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耐克和阿迪的廣告宣傳語
Just
do
it.放膽做
Impossible
is
nothing.沒有不可能
無兄弟,不籃球
今年剛剛推出的
❷ 耐克的那句廣告詞是什麼
「Just do it」。放眼全世界,都很難找出第二對如W+K」和耐克這樣,合作得如此融洽親密的品牌和代理商。二者相互扶持一路走來,其中的機緣可不是一句「Just do it」就可以概括的。
35年前,剛剛誕生的W+K,憑什麼能獲得當時已經如日中天的耐克的青睞?
(耐克1982年原始人TVC,W+K製作)
1
故事得從耐克的發家史說起。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世界上最知名的運動鞋品牌不是耐克阿迪NB,而是來自日本的Onitsuka Tiger(鬼冢虎)。據那時的統計,在1966年國際重大馬拉松賽事上,有超過90%的運動員是穿著他們家的馬拉松鞋參賽的。
上世紀70年代鬼冢虎的海報
那時候,耐克創始人Phil Knight還只是俄勒岡大學的一名中長跑運動員,教練是Bill Bowerman——後者算得上是當時的頂級教練,最拿手的就是改造運動鞋,使之更加輕便減震。從俄勒岡大學畢業後,Knight去斯坦福大學讀了一個MBA,學位論文的主題便是運動鞋營銷。
1962年,Knight和Bowerman各出500美元,開了一家名為BRS(Blue Ribbon Sports,藍絲帶)的體育用品公司。當時鬼冢虎在體育界火得一塌糊塗,但還沒到「飛入尋常百姓家」的程度。Knight覺得這是個機會,果斷飛去日本拜訪鬼冢虎高管,聲稱這雙鞋將會暢銷美國。此後幾年裡,作為鬼冢虎在美國的代理經銷商,BRS成績亮眼,規模迅速擴大,業務也不斷增加。
1971年,BRS和鬼冢虎之間的合作即將結束,Knight和Bowerman開始琢磨製造自己的運動鞋。那年6月,他們正式啟用源於希臘勝利女神的新名字NIKE SWOOSH(一般稱為NIKE)。從此,另一段傳奇開幕。
2
不得不說,耐克趕上了好時候。
當時的大部分體育品牌,都是以製造專業運動裝備起家,火了之後就向更大佔比的普通消費者靠攏,在設計上逐漸更偏向一般人的口味和需求。而耐克,從誕生之日起就給自己定下了一個小目標:讓運動員的表現更優秀。
1972年,耐克出品的運動鞋
按道理,這樣不向市場低頭的公司很難長久,因為運動員畢竟只是消費人群中的一小部分。但是,偏偏他們的運氣就這么好:上世紀70年代,美國掀起了一股跑步風潮。從1970年到1977年,報名參加紐約馬拉松比賽的人數從156人漲至5000人,翻了30倍,圍在電視機前看直播的觀眾達300萬人。70年代末,一半的美國人都嘗試過跑步運動。受此風潮影響,人們反而偏愛選購更加專業的運動裝備——運氣來了擋都擋不住,那幾年,耐克的銷量連年翻番,徹底火了。
1977年的紐約馬拉松比賽
火了以後的耐克,開始尋找專業的廣告代理商。第一家被選中的是總部在西雅圖的John Brown and Partners。1977年,耐克為宣傳新產品,買下了Runner』s World雜志的一整個版面。尷尬的是,在廣告上刊之前,他們突然發現新產品存在缺陷無法如期上市,版面內容不得不從具體的某款產品改為傳達品牌精神。時間緊迫,在巨大的壓力下,John Brown執筆寫出了耐克的第一句廣告語:「 There is no finish line」(永無止境)。
There is no finish line.
