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舌尖3》即將開播,舌尖系列為何走紅
我覺得,舌尖系列能走紅的原因在於這部紀錄片表達美食的新穎方式。每一道美食背後都有一個感人至深的故事,在品味美食的同時也能品味人間百味。當然,這也歸功於央視對這部記錄片的大力支持。不僅如此,《舌尖上的中國》文化底蘊深厚,很恰當地向別國傳遞了中國文化。
舌尖系列做的是一道道菜品,傳遞的寶貴的文化瑰寶。
② 舌尖三預告片里的美食分別有哪些 怎麼做好吃
1.目前可以確定的劇中出現的美食有蓑衣黃瓜、炸菊花(菊花酥)、荷花酥、金絲皇菊、煎餅果子、馬鮫魚干、柿餅、盆菜、小雞包、糖醋排骨、回鍋肉、三門峽八碗宴、豆瓣醬、松鼠鱖魚、小籠包、沙琪瑪、字豆糖、川式火鍋、廣式雲吞。
2.預告片中出現的兩位大廚應該是川菜名廚陳伯明和粵菜名廚陳勛。
③ 《舌尖上的中國3 》導演是誰
「《舌尖上的中國3 》總導演已是劉鴻彥。她2017年調入紀錄頻道任項目二組製片人,負責歷史文化題材項目合作,啟動重點項目《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的拍攝製作,擔任製片人、總導演。」
【從業經歷】
1993年進入中央電視台《東方時空·生活空間》欄目開始從事紀錄片創作,2003年擔任新聞頻道長紀錄片欄目《紀事》的製片人。2017年調入紀錄頻道任項目二組製片人,負責歷史文化題材項目合作。
在央視新聞頻道作為製片人曾帶領團隊創作過多部反映中國當下社會現實的紀錄片。曾參加過1998年抗洪、迎接千禧年、抗擊非典、神舟五號、神舟六號飛船發射、汶川地震、澳門回歸十周年、上海世博會、廣州亞運會等多項重大事件的報道。
2008年北京奧運會,作為製片人主持推出高清紀錄電影《鳥巢—夢開始的地方》,該片歷時兩年跟蹤拍攝,並進入電影院線放映。2009年該片獲得第十屆四川電視節「金熊貓」獎國際紀錄片評選社會類亞洲製作獎。
2010年後作為新聞頻道新聞評論部的製片人,主要製作新聞頻道的「走基層」以及專題片、紀錄片等特別節目。推出「農民工的局長」、「開往春天的地鐵」、「百年潮·中國夢」、「中國人在非洲」等多部影響廣泛的作品。
2014年,帶領團隊製作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中國夢」主題重點紀錄片項目《中國人的活法》(30集)。2015年該系列被納入中宣部「紀錄中國」傳播工程第一批紀錄片傳播項目。
【獲得獎項】
《敢問蒼穹》獲得2003中國廣播電視新聞獎社教節目專題片一等獎;
《折斷的翅膀》獲得AIBD(亞洲廣播電視發展機構)電視節關於性別事務單元的最佳紀錄片獎;
《農民工的局長》獲得由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頒發的2013年中國廣播影視大獎·廣播電視節目獎(第23屆「星光獎」)的電視紀錄片大獎。
2007年在中國廣播電視協會紀錄片委員會舉辦的首屆「紀錄·中國」電視評選中,《紀事》欄目榮獲金牌欄目獎。
2016年,《中國人的活法》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主辦的第四屆國產優秀紀錄片表彰中獲得優秀系列片和優秀長片兩大獎項。
《中國人的活法》系列中《想唱就唱》一集獲得2015年四川電視節金熊貓獎社會類評委特別獎,並獲紀錄片大獎提名。整個系列片獲得電視藝術家協會紀錄片學術委員會評選的第21屆中國電視紀錄片系列片最佳創意作品及十優作品,系列中的《開卡車的藝術家》獲得長片十佳。
《中國人在非洲》獲得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2016年第一批優秀紀錄片;獲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中國視協電視紀錄片學術委員會舉辦的第22屆中國電視紀錄片系列片十優作品;獲得由中國廣播電影電視社會組織聯合會紀錄片工作委員會舉辦的第十一屆「中國紀錄片國際選片會」創優評析年度「十大紀錄片」榮譽。
2017年,進入央視紀錄頻道,啟動重點項目《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的拍攝製作,擔任製片人、總導演。能夠拍出《敢問蒼穹》這樣作品的導演,這次為我們帶來的《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必定也不會讓我們失望!
