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阮若珊的簡介
1937年初中畢業時正值「七·七」盧溝橋事變,北平淪陷。為躲避敵偽統治下的學校,便於開展「民先」地下工作,她轉入教會學校貝滿女中高中部學習。1938年夏秋之際,因北平地下「民先」組織遭破壞,組織決定她離校去天津,後由天津地下黨組織護送至晉南抗日根據地行政主任公署並同時加入八路軍129師。1939年春到太行山抗日軍政大學第五期學習,同年秋畢業分配至抗大一分校文藝工作團任演員,同年10月23日加入中國共產黨。
1939年冬抗大一分校文工團隨抗大一分校校部從太行山東遷至沂蒙山區開辟山東抗日根據地。此後7年一直在沂蒙山區,在山東分局及115 師師部領導下從事抗戰文藝宣傳工作。此間她作為文工團的主要演員之一,除參加多幕話劇《李秀成之死》、《阿Q 正傳》等演出外,特別是在小調劇《親家母頂嘴》、《抗屬真光榮》、《雙喜臨門》及抗戰勝利前夕動員參軍的獨幕話劇《過關》等劇,她扮演的農村大嫂、婦救會長等角色獲得觀眾的喜愛。在此期間她曾創作小話劇《一雙鞋》、《彭大娘》等小型文藝作品。1940年抗日戰爭最艱苦時期,在蒙山望海樓山下費縣白石屋村,她和文工團的另一位成員李林同志共同創作的《沂蒙山小調》成為著名的革命歷史歌曲。
1945年抗戰勝利後,阮若珊離開沂蒙山區,蘇 115師肖華主任及大眾日報的同志渡海參加了解放東北的戰斗。此時任遼東軍區文工團教導員兼作演員,參加了大型話劇《李闖王》(演紅娘子)及《氣壯山河》(演女特務)等劇及節目的演出,在部隊慰問演出中獲得好評。
1949年全國解放後,她隨第四野戰軍南下至武漢,任中南軍區部隊藝術學院戲劇系主任,後為中南軍區文藝工作團「戰士話劇團」團長。在此間除擔任行政領導工作外,還參加了《戰斗里成長》、《曙光照耀莫斯科》等劇中角色的塑造工作,並創作了舞劇《母親在召喚》;1954年調南京軍區「前線話劇團」任團長。組織演出了《楊根思》等劇目,培養了李傳弟、陶玉玲等大批優秀演員。
1958年從部隊轉業至中央戲劇學院,歷任導演教師、系負責人、院黨委副書記、副院長等職,培養了一批從事表導演的學生;歷任導演系教師、副教授、黨委副書記、副院長。一生輾轉半個中 國,為部隊和地方的文化事業和培養後繼人才做出了積極貢獻,獲國家二級獨立自由勛 章和解放勛章。著有《我的少女時代》、《折蒙探親記》文章。 11986年離休後,參加了《歐陽予倩文集》、《中國大網路全書·戲劇卷》的編輯工作,分別為編委之一,並撰寫了《在戰斗中成長》等回憶文章和散文。
她一生為部隊文化建設、培養戲劇人才做出了傑出的貢獻,曾榮獲二級獨立自由勛章和解放勛章。2001年11月18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0歲。 《沂蒙山小調》誕生於抗戰時期的1940年。當時抗大一分校由蒙陰縣的垛庄一帶遷駐費北,該校的文工團就住在下白石屋村。為配合八路軍一一五師打擊當地的反動地方武裝組織「黃沙會」,他們創作了民歌《反對黃沙會》。由阮若珊(曾任中央戲劇學院副院長)作詞,團員李林(現為上海歌劇院顧問)譜曲,後來經過不斷地修改加工,便成了今天傳唱長城內外、大江南北的《沂蒙山小調》。
1999年,費縣委、縣政府在《沂蒙山小調》誕生地建立了紀念碑、紀念亭,記載了《沂蒙山小調》誕生的過程,以及現今流傳的《沂蒙山小調》詞曲及作者,以啟後人,永誌不忘。並請原抗大一分校文工團團長、國家農業機械部副部長袁成隆同志題寫了「沂蒙山小調誕生地」紀念碑名,詞作者阮若珊同志題寫了「深深懷念沂蒙好地方」,分別鐫刻在白石屋村旁的巨形花崗石上。
❷ 鄒守益的年表
嘉靖三年(公1524)二月,朝廷爆發了爭論世宗本生父尊號的事件,史稱「大禮議」。鄒守益剛正不阿,大膽上疏力諫,並指出世宗的行為違背禮教古訓,要求世宗糾正錯誤,信用忠臣。世宗大怒,下詔獄嚴刑拷打,並貶為廣德州判官。
