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在新聞中挖掘新聞
作為一名黨報新聞記者,必須有足夠的新聞敏感性,能在紛繁的各種社會活動中不斷發現和挖掘到鮮活的新聞,從而向讀者展示生活中的閃光點和亮點,以體現新聞工作的價值和社會的全面進步。然而,年復一年,日復一日,新聞轉瞬即逝,記者又「喜新厭舊」,總有的時候,會發現忽然沒有了好的新聞線索。那麼,記者如何能以敏銳的感覺,從自己的生活、工作中尋找新聞線索的渠道呢?筆者經過多年的新聞采編,總結出以下幾種:
堅持不懈地學習是一個新聞工作者的必備素質。學習專業知識,更要學習黨和國家政策、法律、法規。只有這樣,才能不斷更新自己的思想和觀念,增長對一些社會現象、突發事件的了解、認識和認同,以馬克思主義的新聞觀來識別新聞、判斷新聞,這是干好新聞工作的前提。對於一些在采訪中遇到的看似很有新聞價值的素材,能從紛雜的事件表相中迅速看清它的真實面目,以自己的知識積累來判斷它的政治背景,是否和國家的有關政策相悖,這樣才能不被人利用,保持黨報新聞工作者的純潔性。
經常上網、讀報、聽廣播,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同樣是搞新聞工作的,為什麼還要從別人的新聞中尋找新聞呢?新聞的靈魂不是「新」與「快」嗎?事實上,許多的專職記者都有很好的上網、讀報、聽廣播習慣。在我正式成為一名黨報記者的第二年,在瀏覽中央七套節目時,突然發現內容居然是介紹我省晉中市榆次區東陽村省勞模杜玉富個人斥資200萬建起全省規模最大的果蔬保鮮庫,提高了當地果蔬產品的附加值。第二天一大早,我和部主任驅車前去采訪杜玉富,晚上加班寫成消息《遠距離運輸 反季節銷售》,結果這一稿件獲得了山西新聞獎評一等獎。還有,針對網路對一些重大事件的關注,我們也可以梳理一下身邊是否也有和網上相類似的事件發生而沒有被人關注,一旦有,就可以分析它與網上正在被關注的事件有哪些相同點,有什麼不同點,當地政府在處理事件的過程中採取了什麼措施,一定會是好新聞。所以不要因為自己在搞新聞,就不再去新聞中尋找線索。作為一名黨報記者,還要經常閱讀同一類型的報紙,要去關心其它記者在關注什麼,更要去學習人家把握新聞、挖掘新聞的能力。2009年春天,全國大旱,許多報紙都在報道當地政府職能部門全力抗旱救災的工作,某中央級媒體卻刊發了《大旱之年,我們缺的不僅僅是水》的言論,讓我們沉在救災一線的記者突然眼前一亮。針對某一事件,可報道的不僅僅是事件的本身,更有隱藏在他背後的更多深層次的東西。
從各級領導機關和負責同志那裡得到線索。一般說來,各級領導、機關掌握全局或某條戰線、某個系統的情況,又負責制定解決當前矛盾的政策和有關措施,他們所作的指示,常概括和預示著當前政治形勢、經濟建設和文化生活等方面的主要情況和問題,反映了一個時期的政策動向和工作重點。因此,記者要注意與他們保持聯系,從中發現最新的動態。2006年,我隨晉中市當時分管農業的副市長程錫景去開會,聽見程市長向同行的一位縣級領導詢問壽陽縣今年茴子白的銷售情況。記者馬上與壽陽縣委宣傳部聯系,發現由於多種原因,曾飄洋出海的壽綠蔬菜當時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價賤傷農,老百姓賣菜的收入還不夠僱傭勞工收菜的工錢,所以許多菜農選擇將菜爛在地里。開會歸來,我去了壽陽,在地頭與農民嘮家常,去公司與經紀人交談,采訪縣職能部門,寫出了新聞調查《壽陽蔬菜的「滑鐵盧」解讀》。
