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水利工程五牌一圖的詳細內容、、
施工現場進口處必須設置由省建設行政主管部門統一規定的「五牌一圖」(工程概況牌管理人員名單及監督電話牌、消防保衛牌、安全生產牌、文明施工牌和施工現場平面圖)施工現場要設立宣傳欄、讀報欄,要張貼安全標語,危險部位處必須懸掛醒目的標牌,夜間有人經過的坑洞等處應設紅燈警示。
⑵ 2年級大禹治水思維導圖
三年沒回家一次
⑶ 水利工程方面條幅宣傳語有哪些
水利復工程方面條制幅宣傳語:
1.發展水利,改善民生。
2.堅持人水和諧,建設生態文明。
3.改善民生,共享水利發展成果。
4.推進依法行政,實現依法治水。
5.堅持團結治水,構建和諧流域。
6.落實科學發展觀,推進民生水利。
7.建設節水型社會,促進人水和諧。
8.保護水資源,改善水環境。
9.加強依法行政,推進民生水利。
10.珍惜水、保護水,讓水造福人類。
⑷ 五水共治手抄報怎麼畫(求圖片)
1、先用黑色字跡的筆勾勒出要畫的手抄報中的圖案,盡量與原圖相似
生態意義:從生態的尺度看,治水就是抓綠色發展優環境。浙江「缺水」,有海島地區資源性缺水制約,也有一些山區工程性缺水因素,但主要是污染造成的水質性缺水。
「江南水鄉沒水喝」,根子就在過於依賴資源環境消耗的粗放增長模式。面對青山不再、綠水不再的尷尬;浙江必須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和「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理念;
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和對浙江可持續發展的擔當,圍繞治水目標,把水質指標作為硬約束倒逼轉型,以短期陣痛換來長遠的綠色發展、持續發展。
參考資料:
網路-五水共治
人民網-五水共治的全國意義
⑸ 大禹治水圖的介紹
隋唐五代時期的著名畫家展子虔、吳道子、顧愷之以及周文矩等都曾經創作過《大禹治水圖》。明代的宮廷畫家李在也曾經畫過一幅《夏禹開山治水圖》,以紀念大禹治水的偉大功績。但可惜年代久遠,這些畫作都已經無法見到了。目前被人們廣為熟知的是這幅曾經是清宮舊藏,現珍藏於我國台灣省台北故宮博物院的《大禹治水圖》。
⑹ 大禹治水圖的大禹治水
大禹,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人物,由他所創立的夏王朝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王朝,夏、商、周三代之首。雖然夏王朝只是一種部落聯盟,和秦、漢以後中央集權的專制王朝大不相同,總算已具備了國家形式,使得中國歷史從傳說時代進入信史時代。大禹治水,又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件大事。雖然世界上許多民族都有關於洪水的傳說,但是中華大地上的洪水為患一定特別嚴重,所以才產生了「洪水猛獸」的成語,認為洪水比猛獸更為可怕。大禹治理水患,讓大家安居樂業,得到了許多部落的共同擁戴,繼舜而成為部落聯盟的領袖。
在考古工作中,雖然至今還沒有發現夏王朝的直接史料,但是結合古代文獻和考古發現來考慮,許多學者都認為二里頭第一、二期古文化遺址當是夏代文化的遺留。在距今4200年以前,中原已經建立起一個具有國家規模的夏王朝,這是不成問題的;這個王朝的領袖是一位善於治水的大禹,他主要以治水之功獲得領袖地位,創業垂統,這也是不成問題的。但是在大禹這個人,治水這件事上,近年來卻產生了許多復雜分歧的看法,很難統一起來。不同的看法可以大致分為兩類:一是傳統的說法,二是新說。
