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關於江蘇宜興的歷史
宜興市是一座擁有2100餘年城建史和7000多年制陶史的名城,素有中國「環保之鄉」、「著名陶都」、「教授之鄉」的美譽。宜興位於太湖西岸,地處蘇浙皖三省交界、長三角腹地、滬寧杭三角幾何中心,是江蘇省確定重點發展的三級I類新興中心城市。全市總面積2038.7平方公里,人口105.73萬,下轄21個鎮和1個國家級環保科技工業園。近年來,宜興經濟社會快速發展,2005年全市實現國內生產總值363億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3.43萬元,財政總收入43億元。綜合實力、基本競爭力分列全國百強縣(市)第22位和第9位。宜興市創模3年,將工作重點放在建材、化工行業結構調整和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上,形成了鮮明的宜興創模工作特色。 宜興已有5000多年歷史。古稱荊邑,春秋時屬吳。周元王四年(前472)屬越。周顯五三十六年(前333)屬楚。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荊邑司會稽郡,次年改荊邑為陽羨縣。西晉懷帝永嘉四年(310),置義興郡。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廢義興郡,改稱義興縣,屬常州。宋太宗太平興國元年(976)改為宜興縣。清雍正四年(1726),分為宜興、荊溪二縣。民國元年荊溪撤消,並入宜興縣。1949年6月屬常州專區。1953年1月屬蘇州專區。1956年2月屬鎮江專區。1983年3月起,屬無錫市。1988年1月,撤銷宜興縣,建立宜興市。 2003年,宜興有21個鎮、1個環保科技工業園,95個居委會,430個行政村;總面積2038.7平方公里,耕地面積6.41萬公頃,山林4萬公頃,總人口1062363人。 文化教育 煮酒論英雄,才子贏天下。英雄輩出的陽羨山水不僅賦予了宜興人忠愛的精神,更給了這里的人們聰慧的靈氣。 「父子兄妹皆教授」,「一門七博士」,耕讀傳家,尊師重教蔚然成風。從古到今,宜興走出了4位狀元,10位宰相,385名進士,21位兩院院士,60多位大學校長,8000餘位教授副教授,「教授之鄉」名揚天下。 新中國第一次科技大會主席台上就座的10人中,就有4位宜興人。中國高教部部長、清華大學校長蔣南翔和台灣教育部次長、台灣大學校長虞兆中,出生於小鎮的同一條街……這些神奇的巧合,令世人對這片土地驚嘆不已。 宜興人聰慧的靈氣,更源於敢為天下先,開拓創新的勇氣。在繪畫、科學、社會等眾多領域,無不閃耀著宜興人高舉創新大旗的身影,成為領袖人物和開創者,為中國的進步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旅遊資源 別有洞天的陶都宜興,物產豐富,風光迷人,是陶文化、茶文化、竹文化、洞穴文化兼具的獨特旅遊勝地。 宜興地處長江三角洲太湖流域,隸屬無錫市,距太湖西64公里,與浙江、安徽兩省接壤,是江蘇省最南邊的一個縣級市;土地肥沃,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盛產大米、毛竹、茶葉、溪蟹和太湖魚蝦,是江南著名的魚米之鄉;古稱荊溪,淵遠流長,文物古跡眾多,境內山多水多,山水相依,景色秀麗。 宜興紫砂工藝始於北宋,盛於明清,繁榮於當今。集書畫、詩文、篆刻、雕塑於一體,成為獨步世界的藝術品。 2006年國務院公布了首批非物質遺產名錄,雄踞傳統手工技藝首位的,就是宜興紫砂。古往今來的工藝大師和民間藝人薪火相傳,見證著中華文明發展的源泉和永恆的魅力。 中國是茶的故鄉,世界給了宜興一把紫砂壺,並沒有忘記在裡面放一片茶葉。 宜興是江蘇省最大的茶葉產區,地處亞熱帶氣候,四季分明,溫和濕潤,生長著被茶聖陸羽稱為「芳香冠世產,可以上供朝廷」的陽羨茶。天子未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宜興陽羨紫筍茶與杭州龍井茶,蘇州碧螺春齊名。三國時代以「國山舜茶」稱雄江南,唐朝以「陽羨唐貢茶」名揚天下。 在宜興山區,茶園依山就坡,一望無際,人稱「茶的綠洲」。 在紫砂壺的天地乾坤里,清雅的茶香,滋潤著中華民族厚重的文脈。 太華山區,是江蘇最大的毛竹基地。全市竹林面積達18萬畝。翠竹連崗接坡,挺拔茂密,層巒疊翠。山風過處,竹影婆娑,綠浪起伏,有「竹海」美稱。 宜興雅稱「洞天世界」,80多個石灰岩溶洞千姿百態,遍布全市。尤以「江南第一古跡」暨「海內奇觀」善卷洞與張公洞及絢麗多彩氣勢宏偉的靈谷洞名揚天下。 今日宜興 2002年,列為中國六大考古發現之首的宜興駱駝墩遺址的發現,證明了早在 7000年前,宜興就已經成為太湖西部地區的中心部落。宜興從晉朝設置義興郡,作為太湖西線最大的城市,曾歷時千年之久。 今天的宜興,作為江蘇省重點發展的三級一類新興中心城市,名列2005年中國百強縣市競爭力第9位,長三角37個縣級市綜合競爭力第7位,在長三角浪潮的澎湃中,鄉鎮企業的異軍突起;民營經濟的快速發展;全國唯一的國家級環保產業科技園,以及省級宜興經濟開發區、省級陶瓷工業園和官林、高塍等5個工業集中區的建立;電線電纜、環保設備、精細化工等八大優勢產業集群的形成;繪就了宜興產業發展的燦爛星空,奠定了騰飛發展的堅實基礎。2006年,宜興市被國家環保總局認定為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 隨著國際資本產業正向長三角加快轉移,國家對長三角城市群建設的規劃啟動,杭寧城市帶崛起戰略構想的形成,宜興,將在更高層次、更廣領域顯示出不可限量的發展前景。 打造富裕宜興、活力宜興、生態宜興、文化宜興、和諧宜興,基本實現現代化,建設太湖西線第一城的宏偉藍圖已經全面鋪開。一個更加富裕、和諧、秀美的新宜興正在崛起。 宜興,熱切召喚著天下有識之士,共創人生的光榮與夢想!