在廣德,鄒守益以教化治郡,撤銷不在祀典的祠廟,建復初書院,延請王守仁高足弟子玉良和其他學者來講學,並作《諭俗禮要》在百姓中宣講。當時的思想家、文學家李賀對鄒守益在廣德務以教化為重的治理方式很是欽佩。 嘉靖十蘭年(1534),鄒守益回到家鄉傳經講學。他熱心家鄉公益事業,倡導在家鄉興利除弊。他對縣內編修縣志、族譜,重刻厘弊軍冊等盛事熱情支持並作序,主要有《安福叢錄序》,《安福糧總錄序》、《安福三刻縣志總序》、《安福重刻厘弊軍冊序》、《遺愛集序》等。他崇尚忠義正直,疾恨邪惡奸詐,他作《李忠文公祠碑》以紀念李時勉,作《劉忠憨公祀典碑》以紀念劉球,大力張揚正氣。他還與劉邦采、劉文敏、劉子和等人創建復古、復真和連山諸書院,並作《重修學宮記》、《創建復古書院記》、《重修儒學記》以敘其事。他酷愛家鄉的山山水水,對家鄉的一草一木飽含深情。每當閑遐之時,他便游覽縣內的風景名勝,並多有唱詠。蚓《游武功上西石屋山》、《集雲庵》、《談道石》、《游機心潭至龍潭》、《同訥溪羅念庵劉三五游九峰》、《石屋山》、《游天台山》、《馬跡石》、《過三峰》、《歸自武功至瀑水岩》等,為後人留下了許多清新瑰麗的詩作。
為了傳播王學,鄒守益還利用縣內書院,為四鄉會講授陽明理學精髓。春秋兩季則合五郡出青原為大會,郡邑鄉大夫都前往參加。這是繼惜陰會後,江西又一個聞名中國的學術盛會,來自江西乃至全國的王門弟子在這里聚集一堂,探討學問。在鄒守益等人的努力下,青原山成為當時一個重要的學術中心。 嘉靖十七年(1538〉,鄒守益任南京吏部考功郎中,次年為司經局洗馬,充經籠宮,為皇帝講解經傳史鑒。不久又改任太常少卿兼侍讀學士,執掌南京審林院。這期間鄒守益都是任文官,沒多少實權,原因是他剛正不阿,敢言直諫,為朝廷所顧忌,所以敬而遠之。在任南京國子監祭酒後,鄒守益一上任就著手整頓學風,嚴格學校管理,激勵學生專心向學。後又因犯顏直諫被貶滴歸鄉。
回到安福,鄒守益更「以覺人垂後為己任」,每月的初一、十五召聚門生講習於明倫堂,復古、復真等書院紛紛邀請他主講。鄒守益講學言語明白簡易,聽者很受啟悟。此時的青原會還在繼續進行,鄒守益成為青原會的主講。
然而王門弟子也並非人人都能遵守王守仁修己正身的那一套規矩,精進者寡,因循者眾,是忽實修而崇虛談。為了扭轉這種不良學風,保持過去惜陰會的傳統,嘉靖己菌(1549)正月初八,鄒守益作《惜陰申約》,嚴厲批評參加講會的部分會友的陋習,嚴格要求大家:自今以往共決除舊布新之策,人置一簿用以自考,家立一會與家考之,鄉立一會與鄉考之。凡鄉會之日……相與虛心稽切:居處果能恭否?執事果能敬否?與人果能忠否?盡此者為德業,悖此者為過失。德業則直書於策以示勸,過失則婉書於策以示戒。其人會者策書姓名,下注願如約,其不願者勿強其續,願人者忽限時。用以督促會友們的道德躬行。
為了敘述王守仁的生平、學術成就與學術傳遞,王守仁去世後,王門弟子合作編修《王文成公年譜》,守益被推為編修總裁。然而沒有等到《年譜》修成,便因病逝世,終年72歲。隆慶初(1567),贈南京禮部右侍郎,溢文庄。據歷史學家分析,真正得到王陽明理學真傳的就數安福的鄒守益。流傳於江西的江右王學,在鄒守益等人的努力下,最終成為王學最有力的繼承者。在越中流弊錯出的情況下,使陽明之道賴以不墜,鄒守益作為江右王學的開山與掌教,其王學造詣的精深和見解的超群是無與倫比的,其在傳播王學的過程中所做的大量宣傳教育工作是至關重要的,功不可沒。
❸ 王麗坤請大家幫忙抓豬,她是如何花式為劇中角色營業的
“王麗坤請大家幫忙抓豬”這個梗,主要是在央視最近熱播的一基層電視劇《經山歷海》裡面的一環節。在劇中,王麗坤一改往日銀幕形象,扮演起了農村裡副鎮長。副鎮長作為一基層農村幹部,工作可真不少,甚至連夜都要抓起豬來了。並王麗坤手忙腳亂的抓豬現場,也是讓不少觀眾捧腹大笑,所以網友們也是紛紛調侃,王麗坤請求大家幫忙抓豬。
不得不說,央視這個戲劇真不同於普通的花哨電視劇。而是在這劇中,直接呈現基層工作者真實模樣。如趕豬這事情,在生活中就是最平常的。只有真正為人民辦實事,真正在田間跟人民群眾打交道,這樣的工作才是基層領導要做,才是最高智慧領導人。
如此有趣劇情,怪不得獲得如此優良口碑。在劇中,王麗坤的演技也是讓人大贊不已,你怎麼看?
