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宣傳策劃 > 宣傳部曾琦

宣傳部曾琦

發布時間:2021-10-11 03:40:42

① 宗旭之怎麼死的

宗旭之沒有死。宗旭之是電視劇《我們的法蘭西歲月》里的人物。原型為曾琦。

青年黨創始人,時用名曾慕韓。與毛澤東、周恩來熟識,早期合作,中期分道,後期敵對。

宗旭之不懷好意直指共產黨員加入國民黨是陰謀。周恩來、鄧希賢(鄧小平)沉著應對。宗旭之等青年黨人心有不甘,試圖阻撓共產黨參與反對國際共管中國鐵路大會。

周恩來和其他人忽略了危險,被迫進入場地,並發表演講,得到了大家的支持。宗旭的情節已經破產,反對鐵路公寓會議成功舉行。

劇情:

二十世紀初的中國內憂外患,災難深重。一批中國進步青年開始把尋找救國道路的目光轉向歐洲,參加了留法勤工儉學運動。

鄧希賢(青年鄧小平)、周恩來、趙世炎、蔡和森、向警予、李維漢、李立三、陳毅等一大批進步青年先後來到法國,目睹了法國共產黨與底層勞工的革命運動,在求生存、求真理的過程中組織了「反飢餓大會」、「拒款大會」、「里昂大學事件」等一系列愛國運動。

最後自覺集合到了共產主義的大旗下,成立了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旅歐支部,鄧希賢於第五次代表大會時入選書記局,並在共產國際的幫助下踏上了前往蘇聯的列車。

② 中國青年黨與第三黨,現在是否還存在或者更名了

中國青年黨 初名「中國國家主義青年團」。1923年12月2日成立於法蘭西共和國巴黎。主要發起人有曾琦、李璜、李魯之、李不韙、張子柱、胡國偉、何魯之等人。1924年3月1日在巴黎召開第一屆代表大會,發起人均被推選為中央委員,還推選曾琦為委員長,何魯之、李璜、張子柱、李不韙、胡國偉、段震環分掌內務、外務、宣傳、組織、訓練、總務各部。1929年8月20日在沈陽舉行第4次全國代表大會,正式定名為「中國青年黨」。該黨由地主、資本家、軍閥、政客及部分知識分子組成。抗日戰爭期間,一部分成員公開投靠日本。解放戰爭期間,進一步依附國民黨政權。該黨於1949年隨國民黨去到台灣。
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敗前夕,在國民黨左派鄧演達和共產黨個別領導人之間,就曾有解散共產黨,再次改組國民黨,另組第三黨的醞釀。這個主張當然被共產黨所拒絕。革命失敗後,鄧演達去蘇聯,後又到歐洲考察。一九二七年十一月初,宋慶齡、鄧演達、陳友仁在莫斯科以「中國國民黨臨時行動委員會」的名義發表《對中國及世界革命民眾宣言》,聲明該會的職責是:「宣告南京武漢的偽黨部中央之罪過,以革命手段中止其受第二次大會委託之職權;並臨時行使革命指導之機能」(在全副武裝的國民黨反動統治面前,要實現這樣的主張是不可能的。鄧演達也曾提出建立「平民革命軍」的問題,但他並不是從革命群眾中去建立,而是寄希望於那些「潛伏在國民革命軍內面而忠實於農工平民大眾的分子,必然的能了解他們自己過去的光榮而與新起來的人民打成一片,形成新的革命武裝——平民革命軍」)。但這個臨時行動委員會在當時並未形成為一個組織。