『貳』 宜興的歷史簡介
在宜興湖洑鎮靈谷洞發現的古人類化石表明,早在一萬年前,就有宜興先民在這塊土地上生活。7000年前左右,宜興地區原始農業和手工業已發展到一定水平,並創造了富有地方特色的「駱駝墩類型文化」。
5000年前,以制玉和原始宗教為特徵的良渚文化在本地獲得了較大發展。商代時期,以幾何印紋陶和原始青瓷為代表的「廣富林文化」在此流傳。
西周時代至春秋末期,宜興屬吳國。周元王四年(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踐出兵滅吳,宜興改屬越國,周顯王三十年(公元前355年),楚國興兵滅越,宜興改屬楚國。
秦統一中國後推廣郡縣制,公元前221年,宜興正式立縣,定名為陽羨縣。
西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陽羨縣令尹靈常因功於漢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被封為陽羨侯,陽羨縣改稱為陽羨侯國,至漢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復稱陽羨縣。東漢漢順帝永建四年(公元129年),陽羨縣城一度南遷荊南山下(今銅官山風景區附近)。
三國·吳赤烏六年(公元243年)在荊溪河(今蛟河)畔重建陽羨縣城,從此奠定了後來宜興縣城的空間位臵和發展格局。
西晉惠帝永興元年(公元304年),陽羨人周玘(周處之子)三興「義兵」,平定叛亂,因功封威武將軍、吳興太守、烏程侯,朝廷又特為之設「義興郡」,郡治在原陽羨縣城,下轄義鄉、國山、臨津、陽羨、平陵、永世六縣。
到南朝劉宋永初三年(公元422年),又增臵綏安縣歸義興郡管轄,至此,宜興達到了歷史上行政管轄范圍最為廣大的時期,地跨約包括今常州、無錫、湖州、宣城等地的部分地區。
隋文帝開皇九年(公元589年),撤義興郡,將陽羨、國山、臨津三縣合並為義興縣,屬常州。
唐高祖武德二年(公元619年)義興縣被分臵為陽羨、臨津二縣,並在此臵鵝州,縣城改為州府,至武德七年(公元624年),鵝州又改稱南興州,次年撤州復稱義興縣。
宋太宗太平興國元年(公元976年),因避太宗名諱,改義興縣為宜興縣,屬常州。南宋恭帝德佑元年(公元1275年),宜興一度改稱南興軍。
元代,宜興縣幾度改設州府,直至明太祖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復改宜興縣。
清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析宜興縣為宜興、荊溪二縣。
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兩縣重新合並為宜興縣。
1949年4月,宜興縣屬華東軍政委員會蘇南行政公署政區。1949年6月至1953年1月屬常州專區,1953年1月至1956年2月屬蘇州專區,1956年2月至1983年3月屬鎮江專區(1967年3月改稱鎮江地區)。
1983年起屬於無錫市。
1988年1月9日,國務院正式批准撤銷宜興縣,設宜興市(縣級市)。
(2)宜興市宣傳片擴展閱讀
旅遊資源
別有洞天的陶都宜興,物產豐富,風光迷人,是陶文化、茶文化、竹文化、洞穴文化兼具的獨特旅遊勝地。
宜興地處長江三角洲太湖流域,隸屬無錫市,距太湖西64公里,與浙江、安徽兩省接壤,是江蘇省最南邊的一個縣級市;土地肥沃,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盛產大米、毛竹、茶葉、溪蟹和太湖魚蝦,是江南著名的魚米之鄉。
古稱荊溪,淵遠流長,文物古跡眾多,境內山多水多,山水相依,景色秀麗。宜興紫砂工藝始於北宋,盛於明清,繁榮於當今。集書畫、詩文、篆刻、雕塑於一體,成為獨步世界的藝術品。
2006年國務院公布了首批非物質遺產名錄,雄踞傳統手工技藝首位的,就是宜興紫砂。古往今來的工藝大師和民間藝人薪火相傳,見證著中華文明發展的源泉和永恆的魅力。中國是茶的故鄉,世界給了宜興一把紫砂壺,並沒有忘記在裡面放一片茶葉。
宜興是江蘇省最大的茶葉產區,地處亞熱帶氣候,四季分明,溫和濕潤,生長著被茶聖陸羽稱為「芳香冠世產,可以上供朝廷」的陽羨茶。