❹ 張三豐的故里爭議
全國各地有許多記載說張三豐是沙陀人、寶雞人、義州人、遼陽人、遼東人、閩縣人、羊城人、天目人、平陽人、黃平人、金陵人等,但就是無法知道其出生地,也無法找到其宗譜,只是在志書上簡單的寫幾個字。 而在邵武,有大量史料、遺跡證明太極宗師張三豐出生地以及故居在邵武,張三豐是不是邵武人,在邵武可以找到這三大證據:
(1)史料
明朝嘉靖年間編的《邵武府志》 ,清朝咸豐年間編的《邵武縣志》,有關張三豐的記載,共有八處之多。在志書記載方面:《邵武府志》,的舊志,認為張三豐生於宋、封於元,仕於明;而新志上認為生於唐,仕於宋,顯跡於歷代,是千年不死的神仙。在《邵武府志》和《邵武縣志》仙釋卷上,有張三豐傳。「張子沖,號三豐,俗名張邋遢,邵武坎下人。家貧,負薪養母,性好道,常自言曰,一心無掛礙,願見呂先生(即北宋的八仙之一呂洞賓)。一曰,樵採未歸,有道人至其家,以飢告。其 妻方炊秫(糯米)釀酒,令食少許,道人盡食之,妻恚甚。道人命汲水滿缸,投余粒其中而蓋之,拂袖去。傾之,子沖歸,妻以告視缸中,則酒且熟,心知其為純陽(呂洞賓字)也。追而遇諸山澗小橋邊,凡兩與之期,而後得度。張母卒,殯於北勝寺,遂棄妻子葺翠雲庵居焉。蹤跡無常,遠近竟傳其異,縣令以為妖,械至京師,及開檻車則不見矣。三豐異跡甚多,所不知所終」。
在福建省省志《閩書》的仙釋卷中(636頁) ,一樣有記述呂洞賓超度張三豐成仙的記載。張三豐在家中見到米成酒後,發現是呂純陽所為,便追到山澗小橋邊,張三豐要求呂純陽馬上超度他成仙,而呂純陽卻要求張還要兩度相遇,才能超度張成仙。沖懇度道,道答無緣,期於中秋,如建陽龍游橋中相遇,三人共一目為記。沖依期,見二瞽者搭少一目人,肩已過橋,道責,遲,復期。又一年,沖復局往,偶橋中相遇,道乃曰:「汝母今日死矣,無棺」遂於掌中畫一屋,令子沖視,似何所?沖答似北勝寺(在邵武坎下),道曰「我寄棺在彼西廊,汝取斂母」。沖過掌到家,僧俗不知,其中沖棄妻兒寄跡北勝寺,並建翠雲庵居,址無定處」。從《邵武府志》、《福建省志》中,都明確記載在北宋時,張三豐遇到呂洞賓,張母去世,殯於邵武坎頭北勝寺等事。
邵武市和平鎮坎下村坑池裡《張家族譜》,邵武市金坑鄉大常村《張家族譜》,有張三豐的出生年月,朝廷封賜,及其子孫的記載。族譜中還記戴,在元朝的至正五年,被朝廷賜封為三豐仙神,並修建宗族祠堂,祀張三豐神位。在明朝嘉靖年間之前,家族是不能隨便修祠堂的,因為祠堂要有朝廷的封賜,才可以修建,亂修祠堂要被治重罪的。張家祠堂還完好的保留下來。在張家的祖訓中,還有「耕讀為本,莫學神遊」。這段祖訓,就是針對張三豐講的,講張三豐年輕時,不是走耕讀為本的仕途經濟之路,而是學做神仙,游手好閑。張家人對張三豐被賜封為神仙,並不高興。他們認為學做神仙,是誤人子弟。對張三豐並不宣揚,認為祖上有張三豐,也不是一件光宗耀祖的事,要當大官,做大富翁,才是光宗耀祖的事。
(2)遺跡
明朝在和平鎮條石材通往翠雲庵的路上,刻了一方摩崖石刻,記載在宋朝紹興四年,張子沖等人,在山上的經過。
在和平的留仙峰上,有一方明代的石碑,碑文中有記載張三豐,在留仙峰閉關修煉的文字,這方石碑被砌在留仙峰上的一間石屋中央。
在張厝鄉洋半天村還有三豐觀(也叫靈濟宮),有元朝至正年間把一塊石頭刻上御印,認為是朝廷給張三豐的印。
