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寫樂山大佛的一段話,要寫外貌,動作,神態和想像。
四川樂山市的樂山大佛是舉世無雙的一座雕像。
大佛的嘴巴很長,長得讓你想像不到;有33米呢!它的頭高14.7米肩寬24米,連眉毛都長得很,竟然有5.6米!它的耳朵真是招風耳,長整整有7米!單是脖子就有3米長,比我們兩個孩子的身高還要多.它的腳板很寬,一邊腳板就相當於兩個足球場呢!全身與兵馬俑的一號俑坑差不多大。
大佛由唐代僧人海通法師發起建成,其目的是消減水患,造福於民.大佛開工於唐玄宗開初年公元713年,德宗貞元十九年也就是公元803年.相傳海通法師不辭辛勞,廣募善款之後,曾有官吏強行逼索,法師寧願被剜去雙目,也不願屈服,用自己的生命保護了建佛善款。
樂山大佛不僅起誓雄壯,而且風景如畫。
大佛的正前面是岷江,微風吹來,讓人神清氣爽.岷江的水真綠啊,綠得象一塊碧玉 ;岷江的水真靜啊,靜得象一面鏡子,把一片片鬱郁蔥蔥的樹林都倒映出來了,太陽光照到水面上,水面依舊是風平浪靜的、紋絲不動的,陽光又反射到大佛的身上,大佛就象披著一件閃閃發光的袈裟.近看大佛,只見大佛頷首低眉、若有所思.它的眼睛慈祥地凝視著遠方,好象在乞求上天保佑好人一生平安。
樂山大佛被世人稱為「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這句話形象地概括出了樂山大佛氣勢磅礴的特點.尤為奇特的是遠眺大佛的時候,它又象一個卧佛,遊客從岷江對岸眺望,只見巨佛身姿分明.仰天長卧,其壯美堪稱天下一絕!
❷ 樂山大佛有何價值
樂山大佛是現存世上最大的石刻佛像,坐落在岷江邊的凌雲山,倚山鑿成,臨江危坐,高與山齊。山與佛渾然一體,宛如天成。古人有詩如此形容大佛的宏偉氣勢:「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在此合流。激流洶涌澎湃,江水一瀉千里,浩浩盪盪有如萬馬奔騰;驚濤拍岸,地動山搖,江河之威氣吞萬里,令風雲變色。
在一片驚濤駭浪前,在一片震耳欲聾聲中,凌雲山憑空突出,大佛有如橫空出世,從天而降,有石破天驚、凌駕天地的磅礴氣勢:面對滔滔流水,穩如泰山,靜若處子,又像是慈航普渡,指引世人!此情此景,全然不覺江河之威,已不聞激流雷鳴之聲,天地一片肅靜,彌漫著一股無形的神秘的氛圍,洶涌澎湃的波濤和遼闊壯觀的三江,更加襯托出大佛無比安詳與庄嚴!
的確,樂山大佛距今已足千年;更誠然是民間藝術的難得精品,千年風霜並沒有對它造成太大的損害,神態依舊栩栩如生,眉目仍然清晰可辨,令人驚嘆古工程的壯美!而歲月的煙熏更令大佛彌漫著一種神秘的美感和一種不可抗拒的吸力,令觀者無不心折,無不為之傾倒!
據史書記載,在唐初有高僧海通法師,有感三江水患不斷,百姓苦不堪言,便四處化緣集資,在三江匯流處開鑿一尊巨佛,欲以佛法化江河暴氣,保萬民世代平安!不料有一貪官聞信欲霸佔佛資,海通法師為拒貪官甘願自挖雙目。雖然斯人已逝,但其高風亮節千載之下仍是氣沖牛斗!幸喜雖有貪官在前,卻有清官在後,其中有兩名官員對大佛修建作出了很大的貢獻,於是大佛的修建從民間自發性開始得到官方的扶持與參與!