天子未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宜興陽羨紫筍茶與杭州龍井茶,蘇州碧螺春齊名。三國時代以「國山舜茶」稱雄江南,唐朝以「陽羨唐貢茶」名揚天下。
在宜興山區,茶園依山就坡,一望無際,人稱「茶的綠洲」。在紫砂壺的天地乾坤里,清雅的茶香,滋潤著中華民族厚重的文脈。
太華山區,是江蘇最大的毛竹基地。全市竹林面積達18萬畝。翠竹連崗接坡,挺拔茂密,層巒疊翠。山風過處,竹影婆娑,綠浪起伏,有「竹海」美稱。
宜興雅稱「洞天世界」,80多個石灰岩溶洞千姿百態,遍布全市。尤以「江南第一古跡」暨「海內奇觀」善卷洞與張公洞及絢麗多彩氣勢宏偉的靈谷洞名揚天下。
『叄』 宜興風光簡介
宜興古稱陽羨,位於蘇、浙、皖三省交界的太湖西岸,滬、寧、杭大交通的中心,是長江三角洲的一顆璀璨明珠。宜興自然條件優越,物產資源豐富,山水秀麗煥彩,素以「陶的古都、洞天世界、茶的綠洲、竹的海洋」而享譽海內外。古往今來,多少文人墨客都仰慕這里的秀麗風光而來寓居,吟詩作畫,宋代大詩人蘇東坡更留下了「買田陽羨吾將老,從初只為溪山好」的詩句。宜興的溪山勝景畫卷,讓人嘆為游止。有沿太湖 55公里湖岸以蘭山半島最為秀麗的太湖風光;有1934年便開發與法國里昂洞、比利時漢人洞同稱為世界三大奇洞、演繹「梁祝文化」的我國AAAA級景區善卷風景區;體現出「陶祖文化」的陶祖聖境風景區;還有各具特色的張公洞、靈谷洞等溶洞景觀;其中有「華東第一竹海、蘇南第一峰、太湖第一源」之稱的竹海風景區更是我國竹文化和竹風景的代表性景區;有融山水風光和人文景觀寓一體的龍背山森林公園;有江南園林之源以山林野趣見長的玉女潭;有「天然植物王國」之稱以「稀奇古怪」為四大特色的省級自然森林保護區龍池山;有立體的畫、無聲的詩而隨山勢鋪展流韻的一望無際的茶的綠洲,也有大片的青梅園、葡萄園、板栗園、梨園、桃園等一大批現代農業觀光園,以及十里野荷園、杜鵑花基地、紫砂村等特色觀光區,這些旅遊資源數量之多,特色之鮮明是一般地區所罕見的。
世界上陶瓷的發源地在中國,而中國陶瓷的古都則在宜興。宜興陶文化源遠流長,早在新石器時代,宜興的先民便發明了陶器。七千多年來,勤勞智慧的陶都人創造了燦爛輝煌的陶文化和無與倫比的陶瓷藝術。被譽為「東方明珠」的宜興陶瓷名傳天下,紫砂、均陶、精陶、青瓷、彩陶「五朵金花」各放異彩、獨步千秋的紫砂陶更為世界一絕。「人間玉珠安足取,豈如陽羨溪頭一丸土」便是對紫砂陶藝的絕妙寫照。
古往今來,雋秀靈毓的青山碧水孕育了濃郁的地方文化和傑出英才。宜興不僅是風光秀麗的旅遊城市,也是舉世聞名的「文化之鄉」和「教授之鄉」,可謂人傑地靈,人文薈萃。宜興人自古即以好學上進著稱,歷來以耕作為本、讀書為榮,文人學士中的傑出者,代不絕書。東漢有兄弟封侯的蔣澄、蔣默「一門九侯」;三國兩晉有周賓、周魴、周處、周琦「四代英傑」,其中周處射虎斬蛟、改過自新的故事國人皆知,千古流傳。近百年來,宜興人文薈萃,英才輩出。革命家潘漢年可歌可泣,光耀青史;美術界有徐悲鴻、錢松喦、尹瘦石、吳冠中;文學新聞界有於伶、曹辛之、徐鑄成、沙蕾;音樂界有儲師竹、張權、閔惠芬;科學教育界有周培源、蔣南翔、唐敖慶、史紹熙;體育界有朱了洲、王南珍、董承良……各界名人,枚不勝數。國家教委統計資料表明:宜興為全國現職教授最多的縣(市)。因而,宜興又獲得了「教授之鄉」的稱號。在我國第一次科技大會上,主席台就座的 10人中,宜興人便佔了4位,周培源、蔣南翔、潘菽、唐敖慶4位學者一口鄉音分外親熱,被人戲稱該會「成了宜興人的天下」。1988年3月30日,歐洲日報曾專門登載了《江蘇宜興風水好,大陸學者它居多》的文章,報道了宜興文化和教授之鄉的奇特現象。
宜興人才輩出格局的形成與宜興尊師重教的歷史是密不可分的。近幾年來,宜興本著有利於教育發展、有利於素質教育實施的指導思想,積極穩妥地推進教育改革,實現了各類教育事業的協調發展。全市小學入學率、鞏固率、畢業率繼續保持 100%,初中入學率、鞏固率、畢業率分別達100%、99.77%、99.99%;本科過線率為34.04%,超出全省平均水平11個百分點,在無錫大市中處於領先地位。其中,市職教中心本科過線人數列無錫市職業學校第一。全面進行辦學體制改革,在成功創辦2所股份制學校和4所公辦民營學校的基礎上,新建了民辦凌霞實驗中學。全市各級各類學校新辦成人高等教育學歷班32個,參學近1300人。提高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能力,加快技術工人培養。2004年上半年,全市從業人員培訓10.5萬人,全員培訓率達23.9%,較好解決了企業的用人問題。如今,宜興「教授之鄉」的美名已和山水煥彩的自然風光融為一體,珠聯璧合,在世人心中,熠熠生輝,散發著恆久的魅力。