在張三豐的遺跡方面,被破壞的有升仙橋、仙婆墓,北勝寺等。
(3)央視《走遍中國》報道
2009年,央視《走遍中國》欄目組在邵武拍攝了專題片《福地仙蹤》 ,節目講述了太極宗師張三豐在邵武的點點滴滴,並於2009年9月27日在央視一套、四套面向世界播出,對邵武旅遊起到了非常大的宣傳作用,更增加了張三豐是邵武人這一說法的信服力。
但李師融研究福建省《邵武府志》、明代宣德六年(1431年)道士任自垣編寫的《大岳太和山志》中的《張三豐傳》等古籍後認為,邵武的張子沖不是太極拳祖師張三豐 。只不過二人年齡相近,同是修道之士。後人不知真正張三豐之事跡,容易產生附會。《邵武府志》所記載的「張三豐」(張子沖)創造太極拳,是民國時代重修府志才補上去的。因為,在楊祿禪普及太極拳之前,太極拳是封閉式的傳播,鮮為人知。明清兩代,在福建省還沒有太極拳。古代的《邵武府志》是不會記載「張三豐創造太極拳」的。只有到了民國年間,太極拳已經普及,人盡皆知,民國的重修本才有記載。 (李師融所謂的「研究」及拙劣文章《張子沖不是張三豐》完全是預設立場的胡鬧,不說其以清人汪錫齡胡編的《三豐先生本傳》當證據的可笑,單就沒有任何人說過《邵武府志》有所謂「張三豐」(張子沖)創造太極拳的記載,他卻自己編造虛假靶子自己打,完全喪失了一個正常學人的基本學術道德。) 據明史記載:一代道教大師、武當宗師張三豐,是遼東懿州梁魚務人 ,即今錦州市黑山姜屯鎮土城子村。
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姜屯土城子村設望平縣,清時設梁漁務專事當地稅賦。這里城前千畝蓮花湖自然生長數萬株蓮花,波光粼粼、魚草豐盛、野鶴閑游,一派江南水鄉景色,宛若仙境。張三豐祖父裕賢公學精星算,測天下王氣將從此起,遷至懿州時途經這擇此村落腳。元定宗三年(1248年)張三豐出生。
距黑山縣城東部約20公里的姜屯鎮是中國道教三豐派創始人張三豐的出生地,張三豐祠就坐落在風景秀麗的蓮花湖畔。
1983年4月11日,遼西區域文化研究會秘書長李樹基在《錦州日報》刊登了《張三豐其人》的文章,文中提到,張三豐先生自稱「某乃懿州糧漁務人氏」。據歷史學家呂振羽先生考證:遼東懿州,治所在今錦州黑山縣姜屯鎮,轄今彰武、阜新、新民、黑山等地。金大定29年(1189年)曾設望平縣於糧漁務(今黑山縣姜屯鎮土城子村附近)。其後遼西區域文化研究會專家們在黑山召開了研討會,進一步確認了張三豐於元定宗三年(1248年)四月初九生於糧漁務這一史實。
姜屯土城子東南有千畝蓮花湖,每當蓮花開放時節,遊人如織,賞荷品藕,成為黑山一處著名景觀。為進一步開發名人資源,促進當時旅遊事業的發展,2000年4月,在當時的縣長於曉軍的建議下,在蓮花湖旁修建了「張三豐祠」。
❺ 安徽衛視下午4點左右開始的電視劇叫什麼名字
原來愛上他
❻ 伏波將軍的著名人物
