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宣傳策劃 > 平鄉宣傳

平鄉宣傳

發布時間:2021-10-08 22:05:24

Ⅰ 《史記》中某人的某事

初中學的《陳涉世家》 高中的《項羽本紀》 《司馬相如列傳》 都是選自史記

Ⅱ 截止2019年6月西部地區共有多少個縣摘掉貧困縣帽子

貧困縣摘帽標準是什麼?

貧困縣脫貧摘帽指的是自當地政府發布脫貧縣摘帽名單之後,就表示該縣不再屬於貧困縣,因為當地已經符合國家脫貧摘帽標准了。貧困縣脫貧摘帽是按國家標准執行的,並不是當地政府說脫貧就能脫貧的,國家貧困縣脫貧採取進村入戶的方式評估指標,具體詳情如下:

1.貧困發生率

當地貧困縣摘帽當年建檔立卡貧困戶信息系統發生率高於3%的,不得退出貧困縣。

2.脫貧人口錯退率

當地脫貧人口錯退率高於2%的,不得退出貧困縣。脫貧人口錯退率=抽樣錯退人口數/抽樣脫貧人口數× 。錯退人口是指收入沒有穩定並沒超過國家扶貧標準的,還沒有實現「兩不愁、三保障」的建檔立卡脫貧人口。

3.貧困人口漏評率

當地貧困人口漏評率超過2%的,不得退出貧困縣。貧困人口漏評率=調查核實的漏評人口數/抽查村未建檔立卡的農村人口數× 。漏評人口指的是符合國家扶貧標准,但是沒有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的農村人口。

4.群眾認可度

當地群眾認可度低於90%的,不得退出。群眾認可度=調查戶中認可戶數/調查總戶數× 。群眾認可是指調查戶對脫貧攻堅政策、幫扶措施及成效、脫貧退出、幹部幫扶的認可。

需注意的幾個方面是,脫貧摘帽退出的縣除對國家檢查評估的標准進行對照外,還需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脫貧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高於當年貧困線。達到「兩不然三保障」要求,即:是吃穿不愁,有安全住房、安全飲水,義務教育階段不因經濟條件學,享受我省規定的「四重醫療」保障。

2、村組條件。需統籌考慮村內水電路訊等基礎設施,學校、衛生室等公共服務,穩定支撐脫貧能力建設的特色產業和勞動技能就業,村集體經濟發展等情況。

3、縣域相關經濟社會發展指標。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幅度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務主要領域指標接近全國平均水平。

貧現如今,大家的日子越來越好了,貧困縣也越來越少了,20個省區市貧困縣已全部摘帽也預示著今後中國再無貧困縣!

Ⅲ 谷志科的介紹

谷志科,男,漢族,中共黨員,研究生學歷,教授。1951年10月生於河北省臨西縣。歷任邢台地區財貿學校教員、教導處幹事,邢台地委宣傳部、辦公室幹事,邢台地委辦公室科長、副主任,平鄉縣政府縣長、縣委書記,邢台師范高等專科學校黨委書記,邢台學院黨委書記等職。現任河北省毛體書法研究會副主席兼邢台分會主席,邢台市酒文化學會會長。

