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辨別菌類(蘑菇)是否有毒
一、看生長地帶
可食用的無毒蘑菇多生長在清潔的草地或松樹、櫟樹上,有毒蘑菇往往生長在陰暗、潮濕的骯臟地帶。
二、看顏色
有毒蘑菇菌面顏色鮮艷,有紅、綠、墨黑、青紫等顏色,特別是紫色的往往有劇毒,採摘後易變色。
三、看分泌物
將採摘的新鮮野蘑菇撕斷菌稈,無毒的分泌物清亮如水(個別為白色),菌面撕斷不變色;有毒的分泌物稠濃,呈赤褐色,撕斷後在空氣中易變色。
四、聞氣味
無毒蘑菇有特殊香味,有毒蘑菇有怪異味,如辛辣、酸澀、惡腥等味。
五、做測試
在採摘野蘑菇時,可用蔥在蘑菇蓋上擦一下,如果蔥變成青褐色,證明有毒,反之不變色則無毒。
(1)菌類宣傳片擴展閱讀:
挑選新鮮蘑菇的方法
1、金針菇選菌蓋半球形的
買金針菇首先看顏色。四川省的金針菇一般為黃色,香味濃、口感嫩;其他地方的多為白色,韌性較大。不管哪種顏色,新鮮的金針菇顏色均勻,無雜色,如果顏色灰白則說明已經老了或保存時間過長。
其次要看形狀和大小,長約12—15厘米、菌蓋呈半球形的金針菇最新鮮,若菌蓋長開,則說明是老金針菇。
2、平菇挑菌蓋小的
挑選平菇時,要注意菌蓋形態。新鮮平菇的菌蓋水靈,邊緣向內卷,菌褶緊實,排列整齊,沒有開裂。不新鮮的平菇菌蓋的邊緣呈平散狀,而且邊緣不整齊、有開裂。此外,挑選平菇不能一味講究個頭大,直徑在5厘米左右、菌蓋大小長得均勻的平菇風味和質地為最佳。
3、香菇以菌蓋厚實為佳
選鮮香菇首先看外表,新鮮的菌蓋比較水靈,菌褶一片一片立著,不會倒塌,菌蓋以厚實為佳。鮮香菇的菌蓋是褐色的,顏色過白或如墨般過於濃重,都可能是次品。
4、杏鮑菇表面有光澤
杏鮑菇的菌蓋為圓碟狀,表面有光澤,平滑、乾燥,直徑以2—3厘米為佳,這樣的杏鮑菇口感最好。菌柄表面的纖維若過粗,說明太老了,過細則太嫩,少了嚼勁。最後要求杏鮑菇肉質肥厚,菌柄色澤潔白。
⑵ 這是什麼菌類,能吃嗎
這不是菌,這叫蛇菰,中葯名。
為蛇菰科蛇菰屬植物蛇菰Balanophora japonicaMakino的全草。植物蛇菰,分布於廣東海南島。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之功效。主治咳嗽吐血,血崩,痔瘡腫痛,指疔。
中文學名
蛇菰
別稱
角菌、鋪地開花《全國中草葯匯編》
入葯部位
全草。
性味
味苦、澀,性寒。
功效
清熱解毒,涼血止血。
主治
咳嗽吐血,血崩,痔瘡腫痛,指疔。
相關配伍
治梅毒,蛇菰、冰片(少許)研末,搽患處。(《草葯手冊》)
用法用量
內服:9-18g。
外用:適量,搗爛敷患處。
炮製
採集加工:夏季采。洗凈,切段曬干。
形態特徵
