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民族團結手抄報資料短文
民族團結手抄報內容:
我國自古以來是 多民族的國家,全國共有56個兄弟民族勞動、戰斗、生活在這片遼闊而富饒的土地上。各個民族都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並各有自己的文化傳統、語言文字、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
盡管各個民族之間在歷史上曾經存在矛盾與不和,發生過沖突和戰爭,但各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和友好交往,一直是歷史的主流。中華各民族之所以能夠融合成為團結的整體,並經歷幾千年的變故與動盪而永不分離,根本原因就是愛國主義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起著作用。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這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得以形成、生存、延續和發展的重要思想政治基礎。我們偉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在愛國主義的旗幟指引下,我國各族人民團結一致,趕走了帝國主義侵略者才誕生的。我國的社會主義制度,也是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前赴後繼、浴血奮戰的結果。
民族團結的故事:
走進地震災區,說起民族團結的故事,真像秋天收獲的葡萄,一提就是一大串。3月8日早晨,部隊指戰員、武警官兵和民兵應急分隊,在圓滿完成了搶險救災任務後就要撤離了,記者在黎明前趕到部隊駐地,走遍了幾十處臨時營地,竟沒有見到一張亂丟的廢紙條或星點生活垃圾。
蓋副團長對記者說:「在少數民族地區,軍民關系就是民族關系,軍民團結就是民族團結。十多天的抗震救災,我們是人民的軍隊,對老百姓只能是百分之百地付出,絕無一針一線的索取,更不能留下絲毫不利於團結的後患。」
五十六個民族是一家:
民族團結是一個國家發展和進步的重要基礎。當今世界的熱點地區和熱點問題,許多都與民族問題有關。我們黨把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的基本原理與中國民族問題的實際相結合,提出了一系列正確的民族政策,並付諸實踐。
應該說,我國在處理民族問題方面是最成功的國家之一。在我國,「民族團結」不是一句口號。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高度重視民族工作,對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給予大力支持,各民族人民和睦相處,相互幫助。
一些少數民族委員深有感觸地說,政協是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各民族委員在民主氛圍中參政議政、共商國是,這本身就體現了各民族的平等、團結和友愛。
蒙古族委員阿拉坦敖其爾列舉了一連串的數字,描繪內蒙古自治區近年來的發展成就。哈薩克族委員瓦哈甫蘇來曼告訴大家,經過幾年的努力,新疆已有132萬貧困人口脫貧,全區30個貧困縣市農牧民人均純收入有了很大提高。達斡爾族委員孟蘇榮則講起了她所認識的幾位外國朋友羨慕中國的安定而不願離開的小故事。
委員們說,五十六個民族休戚與共,相互依存,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誰也離不開誰,這種思想日益深入人心。
改革開放以來,黨中央把發展經濟作為促進民族工作的中心環節,明確指出,沒有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經濟繁榮和社會進步,就沒有整個國家的興旺發達和文明昌盛;沒有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現代化,就沒有全中國的現代化。世紀之交,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這不僅為推動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注入了新的活力,也豐富著民族團結的內涵。
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個民族的兄弟姐妹是一家。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各民族人民共同書寫了燦爛的中華文明,共同扞衛了國家的統一。展望未來,我們有理由相信,只要全國各族人民團結一心,同舟共濟,就能夠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開創中華民族繁榮昌盛的美好明天。
(1)民族團宣傳內容擴展閱讀:
民族團結是各民族之間的團結和各民族內部的團結。中國共產黨處理民族關系問題的一項准則。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4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各民族一律平等。國家保障各少數民族的合法的權利和利益,維護和發展各民族的平等團結互助和諧關系。
禁止對任何民族的歧視和壓迫,禁止破壞民族團結和製造民族分裂的行為。」民族團結是各民族共同繁榮的前提,是祖國統一的基礎,因此,必須維護民族團結。
維護民族團結,既要反對大民族主義,也要反對地方民族主義;既要認真落實民族政策,認真解決現實中存在的問題,又要堅決反對破壞民族團結、製造民族分裂,依法嚴厲打擊和制裁分裂祖國的活動。
Ⅱ 民族團結宣傳教育之手抄報
認真貫徹執行黨的民族政策是建立和諧民族掛你,全面加強民族團結維護祖國統一的先決條件和基礎。眼下許多幹部都在喊叫加強民族團結但是在具體工作中就因為缺乏對黨的民族政策理解和貫徹黨的民族政策的自覺性,在許多細節問題上不注意怎樣貫徹民族政策的具體體現,造成誤導或輕視。比如有多民族參會人員的會議上不用翻譯、會議名稱和標語不用民文,導致將不能吃透會議精神、造成至上的障礙,工作效率低下;有的單位的門牌或有些公章不寫民文等等。這些都是在客觀上影響民族團結的細節問題。