Ⅳ 平鄉縣大理村李英墓

李鴻儀

攝於1919年,考入甘肅第一師范。
李鴻儀(1897.2.16—1972.3.16),字一如。西夏皇族後裔,青海樂都縣人。民間歷史學家、西夏史學家。 李鴻儀先生自1915年起,在課余研治《西夏李氏世譜》。後又研究西夏史,不問寒暑,五十年如一日,成果頗豐。1965年社教,因寫家譜而羅織罪名,遭殘酷斗爭。家中萬卷藏書,被紅衛兵付之一炬。先生愛書如命,目睹此景,痛哭不已,幾致大病,竟於1972年3月16日與世長辭,享年76歲。 西夏史學家李鴻儀先生傳 (一) 李鴻儀,字一如。一八九七年二月十六日(陰歷丁酉年正月十五日),生於青海樂都高廟鎮石嘴村。 樂都歷史悠久。據高廟鎮柳灣村出土的新石器時代遺物證明,距今四千多年前,先民們就在這塊沃土上繁衍生息。漢武帝時樂都地區歸入漢朝版圖,趙充國(前一百三十七年——前五十二年)在湟水流域屯田,促進了樂都的發展。南涼以樂都為國都。隋唐設州、郡,明清置衛、所。絲路輔道和唐蕃古道途經縣境。因此,自古以來樂都一直是青海東部地區的政治、文化中心和交通要道。湟水自西向東橫貫縣境,形成河谷盆地,農業比較發達。樂都素有「文化縣」之稱,在青海是文化最發達的縣。清乾隆二十四年(一七五九年)建立樂都書院,道光二十一年(一八四一年)改為鳳山書院。從雍正三年(一七二五年)至光緒十年(一八八四年),從書院中考中舉人七名,貢生三十九名。光緒三十一年鳳山書院改為碾伯縣高等小學堂,即是李鴻儀後來所學習的新式學校。 李鴻儀出身貧苦的農家。同治間陝甘回民起義,樂都成為戰爭場所。石嘴村居民很多被逼迫投湟水而,其祖父得志公帶全家上北山避亂,因而倖免於難。亂後回來,房屋燒毀,田園荒蕪,滿目荒涼。李鴻儀就誕生在這個亂世之後,所以家境非常貧寒。父輩弟兄四人,其父李承琳,居長,教私塾。叔父三人,均務農。祖母劉儒人性穎悟,同治避亂,為碾伯縣幕賓育兒,幕賓妻富有學識,見祖母賢慧,故以其學教之,因有文化,能讀舊小說。先生自幼受祖母疼愛,口授古詩,成誦不忘,至老猶朗朗上口,以教子女。先生幼時,愛發疑問,常使祖母發窘。六歲時問祖母曰:「天之上何物?地之下何物?」祖母隨口答之:「天之上是天 ,地之下是地。」聽後懷疑多年。十歲時,祖母病革,呼其至床前誨之曰:「多行方便,廣積陰德」。繼誨之曰:「存好心,說好話,干好事,成好人。」言畢遂逝。對其影響極為深遠,銘心不忘,躬行不輟,並以此言教育子女。 一九○三年七歲時,入本村私塾,始發蒙於唐萬澤先生。唐先生字潤之,河州唐王川人,清增廣生員,詩文書法,兼擅其長。十歲時已熟讀四書及詩經全部,十三歲時熟讀書經、易經、禮記全部及《唐詩合解》一部,記憶力甚強,至老猶能隨意背出四書五經內任意段落。四十多歲時,給其子教讀四書、五經,從不看書,隨口領讀,全本皆然,可見其用功之深。十三歲時,由潤之先生教學八股文承破題,兼作五言律詩,潤之先生以天資穎悟者目之。 一九一○年,十四歲時,轉學於樂都崗子溝,從學劉洪基先生門下。劉先生系進士劉維儀次子,清廩膳生員,以飽學名於世。經劉先生講解四書、五經之義,並學作詩文,學問日進 。得到樂都舊學名家李蘭谷先生的好評。李蔭南貢生命先生作《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義》,文成批改,得「略觀一藝,可造材也」評語。 一九一三年,碾伯縣高等小學堂改為第一高等小學,先生於是年春入學,受教於李生香、謝善述門下。謝善述(一八六二——一九二五),字子元。光緒十一年(一八八五年)拔貢 ,光緒十九年在民和、平涼等地任教,又在蘭州就讀師范,回鄉任教。李生香(一八七一—一九四四年),字蘭谷,幼讀私塾,每試名列前茅,蘭州會試,中第一名廩膳秀才,甘肅優級師范畢業。二人均為樂都教育界名人,《樂都縣志》中有傳。先生受其教導,受益良多。一生酷愛文史,得力於此。在高級小學四年學習期間,除學習各科知識外,特別通讀司馬光《 資治通鑒》一部。家存《通鑒》一部,圈點批語,滿篇皆是。精彩段落,皆能背誦。嘗與同 學以某事件出於書之某頁打賭,先生均勝之。至老猶能敘說各歷史大事本末,絲毫不爽。史學根底甚深,於此可見。至一九一六年冬畢業,名列第一。因家寒未升學,旋於樂都大灣塘、長里堡任小學教員,集攢學費,准備深造。 一九一九年春,時年二十三歲,考入甘肅第一師范。在報考七百多人中,名列甲等第一名 。在校期間充任學生自治會會長,時值「五四」運動時期,率領同學在蘭州宣傳抵制日貨,反對賣國,表現出高度的愛國精神。甘肅第一師范會萃教育界名人,校長楊漢公,北京大學畢業;國文教師何洪基,北京大學畢業;張映川,清翰林;經學老師張林炎,清翰林。各教師均能認真負責,嚴肅執教。校風優良,為全省冠。先生勤奮力學,深得各教師器重。每天黎明即起,到室外專心朗讀,這種晨讀習慣,一直保持到晚年。在以後的教書歲月中,他每天早晨,總要誦讀四書、五經、諸子百家。退休在家時,仍然如此。年過七十,猶能一口氣背完老子《道德經》。作文書法,皆擅其長。在一師所寫五大本作文,篇篇綿綉,批語多加贊美之辭。且字體秀美,堪為書范。先生在極其困苦的情況下讀書,一九二一年,甘肅大饉,哀鴻遍野,本省銀行發行的銀票,價格驟落,助學金不敷伙食費開支,常常受飢挨餓。就是在這種情況下,他仍節約出錢購書。家中藏書萬卷,有很大一部分就是他在這時購買的。一九二二年冬畢業,即回鄉任教,開始了他一生的教書生涯。 先生於一九二三年任教碾伯縣巴州高等小學,充任校長之職。一九二四年受同學吳邦振先生聘,充任馬蓮溝小學校長。課外給學生講《古文筆法》、《春秋左傳》,深受學生歡迎 ,遠方來學者頗多,一時校風大振,省督學視察,登報表揚。一九二九年縣教育局調先生到樂都縣立第三高等小學任教,一九三二年由康善堂校長聘為甘肅永登縣窯街高小教員,是為永登縣教學之始。 一九三三年受石韞璽校長聘,任永登紅山嘴初小教員。斯校成立多年,因教員未得其人,頗形廢弛。先生任教後,校風大振,深得當地父老愛戴,先生亦頗欣慰。開學時撰聯雲:「初級復興,只期文光映浩水;小校又設,滿望化雨潤紅山。」一九三六年,受一師同學榮得明先生聘,任永登樂山小學教員。在該校任職五年,遠方來學者,多於本村學生,當地群眾 一再挽留先生,他寫校門聯雲:「三載重來,父老尊師獨尊吾;一枝仍借,童蒙求我不求人。」其自豪如此。一九四二年,受駱中三校長聘,任永登馬蓮灘小學教員,兼樂山小學校長 。其所教小學畢業生考入永登中學者很多,解放後上大學者亦不少。是年其子李培業遠離家鄉,跟隨先生在永登上學,其後一直在先生身邊就讀,到小學畢業為止。 一九四四年,樂都石嘴村成立高等小學,在家鄉父老再三要求下,先生回到故鄉,在石嘴完小任教導主任。於是北山、河南各地學生聞之,紛紛來校就讀,幾致該校容納不下,不得不擴大校舍,一時石嘴完小引起樂都教育界注目。從此先生之聲譽日高,各地紛紛來聘。時蘭州學友,樂都縣教育名家李景白先生,任碾伯東關完小校長,此校即先生當年所讀的碾伯縣第一高等小學。經李景白先生多次登門聘請,先生即赴碾伯東關完小任教,時在一九四五年二月。 先生為人敦厚,樂於助人。淡泊一生,不求仕進。對腐敗政治尤深惡痛絕。先生之同學,多在省府為官,多次函請他去省府任職,先生嚴詞謝絕,甘為貧苦,不為腐敗政府服務。終生布衣粗食,只以教書為樂事。一生清白,未入任何黨派,遵訓「君子群而不黨」之古訓,以自勵之。在樂都東關完小發生之一件事,顯出先生之人格。當時碾伯東關完小集合了樂都 有名小學教師多人,大家均以培養英才為己任。時值抗日後期,學校倡導愛國精神,多唱歌頌祖國、抗戰到底的振奮民族精神的歌曲。先生更是帶頭高歌,氣概昂然。時馬步芳視察,召集小學生訓話。訓話畢,輪流唱歌,南關完小多唱頌揚馬步芳的歌曲,而碾伯東關完小則唱歌頌祖國歌曲,馬步芳回去,下令撤換校長李景白,令其親信祁某任之。祁某不學無術,引起全校師生不滿。先生發動學生,要趕祁某下台,後被發覺,解職回家。石嘴父老又熱烈歡迎他到石嘴完小任教。至今學生們談及此事,非常敬佩先生不甘屈服惡勢力之反抗精神。 先生之品格高尚,一身正氣,無論新舊社會,均表現大無畏精神,絕不向惡勢力低頭。解放初,先生在天祝雲嶺小學任校長,縣府一幹部下鄉工作,遇先生,以「自來紅」居之,出言不遜,粗魯異常,先生並不以自己出身不好而自卑,引用毛主席話,據理以斥之,該幹部理屈辭窮,溜之大吉。六○年,時先生退休居家,生產隊使其看守玉米地,當玉米剛成熟時,社員因飢餓而偷搬玉米棒,先生體貼民間痛苦,每遇盜者,加以勸說,不反映給生產隊領導。一次盜者撒落包穀棒兩個,先生拾起,送交生產隊,生產隊反誣先生為盜者,進行訓斥。真正盜者看見先生受屈,從此再不盜矣。當我聽到這個小故事後,深深感到先生何等光明磊落,其道德品質何等高尚,故不嫌累贅,附筆於此,使人想見其為人。 從一九四六年起到一九四九年,先生均在石嘴完小任教。解放後,到甘肅天祝自治縣雲嶺小學任校長。一九五三年因身體不佳,要求退休回家。三十年如一日,以培養人才為己任。教學嚴謹,教導有方。樂都、永登二縣知識界,出於先生門下者甚多。 先生長於經史,解放前在各校任教,除教授所規定課程外,特加「經學」一科。每日一課 時,分四書、五經兩班,復式上課,先生親授之。學生朗誦之聲不絕,嚴如私塾,是二十世紀 三四十年代的特有現象。給高年級學生加講《古文筆法》、《左傳》、《史記》名篇,故先生門下弟子,一般文史知識水平獨高。先生對家庭成員教育亦甚用力。弟兄六人,先生居長。五個弟弟,皆受其教育,文史功底均好。對先生特別尊敬,以嚴師視之。大弟鴻書,隨先生在灣塘、巴州小學讀書,後在縣師范講習科畢業,任小學教師多年,參加國民革命軍馮玉祥部隊,任營部軍需官,於一九二九年卒於陝西大荔縣。二弟鴻逵,幼時受其教導,畢業於師范講習科,一生從事小學教育。三弟鴻陸亦曾隨其讀書,畢業於樂都中學,先從事教育,一九四八年樂都縣成立參議會,選舉為參議長。(見《樂都縣志》),「文革」後,任樂都縣政協委員。四弟鴻鈞,一九三二年隨先生就讀窯街高小學畢業,樂都中學初中畢業後,考入青海師范。一生任教小學、中學。五弟鴻銘,在石嘴完小受先生教育,後升入樂都中學,一生從事農業。