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宣傳策劃 > 地道戰宣傳

地道戰宣傳

發布時間:2021-10-10 11:46:12

1. 為什麼說地道戰是個奇跡

地道戰發源於中國共產黨黨群關系堅定的冀中地區。對於中共在敵後戰場保存實力,持久抵抗發揮了重要作用。地道的功能首先是隱蔽,幫助黨員幹部在敵後立足,同時為根據地民眾提供生存環境。

在敵強我弱的條件下,中共以各種方式、不放過一切機會持續抵抗,不斷牽制、消耗日軍的兵力。在這樣一場多方較量的國際戰爭中,生存就是對敵人的威脅,就是一種韌性的抵抗。而地道首先為黨員、群眾提供了生存條件。

1944年後,地道開始普遍用於戰斗。這時敵人的掃盪已經很少了,地道的價值主要是戰略上的,它是中共在敵後戰場宣傳、組織、戰斗等對敵戰略中的一環。地道戰必須與游擊戰、地雷戰、反包圍戰結合起來才能發揮戰斗效力,單純利用地道進行反擊的例子是很少的。

冀中地道戰的堅持更本質是一場關乎士氣的較量。中共以一切方式保存自身實力,待日軍調動兵力時迅速扭轉局面。日軍征服一個地道不難,要征服成百上千的地道就難上加難。

地道戰戰法使冀中根據地形成了一個村村是陣地的殺敵堡壘。而這些地道設施,一旦在進行作戰時,又成了軍政機關領導人指揮作戰的臨時場所。根據地軍民在地下、地面和空中建成了一套完整的立體式作戰系統,被稱作「地下長城」的地道網,成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與日本侵略軍進行戰斗的重要依託

(1)地道戰宣傳擴展閱讀:

地道戰的歷史背景:

1941年秋,冀中平原的抗日斗爭進入困難階段,日偽軍的「掃盪」計劃日益殘酷。冀中人民抗日武裝為了保存自己的力量,長期堅持平原游擊戰爭,開始挖掘和利用地道對日偽軍進行斗爭。

冬初,清苑縣冉庄民兵先在自己家中挖了單口隱蔽洞(俗稱蛤蟆蹲),很快遭到日偽軍的破壞。民兵把單口隱蔽洞改造成能進能出的雙口隱蔽地道,但仍不能有效地進行戰斗,多數地道又遭到破壞。

1942年,夏季反「掃盪」開始後,中共冀中區委和冀中軍區號召冀中人民普遍開展挖地道的活動,地道的構造不斷改進和完善,初步形成戶戶相通、村村相連,既能隱蔽、轉移,防火,防水,又便於依託作戰的地道網路,成為長期堅持冀中平原抗日斗爭的堅強地下堡壘。

冉庄的地道也有較大的發展,共有4條主要干線、24條支線,村內戶戶相通,向外可通往孫庄、姜庄、隋家墳、河坡等村,全長30餘華里。地道一般寬2米、高1.5米、頂部土厚2米以上;地道內設有瞭望孔、射擊孔、通氣孔、陷阱、活動翻板、指路牌、水井、儲糧室等,便於進行對敵斗爭。

2. 歷史上真實的地道戰是怎樣打的

現實中的地道戰和電影中的有點不太一樣,電影為了達到一定的藝術宣傳手法,在創作的過程中自然也就增加了一些可觀賞性的情節。不過不可否認的是當年地道戰確實給日軍後方造成了很大的困擾,並且有效的牽制住了華北地區的日軍,減輕了中國正面戰場的戰斗壓力。

不過地道戰本身也存在著自己的缺點。

畢竟地道都是純人工開挖,每一個地道都是一個非常浩大的工程。而且在挖的時候還必須要保密,萬一村民中間出現了漢奸,可能村子裡所有的努力都功虧一簣了。

當時的支撐體系非常的簡單。如果真是遇到大雨或者其他的一些地質災害,人很可能會被直接活埋到地道裡面。

只不過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之下,地道顯然還是利大於弊的。

其實現在在我國河北陝西地區,還存在著一些當年抗日戰爭時期的地道。只不過由於這些地道偶爾會發生小孩鑽進去走失的情況,很多的地道口都已經被水泥給封堵起來了。

3. 地道戰主要人物事跡

地道戰主要人物事跡如下:

