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廣西容縣有多少個鄉鎮
告訴你吧,容縣分為南中北三片,共十五個鄉鎮。
南片有:黎村、楊村、靈山、六王、楊梅
中片有:容州、容西鄉、十里鄉、石寨
北片有:松山、石頭、羅江、縣底、自良、浪水鄉
㈡ 容縣的資源
容縣的畜禽飼料,主要有牧草、稻草、精料、青料、糠料、混合料等,容縣山地草場總面積82萬畝,其中山地草叢草場10.85萬畝,疏林類草場51.34萬畝,灌叢類草場6萬畝,農林間隙地草場13.2萬畝,分別占草場總面積的13%、63%、7%、16%。容縣連片草場26處, 面積4.26萬畝,占草場總面積的5%,多分布在北面大容山、西面天堂山、東面岑溪界山和大缽肚山、東南面雲開大山的山脈之中。多在海拔500至800米的山地,部分分布在800米以上的山地。
由於地勢高,冬春季低溫陰雨持續時間比較長,又常遇秋旱,影響牧草生長和草場的利用。天然草場實際有效利用面積56萬畝,占草場總面積的68.8%。中部槽谷地帶,丘陵起伏,林草兼雜,其間零星小草場,適合民間放牧。還有溝邊、路邊、田埂、小塊坡地、屋旁、墳地等也是放牧場所。各類有效草場平均畝產鮮草581公斤, 年總產鮮牧草30.21萬噸。按16.3畝草場養1頭牛單位折算,草場載畜量為3.43萬頭牛單位。 沙田柚發源於容縣,清乾隆皇所賜而得名,列為貢品。容縣種植沙田柚的歷史已有兩千多年,原稱「羊額籽」。清代容地沙田村夏紀綱在中原某地,把家鄉名果「羊額籽」贈給共事的朋友品嘗,獻給巡遊江南的乾隆皇帝,食之連聲贊好,隨賜名沙田柚1771年。容縣沙田柚作為進貢朝廷的珍果,名揚四海,各地廣泛引種,十九世紀三十年代已遠銷港澳、東南亞和歐美各國。
1995年,被命名為「中國沙田柚之鄉」。1998年中國農業科學院柑桔研究所檢測評定:果形較整齊,端莊,色澤艷麗,果皮細、薄,肉質細嫩、化渣,風味濃郁,品質優。 八角是木蘭科常綠喬木,果實分八瓣呈放射狀,故稱八角。又名大茴香或大料。氣味芬芳,是重要的調味佳品、名貴香料,供食用、工業用和醫葯用,是容縣的傳統特產之一。容縣歷史上早有八角種植,但數量不多。解放後,50年代後期開始擴種,據1984年資源調查材料,八角林面積共1萬畝,1989年發展到1.6萬畝。
容縣供銷社從1952年起開始收購八角。1952年至1969年平均每年不超過5000公斤。最少的是1952年,只收得50公斤;最多的是1968年,收購得4500公斤。1970—1983年14年間,平均每年收購1.45萬公斤,最多的是1983年,收購得3.95萬公斤。1984年以後,收購量大幅度增加,是年收購得15.26萬公斤,1989年收購得17.83萬公斤。主要產區:石頭、靈山、松山、縣底、自良等鄉鎮。
㈢ 有人知道容縣三片石又稱三片嶺怎麼去嗎!