草本,高5-16厘米;根莖塊莖狀,直徑3-9厘米,自基部分枝,分枝呈頗整齊的球形,表面有紅褐色或鐵銹色顆粒狀小疣瘤和明顯白色或帶黃白色星芒狀皮孔,頂端裂鞘4-5裂,裂片短三角形;花莖粗壯,最長約7厘米,有時短,僅0.5厘米,橙紅色;鱗苞片8-14枚,疏鬆的覆瓦狀排列,散生或交互對生,卵圓形、卵形至卵狀長圓形,長約3厘米,寬2厘米,橙紅色,內凹,頂端圓或鈍;雄花序未見;雌花序橢圓狀卵圓形至圓柱狀卵圓形,偶卵圓形,長1.5-5厘米,直徑1.2-3.5厘米,深紅色,很少黃紅色;子房橢圓形,有柄,花柱絲狀,比子房長2-3倍;附屬體有粗短的柄,倒卵形,頂端稍凹陷,常比雌花長,紅色。花期10-12月。
生長環境
生長於蔭蔽密林中。產廣東海南島。
鑒別
葯材性狀:根莖呈類球形或不規則塊狀,多分枝,密集成珊瑚狀,大小不等,直徑可達10cm;表麵灰黃色至棕褐色,全體具星點狀和瘤狀淺色小突起,頂端有鞘狀凹窩,凹窩中常殘留莖基,質硬而脆,易折斷,斷面角質樣,灰棕色至棕黑色。花序長5-25cm,有多數卵形或卵狀橢圓形的鱗片,近互生,有的花莖中部具一筒狀鞘,肉穗花序頂生,有的可見橢圓形的雌花序或條形的雄花序。無臭,味微澀,帶粘性。
⑶ 有一種菌類,是干菌, 金黃色, 細長的,是熬湯的,而且有點貴。 學名叫什麼
(一)雞樅 雞樅俗名雞盅,又名白蟻菇,雞肉絲菇。菌蓋剛出土時呈圓錐形,開展後,中央凸起,表面黃褐色或黑褐色,中央色較深,邊緣往往呈放射狀裂開。菌褶白色,煮熟時色微黃,菌肉白色,細嫩肥厚,清蒸、氽湯清香四溢,鮮甜可口,回味無窮,故為古今中外頗受贊譽的珍貴食用菌。雞樅營養豐富,據分析,在100克干雞樅中,含蛋白質28.8克、碳火化合物42.7、磷750毫克。100克鮮雞樅中含維生素5.41毫克。此外,據《本草綱目》所載,雞樅有「益味、清神、治痔」的作用。 雞樅的吃法很多,生熟炒煮煲湯皆宜,還可製成干雞樅、腌雞樅、雞樅油。雞樅在我國好幾個省都有分布,唯有雲南的雞樅產量大、分布廣、品質佳,在全省大部份地區都有分布。
(二)竹蓀 竹蓀是寄生在竹子根部上面的一種隱花菌類。由於寄生在竹林里,它的名字又叫竹笙或竹參菌。它的地上部份,頭部是濃綠色的帽菌蓋,中部是雪白的柱狀菌柄,基部是粉紅色的蛋形菌托,外形俊俏。竹蓀脆嫩爽口,食味佳美,香氣濃郁,別具風味,營養豐富,是國宴及高級宴席上的名貴菜餚。據分析,竹蓀(干品)的蛋白質含量為15%—18%,富含16種氨基酸。由於其美麗的外形,絕佳的食味,瑞士著名真菌學家高又曼稱它為「真菌之花」。竹蓀有燒、炒、燜、扒、釀、作湯等多種烹飪方法。以竹蓀、雞蛋為主料的竹蓀芙蓉湯乃是我國的一大名菜,竹蓀汽鍋雞是雲南推為滋補之品的名菜。 竹蓀自古就列為「葷八珍」之一,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據悉1000克竹蓀可換回一兩黃金。在香港市場1000克竹蓀賣價曾高達4000港幣。 (三)松茸 松茸又名鬆口蘑、松蘑、臭雞樅。菌蓋初為半球形,後展開成傘狀,表面乾燥、灰褐色或淡黑褐色,菌褶白色,秋季生於紅松、落葉松和油松林地。松茸在日本、歐洲享有很高的聲譽,歷來被視為食用菌中的珍寶。被為「蘑菇之王」。在古代日本,松茸是老百姓向貴族和天皇進貢的珍品之一,素有「海里的鯡魚籽,陸地上的松茸」的說法。在雲南麗江納西族地區,松茸也是婚宴上的珍貴菜餚之一。