③ 左舜生的黨魁

左舜生於1914年,在其長兄的資助下入上海震旦大學,與曾琦、李璜分在同一宿舍,由此奠定了「曾、左、李」三人事業和生活的終生友誼。1919年初,他加入少年中國學會。同年10月,在王光祈出國留學後,他繼任學會執行部主任,並主編《少年中國》月刊,負責聯絡散居於國內各地和國外的一百多位會友,安排會友的往來、通信、匯款、會務及著作出版等事。在少年中國學會的歷練,成為其一生政黨活動的牛刀初試。少年中國學會分裂後,曾琦、李璜等人於1923年在法國巴黎成立中國青年黨,提倡並信服國家主義。1925年春,左舜生加入中國青年黨,1935年任該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長,與曾琦、李璜並稱中國青年黨三巨頭。左舜生對政治形勢極為關注,並常在各大報刊發表時評,聲名鵲起,逐漸引起了蔣介石的注意。1933年到1934年之交,蔣介石兩次託人帶話給左舜生,希望能與他面談。1934年5月,蔣在杭州給他發電報,約他暑假到廬山見面。為了應對與蔣介石的談話,左舜生認為在抗日的大背景下,青年黨必然要與國民黨合作,但必須堅持三條原則:一、青年黨信仰國家主義,愛國第一,主張民主憲政、政黨政治、議會政治,這個基本立場,不容動搖。二、左本人是一個書局的編輯員,同時在大學教書,對實際政治無經驗,也無興趣,假定蔣先生要我擔任什麼純政治性的工作,我只能婉謝,這是我的身份,必須保持。三、聽說國民黨內部的派系也很多,如果我們真要走上與國民黨合作的路子,我主張只能以整個國民黨為對象,決不參加他們派系的角逐,以避免無謂的糾紛。他把自己的這個三原則概括為三句話,即團體不失立場、個人不失身份、不參加國民黨內的派系角逐。這個觀點也得到了曾琦的認可。1934年7月,左舜生在廬山和蔣介石見面,先後會談兩次。蔣意猶未盡,請左隨時通信。這是除了共產黨之外,蔣與另一黨派要員會晤的較早記錄。左舜生對當時的蔣印象很好,認為蔣是「當前一位了不起的人物」。1938年初,國民黨召開臨時全國代表大會,通過了《宣言》及《抗戰建國綱領》,雖有抗日的言辭,更有加強專制的反動政策。當時,各團體多對此加以抨擊。左舜生卻以青年黨中央執行委員會秘書長的身份,於1938年4月21日致信蔣介石,表示對國民黨的方針政策「以極端之善意迎之」。此舉被蔣贊許為「思深慮遠,至切欽佩」。抗日戰爭爆發後,國民黨成立了國民參政會作為戰時最高民意機構,並把各黨派領袖和各界社會名流悉數網羅進來。左舜生自始至終參與其事,開大會時擔任大會主席團主席,休會時任駐會委員。他也積極參與、推動了抗戰中期和後期的兩次聲勢浩大的民主憲政運動。參政會的這一經歷使他認識到「民主政治在中國之實現,不僅確有可能,而且實實在在有其必要」。為了於國共兩黨外形成一種制衡力量,進而組建一具有較大規模的大黨,青年黨與國家社會黨、第三黨、救國會等於1941年3月成立中國民主政團同盟,黃炎培任主席,左舜生擔任秘書長直至青年黨退出民盟。這期間他長期主持民盟中央工作。民盟的重要文件大多出自左舜生之手。1945年7月,左舜生還以民盟代理主席身份與黃炎培、傅斯年等5名參議員一同訪問延安。左舜生等人受到了熱烈歡迎並多次會談外,還與曾同為少年中國學會會員的毛澤東、張聞天進行了單獨會談,加深了他對中國共產黨的認識和了解。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國青年黨由中間黨派迅速轉變為國民黨政權的追隨者。它從民盟中分離出來,單獨作為一個黨派參加了1946年1月舉行的政治協商會議。內戰爆發後,國民黨宣布召開其一黨包辦的制憲「國民大會」。中國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對這種徹底撕毀政協決議的行徑堅決反對,拒不參加會議。左舜生卻於11月16日以青年黨宣傳部長身份向國民黨提出了本黨參加「國大」的代表名單,使該黨完全成為國民黨獨裁、內戰的御用工具。1947年4月,青年黨與國民黨、民社黨共同簽訂《國民政府改組後施政方針》,組成所謂三黨聯合政府。左舜生出任國民政府政務委員兼農林部長。他認為,農林水利事業是國家的基礎和命脈,地位非常重要,同時,是一個純技術部門,人員必然要有專門的學識、經驗,易於人事安排。基於這兩點,他願意出任農林部長,為中國農業現代化有所作為。左舜生於1947年5月出任農林部長,至1949年3月因行政院總辭職離任,時間將近兩年。任職期間,他深知自己的花瓶地位,對人事處理較為圓滑。他對部中原國民黨籍的官員全部加以任用,而對青年黨中想借機到農林部做官的人曉以用人不徇私情的道理。1948年,部中三位國民黨籍的單位主管因舞弊被揭發,左舜生卻加以掩蓋,未加處理。他把全部精力放在農業上,力爭有所成就。他制訂全國性糧食增產和民生必需品的增產改進計劃,開展土壤與肥料的研究、建立造林實驗區和水產研究所。還到全國各地進行實地考察調研。左舜生的作為博得了蔣介石「立身無改儒素、愛國出乎至誠」的稱譽。1949年4月,左舜生攜家人赴台灣,9月去香港定居。盡管退到台灣的中國青年黨依然奉他為黨魁,但左舜生不再涉足青年黨的黨務,其政治生涯基本結束。