關於大禹本人,傳統的說法是:大禹出身於華夏族群(根據是「夏為中國之人」),他出生的地方是四川西部(根據是「禹興於西羌」)。新說是:大禹出身於古越人(百越族群),在中原民族大融合的時代,是從東南地區帶著南方農業文化的某些優勢進入中原爭得領袖地位的。距今六七千年的浙江河姆渡、湖南城頭山古文化遺址的發現,都對新說作了有力的支持。所謂「夏為中國之人」是周代以後才產生的說法,周代以前,夏人活動的許多史跡實際上都在東方。與大禹有關的古跡,更是集中於東南地區。「禹興於西羌」一語是司馬遷說的,那是指禹後來到西方的發展而言,並不是「禹始生於西羌」。通過一些出土文物的比較,我們不難看出,作為夏王朝國家重器的鼎、鉞和許多玉器都來源於東南的古越人地區。
至於大禹治水治的是哪條「水」,如何治法?傳統的說法似有誇大之處。傳說中的龍門,在陝西韓城與山西河津之間,黃河至此,兩岸峭壁陡立,十分險要,相傳這里是大禹鑿開的,所以龍門又稱禹門口。但按夏代的施工技術水平,絕對完成不了這么大的工程。又傳說大禹根據不同的水系,劃天下(全國)為九州,其實夏代初期的疆域絕沒有如此之大。許多傳說,都不免互相矛盾,難以自圓其說。
新說是:大禹治水,治的並不是滔滔的長江、黃河之水,那時的洪水實在是海侵,就是海平面上升,海水倒灌到陸地上來。這是世界性的,所以許多民族都有被洪水所淹的傳說。洪水退後,地面一片淤泥,不加以治理,就不便耕種。大禹所治理的,正是這種田間水渠的管理。這和孔子所說的「盡力乎溝洫」是大致符合的。《孟子.滕文公》中說:「當堯之時,洪水橫流,泛濫於天下。」「當堯之時,水逆行,泛濫於中國。」中華大地上的江河,大都是發源於西部,滾滾東流。不論水大水小,都不會是「橫流」、「逆行」,只有在海侵時,海水由東向西倒灌,才會出現「橫流」、「逆行」的現象。
傳統的說法是:舜命鯀治水,鯀只懂得堙、填之法,失敗後為舜所殺。鯀之子禹接受父親治水失敗的教訓,改用疏導之法,終於成功。史實並不如此簡單,鯀也不會如此之笨。失敗或者成功總是由多種因素所造成,《國語》等古籍就說過大禹治水也是用的堙、填之法,如「堙洪水」、「以息土填洪水」。直到戰國時代,《墨子》書中才稱大禹治水常用疏導之法。從大禹時代到戰國時代,相距一千多年,我們先民治水的方法必然一再改進,有了不少成就。傳統的說法實際上是把這一千多年中前前後後許多治水的功績都歸功於大禹一人,對歷史作了誇大。
作為一位出身百越族群能夠北上中原發展的部落聯盟領袖人物的大禹,他的才能當然不限於治水,在使用青銅器發展生產,建立國家制度,對外用兵(擊退苗蠻族群的進攻)等等方面,也有不少的功績,但是後人紀念他與崇拜他,卻選擇了他的主要功績——治水,這是不難理解的。作為一位農業社會的領袖人物,首先應該關心與致力的就是國計民生,農業生產。這一件大事辦不好,別的事辦得再好也不行。現在距離大禹時代已有4000多年,我們還難以根治水患,每年還得為防洪而擔心,幾千年前的先民,對於這位為了治水「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的大禹的感激與崇敬,也就可想而知。至於他當時領導群眾興修水利,限於客觀條件,限於生產力發展的水平,只能一點一滴地去做,不可能出現甚麼奇跡,所以會長達13年之久。後人為了紀念他,把他身後的許多治水功績也算在他的頭上,這也容易理解。這才是大禹治水的事跡越傳越多越傳越大的真實經過。
⑺ 為什麼大禹治水的畫像里都拿著一件「叉子」用叉子怎麼治水
