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小年主要活動有哪些
小年,源起於古代中國民間祭灶的風俗習慣。
傳說灶王爺原為平民張生,娶妻之後終日花天酒地,敗盡家業淪落到上街行乞。一天,他乞討到了前妻郭丁香家,羞愧難當,一頭鑽到灶鍋底下燒死了。
玉帝知道後,認為張生能回心轉意,還沒壞到底,既然死在了鍋底,就把他封為灶王,每年臘月二十三、二十四上天匯報,大年三十再回到灶底。為使灶王「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人們以糖為祭品好讓灶王「嘴甜」,於是,民間就有了臘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小年」,祈求來年平安和財運。
2021年南方和北方的小年時間
北方小年時間為2021年2月4日是小年夜,也就是臘月二十三。
南方小年時間為2021年2月5日是小年夜,也就是臘月二十四。
小年的風俗介紹
1、祭灶神
灶神也叫灶王爺,神像常貼於灶台旁,小年這一天需要更換神像,供奉灶神,敬糖上香,祈求平安。
2、掃塵除灰
掃塵就是打掃衛生,清掃庭院,清除灰塵,掃地擦窗,把家裡到處都清掃一下,角角落落打掃干凈,除去過去一年的灰塵和不順,乾乾凈凈迎接新年。
3、購年貨
小年一過,意味著離大年除夕就不遠了,可以開始准備年貨了,這時候集市上已經有濃濃的年味了,到處喜氣洋洋的。春聯,福字,各種年貨都可以著手准備了。
4、吃灶糖
俗話說「二十三,灶糖粘」,這一天小孩可以吃灶糖,大人用灶糖敬奉灶神祈求灶神上天言好事,以保來年平安和順。
5、吃餃子
二十三,小團圓。既然是團圓,很多地方也有小年吃餃子的習俗,意味著團團圓圓。
6、剃頭沐浴
小年剃頭沐浴主要是潔身去除自身的灰塵,意思是去除舊年的不如意,用全新的自己迎接新的一年,保證來年的好運。
可以知道,小年並非專指一個日子,由於各地風俗,被稱為「小年」的日子也不盡相同。
B. 臘月二十三,小年習俗知多少
2017年的小年
中國北方大部分地區稱臘月二十三或臘月二十四的祭灶節為小年。2017年小年時間則是:2017年小年為1月20日,農歷臘月二十三,星期五。
小年也意味著人們開始准備年貨,准備乾乾凈凈過個好年,表示新年要有新氣象,表達了中國勞動人民一種辭舊迎新、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
小年的由來
小年是傳統的祭灶日。傳說灶王爺原為平民張生,娶妻之後終日花天酒地,敗盡家業淪落到上街行乞。一天,他乞討到了前妻郭丁香家,羞愧難當,一頭鑽到灶鍋底下燒死了。
玉帝知道後,認為張生能回心轉意,還沒壞到底,既然死在了鍋底,就把他封為灶王,每年臘月二十三、二十四上天匯報,大年三十再回到灶底。老百姓覺得灶王一定要敬重,因為他要上天匯報。於是,民間就有了臘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小年」,祈求來年平安和財運。
小年習俗
吃餃子
北方小年晚上習慣吃餃子,意為給灶王爺送行,取意「送行餃子迎風面」。想想看,一家人坐在一起吃著熱乎乎的餃子,其樂融融的樣子才是有年味兒啊!
