣傳部部長兼統戰部長。1941年上半年,在大麻灣、毛家莊、石龍屯3處完全小學發展共產黨員,組織動員一批進步青年學生參軍參戰。同年10月,遭到漢奸相銘忱部逮捕。經地下黨組織營救,繼續以開葯房為掩護從事革命活動。1942年春夏間,中共南海地委調他到南海軍分區工作,在辦理工作交接手續時,遭日偽特務逮捕,不久轉押青島日本憲兵隊被殺害。
匡 超(1862~1944) 字北海,膠州城文巷街人。1906年(清光緒三十二年)考取二等典史,任直隸(河北)省沙河縣典史,繼而代理正定府經歷。1915年後任湖北省高等法院書記官等職。1921年,辭官返鄉,被聘為《續修膠志》(《增修膠志》初名)副總纂兼總校,勤懇致力3年。1930年2月,膠縣繼續編纂《增修膠志》,再度受聘任總纂兼總校。他嘔心瀝血,完成志書16冊。1944年病故。
8. 五四運動口號
「外爭主權,內除國賊」「取消二十一條」「還我青島」。
五四運動直接影響了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和發展,中國共產黨黨史一般將其定義為「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注意這里的「封建」一詞是泛化的封建觀),並以此運動作為舊民主主義革命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分水嶺。
(8)膠州宣傳口號擴展閱讀:
「五四運動」前後,北洋政府總統、內閣、國會之間達成了某種平衡,故政治運作較先前為暢順。當時政府領導者為大總統徐世昌、國務總理錢能訓,及「安福國會」幕後領袖段祺瑞。但政府仍深受各個黨派、各地軍閥的制約,政策因之時有變異。
「五四運動」發生之後,「研究系」以政府外交失敗做斗爭「安福系」工具,藉傳媒煽動學生舉辦愛國示威遊行,並進一步造成「六三運動」,使得學運風潮擴大,最終逼使相關政府領導人下台負責。
9. 最吸引人的餃子廣告語
1、手切韭菜肉水餃:豬肉富含蛋白質、脂肪,韭菜性溫、味辛,具有補腎壯陽、益肝健胃、行氣理血、潤腸防癌的作用。特別是手切肉,口感飽滿味道香滑,是居家聚餐的美味食品。
2、肉三鮮水餃:用料品種豐富,包羅萬象,豬肉富含蛋白質、脂肪,蝦仁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具有補腎壯陽,安神理氣、調節營養均衡的作用。食用肉三鮮水餃香、滑、嫩,余口留香,賽過「神仙」
3、素三鮮水餃:韭菜補陽行氣,雞蛋蛋白質含量豐富,木耳驅雜,蝦皮鈣含量豐富,食用素三鮮水餃營養豐富,口味清香,皮薄餡綠,引人食慾。
4、素胡蘿卜水餃:胡蘿卜俗稱「小人參」具有益肝明目,利膈寬腸、降糖降脂、增強人體免疫力的功能。常吃素胡蘿卜水餃,面容清爽,膚色紅潤。
5、西紅柿蝦仁水餃:西紅柿營養豐富,富含維生素b、糖、鈣、磷、鐵等,尤其有助消化功能的維生素pp的含量最豐富,在果疏中名列前茅。蝦仁有益氣補陽通絡止痛的功效,常吃蝦仁水餃能防止動脈硬化,同時擴張冠狀動脈,有益身體健康。
6、鮁魚水餃:鮁魚是一種大眾海產品,深受人們的喜愛,,其肉質細膩、味道鮮美、營養豐富,含豐富蛋白質、維生素a\礦物質等營養元素,補氣、平咳,對體弱咳喘有一定療效。
7、芸豆肉水餃:芸豆含皂苷、尿毒酶,常吃芸豆肉水餃,能補充人體必需的蛋白質、脂肪,有效提高免疫力,激活淋巴細胞。俗語說「常
吃豆豆,延年益壽」。
8、素一脆水餃:此種水餃以黃瓜、馬蹄、雞蛋為主要原料,口感脆嫩延年養生,祖國中醫講,黃瓜具有抗腫瘤、抗衰老、降血糖之功效。
9、白菜肉水餃:白菜俗稱「百菜之王」是北方人冬季家中常備的蔬菜,白菜含豐富的粗纖維,能潤腸排毒,幫助消化,並且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e多吃白菜,護膚養顏。豬肉含蛋白質、脂肪豐富,豬肉與白菜結合,止渴生津,有益身心健康。
10、土豆手切肉;土豆人人愛吃,含有豐富的維生素a`和c,及礦物質,優質澱粉含量為16·5%,豬肉含蛋白質、脂肪豐富,土豆手切肉水餃是家常必備,美食美味。
11、白菜豆腐素水餃:人們常說,吃白菜豆腐肅凈,豆腐具有抗氧化作用,有效預防動脈硬化,乳腺癌等疾病,白菜含粗纖維,多吃白菜豆腐水餃,有益身體健康,護膚養顏,延年益壽。
12、黃瓜蝦仁水餃:黃瓜清脆、蝦仁溫潤,黃瓜蝦仁水餃具有益氣補陽,、通絡止痛,抗腫瘤、抗衰老、降血糖的作用,常吃黃瓜蝦仁水餃,養生長壽。
13、西胡雞蛋水餃:西湖潤肺通氣,止渴除疳,雞蛋富含蛋白質及各種微量元素,常吃西湖雞蛋水餃,能有效補充維生素c及鈣,可刺激機體產生干擾素,提高免疫力、潤澤肌膚。
14、芹菜肉水餃:芹菜平肝降壓、安神除燥、消腫補鐵補血,豬肉蛋白質、脂肪含量豐富,食用芹菜豬肉水餃,口味香濃,芹香撲鼻,實為居家宴客佳品。
餃子的廣告詞(熱門篇)
1、 實在人,實在飯。
2、 分大量足,實惠可口。
3、 北方的味道,不一樣的味道。
4、 不過節也能吃餃子。
5、 東北餃子原汁原味!
6、 價格實惠,成雙成對。
7、 飽滿的心,結實的皮。
8、 東北的餃子香,重慶的妹兒辣。
9、 不怕吃不飽,就怕吃不好。
10、 三盤不管飽,還要吃二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