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平型關戰役為啥宣傳的這么厲害
因為這是中國共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第一次與日軍正面作戰並且取得了勝利。內
首先平型關大捷的意容義在於將之前低落的抗戰熱情全部鼓舞起來,同時也激發了更多戰士們的鬥志,從前那麼多場戰爭中,中方總是處於被動局面,而且受到的傷害也是最大的,而平型關大捷卻是開創了全新的局面,日軍不會失敗的傳說也被徹底的粉碎,在這之後很長一段時間內,戰士們身上都有著極大的鬥志和熱情。
其次平型關大捷的意義還在於想更多的人展示了八路軍的實力。當時八路軍的裝備不僅十分的落後,和日軍更是完全不可以做出比較,然後就是憑借著這樣的條件,八路軍給了日軍當頭一棒,這足可以說明八路軍的戰鬥力是非常高的,從此也在世人面前提高了八路軍在人民心中的地位。
而平型關大捷意義的最後一點,同時也是在戰略上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中共有了新的作戰方針。這次平型關大捷意義重大,而且還讓毛澤東從中看出了日軍的缺陷,這時候才完全明白原來日軍在野戰能力上居然如此之弱,於是他根據這個特點制定了新的方針,那就是將游擊戰爭擴展開來,這樣一來也為日後的許多勝利奠定了基礎。
❷ 日本媒體眼中的侵華戰爭是怎樣的
近幾年,抗戰時期日本國內發行的軍事畫報進入了公眾的視野。
日本人用自己的文字和鏡頭,記錄了當年侵華的場景。
這些畫報成了侵華反面教材,是日軍侵佔中華土地、血腥屠殺中國人民的鐵證。
戰爭中,瘋狂的日本軍隊入侵了包括中國在內的許多國家,造成了難以估量的無辜百姓的傷亡。
畫報只刊登了日軍進軍的場景,並沒有收錄殺戮中國軍民的血淋淋的鏡頭。
日本發動對華侵略期間,其國內宣傳機器加緊鼓吹「大東亞聖戰」。
畫報是非常珍貴的歷史資料,它是日軍自己出版的侵華史實。
畫報內容整理出來,可以作為了解當年日本帝國主義對中國人民犯下滔天罪行的教材。
中國普通百姓昔日雖貧窮卻安耽的日子被惡魔無情粉碎。
日本軍方派出大量的隨軍記者跟蹤拍攝,用經過軍方審查過的照片鏡頭,為這場侵略戰爭搖旗吶喊。
畫報有助於了解戰爭的各個側面,特別強調了日軍的親善,因此具有欺騙性。
一大批宣傳武士道精神和侵華日軍「驕人」戰績的畫報如雨後春筍一般涌現。
如今日本當局一再否認日本侵華的事實,然而在一些歷史的材料上面,這些事實無法掩蓋。
當年,這些東西是日本侵華的宣傳工具,為了製造大東亞共榮的假象。
這些抗戰時期出爐的日軍畫報,是日軍的所謂「聖戰捷報」。
日軍不僅隱瞞其在中國對普通百姓的血腥殺戮,還隱瞞其被中國軍民奮力抵抗乃至殲滅的事實。
畫報以正面宣傳日軍為主,基本上看不到血腥戰爭的場面。
中國人民家園被毀,此後過著顛沛流離、朝不保夕的流亡生活,哀鴻遍野。
畫報內容是宣揚日本軍國主義,鼓吹日軍「戰無不勝」。
那一份份畫報,白紙黑字,成了其不可抵賴的侵華罪行自供狀!