『肆』 我要普法宣傳的資料
可以參考一下
12月3日,無錫司法局組織文藝團體,在二泉法治廣場進行法制文藝表演。歌曲演唱、滑稽戲表演等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節目,讓群眾在娛樂中接受法制宣傳教育。
圖為無錫市滑稽劇團的演員在表演防詐騙題材小品《婚托》鄧煊 陳瑜攝
服務三農 關注民生
開展主題鮮明法治實踐活動
「服務三農、關注民生」是江蘇各地關注的重點。南京、徐州等地廣泛開展「關注三農、服務發展」的調查和法律咨詢等法治實踐活動,工作人員深入農村和城區內農民工聚集地,宣傳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和土地承包經營、土地流轉、民主管理等涉及「三農」的法律法規,在問卷調查的基礎上掌握和了解涉及「三農」的熱點問題和當前農民工最迫切的法律需求,有針對性地制定解決方案。無錫市全力開展法律服務新農村系列活動,組建服務新農村律師志願團、開設新農村法律服務網站、選聘百名法律村官、組織百場法治文藝匯演進鄉村、開展千村法律服務結對和千名公務員送法進村等活動。全市有700多個村與法律服務機構結對,80%的家庭收到法律服務便民卡。宜興市編印的30萬冊法律常識讀本免費發放到全市農戶家裡。連雲港市組織相關部門重點針對清欠農民工工資問題,加強勞動法宣傳。興化市政法部門和金融單位針對民間借貸引發的民事糾紛日益增多的情況,聯合開展送法下鄉活動,舉辦民間借貸法律法規專題講座,現場發放民間借貸法律法規宣傳資料,接受群眾咨詢。姜堰市的262個村民法制學校成為農村法制宣傳的有效平台。
內容廣泛 形式新穎
法制宣傳教育活動精彩紛呈
「12·4」全省法制宣傳日期間,江蘇省進一步加大對重點普法對象宣傳教育工作力度,省委宣傳部、省級機關工委、省法制宣傳教育協調指導辦公室、省司法廳聯手組織開展省級機關「萬人學法競賽」活動。常州、蘇州、連雲港、淮安、揚州、鎮江、宿遷等市也分別組織開展了領導幹部和公務員法律知識考試。
省級機關組織實施了「2008年省級機關廳局級領導幹部法制講座」,泰州市委中心組舉辦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知識講座;鹽城市舉辦「依法行政,優化環境,向社會承諾,請人民監督———領導幹部學法用法大型電視訪談活動」。鎮江市實施「普法駐村、入廠、進校園工程」行動,「農民普法宣講團」、「職工普法宣講團」、「青少年普法宣講團」、「司法行政機關法律服務團」深入農村、企業、學校,開展「法制巡迴報告」等活動。鹽城市組織開展全市10萬農戶法律知識競賽活動,全面實施全市公務員「法律知多少家家到」活動。淮安市全市政法機關駐村「平安與法治建設指導員」赴全市1607個村開展法制宣講活動。常州市舉辦以「法治文化鑄和諧」為主題的推進「法律六進」,普及法治文化的宣傳活動。南京市相關部門在白下區聯合召開了「全市青少年法制教育觀摩會」,交流推廣青少年法制教育典型經驗做法。南通市開展「百千萬」廣場宣傳咨詢。市、縣、鄉三級聯動,組織以「共創和諧、服務民生、推進科學發展」為主題的全市法制宣傳、法律咨詢活動,組織千組咨詢人員開展為萬人送法。連雲港市贛榆縣開展了「四個一」活動:開展一次以「學法用法,依法行政,提升效能」為主題的全縣公務員學法用法演講比賽;開展一次以農村法律法規政策為內容的法律知識考試;舉辦一期法治文化座談會;開展一次深入企業送法活動。揚州市邗江區開展了涉農法律知識競賽、青少年法制書畫大賽、法制燈謎、法治文藝進鄉村授旗儀式等活動。儀征市在盛成法治文化廣場舉行了為法制志願者頒發聘書、為「民主法治村(社區)」授牌儀式,現場開展有獎法律知識問答,場面十分火爆。
廣泛發動 條塊結合
掀起全社會普法教育新高潮