3
講到這兒,是時候說回W+K了。
1980年,一個名叫Bill Cain的男人來到了波特蘭,開設了和自己同名的廣告公司。此人曾師從被廣告界譽為「舊金山蘇格拉底」的一代巨擘Howard Luck Gossage,野心不小。沒多久,Bill就把Dan和David這倆好兄弟一塊挖到了自己麾下,還從麥肯手中搶到了一位大客戶:知名木料商Louisiana-Pacific(L.P.)。
在新東家,Dan和David本應服務L.P.,可這時有個老熟人找上門來——Peter Moore。他是Dan當年在Georgia-Pacific造紙公司工作時的上司,如今已身居耐克設計總監的高位,受任全權負責耐克的對外宣傳事務。手握大權後,Moore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中止了與John Brown and Partners的合作,因為他想找一家波特蘭本地的代理商來負責廣告事宜。
他沒忘記自己的老下屬Dan,特地找上門來和Bill Cain商量,能否讓Dan和David為耐克工作,他願意支付一年30萬美元的費用,因為「和他們有共同的信念和追求」。Bill Cain非常爽快地同意了,從此,「W+K」組合開始專門服務耐克。
4
表面上看,Bill Cain似乎是個不錯的領導。
他不會干涉創意人員的思考,不會暗自揣度他們的想法,更不會任意更改他們的作品。錢更不是問題,他曾公開表示自己只佔公司股份的一半,並會把四分之一的股份給Dan。
但是,Bill Cain有個致命的缺點:不尊重自己的員工。他曾在外出提案時,把整個作品誇大成是他一人之作。更讓人尷尬的是,在接受當地媒體采訪時,他稱自己的員工是「一窩溫暖的小狗」。講道理就算是開玩笑,這么說也很奇怪好伐,何況還是在接受正式采訪的時候。Dan和David感覺受到極大的侮辱,他們決定出走成立新公司。
1982年初春的某天中午,他們二人在與耐克的廣告經理共進午餐時透露了這個消息,這當然是為了試探客戶的態度。耐克方面反應迅速,答應會把業務移交給他們新成立的公司。於是,沒有後顧之憂的Dan和David在4月1日向Bill Cain遞交了辭呈,同時宣布二人的獨立工作室Wieden+Kennedy在波特蘭工會大廳的地下室里正式開張,首個客戶即是耐克。
5
後來的事,我們都知道了。
1982年,W+K為耐克製作了首支「原始人」TVC(文章開頭),並在那年的紐約馬拉松比賽期間播放,引起巨大反響;1988年,Dan在翻閱報紙時,無意中看到多年前一位謀殺犯Gary Gilmore在死前留下的遺言「Let's do it」,他化用此句,為耐克寫出了驚世之作「Just do it」。這句經典的slogan被Advertising Age評為20世紀最好的5句廣告語之一。
毫無疑問,W+K與耐克互相成就了彼此。從籍籍無名的工作室到世界上最知名的創意熱店,從美國國內的大型運動產品製造商到全球最具價值的服裝品牌,如果沒有耐克,當年還是一家「小作坊」的W+K也許根本熬不過艱難的起步階段,而沒有W+K的耐克,又會失去多少精彩到為品牌增輝的廣告作品?
❸ 像耐克阿迪的宣傳片的特效都是怎麼弄的
這個是gif圖,ps都可以弄
❹ 耐克阿迪新品上市的廣告語
just do it
❺ 耐克的宣傳語是just do it,阿迪呢
Everything is possible.一切皆有可能! 李寧
Impossible is nothing 沒有不可能的事情 (阿迪達斯)
Just do it. 只管去做。(耐克運動鞋)
❻ 阿迪耐克等的廣告詞
Just do it. 只管去做。(耐克運動鞋)
Ask for more. 渴望無限。(百事流行鞋)
Come to where the flavor is. Marlboro Country.
光臨風韻之境——萬寶路世界。(萬寶路香煙)
Obey your thirst. 服從你的渴望。(雪碧)
Impossible is nothing 沒有不可能的事情 (阿迪達斯)
My fragrance, my rule (Hugo Boss)
To the last drop (Nestle)
一切皆有可能! 李寧
我選擇 我喜歡 安踏
i can play 匹克
❼ 耐克阿迪廣告詞請兄弟姐妹告訴一下謝謝了
耐克:Just do it
阿迪:impossible is nothing
❽ 耐克 阿迪達斯的廣告語
「just do it」,是Nike的一句廣告語,
耐克這句廣告語是廣告中的經典,既簡專單清楚又很口語,而且屬從不同人的角度都會有不同的意思。從消費者的角度,意思是:我只選擇它;就用這個。從商人的角度是:來試試。而將這句話用在日常的生活中就有了更豐富的含義,這要看語境而定。可以理解為:想做就做;堅持不懈,突出年輕人的自我意識,強調運動本身。從不同人的角度都會有不同的意思。
❾ 耐克和阿迪的廣告語有什麼不同
耐克是just do it
阿迪是impossible is nothing
表面意義不一樣 其實都是說 你是最棒的 要自信