Ⅲ 開展民族團結一家親活動的內容有哪些
開展民族團結一家親活動的內容具體如下:
一是結對子;
二是勤走訪;
三是互相學;
四是多活動;
五是真幫扶;
六是重激勵。
(3)民族團宣傳內容擴展閱讀
開展「民族團結一家親」活動的意義:
開展「民族團結一家親」活動,貫徹落實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確定的新疆工作總目標,成為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的有力抓手,增強了各族幹部群眾民族團結意識,促進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轉變了幹部作風,密切了黨群干群關系,受到了各族幹部群眾的真心擁護。
建立健全結對認親幹部教育、雙語學習、群眾思想工作、扶貧幫困、協調聯動、宣傳、督查、組織保障和考核獎懲等九項機制,使開展「民族團結一家親」活動的目標更加聚焦、措施更加有力、成效更加明顯。
Ⅳ 民族團結一家親的活動內容有哪些
人人樹立民族團結一家親的思想,人人懂得民族政策,人人都講民族團結的話,人人都做民族團結的事,樹牢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總目標意識,通過自身踐行民族團結一家親,讓黨中央治疆方略在新疆大地上落地生根。
到了親戚家中,要擼起袖子加油干,要能下得了廚房、洗得了衣物、接得了學童,要能喂得了雞鴨、清得了牛圈、種得了蔬菜,要能剝得了棉桃、脫得了玉米、修得了果樹,要能整得了院落、送得了煤炭、搬得了磚塊,要能翻得了土地、收得了莊稼、曬得了作物,真正沉下身子、在田間地頭與親戚同「干」共苦。
結親幹部到了親戚家,要做些實事,幫助親戚鍘飼草、喂牛、挑水、看孩子,與親戚一起摘菜、洗菜、切菜,一起揪面片、包餃子、一起洗碗,幫助親戚接送孩子上下學、輔導作業、整理院落、清掃牛羊圈等,這些都是實實在在的事情。過好感情關,對親戚的感情要深,不能淺。
(4)民族團宣傳內容擴展閱讀
開展「民族團結一家親」活動,貫徹落實了以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確定的新疆工作總目標,成為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的有力抓手,增強了各族幹部群眾民族團結意識,促進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轉變了幹部作風,密切了黨群干群關系,受到了各族幹部群眾的真心擁護。
建立健全結對認親幹部教育、雙語學習、群眾思想工作、扶貧幫困、協調聯動、宣傳、督查、組織保障和考核獎懲等九項機制,使開展「民族團結一家親」活動的目標更加聚焦、措施更加有力、成效更加明顯。
Ⅳ 民族團結宣傳標語有哪些
1、手牽手創建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州,心連心打造繁榮發展和諧新昌吉。
2、走跨越發展創新路,建長治久安首善區,創民族團結模範州。
3、唱民族團結贊歌,邁科學跨越步伐,譜富民強州篇章。
4、民族團結精彩有約,和諧昌吉魅力無限。
5、民族團結助推跨越發展,繁榮富強給力百姓民生。
6、唱響民族團結主旋律,譜寫和諧發展新篇章。
7、眾志成城,鑄造民族團結不朽豐碑;齊心協力,續寫昌吉騰飛嶄新篇章。
8、加強民族團結,建設美好家園,造福各族人民。
9、民族團結你我同創,美好家園大家共享。
10、譜寫民族團結篇章,爭做民族團結楷模。
Ⅵ 關於民族團結的公益廣告語
民族團結不止是一個口號,而是我們努力的結果。
團結就是力量。
自律自強,團結一致, 形有涵養,學有潛力。
團結存在於勤奮而誠實的工作之中。
民族而無信,不獨為道德之羞,亦且為經濟之累。
高空拋物,砸在地上一個坑,砸在頭上……
Ⅶ 民族團結宣傳資料
它包括以下幾方面的含義: 1、反對民族壓迫和民族歧視。在中國的歷史發展上,長期存在著民族壓迫和民族歧視制度。新中國成立後,通過對民族地區進行民主改造和社會主義改造,從根本上廢除了這一反動制度,開辟了民族平等團結的新紀元。此外,中國共產黨和政府還運用行政和法律等手段禁止一切形式的民族壓迫和歧視行為。 2、維護促進民族團結。民族團結包括不同民族之間的團結, 民族團結
也包含著民族內部的團結。 3、各族人民齊心協力,共同促進祖國的繁榮發展。民族團結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進步的必要前提。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進程中,中華民族共同開拓了祖國的大好山河,創造了燦爛的中華文化,形成了誰也離不開誰的密切關系。在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今天,56個民族要進一步鞏固和發展這一關系,團結一致,形成強大的合力,共同推進中國的現代化進程。 4、反對民族分裂,維護祖國統一。民族團結是社會安定、國家昌盛和民族進步繁榮的必要條件。中國的民族團結與國家統一有著內在的聯系。民族團結的原則要求各族人民熱愛祖國、維護統一,反對一切破壞團結、分裂祖國的活動。
編輯本段歷史淵源
古時候,前秦,前趙,北魏,遼,西夏,金,元,清,我認為很多少數民族都作出了有利於中國的事情比如說北魏,它促進了民族融合,清朝的康乾盛世,是中華民族的人口突破3億。元朝設置宣政院,首次對西藏進行直接管轄。又設澎湖巡檢司管澎湖和台灣。元朝對確立現代規模的中國版圖作出了貢獻。康乾盛世,所屬年代清代。從康熙中葉起,清朝出現了相對繁榮的局面,到雍正、乾隆年間,清朝國力達於鼎盛。這段時期,其時間跨度130多年,是清朝統治的高峰,故中國部分歷史學者將康、雍、乾時期稱為「康乾盛世」。
編輯本段重要性
