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茶文化營銷的茶文化營銷特徵
茶文化營銷具有鮮明的特徵,和其他產品營銷有較大區別。茶文化所體現的是一種文化現象,所以其營銷過程也是一種文化現象演繹過程。 時下,市場上所出現的茶營銷,算不市場真正意義上的茶文化營銷。
目前可分幾類,看看市場的茶營銷。一、茶葉營銷
茶葉營銷,茶葉雖然在中國歷史悠久,但真正意義上的中國茶葉,沒有走向品牌化,立頓的茶葉,來自世界各地,統一冠「立頓」之名,其營銷手段非常嫻熟,市場效應卓然。但是並非茶文化營銷。屬於商品營銷范疇。還有一些茶葉銷售順便帶上茶具茶文化宣傳的一些營銷模式,都各有自己的特徵。
茶葉營銷,除了一些品牌化的品牌,其他都是基本購銷模式,不是完整的茶文化營銷。屬於茶文化營銷大概念下的一個范疇,每一個商家的努力都在推動著茶文化營銷的整體進步。二、茶具營銷
普通茶具營銷,做茶具營銷必然套提及茶文化。目前市場上,沒有太多從文化角度去推廣茶文來推進茶具銷售。「望溪」茶器,似乎在探索一條文化營銷之路。其推廣語「品吻青花·在乎經典」似乎是在訴求一種品茶的文化概念,而不是單純意義上的瓷器概念。
其他便是紫砂的推廣,更是與茶文化息息相關,屬於茶文化營銷范疇。因為均具備茶文化營銷的特徵。
市場上另外一些茶具,雖然也提及茶文化,但更多是把當作基本產品來推廣,沒有融合茶文化概念。比如恆福東道茶具,宜龍茶具,均是簡單提及品茶之道,沒有挖掘更深層次的文化內涵。
三、茶館
茶館的運作包含茶文化營銷所必需的所有特徵,提供茶、茶具、飲茶環境、甚至煮泡方法等。但是目前國內市場專業的飲茶場所多為咖啡店、簡餐店代營,有一些專業的茶具體驗店,運作都是從基本的營銷方法到簡單的疊加,沒有做到從文化到產品綜合效應開發營銷思路。一些香港茶餐廳,比如兩岸咖啡、名典,其宣傳的均非茶文化,其營銷自然算不上真正意義上的茶文化營銷。
以上三類,均在做茶文化營銷的努力,也許可以推動未來整體中國茶文化的發展。各有其特徵,各個又非完整的營銷。茶文化營銷的特徵,從文化現象上來講,茶文化營銷必須包含必要的文化特徵即飲茶、品茶、觀茶、賞茶的行為過程中必須包含特有的文化特徵,所以茶文化營銷,營銷的每一步行為上也必須有相應的文化信息對應。
2. 怎麼弘揚茶文化
如何弘揚和發展中國的茶文化
我國的茶文化歷史源遠流長,在幾千年的發展中,中國的茶文化有過不少繁榮,也有衰落。茶文化作為飲食文化的重要成分,包含了很深的文化隱義。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社會的發展,茶文化也在不斷的發展變化。那麼,在現代現代市場經濟發展繁榮的條件下,如何將茶文化的核心保存下來,如何弘揚和發展中國的茶文化呢?
