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浙江慈溪現代的名人
馬宗漢
馬宗漢原名純昌,字子畦,別號宗漢子。1884年3月30日生,今宗漢鎮宗漢村人。其祖父和父親均任俠好義,在當地頗有聲望。馬宗漢幼年受家庭熏陶,愛憎分明,見義勇為。15歲那年,馬宗漢入達善學堂讀書,隨著知識面的開闊,對當時政府腐敗、列強侮國痛心疾首,常引吭高歌岳飛的《滿江紅》,以抒發報國壯志。為推翻滿清,他除堅持學習外,還每日鍛煉身體,兼習英語,從小就展示了他不同尋常的抱負。
1902年,馬宗漢考入浙江高等學堂,結識了不少熱血青年。1904年,他勉強遵從祖父和父親之命,考取秀才,但矢志革命的決心促使他對仕途一無興趣。歸來後在三山學堂任教二年,其間,他多次購買革命書刊,在學校和家鄉散發。當時反清救國的革命風潮已逐漸形成,秋瑾、徐錫麟等人的革命行動使馬宗漢夜不成寐。1905年9月,他聽說徐錫麟在紹興創辦了大通學堂,就前去拜會,並由徐介紹參加了光復會。1906年1月,他又與徐錫麟、陳伯平一起東渡日本,學習軍事,後因清政府駐日使館的阻撓未成,於5月份回國。
回國以後,馬宗漢本想與徐錫麟、陳伯平一起去德留學,適逢其祖父病故,無法成行。馬宗漢身在故里,心向革命,他多次邀集朋友,借談論時局作政治宣傳。
1907年初,馬宗漢得知徐錫麟已按計劃捐得安徽道員,打入了清政府內部,極為振奮。曾連復兩信,表示「准於陰歷正月赴皖。」後因病延期至6月10日,才和陳伯平一起從上海溯江而上。兩人到達安慶,徐錫麟已升任巡警處會辦兼巡警學堂會辦,並與秋瑾約定於7月8日皖、浙兩地同時起義。馬宗漢到皖,使徐錫麟如虎添翼,大家馬上分頭去做起義的准備工作。6月22日,馬、陳奉徐之命,赴上海與秋瑾作最後磋商並采購武器。馬宗漢和陳伯平於7月5日回到安慶,徐錫麟告知他倆,起義時間提前,就在明天。馬宗漢知道其中的變故肯定突然,也沒多問原由,只是將起義的一切准備工作又重新作了商量。
1907年7月6日上午8時許,安徽巡撫恩銘應徐錫麟之邀前來參加巡警畢業典禮,隨行的有藩台馮熙和臬台毓賢等一批地方官員。待一批官員坐定、學生列隊入場後,徐錫麟即向恩銘說:「回大帥,今天有革命黨起事。」未待恩銘反應過來,徐即向恩銘連開數槍。這時,馬宗漢和陳伯平也沖入會場,拔出手槍打了起來。然而,恩銘因10天之前就接到密報,說有革命黨人造反,所以這幾天特別的小心,在來巡警學堂前,都有周密部署,槍聲一響,大批清兵便迅速關上了城門,一部分前來學堂圍捕。徐、馬、陳三人見勢危急,便奔出學堂,在一小孩指引下,翻牆抄近路來到了軍械庫。徐錫麟要陳伯平守前門,馬宗漢守後門,自己與三十幾名學生去取庫內槍炮,准備與清兵決一死戰。怎奈這些槍炮都沒有裝子彈的機鐵,所以不能使用。從中午12時一直堅持下午4時,陳伯平戰死,學生也死傷多人,但清兵卻因有重賞而繼續猛攻,形勢萬分危急。馬宗漢建議放火燒掉軍械庫,與清兵同歸於盡。徐錫麟考慮到彈葯軍火會發生爆炸,殃及居民,於心不忍,所以沒有同意。不多時,軍械庫門被攻破,徐錫麟當場被捕。這時,馬宗漢已經從後門突圍,在群眾的掩護下躲在附近的一口枯井內。清兵搜捕甚急,馬宗漢不忍連累無辜百姓,從井內躍出,亦被清兵抓去。馬宗漢被捕以後,受盡酷刑,於1907年8月24日在獄中被殺,年僅24歲。
馬宗漢犧牲後,蔡元培、陶成章等反清鬥士都曾撰文以示悼念。民國以後,烈士的家鄉柯東鄉改名為宗漢鄉,表達了人民對烈士的深切懷念。如今,烈士舊居已被列為文保單位,每逢節日,都有人前去憑吊,以緬懷烈士的功績。
嚴子陵是慈溪現境最早載入史冊的人物。他原姓庄,後人因避明帝諱改姓嚴。名遵,字子陵。今橫河鎮陳山人。年輕時就很有名望,後來游學長安時,結識了劉秀和侯霸等人。
公元8年,王莽稱帝,法令苛細,徭役繁重,吏治腐敗,民怨沸騰。王莽為籠絡人心,曾廣招天下才士。侯霸趁機出來做官了,劉秀卻參加了綠林起義軍,決心推翻王莽政權。嚴子陵當時也多次接到王莽的邀聘,但他均不為所動,最後索性隱名換姓,避居僻鄉,徹底擺脫了王莽的羈絆。
公元25年,劉秀終於擊敗王莽,在洛陽建立起東漢王朝,當上了皇帝,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光武帝。他登基後,思賢若渴,到處尋找嚴子陵。幾年後,得知嚴子陵披著羊皮隱居在齊國某個地方釣魚,便立即派人帶了聘禮,備了車子去請,一連請了三次,並親自致書雲:「古大有為之君,必有不召之臣,朕何敢臣子陵哉。惟此鴻業若涉春冰,辟之瘡瘡須杖而行。若綺里不少高皇,奈何子陵少朕也。箕山穎水之風,非朕所敢望。」嚴子陵實在推諉不過去了,才終於來到了洛陽。