最著名的伏波將軍是東漢光武帝時候的馬援。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交阯郡雒將之女徵則、徵貳聚眾造反,攻取郡縣,九真、日南、合浦等郡群起響應。徵則等占據六十餘城自立為王。建武十七年,光武帝拜時任虎賁中郎將的馬援為伏波將軍,段志為樓船將軍,發長沙、桂陽、零陵、蒼梧四郡兵一萬餘人南平交阯。軍至合浦,段志即病亡,馬援並統其軍,經一年多浴血奮戰,至十九年春,全殲徵則、徵貳,捷報傳京師,朝廷封馬援為新息侯,食邑三千戶。馬援乘勝進擊九真,掃除叛軍余黨殘部,嶺表肅清。馬援每攻取一縣一郡,即廢止苛政,完繕城郭,興修水利,撫境安民。建武二十年秋,馬援率部凱旋,朝野故舊紛紛前往慶賀,馬援了無得意之情,說:「昔伏波將軍路博德開置七郡,才封數百戶,今我微勞,猥饗大縣,功薄賞厚,何以能長久……方今匈奴、烏桓尚擾北邊,欲自請擊之;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兒女子手中邪?」隨後又領命揮師出雁門。建武二十三年,武陵蠻反,朝廷先是派武威將軍劉尚率萬人前往征討,竟遭全軍覆沒;次年,朝廷再派謁者李嵩和中山太守馬成率軍前往,又連吃敗仗;於是馬援主動請纓。光武帝憐其年老,不許。馬援非常激動,像戰國時老將廉頗那樣,當場披甲上馬,一展雄姿。光武帝十分贊賞,令他率兵四萬平蠻。不幸出師未捷身先死,終未馬革裹屍還。令人嘆息不已。
馬援在東漢時代早期對外族的抵禦的功勞是整個漢朝人們的都不敢忘記的。東漢末年。朝綱不再,跟是外族侵犯,好在有他後人馬超威震羌族,還有公孫瓚北戰烏丸,諸葛亮七擒孟獲。不過當時人困難在即但又轉危為安又不知道謝誰只要謝祖宗顯靈。
第四回中也也有孔明攀藤附葛而到見一石屋之中塑一將軍端坐旁有石碑乃漢伏波將軍馬援之廟:因平蠻到此土人立廟祀之。孔明再拜曰:亮受先帝託孤之重今承聖旨到此平蠻;欲待蠻方既平然後伐魏吞吳重安漢室。今軍士不識地理誤飲毒水不能出聲。萬望尊神念本朝恩義通靈顯聖護佑三軍!祈禱已畢出廟尋土人問之。隱隱望見對山一老叟扶杖而來形容甚異。孔明請老叟入廟禮畢對坐於石上。孔明問曰:丈者高姓?老叟曰:老夫久聞大國丞相隆名幸得拜見。蠻方之人多蒙丞相活命皆感恩不淺。孔明問泉水之故老叟答曰:軍所飲水乃啞泉之水也飲之難言數日而死。此泉之外又有三泉:東南有一泉其水至冷人若飲之咽喉無暖氣身軀軟弱而死名曰柔泉;正南有一泉人若濺之在身手足皆黑而死名曰黑泉;西南有一泉沸如熱湯人若浴之皮盡脫而死名曰滅泉。敝處有此四泉毒氣所聚無葯可治又煙瘴甚起惟未、申、酉三個時辰可往來;余者時辰皆瘴氣密布觸之即死。
孔明曰:如此則蠻方不可平矣。蠻方不平安能並吞吳、魏再興漢室?有負先帝託孤之重生不如死也!老叟曰:丞相勿憂。老夫指引一處可以解之。孔明曰:老丈有何高見望乞指教。老叟曰:此去正西數里有一山谷入內行二十里有一溪名曰萬安溪。上有一高士號為萬安隱者;此人不出溪有數十餘年矣。其草庵後有一泉名安樂泉。人若中毒汲其水飲之即愈。有人或生疥癩或感瘴氣於萬安溪內浴之自然無事更兼庵前有一等草名曰薤葉芸香。人若口含一葉則瘴氣不染。丞相可速往求之。孔明拜謝問曰:承丈者如此活命之德感刻不勝。願聞高姓。老叟入廟曰:吾乃本處山神奉伏波將軍之命特來指引。言訖、喝開廟後石壁而入。孔明驚訝不已再拜廟神尋舊路上車回到大寨。次日孔明備信香、禮物引王平及眾啞軍連夜望山神所言去處迤邐而進。入山谷小徑約行二十餘里但見長松大柏茂竹奇花環繞一庄;籬落之中有數間茅屋聞得馨香噴鼻。孔明大喜到庄前扣戶有一小童出。孔明方欲通姓名早有一人竹冠草履白袍皂絛碧眼黃發忻然出曰:來者莫非漢丞相否?孔明笑曰:高士何以知之?隱者曰:久聞丞相大纛南征安得不知!遂邀孔明入草堂。禮畢分賓主坐定。孔明告曰:亮受昭烈皇帝託孤之重今承嗣君聖旨領大軍至此欲服蠻邦使歸王化。