首先,弘揚和發展中國茶文化要突出民族特色。中國茶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偉大寶藏,是發展當代中國茶文化的主要源泉。弘揚和發展茶文化必須突出民族特色,在實踐中不斷創造出具有時代特色的中原茶文化。
二、積極宣傳, 大力倡導茶為國飲,傳承茶精神, 弘揚茶文化。茶是全球公認的最大眾化、最受歡迎、最有益於身心健康的一種天然、營養、保健飲料。加之茶產於中國源遠流長,茶文化絢麗燦爛博大精深。我們應該積極宣傳喝茶的好處和中國的茶文化,充分利用報紙、廣播、電視、網路等媒體宣傳茶文化;通過文化宮、文化館、文化專題演出、文化下鄉等文化宣傳陣地加強茶文化推廣;還可舉辦茶文化知識專場講座等。要大力倡導茶為國飲,「公家」要做好帶頭作用,把茶宴、茶會列入機關、事業和企業迎賓待客的禮遇。
三、開展多種形式的健康、文明的茶文化活動並創設良好的茶文化氛圍。我國民族眾多,飲茶風俗各異, 不同的地區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茶文化。因此, 首先應因地制宜, 建立反映當地特色的茶文化基地和場所, 使茶文化在祖國大地各處都有展示的場所。其次,可創辦茶文化論壇,舉辦茶文化知識展覽、茶藝表演等;舉辦以茶文化為題材的詩、書、畫、印、聯展出; 舉行以品茗為主題的詩歌、書畫創作等活動;舉辦「茶文化節」、「中國名茶評比」、「茶王賽 」、「 茶藝表演大賽」等活動。以提高我國茶文化的社會影響,創設良好的茶文化氛圍,使更多的人了解中國茶文化。
四、提倡生活茶藝,把茶文化向城鄉、家庭和社區滲透。要弘揚和發展茶文化,必須發動廣大民眾參與進來。茶文化可以成為社區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 可以組織社區居民學習品茶知識, 學會泡茶技藝, 還可組建茶歌茶舞表演隊, 舉辦家庭茶藝大賽等活動, 提倡 閑時泡壺茶 活動等。
五、培養青少年對茶的興趣,使茶文化事業後繼有人。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 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要靠他們承前啟後、發揚光大。弘揚茶文化應從娃娃抓起。為此, 可以結合學校課程的改革, 把歷史悠久、積淀深厚的中國茶文化藝術地、和諧地融化到青少年的素質教育中去,開展少兒茶藝,培養青少年對茶的興趣。讓學生學習了解中國的茶文化, 學習茶德,體會飲茶精神, 陶冶情操, 升華愛國感情。這不僅有利於促進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同時也有助於培養10 年、20 年以後的茶消費群體, 開拓未來的市場, 使茶文化事業後繼有人。
六、加強茶業人員的培養和建設。中國的茶文化弘揚和發展離不開人才建設,現在我國茶業相關人才比較緊缺,素質也不高。在茶樓里,多數員工並不具備茶文化和茶藝基礎素質;外地客人有興趣了解一下茶知識,多數也是一問三不知。因此國家和企業都應該重視對茶業人員的培養和建設,鼓勵支持一些職業技術學校開設相關專業、舉辦茶業人才培訓班等。
七、把茶文化實踐應用於發展地區經濟,鼓勵發展茶產業,大力開發以茶為主的旅遊產品。如觀賞茶藝表演、品名茶、觀看茶歌茶舞、觀賞選購茶具、品嘗茶餐茶菜、自己動手學制茶學泡茶、參觀和考察茶文化遺跡等, 不僅會給國內外遊客帶來新鮮感、愉悅感,滿足了遊客探奇求知的心理 ,還弘揚和發展中國的茶文化。
八、加強茶文化的研究,交流與合作。我們要研究挖掘古代燦爛的茶文化並加以繼承和創新,同時還應通過各種形式加強國內外茶文化的交流與合作。要學會「 拿來」 取他人之長, 補己之短,做到吸收、創新具備。
總之,弘揚和發展中國的茶文化的方式方法很多,最根本是要突出民族特色,還要有創新意識,在實踐中不斷創造出具有時代特色的中原茶文化。要融合現代文明,使茶文化突出現代文明、先進文化特色。弘揚和發展茶文化應直接與茶業發展相連,注重人才培養建設和國內外交流合作等
3. 怎樣製作茶文化的宣傳卡
茶是茶樹芽葉加工而成的一種飲料。但是,對於不少人來說,不一定就都知道它起初並不作飲料,其名其字最早也不叫或書作"茶",對於茶樹的性狀、演化和原產地等等,可能知者更少。因此,為加深大家對於茶葉歷史文化的全面了解,在本書開篇,有必要把茶樹及其原產地和茶的發現、利用等等,首先作些概略的介紹。
(一)茶樹和茶葉
茶樹是一種多年生的常綠木本植物。在我國,如陸羽《茶經》所說:"茶者,南方之嘉木也",早先是生長在南方的一種樹種。
茶樹的學名為Camelliasinensis(L.)O.Kurtze,在植物分類系統中,屬被子植物門(Angiospermae),雙子葉植物綱(Dicotyledoneae),原始花被亞綱(Archichlamydeae),山茶目(Theales),山茶科(Theaceae),山茶屬(Camellia)。在現存的文獻中,茶的學名,最早見之於1753年瑞典傑出植物學家林奈的《植物種志》中。在書中,把茶的學名定為"TheasinensisL."。
這里指示性的"sinensis",即是拉丁文"中國"之意。
那麼,這種原先只種於中國的茶樹,長得又怎樣呢?在近代科學出現之前,我國古籍中,千餘年來,都沿用陸羽的這樣描述:"其樹如瓜蘆,葉如---d子,花如白薔薇,實如--揲擔?莖如丁香,根如胡桃。"關於茶樹的這些比擬,這也是我國古代對植物外部形態能夠採用和一般常見的描述方法。按現在植物學和茶學的介紹來說,其外部形態因受外界環境條件的影響和分枝習性的不同,植株有喬木、半喬木和灌木之分;樹冠有直立狀、披張狀、半披張狀等多種類型。茶芽在未萌發前為錐形,有2-3鱗片披護。葉多為橢圓或卵圓,單葉、互生,葉緣呈鋸齒狀,葉面富革質,主脈明顯與側脈末端相連,嫩葉有茸毛。花屬短軸總狀花序,白色少數為粉紅色,兩性花。果為蒴果,果皮綠色,成熟後為暗褐色,種子大小因品種而有不同。根系有主根、支根和細根組成,主根粗大垂直生長,支根與細根呈水平分布在耕作層內。
4. 為宣傳信陽豐富多彩的茶文化,茶鄉每年都要舉辦茶葉節。請代他們擬一條廣告宣傳語
廣告畫面邀請一位影視名人說:「我對信陽的茶葉很有信心!茶葉 信心 信陽!