這時,侯霸已經當上了劉秀的丞相。原來他在王莽失勢時,便及時轉舵,向起義軍靠攏,以後憑著有一定能力,一步步爬了上來。他深知劉秀十分器重嚴子陵,所以一聽到嚴子陵來了,不敢怠慢,馬上派人攜書問候。嚴子陵卻對侯霸那種追名逐利、一味投機的行為十分鄙視,看了侯霸的信後,也不願回信,只讓來人帶了兩句話去,說是「懷仁輔義天下悅,阿諛順旨要領絕」。侯霸認為這是挖他的瘡疤,心中十分不滿,從此便想方設法要把嚴子陵攆出洛陽去。嚴子陵則因為看到侯霸這樣的人居然當了丞相,也就不願再在洛陽呆下去,每天只在賓館里睡大覺,等待回家。甚至當光武帝劉秀親自來看望他,他也閉著眼睛,不理不睬。劉秀知道這位老友性情高潔、孤介,便撫著他說:「子陵呀子陵,你到底為啥不肯出來輔助我治理國家呢?」嚴子陵突然睜開眼來,盯著劉秀說:「唐、堯得天下,是因為德行遠聞,才使隱者洗耳。你何必苦苦逼我呢!」劉秀見一時說服不了他,只得嘆息著登車回宮去了。
過幾天,劉秀又將嚴子陵請到宮中,與他談論舊事,談得十分投機。晚上,還與嚴子陵同榻而卧。嚴子陵在睡夢中把腳擱到他的肚皮上,他也毫不介意。不料此事被侯霸知道了,他便在第二天叫太史官上奏,說是昨夜客星犯帝座甚急,想以此引起光武帝對嚴子陵的猜忌。劉秀聽了卻哈哈大笑,說:「這是我和子陵同睡啊,沒事!」然而嚴子陵卻料定其中必有緣故,他從這件事中,看到了小人的傾軋,官場的險惡,便執意不肯再在洛陽留下去了。當劉秀還想要他做諫議大夫時,他終於不辭而行,悄然離去,隱居於富春山下。那裡有個「嚴陵瀨」,據說就是他當年垂釣之處。
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光武帝劉秀曾再一次徵召嚴子陵,嚴子陵也再一次地拒絕了,並索性回到故里陳山隱居起來,沒過幾年,便老死在這里,享年80。
嚴子陵的人品確是難能可貴的,然而當時知道的人並不多。直到北宋名臣范仲淹任睦州知州時,在嚴陵瀨旁建了釣台和子陵祠,並寫了一篇《嚴先生祠堂記》,贊揚他「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嚴子陵才以「高風亮節」聞於天下。南宋嘉定年間,陳山嚴子陵墓旁也建起了高風閣,後來還辦了個高節書院,今均早已湮沒,只剩下一塊墓碑,還保存在峙山公園里。
⑵ 慈溪名人的故事
馬宗漢
馬宗漢原名純昌,字子畦,別號宗漢子。1884年3月30日生,今宗漢鎮宗漢村人。其祖父和父親均任俠好義,在當地頗有聲望。馬宗漢幼年受家庭熏陶,愛憎分明,見義勇為。15歲那年,馬宗漢入達善學堂讀書,隨著知識面的開闊,對當時政府腐敗、列強侮國痛心疾首,常引吭高歌岳飛的《滿江紅》,以抒發報國壯志。為推翻滿清,他除堅持學習外,還每日鍛煉身體,兼習英語,從小就展示了他不同尋常的抱負。
1902年,馬宗漢考入浙江高等學堂,結識了不少熱血青年。1904年,他勉強遵從祖父和父親之命,考取秀才,但矢志革命的決心促使他對仕途一無興趣。歸來後在三山學堂任教二年,其間,他多次購買革命書刊,在學校和家鄉散發。當時反清救國的革命風潮已逐漸形成,秋瑾、徐錫麟等人的革命行動使馬宗漢夜不成寐。1905年9月,他聽說徐錫麟在紹興創辦了大通學堂,就前去拜會,並由徐介紹參加了光復會。1906年1月,他又與徐錫麟、陳伯平一起東渡日本,學習軍事,後因清政府駐日使館的阻撓未成,於5月份回國。
回國以後,馬宗漢本想與徐錫麟、陳伯平一起去德留學,適逢其祖父病故,無法成行。馬宗漢身在故里,心向革命,他多次邀集朋友,借談論時局作政治宣傳。
1907年初,馬宗漢得知徐錫麟已按計劃捐得安徽道員,打入了清政府內部,極為振奮。曾連復兩信,表示「准於陰歷正月赴皖。」後因病延期至6月10日,才和陳伯平一起從上海溯江而上。兩人到達安慶,徐錫麟已升任巡警處會辦兼巡警學堂會辦,並與秋瑾約定於7月8日皖、浙兩地同時起義。馬宗漢到皖,使徐錫麟如虎添翼,大家馬上分頭去做起義的准備工作。6月22日,馬、陳奉徐之命,赴上海與秋瑾作最後磋商並采購武器。馬宗漢和陳伯平於7月5日回到安慶,徐錫麟告知他倆,起義時間提前,就在明天。馬宗漢知道其中的變故肯定突然,也沒多問原由,只是將起義的一切准備工作又重新作了商量。