❸ 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罪證陳列館的宣傳教育
七三一遺址是愛國主義、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教育的重要陣地,是開版展和平教育、國防教育的重權要陣地,也是記錄歷史、警示世人的重要陣地,更是落實中央確定的「牢記歷史、不忘過去、珍愛和平、開創未來」精神的重要歷史遺址。我館每年對外接待參觀人數達到40萬人,其中國外觀眾約佔10%,並多次接待中央軍委、總參謀部、沈陽軍區、省軍區有關軍方代表,並同中國人民解放軍防化指揮工程學院、省警犬基地、省軍區防化團、蘇寧團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每年都有大批量的解放軍指戰員到我館參觀、訪問及聯合舉辦活動,充分發揮了我館愛國主義教育和國防教育基地的作用。
❹ 誰有民國時期和日軍佔領時期的橫幅標語內容!~
「大東亞共榮」和「武運長久」「效忠天皇」
「平和」、「幸福」是日軍在佔領區的宣傳口號,意思是日軍給日佔區帶來的將是和平、幸福;
「健康」、「衛生」,指的是日軍的隨軍慰安婦、軍妓,意思是……
日本對中國佔領區的奴化宣傳教育辦法
日本進行宣傳工作有一系列方法,最為典型者如下:
實行嚴厲的思想統制,頒布嚴格的治安維持法和警察治安出版法。
這些法律將任何有抗日思想或「足以引起抗日思想」的言論、出版和行動都列在絕對禁止之列。一切報章雜志書籍的出版都受特務機關最嚴格的審查,所有情報消息電訊都由華北方面軍司令部情報司統一供給,任何絲毫的違反都會受到最殘酷的極刑。在日本的嚴密監督下,華北淪陷區的新聞論調做到了名副其實的「清一色」,侵略理論、漢奸理論、日本優越論、反共輿論是各種新聞媒體的基本承載內容。
改組學校,將教育改造成宣傳日本侵略政策方針的得力工具。
日寇佔領北平後便即刻「改組」各級學校,將北大、平大、師大合並為「北京大學」,任命漢奸湯爾和為校長。隨著軍事佔領范圍的擴大,鐵蹄所到之處立即組織新民中學、新民小學,並創辦新民學院作為高等漢奸培養所。這些學校的教師都曾受嚴格審查,並在特務機關監視下工作,稍有不遂立刻大禍臨頭。與此配套的教科書相繼出台。以日文部省編修科科長藤本萬治任主編的編委會對中國淪陷區的教科書進行了全面刪改和重纂,並陸續編輯出版了侵略思想佔主導地位的教科書和配套參考書。據不完全統計,至1939年夏,已編輯、審定並出版二百五十餘種中小學教科書,在淪陷區強行推廣。教科書的編審方針據偽《新民報》載,是「掃除一切抗日思想,排除三民主義」,並「從歷史來證明日滿支共存共榮的連環關系」。教科書完全失去了傳播知識的基本功能,成了日本精神上滅亡中國的宣傳品。
對民眾大肆恫嚇,威逼其屈服。
日華北方面軍第一軍「宣傳綱要」第一條明文規定:宣傳要「使人民信服皇軍的威力。」顯然,侵略軍軍事威力的顯現,惟一的辦法是瘋狂顯示其殺人放火方面的野蠻,故不惜為達到其宣傳目的而恣意縱火焚燒,姦淫擄掠;特別在抗戰初期大力推進佔領地區和抗戰中期的「掃盪」戰中,對抗日根據地的「武力宣傳」更為殘酷,企圖以其野蠻行為印證日本不可戰勝的宣傳口號之「真實」。如日軍為保護鐵路,在「愛護村」所張貼的石印大宣傳布告中就有這樣的公開恫嚇:「……其各凜遵……以免禍及全村。」這就是說:要你「護路」,如不「護路」,就燒殺你一村。事實上敵寇也的確是這樣做的,而且絕不只限於護路方面,其囚籠政策和蠶食鯨吞中,都以此為必用工具。
重視「行動宣傳」,誘引中國人擁護偽政權,做敵寇忠實的奴隸。
特別是抗戰進入中期階段、日寇確定「以軍事進攻為輔,政治誘降為主」後,其對政治手段的應用更形積極。除利用喉舌機關拚命宣傳皇軍及各地偽政權「德政」、造謠誣蔑抗日勢力外,還煞費苦心採取攻心伎倆的「行動宣傳」,如在淪陷區曾組織「敬老會」,見老人就敬禮,表示尊重;見了小孩就抱一下,還給糖果表示親熱;碰見老百姓婚喪大事也參加送賀禮、弔孝,表示關切;還將以前用大炮轟開的墳墓動手修好,表示「尊重」中國人的習慣。另外,敵寇還組織各種「新民合作社」專門廉價出賣擄掠物品,銷售漢奸的新民生主義,意圖樹立口碑,使中國人民不自覺地淪為其宣傳工具。
敵偽在華北的宣傳活動在當時確實產生了不可低估的效果:它為無恥的漢奸文人和部分賣國知識分子提供了自己投敵叛國的理論,散布了其對中國的奴化思想;幫助了它的軍事進攻與政治進攻,等等。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在中國的欺騙宣傳活動、侵略理論直到現在仍陰魂不散,對其的注意對中國現代思想文化建設仍具有重要警戒意義。
為了鞏固國共合作,團結抗戰,當時有一句宣傳口號是「擁護蔣委員長抗戰到底」。
❺ 抗戰時期日軍的虛假宣傳有多假
日政府的宣傳,讓許多熱血的日本青年加入了所謂「大日本皇軍」。但在加入軍隊之後,許多的青年發現,事情不是他們想像的那樣――老兵會對他們拳打腳踢,直到這些新兵也成為老兵!