④ 建國大業劇情問題

他指的是,當1920年代國共即將和已經合作時,當時在法國,比利時,荷蘭和德國的中國留學生和勞工中,尤其是赴法勤工儉學的中國人中開展政治宣傳的旅歐共產主義支部和曾琦,左舜生等人(那時他們尚未組建青年黨)為首的信奉無政府主義的政治派別之間的爭斗。當時的爭斗不僅僅是論戰打筆仗,雙方在咖啡館裡面罵紅眼時,就上演全武行,甚至動過手槍,把當地警方都驚動了。
後來大陸拍了一部吹捧鄧小平的電影《我的法蘭西歲月》,裡面出現的曾琦持槍威脅周恩來的場面,據說是歷史真實發生過的。

⑤ 曾琦是誰

曾琦,1892~1951,四川隆昌人原名昭琮,字慕韓。早年就讀於成都法政學堂。後赴日本留學。1918年回國,翌年參與發起成立少年中國學會。曾在留學法國期間成立中國青年黨。回國後創辦《醒獅》周報,反對國共合作,煽動蔣介石鎮壓共產黨人。但在抗戰中,曾呼籲停止內戰,一致抗日。1946年任「國大」主席團主席,次年4月參加蔣介石政府,1948年秋赴美,鼓吹美國應繼續援助。
他創立了"國家主義派"
國家主義派指中國青年黨,當時以其外圍組織「中國國家主義青年團」的名義公開進行活動。組織這個政團的是一些反動政客,他們投靠帝國主義和當權的反動派,把反對中國共產黨和蘇聯當作職業。

主要理論是《中國之青年與共和之前途》一文。這組後來被結集出版、定名為《國體與青年》的文章,曾琦雜糅了「國家主義之父」費希特與西方民族主義思潮的眾多觀點,並結合中國的救亡需要,形成了「國家主義」主張。他認為,在民族危亡之際,只有化以往的「文化主義」為「民族主義」,喚醒大多數民眾參與救亡,國家才可能生存發展。
毫無疑問,這樣的觀點,能夠贏得眾多青年的認同,其與"世界主義派"最大的不同就是對待蘇俄的態度不同
1926年青年黨一大上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長。1927年因與國民黨有矛盾去日本。回國後擁蔣反共。1938年成立國民參政會時,被聘為參政員。日本投降後,參加青年黨十大,當選為主席。後參加國民大會,被指定為主席團主席。聘為總統府資政。1948年赴美。1951年卒於美國華盛頓。

⑥ 李大釗被捕後的資料

李大釗
(1889~1927)

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的先驅,中國共產黨主要創始人之一。字守常。河北樂亭縣人。1913年留學日本。開始接觸馬克思主義,參加反對袁世凱的斗爭。

1916年回國,任《晨鍾報》主編。1918年任北京大學圖書館主任,並參與編輯《新青年》,先後任北大評議會評議員,經濟、歷史等系教授。俄國十月革命後,1918~1919年,先後發表《法俄革命之比較觀》、《庶民的勝利》、《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新紀元》等著名論文,與陳獨秀創辦《每周評論》,積極領導了五四運動。

1919年8月寫《再論問題和主義》,批判了以胡適為代表的改良主義思潮。1920年春,和陳獨秀開始醞釀組建中國共產黨,發起組織了馬克思學說研究會。同年10月,建立了北京共產主義小組。中國共產黨成立後,負責中共北京區委和北方區委的工作。在中國共產黨第二、三、四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委員。1924年1月,出席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幫助孫中山確定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為改組國民黨、實現國共合作起了重要作用。同年6月,作為中國共產黨代表團首席代表,赴蘇聯參加共產國際第五次代表大會。1925~1926年,積極參加和領導了「首都革命」、「三·一八」運動,被北洋軍閥政府下令通緝。遂於1926年3月避入蘇聯駐北京大使館,繼續堅持斗爭。1927年4月6日,張作霖派軍警搜查蘇聯大使館,李大釗等60餘人被捕。28日慷慨就義。主要著作收入《李大釗文集》等。