1907年7月6日上午8時許,安徽巡撫恩銘應徐錫麟之邀前來參加巡警畢業典禮,隨行的有藩台馮熙和臬台毓賢等一批地方官員。待一批官員坐定、學生列隊入場後,徐錫麟即向恩銘說:「回大帥,今天有革命黨起事。」未待恩銘反應過來,徐即向恩銘連開數槍。這時,馬宗漢和陳伯平也沖入會場,拔出手槍打了起來。然而,恩銘因10天之前就接到密報,說有革命黨人造反,所以這幾天特別的小心,在來巡警學堂前,都有周密部署,槍聲一響,大批清兵便迅速關上了城門,一部分前來學堂圍捕。徐、馬、陳三人見勢危急,便奔出學堂,在一小孩指引下,翻牆抄近路來到了軍械庫。徐錫麟要陳伯平守前門,馬宗漢守後門,自己與三十幾名學生去取庫內槍炮,准備與清兵決一死戰。怎奈這些槍炮都沒有裝子彈的機鐵,所以不能使用。從中午12時一直堅持下午4時,陳伯平戰死,學生也死傷多人,但清兵卻因有重賞而繼續猛攻,形勢萬分危急。馬宗漢建議放火燒掉軍械庫,與清兵同歸於盡。徐錫麟考慮到彈葯軍火會發生爆炸,殃及居民,於心不忍,所以沒有同意。不多時,軍械庫門被攻破,徐錫麟當場被捕。這時,馬宗漢已經從後門突圍,在群眾的掩護下躲在附近的一口枯井內。清兵搜捕甚急,馬宗漢不忍連累無辜百姓,從井內躍出,亦被清兵抓去。馬宗漢被捕以後,受盡酷刑,於1907年8月24日在獄中被殺,年僅24歲。
馬宗漢犧牲後,蔡元培、陶成章等反清鬥士都曾撰文以示悼念。民國以後,烈士的家鄉柯東鄉改名為宗漢鄉,表達了人民對烈士的深切懷念。如今,烈士舊居已被列為文保單位,每逢節日,都有人前去憑吊,以緬懷烈士的功績。
嚴子陵是慈溪現境最早載入史冊的人物。他原姓庄,後人因避明帝諱改姓嚴。名遵,字子陵。今橫河鎮陳山人。年輕時就很有名望,後來游學長安時,結識了劉秀和侯霸等人。
公元8年,王莽稱帝,法令苛細,徭役繁重,吏治腐敗,民怨沸騰。王莽為籠絡人心,曾廣招天下才士。侯霸趁機出來做官了,劉秀卻參加了綠林起義軍,決心推翻王莽政權。嚴子陵當時也多次接到王莽的邀聘,但他均不為所動,最後索性隱名換姓,避居僻鄉,徹底擺脫了王莽的羈絆。
公元25年,劉秀終於擊敗王莽,在洛陽建立起東漢王朝,當上了皇帝,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光武帝。他登基後,思賢若渴,到處尋找嚴子陵。幾年後,得知嚴子陵披著羊皮隱居在齊國某個地方釣魚,便立即派人帶了聘禮,備了車子去請,一連請了三次,並親自致書雲:「古大有為之君,必有不召之臣,朕何敢臣子陵哉。惟此鴻業若涉春冰,辟之瘡瘡須杖而行。若綺里不少高皇,奈何子陵少朕也。箕山穎水之風,非朕所敢望。」嚴子陵實在推諉不過去了,才終於來到了洛陽。
這時,侯霸已經當上了劉秀的丞相。原來他在王莽失勢時,便及時轉舵,向起義軍靠攏,以後憑著有一定能力,一步步爬了上來。他深知劉秀十分器重嚴子陵,所以一聽到嚴子陵來了,不敢怠慢,馬上派人攜書問候。嚴子陵卻對侯霸那種追名逐利、一味投機的行為十分鄙視,看了侯霸的信後,也不願回信,只讓來人帶了兩句話去,說是「懷仁輔義天下悅,阿諛順旨要領絕」。侯霸認為這是挖他的瘡疤,心中十分不滿,從此便想方設法要把嚴子陵攆出洛陽去。嚴子陵則因為看到侯霸這樣的人居然當了丞相,也就不願再在洛陽呆下去,每天只在賓館里睡大覺,等待回家。甚至當光武帝劉秀親自來看望他,他也閉著眼睛,不理不睬。劉秀知道這位老友性情高潔、孤介,便撫著他說:「子陵呀子陵,你到底為啥不肯出來輔助我治理國家呢?」嚴子陵突然睜開眼來,盯著劉秀說:「唐、堯得天下,是因為德行遠聞,才使隱者洗耳。你何必苦苦逼我呢!」劉秀見一時說服不了他,只得嘆息著登車回宮去了。
過幾天,劉秀又將嚴子陵請到宮中,與他談論舊事,談得十分投機。晚上,還與嚴子陵同榻而卧。嚴子陵在睡夢中把腳擱到他的肚皮上,他也毫不介意。不料此事被侯霸知道了,他便在第二天叫太史官上奏,說是昨夜客星犯帝座甚急,想以此引起光武帝對嚴子陵的猜忌。劉秀聽了卻哈哈大笑,說:「這是我和子陵同睡啊,沒事!」然而嚴子陵卻料定其中必有緣故,他從這件事中,看到了小人的傾軋,官場的險惡,便執意不肯再在洛陽留下去了。當劉秀還想要他做諫議大夫時,他終於不辭而行,悄然離去,隱居於富春山下。那裡有個「嚴陵瀨」,據說就是他當年垂釣之處。
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光武帝劉秀曾再一次徵召嚴子陵,嚴子陵也再一次地拒絕了,並索性回到故里陳山隱居起來,沒過幾年,便老死在這里,享年80。
嚴子陵的人品確是難能可貴的,然而當時知道的人並不多。直到北宋名臣范仲淹任睦州知州時,在嚴陵瀨旁建了釣台和子陵祠,並寫了一篇《嚴先生祠堂記》,贊揚他「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嚴子陵才以「高風亮節」聞於天下。南宋嘉定年間,陳山嚴子陵墓旁也建起了高風閣,後來還辦了個高節書院,今均早已湮沒,只剩下一塊墓碑,還保存在峙山公園里。
⑶ 我國哪些傑出的人物是慈溪人急!!!