❸ 大概幾年前有一首常在四川電視台播放,作為旅遊宣傳片的背景音樂。宣傳片的主要介紹四川的四大景色,九寨
是不是航拍的 有邛海 巴中 鄧小平故居 都江堰這些景點的航拍? 背景音樂是雅尼的tribute ?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jI4MDQ4ODQ4.html
❹ 風雲電視劇的外景是在樂山大佛拍攝的嗎」
風雲電視劇的外景是在樂山大佛拍攝的。
風雲電視劇的外景拍攝地點是樂山大佛景區和樂山東方佛都,在拍攝風雲電視劇時孫興留起時下流行的小寸頭,還染成了金黃色,下巴上還特意留了一撮小鬍子。
兩只耳朵煞有介事地別著兩只銀色耳環,還板起面孔飾演一個令江湖中人聞之色變的高手。同時日本的資深演員千葉真一,因在劇中演的是一個十惡不赦的大壞蛋,開玩笑說:等這部劇播出後我來中國,希望不會被人扔石頭。
(4)樂山大佛宣傳片擴展閱讀:
《風雲》故事和特效的結合處理得頗為流暢,全片均以藍布景和特製的實景為基礎拍攝,加入大量豐富中國特式場景設定和忠於原著的服飾。
而特技處理方面,將現代化的視覺畫面與香港飄逸輕靈的武俠傳統完美結合;將本土文化、電腦特技、扎實武打和影像語言等四者糅合,人物、情節與特效完美合一,創造了全新的武俠世界。
把握好了故事的方向,讓技術為內容和人物服務,這尤其是需要特效實現的奇幻題材成功的前提,最大限度地將平面的漫畫語言立體化為聲光影像,忠於又高於原著的創作出自己的風格。
❺ 《壯哉,樂山大佛》!
發源於川北大雪山的岷江,帶著大量的雪水,滾滾南下。當它進入成都平原,來到樂山城下,已經是一條水面開闊的大江了。在這里,它同波濤洶涌的大渡河、水流急湍的青衣江匯合。就在這三江匯合的地方,安坐著一尊世界上最大的佛像——樂山凌雲大佛。
這座佛像鑿於岷江南岸凌雲山棲鸞峰臨江一面的崖壁上,和樂山城隔江相望。它面對著滾滾東流的江水,體態雍容,神態自若。
初到樂山的人,看到這尊佛像,都會不約而同地喊出:啊,好大的佛像呀!
這尊雄偉的佛像高七十一米,數十里外都可以看到。他的頭長十四點七米,寬十米。頭頂上每一個螺髻都可以放上一張大圓桌。他的耳長七米,耳朵眼裡可以鑽進兩個人。他的腳背寬八點五米,可以圍坐一百多人。他比山西大同雲岡石窟最高的立佛要高三倍,比外國的一些資料誤認為是世界最大的阿富汗巴米安大立佛要高出十八米(巴米安大立佛高五十三米)。樂山凌雲大立佛真是大得驚人。遊人們在瞻仰它的時候,莫不對我國古代的雕塑師們在設計和塑造這尊佛像時所表現出來的偉大的魄力和高度的智慧,表示贊嘆和欽佩。
這座大佛開鑿於唐玄宗開元年(七一三年),由凌雲寺的海通和尚發起造像,工程一度中斷,直到唐德宗貞元十九年(八0三年),才由劍南西川節度使韋皋完成,歷時九十年。
在當時只有簡單工具的情況下,鑿塑這么大的佛像,如果沒有愚公移山般的堅韌精神,恐怕連想也不會去想的。
令人驚異的是,在沒有科學儀器的情況下,古人是用什麼辦法保證它的各個部分之間比例適當、體態勻稱的呢?還有許多問題,如大佛是怎樣設計的?有多少人參加雕塑活動?整個工程由誰指揮,是怎樣指揮的?工程延續了幾近一個世紀,參加工程的指揮和操作人員肯定換過了好幾撥,他們是怎樣達到預計要求的?這些,現在已經很難找到完滿的答案了。有一點可以肯定,這個工程的總負責人(可能就是海通和尚)不但很有魄力,而且有很高的藝術素養和科學知識,還有很強的組織能力。
細心的遊人會發現大佛的兩耳和頭頸後面,鑿有縱橫的排水溝,一場大雨過後,積水很快就通過這些排水溝排走了,使佛像不致為雨水浸蝕。這座大佛,經過一千多年仍能保存完好,在一定程度上要歸功於這套科學的排水系統。
這尊大佛是我國珍貴的文物古跡之一,它反映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高度的智慧和堅忍不拔的毅力。
大佛背靠山崖,面臨大江。當遊客們觀賞了大佛,也游覽了凌雲山的勝景,就會發出這樣的贊嘆:呀!這里的環境多美呀,大佛的位置真是妙極啦!