不要厭煩會議。工作中,常有許多記者不喜歡開會,更不願意去采訪會議,因為一個上午或下午、甚至一天下來,只能按規定動作發個豆腐塊,這對於視時間為生命的記者來說,似乎有點「得不償失」。其實,有些務實的會議,譬如新聞發布會、研討會、有些單位的業務會議還是要參加的。會議是傳達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反映下情、群眾意見、建議、呼聲的重要載體之一,因而也是新聞線索的富礦。會上,領導的發言,群眾的意見,專家的觀點,會議的文件等,都可能成為獲取新聞的途徑。我今年寫的新聞調查《太原晉中同城化如何提速》就是在參加「第一屆太原晉中同城化論壇」時,利用會議間隙時間采訪到會的官員、專家寫成的。還有就是我們辦公桌上經常堆著的開會時發的內部文件,它本身不是新聞,但往往含有新聞的「幼苗」或線索,根據其中有些內容,我們可以順藤摸瓜,獲得意想不到的「活魚」。
翻閱簡報和與各地通訊員聯系也是一個很好的習慣。簡報中有些信息是完全可以轉化成新聞的,2012年4月17日,我例行翻閱晉中市政府辦公廳所辦的《政務信息》,在最後一頁的最後一行,發現一個看起來很不起眼的信息:「左權在我省首家實現了視頻接訪……」不過兩行40字的內容中,有兩個關鍵詞吸引了我的目光,一個是「全省首家」,一個是「視頻接訪」。「全省首家」說明這是一個可以在省級媒體立住腳的東西,「視頻接訪」則是新聞的價值所在。最後,該稿發在《山西日報》頭版重要欄目,並順利獲得山西新聞獎二等獎。同時,記者在社會上要廣泛地結交一些同行業內的朋友,就好像把新聞的觸角伸向四面八方,形成了一個巨大的「聯絡網」。社會上一旦出現了新的動態,就能通過這一網路迅速傳到記者這里 ,使得記者能夠最廣泛的獲得線索。
最後,作為一個新聞工作者,手頭一定要有一張特殊日歷表,這些都是重要的新聞源。像元旦、春節、國慶這些日子不用多說,但是比如像3月12植樹節,3月22日世界水日,6月25日土地日,6月26日國際禁毒日,這些雖然不是特殊的節日,但是如果記者將這些日子劃到特殊日歷表內,在這些日子即將到來的時候,把以前看到過類似的報道翻出來仔細研究,就可以讓自己有一個基本明確的采訪方向,進而尋找新聞線索,采寫專題報道。
其實,發現新聞線索並不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只要我們用心思考,善於「上看下看」「左顧右盼」,就能將自己打造成一個嗅覺靈敏的「新聞人」,在看似無新聞處「挖」出新聞。
Ⅱ 小學作文觀後感黨的女兒伊靈芝
電影《黨的女兒――尹靈芝》是以尹靈芝的英雄事跡為素材創作的一部弘揚紅色經典的主旋律影片,由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金盾影視中心、晉中市委宣傳部、壽陽縣委、壽陽縣人民政府聯合攝制。下面是小編整理的5篇黨的女兒尹靈芝觀後感,歡迎參考!