長子培業,小學教育全受先生指導,課余教讀四書、五經,一直到解放後為止,達十年之久。侄李堉業,小學讀書時,亦受先生教導。總之,先生對弟弟、子侄輩成長,起了決定性作用,實開一代之新家風,他的貢獻是很大的。 先生自一九一五年起,在課余研治《西夏李氏世譜》。後又研究西夏史,不問寒暑,五十年如一日,成果頗豐。一九六五年農村社教 ,因寫家譜而羅織罪名,遭殘酷斗爭。「文革 」中尤甚。家中萬卷藏書,被「紅衛兵」付之一炬。先生愛書如命,目睹此景,痛哭不已,幾致大病,竟於一九七二年三月十六日與世長辭,享年七十六歲。 其一生所收集和撰寫家譜有十五部,調查材料和拓印碑誌累累,藏於家中。一九六四年社教開始,他預知家譜厄運來臨,便將石嘴家中所存十部家譜,秘密轉送到親戚處保存。一九七○年,又秘密拿回家中,密藏於南牆夾皮中,連家人都未知曉。黑古城所藏五部家譜,在「文革」中燒毀或遺失,特別是其調查材料數包(內有李英、李文碑文拓片)焚毀無存,是一巨大損失。 先生逝世之前一月,其子李培業由陝西回家守護。他頭腦清醒,終日歷數祖先事跡,一一 如列目前,言一生治譜,未遇知音,晚年又因此遭禍,不堪回首。邊說邊哭,淚如泉涌。聞者莫不悲痛。至臨終前三天,他似乎見到了家譜命運的光明就要到來。突然對其子說:「十部家譜,密藏於南牆中,我一生心血,全在於此,先祖無罪,令我子孫永保存之,家譜是消滅不了的。」接著他背誦李英神道碑文全文,以示銘刻不忘。當他朗誦至「猗歟李氏,世長西土,休光偉烈,昭耀千古」時,神采風揚,眼中炯炯有光。當念到「巴原奧區,山川鞏固,伉儷並葬,以篤終祜」時神態黯然。讀完後,長嘆一聲說:「會寧伯太爺,我見您來了。」 說完後,一直閉口無言,直到三日後逝世。其對列祖列宗敬仰之情,何等強烈,其對祖先歷史研究之堅忍不拔精神令人振奮,其奮身保護家譜的英勇事跡,震撼著李氏後代的心靈!他是一個為歷史學而獻身的人,須知他的最後一部家譜,就完成於極左的六十年代! (二) 先生自幼即對祖先歷史發生興趣,他說:「儀八九歲時,見族中長者,聚談先世事跡,竊喜我祖我宗,功業聲聞,非特傳之口碑,即昭耀典冊者,莫不家傳而戶曉。」(《新修六門家譜自序》,一九二七年)在高小讀書時,尤對史學殊感興趣。除通讀《資治通鑒》外,即對家藏《李氏六門家譜》開始進行研究。據《海東李氏家譜》(一九二三年)李承襄序中稱:「余早識寶亭族兄,為人光明磊落,富有膽識,承先伯得志嗣。舍侄鴻儀者是其子也。性嗜學,從明師,親益友,卒乃出其所學,以促進教育,灌輸文化為己任,今乃纂敘譜牒,閱時八載。 其報本之心,非誠至極,豈能若是哉!」則知先生於一九一五年在高小讀書時,已開始研究家譜。 一九一六年高小畢業後,充大灣塘小學教員,又得到王學尹先生纂修的《李氏家乘》,成為他研究家譜的基本材料。他在《李氏家乘》的「說明」中寫到:民國丙辰冬(一九一六年 )儀畢業於碾伯高小校,昱年受族祖蘭谷老師命及族叔潤之督學聘,充大灣塘國民學校教員 ,開校之三月與族中人不論尊卑,有見面相識之誼,時有吾六門高祖父貢生蔭武者頻來學校,談祖先歷史,因執此稿本授予,並命之曰:「祖先事跡,備錄在內,宜牢守之,永作後世修譜嚆矢。」為了進一步展開家譜的研究,從此,先生已注意收集史料。 一九一九年先生考入甘肅第一師范,因先生品學兼優,且長於史學,在李氏家族中,聲譽遠播,得到當時東府最後一位土司李承襄的賞識。寒暑假回家,來往步行,途經民和縣上川口,常往土司公署。翻閱土司官譜(今藏民和縣檔案館),為祖先開拓青海事跡所感動。但同時又不可解的是堂堂土司官譜,竟然將拓跋思恭敘為晉王李克用的後裔,鬧出張冠李戴的大笑話,關於此段實情,在他二十年後寫的《西夏李氏世譜序》(一九三七年)中有詳細記 述。今錄如下:「民國庚申春(一九二○年),余於甘肅第一師范肆業,時有翰林筱梧張林炎夫子,金城人也 ,負授經史之責,尤以長於史學稱。因捧譜牒,乞之為序,翻閱畢,夫子以世系錯訛不確辭 ,余亦為之甚惑焉。及暑假旋里,道經享堂,親謁祖墓,詳錄碑銘。始知族譜之載晉王者,不免以訛傳訛矣。……於是遠搜近采,廣為裒集,詳閱魏書本紀,隋唐各書黨項傳,五代史李仁福傳,宋、遼、金各史夏國傳,元史李恆、李察汗傳,明史李英傳與甘肅新通志西寧李土司李百戶等土族志。並參看家存西寧衛右千戶所、世襲鎮撫、世襲百戶、世襲千戶、前千 戶所世襲鎮撫各親供號紙,旁及稗官野史之記載,各門重修之家譜,經十餘寒暑之考究。列為圖考,編成西夏李氏世譜。凡各史乘確鑿者原錄之,世系錯訛者訂正之,原譜殘缺者補充之,世系中斷者完善之。使我族族譜,燦然詳備,以免今後歷史家之譏誚,後之起者,覽圖考,閱世譜,知我罪我,亦聽之而已。」先生為恢復李氏歷史的本來面目,為發揚光大祖先立功創業的精神而孜孜不倦地奮鬥了一生。 先生所寫譜牒不下二三十種,河湟李氏族中,到處可見,雖經「文革」之災。仍保存下來不少。考其寫作經過,大致可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二十年代。此一階段他主要工作是以享堂會寧伯李英碑文為據,修正土司官譜之謬誤。完成兩部家譜,即《海東李氏家譜》(一九二三年)及《海東李氏家乘》(一九二五年)。他經過詳細考證,第一次提出了李土司系西夏皇族後裔的觀點,駁斥了川口土司族 譜的沙陀晉王說。在所修纂的家譜中完全刪除了沙陀晉王的世系。 第二階段為三十年代。此階段主要工作是更廣泛地收集資料。特別發現了明代的更多史料 ,如家譜序言、中府鎮撫、千戶供狀,為西夏說找到了更有力的證據。且對世系表作了更多 的補充,完成了《西夏李氏世譜》(一九三七年),由此最終確立了區別於土司官譜的另一家譜系統。實際上是恢復了明代家譜的內容。對於《西夏李氏世譜》將有專文介紹。(參看本 書「前言」) 第三階段是四十年代、五十年代。此階段先生擴大研究領域,致力於西夏史研究。一九四 五年先生在碾伯完小任教時,得讀樂都中學所藏的二十四史、甘肅新通志、西寧府志及其它地方誌。一九五三年,其子李培業考入西北大學,遵先生之命,利用西北大學圖書館藏書, 抄錄很多西夏史料供先生研究。他下了很大功夫,抄錄匯集成《西夏實錄》一部。他在全面研究西夏史後,撰成《西夏史略》一部,共四冊,藏於樂都黑古城家中,惜「文革」中遺失 ,不知是否尚在人間! 綜觀先生研究家譜過程,始則為了恢復李氏歷史真面目,繼而進行深入研究,完成《西夏李氏世譜》,最後把研究范圍擴展到整個西夏史領域,想取得更大成就。解放後,生活條件改善,圖書資料容易求得,以先生文史功底,繼續研究,定能取得想像的成果。可惜天運不佳,屢遭災厄,最後竟抱著遺憾,在「文革」中與世長辭了。 先生研究家譜的目的從一開始就是為了恢復西夏李氏的歷史本來面目。所以他的治譜原則是實事求是。他說:「世之作譜者,往往攀援仕官,附會名流,輒曰:吾宗即某卿之支派, 某相之箕裘也。而不知譜者,貴譜其實耳。若於杳冥慌恍中,遠引繁稱,適以絕其類,亂其宗,不如不譜耳。」他在這里指出了一般家譜攀高附會的弊端,而自己務必去其弊而正本清源。他為了弄清李土司族源,廣泛地進行調查研究,除參閱《二十四史》、《資治通鑒》外 ,並大量閱讀各種地方誌及族中所存的土司、千戶、百戶等各種供狀,旁及稗官野史,各門重修之家譜,特別是親謁各處祖墓,拓印各處碑銘,下了很大功夫。樂都老鴉峽鸚哥咀古石刻,中撫鎮撫祖墳墓碑,高陽伯李文墓誌銘都由他親自調查抄錄而得以保存,現此種文物皆 毀滅無存,幸由他抄錄,給李氏族源問題,增添了珍貴資料。最為可貴的是他在永登教書時 , 親自騎馬去涼州拓印《護國寺感應塔碑》,來回往返千里,其精神甚為感人。他還繪制了各個祖瑩墓圖,標明所葬各祖先名諱,特別是享堂墓圖,給我們留下了真實材料,徹底否定了系晉王墓的說法。現墓碑及墳冢全部毀滅無存,我們只有靠他繪制的墓圖,來想像當年墓群之盛狀。他不僅參考李氏各門家譜,並親自查閱祁土司、魯土司、阿土司等外姓家譜,若有與李氏有關者,皆一一錄之於譜,豐富了家譜內容。他訪問各地遺老,詢問祖先事跡,特別 查清了中府世系,為全面反映西夏後裔的發展情況做了大量的工作。 先生對家譜的作用,在三十年代就提出可以補國史之不足的觀點,他說:「餘思之,家譜之作,非徒志孝友睦姻任恤之行,尊祖敬宗收族之誼已也,尤可以助國史所不及。語曰:民為邦本,本固邦寧。凡民終生勞動,竭彼血汗,以擴國家利益,俾國勢蒸蒸日上,社會欣欣發展,其功績為國史所不逮而應著於簡編,珍藏諸家,使後世知之,不致湮沒弗傳者,惟譜是賴,是故家譜不可不作」。(《西夏李氏世譜》,一九三七年)他的這個觀點為家譜的存在價值作了根本的肯定。一部家譜就是一個家族的發展史,家譜是一個家族、一個家庭所特有的文化,可以說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細胞,它是有深廣的人民性的。在國史中只寫對社會有重 大貢獻的人物,一般平民百姓是不能留於經傳的。但是家譜中除大奸大惡者以外,不分貴賤尊卑,總按排行列出,記載著每個人的姓名和生卒年月,對本家庭發展有貢獻者,還要專門寫幾筆他的事跡。從全面反映「人」的歷史來說,它超過了國史。對於這樣的「家史」,為何不讓它永遠存在呢?誠然,家譜是宗法制度的產物,但棄其封建性,修人民自己的家譜,為何不可以呢?先生就是站在史學家的立場,來看待家譜的,在他所撰的家譜中,對勤勞一生、耕讀為本、教子有方的歷代祖先,不論其有無官位,均要簡述平生事跡,予以表揚,使後世子孫效法,真正起到了教育後代的作用。 綜觀先生一生,是孜孜不倦奮斗的一生,默默無聞勤勞的一生。他為了追求真理,始終不懈地一步步走下去,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不管別人如何議論,他都置之不理,我行我素。今天看來,他所做的是驚天動地的事,是名垂萬世的事,但他卻不是為了出名,更不是為了取得史學家的稱號,而是為了還歷史本來面目這樣一個簡單的目的。在他誕辰一百周年的時候,他費盡心血編纂的《西夏李氏世譜》即將問世。視其成就,我們可以毫不誇張地稱他為民間西夏史學家了!
追問:
兄弟你辛苦了
回答:
採納我吧,謝謝!
追問:
有你這么的採納發嗎
回答:
隨你吧