5. 如何宣傳我國茶文化
你好,我個人覺得中國茶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偉大寶藏,是發展當代中國茶文化的主要源泉。弘揚和發展茶文化必須突出民族特色,在實踐中不斷創造出具有時代特色的中原茶文化,小罐茶也是強力推薦之一的品牌。
6. 弘揚茶文化有什麼意義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五千年文明史到處都散發著茶香。文化要以一系列生活方式來承載,茶文化承載的就是一種極富質感的生活方式,尤其是在和平安康的時代。在中華文化里,茶可以說是獨一無二的真正文明的飲料。茶藝是飲茶風俗和品茶技藝的藝術結晶,具有深厚的中華民族文化意蘊。茶從早期的葯用到後來的飲用,文人士大夫起了重要的作用。唐代以後,文人士大夫飲茶非常注重文化品位,把飲茶當作一種高雅風尚,使得飲茶不僅登上大雅之堂,而且成為士大夫朝夕相伴的風雅趣事,出現了不少的茶詩、茶畫、茶經以及不少飲茶成癖的人。諺雲「三分解渴七分品」。當然解渴與品味的比例大小,隨社會文明和文化發展的不同而不同,社會愈向前發展,飲茶人的層次愈高,品味的成分自然就越大。總體上,對茶的旨趣源於飲茶人的心情與茶性的吻合統一,只有真正的嗜茶者才能獲得茶之韻味和樂趣。古人把品茶作為一種藝術修養,講求心平氣和,和就是平和、柔和。在品茶中品情、品理、品德、品人生,享受修身養性,清靜心靈的妙處,「志絕塵境,棲神物外」。品茶的最高境界,是人與自然、人與人的和諧統一。
一、 茶文化對現代生活的意義:
茶是色、香、味、形四美俱全之物,正可與人們追求真善美、追求超越的精神相契合;茶道的「和、靜、清、儉」精神,恰與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及人的全面發展要求相適應。因此,現代社會弘揚茶道有著積極、深遠的意義。
三千年道統在中國歷史上曾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到了近現代在西方理性主義的沖擊下,亦曾被徹底否決。但當今隨著社會的發展,矛盾沖突的日益加劇,天地人道和諧共處的問題已成為擺在人類面前亟待解決的重大課題。
人類社會正處於一個大變革的時期,機遇與危機都是前所未見的,人類生存狀態處於尖銳的矛盾之中:—方面,新科技革命使人類擁有徵服自然的巨大能力,積累了超過以往世紀總和的物質財富,展現出十分誘人的發展前景。另一方面,人的異化程度有增無減,現代文明創造的物質力量已達到可於瞬間毀滅人類的水平,這是「外在危機」;同時.現代文明形成的種種異己力量也在摧毀人的心靈,導致人的異化,「使人背離了他的真正目的」,「阻礙人的成長」,這是「內在危機」。於是,追求經濟增長、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進步三者協調共進的「可持續發展」,日漸成為世人的共識。人類的使命並不只是謀求在物質上掌握世界,從提高人類生存質量的意義上說,物質增長不是進步的目的,而只是未來進步的一個前提條件,通過這一手段的運用,使人類能夠在精神上掌握自身,達到精神與物質的和諧統一。
茶道所蘊涵的超越、和諧、儉省等精神是值得我們大力弘揚的。可持續發展理論的核心就是「和諧」,就是謀求經濟、社會與自然環境的協調發展,維持新的平衡,協調發展,即指從那種根深蒂固的動物性的、重佔有的、片面的生存觀念提升到注重生存意義與生命質量,強調人、社會、自然全面協調發展因而具有自我反思、約束及調節機制與效應的屬人的生存觀念,求得各方面的和諧發展,步調一致,做到當前發展與未來發展相結合,當代人利益與後代人利益相結合,發展經濟與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和保護環境相結合,使我們的子孫後代能持續發展和安居樂業。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自強不息」和「厚德載物」同為中華民族傳統精神,相輔相成。人既需激烈、昂奮、粗獷、豪放的陽剛之秉賦,也需平和、寂靜、清悠、素儉、精進的陰柔之素質,陰陽共濟,剛韌並存,乃有助健全人格之養成。酒性為陽,飲酒助豪情,茶性為陰,品茶添清雅。一俠一隱,一個熱烈,一個冷靜,故茶對人性的完善,有獨特價值。