該菌菇體肥大,肉質細膩,香味濃郁,別具風味,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和特殊的葯用效果。據分析,鮮松茸約含水分89.9%、粗蛋白17%、純蛋白8.7%,還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1、B2、維生素C及維生素PP。許多文獻記載,松茸具有強身、益腸胃、止痛、理氣化痰、驅蟲等功效,還具有治療糖尿病、抗癌等特殊作用。由於松茸所含有的激素類物質較多,對改善更年期內分泌失調、性功能失調等症狀有一定療效。 松茸一般適用於燒、扒、燉、蒸、炒、煎等烹調方法,烹制時應突出其自身獨具的鮮香味。代表菜有爆炒松茸、干煎松茸、炒雞片松茸等。
(四)乾巴菌乾巴菌又名松毛菌,每年7~9月生長在馬尾松樹下。這種菌沒有菌蓋和菌褶,簇生如牛牙狀,故俗稱為牛牙齒菌。 乾巴菌剛出土呈黃褐色,老熟時呈黑褐色。肉質堅硬、乾燥、含有鈣、蛋白質、硫胺素等營養成分,有酷似腌牛肉乾的濃郁香味。腌牛肉乾當地百姓稱為乾巴,因而此菌得名乾巴菌。乾巴菌宜於炒食,葷素均宜。素炒時,將此菌撕為細絲洗凈,配加青椒絲、蒜米和佐料,炒熟即成。此菜異香撲鼻,沁人心肺,放在口中甘甜清香,耐人尋味,增加食慾。葷炒乾巴菌,是將洗凈的菌絲浸放雞蛋清後,在油鍋中滑一遍,再配上火腿絲、燈籠辣絲,放入甜、咸醬油、味精等佐料煸炒,炒後盛於盤中,淋上少許芝麻油,這道加了火腿煸炒的菜餚,具有火腿和菌的鮮香味道。
(五)牛肝菌牛肝菌是牛肝菌科和松塔牛肝菌科等真菌的統稱,除少數品種有毒或味苦而不能食用外,大部份品種均可食用。雲南牛肝菌資源豐富,其中著名的有白、黃、黑等優良牛肝菌可供食用。白牛肝菌,生長於海拔900米~1200米之間的松櫟混交林中,或砍伐不久的林緣地帶。生長期為每年5月底至10月中,雨後天晴時生長較多,易於採收。黑牛肝菌味道鮮美,營養豐富,雲南各族人民群眾都喜歡採集鮮菌烹調食用。此外,還可切片乾燥,加工成各種小包裝的黑牛肝菌,用來配製湯料或做醬油浸膏。白牛肝菌1973年開始出口,銷往西歐各國。近年來黃黑牛肝菌也開始出口。
(六)青頭菌 青頭菌主要生長在樹林中的草叢中,每年6~9月出茹。剛出土時有點像球形,以後逐漸展開呈扁圓形。菌帽質地堅固,呈青綠色。菌肉色白質嫩,香氣芬芳,含蛋白質、鈣、磷、鐵、硫、胺素等多種營養成分。
(七)虎掌菌虎掌菌生長於高山懸崖的草叢深處,雲南只有楚雄彝族自治州和麗江地區的少數地方生長。這種菌無蓋無柄,在菌體上長滿一層纖細的茸毛,呈黃褐色,並有明顯的黑色花紋,形同虎爪,因此得名。虎掌菌的吃法是將洗凈的虎掌菌切為粗絲與綠豆芽、脊肉絲一起入鍋,配加佐料炒熟,再淋上熟雞油,即成「銀牙肉絲虎掌菌」。此菜芳香撲鼻,滋味特殊,是食用菌菜餚中的上乘。
(八)羊肚菌羊肚菌是雲南獨有的食用菌,產於麗江地區和迪慶藏族自治州。菌肉細嫩,食味香甜鮮美而富有營養,暢銷國內外。羊肚菌表面呈黑綠色網狀,為橢圓形,略似羊肚,故得其名。