Ⅳ 誰知道來氏的起源

來姓起源可從史記查到蛛絲馬跡:

《史記 殷本紀》翻譯節選:

殷的始祖是契(xiè謝),他的母親叫簡狄,是有娀(sōng松)氏的女兒,帝嚳(kù酷)的次妃。帝嚳(kù酷)是黃帝的曾孫子,是顓頊(黃帝的孫子)的侄子。簡狄等三個人到河裡去洗澡,看見燕子掉下一隻蛋,簡狄就揀來吞吃了,因而懷孕,生下了契。契長大成人後,幫助禹治水有功,舜帝於是命令契說:「現在老百姓們不相親愛,父子、君臣、夫婦、長幼、朋友之間五倫關系不順,你去擔任司徒,認真地施行五倫教育。施行五倫教育,要本著寬厚的原則。」契被封在商地,賜姓子。契在唐堯、虞舜、夏禹的時代興起,為百姓做了許多事,功業昭著,百姓們因而得以安定。 契死之後,他的兒子昭明繼位。昭明死後,兒子相土繼位。相土死後,兒子昌若繼位。昌若死後,兒子曹圉(yǔ語)繼位。曹圉死後,兒子冥繼位。冥死後,兒子振繼位。振死後,兒子微繼位。微死後,兒子報丁繼位。報丁死後,兒子報乙繼位。報乙死後,兒子報丙繼位。報丙死後,兒子主壬繼位。主壬死後,兒子主癸繼位。主癸死後,兒子天乙繼位。這就是成湯。 從契到成湯,曾經八次遷都。到成湯時才又定居於亳,這是為了追隨先王帝嚳,重回故地。