黨的女兒尹靈芝觀後感一
近日,由中國人民解放軍後勤保障部金盾影視中心出品,衛曉茼導演,郜耀平、張志宏、姚安濂、李琳、王建國等主演,根據「劉胡蘭式」英雄少女尹靈芝的真實事跡改編的紅色正能量電影《黨的女兒尹靈芝》發布概念海報,並宣布定檔今年7月1日建黨節,以滿足觀眾對不同類型電影的觀影需求。影片雖然是紅色主旋律電影,但定位卻非常年輕化,著重將視角放在抗戰青年身上,從他們的故事中折射出整個時代對於人們命運、思想、成長變遷的影響,最大程度地引發當下電影主流受眾的情感共鳴。
概念海報著重細節詮釋 尹靈芝化身信仰紅玫瑰
電影《黨的女兒尹靈芝》講述了尹靈芝如何從一個懵懂少女因為信仰而成為堅定的共產主義戰士,並為之獻出生命的故事。影片以「心中有信仰」為主線塑造了少年尹靈芝崇高的人生觀、價值觀和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從曝光的概念海報可以看出,海報以「信仰」貫穿主體,在抽象的概念設計中具象地傳遞了影片的中心思想。刻意渲染的立體感十足的灰色系背景傳遞出肅殺景象,不僅象徵著那個時代濃重的硝煙味兒,也象徵著尹靈芝深陷黑暗、遭遇到殘酷折磨。而海報主畫面,一朵沖破灰暗包裹、浴血而出的鮮紅玫瑰正是尹靈芝的化身,這個堅強不屈、信仰堅定的美麗少女在花一般的年紀有著花一般的美好信念。雖然是概念海報,設計師卻於細節處著筆,海報正中完全鮮紅的花蕊便是尹靈芝內心的象徵。整張海報非常傳神得傳遞出了尹靈芝無論面對怎樣殘酷黑暗的現實,都改變不了那顆因信仰而堅定的心忠誠。
拒絕角色「標簽」化 金牌班底走心演繹抗戰小人物
影片由第38屆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最佳男主角姚安濂,《趟過男人河的女人》女主角、大眾電視金鷹獎最佳女演員李琳,榮獲第24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女配角獎的閻青妤以及郜耀平、張志宏、王建國、盧海華、張頁石、王朋利等眾明星傾情出演。如此實力派的演員的班底,他們演繹出的絕不是那些搖著大旗喊口號、英勇就義不眨眼的「神話式」英雄,而是走心的去塑造一個個底層小人物,他們沒有標簽式的「壯舉」,甚至還會有些臭毛病和怪脾氣,在鬼子面前也曾有過害怕,在抉擇面前也偶爾會猶豫。但就是這樣豐富的內容表達和真摯的情感傳遞,再配合金牌班底,才能打造出名副其實的「中國好電影」。
據悉,影片由中國人民解放軍後勤保障部金盾影視中心出品,中共晉中市委宣傳部、中共壽陽縣委、壽陽縣人民政府等聯合攝制,並由中國人民解放軍後勤保障部金盾影視中心主任李學政同志擔任總製片人,諜戰影視部主任朱一德擔任製片人。影片將於7月1日全國公映,相信定能給電影觀眾帶來不一樣的精神洗禮。
Ⅲ 臨汾市宣傳部副部長是誰
李穎明
Ⅳ 電影常素珍觀後感
2015年06月12日上午,壽陽縣發改局物價局全體職工幹部組織在縣宣傳文化中心觀看了電影《好人常慧珍》。
該片由中國三環音像社、壽陽縣委宣傳部、北京慧迪文化聯合拍攝。該劇根據入選「中國好人榜」、榮獲全國孝親敬老之星、第五屆山西道德模範等榮譽稱號的壽陽縣溫家莊鄉大東庄村原婦女主任常慧珍真實事跡改編。影片由苑本立執導,山西省青年女作家周晶斗編劇,蘇麗、沈丹萍、馬強、高郡偉、胡雙全等出演。
故事發生在景色秀麗、風光旖旎的山西省壽陽縣溫家莊鄉大東庄村。主人公原婦女主任常慧珍在結婚典禮上,了解到婆婆長期照顧一對智障母子。婆婆去世後,遵照遺願,常慧珍接過照顧智障孩子姜貴生的重任。貴生的加入給家裡生活帶來了種種困境,面對兒子任光良和丈夫任常勝的不理解,面對村裡人的冷嘲熱諷,常慧珍有口難言。光良成家時,貴生成了光良結婚的包袱。多年來一直把傻貴生視為眼中釘的光良終於忍受不了,提出分家。面對兒子和兒媳,任常勝道出了二十多年前收養任光良的秘密。兒媳楊寶紅被常慧珍的善心所感動,主動和她一起撫養姜貴生。就這樣,常慧珍一人主導,三代人共同參與長達33年的愛心接力震撼了世人,譜寫了一曲人間真愛盪氣存,輪回摯誠滿乾坤的正氣歌。