嚴子陵
嚴子陵,原姓庄名遵,字子陵。東漢高士。今橫河鎮石堰人,是慈溪現境最早載入史冊的人物,嚴子陵曾受到王莽多次邀聘,但他不但不為所動反而隱名換姓,避居他鄉。光武帝劉秀曾與嚴子陵同學,對他十分器重。劉秀登基後三次派人帶了聘禮,備了車子去請嚴子陵。嚴子陵雖然來到了洛陽,但他依然性情高潔,孤介。劉秀想聘他做諫議大夫,他不辭而行,隱居於富春山下,那裡有個「嚴陵瀨」,據說就是他當年垂釣之處。
公元41年,嚴子陵再一次拒絕了劉秀的徵召,回到故里陳山隱居,直至老死。
范仲淹曾為此贊揚嚴子陵的高風亮節:「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虞世南(558-638)
虞世南(558-638),字伯施。唐初書法家、文學家。今觀海衛鎮鳴鶴場人。
虞世南出生望族,博學多才,剛直敢諫。在陳、隋兩代做過官,都不得志。後遇李世民,方以知交啟用。歷任員外散騎侍郎、弘文館學士、秘書監,封永興縣子、縣公。唐太宗李世民稱他有五絕:德行、忠直、博學、文詞、書翰,誇他是「當代名臣,人倫準的」。
虞世南的書法外柔內剛,筆致圓融遒勁,與歐陽詢、褚遂良、薛稷並稱初唐四大書家。代表作有《孔子廟堂碑》,被譽為書法藝術的瑰寶,並深得唐太宗的贊賞。唐太宗曾誓言遠學王羲之,近學虞世南,足見虞之書法在初唐的影響之大。
黃 震(1213-1281)
黃震(1213-1281),字東發,人稱於越先生。南宋思想家。掌起鎮黃家村人。寶佑四年進士,授吳縣尉。在職抑得扶弱,頗有政聲,咸淳三年擢史館檢閱,因直言時弊,觸怒度宗,被貶官三級,出判廣德軍。後因指責權相賈似道之侄賈番世的不法行為,被解官。咸淳七年任江西撫州太守,賑飢民,興水利,決滯獄,清民訟,深得民心。南宋亡後,隱居著書。
黃震一生治學嚴謹,他的哲學思想以朱熹為宗,形成「東發學派」,重經史考辨。代表作有《黃氏日鈔》90卷。
孫月峰(1543-1613)
孫月峰(1543-1613),名鑛,字文融。明代著名學者。今橫河鎮孫家境村人。祖父孫燧、父升,皆名重一時。
孫月峰是個博學多智、才氣橫溢之人。萬曆二年會試第一(會元),授兵部主事。萬曆三十二年任南京右都御史,進兵部尚書,並加太子太保,參贊機務。他不但是位有才華的政治家,更是一位精通經史、琴棋書畫無所不能的才子。一生著述達四十餘種七百餘卷。如方誌代表作[萬曆]《紹興府志》50卷,藝術評論《書畫跋跋》6卷,以及評注《史記》、《漢書》、《春秋左傳》等,皆風行天下。
孫嘉績(1604-1646)
孫嘉績(1604-1646),字碩膚。抗清志士。今橫河鎮孫家境村人。出生於士大夫家庭,祖父為明朝天啟年間東閣大學士孫如游。
崇禎十年,孫嘉績考中進士,授南京工部主事。不久,改兵部主事。由於正直不阿,被誣陷入獄。後經刑部尚書徐石麒營救出獄。
1644年3月,崇禎帝自縊,明朝滅亡。吳三桂引清兵入關,翌年南京陷落。清軍下杭州,孫嘉績在浙東首舉抗清義旗,正合民心。與同縣熊汝霖共同治軍,得到廣泛響應,迅速形成了聲勢浩大的抗清隊伍。他出生入死,功勛卓著,晉兵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後因憂勞過度,患疾而卒,被追贈為太保,賜祭九壇。
高士奇(1645-1740)
高士奇(1645-1740),字澹人,號江村。 清代著名學者。今匡堰鎮高家村人。家貧,在朝廷以打雜為生,後在詹事府做記錄官。康熙十五年遷內閣中書,領六品俸薪,住在賞賜給他的西安門內。
高士奇每日為康熙帝講書釋疑,評析書畫,極得信任。官至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讀學士。晚年又特授詹事府詹事、禮部侍郎。死後,被封謚號文恪。他學識淵博,能詩文,擅書法,精考證,善鑒賞,所藏書畫甚富。著有史學著作《左傳紀事本末》53卷,《清吟堂集》等。
吳錦堂(1855-1926)
吳錦堂(1855-1926),原名作鏌。近代著名愛國僑商,與陳嘉庚、聶雲台並稱為近代中國「辦學三賢」。觀海衛鎮西房村人。
吳錦堂出生農民家庭,27歲去上海學生意,30歲在友人的資助下東渡日本經商。在神戶開設怡生商號,並在上海開設義生洋行,從事中日間棉花、大豆、火柴、水泥等貨物貿易,成為明治、大正年間日本關西實業界的十大巨頭之一。吳錦堂富有獻身精神,他曾出巨款賑濟日本宮城等縣災民,得到日本政府褒獎。他也為當地華僑興辦慈善、商務和教育機構。
1905年回鄉省親,遇水災,出資興修慈北水利,使20萬畝農田受益。又出資創建錦堂學校,培養故鄉子弟,並擇優選送日本深造。 1911年加入同盟會,並任神戶支部長。1926年病逝日本,後歸葬故鄉於白洋湖畔。
虞洽卿(1867-1945)
虞洽卿(1867-1945), 名和德。早期旅滬「寧波幫」的頭面人物之一。龍山鎮山下村人。1881年到上海商行當學徒。1892年起歷任德商魯麟洋行、華俄道勝銀行、荷蘭銀行買辦。1898年起,在四明公所事件中參與同法租界公董局的交涉。1906年發起組織萬國商團中華隊,1908年開辦四明銀行,後又組織南洋勸業會,任副會長,曾先後創辦寧紹、三北、鴻安輪船公司。辛亥革命中支持上海光復。1920年起任上海證券物品交易所理事長、全國工商協會會長、上海總商會會長、淞滬商埠市政會辦。抗戰時期,任上海難民救濟會會長。上海淪陷後,拒任偽職。
虞洽卿熱心為家鄉創辦公益事業。1907年在龍山山下村捐資創辦龍山學堂(洽卿小學),當地兒童免費入學。1939年出資疏浚鳳浦湖,以利農田灌溉。
馬宗漢(1884-1907)
馬宗漢(1884-1907),原名純昌,字子畦,別號宗漢子。辛亥革命先烈。今宗漢街道宗漢村人。1902年進浙江高等學堂學習,開始接觸革命思潮,結識了不少熱血青年。無心做官,回鄉在三山學堂任教,傳播民主革命思想。1905年參加光復會,次年1月東渡日本,進東京早稻田大學預科,接受資產階級革命思想。當年4月回國,繼續在家鄉任教,同時積極從事革命宣傳與組織工作。
1907年6月到安徽安慶,參加7月6日徐錫麟組織的起義,協助槍殺了安徽巡撫恩銘,並率巡警學堂學生攻打軍械局。起義失敗後為保護群眾挺身而出,被捕。在獄中堅不吐實,8月24日被慘殺在安慶獄前,年僅24歲。今宗漢村村名由其名字命名,表紀念。
楊賢江(1895-1931)