不期孟獲潛入洞中軍士誤飲啞泉之水。夜來蒙伏波將軍顯聖言高士有葯泉可以治之。望乞矜念賜神水以救眾兵殘生。隱者曰:量老夫山野廢人何勞丞相枉駕。此泉就在庵後。教取來飲。於是童子引王平等一起啞軍來到溪邊汲水飲之;隨即吐出惡涎便能言語。童子又引眾軍到萬安溪中沐浴。 繼陳登之後,建安時期還有一位伏波將軍,那便是曹魏的夏侯惇。由於曹操與夏侯家有血緣關系,故夏侯惇在曹軍中倍受親信。建安九年,曹操掃平河北,夏侯惇以功遷伏波將軍,並繼續擔任河南尹(太守)。至建安二十四年拜為前將軍止,夏侯惇連任伏波將軍十五年,比馬伏波長一倍。
曹魏立國後,還任命過四位伏波將軍:滿寵、甄像、孫禮、盧欽。其中甄像是魏明帝曹叡之母甄後的親侄子。青龍二年(公元234年),曹叡派他以伏波將軍的印信持節監諸將東征孫權,大軍方至,而孫權已退,甄像返還復命,仍任射聲校尉,前後才兩三個月,大概是任期最短的伏波將軍。 任期最長的伏波將軍是西晉的孫秀。孫秀本是吳主孫權四弟孫匡的嫡孫,時任東吳前將軍。孫皓上台後,猜忌宗室,殘害忠良。孫秀既是宗室至親,又手握重兵,駐守夏口重鎮,孫皓有如芒刺在背。建衡二年(公元270年),孫皓讓親信何定率五千人往夏口打獵。孫秀聞訊大驚,連夜攜帶家小隨從逃往晉朝。晉以孫秀為驃騎將軍,封會稽公。十年後,一片降幡出石頭,孫皓成了晉朝階下囚,孫秀以亡國支庶,降為伏波將軍,雖然將軍府衙依舊開,卻空有其名,已無軍可領。如此以往,竟至二十餘年,死而後已。
晉代另外還有伏波將軍三人。著名的煉丹術士葛洪,年輕時參與平定石冰之亂,勝了一場小戰,便得了個「伏波將軍」的封號,才二十剛出頭的小夥子,並不把它當一回事,竟棄印尋師學煉丹去了,後來著有《抱朴子》等書,宣傳他的神仙導養之法和煉制金丹之術。另外兩位伏波將軍,則都是晉軍都督陶侃手下的屬將,皆無可稱述。 南北朝時代似乎什麼都亂糟糟的。即於伏波將軍的任命也不例外。這段時期中,僅正史所載,有名姓可考的,領受過伏波將軍稱號的多達四十餘人。其中拓跋魏任命最多,不下三十餘人。這大概與北魏政權過分崇拜漢族政治文化密切相關。然而多則濫矣,這是事物發展的必然規律。三十餘人中,無一有影響者。
最後的伏波將軍是南朝陳代的王飛禽。陳太建十四年(公元582年)正月,陳宣帝病故,太子陳叔寶尚未登基,太子次弟始興王陳叔陵於宮中發難,持銼葯刀襲殺太子,企圖取而代之,未能得逞,於是倉惶逃竄。眾追至街巷,將其刺倒在地。太監王飛禽也沖上前,拔刀朝倒地的陳叔陵連砍十數刀。事後論功行賞,王飛禽被封為伏波將軍。
❼ 雲峰屯堡的相關報道
2009年「貴州.旅遊精品線路設計暨美文大賽」全國網路媒體多彩貴州行采訪團今天走進安順雲峰屯堡、天龍屯堡,網記們在此次旅程中增添了不少探尋歷史和軍事的樂趣,細細琢磨品味未化之域怎樣從血雨腥風中走向文明教化,並形成獨特的地域文明。其中精彩的地戲表演讓采訪團成員歡呼叫好。
據了解,屯堡是舊制「養兵而不病於農者,莫如屯田」的產物,亦兵亦農的建制方便供給和調遣,屯田制有一石二鳥之功,既守衛邊關又開疆拓土。
其中,天龍屯堡位於平壩縣,是貴州最有特色的屯堡之一。天龍屯堡的建築既是民居也是防禦工事。石頭是最主要的建築材料,村落為明道、暗道相通的城堡式建築,主要是配有碉堡的易守難攻的石頭連體民房。