④ 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主要內容
中新網北京5月12日電 (記者 應妮)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以下簡稱《舌尖3》)的拍攝12日在京啟動,《舌尖》系列總導演陳曉卿透露《舌尖3》將會在全世界的框架下來審視中國的美食,有計劃去到國外一些國家拍攝。和前兩部不一樣的是,「舌尖3」將在全世界的框架下審視中國美食,將世界美食和中國美食進行比照。
2012年《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播出後,引起好評如潮。2014年第二季播出後普遍被認為「故事太多、美食太少」。對此,陳曉卿表示,《舌尖3》會少一些人文故事方面的內容,多一些美食的表現。
匯集中國傳統美食,南北西東,在美食品味中品味中國文化,品味中國的濃濃的人情、鄉情。
⑤ 舌尖上的中國3季預告片中的bgm
大澳?
我只知道第一季里有這些音樂:
1.勞作的春秋
2.水與火的藝術
3.才下舌尖,又上心間
4.時間的記憶
5.廚房的交響曲
6.勞動人民的平凡,與偉大
7.夕下
⑥ 舌尖上的中國宣傳片 如何下載
很簡單啦,優酷應該有著視頻吧,搜出來,然後點下載,他會讓你下載一個軟體——i酷(也叫:愛酷)你按提示安裝好軟體,就可以下載下視頻來,而且可以轉碼成你要的格式,手機電腦格式都可以,還有些是高清的哦 。。。。
⑦ 《舌尖3》熱播是否能又掀起新一輪美食旅遊熱潮
隨著《舌尖3》在春節期間開播,美食旅遊又掀起新一輪熱潮。「吃、住、行、游、購、娛」是構成旅遊的6大要素,「吃」對於旅行的意義非同小可,旅遊公司對於從「吃」到「游」的延伸也順理成章,紛紛加碼旅遊餐飲的細分領域。同時,美食作為一個重要的目的地服務時,該如何挖掘美食旅遊的潛力,促使更多的遊客進行深度的美食體驗,值得探討。
在線平台爭奪餐飲細分市場
餐飲是目的地碎片化資源中重要的一環。隨著「機+酒」格局逐漸穩定,目的地細分市場熱鬧起來。對於旅遊企業來說,發力目的地美食也能夠提升企業在目的地的話語權,尤其是在出境游市場。
對於旅遊者來說,尋找餐廳和點餐過程中信息很不對稱,尤其是出境游,更需要平台從中連接。2016年,攜程成立餐飲品牌「美食林」,並在今年1月和Priceline旗下的在線餐廳預訂平台OpenTable達成合作。攜程相關負責人表示,2018年美食林將繼續擴張版圖,打通上下游,增加用戶數量和使用場景。背靠美團與大眾點評的美團旅行在美食方面,具備用戶長期積累的使用場景,並於2017年推出了「酒+餐」的一站式預訂。值得注意的是,各大平台對於目的地的美食榜單評選也十分熱衷。分析指出,平台可以通過榜單同時抓住遊客和餐飲提供商。
此外,這一細分領域也催生了一些創業公司。全球餐飲的標准化程度較低,不同的區域、產品、制度、服務存在差異,這就給了中間服務商一定機會,比如B2B服務商途中美食,其創始人周歷健曾坦言,「出境游餐飲市場還處於初級階段,市場規模與潛力並沒有真正激發,這需要更多玩家參與,推動整個行業的發展。」
⑧ 《舌尖3》即將開播,舌尖系列中哪些食物讓你印象深刻
《舌尖》系列的好吃的美食簡直是太多了,每一種都能夠讓人印象深刻!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幾個特別「誘人」的!
《舌尖上的中國》是由中國中央電視台出品的美食類紀錄片,主要內容為中國各地的美食生態。通過中華美食的多個側面,來展現食物給中國人生活帶來的儀式、倫理等方面的文化;見識中國特色食材以及與食物相關、構成中國美食特有氣質的一系列元素;了解中華飲食文化的精緻和源遠流長。其中所介紹的美食也十分的「誘人」。
總結:《舌尖》系列的沒事還有許多許多,希望大家能夠一起分享喲。
⑨ 《舌尖上的中國》共3部,你最喜歡哪一部
第三部,一如既往,舌尖3會講很多美食的故事。透過這些中華美食的故事,主創團隊希望表達的依然是中國人同食物之間的微妙情感與關系。
⑩ 《舌尖3》為什麼不下飯了
最近,《舌尖上的中國3》正式收官,口碑卻崩塌了。 先有食物,再有故事和文化,食物永遠是核心,這才是觀眾期待的「舌尖系列」;但《舌尖3》對於「宏大主題」的迷戀,食物在無意中就被放在最低的位置。沒有了美食,就少了魂。
時隔四年,《舌尖3》帶著觀眾們的期待回歸熒幕,從大年初四開始播出的第三季。第一集播出後,《舌尖3》的全民性熱度就充分體現出來了,第一集的全網播放量就超過了2000萬,第一集中的「山東章丘鐵鍋」一夜爆火,某寶賣到脫銷。
但遺憾的是,觀眾對第三季的期待有多大,失望就有多大。第一季豆瓣9.3分,驚艷;第二季8.4,略有下滑,但保持在較高水準;第三季播出,豆瓣評分不斷下跌,第一集尚維持在8分,之後急轉直下,第三季一完結,評分跌至4.2分,口碑上並沒有什麼緩和的跡象。
《舌尖3》到底怎麼了?