⑦ 中國八大黨派的介紹

1、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

簡稱民革,於1948年1月正式成立。民革以同原中國國民黨有關系的人士、同民革有歷史聯系和社會聯系的人士、同台灣各界有聯系的人士以及其他人士為對象,著重吸收其中有代表性的中上層人士和中高級知識分子。創始人為宋慶齡、何香凝、李濟深。

2、中國民主同盟

簡稱民盟,1941年3月在重慶秘密成立,當時名稱是中國民主政團同盟。11月16日,張瀾在重慶公開宣布中國民主政團同盟成立。民盟主要由從事文化教育以及科學技術工作的高中級知識分子組成。主要創始人為張瀾、沈鈞儒、黃炎培、章伯鈞等。

3、中國民主建國會

簡稱民建,於1945年12月由愛國的民族工商業者和有聯系的知識分子發起,在重慶成立。民建主要由經濟界人士組成。創始人為黃炎培、胡厥文、章乃器、施復亮、孫起孟等。

4、中國民主促進會

簡稱民進,於1945年12月在上海正式成立。民進主要由從事教育文化出版工作的高中級知識分子組成。主要創始人為馬敘倫、王紹鏊、周建人、許廣平等。

5、中國農工民主黨

1930年8月,國民黨左派領導人鄧演達在上海主持召開第一次全國幹部會議,成立中國國民黨臨時行動委員會,1935年11月改名為中華民族解放行動委員會,1947年2月改名為中國農工民主黨(簡稱農工黨)。農工黨主要由醫葯衛生界高中級知識分子組成。主要創始人有鄧演達、黃琪翔、章伯鈞等。

6、中國致公黨

簡稱致公黨,是由華僑社團發起,於1925年10月在美國舊金山成立。1947年5月,致公黨在香港舉行第三次代表大會,進行改組,成為一個新民主主義的政黨。致公黨主要由歸僑僑眷中的中上層人士組成,目前有黨員3萬多人。主要創始人為司徒美堂、陳其尤。

7、九三學社

1944年底,一批進步學者為爭取抗戰勝利和政治民主,繼承和發揚五四運動的反帝愛國與民主科學精神,在重慶組織民主科學座談會。為紀念1945年9月3日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偉大勝利,改建為九三學社。1946年5月,在重慶正式召開九三學社成立大會。九三學社主要由科學技術界高中級知識分子組成。創始人有許德珩、潘菽、塗長望等。

8、台灣民主自治同盟

在台灣人民「二·二八」起義以後,由一部分從事愛國主義運動的台灣省人士於1947年11月在香港成立台灣民主自治同盟(簡稱台盟)。台盟由台灣省人士組成,目前有成員2100多人。主要創始人為謝雪紅、楊克煌。

(7)宣傳部曾琦擴展閱讀:

1、中國實行的政黨制度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它既不同於西方國家的兩黨或多黨競爭制,也有別於有的國家實行的一黨制。是在中國長期的革命、建設、改革實踐中形成和發展起來,是適合中國國情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政黨制度,是中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重要組成部分。

2、中國青年黨初名「中國國家主義青年團」。1923年12月2日成立於法蘭西共和國巴黎。主要發起人有曾琦、李璜、李魯之、李不韙、張子柱、胡國偉、何魯之等人。1924年3月1日在巴黎召開第一屆代表大會,發起人均被推選為中央委員,還推選曾琦為委員長,何魯之、李璜、張子柱、李不韙、胡國偉、段震環分掌內務、外務、宣傳、組織、訓練、總務各部。

1929年8月20日在沈陽舉行第4次全國代表大會,正式定名為「中國青年黨」。該黨由地主、資本家、軍閥、政客及部分知識分子組成。抗日戰爭期間,一部分成員公開投靠日本。解放戰爭期間,進一步依附國民黨政權。該黨於1949年隨國民黨去到台灣。

⑧ 周恩來的外交故事

1、周總理舌戰米高揚

有一次,周總理從日內瓦開會回來順道訪問莫斯科。在為他舉行的一次招待會上,他用英語向蘇聯人祝酒。這時米高揚(蘇聯部長會議副主席)抱怨道:「周,你為什麼不說俄語?你的俄語很好嘛!」這句話顯然是很不友好的。周總理的方法是先不予理睬。

他仍用英語回答說:「米高揚,該是你學習漢語的時候了。」以促米高揚說出不學漢語的原因。米高揚果然上鉤,抱怨說:「漢語太難學了。」此話一出,周總理馬上輕快地說:「沒關系,下回到我們使館來,我們將非常高興地教你。」一下子將米高揚置於一種學生的地位。