通過觀看影片,本人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靈魂觸動和忠孝教育,廣大職工幹部也紛紛贊揚這部影片感人肺腑,催人淚下,覺得該部影片凈化了自己的心靈。
感動的經歷,都是為大是大非大事情大英雄而感動,常人都有;常慧珍是個平凡的人,可一個平凡的人把平凡的故事平凡的世界演繹出不平凡的色彩,數十年如一日,常人難做。雷鋒說過:一個人做一件好事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不做壞事。常慧珍做到了:作為一個普通的農村婦女,用承諾與堅守展現出一種大情大愛、大美大德的高尚境界。
這部影片最大的意義:就是講述了一個傳承的概念——中華民族傳統道德的傳承,精神財富的傳承!
Ⅳ 好人常慧珍一年級讀後感
日前,由中國三環音像社、中共晉中市委宣傳部、中共壽陽縣委宣傳部、北京慧迪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聯合拍攝的影片《好人常慧珍》在山西太原首映。
《好人常慧珍》根據山西省壽陽縣原婦女主任常慧珍的真實事跡改編,她曾榮獲全國孝親敬老之星、第五屆山西省道德模範等榮譽稱號,榮登「中國好人榜」。影片講述了常慧珍遵照婆婆遺願,接過照顧一對智障母子的重任。多年後,兒媳不忍年過七旬的常慧珍太過勞累,主動和她一起撫養起這對母子,共同完成婆媳三代愛心接力的故事。影片由苑本立執導,山西省青年女作家周晶斗編劇,蘇麗、沈丹萍、馬強、高郡偉、胡雙全等出演。
影片放映結束後,全場響起雷鳴般的掌聲。觀眾紛紛贊揚這部影片感人肺腑,催人淚下,感到這部影片凈化了自己的心靈。
Ⅵ 電影:好人常規真的觀後感600字左右
觀電影《好人常慧珍》有感
2015年06月12日上午,壽陽縣發改局物價局全體職工幹部組織在縣宣傳文化中心觀看了電影《好人常慧珍》。
該片由中國三環音像社、壽陽縣委宣傳部、北京慧迪文化聯合拍攝。該劇根據入選「中國好人榜」、榮獲全國孝親敬老之星、第五屆山西道德模範等榮譽稱號的壽陽縣溫家莊鄉大東庄村原婦女主任常慧珍真實事跡改編。影片由苑本立執導,山西省青年女作家周晶斗編劇,蘇麗、沈丹萍、馬強、高郡偉、胡雙全等出演。
故事發生在景色秀麗、風光旖旎的山西省壽陽縣溫家莊鄉大東庄村。主人公原婦女主任常慧珍在結婚典禮上,了解到婆婆長期照顧一對智障母子。婆婆去世後,遵照遺願,常慧珍接過照顧智障孩子姜貴生的重任。貴生的加入給家裡生活帶來了種種困境,面對兒子任光良和丈夫任常勝的不理解,面對村裡人的冷嘲熱諷,常慧珍有口難言。光良成家時,貴生成了光良結婚的包袱。多年來一直把傻貴生視為眼中釘的光良終於忍受不了,提出分家。面對兒子和兒媳,任常勝道出了二十多年前收養任光良的秘密。兒媳楊寶紅被常慧珍的善心所感動,主動和她一起撫養姜貴生。就這樣,常慧珍一人主導,三代人共同參與長達33年的愛心接力震撼了世人,譜寫了一曲人間真愛盪氣存,輪回摯誠滿乾坤的正氣歌。
通過觀看影片,本人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靈魂觸動和忠孝教育,廣大職工幹部也紛紛贊揚這部影片感人肺腑,催人淚下,覺得該部影片凈化了自己的心靈。
感動的經歷,都是為大是大非大事情大英雄而感動,常人都有;常慧珍是個平凡的人,可一個平凡的人把平凡的故事平凡的世界演繹出不平凡的色彩,數十年如一日,常人難做。雷鋒說過:一個人做一件好事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不做壞事。常慧珍做到了:作為一個普通的農村婦女,用承諾與堅守展現出一種大情大愛、大美大德的高尚境界。
這部影片最大的意義:就是講述了一個傳承的概念——中華民族傳統道德的傳承,精神財富的傳承!