創作團隊變更,創作「背景」變化
《舌尖3》播出後,不少不明真相的網友紛紛湧向前兩季的導演陳曉卿的微博底下質問:怎麼把《舌尖3》拍成了這樣了。
2012年,陳曉卿率領團隊製作的《舌尖1》憑借對中國美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精美展現,一經播出迅速抓住了全國吃貨們的心,並在豆瓣上取得了9.3分的超高成績,「舌尖系列」也成了「下飯神器」。2014年,第一季原班人馬帶來的第二季,在第一季的基礎上做了些微調,增加了食物背後的生活故事,好在美食依舊,因此口碑雖有回落,但依舊下飯。
但《舌尖3》陳曉卿被罵,就蠻冤的了。事實是,去年陳曉卿從央視離職,自然也就退出了《舌尖3》的創作團隊。本季總導演,是去年4月才從新聞頻道調入紀錄頻道的劉鴻彥。
雖然創作團隊進行了變更,但不容否認的是,《舌尖3》的製作依舊用心。比如製作投入節節攀升,由一季的400萬到二季到4500萬,再到三季的千萬量級。同時,第三季擁有近200人的製作團隊,特邀外籍攝影師、剪輯師加盟,製作團隊足跡遍布全國20多個省市自治區、100多個地方,采訪300多人,納入400多種美食。其中,光是第二集《香》,50分鍾的片子,就花了分集導演黃鶴和主創團隊200多天的時間,去了20多個城市、接觸136個人物、調研及拍攝了120種小吃,光拍攝素材就有40T。
創作團隊變更,創作「背景」也有所變化。《舌尖3》播出後遭到觀眾批評,《舌尖3》發文澄清——《為什麼要創新?創作背後有哪些「味道」要變?》,指出這些年來美食節目的不斷創新和發展,觀眾對美食紀錄片有了更高的要求。2012年《舌尖1》播出時,全國僅有40到50檔美食節目,而現在每年約有400餘檔「泛美食類」節目活躍熒屏,「基於傳承和創新的雙重要求,第三季在呈現令人饞涎欲滴的美食的基礎上,增加了美食的文化感和歷史感」。
《舌尖3》的整個創作思路和定位也隨之發生了變更——而這才是決定一部紀錄片成敗的核心。《舌尖3》的初衷和定位無疑是好的,那麼相較於前作,《舌尖3》在具體落實上呈現得如何?
沒有了美食,就少了魂
《舌尖3》總導演曾說,第三季最核心的三個點是「食物、人物和文化」,「食物是我們的載體,人物是我們要講述的故事,而人物與食物背後的文化傳承是我們每個人的來處」。
我們也不難理解創作者的良好初衷,的確,許多食物背後有著非常動人甚至傳奇的故事。但這些傳奇故事,不見得就是食物文化,真正的食物文化應該是依託於食物本身的,比如它是怎麼發明的,和歷史或者人物有什麼樣的關聯,它之於某個地方的人們又有什麼樣的意義。食物文化是有獨特性的,脫離了這一樣美食,與之相關的文化可能也就不復存在了。
遺憾的是,《舌尖3》有主題先行之嫌,先提煉出一個又一個非常宏大的主題,然後再找到有之關聯的食物故事填充進去。而這些食物故事,有時與食物也沒有直接關聯,你如果將食物替換成其他什麼東西,也不影響整個主題的展現。
先有食物,再有故事和文化,食物永遠是核心,這才是觀眾期待的「舌尖系列」;但《舌尖3》對於「宏大主題」的迷戀,食物在無意中就被放在最低的位置。這不僅讓《舌尖3》的美味大打折扣、不再「下飯」,也令主創團隊麻痹大意,在對食物的展現上常識錯誤不斷,漏洞百出。比如第2集中有關西安回坊的介紹,有悖史事,第3集錯將大口黑鱸當成花鱸,第4集自製「中葯口紅」的片段被質疑造假,「葯食同源」的提法背後還蘊藏著種種健康風險……
如果不是前兩季的對比,《舌尖3》可能也不至於遭遇如此嚴重的差評。在吐槽《舌尖3》之餘,也不應忽視這一季還是有亮點存在。作為一個超級大IP,《舌尖3》有著非常旺盛的生命力,其獨特的敘事手法和美食定位擊中了中國客廳文化的「靈魂」。
因此,亡羊補牢,為時不晚。「舌尖系列」還有休整的機會,《舌尖3》的口碑滑鐵盧是給後繼主創者的一個重要提醒:如何在美食與「宏大主題」之間均衡,這個尺度還需准確拿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