人們在功利生活中,難免產生浮躁、庸惰、焦慮、內心沖突等消極心理,心靈復歸清靜、恬淡和振作,是人所企求的心理需要。目前,我國正從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躍遷,又值經濟體制轉軌,人們對競爭的激烈、生活節奏的緊張和人際疏離已有深刻體驗,故人性復歸的沖動尤顯迫切。茶的儉淡、精清、恬靜、沖和的特質,與此種心理需要正相契合,故「茶道」內容,應反映現實社會處境下人們的心靈渴求,引導人們追求品茶精神境界,使品茶生活成為人生旅途的「綠色棲所」:茶香飄處,收斂奢欲,洗心滌煩,振作向上,消除情乏,自我整合,人倫和諧,其樂融融。
二、茶文化對現代社會的作用:
茶源於中國,中國歷史最久,因此,也最懂得情趣。盡管,在中國歷史上,富貴之家,過的是「茶來伸手,飯來開口」的生活;貧困之戶,過的雖是「粗茶淡飯」,但都離不開一個「茶」字。總之,「有清茶一杯,便可隨遇而安」。中國是茶樹的原產地,然而,世界上的茶樹原產地並不是只有中國一個,在世界上的其它國家也發現原生的自然茶樹。但是,世界公認,中國在茶業上對人類的有著卓越的貢獻,這主要在於:最早發現並利用茶這種植物,把它發展形成為我國一種燦爛獨特的茶文化,並且逐步地傳播到中國的周邊國家乃至整個世界。
1、茶文化以德為中心,重視人的群體價值,倡導無私奉獻,反對見利忘義和唯利是圖。主張義重於利,注重協調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系,提倡對人尊敬,重視修生養德,有利於人的心態平衡,解決現代人的精神困惑,提高人的文化素質。
把品茶作為一種藝術修養,講求心平氣和,和就是平和、柔和。在品茶中品情、品理、品德、品人生,享受修身養性,清靜心靈的妙處,「志絕塵境,棲神物外」。品茶的最高境界,是人與自然、人與人的和諧統一。
2、茶文化是應付人生挑戰的益友。在激烈的社會競爭和市場競爭下,緊張的工作、應酬、復雜的人際關系,以及各類依附在人們身上的壓力不輕。參與茶文化,可以使精神和身心放鬆一番,以應付人生的挑戰。
3、有利於社區文明建設。經濟上去了,但文化不能落後,社會風氣不能污濁,道德不能淪喪和丑惡。改革開放後茶文化的傳播表明,茶文化是有改變社會不正當消費活動、創建精神文明、促進社會進步的作用。
4、對提高人們生活質量,豐富文化生活的作用明顯。茶文化具有知識性、趣味性和康樂性,品嘗名茶、茶具、茶點,觀看茶俗茶藝,都給人一種美的享受。茶道的目的不是為了飲茶止渴,也不是為了鑒別茶質的優劣。而是通過復雜的程序和儀式,達到追求幽靜,陶冶情操,培養人的審美觀和道德觀念。
5、促進開放,推進國際文化交流。國際茶文化的頻繁交流,使茶文化跨越國界,廣交天下,成為人類文明的共同精神財富。茶本身也好,圍繞在它身邊的事物也好,都是促進人與人之間,人與物之間更加和諧的生活藝術,將其推廣,必有助於人類的和平與幸福。
中國茶文化是經過數千年發展演變而成的獨特的文化模式和規范,是多民族、多社會結構、多層次的文化整合系統。中國茶文化博大精深,包容著中國的政治、經濟、社會、人生等多方面的內容,涉及到中國的哲學、社會學、文藝學、宗教學等多門類的學科。在經歷了千回百轉的歷史歲月後,中國茶文化帶著全部的文化密碼,橫陳在我們面前。漫長的歷史積淀使中國茶文化是那樣的深沉和凝重,在它的廣袤和無限豐富性面前,我們難以估量出那沉甸甸的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