從容縣寧沖水庫去
㈣ 廣西容縣的歷史資料
容縣歷史悠久,自晉置縣以來,已經1700多年。歷史上,容縣曾置管、路、縣、郡、州。容城為管治、州治、郡治所在地,是嶺南重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唐朝著名詩人元結到此做過容管經略使,宋朝名將李綱,一代文豪蘇東坡,都曾在此停留並題詩銘志;明朝著名地理學家徐霞客,更是慕名專程來此考察風景名勝地——中國三十六洞天之二十洞天都嶠山,並撰文贊賞不已。
歷史名人
容縣人傑地靈,歷史悠久,名人輩出。是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楊貴妃、世界壯學和嶺南民族歷史文化研究先驅徐松石的故鄉,是楊貴妃的故鄉,雍正朝的太子少傅何濤(乾隆皇帝的老師)的故鄉,民國時期有黃紹竑(黃旭初、夏威、伍廷颺、楊願公)等5位省主席,黃紹竑等人還曾任民國民政部部長等要職,將級以上軍官70多人,其他軍政要員380多人。 容縣還是廣西最大的僑鄉,不少僑胞在東南亞等國家經濟界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陶瓷業歷史
容縣自晉朝開始建縣,唐宋時是嶺南五管之一的容管治所,轄十四州六十餘縣,成為桂東南政治、軍事中心重鎮,地方經濟、文化相應地得到了長足發展。 容縣在唐代已成為地區性的經濟文化交流中心,陶瓷業也隨之得到相應的發展。宋代,由於政局穩定和政府實行官辦與民營的工商業政策,社會經濟空前繁榮,這種鼎盛的經濟決定了制瓷業的空前昌盛局面。景德鎮青白瓷業能傳入廣西,與宋朝政府將對外貿易的重點設在廣州有很大關系。瓷器是當時出口的大宗貨物,政府對廣州進出口貿易的重視和鼓勵,吸引了不少客商和手工業戶向南方轉移,刺激了兩廣地區的瓷業生產。因地理位置的優越性,容縣(容管治所,亦稱容州)吸納了一大批包括景德鎮窯系等在內的人才,加上當地的制瓷資源非常豐富,所以容縣瓷業得以迅速發展起來。為了適應外銷需要,容縣的能工巧匠們在繼承唐代傳統技藝的基礎上,吸收、融合了各地名窯的先進技術,還加強了相互之間的聯系和交流,取長補短,不斷創新,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和特點。現存容縣博物館的海水游魚瓷器就是其中經典作品之一。 青白瓷葵瓣碟 俗話說,「沒有金剛鑽,不攬瓷器活」。宋代時容縣不僅瓷窯規模日大,而且技藝日臻嫻熟,質量更精益求精,工藝不斷創新。1992年9月,在上海召開的古陶瓷科學技術國際研討會上,與會專家一致認定容縣是世界上最早在瓷器上燒制銅綠釉和銅紅釉的地區之一。英國著名陶瓷考古家羅斯瑪朋•特科特和羅斯•克爾還專門發表論文,盛贊容縣宋瓷的技術創新。他們認為,在陶瓷燒制上,如此多樣化的工藝創新,是中國古陶瓷科學技術上的重要成就,應該在中國歷史書上提及容縣人製造瓷器的記錄。容縣博物館現保存有這些世界上罕見的綠釉和紅釉瓷片。這是一種與眾不同的以氧化銅為著色劑的銅綠釉,它一次高溫燒成,釉色多數青翠碧綠,十分美觀。由於受燒成溫度的影響,有的青綠中閃黃,有的青中泛紫,有的變成咖啡色,更有少數器物由於還原焰的造化,燒成色彩斑斕的紅釉,令人嘆為觀止。目前,城關窯址的窯場痕跡尚存的就有60餘座,當地群眾還傳說有99座之多。如此眾多的窯場和如此高質量的瓷器,其產品絕大部分銷往外地或國外,在當時實在是一個奇跡。據專家介紹,文物工作者先後發現在廣西南寧、桂林、柳州以及廣州等地的出土文物中有城關窯瓷器。而當時更多的城關窯瓷器,沿著綉江順流而下經廣州出口到日本、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所以說,宋代的外貿出口造就了容縣瓷業發展最為鼎盛的時期。 