﹒﹒﹒﹒﹒﹒﹒﹒﹒﹒

太史公說:我是根據《詩經》中的《商頌》來編定契的事跡的,自成湯以來,很多史實材料采自《尚書》和《詩經》。契為子姓,他的後代被分封到各國,就以國為姓了,有殷氏、來氏、宋氏、空桐氏、稚氏、北殷氏、目夷氏等。孔子曾經說過,殷人的車子很好,那個時代崇尚白色。[4]

Ⅵ 中國歷史上有多少個盛世 又有多少個著名的治世

「康乾盛世」:中國人生活質量高過歐洲

「盛世」,是指中國社會一些特定階段,從大亂走向大治,在較長時間內保持繁榮時期。中國歷史上,比較公認的盛世只有三次,即從「文景之治」到「武帝極盛」再到「昭宣中興」的西漢盛世、從「貞觀之治」到「開元全盛」的大唐盛世和清代的「 康雍乾盛世」。 但是,所謂的公認,也不是沒有爭議。

1

三大盛世的共同特徵

一是消除了內憂外患,軍力國勢強盛,國家統一,疆域遼闊,周邊沒有相抗衡的力量。漢朝開國之初,異姓諸侯王心懷叵測,匈奴部族頻頻攻逼;唐朝建基之始,中原群雄割據,邊塞突厥犯境;清朝入關定鼎後,內有三藩、台灣、准部之憂,外有俄羅斯之患。但經過數代人努力,都分別平定了內亂,擊潰或逼退了外敵,實現了國家的統一,並在此過程中,開疆拓土,軍力國勢日益強盛。疆域之遼闊,為中國歷史上除元朝外所僅見,也為世界歷史上所罕見。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不僅在亞洲,甚至世界范圍內都沒有對手能夠對其構成真正的威脅和挑戰,從而為社會的發展和經濟、文化的繁榮提供了保障。

二是社會總體上比較安定,經濟發展,國家富足,國力領先於世界。這三個朝代建立之初,都承大亂之後,人口喪亡,經濟凋敝。統治者能夠汲取前車之鑒,勵精圖治,興利除弊,注意與民休養生息,使社會總體上保持了較長久的穩定,經濟逐步有了恢復和發展,國力蒸蒸日上,百姓越來越殷實富足。西漢文景之際,據載「京師之錢累百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腐敗不可食」。武帝時,大興水利,農業更趨發展;鹽鐵官營,財政愈益加強。唐代貞觀年間,經濟由恢復而發展,到玄宗開元全盛之時,詩稱「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歷史上漢、唐並舉,無疑都證明漢、唐是當時亞洲乃至世界上最富強的國家。清代乾隆時,農業、手工業和商品經濟均興旺發達,財政收入之豐,達到了我國古代社會的最高水平,經濟規模和總量居當時世界之最。直至1800年(清嘉慶五年,乾隆於此前一年去世),中國仍然是世界經濟的中心,生產能力和出口能力,為世界其他地區望塵莫及。國家的安定富足,又為軍力國勢的強盛提供了基礎。由此出現了文治武功、相得益彰的局面。

三是文化繁榮,對周邊地區有巨大的影響力。在國勢強盛、國家富足的基礎之上,三個朝代的文化俱臻繁榮。漢初以來朝廷大力倡導搜集和整理圖籍文獻,使先秦百家之學在秦代焚書浩劫之後又趨復興。漢武帝時獨尊儒術,奠定了兩千年封建社會的思想基礎;設太學,置樂府,誕生了大氣磅礴、彪炳千古的《史記》。唐人吐納百川,鎔鑄古今,在科學、文學、藝術上都有卓越的創造。貞觀之時,都城長安成為世界文化的中心,四方來朝,「國學之盛,近古未有」。璀璨絢麗的唐詩,終在盛唐時臻於大成。「康、乾盛治,文教大昌」,《康熙字典》、《古今圖書集成》、《四庫全書》的編纂,經學、史學的興盛,使清代學術取得了「超漢越宋」,集歷代之大成的歷史地位。一部《紅樓夢》,堪稱時代的史詩。這些文化成果,均對周邊國家產生了巨大影響,往往被奉為樣板,競相學習仿效。

2

「康乾盛世」:中國人生活質量高過歐洲



世界及中國人口發展趨勢比較
(註:此資料的清代人口數字過於偏低,見後文論述)
http://www.gsjsw.gov.cn/html/rkzk/17_12_47_116.html
時期 世界人口 中國人口 中國佔世界人口比例(%)

前100萬年 1—2萬
前10萬年 20—30萬
前1.5萬年 300萬
前3000年 3000萬 1000萬 33
公元元年 1.7—2.5億 6000萬 24—35
1750年 乾隆十五年 7.28億 1.9億 26
1800年 嘉慶五年 9.11億 2.76億 30
1850年 道光三十年 11.81億 2.94億 25
1900年 光緒二十六年 16.17億 4.26億 26
1950年 25.17億 5.52億 22
1999年 60億 13億 21



太平天國(1851年-1864年)

外國人所作的估算:

1.1883年,一個美國傳教士稱:太平天國戰爭造成中國人口的損失為5000萬。

2.當時的美國駐華公使柔克義則估計太平天國戰爭導致的人口死亡數為2000萬。

中國當代人口史學者在史料基礎上,估算:

1.據太平天國前後《戶部清冊》所載的戶口數,認為從1851年到1864年中國人口銳減40%,絕對損失數量達1.6億

2.將戰前的人口數據與1911年宣統人口普查資料進行對比研究,認為太平天國戰爭僅給江蘇、安徽、浙江、江西、湖北五省直接造成的過量死亡人口就至少達到5400萬,如果再考慮到其它戰場湖南、廣西、福建、四川等省的人口損失,那麼太平天國戰爭給中國帶來的人口損失至少在1億以上,直接造成的過量死亡人口達7000萬。

不管哪種估算,太平天國戰爭都不僅是中國歷史上空前的浩劫,也是全人類歷史上最殘酷的戰爭,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也僅造成了5000萬的過量死亡。



康熙乾隆年間,中國的人口數量從佔世界人口22%,猛增到37%,因此我們最好還是從中國的人口的變遷說起。中國的人口在近代,是隨著中國在世界資本主義演變中的角色和狀況的演變而變化的。事實上中國在明朝末年之前,人口增長緩慢,長期徘徊在五千萬到一億之間。直到明朝末年中國才第一次成為世界人口第一大國,那也就是16世紀末的時候。到清朝初期對人民的大屠殺後,中國人口又下降回原來的世界第二,康熙初年中國人口約一億,佔世界人口22%。康熙乾隆年間一百多年中,人口迅速膨脹,從一億猛曾到三億,到鴉片戰爭前,中國人口達到四億,佔世界人口的37%(見ANGUS MADDISON<世界經濟---千年展望)。