2、周總理談笑吃「納粹」

50年代初,有一次周總理在中南海勤政殿設宴招待外賓。客人們對中國菜的花樣之繁多,風味之獨特,味道之鮮美都贊不絕口。這時,上來一道湯菜,湯里的冬筍、蘑菇、紅菜、荸薺等都雕刻成各種圖案,色、香、味俱佳。然而,冬筍片是按照民族圖案刻的。

在湯里一翻身恰巧變成了法西斯的標志。貴客見此,不禁大驚失色,忙向周總理請教。對於這個問題,周總理也感到十分突然,但他隨即泰然自若地解釋道:「這不是法西斯的標志!這是我們中國傳統中的一種圖案,念『萬』,象徵『福壽綿長』的意思。

是對客人的良好祝願!接著他又風趣地說:「就算是法西斯標志也沒有關系嘛!我們大家一起來消滅法西斯,把它吃掉!」話音未落,賓主哈哈大笑,氣氛更加熱烈,這道湯也被客人們喝得精光。

3、一句話的電影說明書

1954年,周恩來參加日內瓦會議,通知工作人員,給與會者放一部《梁山伯與祝英台》的彩色越劇片。工作人員為了使外國人能看懂中國的喜劇片,寫了15頁的說明書呈周總理審閱。周恩來批評工作人員:「不看對象,對牛彈琴」。

工作人員不服氣地說:「給洋人看這種電影,那才是對牛彈琴呢!」 「那就看你怎麼個彈法了」,周恩來說,「你要用十幾頁的說明書去彈,那是亂彈,我給你換個彈法吧,你只要在請柬上寫一句話:「請您欣賞一部彩色歌劇電影,中國的《羅密歐與朱麗葉》就行了。」

電影放映後,觀眾們看得如痴如醉,不時爆發出陣陣掌聲。

4、「派克」的來歷

50年代,有一次,周恩來和一位美國記者談話時,記者看到總理辦公室里有一支派克鋼筆,便帶著幾分諷刺,得意地發問:「總理閣下,也迷信我國的鋼筆嗎?」周恩來聽了風趣地說:「這是一位朝鮮朋友送給我的。

這位朋友對我說:「這是美軍在板門店投降簽字儀式上用過的,你留下作個紀念吧!」我覺得這支鋼筆的來歷很有意義,就留下了貴國的這支鋼筆。」美國記者的臉一直紅到了耳根。

5、基辛格博士訪華

1971年,基辛格博士為恢復中美外交關系秘密訪華。在一次正式談判尚未開始之前,基辛格突然向周恩來總理提出一個要求:「尊敬的總理閣下,貴國馬王堆一號漢墓的發掘成果震驚世界,那具女屍確是世界上少有的珍寶啊!

本人受我國科學界知名人士的委託,想用一種地球上沒有的物質來換取一些女屍周圍的木炭,不知貴國願意否?」周恩來總理聽後,隨口問道:「國務卿閣下,不知貴國政府將用什麼來交換?」基辛格說:「月土,就是我國宇宙飛船從月球上帶回的泥土,這應算是地球上沒有的東西吧!」

周總理哈哈一笑:「我道是什麼,原來是我們祖宗腳下的東西。」基辛格一驚,疑惑地問道:「怎麼?你們早有人上了月球,什麼時候?為什麼不公布?」 周恩來總理笑了笑,用手指著茶幾上的一尊嫦娥奔月的牙雕。

認真地對基辛格說:「我們怎麼沒公布?早在5000多年前,我們就有一位嫦娥飛上了月亮,在月亮上建起了廣寒宮住下了,不信,我們還要派人去看她呢!怎麼,這些我國婦孺皆知的事情,你這個中國通還不知道?」周恩來總理機智而又幽默的回答,讓博學多識的基辛格博士笑了。

6、對!牛彈琴

有一次,周恩來總理同國民黨政府談判。在我方義正詞嚴面前,對方不但不接受,反而說同我方談判是「對牛彈琴」!周恩來總理當即靈機一動,利用對方拋來的詞語,將計就計,巧妙地回敬了對方:「對!牛彈琴!」

在這里,周恩來總理把對方拋來的」對牛彈琴」這個成語巧妙地進行了結構上的調整,變成了一個內涵豐富的「對!牛彈琴!」,從而既擺脫了困難,又迫使對方陷入無地自容的窘境。