❻ 中國那個肆意擴大宣傳二戰日軍在國內南京大圖沙的戰爭行為,意在何為
沒有肆意擴大,只是實話實說而已,特別是日本右翼組織個人否定歷史,信口雌黃、顛倒黑白的時候,需要讓中國人、日本人以及世界人民牢記歷史真相,吸取教訓,提高警惕。
❼ 《朝日新聞》報道日軍攻陷吉隆坡的標題是什麼
1942年初,日軍攻陷了馬來西亞首府吉隆坡,隨即佔領新加坡。東條英機對在短時間內取得一連串勝利欣喜若狂,授意報紙大張旗鼓地宣傳這次勝利。《朝日新聞》的大標題是:《大東亞戰爭大局已定:短短三天內政府攻下新加坡島,只有我神武皇軍才能立此殊勛》。
❽ 918愛國主義宣傳資料
1931年月18日「九·一八」事變
1931年9月18日晚上,日本駐中國的侵略軍——關東軍,自行炸毀沈陽北郊柳條湖附近南滿鐵路的一段路軌,反誣中國軍隊破壞鐵路,並藉此突然襲擊了東北軍駐地北大營和沈陽城。
隨即在幾天內侵佔20多座城市及其周圍的廣大地區。這就是當時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
1931年9月18日夜,日軍以其製造的「柳條湖事件」為借口,大舉進攻沈陽。當時,******政府正集中力量進行****反人民的內戰,對日本侵略者採取賣國政策,命令東北軍「絕對不抵抗」,撤至山海關內。日本侵略軍乘虛而入,於9月19日佔領沈陽,接著分兵侵佔吉林、黑龍江。至1932年1月,東北三省全部淪陷。1932年3月,在日本帝國主義的扶持下,傀儡政權——偽「滿洲國」在長春建立。從此,日本帝國主義把東北變成它獨占的殖民地,全面加強政治壓迫、經濟掠奪、文化奴役,使我東北3000多萬同胞,慘遭塗炭,陷於水深火熱之中。
「九·一八」事變激起了全國人民的抗日怒潮。各地人民紛紛要求抗日,反對******政府的不抵抗的作法。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影響下。東北人民奮起抵抗,開展抗日游擊戰爭,先後涌現出東北義勇軍等各種抗日武裝。1936年2月,東北各抗日部隊統一改編為東北抗日聯軍。1937年「七·七」事變後,抗日聯軍團結廣大群眾,進一步開展了廣泛持久的抗日武裝斗爭,有力地配合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全國抗戰,終於迎來了抗日戰爭的勝利。
「九·一八」事變的發生,是日本帝國主義為了吞並中國、稱霸亞洲及太平洋地區而採取的一個蓄謀已久的重要侵略步驟。早在1927年夏,日本內閣就在東京召開「東方會議」,制定了《對華政策綱領》,聲稱中國東北「在(日本)國防和國民的生存上有著重大的利害關系」。同年7月,內閣首相田中義一向天皇奏呈「田中奏摺」,公然宣稱:「欲征服中國,必先征服滿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國」,從而確立了在「滿蒙」建立侵略基地的狂妄戰略。1931年,日本軍部秘密制訂了有關侵略我國東北的方針、步驟和措施。在完成了發動侵略戰爭的周密准備之後,日本帝國主義悍然發動了「九·一八」事變,揭開了對中國、進而對亞洲及太平洋地區進行全面武裝侵略的序幕。
分享
評論 | 給力0
❾ 現在的中國人做宣傳的人怎麼這么奇葩的!穿著二戰日軍軍裝開著日軍軍車還掛著日軍軍旗而不是日本國旗!