祭灶
這算是一個民間傳說了,每年臘月二十三,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於是小年這天,人們會擺一些甜瓜啦,灶糖啦什麼的在灶王像前,以表自己真誠祭拜灶王爺,為的就是讓灶王爺在玉帝面前多說好話。民間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習俗,因此祭灶王爺,只限於男子。
貼窗花
過了臘月二十三,挨家挨戶就開始裝飾自己的家裡了。窗花一般都是自己剪,手巧的老年人帶著孫子孫女一起剪漂亮的窗花貼上。如今在城市,多數人都是去買窗花了,少了一絲喜悅也少了一種剪窗花的那種年味。
掃塵土
北方人稱「掃房」;南方人稱「撣塵」。要過年了,自然要把家裡大掃除一下下嘍!據《拾遺記》記載,此俗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當時為驅疫鬼,祈安康的宗教儀式。後「塵」與「陳」諧音,故掃塵也就是把陳舊的東西一掃而光,這既指庭院內的陳年積垢,也指舊歲中遇到的不快。
吃灶糖
灶糖,外面有一層芝麻,里邊是用麥芽糖凝固而成的。一個傳說是,「小年」是上古神獸「年」的夥伴,喜吃灶糖,於是人們為了「小年」和灶王爺能「上天言好事」,就形成了中國人過小年吃灶糖的民俗。
貼春聯
很多地方小年就開始了,算是比較早進入春節了。農村一般都會請村裡寫字比較好的來書寫春聯,也有自己家寫春聯的,用最普通的紅紙黑毛筆,簡朴但卻並不缺少年味,尤其是一大家子在一起出謀劃策寫什麼的時候最溫馨了。
婚嫁
過了二十三,漢族民間認為諸神上了天,百無禁忌。娶媳婦、聘閨女不用擇日子,稱為趕亂婚。直至年底,舉行結婚典禮的特別多。民謠有「歲晏鄉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燈前姊妹私相語,守歲今年是洞房」的說法。
備年貨
這小年離大年不過就是剩個不到十天,人們開始提前買好年貨。很多東西比如菜、飲料什麼的都是要小年開始備貨的。農村的年貨相對簡單,殺豬灌腸就可以搞定,當然這些活也不是說一天就能幹完,所以從小年開始就得准備。
沐浴更衣
有新年新氣象之寓意。民間有「有錢沒錢,剃頭過年」的說法。呂梁地區講究臘月二十七日洗腳。沐浴更衣、神清氣爽地過年是必須的。把上一年的塵埃晦氣除去,把新一年的好運帶來,便是洗浴的宗旨。
C. 臘月二十三小年的民間習俗有哪些
臘月二十三小年的民間習俗有:祭灶、大掃除、沐浴理發、貼窗花、吃糖瓜等。
一、祭灶
傳說,每年臘月二十三,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因此送灶時,人們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對聯、草;其中,後三樣是為灶王升天的坐騎備料。祭灶時,還要把關東糖用火融化,塗在灶王爺的嘴上。這樣,他就不能在玉帝那裡講壞話了。
(3)臘月二十三小年活動策劃書擴展閱讀:
過小年的地方禁忌:
1、相傳湖北部分地區,小年忌宰殺。
2、河南有些地方忌諱搗蒜,認為小年搗蒜會把家裡搗窮了。
3、台灣則忌舂米,據說會有把風神搗下來之虞,恐怕給來年帶來風災。在農歷12月25日這一天,台灣是忌討債的。
4、小年後的幾天,農村都會蒸饅頭准備過年,但是不宜施捨給他人,因為這些饅頭是要先用來祭祖祭天的。
D. 臘月二十三大人主要活動
臘月二十三,是農歷傳統「小年」。從今天起,春節的腳步越來越近,節日的氛圍越來越濃。二十四掃房子。