1、高傳寶

高傳寶在趙區長的教育下頓時醒悟,帶領游擊隊員們利用黑夜的掩護悄悄了將地窖改造成地道,形成了既可以藏身又可以打擊敵人的地下長城。高傳寶率領隊員們對黑風口展開了麻雀戰、破襲戰、爆竹戰等戰術,大敗敵軍走向勝利。

2、高老忠

高家莊群眾在黨支部書記高老忠,與民兵隊長高傳寶領導村民,及時應變,把土洞、地窖改造成幾家相通的多口地道。

某天夜裡,黑風口據點的日軍偷襲高家莊,高老忠為掩護村民疏散逃離,不顧個人安危,孤身跑到村裡的大槐樹下為村民敲鍾報警,不幸被日軍發現,山田開槍打傷了高老忠,高老忠掙扎站起來後繼續敲鍾,最後拉響手榴彈,與敵人同歸於盡。

3、張森林

張森林與縣委宣傳部朱信等同志在耿庄南場一老鄉家組織秘密抗日會議,會後朱信連夜轉移李庄。由於漢奸報密,第二天,耿庄、義和庄、段庄3個炮樓的敵人將張森林和區委宣傳委員黃岳等同志及保定兩名愛國青年學生的住所包圍。

張森林機智果斷地指揮保定兩名愛國青年學生安全脫險,他與黃岳則留下阻擊敵人。經過長時間槍戰,子彈幾乎用盡,黃岳身負重傷,經請示區委書記張森林後,自飲槍彈犧牲。

(3)地道戰宣傳擴展閱讀:

《地道戰》講述了抗日戰爭時期,為了粉碎敵人的 "掃盪",河北省冀中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創新地利用地道戰的斗爭方式打擊日本侵略者的故事。

日本侵略者在冀中進行了一場大掃盪。高家村各地的村民們從四面八方趕來,准備作戰。根據保護自己消滅敵人。

高家村的幹部們想出了不少方法,地道戰就是其中之一。在人民民兵隊長高老忠和民兵隊長高傳寶的帶領下,村民們把地窖挖通,形成了綿延起伏的地道。

有一天晚上日本鬼子山田帶領部隊夜間偷襲。卻被老鍾叔看見了,老鍾叔飛快的 跑向大鍾。村裡的人聽見了警鍾的聲音,都躲進了地道里。

這時鬼子們知道有人發現了他們的行蹤沖到警鍾前。老鍾叔甩動著麻繩山田一槍發出,老鍾叔倒下了。已經受傷的老鍾叔用最後的力氣搖響了警鍾,從腰間拿出炸葯與日本鬼子一起炸成了灰燼,警鍾聲回響在山間,永遠的印在了人們的心裡。

4. 冀中的地道戰,敵人破壞手段是怎樣

毒氣還有灌水的方式,另外就是用火進攻,當然還有就是用炸彈之類的,但是都沒有辦法攻破。

地道戰是在中國抗日戰爭時期,在華北、冀中平原上抗日軍民利用地道打擊日本侵略者的作戰方式。

地道戰戰法從晉察冀邊區保定清苑的冉庄開始經過不斷的發展,從單一的躲藏成為了能打能躲、防水防火防毒的地下工事,並逐漸形成了房連房、形成了內外聯防,互相配合,打擊敵人。

地道戰使原本無堅可守的冀中平原成為中國軍民打擊日本侵略軍的重要作戰區域。

(4)地道戰宣傳擴展閱讀:

地道戰發源於中國共產黨黨群關系堅定的冀中地區。對於中共在敵後戰場保存實力,持久抵抗發揮了重要作用。地道的功能首先是隱蔽,幫助黨員幹部在敵後立足,同時為根據地民眾提供生存環境。

在敵強我弱的條件下,中共以各種方式、不放過一切機會持續抵抗,不斷牽制、消耗日軍的兵力。在這樣一場多方較量的國際戰爭中,生存就是對敵人的威脅,就是一種韌性的抵抗。而地道首先為黨員、群眾提供了生存條件。

1944年後,地道開始普遍用於戰斗。這時敵人的掃盪已經很少了,地道的價值主要是戰略上的,它是中共在敵後戰場宣傳、組織、戰斗等對敵戰略中的一環。

5. 《地道戰》真實性

1963年初,軍委總參指定八一電影製片廠來拍攝《地道戰》的時候,是當作民兵傳統教學片來拍的。拍片目的是要體現毛澤東的人民戰爭思想。還要讓觀眾看之後能學到一些基本軍事知識和對敵斗爭的方法,同時要求攝制組運用故事片的形式進行拍攝。