(九)猴頭菌 猴頭菌是一種珍貴的食用菌,我省東北和西北部山區均有出產。每年八九月久雨初晴之際,是猴頭菌的盛產季節。在深山密林中潮濕溫和、空氣流通的地方,一隻只毛茸茸的猴頭菌寄生在樺、櫟等樹幹上。色白並帶有淡黃或粉紅色,遠望頗似一隻只乖巧機靈的金絲猴,故得名猴頭菌。 猴頭菌營養豐富,含有多肽及糖類、人體所需要的多種維生素,有增強細胞活力、抗癌、美容健體等功能。猴頭菌菌肉脆炒、葷炒、清燉、蒸煮等,是難得的珍饈。
(十)老人頭老人頭,菌體潔白細嫩、鮮脆可口。含有豐富的蛋白質氨基酸、維生素和鈣。雲南野生菌老人頭菌,又名仙人頭,老人頭菌肉質細膩糯滑,富有彈性且滋味鮮美,可與鮑魚媲美,故被譽為「植物鮑魚」,老人頭菌富含植物蛋白、礦物質和多種維生素,尤其是氨基酸品種比較齊全,它還富含年輕態因子。中醫認為:此菌有補脾益腎、滋陰壯陽、理氣排毒、健骨強身的功效,可治氣血兩虧、神疲乏力、腰膝酸軟、面色無華等中老年易得之症。
野生菌都有點貴的,其中略貴的應該是羊肚菌,不知道能否對你有幫助。
⑷ 菌類食物有哪些
菌類食物有蘑菇、黑木耳、銀耳、香菇、金針菇、油菇、樺樹菇、猴頭菇、榛蘑、亮菌、牛肝菌、石耳、靈芝、茯苓、冬蟲夏草。
1、蘑菇稱為雙孢蘑菇,又叫白蘑菇、洋蘑菇,隸屬於傘菌目,傘菌科,蘑菇屬,是世界上人工栽培較廣泛、產量較高、消費量較大的食用菌品種,很多國家都有栽培,其中我國總產量佔世界第二位。近年來,隨著食用菌產業的快速發展,雙孢蘑菇的產量也在逐年增加,成為許多地區農民增收的支柱產業。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蘑菇周年消費需求不斷增加,雙孢蘑菇的工廠化栽培也已開始實現 。
2、黑木耳[Auriculariaauricula(L.ex Hook.)Underw]又名黑菜、木耳、雲耳,屬木耳科,木耳屬,為我國珍貴的葯食兼用膠質真菌,也是世界上公認的保健食品。我國是黑木耳的故鄉,中華民族早在4000多年前的神農氏時代便認識、開發了黑木耳,並開始栽培、食用。《禮記》中也有關於帝王宴會上食用黑木耳的記載。目前,黑木耳在我國的東北、華北、中南、西南及沿海各省份均有種植。
3、銀耳是擔子菌門、銀耳綱、銀耳目、銀耳科、銀耳屬真菌的子實體, 又稱作白木耳、雪耳、銀耳子等,有「菌中之冠」的美稱。 銀耳一般呈菊花狀或雞冠狀,直徑5-10厘米,柔軟潔白,半透明,富有彈性。
4、金針菇別名冬菇、朴蕈、絨毛柄金錢菌等,屬真菌門、擔子菌亞門、層菌綱、傘菌目、口蘑科、金錢菌屬。金針菇在自然界廣為分布,中國、日本、俄羅斯、歐洲、北美洲、澳大利亞等地均有種植。金針菇在我國分布廣泛,栽培歷史十分悠久,北起黑龍江,南至雲南,東起江蘇,西至新疆均適合金針菇的生長。
5、牛肝菌是牛肝菌科和松塔牛肝菌科等真菌的統稱,是野生而可以食用的菇菌類,其中除少數品種有毒或味苦而不能食用外,大部分品種均可食用。主要有白、黃、黑牛肝菌。
⑸ 菌類蔬菜都有那些
超市貨架上盛在草籃中的種種令人垂涎的食用菌;訪山踏水發現在林間樹叢中悄悄盛放的稀奇古怪的真菌;餐桌上一道道色香味俱佳的菌類菜餚……所以,今天要說的就是——可以吃的大型真菌。^-^