Ⅶ 電影《好人常慧珍》觀後感500字
2015年06月12日上午,壽陽縣發改局物價局全體職工幹部組織在縣宣傳文化中心觀看了電影《好人常慧珍》。
該片由中國三環音像社、壽陽縣委宣傳部、北京慧迪文化聯合拍攝。該劇根據入選「中國好人榜」、榮獲全國孝親敬老之星、第五屆山西道德模範等榮譽稱號的壽陽縣溫家莊鄉大東庄村原婦女主任常慧珍真實事跡改編。影片由苑本立執導,山西省青年女作家周晶斗編劇,蘇麗、沈丹萍、馬強、高郡偉、胡雙全等出演。
故事發生在景色秀麗、風光旖旎的山西省壽陽縣溫家莊鄉大東庄村。主人公原婦女主任常慧珍在結婚典禮上,了解到婆婆長期照顧一對智障母子。婆婆去世後,遵照遺願,常慧珍接過照顧智障孩子姜貴生的重任。貴生的加入給家裡生活帶來了種種困境,面對兒子任光良和丈夫任常勝的不理解,面對村裡人的冷嘲熱諷,常慧珍有口難言。光良成家時,貴生成了光良結婚的包袱。多年來一直把傻貴生視為眼中釘的光良終於忍受不了,提出分家。面對兒子和兒媳,任常勝道出了二十多年前收養任光良的秘密。兒媳楊寶紅被常慧珍的善心所感動,主動和她一起撫養姜貴生。就這樣,常慧珍一人主導,三代人共同參與長達33年的愛心接力震撼了世人,譜寫了一曲人間真愛盪氣存,輪回摯誠滿乾坤的正氣歌。
通過觀看影片,本人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靈魂觸動和忠孝教育,廣大職工幹部也紛紛贊揚這部影片感人肺腑,催人淚下,覺得該部影片凈化了自己的心靈。
感動的經歷,都是為大是大非大事情大英雄而感動,常人都有;常慧珍是個平凡的人,可一個平凡的人把平凡的故事平凡的世界演繹出不平凡的色彩,數十年如一日,常人難做。雷鋒說過:一個人做一件好事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不做壞事。常慧珍做到了:作為一個普通的農村婦女,用承諾與堅守展現出一種大情大愛、大美大德的高尚境界。
這部影片最大的意義:就是講述了一個傳承的概念——中華民族傳統道德的傳承,精神財富的傳承!