該片講述了抗日戰爭時期,為了粉碎敵人的「掃盪」,河北省冀中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創新地利用地道戰的斗爭方式打擊日本侵略者的故事。截至2012年,已創造出共30億人次觀看的紀錄。

(5)地道戰宣傳擴展閱讀

劇情介紹:

1943年夏天,高傳寶利用地道的翻口擊斃了混進高家莊的特務。日軍分隊長山田糾集了幾個據點的兵力進行報復,但卻被在地道內神出鬼沒的高家莊民兵們狠狠地教訓了一頓。高家莊人乘勝前進,把地道從村內沿伸到野外,成為縱橫交錯的地道網路,變防禦為進攻。

區長趙平原制訂了「圍點打援」的戰術,想吸引黑風口的日偽軍出洞,但是狡猾的山本,卻以偷襲高家莊的辦法來解西平之圍。高家莊民兵和八路軍主力及游擊隊一道並肩作戰,一舉拔掉了黑風口據點,消滅了進犯高家莊的敵人,取得了這場戰斗的勝利。

6. 地道戰的作用和歷史意義是什麼

地道戰發源於中國共產黨黨群關系堅定的冀中地區。對於中共在敵後戰場保存實力,持久抵抗發揮了重要作用。地道的功能首先是隱蔽,幫助黨員幹部在敵後立足,同時為根據地民眾提供生存環境。

在敵強我弱的條件下,中共以各種方式、不放過一切機會持續抵抗,不斷牽制、消耗日軍的兵力。在這樣一場多方較量的國際戰爭中,生存就是對敵人的威脅,就是一種韌性的抵抗。而地道首先為黨員、群眾提供了生存條件。

1944年後,地道開始普遍用於戰斗。這時敵人的掃盪已經很少了,地道的價值主要是戰略上的,它是中共在敵後戰場宣傳、組織、戰斗等對敵戰略中的一環。地道戰必須與游擊戰、地雷戰、反包圍戰結合起來才能發揮戰斗效力,單純利用地道進行反擊的例子是很少的。

冀中地道戰的堅持更本質是一場關乎士氣的較量。中共以一切方式保存自身實力,待日軍調動兵力時迅速扭轉局面。日軍征服一個地道不難,要征服成百上千的地道就難上加難。

地道戰戰法使冀中根據地形成了一個村村是陣地的殺敵堡壘。而這些地道設施,一旦在進行作戰時,又成了軍政機關領導人指揮作戰的臨時場所。根據地軍民在地下、地面和空中建成了一套完整的立體式作戰系統,被稱作「地下長城」的地道網,成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與日本侵略軍進行戰斗的重要依託。

(6)地道戰宣傳擴展閱讀:

相關延伸:地道戰同名電影:劇情簡介:

抗日戰爭中,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抗日根據地不斷發展壯大,1942年,日寇對冀中根據地進行「大掃盪」,根據地人民為了抵禦和打擊日寇,想出了不少巧妙的辦法,地道戰就是其中之一。

冀中地區高家莊人民,在黨支部書記高老忠和民兵隊長高傳寶的帶領下,把幾家的土洞和地窖挖成相通的地道,留幾處出口,用以和日寇周旋。但是在一天夜裡,黑風口據點的日寇偷襲高家莊,高老忠敲鍾警告壯烈犧牲,地道遭到了敵人的破壞。高家莊人民總結教訓,將僅能容身的地道改造成既能藏身又能出擊的多功能地道。

1943年夏天,高傳寶利用地道的翻口擊斃了混進高家莊的特務。日軍分隊長山田糾集了幾個據點的兵力進行報復,但卻被在地道內神出鬼沒的高家莊民兵們狠狠地教訓了一頓。

高家莊人乘勝前進,把地道從村內沿伸到野外,成為縱橫交錯的地道網路,變防禦為進攻。區長趙平原制訂了「圍點打援」的戰術,想吸引黑風口的日偽軍出洞,但是狡猾的山本,卻以偷襲高家莊的辦法來解西平之圍。

高家莊民兵和八路軍主力及游擊隊一道並肩作戰,一舉拔掉了黑風口據點,消滅了進犯高家莊的敵人,取得了這場戰斗的勝利。

7. 官方宣傳的地道戰,歷史上確有其事嗎

當然是有的,不過是小打小鬧,沒有宣傳的那麼強悍。但還是有意義的,畢竟游擊

8. 影視劇中的地道戰很厲害,真實的地道戰是怎樣打的

現實中的地道戰和電影中的有點不太一樣,電影為了達到一定的藝術宣傳手法,在創作的過程中自然也就增加了一些可觀賞性的情節。不過不可否認的是當年地道戰確實給日軍後方造成了很大的困擾,並且有效的牽制住了華北地區的日軍,減輕了中國正面戰場的戰斗壓力。