地戲在安順雲峰屯堡、天龍屯堡都有表演。地戲粗獷、奔放,民間又稱「跳神」,是盛行於屯堡區域的一種民間戲曲。屯堡人擔憂人人習於安逸,,恐武事漸廢後太平不保,乃有跳神戲之舉,藉以演習武事,不使生疏,含有寓兵於農之深意。地戲演出時,「跳神者「首蒙青巾,腰圍戰裙,戴假面具於額前,手執戈矛刀戟之屬,隨口歌唱,應聲而舞」。地戲的「唱」,是無樂器伴奏的說唱,不分行當,只有男女角色之分,沒有男女聲腔之分,由劇中角色邊說邊唱邊交待劇情。地戲的「舞」,則為「打」,是表現戰斗場面的對打格鬥,從古代戰爭的騎馬步戰的廝打格殺中,借鑒衍化而形成略具程式的套路。地戲故事包括屯堡村民喜愛的薛家將、楊家將、岳家將、三國英雄、瓦崗好漢、封神將軍之類。 貴州安順,聚居著一支特別的漢族群體———屯堡人。他們的語言、服飾、民居建築及娛樂方式都沿襲著明代的文化習俗,演繹著一幕幕明代歷史活化石。
神秘古樸的明代遺風
從安順去雲峰屯堡的路上,不時可看到一些打扮奇異的女子———她們寬衣大袖,衣長及膝,領口、袖口、前襟邊緣皆鑲有流綉花紋,腰間還系有錦絲帶,不消說,她們就是「屯堡人」。
在雲峰屯堡博物館,每天都會上演屯堡地戲。這是由原難舞的分支軍難演變而來的。演員們額上戴以簡練誇張的木雕面具,身著長衫,背插小旗,腰系戰裙,手持木製短刀長槍,唱著原弋陽腔,形神兼備,獨具魅力,被稱為戲劇史上的「活化石」。
屯堡不大,但是歷史沉澱的東西太多太多,如果不能馬上消化,請一定先做好功課,一場旅途下來,估計也能說出個子丑寅卯來。
秀麗多姿的江淮余韻
走進雲峰屯堡最具代表性的村寨之一本寨,一座座有著600年歷史的石頭民居依然保存完好。整個村寨就是一座石頭城堡,石頭的瓦蓋、石頭的房、石頭的街道、石頭的牆、石頭的碾子、石頭的磨……
在石牆包裹下,是濃濃的江淮余韻。由於屯堡人多數都是從江淮一帶遷徙而來的書香門第,因此他們的房屋既有江南四合院的特點,又有華東四合院的布局,而且在房屋布局的細節之處,你能夠強烈感受到他們對於後代的期願。如在大門門雕上一般都會雕刻精美的圖案,「龍鳳呈祥」表明大富大貴、「歲寒三友」表明學識淵博;院內天井的對角一邊是鯉魚的地漏,一邊是龍門的地漏,喻意希望孩子「鯉魚躍龍門」;把房頂的瓦片擺放成魚鱗狀,又是「人丁興旺」的含義。
最能領略雲峰屯堡江淮風情的方式,就是登上本寨旁的雲鷲山。一灣清流在村前流淌著,一座座石屋、碉堡、城牆散落在群山田野之間,繪成一幅江南田園風情畫。
出行提示
交通:廣州有直飛貴陽的航班,從貴陽走貴黃高等級公路大約1小時左右到天龍,往天龍古鎮方向走貴黃老路約半小時就能到達雲峰八寨。
門票:雲峰屯堡50元/人,可以游覽本寨、雲山屯、雲峰屯堡博物館。
食宿:可以在貴陽住宿,這里從招待所到五星級賓館有不同選擇。如果對住宿要求不是太高,安順到雲峰屯堡沿途有許多小旅館,10元一晚的也比較干凈。當地糍粑、糕粑、包穀耙以及臘肉、香腸、血豆腐、干鹽菜、干豆鼓、糟辣子值得品嘗。
建議行程
可以來一個「喀斯特生態屯堡文化游」,從貴陽出發,游平壩、安順,在屯堡文化旅遊區、龍宮、黃果樹呆上兩三天,再前往平壩縣天龍古鎮,游覽天台山、五龍寺、天龍屯堡,再花一天時間參觀黃果樹瀑布以及天星橋風景區,水上石林、美女榕、螺絲灘瀑布等瀑布群值得一看。
推薦線路
貴州黃果樹、雲峰屯堡、杜鵑湖、黔靈山雙飛4天,1699元。(南湖國旅·西部假期)