既然是最核心、最重要的農作工具,想來百姓們用得相當順手,再說當時怕是也沒有更合適的工具了,不用耒耜用啥。於是大禹和百姓們自然而然的就用耒耜去疏通水道了。
再加上,大禹身先士卒,總是把這個耒耜握在手中,刻苦工作,治水的同時,這個形象也就深入人心了。後世的石像,畫像也都是大禹手握耒耜的樣子。這樣看來,這個大禹手裡拿的還真不是“叉子”。
大禹治水,實乃精神
大禹治水,實乃功德無量,意義非凡。
在洪水肆虐的年代,百姓深受其害,這個時候,一個英雄敢於挺身而出,擔任治水重任,他往往就會成為百姓的精神支柱,激起百姓治水決心與毅力。而大禹就是這樣一個英雄,不僅僅是這樣,他還治水成功了。
“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大禹,大公無:私,敢於創新,在自己父親失敗的基礎上,研究出了變”堵”為“疏”的新方法,挽救百姓於洪水之中,成為我們中華民族一個重要的精神圖騰,而這個圖騰和這種精神值得我們每一個後人去學習和發揚。
⑻ 大禹治水圖片中大禹手中拿的是什麼
耒鍤
一種翻土農具,形如木叉,上有曲柄,下面是犁頭,用以鬆土,可看作犁的前身
⑼ 大禹治水圖的簡介
根據宋代著名美術史評論家郭若虛所著的《圖畫見聞志》以及其他史料的記載,隋唐五代時期的著名畫家展子虔、吳道子、顧愷之以及周文矩,明代的宮廷畫家李在等都曾經創作過大禹治水相關畫作,以紀念大禹治水的偉大功績。目前被人們廣為熟知的是這幅曾經是清宮舊藏,現珍藏於我國台灣省台北故宮博物院的《大禹治水圖》。根據記載,它是宋代的一位佚名畫家所作。畫面精心描繪了大禹領導人民鑿石開山,刨沙築渠,疏通河道,導流洪水的宏大場面。清代乾隆皇帝欽定以這幅宋人畫《大禹治水圖》為稿本,將大禹治水這一不朽的題材雕刻在一塊氣勢磅礴的玉山上,希望能夠永久地流傳。歷代的大禹治水圖大都已經無法見到了,只有這件大禹治水的玉山子完整地留存了下來。
大禹治水圖玉山,清乾隆,高224cm,寬96cm,座高60cm,重5000kg。
玉山用料產自我國新疆和田密勒塔山,為緻密堅硬的青玉。玉上雕成峻嶺疊嶂,瀑布急流,遍山古木蒼松,洞穴深秘。在山崖峭壁上,成群結隊的勞動者在開山治水,此景即用夏禹治水之故事。玉山正面中部山石處,刻乾隆帝陰文篆書「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寶」十字方璽。玉山背面上部陰刻乾隆皇帝《題密勒塔山玉大禹治水圖》御制詩,下部刻篆書「八徵耄念之寶」六字方璽。玉山底座為嵌金絲山形褐色銅鑄座。
此玉山由當時兩淮鹽政所轄的揚州工匠雕鑿製成。大塊玉料從新疆和田密勒塔山運到北京後,乾隆皇帝欽定用內府藏宋人《大禹治水圖》畫軸為稿本,由清宮造辦處畫出大禹治水紙樣,由畫匠賈全在大玉上臨畫,再做成木樣發往揚州雕刻。大玉於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發往揚州,至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玉山雕成,共用6年時間。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乾隆帝又命宮中造辦處如意館刻玉匠朱泰將乾隆御制詩和兩方寶璽印文刻制在玉山上。最後由乾隆帝欽定,案放在寧壽宮樂壽堂內,至今已有二百餘年的歷史。
⑽ 大禹治水為家國 這幅畫上面寫的什麼字啊,百度--圖片--大禹治水,第一張就是的。
大禹,為民避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