王力《中國語言學史》(1981)和何九盈《中國古代語言學史》(1995)書中,述及清代小學家95人,其中81人的生卒年份可以確定。我便將這81人作為分析的樣本。其中,進士、舉人57人,舉孝廉、鴻博9人,諸生、貢生17人。於是可知,他們中的大多數(87%)參加過科舉,並且多數取得了學位。而一旦有了學位,也就有官可做,所以,他們中領取官俸者多達62人;加上雖不為官但入人幕府的,或應聘編校典籍、主講書院的共7人,合計佔了72%。這意味著,大多數學者有固定收入,解決了溫飽問題。

再來看一個數字:這81人的平均壽命,達到67.30歲!這個數字是驚人的。

根據社會人口學的統計,1949年以前中國人的平均壽命僅為35歲;
根據現代的一項調查,「中國科學院系統在職科學家的平均死亡年齡只有52.23歲,加上離退休人員,所有死亡者的平均年齡只有63.33歲」(《南方周末》1999年1月1日第15版)。

擴大調查范圍,從《傳統語言學辭典》(許嘉璐主編,河北教育出版社1990年)中找出立作條目的234位小學家(不包括上述81人),他們均出生於1600-1850年間,生卒年份確鑿。這里只舉一個統計數字:其平均壽命為65.38歲,與第一個樣本相差不大。 這里統計的81+234位小學家,是清代學界的代表群體。他們中的多數生活水準在一般百姓之上。正因為生活安穩,有利健康,他們才能長壽;也正因為物質生活有保障,學術活動才能順利展開。

到18世紀的最後25年,人口增加大概超過了生產的增長,人均收入停步不前,然後開始緩慢下降,最貧困地區首先受害,地方盜匪活動加劇。18世紀末發生了公開起義,對清王朝後來的統治造成越來越大的沖擊。元朝和明朝覆滅後歸於沉寂的白蓮教秘密會社恢復了活動,在1796年的大起義中又一次脫穎而出。這對於許多中國人來說意味著,統治王朝再次陷人了困境,鎮壓白蓮教的巨大花費消耗了國家資財,太平天國運動的損失就更不提了。

6

唐朝盛世多少年???十幾年

唐朝盛世800年的說法是怎麼來的,他統治只有300年左右啊 唐朝的盛世在貞觀和開元時期,分別是公元627--649和713--774,兩個時期中間的時期除了武則天退位後又暫短的混亂外其它時候也是很強盛的,如果將武周時期算入,唐朝的盛世應該有110--130年左右。 第二個時期應為713~754,因為755年即爆發了安史之亂。774年已經是唐代宗大歷年間,安史之亂雖被削平,但中央政府已經失掉了對河北等地區的控制。

唐朝盛世多少年???

唐朝盛世也就十幾年,因為,直到開元時期,唐朝人口才恢復到隋朝楊廣時代的水平,之後,很快就安史之亂了。如果人口比不上萬惡的楊廣,可以稱為盛世么?唐朝是儒教弟子意淫出來的偉大。

1

馬周上奏唐太宗說:「理天下者,以人為本。欲令百姓安樂,惟在刺史、縣令。」唐太宗也說:「比見吏部擇人,惟取其言詞刀筆,不悉其景行。數年之後,惡跡始彰,雖加刑戮,而百姓已受其弊。」[《貞觀政要集校》卷3《論擇官第七》] 可見貞觀盛世亦並非沒有貪官。

值得注意者,後世人們羨稱的漢朝文景之治,唐朝貞觀之治,當時人卻未曾自誇為盛世。漢朝文景時代其實是個輕徭薄賦,休養生息,積蓄國力的時代。漢文帝時,賈誼形容時政為危局,說:「抱火厝之積薪之下,而寢其上,火未及燃,因謂之安。」[《漢書》卷48《賈誼傳》] 直到漢景帝時平七國之亂,漢朝統治方得以穩定。即使是粗線條地觀察,漢文帝和漢景帝顯然有失政之疵。

唐朝與漢朝不同,武德七年(公元624),隋末的大規模戰亂方才平息,貞觀之治有明顯的休養生息的意味。貞觀六年(公元632),魏徵說:「今自伊、洛之東,暨乎海、岱,萑莽巨澤,茫茫千里,人煙斷絕,雞犬不聞,道路蕭條。」[《貞觀政要集校》卷2《直言諫爭附》] 魏徵此說反映了當時廣大關東地區尚未恢復到隋朝全盛期的水平。 唐太宗說「天下稍安,尤須兢慎」。[《貞觀政要集校》卷1《政體第二》]

2

蔡東藩先生所寫的《中國歷代演義》很詳盡地演義了各代歷史,蔡老說:這一部唐朝演義,好做了三段立論,第一段是女禍,第二段是閹禍,第三段是藩鎮禍,依次產出,終至滅亡。若從根本問題上解決起來,實自宮闈淫亂,造成種種惡果。所以評斷唐史,用了最簡單的三字,叫做唐烏龜,這真所謂一言以蔽之呢。

3

揭穿「貞觀之治」的謊言

《舊唐書》是唐朝人寫的,讀此書,讓我覺得不很享受,因為文中吹捧李世民太過份了,有過的地方,或者歪曲,比如他殺兄囚父,被篡改成別人要謀害他,人家太子謀害你干什麼?再有就是敗仗不提,一筆代過,比如其征伐高麗,有時把敗仗寫的比勝仗還榮耀,比如高麗之戰明明失敗了,卻大肆吹噓。

有興趣的網友可以看看宋史,明史,或者清史稿,看看這些歷史中的皇帝傳是否象唐人寫的《舊唐書》這么讓人渾身起雞皮疙瘩。我看到的史書,《舊唐書》是最無恥的一本。

之所以要看《舊唐書》,是因為想核實一下,課本中偉大的「貞觀之治」到底有多偉大。因為是唐人寫的,絕對不會醜化的,而是盡力誇張美好的一面。很遺憾,我看完了 太宗本紀,「貞觀之治」根本沒有課本和網上一些人吹的那麼神。例子如下:

網上說「貞觀之治」,而書中說的是「貞觀之風」。我認為「貞觀之治」是後人編造的。道理簡單,當時戶口,人口和版圖面積都不如楊廣時代,如果叫這個「貞觀之治」,楊廣時代是否該叫「大業之治」,甚至叫「大業盛世」?