在開展普法教育活動中,江蘇各級各地大力協調、積極配合,形成了條塊結合、上下聯動的工作局面。省法制新聞協會聯合省市各行業協會、新聞媒體、質檢機構,舉辦2008年度江蘇「依法質量維權環省行」活動,省、市42家行業協會領導和在寧知名企業負責人參加了出征儀式。12月4日,在蘇州市開展了「依法質量維權環省行」現場活動,執法部門、行業協會現場接受用戶投訴舉報,質檢機構現場免費檢測咨詢服務,品牌企業現場免費維修服務,開展誠信宣傳。南京市司法局與市廣播電視部門協調,組織開展了法治動漫創作作品展播月活動,在地鐵、公交的移動媒體上進行集中播放。蘇州市和移動公司聯合嘗試開辦了「掌上法律學院」,以動態簡訊、法制漫畫、法律知識講解、案例釋疑等形式,向移動用戶宣傳法律知識。泰州市在泰州日報社網路平台上開展了法制宣傳「網路對話」,與網友面對面交流。並利用移動通信信息平台向廣大手機用戶群發「12·4」法制宣傳標語,與市委宣傳部聯合製作宣傳短片,在樓宇電視上不間斷的播放「12·4」法制宣傳日宣傳標語。當天,還開通了泰州普法網。
灌南:打造「三位一體」新平台
在灌南縣,「要學法,找司法;要懂法,進廣場;要用法,走長廊!」成為市民休閑時的口頭禪。「12·4」法制宣傳日前後,縣司法局精心打造廣場———街道———社(居)「三位一體」法制宣傳活動,形式新穎、好戲連台。
坐落在灌南縣中心的英雄廣場是居民休閑聚集地,縣司法局投入10多萬元新建了5萬平方米的灌南縣法治文化廣場。廣場分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為廣場環形走道的法制宣傳長廊,共製作了26個52面的法治宣傳牌;第二個層次為相對固定的標志牌、燈箱,主要內容為貼近群眾生產生活的各種法律原則、法律條文、法律名言警句等;第三個層次是開展部門法治文藝會演、法律咨詢、法律講座等公益活動。
縣司法局聯合縣委宣傳部和縣文化局,將縣城區的廣場文化活動排出12場演出序列表,分別由縣建設局、財政局、教育局等12個部門承辦,各部門獨立舉辦不少於100分鍾的、適合廣場表演的法制宣傳內容的節目對群眾演出。縣共青團、婦聯、關工委、司法等部門聯合組織青年志願者開展免費送法送資料活動、組織老年演出隊開展小型法制文藝演出、組織律師和法律工作者開展法律咨詢。
灌南悅來集美食一條街號稱「蘇北的美食城」,是來灌南投資客商餐飲休閑的集散地。灌南司法局瞄準這一特殊區域,創新載體,開展法治一條街建設活動。投入30多萬元購置法治宣傳電子大屏幕,每天播放法治宣傳片、標語和法治小品、漫畫等,使人們在餐飲休閑氛圍中接受法律法規教育。在街道門面製作法制宣傳公益欄、設立法治宣傳牆,將居民關注的熱點法律問題以問答等形式刊登上牆,一季度更換一次,做到期期有新內容、期期有新看點。縣司法局還開通局長熱線和QQ視頻對話,定期或不定期與群眾進行學法用法互動交流活動。同時開展了「文明經營店、守法經營戶、無假貨攤位、誠實守信點」創建活動。
普法志願者「送法進社區」、培育法治示範村是灌南縣普法又一新平台。縣司法局以開展「送法進社區」主題活動為契機,組織300多名法制宣傳員和志願者進村入居把法制宣傳教育服務辦進居民家門口,向居民、外來人員發放自編的法律宣傳小冊子和漫畫等資料,現場開展法律知識有獎竟答,法律咨詢等便民服務,深受居民歡迎。 祝家奎
吳江:法制宣傳活動精彩紛呈
今年12月4日是第8個全國法制宣傳日,江蘇省各地、各部門圍繞「弘揚法治精神,服務科學發展」主題,開展了一系列聲勢浩大的法制宣傳教育活動。
從11月中旬開始,吳江市在全市范圍內以鎮、區和各職能部門聯動的形式,組織開展了系列法制宣傳活動。
12月4日上午,鱸鄉二村社區人潮湧動,懸掛在社區廣場上空的「律師進社區,法律伴我行」廣告橫幅格外矚目。來自市司法局、市機關有關部門、松陵鎮、市法律援助中心、公證處、律師事務所的法制宣傳隊伍和南郵吳江學院的20多名法制宣傳志願者參加了此次活動,面向居民開展法律咨詢,發放法制宣傳資料。平望鎮司法所在新世紀文化廣場影劇院舉辦的「五五」普法法律知識競賽也熱鬧非凡,平望鎮機關等6個隊參加了競賽。
12月4日下午,「2008年吳江市法制文藝匯演」在繁華的市中心城中廣場拉開序幕。10個鎮(區)以第五屆「十鎮聯動」文藝巡演為基礎,結合「12·4」法制宣傳日活動,將工作中遇到的典型事例作為原型集體創作了11個法制文藝作品,由當地群眾和外來務工者組成的演員陣容,通過小品、戲曲、歌舞等形式藝術地展現了人們在工作和生活中學法用法的場景。市法制藝術團自編自導的大型法制歌舞《和諧中國》,以其巧妙的唱詞、新穎的舞蹈將法制文藝匯演推向了高潮。