楊賢江(1895-1931),筆名李浩吾等。教育理論家、青年運動領導人之一。今長河鎮賢江村人。1912-1917年在浙江省立第一師范學校讀書期間,品學兼優,是老師同學公認的模範生。1919年參加「少年中國學會」。1921任《學生雜志》編輯。192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後協助惲代英編輯《中國青年》。1925年與茅盾一起發起組織「上海教職員救國同志會」,兼任上海學生聯合會主席。曾參加上海第一、二、三次工人起義的組織工作。著譯過恩格斯著作。他編著的《教育ABC》是我國第一本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研究教育史的專著;《新教育大綱》是我國第一部馬克思主義理論聯系中國實際的著作。今賢江村名即以楊賢江名字得來。
陳之佛(1896-1962)
陳之佛(1896-1962),號雪翁,畫家、美術教育家。今滸山街道曉記弄人。1919年考入東京美術學校,是中國去日本學習工藝美術的最早的留學生。1923年回國後,從事圖案教學,圖案創作設計。出版著作十餘種,發表論文百餘篇。1935年以後,專攻工筆花鳥畫,先後在重慶、成都舉辦過三次個人中國畫展。1960年在南京舉辦「陳之佛花鳥畫展」,出版《陳之佛畫集》和《陳之佛畫選》。後又主編《中國工藝美術史教材》。其畫風格寧靜清雅,獨創一格。既繼承民族傳統技法,又吸收圖案的裝飾性,對我國傳統工藝花鳥畫的繼承和發展有傑出貢獻。
吳耕民(1896-1991)
吳耕民(1896-1991),字潤蒼。園藝學家。中國近代園藝科學的奠基人之一。今周巷鎮吳家路東溜場人。十幾歲時因周樹人(魯迅)講博物學而產生學農興趣。北平農業專門學校畢業後,赴日本興津園藝試驗場攻讀果樹和蔬菜栽培研究生。回國後到英、德、法、比等國考察園藝。1943年被教育部聘為教授。是東南大學、浙江大學、山東大學等諸多高校園藝系的創建人。對中國果樹、花卉、蔬菜的引種選種做了大量試驗研究實踐工作。如從日本引進柑橘、柿、桃等,從法國引進花卉仙客來、大麗花、荷包花等。還有從湄潭引種的「菱角菜」就是現在生活中常見的榨菜。著有《中國蔬菜栽培學》、《蔬菜園藝學》、《果樹修剪學》、《中國溫帶果樹分類學》等。
林漢達(1900-1972)
林漢達(1900-1972),筆名林迭肯、林濤等。中國文字改革學者、教育家。今龍山鎮林家村人。出身農民家庭,1921年考取杭州之江大學,同年獲全國大學生英語比賽第一名。後應聘為上海世界書局編輯。1937年留學美國攻讀民眾教育研生。1939年回國後從事大學教育與學術研究。抗戰勝利後投入反內戰、爭民主的群眾運動。建國後歷任燕京大學教授、教務長,教育部副部長,《中國語文》雜志總編輯,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委員,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委員會副主席等職。致力於漢字改革和文化教育工作,著有《中國拼音文字的出路》、《西洋教育史講話》,通俗歷史讀物《上下五千年》等,深受青少年讀者的歡迎,成為愛國主義的極好教材。
陳登原(1900-1975)
陳登原(1900-1975),原名登元,字伯瀛。歷史學家。周巷鎮人。 畢業於南京東南大學歷史系。歷任南京金陵大學講師、教授,世界書局編輯,之江大學教授。抗戰期間回故鄉,閉門謝客,潛心著述。建國後任西北大學歷史系教授。
陳登原畢生從事教育和學術研究,編著出版大量文史著作,如《中俄關系述略》、《荀子哲學》、《天一閣藏書考》、《顏習齋哲學思想述》、《中國田制叢考》、《中國文化史》、《古今典籍聚散考》、《中國田賦史》等。代表作有《國史舊聞》四冊,近200萬字,論述與考據了中國歷史上許多政治、文化、經濟制度等重要問題,以許多鮮為人知的珍貴史料入著,更附有作者獨到而精闢的見解。
裘沛然(1916- )
裘沛然(1916- ),中醫學家。掌起鎮裘市村人。畢業於上海中醫學院。歷任上海中醫學院針灸、內經、中醫基礎理論、各家學說教研室主任。現任上海中醫葯大學終身教授、博士生導師、專家委員會主任、《辭海》副主編、上海市中醫葯研究院專家委員會主任等職。編著出版專著《針灸學概論》、《經絡學說》、《新編中國針灸學》、《裘沛然選集》等,主編《中醫歷代名方集成》、《中國醫學大成》等,多次獲得國家優秀圖書獎和優秀作品獎。
身為名醫、學者的他,還精研儒學,文學、歷史方面造詣頗深。有《劍風樓詩稿》、《劍風樓詩文鈔》等行世。他十分關心家鄉的文化建設,向慈溪市圖書館贈書10萬卷。
蔣學模(1918- )
蔣學模(1918- ),著名經濟學家。觀海衛鎮衛前蔣家村人。1941年畢業於四川大學經濟系。歷任復旦大學經濟學系教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二屆學科評議組成員,上海市經濟學會副會長,《辭海》編委暨政治經濟學分科主編,復旦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是國務院頒發的第一批有特殊貢獻的政府津貼獲得者,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批博士生導師。
蔣學模長期致力於政治經濟學和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教學和研究,主要學術著作有《政治經濟學講話》、《論社會主義經濟》、《社會主義經濟十論》、《高級政治經濟學:社會主義總論》及《蔣學模文集》等。主編《政治經濟學教材》,發行1800萬冊,影響深遠。他翻譯的法國作家大仲馬的長篇小說《基度山伯爵》發行已逾100萬本,風靡全國,膾炙人口。
姜彬(1921-2004)