做廣告的,為了眼球,我國對於廣告的規定比較少
❿ 二戰期間日本報紙將殺人比賽的日本兵照片刊登出來想宣傳什麼
主要是為了炫耀日本的強大和戰無不勝!··
兩名日本軍人手握軍刀,在進行殺人比賽後,一副洋洋自得的神態。這張由日本隨軍記者拍攝的「兩將校百人斬競爭」新聞圖片,就是南京大屠殺中臭名昭著的「百人斬殺人比賽」。「百人斬殺人比賽」是日軍殘酷暴行的典型案例。此次「侵華南京大屠殺史實展」展出的當年《東京日日新聞》,以「百人斬,大接戰,勇壯向井、野田兩少尉」「百人斬,超紀錄,向井106--野田105,兩少尉延長戰」為標題,刊登了這次駭人聽聞的「百人斬殺人比賽」。
1937年11月30日至12月11日,侵華日軍第16師團步兵19旅團第9聯隊第3大隊野田毅、向井敏明兩個少尉軍官,在從上海向南京進攻的途中展開了殺人比賽。當時《東京日日新聞》(即現在的《每日新聞》),連續刊登該報隨軍記者淺海、光本、安田、鈴木等4人分別從江蘇常州、丹陽、句容、南京發回的現場報道,詳細報道了向井、野田兩人在無錫橫林鎮,常州車站,丹陽奔牛鎮、呂城鎮、陵口鎮,句容縣城,南京紫金山等地刀劈百人的經過。這些報道不僅時間、地點明確,殺人過程及其數字清楚,而且還配發了圖片。
2003年8月,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館長朱成山在訪問日本時,在大阪國立圖書館查閱到,當年除了《東京日日新聞》,《大阪日日新聞》《大阪朝日新聞》等許多報紙,也都刊發了百人斬的消息。一時,野田毅、向井敏明成了日本家喻戶曉的「英雄」。
1947年12月4日南京審判戰犯軍事法庭對向井、野田兩戰犯進行審判後判決:被告向井敏明、野田毅,系南京大屠殺之共犯,按被告等連續屠殺俘虜及非戰斗人員,系違反海牙陸戰規則,及戰時俘虜待遇公約,應構成戰爭罪,及違反人道罪。其以屠戮平民,以為武功,並以殺人作競賽娛樂,可謂窮凶極惡,蠻悍無與倫比,實為人類蟊賊、文明公敵,非予盡法嚴懲,將何以肅紀綱而維正義。1948年1月28日,向井、野田被押往中華門外雨花台刑場執行槍決。
朱成山介紹,2003年4月,南京大屠殺百人斬戰犯向井敏明、野田毅的遺屬竟然向東京地方法院提起訴訟,控告朝日新聞等當年的相關報道是根據戰地上「開玩笑」編發的,企圖為戰犯翻案。原告方提出的理由是一把日本軍刀砍一個人或幾個人就會卷刃,不可能連續砍100多人。對此,朱成山說,「『百人斬殺人比賽』的實質,並不在於用一把刀還是幾把刀,或是刀槍並用,殺死了100多位中國人,而是在罪惡的侵略戰爭中,以虐殺俘虜與平民為樂,並慘無人道地進行比賽。這種罪惡行徑充分暴露侵略者的本質,理所當然受到正義的譴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