真菌廣泛分布於地球表面,從高山、湖泊到田野、森林,從海洋、高空到赤道、兩極,到處都有真菌。真菌雖然不在空氣中生長繁殖,但是它的孢子卻成群地漂浮在天空,只要稍微注意,你會發現人類原來生活在真菌的汪洋大海中。
三千五百年前,傳說希臘英雄perseus在實現一個神諭時,偶然間殺死了他的祖父aerisius,接替了阿爾果斯(argos)王位。後來根據pausanias記載,「當perseus回到阿爾果斯,羞愧於殺人的昭著臭名,他便去說服proetus的兒子megapenthes同他交換王國。所以,當他接受proetus王國時,他建立了密賽拿(mycenae)王國,因為在那裡,他劍鞘的蓋(mykes)脫落了,他認為這是他建立城市的標志。由於口渴,他碰巧拔起一個蘑菇並喝了從中流出來的汁液,就高興地將這個地方命名為密賽拿(蘑菇)「。
從詞源學講,真菌學就是研究蘑菇。誠然,在朦朧的過去,真菌學是如何開始的尚不清楚,但在顯微鏡甚至在簡單透鏡出現以前,因為蘑菇是最大型真菌,一直吸引著博物學家的注意。十七世紀列文虎克發明了顯微鏡,才開始對真菌的系統研究。真菌學學科奠基者的榮譽應歸於義大利植物學家p.a.micheli,他在1729年發表了《植物的新屬》,其中包括了他對真菌的研究。
大型真菌同高等植物關系密切,自然界約有真菌150萬種。我國植物種類居世界第三位,僅維管植物就有27150種。尤其絕大多數的大型真菌需要森林生境或者與樹木形成菌根關系,於是在我國的自然條件下,大型真菌主要具有以下特點:種類多,資源豐富,區系成分復雜多樣。繁殖生長期長,同時隨著季節和種類的不同交替生長,分布廣泛且地區性差異明顯。據專家們估計,我國的真菌至少有10一20萬種,大型真菌在熱帶、亞熱帶、溫帶、寒溫帶以至高山寒帶等均有分布。尤其我國山地佔總面積的2/3,適宜各類真菌繁殖生長。我國按地界兒主要分為7個區域。
東北區
此區包括黑龍江、吉林和遼寧的大部及內蒙古的東北部。地處溫帶濕潤半濕潤森林和森林草原帶。該區已知食用菌300餘種,常見種有蜜環菌、金頂側耳、木耳、猴頭菌等。長白山區產鬆口蘑。其他有棕灰口蘑、粘蓋牛肝菌、紅菇屬和乳菇屑的大量種類。針葉林帶以絲膜菌屬、環銹傘屬的食用菌頗多。該區香蘑屬和話囊蘑屬的食用菌多達7種,產量多且味道好。另外還有短裙竹蓀分布。
華北區
其范圍包括山東、河北、河南、山西、陝西及甘肅的部分地區。已知食用菌260多種,是我國著名的蒙古口蘑、大白樁菇集中分布的地界,而河南、陝西南部和甘肅南部是野生香菇、銀耳和松塔牛肝菌的分布北界。
華中華東區
包括湖南、湖北、江西、浙江、江蘇等省區。我國香菇、草菇、銀耳、木耳栽培的重要產區,已知食用菌350多種。
華南區
該區主要包括廣東、廣西、台灣、福建南部地區,海南、香港。已知可食用的大型真菌400多種,毒菌100多種,另外海南產的靈芝幾乎佔全國已知種數的一半。
西南區
此區包括了雲貴高原和四川盆地及橫斷山區。估計能吃的過450種,真是海了去了。 比較重要的是蟲草、雞棕、牛肝菌等等。
蒙新區