可惜的是,到了南宋紹興末年,容縣地區出現了動亂,瓷業生產受到了嚴重沖擊。據明永樂版《容縣志》載:「自大定甲子迨至壬辰,屢經蠻寇,烽火交攻,人民多罹於難,物產房居盪然。」在復雜動盪的社會歷史背景下,容縣城關窯不得不停燒而廢棄了。 古窯遺風今猶在。 解放前,城關窯址由於離城較近,又是工廠的集中區,所以在城市建設的進展中,古窯場幾乎被破壞殆盡。尚可辨認的殘存窯爐,已經少得可憐,尚存的也已是雜草叢生。直到容縣解放十多年後,容縣城關古窯遺址才得到有關部門的相當重視。1979年5月,廣西壯族自治區文物工作隊對容縣城關窯址進行了發掘,出土遺物500多件。在此前後,縣文物部門對該址也進行過多次調查,先後採集和收集標本3000餘件。這些出土文物的發現,進一步揭開了容縣城關窯址的神秘面紗,讓世人領略其獨特的魅力。
㈤ 容縣真武閣簡介
容縣古稱容州,歷史非常悠久。唐初,這里就有街市廟宇,水陸交通,一片繁忙。當時容縣有一所比較著名的寺廟叫開元寺,寺址在城東。
於1573年在唐代距今1200多年歷史廣西自治區容縣城東的經略台上建築而成的真武閣,被譽為「天南傑構」,與湖南嶽陽樓、湖北黃鶴樓、江西滕王閣並稱的江南四大名樓,是目前唯一存在的全木結構的明代建築。真武閣高13.2米,面寬13.8米,進深11.2米,黃瓦寬檐,全閣用近3000條格木構件,以杠桿結構原理,串聯吻合,互相制約,合理協調組成一個優美穩固的整體,全閣未用一件鐵器。更為奇特的是,二層樓的四根大內柱,雖承受上層樓板、梁架配柱和閣瓦、脊飾的沉重荷載,柱腳卻懸空不落地。400多年來真武閣經歷了多次地震和暴風的襲擊,仍巋然不動,安然無恙。1962年我國著名古建築學家梁思成教授親自到真武閣進行詳細考察後說,在木結構建築中,乃至現代任何金屬建築中,主要依靠這種杠桿作用來維持一座建築的平衡,是從來沒有看見過的。
㈥ 容縣三片石怎麼去
從寧沖水庫直入,有路就去。但是路非常難去,125自己開就勉強上得,不能搭人。需要提醒的是,上到半山人煙稀少,注意安全,最好多人結伴去。今天我和男朋友去,碰到三個壞人了,幸好我們警惕性高,逃過一劫……
㈦ 廣西容縣15個鄉鎮
截止2019年容縣轄15個鎮,沒有鄉。容州鎮、石寨鎮、楊梅鎮、黎村鎮、容西鎮、六王鎮、縣底鎮、自良鎮、十里鎮、浪水鎮、楊村鎮、靈山鎮、松山鎮、羅江鎮、石頭鎮。
1、容州鎮
容州鎮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玉林市容縣城區,東與容縣十里鎮相鄰,南與石寨鎮、六王鎮接壤,西與容西鎮、北流市交界,北與松山鎮、縣底鎮毗鄰,為縣委、縣政府所在地,是容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2、石寨鎮
石寨鎮地處廣西壯族自治區玉林市容縣縣城南部,距離縣城僅9公里,國家4A級景區--中國道教三十六洞天之第二十洞天--都嶠山也坐落在石寨境內,玉容一級公路及容信二級公路貫穿而過。交通便利,環境優美。
3、楊梅鎮
楊梅鎮位於廣西玉林市轄的容縣南部,距縣城22公里,東與六王鎮接壤,南與楊村鎮、黎村鎮相連,西與靈山鎮交界,北與石寨鎮毗鄰,是容縣南片中心鎮。
4、六王鎮
六王鎮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玉林市容縣東南部,東臨岑溪市南渡鎮,南與楊村鎮毗鄰,西接楊梅鎮與石寨鎮,北接十里鎮。
境內交通便捷發達,縣道203線、容(縣)岑(溪)一級公路、廣(州)昆(明)高速公路、洛湛鐵路經過境內,村村通四級公路,構建了相對完善的交通網路。境內有都嶠山香爐峰、伏羲陵等旅遊資源。名優特產有六槐米酒、沙田柚等。