姜彬(1921-2004),原名耋仙,筆名天鷹。民間文藝學家。觀海衛鎮人。18歲參加革命,歷任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文藝處長、上海市作協專職副書記、上海市文聯副主席、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上海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上海市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姜彬長期從事中國民間文學和民間文化的研究,編著出版《中國民間故事初探》、《區域文化與民間文藝學》等十餘部,其中《稻作文化與江南民俗》分別獲上海市及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二等獎及「山花獎」首屆學術著作「最高榮譽獎」。
袁可嘉(1921- )
袁可嘉(1921- ),英美文學專家,詩人。崇壽鎮相公殿村人。1946年畢業於昆明西南聯合大學外文系。1957年後一直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工作,歷任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以及研究生院外文系副教授、教授。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他主編的《外國現代派作品選》(四冊八本,約300萬字),編選系統、精當,是新中國成立以後第一次引進現代派文學,符合社會需要,在讀書界產生了巨大影響。專著另有《現代派論·英美詩論》、《論新詩現代化》、《歐美現代派文學概論》等,還翻譯出版了大量中外文學作品如《彭斯詩鈔》、《葉芝抒情詩選》等。
徐進(1923- )
徐進(1923- ),原名伯耕,劇作家。觀海衛鎮東山頭人。自幼喜愛越劇,中學時因家貧輟學。15歲到上海一家西葯房當學徒和職員。1942年冬考入袁雪芬大來劇場,任編劇。後在多家劇團任專業編劇。建國後歷任文化部華東實驗劇團、上海越劇院編劇、副院長、藝術顧問。改編越劇《梁山伯與祝英台》,獲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劇本獎和演出一等獎,後經改編攝製成的電影,是我國第一部彩色戲曲影片,獲文化部1949年至1955年優秀舞台藝術片獎,捷克第八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音樂片獎,被稱為「中國的羅密歐與朱麗葉」。接著又創作了越劇《紅樓夢》,在北京、越南、朝鮮和日本演出,獲得極大成功。經改編拍成的電影風靡全國。還創作了電影劇作《舞台姐妹》,以及《浪盪子》、《盤夫索夫》、《沙漠王子》等群眾喜聞樂見的越劇作品。
陳宜張(1927- )
陳宜張(1927- ),中國科學院院士,神經生理學家。周巷鎮人,陳登原長子。1952年畢業於浙江大學醫學院。次年起任職於上海第二軍醫大學生理教研室。主編《神經科學》雜志。199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99年被聘為浙江大學醫學院院長。
陳宜張早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就開始從事中樞神經生理研究,八十年代首次在國際上提出了糖皮質激素作用於神經元的非基因組機制或膜受體假說,近年來進一步發現糖皮質激素對神經細胞的分泌有快速、非基因組的抑製作用,具有國際影響。發表學術論文70餘篇,綜述20餘篇,編譯專著7部。已培養碩士博士數十人,被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授予「科學技術一代名師」稱號。
還有很多,自己看吧
http://shequ.cixi.cn/dispbbs.asp?boardid=11&id=387107
⑷ 慈溪哪裡有做錦旗的
慈甬路1048號,即白沙老十字路口,國道旁邊 揚帆廣告
⑸ 當代社會言行文明榜樣有誰
吳立彥,安徽省安慶市宿松縣隘口鄉古山村人,來到慈溪掌起鎮已經14年,從事教育事業11年。 2011年-2014年連續4年被評為「慈溪市百名優秀新市民」。2013年專職負責升級的「小牆熱線」服務團隊日常工作後,他採取356工作模式,發動並帶領身邊的親人朋友,積極開展各類弘揚正能量的志願服務活動,因成績顯著,他被評為2013年度慈溪市優秀志願者,慈溪市「百佳」新市民家庭,慈溪市優秀新市民統戰代表人士和諧促進聯誼員,「小牆熱線」服務團隊也被評為「慈溪市志願服務先進集體」、「寧波市2004-2013年度平安創建示範服務團隊」,2014年他個人還被評為「寧波市五水共治先進個人」。2015年被評為慈溪市最美協會人,慈溪市十佳平安建設志願者。
2015年,在「四項」整治專項行動前,他們就未雨綢繆,深入學校、工廠、社區進行平安宣傳,發放平安宣傳手冊,到流動人口回家過年聚集包車點進行不坐病車、超載車、疲勞駕駛車輛的交通安全宣傳,發放電動車、摩托車使用注意事項,為後來的「三車」整治提供了新的綜合整治平台。為實現平安「四率」新成效,他經常在QQ群以及新老掌起人微信群,向老鄉朋友們發放各種安全防範小知識,發動成員積極參與4.20和諧促進服務日活動,組織發動了50餘名新村民,召開了參與「三合一」宣傳暨夜巡動員會,向新老村民朋友傳達相關法律法規,勸導新村民朋友積極整改,及時向領導報告老鄉合用場所整改情況,請相關領導親臨老鄉隱蔽的合用場所指點督導整改。
他經常配合掌起鎮消防部門前往學校、工廠進行消防知識講座及消防演練,已深入各村進行素質培訓對2380人進行了20多場素質培訓,培訓內容涉及「三城聯創」、「五水共治」、防火救災、慈孝文化、法製法規、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等。 2015年共參與各類糾紛調解23起,涉資247150元。其中可能引起群體性事件的一起交通事故和一起工廠員工突發疾病死亡事件,在鄉音調解員的配合介入下,圓滿解決。
2016年,圍繞G20發動100餘名新老村民積極加入到平安護航的宣傳與志願服務中去,上街入企宣傳做文明慈溪人並承諾、志願交通亂象整治。
⑹ 慈溪市醫保異地結算
"領取社保卡需知
一、發卡和退卡:
1、各單位應有專人負責本單位的發卡和退卡工作;