吳江市司法局局長卜兆勇介紹,這次市司法局採取4大舉措推進「12·4」法制宣傳。一是開展「法制月月講」。藉助市圖書館「垂虹講壇」平台,邀請專家、學者開堂授課,向市民宣講法律知識和法治理念;二是舉行法制教育基地揭牌儀式。在鞏固原有法制教育基地的基礎上,從普法宣傳經費中撥款7萬元籌建新的市級法制教育基地,為全市中小學生開展法律實踐活動開辟新場所;三是舉辦殘疾人法制講座。聯合市殘聯,在全市開展了殘聯幹部、殘疾人代表及有關人士法制輪訓活動,全市共舉辦了23場,市司法局副局長桂其榮9次赴基層解讀新修訂的殘疾人保障法,近兩千餘名殘聯幹部和殘疾人聽取了講座;四是加強「一報兩台」法制宣傳。《吳江日報》刊出法制宣傳專版、專欄;吳江電視台「法治吳江」欄目製作了「12·4」法制宣傳特別節目;吳江人民廣播電台連續播出法制新聞30多條。「12·4」當天,市司法局還聯手吳江電信部門開展了全市法制宣傳簡訊免費發送活動。全市萬名電信手機用戶都收到了法制宣傳簡訊。吳木圭 蔣曉梅 沈芸
啟東:創新形式突出重點對象
啟東市以「法律六進」活動為抓手,突出重點對象的普法宣傳,創新形式,建立網路,新招疊出。針對領導幹部、全市行政執法人員、機關公務員這3個層面的不同要求,分類實施,「三考並舉」,以考促學。對市委管理的幹部和人大任免的幹部統一進行任職資格法律知識考試,全市159名正科職領導幹部均通過考試;對行政執法人員進行執法資格法律知識考試,1628名應考對象有1563人通過考試,65人因未通過考試而被暫停行政執法資格;對全市3002名機關公務員每月進行一次法律知識自學考試,成績記入個人學習檔案,學習程度和水平與年終考核直接掛鉤。目前,「您不依法、法不依您」成了該市許多領導幹部和公務員的座右銘。
述學評學考學制度推進公職人員學法用法。
一是建立個人述學制。要求所有參學對象在一定時間和范圍內詳細匯報個人的學習情況。包括對學習的認識和態度、計劃與進度、心得與體會,學習制度執行情況,參加黨(干)校培訓和業余自學情況,聯系實際指導工作取得的成效,存在問題、努力方向;二是建立單位評學制。在個人述學的基礎上,由各單位定期對個人學習活動展開評點評比,並設立「優秀」、「良好」、「合格」、「較差」4個檔次;三是建立考學制。由市考學組定期和不定期對全市各單位的學習情況、學習成效進行考核評價,考核結果作為機關工作人員「兩先一優」評比和文明單位、黨建工作先進、五星機關評選的重要依據。
啟東市全面啟動普法輔導員培訓工程,從上到下構建「三級」普法網路機制。市司法局聘請50名法律工作者,成立了市普法講師團,深入機關、鎮村、社區、學校、企事業單位和各農民法制學校,開展以憲法為主,包括刑法、婚姻法在內的56部法律法規的巡迴宣講活動,先後舉行了200多場次,受教育者達兩萬多人次。各鎮鄉經過層層推薦,將一批掌握一定法律知識,且有較高文化水平和語言表達能力的普法骨幹推薦為農民法制學校的老師。各村又推選出300多戶了解法律、威望較高、群眾信任的農戶為「法制文化戶」。實施農村普法「百、千、萬」工程,即:50名普法講師落實百場法制宣講任務;百名鎮(鄉)普法輔導員,每人在農民法制學校上好10節課,落實1000節法制課任務;300多戶「法制文化戶」,每戶培養10家「法律明白戶」,以每戶3口計算使全市擁有近萬名「法律明白人」。
市司法局聯合勞動局、總工會、安監局等十多個部門,重點選取了39家企業作為法治企業試點單位,通過引導企業建立現代企業管理制度,健全企業經營管理人員、職工學法規范;為企業職工編寫維權實用手冊;定期開展法律法規知識宣講、法律咨詢;結合「勞動保障誠信示範(合格)企業」創建,全面構建規范有序、公正合理的新型勞資關系;建立健全法律顧問制度,提高企業法治化管理水平,防範法律風險等5大舉措,不斷促進企業和諧發展、平安發展。據統計,今年以來,各涉企部門先後印製6萬多本的宣傳文本和熱點解讀,組織500多家企業,共2.3萬人進行勞動合同法的培訓,在農民工比較集中的企業組建了40個職工維權工作站,到企業開辦法律咨詢60多場次,解答法律咨詢1000多件。
面對留守兒童家庭教育欠缺的現狀,啟東市依託現有家長學校陣地與師資力量,動員學校老師、社會熱心人士、普法志願者、巾幗志願者、「五老」(老幹部、老戰士、老教師、老專家、老模範)擔當留守兒童的「代理家長」;利用假期,組織返鄉家長與留守兒童共同參加社區義務勞動,上街宣傳交通法規、擔當環保小衛士等法治實踐活動,關心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據了解,該市已在全市48所中小學開設「臨時家長」培訓班76期,聘請代理家長3216名,組織開展各類法治實踐活動209次,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