大佛背靠的這座凌雲山早在隋唐時候就是著名的風景區和佛教勝地。
凌雲山並不高,它共有九個山峰,最高峰也不過平地拔起一百四十多米。但是,由於它峰巒錯落,林木蔥蘢,俯視浩瀚三江,氣勢磅礴;遠望峨眉三峰,歷歷在目,再加上各峰上建有寺宇,因此,一千多年前就受到人們的贊譽。宋代文人邵博曾贊美說:「天下山水之冠在蜀,蜀之勝曰嘉州,嘉州之勝曰凌雲。」嘉州就是樂山。這幾句話等於說凌雲風景是天下最好的了。這種說法未免有誇大之處,但也絕不是毫無根據瞎說一通。古人還有「峨眉天下秀,凌雲天下奇」之語,將凌雲山和峨眉並列,視凌雲為天下名山之一。
凌雲山各峰上的寺宇,現在還存的有棲鸞峰的凌雲寺和靈寶峰的凌雲塔。凌雲寺建築規模頗大,大佛就鑿於離寺門不遠的崖上。在這里憑欄看佛,可以仔細觀賞大佛頭部各個部位的細微之處。在這里拍照也只能拍下大佛的頭部。要想給它拍個全身照,只有坐船到江心才能做到。從這里還可以沿一條鑿於懸崖邊上的陡直小路,下到大佛的腳邊,這條路又窄又險,膽小的人往往不敢舉步。
因為大佛鑿於凌雲寺前,所以大佛也就稱為凌雲大佛;而凌雲寺也因有了這尊大佛,而被人們稱為大佛寺。凌雲山有了大佛,山更增色;大佛在凌雲山上,大佛也就更出名了。游凌雲山主要是瞻仰大佛,而只有游覽了凌雲山才能更好地領略大佛的奇妙之處。
凌雲山周圍還有東坡樓、競秀亭等亭台樓閣。東坡樓也叫東坡讀書樓,在棲鸞峰峰頂。宋代著名文人蘇東坡不但在這里讀書,還常和友人們舉杯暢飲,山崖上就刻有「蘇東坡載酒時游處」的題字。山上還有很多漢崖墓,有的崖墓深達十多米,周圍有精細的雕刻,裡面還有陶俑之類的陪葬品。這是四川特有的古跡。在凌雲山曲折幽深的山徑上漫步,樹木茂密,花香鳥語,泉水淙淙,到處都有古跡,確實十分迷人。
和凌雲山毗鄰有一座烏尤山,兩山間隔一水,有吊橋相通,和凌雲山合成一個完整的風景區。山上有烏尤寺,建築順山勢設計,曲折高低,玲瓏雅緻,別具一格。除了佛殿以外,還有曠怡亭、聽濤軒、爾雅台等精巧的建築。當遊人看了大佛,游罷凌雲山,過吊橋,登上烏尤寺時,莫不連聲贊賞這里風景佳妙。凌雲、烏尤這片美麗的游覽區,自從樂山文管所恢復以後,修復工作就大力進行。在修復工作中,給大佛洗了一次澡——把他身上的積土和長出的樹木清除掉;烏尤寺內還搞了一個內容相當豐富又有地方特色的出土文物陳列室。凌雲山風景區又逐漸恢復了它應有的秀色。一些外國朋友到這里游覽以後,預言樂山必將成為對世界遊客頗具吸引力的名勝地區。(何禮蓀)
❻ 樂山大佛三次顯靈有何科學依據
就是一種噱頭,讓大家覺得神秘,吸引遊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