7、談判中印邊界問題

1960年4月下旬,周恩來總理與印度談判中印邊界問題。印方提出一個挑釁性問題:「西藏自古就是中國的領土嗎?」周恩來總理說:「西藏自古就是中國的領土,遠的不說,至少在元代,它已經是中國的領土。」 對方說:「時間太短了。」

周恩來總理說:「中國的元代離現在已有700來年的歷史,如果700來年都被認為是時間短的話,那麼,美國到現在只有100多年的歷史,是不是美國不能成為一個國家呢? 這顯然是荒謬的。」 印方代表啞口無言。

在周恩來的反駁中,用了兩個對比性材料來否定對方的觀點。700年與100年相比較,你要否認700年而承認100年顯然是站不住腳的,其結果是承認100年就得承認700年這個事實。對比在這里產生了巨大的力量。

⑨ 青年黨的一些問題

中國青年黨 初名「中國國家主義青年團」。1923年12月2日成立於法蘭西共和國巴黎。主要發起人有曾琦、李璜、李魯之、李不韙、張子柱、胡國偉、何魯之等人。1924年3月1日在巴黎召開第一屆代表大會,發起人均被推選為中央委員,還推選曾琦為委員長,何魯之、李璜、張子柱、李不韙、胡國偉、段震環分掌內務、外務、宣傳、組織、訓練、總務各部。1929年8月20日在沈陽舉行第4次全國代表大會,正式定名為「中國青年黨」。該黨由地主、資本家、軍閥、政客及部分知識分子組成。抗日戰爭期間,一部分成員公開投靠日本。解放戰爭期間,進一步依附國民黨政權。該黨於1949年隨國民黨去到台灣。
該黨赴台初期,在政壇上尚能發揮些微小影響,在一些民意代表選舉中還能獲取一些席位。但在50年代後,其實力明顯衰退,在政壇上難以發揮制衡作用。導致這種狀況的內因是黨內派系林立,外因是國民黨分化控制。在台灣第一屆中央「民意代表」退職之前,青年黨在「國民大會」、「立法院」、「監察院」中有50多個席位,但在台灣的第二屆中央「民意機構」中則無一人當選。
青年黨自成立之後,內部一向不統一,到台灣後,各派別間的斗爭逐漸公開化。1986年12月27日,青年黨召開第14屆三中全會,通過了15項黨務革新提案,確定了爭取報禁開放、制定政黨法、政黨地位平等、政黨經費應由國庫平均負擔等為該黨未來目標。

⑩ 建國大業 這里說的是什麼樣的歷史事件

這個說話的人叫曾琦,是「青年黨」的創始人。

1919年曾琦到法國留學。1923年在法國成立青年黨,任黨務主任。1924年回國,在上海創辦《醒獅》周報,宣傳國家主義,反對國共合作。

在法國期間,與中共組織多有沖突。


主要理論是《中國之青年與共和之前途》一文。這組後來被結集出版、定名為《國體與青年》的文章,曾琦雜糅了「國家主義之父」費希特與西方民族主義思潮的眾多觀點,並結合中國的救亡需要,形成了「國家主義」主張。他認為,在民族危亡之際,只有化以往的「文化主義」為「民族主義」,喚醒大多數民眾參與救亡,國家才可能生存發展。

這樣的觀點,能夠贏得眾多青年的認同,其與「世界主義派」最大的不同就是對待蘇俄的態度不同

閱讀全文

與宣傳部曾琦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超市營銷策略方案 瀏覽:891
電子商務網站開發技術 瀏覽:986
棋牌營銷聊天方案 瀏覽:376
新華書店圖書促銷活動策劃 瀏覽:699
超市玩具促銷方案 瀏覽:477
幼兒園職工安全培訓年度方案 瀏覽:198
2016春節商場促銷活動方案 瀏覽:521
進社區宣傳策劃方案 瀏覽:91
市場營銷專業實習經歷 瀏覽:577
公共管理專業市場營銷 瀏覽:80
生產製造與安全培訓實施方案 瀏覽:468
網路營銷產品有哪些特徵 瀏覽:246
2015年度黨員培訓方案學校 瀏覽:303
武漢萬科金色家園三期車位營銷方案 瀏覽:189
食葯年度培訓方案 瀏覽:402
2016市場營銷試卷答案 瀏覽:140
吉利汽車市場營銷策略論文 瀏覽:340
學市場營銷知識 瀏覽:939
市場營銷需要什麼軟體下載 瀏覽:988
網站seo方案策劃書 瀏覽: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