許瑞華 陸允如 芮海敏
泰州:法制宣傳採用網路對話
12月3日,泰州市司法局和泰州日報聯合推出了「12·4」全國法制宣傳日網路對話。參與對話的有泰州市委常委、政法委書記高紀明,以及公、檢、法、司等政法部門的主要負責人,對話圍繞「五五」普法規劃,深入開展法制宣傳教育,促進法治泰州、平安泰州建設話題與網民朋友進行交流。
高紀明在回答法治泰州工作最重要的環節和縮小泰州與省內的其他城市相比的法治水平時說,建設法治泰州就是要堅持立黨為公,做到依法執政;堅持公正高效,做到依法行政;堅持司法為民,做到公正執法;堅持以人為本,做到依法管理;堅持誠實守信,做到依法經營;堅持學法用法,做到依法辦事。說到底,就是要提高全社會的法律素養,形成事事有法可依、人人知法守法、各方嚴格依法辦事的社會氛圍。
近年來,泰州的法治建設取得了很大進展,有的工作在全省乃至全國有一定的影響。如基層執法評議工作、民主懇談會、律師參與信訪等做法都富有創新,成效明顯。泰州市領導班子認識到,今後必須進一步把法治建設擺在全局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推進泰州經濟生活、政治生活、社會生活的法治化,著力推進依法行政,大力加強法治政府建設;著力促進司法公正,努力維護社會公平正義;著力加強法制宣傳,積極營造濃厚的法治建設氛圍;更加註重民生問題,讓法治建設成果惠及於民,努力建設一個法制健全、政治穩定、百姓安寧、社會和諧的法治泰州。
『伍』 江蘇省宜興市步行街的介紹
「千年商脈,百年旺鋪」 宜興首條步行街傳承東漢歷史 http://www.jfdaily.com 2007-2-12 稿件來源:解放網—房地產時報 本報訊(記者梁志超)江蘇宜興核心商圈的地標型商業項目投入建設,一條長500米、以東漢歷史名橋命名的長橋河商業步行街,即將於今年10月對外試營業,成為當地商業一大亮點和21世紀宜興市的「城市名片」。 素有「陶都」之稱的宜興,位於江蘇、浙江、安徽三省交界,與上海、南京、杭州距離均在3小時車程圈內,常年吸引著國內外大量遊客。優越的地理位置為宜興市社會經濟的長足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區位優勢。綜合經濟實力及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均居全國百強縣(市)前列。 以大手筆打造的宜興城市中央頂級商業旗艦,位於市中心人民中路與解放路商業街的交叉口。人民路商業街是2001年首批經國家有關部門認定的「購物放心一條街」之一。步行街以始建於東漢時期的歷史名橋———「長橋」而命名,素有「千年商脈,百年旺鋪」的美譽。總建築面積3.2萬平方米,商業建築面積2.4萬平方米。由7棟多層現代商業建築組成,局部以空中連廊相接。作為華東首條觀光型商業街,其在商業規劃和業態組合等方面首次引入了國外商業步行街的先進理念,突出了品牌購物、風情休閑、特色餐飲、文化娛樂和配套服務五大功能板塊。 該項目是2005-2020宜興市商業發展規劃中特色商業街空間布局中的重點項目,也是宜興市中心商業區規劃超前、建築體量最大的特色商業街。招商工作卓有成效。長橋河步行街招商洽談會近日在上海舉辦,百麗集團、老廟黃金、無錫王興記、通靈首飾、精益眼鏡等一批國內、國際著名的品牌紛紛表示出入駐的意向。
『陸』 江蘇宜興的風景有哪些
江南水鄉,人傑地靈
陶都宜興東臨美麗富饒的太湖之濱,位於蘇、浙、皖三省交界處,地處滬、寧、杭的中心,是一個文化發達的新興城市。宜興古稱陽羨,荊溪,自秦始皇設陽羨郡起,至今已有二千二百多年歷史。在該地曾先後發掘出新石器時代的陶片、唐五代的青瓷窯址以及明代以前的紫砂罐殘片;早在宋代,褐黑色的建窯茶具已深受各位飲家所珍賞,所以到明代時宜興紫砂壺名家輩出,紫砂茶具遂廣受歡迎。
由宜興到鼎蜀鎮一段,風景迤儷,如鼎山、庚桑、善卷、慕蠡諸洞、東l?、西l?水區、國山碑、周孝候墓<BR>、蛟橋諸名跡,風光秀麗獨特,溶洞奇異天成,奧妙無窮,竹海綠濤滿傾,蔚為壯觀;茶洲清香四溢,生機勃勃;湖光山色相映,也別具神韻。