2、參保單位領卡後應盡快將《社保卡》發放到參保人員手裡,並按下表的規定時間內將《北京市社會保障卡發行回執單》(以下簡稱《回執單》)返回區醫保中心4-5號窗口(人社局二樓西大廳)。
序號
發行量
返回時間
1
100張以下
自領卡之日起5個工作日內返回
2
100張~500張
自領卡之日起10個工作日內返回
3
500張以上
自領卡之日起15個工作日內返回
3、參保人員應持本人身份證領取《社保卡》,並當場與本人的《居民身份證》進行核對,核對無誤後在《回執單》上簽字。
參保人員因出差、生病等特殊原因不能親自領取的,可由參保單位指定專人代為簽字領取簽代領人姓名。
4、因調離(能聯繫到的盡量發給本人)、死亡、查無此人、信息有誤等原因,《社保卡》不能發放到參保人的,參保單位按要求在《回執單》上劃√,並將《社保卡》和《回執單》返回醫保中心4--5號窗口。
因《社保卡》信息有誤的(包括:照片、公民身份號碼、姓名、民族、出生日期等指標),參保單位應將信息有誤人員符合二采表要求的照片、二代《居民身份證》或《居民戶口薄》復印件與《社保卡》一起密封裝入信封,並在信封上標注退卡原因,連同《回執單》返回醫保中心;
5、區醫保中心依據《回執單》上的標注,以人為單位進行核實清點。參保單位在一式三聯的《回執單及退卡交接單》上簽字。(單位、社保中心、首信公司各留存一聯)
6、在2009年8月以後已辦理在職轉退休、特殊病審批、殘疾軍人(1-6級)、轉換險種、補發醫療手冊等業務的參保人員,單位應在發卡之前,持相關參保人員的社會保障卡與手冊到醫保中心(4—11號窗口)辦理卡信息變更業務,否則,將影響參保人員正常享受醫療保險待遇。
另外:辦理修改定點醫院、增減員等業務不用拿社保卡。
7、其他關於卡的管理、使用,請參看宣傳資料或撥打社會保障卡服務熱線96102;(社保卡宣傳折頁領卡人每人一套)
8、卡的清點:當場清點。"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⑺ 慈溪市哪些小學好
第一:實驗小學;
慈溪市實驗小學創辦於1960年,1962年正式定名,是浙江省第一批命名的兩所實驗小學之一。1978年定為寧波地區重點小學。1982年遷址滸山鎮寶興弄11號。1996年8月易地新建,坐落在慈溪市滸山街道北二環東路57號。
學校現有37個教學班,2058餘名學生、98名教職員工。學校佔地面積32215平方米,校舍建築面積13800
平方米,綠化面積10450平方米,藏書60000餘冊,有電視演播室和閉路電視系統,配有專用電腦機房2個。學校有語音實驗室、多功能階梯教室等專用教
室48隻。教室分布合理,每個班級均配備有大屏幕電視、實物投影機、多媒體電腦,教師人手一台電腦。有250米環形跑道和100米直跑道的塑膠跑道,有近
4000多平方米的體藝館。
學校以「示範性」和「實驗性」為立校之本,「立足實驗,整體優化」已成為學校鮮明的辦學特色,整體辦學質量在當地首
屈一指,並在省內有一定影響。教育工作卓有成效。學校先後被評為「全國德育先進學校」、 「全國紅旗大隊」、 「省文明單位」、
「省示範小學」、「省先進學校」、「省雛鷹紅旗大隊」、「寧波市文明單位」、「寧波市先進學校」、「寧波市紅領巾示範學校」。少先隊活動內容豐富多彩,涌
現了一批「全國好隊長」、「全國雛鷹獎章獲得者」、「全國快樂中隊」、「全國創造杯獎」、「全國智力大王」、「中國好少年」、「中國好兒童」。
第二:實驗三小;
慈溪市第三實驗小學創辦於1996年8月,校園集綠化、美化、凈化於一體,教學設施先進,功能齊全,每一個教室全部安裝了多媒體教學系統,閉路電視雙向控
制播放系統,擁有視聽閱覽室、電腦室、實驗室、軟體開發室等十幾個教育功能室。現有40個教學班,學生2000多名,教職工70名,其中教師大專以上學歷
達95.6%, 寧波市名校長,省、市級教壇新秀,教壇中堅,學科帶頭人,骨幹教師佔73.5%。
學校先後被全國教育科學規劃領導小組列為教育部「十五」規劃重點課題《新課程理論與實踐研究》實驗基地,浙江省《珠算式心算》實驗基地,寧波市特色創建學
校,慈溪市美術特色學校;先後榮獲全國「巾幗文明」示範單位,寧波市模範集體,寧波市師德群體創優先進集體,寧波市行風建設先進集體,寧波市教科研先進集
體,寧波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先進交帳學校,寧波市現代教育技術示範學校等榮譽稱號。
第三:中心小學;
慈溪市城區中心小學教育集團是在原滸山街道中心小學的基礎上,於2008年8月26日經市教育局批准正式授牌成立,是慈溪市第一個以實現義務教育優質化均衡發展為辦學目標的公辦學校教育集團。集團隸屬於市教育局,實行校長負責制。集團以「一塊牌子,一套班子,一支教師隊伍,兩個校區統一管理」為原則,實施「以線為主,以塊為輔,線塊結合」的扁
平化管理模式。集團由東、西部兩個校區組成,共51個教學班,2560餘名學生,正式教職工110人。
西部校區即原滸山街道中心小學,位於城區古塘街道華勝路。學校佔地18676平方米,建築面積10400平方米,現有32個班級,1660餘名學生。東部
校區,位於城區白沙路街道南白河小區。學校佔地32016平方米,建築面積20100平方米,設計規模36個教學班,現有19個班,近900名學生。東、
西兩個校區建築布局科學合理,校園環境優美,基礎設施完善,現代教育技術裝備高起點,高檔次,達到省一流水平。教育集團教師隊伍師德好,業務精,教師中有
市級以上名師名校長2名,中學高級教師10名,市級學科帶頭人7人,市級及以上骨幹教師、教壇新秀40餘名。
第五: 育才小學
慈溪市育才小學坐落在慈溪市孫塘北路清水灣地段。學校東靠孫塘北路,北臨慈溪市交通主幹道——中橫線,是慈溪市人才引進公寓、清水灣別墅區及淺水灣別墅區
居民學齡兒童就學的配套學校。育才小學是由沈宏邦先生於2005年初獨資創辦的一所民辦寄宿制學校。也是沈先生在成功創辦育才中學後的又一力作,此舉為形
成育才教育特色,更好為國家輸送優秀人才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目前學校佔地20488 ,校舍建築面積13502 ,綠化面積7172