Ⅷ 如何發現和挖掘新聞線索 白續宏
作為一名黨報新聞記者,必須有足夠的新聞敏感性,能在紛繁的各種社會活動中不斷發現和挖掘到鮮活的新聞,從而向讀者展示生活中的閃光點和亮點,以體現新聞工作的價值和社會的全面進步。然而,年復一年,日復一日,新聞轉瞬即逝,記者又「喜新厭舊」,總有的時候,會發現忽然沒有了好的新聞線索。那麼,記者如何能以敏銳的感覺,從自己的生活、工作中尋找新聞線索的渠道呢?筆者經過多年的新聞采編,總結出以下幾種:
堅持不懈地學習是一個新聞工作者的必備素質。學習專業知識,更要學習黨和國家政策、法律、法規。只有這樣,才能不斷更新自己的思想和觀念,增長對一些社會現象、突發事件的了解、認識和認同,以馬克思主義的新聞觀來識別新聞、判斷新聞,這是干好新聞工作的前提。對於一些在采訪中遇到的看似很有新聞價值的素材,能從紛雜的事件表相中迅速看清它的真實面目,以自己的知識積累來判斷它的政治背景,是否和國家的有關政策相悖,這樣才能不被人利用,保持黨報新聞工作者的純潔性。
經常上網、讀報、聽廣播,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同樣是搞新聞工作的,為什麼還要從別人的新聞中尋找新聞呢?新聞的靈魂不是「新」與「快」嗎?事實上,許多的專職記者都有很好的上網、讀報、聽廣播習慣。在我正式成為一名黨報記者的第二年,在瀏覽中央七套節目時,突然發現內容居然是介紹我省晉中市榆次區東陽村省勞模杜玉富個人斥資200萬建起全省規模最大的果蔬保鮮庫,提高了當地果蔬產品的附加值。第二天一大早,我和部主任驅車前去采訪杜玉富,晚上加班寫成消息《遠距離運輸 反季節銷售》,結果這一稿件獲得了山西新聞獎評一等獎。還有,針對網路對一些重大事件的關注,我們也可以梳理一下身邊是否也有和網上相類似的事件發生而沒有被人關注,一旦有,就可以分析它與網上正在被關注的事件有哪些相同點,有什麼不同點,當地政府在處理事件的過程中採取了什麼措施,一定會是好新聞。所以不要因為自己在搞新聞,就不再去新聞中尋找線索。作為一名黨報記者,還要經常閱讀同一類型的報紙,要去關心其它記者在關注什麼,更要去學習人家把握新聞、挖掘新聞的能力。2009年春天,全國大旱,許多報紙都在報道當地政府職能部門全力抗旱救災的工作,某中央級媒體卻刊發了《大旱之年,我們缺的不僅僅是水》的言論,讓我們沉在救災一線的記者突然眼前一亮。針對某一事件,可報道的不僅僅是事件的本身,更有隱藏在他背後的更多深層次的東西。
從各級領導機關和負責同志那裡得到線索。一般說來,各級領導、機關掌握全局或某條戰線、某個系統的情況,又負責制定解決當前矛盾的政策和有關措施,他們所作的指示,常概括和預示著當前政治形勢、經濟建設和文化生活等方面的主要情況和問題,反映了一個時期的政策動向和工作重點。因此,記者要注意與他們保持聯系,從中發現最新的動態。2006年,我隨晉中市當時分管農業的副市長程錫景去開會,聽見程市長向同行的一位縣級領導詢問壽陽縣今年茴子白的銷售情況。記者馬上與壽陽縣委宣傳部聯系,發現由於多種原因,曾飄洋出海的壽綠蔬菜當時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價賤傷農,老百姓賣菜的收入還不夠僱傭勞工收菜的工錢,所以許多菜農選擇將菜爛在地里。開會歸來,我去了壽陽,在地頭與農民嘮家常,去公司與經紀人交談,采訪縣職能部門,寫出了新聞調查《壽陽蔬菜的「滑鐵盧」解讀》。