北方人稱「掃房」,南方人稱「撣塵」。這一天家家戶戶黎明即起,掃房擦窗,清洗衣物,刷洗鍋瓢,實施干凈徹底的衛生大掃除。據《拾遺記》記載,此俗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當時為驅疫鬼、祈安康的宗教儀式。迎新首先要除舊,其實是人們藉助「塵」與「陳」的諧音表達除陳、除舊的意願。
二十五磨豆腐。
民諺稱:「臘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民俗認為臘月二十三灶王爺上天後,玉皇大帝臘月二十五親自下界,查人間善惡,並定來年禍福,所以人們在這一天推磨做豆腐、吃豆腐渣以表清苦來博取來年降福。
二十六來燉肉。
民間流傳著「臘月二十六割年肉」的說法,也就是說,從這一天要開始置辦年貨了。百姓紛紛前往集市或超市購買年貨,煙、酒、魚、肉、鞭炮和走親戚用的禮品一樣也不能少。
二十七宰公雞。
臘月二十七這天有宰公雞的習俗。除了昨天燉肉今天宰雞之外,還要准備更多的肉菜、素菜以備過年時候家人、親戚的享用。
二十八把面發。
各家各戶准備過年主食,民俗認為正月初一到初五期間不能動火蒸饅頭,所以這一天最少要把過年前五天的主食做出來。在古時,還沒有現代比較方便的發酵粉,提前幾天發酵容易壞,只好提前一天發面。這一天還要貼年畫和貼窗花,表達人們接福納祥的美好願望。
二十九蒸饅頭。
臘月二十八發的面,就是為了今天蒸饅頭。蒸饅頭是要精心准備,因為做出來的饅頭是要跟鄰居親戚交換,因此一定要做得好看又好吃。除此以外,還有一個比較重要的民俗那就是「上墳請祖上大供」。我國的祖先崇拜由來已久,事死如生既是孝道的標志,也是尊老的美德。春節是大節,我國多數地方有二十九早上備上供品,上墳祭祖,請祖先「回家過年」的習俗。漢代崔寔的《四民月令》對此有記載,說明早在漢代臘月二十九上墳祭祖已是春節中一項十分重要的活動了。
三十晚上鬧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除夕是指一年最後一天的晚上,與春節首尾相連。除夕夜的到來就真正開始過年了,是年節的第一個高潮。守歲,俗稱「熬年」,是從吃年夜飯開始。年夜飯之後,除了年幼的孩子外,全家人開始守歲,共同辭舊迎新。
大年初一,家裡的晚輩都要給長輩拜年、祝福。初一到初五則是走親訪友互相拜年、聚會的日子,或者是出門逛廟會。街上隨處可見頭插紅花的姑娘、手舉風車的小伙兒,小孩子們歡天喜地地玩游戲、放鞭炮,好不熱鬧。
E. 臘月二十三民間活動
臘月二十三,又稱「小年」,是中國傳統文化民間祭灶、掃塵、吃灶糖的日子。民謠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神,有所謂「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說法,也就是官府在臘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則為二十五日舉行祭灶。
臘月二十三要掃塵、剪窗花、寫春聯、沐浴理發等。在飲食上,要吃餃子、灶糖,山區多吃糕和蕎面。晉東南地區,流行吃炒玉米的習俗,民諺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鍋倒」的說法。
有些地方也存在禁忌,如相傳湖北部分地區,小年忌宰殺。河南有些地方忌諱搗蒜,認為小年搗蒜會把家裡搗窮了。台灣則忌舂米,據說會有把風神搗下來之虞,恐怕給來年帶來風災。
好啦,我能提供的就是這些啦!希望有所幫助哦!