民族團結是一種精神、一種思想整合力量、一種追求,它對凝聚人心、整合社會起著重要作用。 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民族團結關繫到中華民族的生死存亡,關繫到國家的安危和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沒有民族團結,就沒有社會的穩定;沒有民族團結,就沒有經濟的發展;沒有民族團結,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無從談起。加強民族團結是順應歷史發展趨勢的國策,是符合全國廣大人民群眾情感和意願的大舉。面對總體穩定、局部動盪的世界政治格局和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迫切需要,我們要堅持科學發展觀,進一步加強對民族團結重要性的認識。 新中國成立以來的60年,是我國各民族在黨的領導下,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少數民族的面貌、民族關系的面貌、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面貌發生歷史性巨大變化的60年。60年來,民族團結為祖國的繁榮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今天,我們可以從歷史和現實的結合上更加深刻地認識到民族團結的重大意義,更加深刻地體會到民族團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民族團結是社會和諧穩定、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證。我國是各族人民共同締造的團結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各民族的前途命運與祖國的前途命運始終緊密聯系在一起。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始終是中國歷史發展的主流,符合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得到了各族人民的衷心擁護。在我們這個多民族的大家庭,少數民族有1億多人口,佔全國總人口的8%以上,分布在全國各地;民族自治地方占國土總面積的64%左右,西部和邊疆絕大部分地區是少數民族聚居區。這一基本國情,決定了我國的民族團結在維護國家統一和長期穩定方面具有更為重要的地位和分量。60年來,我們始終堅持黨的民族政策,不斷鞏固全國各族人民的大團結,維護了社會和諧穩定,保證了國家長治久安。 民族團結是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和綜合國力的必然要求。團結就是力量。民族團結形成的力量,既是民族向心力、凝聚力的重要體現,也極大地影響著綜合國力。在綜合國力構成中,經濟、科技和軍事實力固然屬於重要因素,但無論是經濟實力還是科技實力、軍事實力,沒有民族團結所凝聚的力量來貫穿,終究形不成合力,形不成強大的國力。60年來,民族團結始終是中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內核,是我國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經過60年發展,我國綜合國力大大增強,這與我國各族人民大團結產生的巨大力量有著密切關系。 民族團結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動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不懈追求的目標。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根本動力來自全國各族人民。只有各民族大團結,各族人民共同當家作主,才能確保各族人民的主體地位落到實處,使各族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參與熱情和創造活力最大限度地激發出來,使社會主義制度下一切物質的和精神的、現實的和潛在的積極因素競相迸發其能量,一切有利於造福社會和人民的源泉充分涌流,從而使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真正變為現實。經過60年艱苦奮斗,中華民族迎來了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靠的就是全國各族人民精誠團結、萬眾一心、共同奮斗。 民族團結是牢牢把握重要戰略機遇期的客觀需要。當前,我國正處於改革發展的關鍵階段,面臨著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現在所處的戰略機遇期,既是黃金發展期,也是矛盾凸顯期。新中國成立60年來的實踐充分證明:民族團結是福,民族分裂是禍。要牢牢抓住並切實用好當前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把方方面面的力量和智慧凝聚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中來,就必須在全社會高舉各民族大團結的旗幟,把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團結起來,把一切可以調動的積極因素調動起來,把各民族的力量凝聚起來。 民族團結是國家統一、繁榮昌盛的前提和保證。民族關系和睦,政治就穩定,緊急就會發展;民族關系惡化,國家的統一就會受到威脅,經濟就會受到破壞。加強民族團結,維護祖國統一是中華民族的最高利益,也是各民族人民的共同願望。
Ⅷ 民族團結教育的內容是什麼
1、反對壓迫。民族團結包括不同民族之間的團結,也包含著民族內部的團結。最後就是中華民族的團結,各黨派之間的團結。中國共產黨和政府還運用行政和法律等手段禁止一切形式的民族壓迫和歧視行為。
2、共同發展。各族人民齊心協力,共同促進祖國的發展繁榮。民族團結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進步的必要前提。
3、維護統一。反對民族分裂,維護祖國統一。民族團結的原則要求各族人民熱愛祖國、維護統一,反對一切破壞團結、分裂祖國的活動。
民族團結是各民族之間的團結和各民族內部的團結。中國共產黨處理民族關系問題的一項准則。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4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各民族一律平等。國家保障各少數民族的合法的權利和利益,維護和發展各民族的平等團結互助和諧關系。禁止對任何民族的歧視和壓迫,禁止破壞民族團結和製造民族分裂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