5、楊村鎮
楊村鎮總面積204平方公里,耕地21228畝,以優質水稻種植為主,屬縣、市水稻高產示範區。鎮內自然資源豐富,松脂產量和有「廣西第一黑」美稱的黑色花崗岩儲量居全縣之首;
水力發電以龍河水系為主,已建成發電和正在開發的梯級電站有5座,總裝機容量16000千瓦,為全縣之最,人力資源充裕,屬容縣勞務輸出大鎮。
㈧ 廣西玉林容縣的朋友,你們知道在容縣民政局領結婚證一定要在民政局拍登記照嗎
是的,結婚拍照的時候都是要在民政局拍照登記的
㈨ 廣西玉林容縣的風俗習俗和故事
1、干欄
也叫木樓、吊腳樓。壯、侗、瑤、苗、漢都有。多為兩層。上層一般為3天間或5開間,住人。下層為木樓柱腳,多用竹片、木板鑲拼為牆,可作畜廄,或堆放農具、柴火、雜物。有的還有閣樓及附屬建築。
一般干欄都依山傍水,面向田野,前景開闊,採光也好。一個寨子一個群落,整體肜去,既雄偉又壯觀。有些村寨,家家相通,連成一體,就像一個大家庭。居室格局,各族自有特點。
2、牛魂節
時在農歷四月初八。又稱脫軛節,流行在桂北龍勝一帶壯族山村。傳說這天是牛王誕辰。要給牛脫軛,刷洗身子,放牧到水草豐美的地方。牛欄要打掃干凈,鋪上乾爽稻草。不準役使,更不準鞭打,還要給牛唱山歌,喂烏米飯。
過去有些寨子里還建有牛魔王廟,過節這天,要殺豬祭祀,村民們在廟里聚餐。當地流行一個傳說:當初陸地只有岩石、黃沙,牛王奉命下凡播種百草,原定跨3步撒一把草萬,牛王記錯了,變成跨一步撒3把,使得大地百草叢生,連莊稼都長滿野草。
天帝大怒,罰牛王下人間吃掉百草。但天帝並沒有忘記它,每當它生日,便派牛魔王下凡看望、佑護牛王和它的子孫,為它們滅病去災,由此便建起了牛魔王廟。牛魂節表現了壯族人民對耕牛的愛護和對農業豐收的期望。
3、壯姑夏裝
龍勝縣龍脊一帶壯族姑娘的傳統夏裝,上白下青,用料多為細棉布,現在也有用絹和洛綸的。上衣款式為平領、對襟、中袖。中襟綴兩只布扣,手工精巧,有蝴蝶形、菱形等樣式。袖筒中腰和袖口綉有「花欄桿」,用絲和配色極為講究,花形也多種多樣。
衣衫腰身部位比較寬松。褲子為青色,寬筒,褲筒中腰也鑲有兩道寬約一寸的「花欄桿」,多為鍛帶加綉花色。壯姑穿上這套衣裳,配上線底細花胸圍和方形法凈印花頭巾,耳掛串珠環,腕戴白銀鐲,走在鄉間路上,給人以瀟灑、自然、和諧的內蘊美感。
4、拋綉球
壯族青年傳統的體育文娛活動,和表達愛情意願的獨特方式。綉球有圓形、方形、菱形,有的還做成各種動物形狀。上端有條綵帶,下端系一束尺多長的彩絲穗子,球內填充谷糠或棉籽,大小不一,輕重不等,一般不超過一斤。
比賽時,男女相向分列兩隊,各有一裁判。一方起拋,球落對方場內,接不住的,要罰唱歌或表演節目。再輪換拋球。綉球作為愛情信物時,拋法又不相同。有的是在對歌時,姑娘趁無人注意悄悄地送給意中人,對方則以手帕、毛巾之類物品回贈,兩人繼續對唱下去,藉以增進了解。
有的是姑娘看中了誰,便定點拋過去,對方如亦有情意,即繫上禮物,還拋過來。綉球能打開雙方心扉,為彼此的進一步接觸、了解,創造條件。
5、夜婚
桂北部分壯族地區婚俗。也稱火把婚。婚期晚上,新郎帶二三十人,點著火把,邊走邊唱,直往女家。到女家村寨邊,先與新娘女伴對歌,一般總是讓男方贏,男方再派一口齒伶俐的小夥子進寨,走近女方家門,又被姑娘們攔住,用歌聲盤問,對答無誤,才准進門迎親。
新娘上路,由二三十位女伴陪送,一路上邊走邊與迎親男青年們對歌,在歌聲笑聲中,簇擁新娘,到達男家拜堂成親。新人進洞房後,男女青年繼續對歌,直到天明。通過對歌,他們互相認識、了解,有的交上朋友。進而締結夫妻良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