唐代,宜興郡以好茶聞名全國;從唐肅宗到明太祖的六百年間,常州陽羨茶均為上等好茶;並且設立了「<BR>貢茶院」。明太祖洪武年間廢除團茶政策,遂帶來了制茶方法的改革,由於宜興獨有一種澄泥陶,顏色絳紫,其製品通稱「紫砂器」,通常也簡稱「紫砂」,紫砂經過生產、發展的過程,到明代末期臻於成熟,此後經久不衰。宜興紫砂從明、清開始就已經具有了相當的知名度。在景德鎮瓷都之外,又並列了一個陶都——宜興。其產品暢銷國內外,日本也以紫砂為珍品而來華學習造壺技術。此外,宜興紫砂茶壺更與中國茶同銷歐洲,成為歐洲制壺的藍本,足見宜興紫砂的珍貴。
宜興景點詳細介紹
別有洞天的陶都宜興,物產豐富,風光迷人,是陶文化、茶文化、竹文化、洞穴文化兼具的獨特旅遊勝地。
宜興地處長江三角洲太湖流域,距太湖西64公里,與浙江、安徽兩省接壤;土地肥沃,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盛產大米、毛竹、茶葉、溪蟹和太湖魚蝦,是江南著名的魚米之鄉;古稱荊溪,淵遠流長,文物古跡眾多,境內山多水多,山水相依,景色秀麗。
宜興素以陶瓷工藝揚名。從幾何印紋硬陶和原始青瓷到精美的紫砂陶,均為陶中上品。宜興制陶技術精益求精,不斷改進。宜興陶器發明創造於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成熟於晉宋,大放異彩於明清。相傳春秋時代的范蠡與西施,亦曾在此制陶。如今宜興陶業中心鼎蜀鎮,已由過去的家家做坯、處處皆窯的集鎮,變成了擁有二十多家工廠、近兩萬名工人機械化生產的多品種陶瓷工業基地。
宜興又以茶葉、毛竹生產基地著稱。宜興陽羨紫筍茶歷來與杭州龍井茶,蘇州碧螺春齊名,被列為貢品。三國時代以「國山舜茶」稱雄江南,唐朝以「陽羨唐貢茶」名揚天下。在宜興山區,茶園依山就坡,一望無際,人稱「茶的綠洲」。這里的太華山區,是江蘇最大的毛竹基地。全市竹林面積達18萬畝。翠竹連崗接坡,挺拔茂密,層巒疊翠。山風過處,竹影婆娑,綠浪起伏,有「竹海」美稱。
宜興雅稱「洞天世界」,80多個石灰岩溶洞千姿百態,遍布全市。尤以「江南第一古跡」暨「海內奇觀」善卷洞與張公洞及絢麗多彩氣勢宏偉的靈谷洞名揚天下。
宜興現已列為太湖中大風景區之一,是對外開放的旅遊勝地,旅遊機構、旅遊設施正在不斷齊全。明天的宜興,將更加燦爛輝煌!
『柒』 宜興話的簡介
宜興話,屬於吳語方言,使用人口一百餘萬。宜興方言內部並不完全統一,受地理位置的影響,分水鄉、南漕鄉、閘口鄉的北部近似武進口音;潘家壩鄉的西部,受溧陽方言很大的影響;新建鄉、新芳鄉、楊巷鄉屬宜興西鄉口音;洋溪鄉的沙塘、港口村等地的語音稱為東鄉口音。另外,浙江溫州、平陽以及非吳語區有移民定居宜興,他們集中居住在山區圩區的鄉村裡,同時使用原籍話和宜興話,形成了宜興方言區內的其他方言島。
宜城街道是市政府所在地,乃宜興政治、經濟、文化之中心,其語言影響遍及全市。故宜興方言應以宜城為代表。
宜興話屬於吳語太湖片(北吳語片)中的毗陵(常州)小片。屬毗陵小片縣市:沙洲、江陰、武進、宜興、溧陽及其以西蘇南吳語各縣市和安徽郎溪、廣德的部分鄉村,江北靖江的老岸話,南通東部、海門和啟東北部的通東話也屬這一小片。
發音略別於同屬北吳語片的其他片區,但共同詞彙頗多,完全互通。
『捌』 宜興竹海的風景上有一片湖叫什麼
宜興竹海風景區內的湖,叫做鏡湖。
玉女峰和鏡湖,是宜興竹海風景區兩大主要的瀏覽內容。
『玖』 宜興竹子的文化
宜興盛產竹,是江蘇省最大的竹製品基地,自古便有"竹的海洋"之譽。連綿蘇、浙、皖三省幾十萬畝的竹海,縱橫八百里,形成了一片竹子的翡翠海洋。"世外桃源"竹海風景區位於宜興市城區南30公里的湖氵父鎮,是國家4A級風景區。竹海風景區正處於這片海洋的中心,景區中心面積一萬畝,有"華東第一竹海"、"太湖第一源頭"和"蘇南第一高峰"之稱。
鏡湖是鑲嵌在竹海的一顆璀璨明珠,像一面巨大平靜的鏡子,似一幅"白雲抱幽石,綠筱媚青漣"的詩意山水畫。鏡湖裡生長有"淡水水母",這些水中珍寶是一億五千萬年前的低等級生物,是稀有的活化石,被譽為"水中大熊貓"。
宜興竹海,有自然生態的山水文化,有寂照寺的宗教文化,有竹種園的竹文化,有三省交界的地域文化,有竹海風情的地方文化,有清風洞的溶洞文化。竹海風景區文化無處不在,竹海情韻盡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