不過地道戰本身也存在著自己的缺點。

畢竟地道都是純人工開挖,每一個地道都是一個非常浩大的工程。而且在挖的時候還必須要保密,萬一村民中間出現了漢奸,可能村子裡所有的努力都功虧一簣了。

當時的支撐體系非常的簡單。如果真是遇到大雨或者其他的一些地質災害,人很可能會被直接活埋到地道裡面。

只不過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之下,地道顯然還是利大於弊的。

其實現在在我國河北陝西地區,還存在著一些當年抗日戰爭時期的地道。只不過由於這些地道偶爾會發生小孩鑽進去走失的情況,很多的地道口都已經被水泥給封堵起來了。

9. 悄悄的進村 打槍的不要什麼意思

意思是:不允許開槍,小心進村子。

「悄悄的進村,打槍的不要」這句話出自電影《地道戰》,是1965年八一電影製片廠出品的戰爭電影,由任旭東執導、朱龍廣主演,於1966年元旦在全國上映。

《地道戰》以冀中抗日根據地軍民開展的地道戰,顯示人民戰爭的無窮威力。它將豐富多彩的戰爭史實、形象鮮明的英雄人物和軍事教育的內容巧妙地融合為一體,生動地描述了由隱蔽地遭到戰斗地道再到聯防地道,這一特殊戰場中的發展過程。

展現了抗日軍民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和人民游擊戰爭恢宏瑰麗的場景。充滿機趣的細節構思和昂揚。樂觀的音樂基調,為影片增添了藝術感染力。

(9)地道戰宣傳擴展閱讀:

地道戰的歷史評價:

地道戰發源於中國共產黨黨群關系堅定的冀中地區。對於中共在敵後戰場保存實力,持久抵抗發揮了重要作用。地道的功能首先是隱蔽,幫助黨員幹部在敵後立足,同時為根據地民眾提供生存環境。

在敵強我弱的條件下,中共以各種方式、不放過一切機會持續抵抗,不斷牽制、消耗日軍的兵力。在這樣一場多方較量的國際戰爭中,生存就是對敵人的威脅,就是一種韌性的抵抗。而地道首先為黨員、群眾提供了生存條件。

1944年後,地道開始普遍用於戰斗。這時敵人的掃盪已經很少了,地道的價值主要是戰略上的,它是中共在敵後戰場宣傳、組織、戰斗等對敵戰略中的一環。地道戰必須與游擊戰、地雷戰、反包圍戰結合起來才能發揮戰斗效力,單純利用地道進行反擊的例子是很少的。

冀中地道戰的堅持更本質是一場關乎士氣的較量。中共以一切方式保存自身實力,待日軍調動兵力時迅速扭轉局面。日軍征服一個地道不難,要征服成百上千的地道就難上加難。

地道戰戰法使冀中根據地形成了一個村村是陣地的殺敵堡壘。而這些地道設施,一旦在進行作戰時,又成了軍政機關領導人指揮作戰的臨時場所。

根據地軍民在地下、地面和空中建成了一套完整的立體式作戰系統,被稱作「地下長城」的地道網,成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與日本侵略軍進行戰斗的重要依託。

閱讀全文

與地道戰宣傳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ppp項目培訓方案及承諾 瀏覽:570
電子商務產業園經營范圍 瀏覽:769
建築培訓策劃方案 瀏覽:671
設備使用及維護培訓方案 瀏覽:751
農產品策劃方案書 瀏覽:901
哇哈哈高校市場營銷策劃書模板 瀏覽:394
銀行每周營銷活動方案 瀏覽:813
元旦地產暖場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270
快悅電子商務 瀏覽:7
醫院1年營銷方案 瀏覽:769
幼兒繪畫展覽策劃方案 瀏覽:64
二級電子商務師書 瀏覽:787
外嫁女齊齊回娘家策劃方案 瀏覽:619
818超市活動促銷方案 瀏覽:113
村鎮銀行營銷工作方案 瀏覽:348
微營銷策劃方案怎麼寫 瀏覽:939
主要負責人培訓班方案 瀏覽:383
就業大培訓教育實施方案 瀏覽:426
技術協會展會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338
成都銘宇軒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