貴州馬嶺河大峽谷、萬峰林風景區、九龍瀑布、羅平雙卧五天,1739元。(易網通旅行) 「屯堡文化」越來越受到世人的關注,屯堡文化來源於600多年前朱元璋大軍征南和隨後的調北填南。明朝軍隊征服南方過後,為了統治南方,命令大軍就地屯田駐紮下來,有點類似現代的「新疆建設兵團」。隨著歷史的變遷,他們在亦兵亦民的過程中繁衍生息,居然或多或少地保留了明代江南的文化生活習俗,與當地的文化結合,形成屯堡文化」。在今天的貴州安順一帶,當地人把他們稱為「屯堡人」。
「屯堡人」的語言有著明顯的區別於當地人的特徵,如普通話裡面的「翹舌音」,不僅很多,而且還更加強化;婦女的裝束沿襲了明清江南漢族服飾的特徵;食品具有易於長久儲存和收藏,可能是長期征戰給養的需要;宗教信仰與中國漢民族一脈相承;被稱為「戲劇活化石」的地戲俗稱「跳神」,原始粗獷,反映了祭祀和當時戰爭的情形。
平壩天龍在宣傳「屯堡文化」方面確實技高一籌,以致於大多數人只知有天龍屯堡,而不知有「雲峰八寨」。兩地相距並不遠,交通都很便利。如果不是跟旅行社的話,如果想看看原汁原味的「屯堡文化」的話,強烈建議前往「雲峰八寨」參觀。
「屯堡文化」最具有代表性的是「雲峰八寨」。雲峰是地名,所謂八寨是由雲山屯、雷屯、本寨、小山寨、吳屯等八個屯堡村寨組成。
登上雲鷲山,可以俯瞰八寨,如星羅棋布,錯落有致,拱衛著本寨。本寨是八寨中保存最為完好的,可能是軍隊的指揮中心。走進本寨,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他們的建築。古城牆、古碉樓、古巷道、古民宅、古堡等,彷彿讓人走進了明代。貴州安順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形,石頭是取之不盡的資源。屯堡人以石為主,建築房屋,既堅固,容易防守,又經濟便利。同時,他們精於木工雕刻,木石結合,形成了既有江南建築的美觀又具有當地原始粗獷、軍事特徵的民居建築。
雲峰八寨景區位於安順市區以南的十八公里處。由雲山屯、本寨、雷屯、小山寨等八個屯堡村寨組成,它是明初征南大軍屯駐的核心區。
雲山屯深藏於貴州省安順市平壩縣七眼橋鎮雲鷲山峽谷中,寨前古樹濃蔭,兩山夾峙,山勢險峻,僅有一條盤山石階可進入屯門。屯門兩側依據山岩地勢砌成高六米、長十數里的石牆連接懸崖,並如長城般在兩側陡峭的高山上蜿蜒合圍。各顯要位置分布十四個哨棚(碉堡)。一條東西向石頭主街縱貫全村,街兩側有高台戲樓、財神爺廟、祠堂以及老字型大小德生昌中葯鋪。數條彎曲的小巷巧妙地將各家各戶串聯起來,住宅、碉樓等大部分建築依山勢的起伏呈階梯狀分布於兩側山腰,整個村落布局、道路設施和院落結構絕妙地完成了三重封閉性防禦體系。
雲山屯位於安順市西秀區七眼橋鎮境內,距老320國道月12公里,離安順市西秀區約30多公里。從貴陽出發,走貴黃(貴陽-黃果樹)高速公路,在天龍出口下,繼續沿320國道西行,到七眼橋鎮拐進去雲山屯的鄉村公路即可,也可在貴黃高速的安順東出口下,沿320國道返回走,到七眼橋鎮轉進到雲山屯的道路即可。通往雲山屯的公路經過改造,路況良好,從貴陽出發總行程約80多公里。
汽車開上險峻的盤山公路,在寨門下的停車場放好車,買門票,再沿石階走幾十米便可進入前屯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