不要厭煩會議。工作中,常有許多記者不喜歡開會,更不願意去采訪會議,因為一個上午或下午、甚至一天下來,只能按規定動作發個豆腐塊,這對於視時間為生命的記者來說,似乎有點「得不償失」。其實,有些務實的會議,譬如新聞發布會、研討會、有些單位的業務會議還是要參加的。會議是傳達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反映下情、群眾意見、建議、呼聲的重要載體之一,因而也是新聞線索的富礦。會上,領導的發言,群眾的意見,專家的觀點,會議的文件等,都可能成為獲取新聞的途徑。我今年寫的新聞調查《太原晉中同城化如何提速》就是在參加「第一屆太原晉中同城化論壇」時,利用會議間隙時間采訪到會的官員、專家寫成的。還有就是我們辦公桌上經常堆著的開會時發的內部文件,它本身不是新聞,但往往含有新聞的「幼苗」或線索,根據其中有些內容,我們可以順藤摸瓜,獲得意想不到的「活魚」。
翻閱簡報和與各地通訊員聯系也是一個很好的習慣。簡報中有些信息是完全可以轉化成新聞的,2012年4月17日,我例行翻閱晉中市政府辦公廳所辦的《政務信息》,在最後一頁的最後一行,發現一個看起來很不起眼的信息:「左權在我省首家實現了視頻接訪……」不過兩行40字的內容中,有兩個關鍵詞吸引了我的目光,一個是「全省首家」,一個是「視頻接訪」。「全省首家」說明這是一個可以在省級媒體立住腳的東西,「視頻接訪」則是新聞的價值所在。最後,該稿發在《山西日報》頭版重要欄目,並順利獲得山西新聞獎二等獎。同時,記者在社會上要廣泛地結交一些同行業內的朋友,就好像把新聞的觸角伸向四面八方,形成了一個巨大的「聯絡網」。社會上一旦出現了新的動態,就能通過這一網路迅速傳到記者這里 ,使得記者能夠最廣泛的獲得線索。
最後,作為一個新聞工作者,手頭一定要有一張特殊日歷表,這些都是重要的新聞源。像元旦、春節、國慶這些日子不用多說,但是比如像3月12植樹節,3月22日世界水日,6月25日土地日,6月26日國際禁毒日,這些雖然不是特殊的節日,但是如果記者將這些日子劃到特殊日歷表內,在這些日子即將到來的時候,把以前看到過類似的報道翻出來仔細研究,就可以讓自己有一個基本明確的采訪方向,進而尋找新聞線索,采寫專題報道。
其實,發現新聞線索並不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只要我們用心思考,善於「上看下看」「左顧右盼」,就能將自己打造成一個嗅覺靈敏的「新聞人」,在看似無新聞處「挖」出新聞。
Ⅸ 歡樂好聲音讀後感450字五年級下冊
該片由中國三環音像社、壽陽縣委宣傳部、北京慧迪文化聯合拍攝。該劇根據入選「中國好人榜」、榮獲全國孝親敬老之星、第五屆山西道德模範等榮譽稱號的壽陽縣溫家莊鄉大東庄村原婦女主任常慧珍真實事跡改編。影片由苑本立執導,山西省青年女作家周晶斗編劇,蘇麗、沈丹萍、馬強、高郡偉、胡雙全等出演。
故事發生在景色秀麗、風光旖旎的山西省壽陽縣溫家莊鄉大東庄村。主人公原婦女主任常慧珍在結婚典禮上,了解到婆婆長期照顧一對智障母子。婆婆去世後,遵照遺願,常慧珍接過照顧智障孩子姜貴生的重任。貴生的加入給家裡生活帶來了種種困境,面對兒子任光良和丈夫任常勝的不理解,面對村裡人的冷嘲熱諷,常慧珍有口難言。光良成家時,貴生成了光良結婚的包袱。多年來一直把傻貴生視為眼中釘的光良終於忍受不了,提出分家。面對兒子和兒媳,任常勝道出了二十多年前收養任光良的秘密。兒媳楊寶紅被常慧珍的善心所感動,主動和她一起撫養姜貴生。就這樣,常慧珍一人主導,三代人共同參與長達33年的愛心接力震撼了世人,譜寫了一曲人間真愛盪氣存,輪回摯誠滿乾坤的正氣歌。
通過觀看影片,本人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靈魂觸動和忠孝教育,廣大職工幹部也紛紛贊揚這部影片感人肺腑,催人淚下,覺得該部影片凈化了自己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