該區地處內陸,包括內蒙古、寧夏和甘肅北部及新疆大部,主要是蘑菇束、口蘑屬、馬勃屬等,還有傳說中的阿魏側耳。
青藏高原區
藏北很少,南部的和西南區好象差不多…… 已知食用菌415種,葯用238種,毒菌138種
⑹ 菌類大全
菌類是個龐大的家族,它無處不在。現在,已知的菌類大約有10多萬種。菌類植物結構簡單,沒有根、莖、葉等器官,一般不具有葉綠素等色素,大多營異養生活。菌類植物可分為細菌門、粘菌門和真菌門三類彼此並無親緣關系的生物。其中粘菌是介於動物和真菌之間的生物。它在營養期為裸露的、無細胞壁、多核的原生質團,稱變形體(與變形蟲相似)。但在繁殖期,它可產生具纖維素細胞壁的孢子,又具真菌的性狀。
菌類,一大類不含葉綠素、不能進行光合作用、異養的低等類植物。其中包括細菌、粘菌和真菌三個門類。其共同特徵是:植物體沒有根、莖、葉的分化,不含葉綠素等光合色素(極少數光合細菌除外),不能進行光合作用,腐生生活或寄生生活,即異養生活。
⑺ 這是什麼菌類
香杏麗菇又稱虎皮香杏、黃皮口蘑、香杏蘑。子實體一般中等大。菌蓋半球形至平展,光滑,不粘,帶白色或淡土黃色至淡土紅色,邊緣內卷。菌肉白色,肥厚。菌褶白色,或稍帶黃色,稠密,窄,彎生,不等長。菌柄白色,或稍帶黃色,具條紋,內實。夏秋季在草原上群生、叢生或形成蘑菇圈。分布於中國的河北、甘肅、內蒙古、吉林、黑龍江等地區。此種蘑菇菌肉肥厚、具香味、味道鮮美,是著名的「口蘑」中之一種,深受廣大人民群眾歡迎,其商品名有香杏、香杏片等。
⑻ 菌類的分類
(1)食用意義上的分類
①食用種類 人工栽培的種類多是作為食物直接食用,採集的野生菌也多是如此,這占食用菌的大多數。如人工栽培的香菇、雙孢菇、木耳等;野生的牛肝菌、雞油菌等。
②葯用種類 是指子實體或菌絲體直接或經加工提取後的產品可作為葯用。如靈芝、天麻等子實體均可切片後作為飲片服用;雲芝、茯苓的子實體和菌絲體都可提取加工成中成葯;槐耳、冬蟲夏草和蛹蟲草工業發酵的菌絲體也都可加工成多種葯劑等。
③食葯兼具種類 多數食用菌類均有一定的食療作用。如猴頭對消化系統疾病有很好的療效,密環菌對肝炎有較好的輔助療效,榆耳對痢疾有特效。
(2)營養方式上的分類
①木腐菌 如香菇、滑子菇、木耳等,多以闊葉木本植物的木屑(材)作為栽培基質。野生條件下,常生長於乾枯木上。
②草腐菌 如草菇、姬松茸等,不能利用木質材料,而主要以草本植物特別是禾本科植物的秸稈(如麥秸、稻草、玉米芯等)為主要碳源。在野外常見於腐熟的廄肥和腐爛的草堆中。
③糞生菌 如雙孢菇、大肥菇等,野生條件下,常見於發酵後的牛糞、馬糞的糞堆上;栽培時只可利用草本秸稈,而且需要添加大量的馬糞、牛糞、雞糞、廄肥、化肥等含氮量豐富的原料。
④土生菌 野生條件下,多發生於林地、坡地、水溝旁的地面上。有的其發生處土層下面有其生存的基質(枯枝、腐根等),如雞腿菇、竹蓀等,這類菌較容易人工栽培;而有的則距其生長基質很遠,如羊肚菌,這類菌多數不易人工栽培。
(3)子實體形成和發育所要求的溫度