。一色的校舍建築外牆面,統一又和諧,整體感強。校園內各主要功能區依照自然地形分布,沿河流劃分為教學生活區和運動休閑區。兩大區域由橋梁連接,小橋流
水,曲徑通幽。三面環水的地理位置,清水和綠地相映成趣,校園格局靈秀別致。處於清水灣「半島」上的教學生活區更是綠草茵茵,鳥語花香,翠竹果樹常青,慈
溪市的市樹——樟樹,在校園內隨處可見,人造瀑布、景觀噴泉也為寧靜的校園增添了不少園林色彩。
學校現有22個教學班,有來自全市各地的學生947人,教職員工58名,黨員14名,青年老師48人,佔83%,富有朝氣和活力,高學歷達95%,生活輔
導老師51名,食堂、後勤人員15名,門衛保安5名,司機1名。任課教師中有小學中學高級教師1名,小學高級教師11名,寧波市教壇新秀2名,慈溪市骨幹
教師3名。在這支年青的教師隊伍中,還有1名寧波市優秀教師和3名慈溪市德育先進工作者。在短短的不到四年的辦學時間里,我校先後被評為行為規范達標學
校,慈溪市交通安全示範單位,寧波市交通安全宣傳「五進」百佳評選先進單位等。
第六:慈溪市第四實驗小學
學校始建於一九六九年,是一所歷史悠久、底蘊深厚的城區老校。校名幾經更改,於二〇一一年五月更名為慈溪市第四實驗小學。學校以生為本,智慧引領,潛心打造「和聲蘊美、科技啟智、經典養慧」為特色的素質教育,在和諧發展中不斷創造新的輝煌
中小學學生行為規范示範學校
平安校園、慈溪市四星級學校、慈溪市校本研修示範學校、寧波市少先隊書香大隊、班集體建設先進單位、浙江省藝術教育特色聯盟學校、師德師風達標學校、寧波市語言文字規范化示範學校、寧波市行為規范示範學校、全國紅旗大隊、智慧教育、浙江省中小學學、質量監測與評價重點實驗學校、慈溪市人口資源環境國策宣傳進校園先進學校、推廣普通話示範單位、寧波市示範性文明學校
⑻ 民間借貸怎樣做宣傳
一、豐富宣傳載體,擴寬覆蓋范圍。向全市市民分發以「天上不會掉下餡餅」為主題的公開信;編印《慈溪普法》報民間借貸法制宣傳專刊及「規范民間借貸、遠離高利誘惑」的法制宣傳手冊,發放到群眾手中;電視法制欄目《法治時空》製作一期民間借貸專題法制宣傳節目,以案釋法,警示民間借貸的危害性;開展民間借貸圖版展,在鎮、村交通要道進行巡迴展出;在主要交通要道製作戶外廣告,營造法制宣傳氛圍。
二、整合普法隊伍,發揮資源優勢。開展大型民間借貸法律咨詢活動,組織律師、法律工作者、司法所工作人員為過往群眾現場答疑;開展法律宣講進村活動,以村民法制學校為依託,邀請法律專家入村進行法制講座;開展「高利是陷阱」主題座談會,在高利貸多發村,以家庭教育點為平台,組織群眾進行座談。
三、圍繞工作實際,注重宣傳實效。積極處理由民間借貸引發的矛盾糾紛,將普法宣傳與矛盾調處相結合,立足穩定,顧全大局,有效防止社會不安定因素,維護社會和諧穩定
⑼ 慈溪名人有哪些
東漢隱士嚴子陵
嚴子陵是慈溪現境最早載入史冊的人物。他原姓庄,後人因避明帝諱改姓嚴。名遵,字子陵。今橫河鎮陳山(原屬餘姚)人。年輕時就很有名望,後來游學長安時,結識了劉秀和侯霸等人。
公元8年,王莽稱帝,法令苛細,徭役繁重,吏治腐敗,民怨沸騰。王莽為籠絡人心,曾廣招天下才士。侯霸趁機出來做官穎了,劉秀卻參加了綠林起義軍,決心推翻王莽政權。嚴子陵當時也多次接到王莽的邀聘,但他均不為所動,最後索性隱名換姓,避居僻鄉,徹底擺脫了王莽的羈絆。
公元25年,劉秀終於擊敗王莽,在洛陽建立起東漢王朝,當上了皇帝,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光武帝。他登基後,思賢若渴,到處尋找嚴子陵。幾年後,得知嚴子陵披著羊皮隱居在齊國某個地方釣魚,便立即派人帶了聘禮,備了車子去請,一連請了三次,並親自致書雲:「古大有為之君,必有不召之臣,朕何敢臣子陵哉。惟此鴻業若涉春冰,辟之瘡瘡須杖而行。若綺里不少高皇,奈何子陵少朕也。箕山潁水之風,非朕所敢望。」嚴子陵實在推諉不過去了,才終於來到了洛陽。
這時,侯霸已經當上了劉秀的丞相。原來他在王莽失勢時,便及時轉舵,向起義軍靠攏,以後憑著有一定能力,一步步爬了上來。他深知劉秀十分器重嚴子陵,所以一聽到嚴子陵來了,不敢怠慢,馬上派人攜書問候。嚴子陵卻對侯霸那種追名逐利、一味投機的行為十分鄙視,看了侯霸的信後,也不願回信,只讓來人帶了兩句話去,說是「懷仁輔義天下悅,阿諛順旨要領絕」。侯霸認為這是挖他的瘡疤,心中十分不滿,從此便想方設法要把嚴子陵攆出洛陽去。嚴子陵則因為看到侯霸這樣的人居然當了丞相,也就不願再在洛陽呆下去,每天只在賓館里睡大覺,等待回家。甚至當光武帝劉秀親自來看望他,他也閉著眼睛,不理不睬。劉秀知道這位老友性情高潔、孤介,便撫著他說:「子陵呀子陵,你到底為啥不肯出來輔助我治理國家呢?」嚴子陵突然睜開眼來,盯著劉秀說:「唐、堯得天下,是因為德行遠聞,才使隱者洗耳。你何必苦苦逼我呢!」劉秀見一時說服不了他,只得嘆息著登車回宮去了。
過幾天,劉秀又將嚴子陵請到宮中,與他談論舊事,談得十分投機。晚上,還與嚴子陵同榻而卧。嚴子陵在睡夢中把腳擱到他的肚皮上,他也毫不介意。不料此事被侯霸知道了,他便在第二天叫太史官上奏,說是昨夜客星犯帝座甚急,想以此引起光武帝對嚴子陵的猜忌。劉秀聽了卻哈哈大笑,說:「這是我和子陵同睡啊,沒事!」然而嚴子陵卻料定其中必有緣故,他從這件事中,看到了小人的傾軋,官場的險惡,便執意不肯再在洛陽留下去了。當劉秀還想要他做諫議大夫時,他終於不辭而行,悄然離去,隱居於富春山下。那裡有個「嚴陵瀨」,據說就是他當年垂釣之處。
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光武帝劉秀曾再一次徵召嚴子陵,嚴子陵也再一次地拒絕了,並索性回到故里陳山隱居起來,沒過幾年,便老死在這里,享年80。
嚴子陵的人品確是難能可貴的,然而當時知道的人並不多。直到北宋名臣范仲淹任睦州知州時,在嚴陵瀨旁建了釣台和子陵祠,並寫了一篇《嚴先生祠堂記》,贊揚他「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嚴子陵才以「高風亮節」聞於天下。南宋嘉定年間,陳山嚴子陵墓旁也建起了高風閣,後來還辦了個高節書院,今均早已湮沒,只剩下一塊墓碑,還保存在峙山公園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