F. 二十三小年習俗
祭灶王;掃塵土;剪窗花;貼春聯;洗浴。
一到小年,距離春節也就不遠了。其實小年並非一個節日,而是一個民間習俗,所以各地時間不太相同。北方是臘月二十三,南方是臘月二十四,還有地區把除夕前一夜稱為 小年。
小年在各地有不同的概念和日期,北方地區是臘月二十三,南方地區是臘月二十四,江浙滬地區把「臘月廿四」和「除夕前一夜」都稱為小年,南京地區稱正月十五的元宵節為小年,雲南部分地區是正月十六,西南和北方部分少數民族地區是除夕。
南北方小年習俗祭灶的時候,要把關東糖用火融化,塗在灶王爺的嘴上,這樣他就不能在玉帝面前說壞話。民間還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習俗,因此祭灶王爺,只限於男子。
南北方小年習俗祭灶時要陳設供品,供品中最突出的是糖瓜。晉北地區習慣用餳,是麻糖的初級品,特粘,現在統稱麻糖。有「二十三,吃餳板」的民諺。
南北方小年習俗祭灶時除上香,送酒以外,特別要為灶君坐騎撒馬料,要從灶台前一直撒到廚房門外。這些儀程完了以後,就要將灶君神像拿下來燒掉。等到除夕時再設新神像。
G. 臘月二十三民間有哪些活動
農歷臘月二十三,也是俗稱的「小年」或「祭灶節」。「過小年」是進入春節的一個重要標志。在這一天,我國民間有送灶、祭祖、掃塵等習俗,傳統的民俗民間活動非常豐富。
民諺雲:「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蒸棗山;二十八,貼年畫;二十九,去買酒;年三十,吃餃子;年初一,躬脊兒……」
往昔的民間過大年是從臘月起直到正月十五,足足要歡慶45天。在這一個半月內,又分為「備年」「過年」「賀年」三個階段。從臘月起到除夕是「備年」,在外的人要趕回家,在家的人要置辦年貨,做好過年的各項准備;從除夕夜到正月初五是「過年」,家人團聚,祭祀祖神,迎新納福;從正月初六到十五是「賀年」,花市燈彩,全民共歡、普天同慶。
為什麼要用長達一個月的時間「備年」呢?這與中國長期處於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有關。舂米磨面、殺豬宰羊、縫制新衣、准備祭品,樣樣事件都是親力親為。到了「小年」這一天,一切都要准備妥當。這才能讓「灶神」上天匯報,一家人祈禱新的一年萬事如意。人們認為灶王爺上天在玉皇大帝面前美言幾句,便會給家裡帶來幸福,可保佑來年一家平安。因此,每年臘月二十三,家家戶戶都要祭祀灶神,請求他上天後多說好話、吉利話。這種送灶神的儀式叫做「送灶」或「辭灶」。
送灶時,為了讓灶王爺「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人們就用各種辦法對付他。有的用膠牙糖敬它,好把灶王爺的牙齒粘住,使它不能亂說話;有的用酒糟塗抹灶門,這叫「醉司令」,醉得灶神不能亂說話。灶神受到人們的特殊招待,「吃了人家的嘴短」,當然就不好講壞話了,這實際上是民間一種倫理道德的自律。
7天之後,也就是在除夕夜,還要把「灶神」再接回來。因為,年三十的晚上,灶王爺還要與諸神來人間過年,那天還有「接灶」「接神」的儀式。按一般地方的風俗,接送灶王爺都由男主人主持,女眷不參加,古時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說法。
送走「灶神」以後,便輪到祭拜祖宗,民間稱「掛影」。小年這天要把祖宗的畫像或照片掛在牆上,備好酒水、貢品,接受族人的祭拜,一直到大年三十。
H. 臘月二十三小年的民間習俗有哪些
農歷臘月二十三,也是俗稱的「小年」或「祭灶節」。「過小年」是進入春節的一個重要標志。在這一天,我國民間民俗活動非常豐富,有大掃除、剪窗花、貼春聯、洗浴、放鞭炮、燒紙等。
當然在一天也會有多的禁忌,由於我國地大物博,每個地方的習俗會有所差異:比如湖北部分地區,小年忌宰殺。河南有些地方忌諱搗蒜,認為小年搗蒜會把家裡搗窮了。台灣稱此日為「送神日」,禁忌舂米,據說能把風神搗下來,會給來年帶來風災。小年後的幾天,農村都會蒸饅頭准備過年,但是不宜施捨給他人,因為這些饅頭是要先用來祭祖祭天的。
民諺雲:「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蒸棗山;二十八,貼年畫;二十九,去買酒;年三十,吃餃子;年初一,躬脊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