①高溫菌類 其子實體形成和發育需要較高的溫度(常在25℃以上),菌絲體的生長要求溫度也高於其他菌類。如草菇子實體形成和發育的適溫為30~32℃,其菌絲生長的適溫達32~35℃。
②中溫菌類 其子實體形成和發育的適宜溫度在15~25℃,這類菌的菌絲體生長適溫一般在20~25℃,食用菌中這類溫型比較多,如香菇、銀耳、雞腿菇、猴頭等。
③低溫菌類 其子實體形成和發育需要較低的溫度,一般低於15℃,高於這一溫度則不易形成子實體或不能正常發育。如金針菇和滑菇等。
(4)子實體形態結構上的分類
①傘菌類 顧名思義,傘菌是具有傘狀子實體的那些種類,這些傘狀的子實體明顯分化出菌蓋和菌柄兩大形態結構,且菌蓋的下方生有刀片狀的菌褶,菌褶的兩側生有它們的「種子」——擔孢子。大多數常見的食用菌為傘菌類,如雙孢菇、香菇、金針菇、滑菇等,傘菌多為肉質。
②多孔菌類 多孔菌類的子實體形態多樣,有傘狀、扇形、塊狀等多種形狀,質地有肉質、半纖維質和木柱質等,但是,它們形態學上的共同特點是:在菌蓋下方都有管孔狀的繁殖結構。如肉質傘狀的牛肝菌、雞油菌,木柱質扇形的靈芝,肉質塊狀的猴頭和齒菌。
③膠質菌類 膠質菌類的子實體多耳狀或葉狀,有的呈腦狀,質地上多為膠質,如木耳、毛木耳、銀耳、金耳、榆耳、血耳等。它們的繁殖體——擔孢子,都著生於子實體的表層內,有的生於耳片的一側,有的則生於兩側。
④子囊菌類 除上述形態學上的幾大類群外,尚有一些種類,很難劃分形態類群,這些多是人工尚未栽培的種類,如鍾形菌蓋表面凹凸不平的酷似羊肚的羊肚菌,菌蓋酷似馬鞍形的馬鞍菌,還有不規則塊狀的塊菌。這些菌從分類地位上都距上述三大類群較遠,屬於子囊菌亞門。
(5)原基形成和發育對光的需求
①喜光型 在散射光的刺激下,促進子實體分化、發育,如香菇、草菇、滑菇、猴頭菌、側耳類、木耳類。
②中間型 對光線反應不敏感,有無散射光均可發育,如雙孢菇、大肥菇。
③厭光型 無需散射光刺激均可形成子實體,如茯苓、塊菌等地下生的菌類。
食用菌從不同角度進行分類的方法還有很多種,在此不一一而舉。
⑼ 有人知道這是什麼菌類嗎
松露
松露(學名:Truffle)
在眾多種類中,法國產的黑松露(Tuber melanosporumVitt.)與義大利產的白松露(Tuber magnatumPico)評價最高。白松露一般生食,磨碎後撒在義大利面或煎蛋上。可以切成薄片加在肉里一同烤制,或用來烤鵝肝。有些乳酪中也添加了松露。黑松露的味道沒有白松露那麼濃烈,可以做松露鹽或松露蜂蜜。過去松露要去皮,現在多採用研磨避免浪費。
2016年4月,澳大利亞發現世界最大松露,重達1.5公斤。
中文學名
松露
拉丁學名
Truffe
別稱
地菌、塊菌、塊菰
界
真菌界
門
子囊菌門
亞門
盤菌亞門
綱
盤菌綱
亞綱
盤菌亞綱
目
盤菌目
科
西洋松露科
族
菌類
屬
西洋松露屬
種
松露
亞種
塊莖
分布區域
義大利、法國、西班牙等國
榮譽
被歐洲人稱為「餐桌上的鑽石」
食用價值
蛋白質、氨基酸、不飽和脂肪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