隋煬帝被醜化,是李世民的手下乾的好事,以凸顯自己的文治武功,但是,李世民無論文治還是武功都不如隋煬帝。李世民時代,打不過突厥,簽訂了「渭水之盟」,「空府庫」 ,把錢才上貢給突厥。 文治上,李世民時代的人口數字始終未達到楊廣時期的水平,直到李隆基時代,唐朝的人口才可以和隋煬帝時代相比,隋煬帝大業中期人口890萬戶,唐玄宗天寶十四年人口891萬戶。也就是說,所謂的貞關之治,在很大程度上戰亂後人口和經濟的自然復甦而已,沒有被吹捧的那麼好,注意,是貞關之治,而不是貞關盛世,這就說明問題了。論個人文才,李世民更是拍馬也趕不上楊廣。

楊廣之死,完全是個意外,是死於宇文化及謀殺。如果他不死,所謂的農民起義並不會推翻隋朝。說明這個道理很簡單,李家是隋朝的臣子,甚至是楊廣的親屬,李家是打著給楊廣報仇的旗號起兵的,最後平息叛亂,一統中原。如果楊廣沒被暗殺,李家作為隋朝臣子,本身就可以把起義鎮壓下去了。

大業五年,楊廣親自主持大運河的巨型工程接近尾聲。國家圖書館藏書達三十七萬卷,創中國歷代之最,科舉制正式確立。 隋朝疆域共有五百九十個郡、一千二百五十五個縣,朝廷控制的民戶達八百九十萬戶,全國統計出的人口四千六百零三萬人。東西九千三百里,南北一萬四千八百一十五里。《資治通鑒》說:「隋氏之盛,極於此矣。」

李世民的「貞觀之治」:「貞觀時代的田地開墾量只有隋代的三分之一弱,貞觀十七年的戶口不到三百萬,還不到大業年間的一半。」 《資治通鑒》:「(貞觀十一年)於是唐地東極於海,西至焉耆,南盡林邑,北抵大漠,皆為州縣,凡東西九千五百一十里,南北一萬九百一十八里。唐太宗貞觀十一年疆域東西:九千五百一十里,南北:一萬九百一十八里。(9510乘以10918等於103830108) 隋煬帝大業五年疆域東西:九千三百里, 南北:一萬四千八百一十五里。(9300乘以14815等於137779500)隋大業五年137779500比唐貞觀十一年103830108疆域大33949392。

經常看到有人說「貞觀之治」時期路不拾遺,夜不閉戶,這在書裡面是不存在的,相反,你可以看到當時百姓賣兒賣女,當時天災瘟疫,政府不得不救濟。還有各種農民起義和反叛。

這本書最有趣的是,前面吹李世民如何不信神仙,後面又記錄其煉仙丹的事,李世民也死於「成仙」之夢。不知道是史官糊塗了,還是故意玩弄李世民一下。 迷信仙道,和秦始皇一樣死於吞金,也就是自殺。唐太宗曾經嘲笑秦始皇和漢武帝用丹葯,現在自己也一樣。

貞觀十年,魏徵發現他「漸惡直言」,差點殺了魏徵, 唐太宗開始走下坡路。 毀魏徵墓碑,這也太惡毒了。賜劉洎自殺。劉洎(?~645) 的資歷和魏相近,唐朝宰相也是敢於講真話的忠臣,性疏峻,敢言,武則天的大周給平反了。

大造宮殿,腐化墮落: 宮中多用金玉裝飾,還大量挑選民女入宮,貞觀十六年,唐太宗下詔,太子所用之物其他機關不得限制,結果造成太子的嚴重浪費現象。唐太宗自己也開始修造宮殿,貞觀十一年在東都洛陽修飛山宮,二十一年又修翠微宮。

5
盛唐的領土是虛空,大片區域統治是不鞏固的。大片土地是荒漠。南方大片領土還處於未開發地區,都沒多少人居住。初唐人口3000多萬,有一大半居住在關中、河南等地區。沙漠荒原和城市農田都是土地,能一樣嗎?上海的土地,和甘肅的土地能一樣嗎?所以宋朝的真實領土純度實力要比唐朝的領土純度強數倍。宋朝再形成之初就一點先天不足,它周邊的所謂蠻夷已經不是停留在游牧時代,僅僅滿足於掠奪的原始的部落聯盟了,而是真正意義上對等的政權。無論是大遼還是西夏都是高度發達的封建國家。而唐的腐化,致使中原地區馬匹稀少。中原的馬大概都被飢民吃了吧?而戰馬在古代相當於今代的坦克,使「中國」軍隊沒有「坦克」這是誰的錯?西域等地只是唐朝的軍事影響區而已,正史上叫做「羈糜」,「北風卷地白草斬,胡天八月即飛雪。」這是芩參天寶八年在安西任北庭節度判官時寫的詩句。大詩人李白「胡關饒風沙,蕭索竟終古。木落秋黃草,登高望戎虜。荒城空大漠,邊邑無遺堵。白骨橫千霜,嵯峨蔽榛莽。借問誰陵虐?天驕毒威武。赫怒我聖皇,勞師事鼙鼓。陽和變殺氣,發卒騷中土。三十六萬人,哀哀淚如雨。且悲就行役,安得營農圃!不見征戍兒,豈知關山苦。李牧今不在,邊人飼豺虎。」「胡天」 、「胡關」 、「藩鎮」的意義能等同於「中土大唐」嗎?在唐朝沒有人把那,當作中土大唐。唐人們都清楚那與真正的版圖是兩回事。唐朝沒有向外擴張的動力,中土大唐中國的中心地帶都沒建設好,哪有理由往那窮山惡水土地貧瘠之地跑?因為大漠邊關哪有我中土大唐的土地好?「野雲萬里無城郭,雨雪紛紛連大漠。」自古大漠邊關,天氣惡劣。中土大唐的人民是不會那遷徙的,那裡沒有戶口管理更沒有有效的賦稅。連唐人也知道那與真正的版圖是兩回事。如果那些都是中土大唐,那盛唐長安成里的4000多名外國使節從哪來?原來外國人大都是西域人,正說明唐朝的真正的控制范圍,真實的疆域。現在千萬不要自作多情用現代的主權觀念往上套。如果沒有清朝的開墾,即使初唐在西域建立再多的「藩鎮」,也是白搭。因為唐朝中期不止把漢隋開創的西域丟了,而且還把東北、河北、山西、雲南、四川等等之地讓給了外族。中國現代的疆域是繼承了清朝的財富。如果中國現在要是繼承唐朝的疆域,那中國真是太小了……唐朝無能政府一大半時間真實控制區域還沒南宋大。

唐朝的疆域有多大?有些不要臉沒有臉恥、喜歡自淫的歷史學家及學者,完全不顧歷史事實,愣把說成吐蕃、南昭、契丹、渤海、西域等國的土地說成唐朝的疆域。東亞洲有三個民族不懂得尊重歷史,一個是日本,第二個是朝鮮,第三個就是中國。突厥、吐蕃、契丹、渤海、回鶻、南昭等等無論是《新唐書》還是《舊唐書》都歸在外國蠻夷列傳里,它們的領地根本就不是唐朝的領土。而現在的一部分中國人愣是把這些蠻夷的領土意淫成唐朝的領土。網上不顧歷史事實畫的唐朝疆域比比皆是!你可以說唐朝和突厥、吐蕃、回鶻、契丹、南昭一樣都是中國的一部分,但你不能說突厥、吐蕃、回鶻、契丹、南昭是唐朝的一部分。《新唐書》:「唐興,蠻夷更盛衰,嘗與中國相抗衡者有四,突厥、吐蕃、回鶻、雲南是也」。唐代中國至少是四國演義,唐朝根本代表不了中國。「隋、唐之間,突厥為大。其後有吐蕃、回鶻之強。五代之際,以名見中國者十七八,而契丹最盛。」唐朝所處的那個時候,中國境內有許多政權國家當時是諸強爭霸的局面。

唐朝強盛時也是吐蕃統一強大的時候。吐蕃的疆域可比現在的西藏大得多。同樣南昭也比現在的雲南大得多。吐蕃和南昭絕對不是唐朝的一部分。他們和唐朝絕對是不同的國家。唐高宗時期公元670年(咸享元年)吐蕃發兵滅了唐朝的屬國吐谷渾,唐朝西域四鎮(鬼茲、於闐、焉耆、疏勒)被吐蕃奪去,唐朝派大將薛仁貴率 10萬大軍進攻吐蕃,在青海湖以南大非川被吐蕃大軍打得大敗。公元678年(儀鳳三年)唐中書令李敬玄率兵18萬與吐蕃軍又戰於青海,唐軍再次戰敗。直到武則天時公元692年(如意元年)要靠女人把領土奪回。唐軍是屢次的慘敗在吐蕃手裡。唐朝都打不過吐蕃,看看發展一千年以後的西藏實力如何?就知道唐朝的實力是什麼樣的水平層次了。公元696年(萬歲登科元年),曹仁師等二十八將功契丹,全軍覆滅,大將都成了俘虜。連處在原始階段的契丹都打不過,別說以後的大遼帝國了。公元751年(天寶十年),唐軍八萬人進攻南昭,結果唐軍大敗死六萬人。公元754年(天寶十三年),大唐又發兵七萬人攻打南昭,結果全軍覆沒。中國歷代很少有軍隊大敗於南方民族的,只有常不敵於北方民族。可見唐軍的無能。大唐很給「中國」(中原)人丟臉。正是因為唐朝皇帝搞不定外族侵擾才設立藩鎮。河北藩鎮就為防禦契丹、奚等族所設。唐朝後來又重文輕武,所以只能起用蠻人。所以才重用安祿山,安祿山打不過契丹人,大敗後,看唐上下一片烏煙瘴氣,已經腐敗不堪軟弱可欺,所以開始反唐。最終導致安史之亂。這時單一民族契丹人戰鬥力和以後的由多民族組成的大遼帝國還不可同日而語。安祿山雖打不過還處在原始階段契丹人,但對付軟弱的唐朝卻綽綽有餘。說唐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強盛的朝代那是不是自淫?

突厥是沒有城池的原始部落,他們雖然占據很大地方,但大都是沒有開採的荒漠,就是說這些土地沒有國土性質。大都是屬於自然環境,誰占就是誰的。就是唐朝打到哪,也只是代表佔領一個點,而不代表一個面。在古代的領土觀念和現代是不一樣的,是有「公陸」(和公海一樣)的就是那土地雖也不屬於誰。如大唐在西域建立軍事管理區域,並不能說從長安到西域就都是唐朝的疆域。不能說唐朝的軍隊到過哪,哪就是中國的領土。要不然漢隋那麼強大,怎麼沒到外國去做戰?漢唐隋之所以強大,是因為向現在的美國一樣有拒敵於千里之外,在異國的土地上建立軍事管理區(如美國現在的伊拉克的所做所為)。

唐朝滅了突厥了嗎?僅幾十年後,突厥汗國就重新建立,蒙古高原就不再屬於唐朝的羈糜區。《劍橋中國遼西夏金元史》「7世紀末葉,唐對邊疆地區的控制有所削弱。從高宗初年起,從塔里木盆地到高麗,橫跨亞洲的唐軍逐漸退卻,採取守勢。……在680年前後,突厥再度強大起來,並開始重構其草原霸主地位。唐試圖征服高麗的行動以慘敗告終,在東北東部出現了一個新的國家——震(後改稱渤海)。」自天寶年間起,大漠北回紇取代突厥,南詔叛唐後統一雲南。緣邊羈縻府、州也大量撤廢或內移。隨著公元676年安東都護府遷入遼東,唐朝放棄了東北大部分地區。東北邊境外,渤海國興起,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東至太平洋,北接黑水靺鞨,南至新羅,西接契丹和唐之遼東。東北松花江、黑龍江流域為靺鞨、奚、室韋諸部。滇西南諸羈縻州之外,為蒲子、金、越等部。西南面沒有恢復漢朝舊疆,僅領有雲南北部一小塊,唐朝安史之亂前穩定控制的區域只有五百多萬平方公里,比西漢要小。安史之後那就更小了,至今歷史學家也不敢繪制一張大部分唐朝真實控制的疆域,只拿最初十幾年唐軍到達過的疆域坑蒙撞騙。

唐朝皇帝屢次丟下可憐的人民倉皇逃跑,唐朝皇帝逃竄出首都次數創造是中國、世界之記錄。完全是可恥的行為,為中國丟盡了臉。《讀通鑒論》:「天子出奔以避寇,自玄宗始。其後代、德、僖三宗凡四齣而卒返……天子有,天下之望也,前之失道而致出奔,誠不君矣;而天下臣民固倚以為重,而視其存亡為去就;固守一城,而或死或辱於寇賊之手,於是乎寇賊之勢益張,而天下臣民若喪其首,而四支亟隨以仆。」《廿二史札記》:「玄宗避祿山,有成都之行;代宗避吐蕃,有陝州之行;德宗避涇師,有奉天、梁洋之行。迨僖宗走成都、走興元、走鳳翔,昭宗走莎城、走華州,又被劫於鳳翔,被遷於洛,而長安自此夷為郡縣矣。」 公元756年(天寶十五年),唐玄宗逃往四川,長安被叛軍隊攻陷。公元763年(廣德元年),唐代宗逃往陝州,長安被吐蕃軍隊攻陷。公元783年(建中三年),唐德宗逃往奉天,長安被涇原叛軍攻陷。公元881年(廣明元年),唐僖宗逃往四川,長安被黃巢軍隊攻陷。公元895年(乾寧二年),唐昭宗逃往莎城,長安被岐州、邠州節度使李茂貞、王行瑜佔領。 公元901年(天復元年),唐昭宗被宦官韓全誨等劫持到鳳翔城。公元904年(元佑元年),唐昭宗被梁王朱溫強迫遷都洛陽後殺死,長安變成廢墟,從此再也沒有作為中國的首都。在唐朝手裡把偉大隋朝興建的兩座雄偉奇跡般的城市長安、洛陽變成廢墟。

6

漢武帝窮兵黷武的結果:

漢平帝元始二年 21年 人口 5,959萬 漢書-地理志下
漢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 57年 人口 2,100萬 續漢書-郡國志五

閱讀全文

與平鄉宣傳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關於培訓工作的方案 瀏覽:841
微博活動推廣方案 瀏覽:957
交通培訓計劃方案 瀏覽:533
花店促銷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959
車行車展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279
企業如何做系統的培訓方案設計 瀏覽:680
網路營銷實訓背景是什麼意思 瀏覽:695
國際市場營銷組織結構的主要類型 瀏覽:869
長安汽車的市場營銷案例 瀏覽:908
北京優一網科電子商務 瀏覽:555
娃哈哈廣告視頻策劃方案 瀏覽:956
廣告策劃公司績效考核方案 瀏覽:882
上海蘇醒電子商務有限公司 瀏覽:283
熊來了電子商務 瀏覽:46
大學生植樹節活動方案策劃 瀏覽:42
98電子商務有限公司 瀏覽:255
市場營銷求職應聘技巧 瀏覽:104
洗衣液超市的促銷方案 瀏覽:749
刮痧比賽策劃方案 瀏覽:717
市場營銷熱門行業 瀏覽: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